卷五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苦果。
名集。
觀於六因能生苦果。
名因。
觀於四緣能生苦果。
名緣。
還受後有苦。
名生。
滅下四行。
滅盡妙離。
諸煩惱滅。
名滅。
一切苦盡。
名盡。
一切第一。
名妙。
超過生死。
名離。
道下四行。
道正迹乘。
能至涅盤。
名道。
非颠倒法。
名正。
聖人行處。
名迹。
運至三脫。
名乘。
【□注】又上二界合一四谛者。
同一定地故。
以欲界現前。
比上而觀故。
析玄五義備釋。
(雲雲)此則伏三界四谛下惑至發真時。
故上二界同名比法忍智等。
【■補】析玄雲。
上二界四谛有五義同。
故得合觀。
一者同一天趣。
二者。
同一定地。
三者。
同一化生。
四者。
同一煩惱性。
五者。
同能引生無漏。
【□注】又十六行。
隻是觀門。
涅盤疏名十六谛者。
取谛審觀察義故。
【■記】涅盤迦葉品雲。
十六行者。
即十六谛。
亦是苦法忍。
苦法智。
苦比忍。
苦比智。
等。
此中既未斷惑。
故知仍取谛審觀審之義。
【□注】又此減緣行。
妙玄三(八)合作八番者。
以行從緣。
但約八谛為八周也。
四教義二(十二)雲。
中忍作十番縮觀者。
約後七谛。
以行從緣為七周。
開欲界苦下所減三行。
為三周。
總為十番。
妙玄八(八)雲。
三番縮觀。
進成上忍者。
以三界不出四谛。
亦以行從緣。
減後三谛。
故曰三番。
諸文詳略不同。
蓋赴機異耳。
【■記】妙玄八番者。
文言。
忍法觀者。
正觀欲界苦。
色無色苦。
欲界行集。
色無色行集。
欲界行滅。
色無色行滅。
斷欲界行道。
斷色無色行道。
如是三十二心。
名為下忍。
行者後時。
漸漸減損行及緣。
複更正觀欲色無色苦。
乃至觀斷欲界行道。
除觀斷色無色行道。
從是中。
名中忍。
複更正觀欲界苦。
觀色無色苦。
乃至觀色無色行滅。
除道一切道。
複正觀欲苦。
色無色苦。
乃至觀欲界行滅。
除色無色行滅。
複正觀欲界苦。
乃至觀色無色行集。
除滅一切滅。
并除欲界滅。
複正觀欲苦。
乃至觀欲界行集。
除色無色行集。
複正觀欲界色無色界苦。
除一切集。
複正觀欲界苦。
除色無色苦。
複正觀欲界苦。
常。
相續不斷。
不遠離。
如是觀時。
深生厭患。
複更減損。
但作二心觀於一行。
如是苦法忍。
苦法智。
如是中觀。
名中忍。
複以一心。
觀欲界苦。
名上忍。
複次生世第一法後。
次生苦法忍。
今此以行從緣釋之。
合作八番意也。
四教義十番縮觀者。
文雲。
下忍於十六行。
作法谛觀中忍十番縮觀。
上忍但觀欲界苦下四行。
今但明中忍也。
又妙玄明中忍三番縮觀。
今此亦以行從緣釋。
明三番意也。
【□注】四善根勝利者。
俱舍頌雲。
暖必至涅盤。
頂終不斷善(釋簽四雲。
忍位是進。
暖位是退。
頂位是進退兩際。
猶如山頂。
(文)四教義二雲。
暖頂退者。
何雲性地。
答此人雖造惡堕地獄。
一入受罪。
不複重入。
有性地善根故。
能得聖果。
(文)且必至涅盤。
與終不斷善。
有何異耶。
蓋暖雖造惡入獄。
終不久留。
後必生人天。
證涅盤果。
若到頂位。
雖退。
入惡。
必不起大邪見。
斷善根故。
但有明昧淺深之殊。
其善根一也)。
【■記】四教義言。
若通論四善根。
亦名四忍。
但忍法不退。
别受忍名。
若暖法。
遇惡因緣退。
能造五逆。
謗方等經。
作一闡提。
堕無間獄。
若頂法。
遇惡因緣退。
雖不斷善。
猶作五逆等。
故複有此問也。
答意明雖造惡堕苦。
後罪畢脫苦。
不但不複造惡。
又能承善證聖。
且下。
辨暖頂善根異相。
答明二位雖同造惡堕苦。
而有起見不起見。
斷善不斷善異。
論釋言。
四善根中。
若得暖法。
雖有退。
斷善根。
造無間業。
堕惡趣等。
而無久流轉。
必至涅盤故。
若爾。
何須順解脫分。
若無障礙。
去見谛近。
此與見道行相同故。
若得頂法。
雖有退等惡增。
畢竟不斷善根。
【■備】暖頂。
是藏内凡。
性地。
是通内凡。
以内凡位同。
故暖頂判性地。
性地。
解見七卷。
【□注】忍不堕惡道。
(四教義二十二雲。
下中二忍。
雖起煩惱惡業。
而不受三途。
猶生人天。
百千萬生。
若上忍成。
但有人天七生業在)。
【■記】四教義雲。
於四谛堪忍欲樂。
名忍位。
於頂法位。
用正方便。
勤修增進頂法善根。
依六地定。
若頂法善根增進。
即生柔順忍。
亦緣四谛十六行。
爾時信等五種善法。
并得成根。
以慧根故。
於四聖谛堪忍樂欲。
名忍法。
今此智強惑弱。
諸惡所不能動。
以忍力大故。
一切惡心。
非數緣滅。
如獅子王。
餘獸遠避。
故不堕惡道也。
論釋雲。
若得忍時。
雖命終舍住異生位。
而進無退。
不造無間。
不堕惡趣。
然頌但說不堕趣。
準義已知不造無間業。
無間業者。
必堕惡趣故。
忍位無退。
如前辨。
此位不堕諸惡趣者。
已遠趣彼業煩惱故。
若至忍位。
於少處生身。
有惑中得不生法故。
趣。
謂諸惡趣。
生。
謂卵濕生。
處。
謂無想北俱盧大梵處。
身。
謂扇搋半擇迦二形身。
有。
謂第八等有。
惑。
謂見所斷惑。
此於上下忍随所應而得。
謂下忍。
得惡趣不生。
所餘不生。
至上忍方得。
【■補】扇搋者。
生而男根不滿。
半擇迦。
翻變。
今生變作。
出法數。
【□注】第一入離生(此一剎那即入見道故同見道離四趣生)。
【■記】論釋言。
世第一法。
雖住異生位。
而能趣入正性離生。
頌雖不言離命終舍。
既無間入正性離生。
準義已成無命終舍。
何緣唯此能入離生。
已得異生。
非擇滅故。
能知無間道。
舍異生性。
故此四善根。
各有三品。
由聲聞等種性别故。
【■補】婆沙雲。
世第一法。
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
無有一法速疾回轉過於心者。
可與爾時能作障礙。
令不得入聖谛現觀。
是知此法決定不退。
入於正性離四趣生。
【□注】問。
前中忍中玄文雲。
但作二心。
觀於一行。
釋簽何雲彼四心同一行一緣耶。
答。
中忍二心。
似於忍智二心也。
以由忍智二心。
雖在世第一後心發真而得。
今中忍位有此似解。
故雲如似。
約一行說。
但有二心。
故雲但作二心。
觀於一行。
若釋簽雲四心者。
緣行各二。
故雲彼四心同一行一緣也。
【■記】此料揀中忍位中觀心也。
問以玄文二心觀一行。
而問釋簽四心同一緣行。
答中先明玄文所言。
如似苦法忍苦法智。
如是正觀。
是名中忍之意。
故直以似於世第一法忍智二心。
标答妙玄。
此節全文。
見本卷六十紙。
以由下。
出其如似之由。
此問中未叙明。
答中補出也。
約一行說下。
方示玄文言二心之意。
若釋簽下。
約緣行各二。
以等四心同一行一緣意也。
【■補】四心同一行一緣者。
婆沙雲。
減至苦法忍後心。
得正決定。
彼四心同一行一緣。
所謂增上忍。
如似世第一法中。
苦法忍苦法智二心同緣。
是也。
又忍智二心。
雖於世第一後心。
引生無漏發真方得。
今中忍位中。
有此忍智二心相似之解。
故玄文雲。
如似苦法忍苦法智也。
【■備】辨訛曰。
緣行各二句。
似不可能所分開。
當知簽中雲四心者是指中忍位中相似忍智二心。
上忍位一剎那心。
世第一一剎那心也。
存考。
【□注】釋簽四引論明修暖法。
從欲界至無所有八地各九品并一具縛。
總七十三人。
是則暖法通於三界。
涅盤經何雲如是暖法。
是色界法非欲界有。
(文)須知能修之人通於三界。
所發暖法依色界定發也。
釋簽引評家雲。
盡是色界法住定地法。
(文)涅盤疏作三義釋雲。
一多用定發暖法觀。
從多為言。
二據中間。
三界皆能發於暖法。
而色界居中。
故言色有。
三據處為語。
色發暖法易。
欲界則難(文)。
【■記】此明料揀暖法七十三人。
涅盤疏明三解。
一莊嚴雲。
欲界十善相應心。
名電光定。
時得時失。
故此人名具煩惱性。
不開品數。
若論方法。
定有九品。
惑亦九品。
以九定。
斷九惑。
足電光一人。
成十。
色界四禅。
無色三空。
皆九品惑。
九品定。
七九六十三。
足前十人。
合七十三。
二開善雲。
無别電光異方法。
亦無方法異電光。
隻電光定。
對九品惑成九定。
初一品定。
隻是實法。
未賴於假。
猶是惑抗行。
未能伏惑。
第二品定。
與初品作相續假共為力用。
方伏初品惑。
第三品惑。
伏第二品惑。
乃至九品定。
伏第八品惑。
餘有欲界第九一品惑在。
牽於初禅一品定起。
共伏之。
并四禅三空。
一一皆九惑九定。
乃至不用處九品定。
伏八品惑。
餘第九品惑在。
更将非想定。
伏不用處第九品惑。
八九七十二。
複将非想定足之。
合七十三。
三數人解者。
二不同。
一事障未來者。
分九品解。
一品解。
對斷一品惑。
複有十善相應心。
即具煩惱性人。
足前成十也。
具煩惱人與初品定。
共斷一品惑。
後去一品解。
對斷一品惑。
四禅三空一一九定九惑。
成七十三。
二性障根本者。
未來禅。
九品定。
斷欲界九品惑。
取欲界具煩惱性一人。
足此九品成十。
如是十人。
皆有未來禅。
二禅未來定。
斷初禅九品惑。
三禅未來九品定。
斷二禅九品惑。
乃至非想未來定。
斷不用處九品惑。
亦七十三。
故疏問雲。
前明暖是色界法。
何得通於三界。
作七十三人。
答。
初學之人。
須依四禅。
據後利時。
則通三界。
又昔在凡外。
曾得七十三定。
今入佛法。
作暖法觀。
是也。
涅盤經迦葉言。
佛說壽暖識三法。
和合名衆生。
若從是義。
衆生應先有暖。
雲何說暖法因善友生。
佛言。
如我今說暖法。
要因方便乃得。
本無今有。
如是暖法。
是色界法。
非欲界有。
因善友者。
依善友教示修行始得也。
今注為别明暖法。
所通界地。
故引簽文中之問為問。
答中謂據能修暖法之人。
故言暖通三界。
而所修暖法。
必依色界定發也。
引評家。
下。
以玄文雲。
頂法者。
色界善根。
有動不動。
住不住。
難不難。
斷不斷。
退不退。
就動至退有二。
下是暖。
上是頂。
彼不動至不退為二。
下是忍。
上是世第一。
簽雲。
此文同論。
以論雲。
有說欲界善根有二。
下者暖。
上者頂。
色界善根有二。
下是忍。
上是世第一。
評家曰。
不應作是說。
應曰。
盡是色界法。
住定地法。
聖行法好。
今依評家。
故言色界。
此等隻是判四善根。
以有動等之異。
對四不同故也。
動乃至退分二。
不動至不退分二。
雖同在色界。
由善根深淺異故。
緻使差降不同。
動。
謂猶為外緣所動。
住。
謂久住暖頂。
難。
謂暖頂有難。
斷。
謂斷於善根。
退。
謂退為五逆等。
不動等。
反是。
已上簽文。
涅盤疏。
作三義釋。
如文可知。
【■補】毗婆沙言。
欲界十種。
謂一具縛凡夫。
二除一品結。
乃至九品盡者。
初禅有九。
或有除一品結乃至九品。
初禅無具縛人。
即欲界說故。
如是乃至無所有處九。
雖頂忍世第一。
亦如是。
總七十三人。
有言以非非想。
着禅定最深。
不能修暖法。
故除非想一地。
評家。
清涼疏鈔雲。
婆沙是諸羅漢集。
而有四大羅漢。
為評家正義。
一世友。
二妙音。
三法數。
四覺天。
聖行法。
即暖頂等。
非凡夫行故。
【■備】辨訛曰。
能修通三界等。
大約發暖法。
多分在欲界得上地定而發。
注引涅盤是色界法。
當知是佛破迦葉難問壽暖識三。
衆生有暖之辭。
故佛答如是暖法等也。
後言色發暖法易。
欲界則難。
正顯修欲界定。
發暖法難。
須修色界定。
發暖法方易也。
存考。
△三結顯異名。
上來内凡外凡。
總名凡位。
亦名七方便位。
【□注】以此七位。
為入聖道之方便。
諸文或雲五方便者。
蓋停心破障。
故不論。
總别念處。
但合為一(文)。
【■備】以停心非正觀故。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五之下
名集。
觀於六因能生苦果。
名因。
觀於四緣能生苦果。
名緣。
還受後有苦。
名生。
滅下四行。
滅盡妙離。
諸煩惱滅。
名滅。
一切苦盡。
名盡。
一切第一。
名妙。
超過生死。
名離。
道下四行。
道正迹乘。
能至涅盤。
名道。
非颠倒法。
名正。
聖人行處。
名迹。
運至三脫。
名乘。
【□注】又上二界合一四谛者。
同一定地故。
以欲界現前。
比上而觀故。
析玄五義備釋。
(雲雲)此則伏三界四谛下惑至發真時。
故上二界同名比法忍智等。
【■補】析玄雲。
上二界四谛有五義同。
故得合觀。
一者同一天趣。
二者。
同一定地。
三者。
同一化生。
四者。
同一煩惱性。
五者。
同能引生無漏。
【□注】又十六行。
隻是觀門。
涅盤疏名十六谛者。
取谛審觀察義故。
【■記】涅盤迦葉品雲。
十六行者。
即十六谛。
亦是苦法忍。
苦法智。
苦比忍。
苦比智。
等。
此中既未斷惑。
故知仍取谛審觀審之義。
【□注】又此減緣行。
妙玄三(八)合作八番者。
以行從緣。
但約八谛為八周也。
四教義二(十二)雲。
中忍作十番縮觀者。
約後七谛。
以行從緣為七周。
開欲界苦下所減三行。
為三周。
總為十番。
妙玄八(八)雲。
三番縮觀。
進成上忍者。
以三界不出四谛。
亦以行從緣。
減後三谛。
故曰三番。
諸文詳略不同。
蓋赴機異耳。
【■記】妙玄八番者。
文言。
忍法觀者。
正觀欲界苦。
色無色苦。
欲界行集。
色無色行集。
欲界行滅。
色無色行滅。
斷欲界行道。
斷色無色行道。
如是三十二心。
名為下忍。
行者後時。
漸漸減損行及緣。
複更正觀欲色無色苦。
乃至觀斷欲界行道。
除觀斷色無色行道。
從是中。
名中忍。
複更正觀欲界苦。
觀色無色苦。
乃至觀色無色行滅。
除道一切道。
複正觀欲苦。
色無色苦。
乃至觀欲界行滅。
除色無色行滅。
複正觀欲界苦。
乃至觀色無色行集。
除滅一切滅。
并除欲界滅。
複正觀欲苦。
乃至觀欲界行集。
除色無色行集。
複正觀欲界色無色界苦。
除一切集。
複正觀欲界苦。
除色無色苦。
複正觀欲界苦。
常。
相續不斷。
不遠離。
如是觀時。
深生厭患。
複更減損。
但作二心觀於一行。
如是苦法忍。
苦法智。
如是中觀。
名中忍。
複以一心。
觀欲界苦。
名上忍。
複次生世第一法後。
次生苦法忍。
今此以行從緣釋之。
合作八番意也。
四教義十番縮觀者。
文雲。
下忍於十六行。
作法谛觀中忍十番縮觀。
上忍但觀欲界苦下四行。
今但明中忍也。
又妙玄明中忍三番縮觀。
今此亦以行從緣釋。
明三番意也。
【□注】四善根勝利者。
俱舍頌雲。
暖必至涅盤。
頂終不斷善(釋簽四雲。
忍位是進。
暖位是退。
頂位是進退兩際。
猶如山頂。
(文)四教義二雲。
暖頂退者。
何雲性地。
答此人雖造惡堕地獄。
一入受罪。
不複重入。
有性地善根故。
能得聖果。
(文)且必至涅盤。
與終不斷善。
有何異耶。
蓋暖雖造惡入獄。
終不久留。
後必生人天。
證涅盤果。
若到頂位。
雖退。
入惡。
必不起大邪見。
斷善根故。
但有明昧淺深之殊。
其善根一也)。
【■記】四教義言。
若通論四善根。
亦名四忍。
但忍法不退。
别受忍名。
若暖法。
遇惡因緣退。
能造五逆。
謗方等經。
作一闡提。
堕無間獄。
若頂法。
遇惡因緣退。
雖不斷善。
猶作五逆等。
故複有此問也。
答意明雖造惡堕苦。
後罪畢脫苦。
不但不複造惡。
又能承善證聖。
且下。
辨暖頂善根異相。
答明二位雖同造惡堕苦。
而有起見不起見。
斷善不斷善異。
論釋言。
四善根中。
若得暖法。
雖有退。
斷善根。
造無間業。
堕惡趣等。
而無久流轉。
必至涅盤故。
若爾。
何須順解脫分。
若無障礙。
去見谛近。
此與見道行相同故。
若得頂法。
雖有退等惡增。
畢竟不斷善根。
【■備】暖頂。
是藏内凡。
性地。
是通内凡。
以内凡位同。
故暖頂判性地。
性地。
解見七卷。
【□注】忍不堕惡道。
(四教義二十二雲。
下中二忍。
雖起煩惱惡業。
而不受三途。
猶生人天。
百千萬生。
若上忍成。
但有人天七生業在)。
【■記】四教義雲。
於四谛堪忍欲樂。
名忍位。
於頂法位。
用正方便。
勤修增進頂法善根。
依六地定。
若頂法善根增進。
即生柔順忍。
亦緣四谛十六行。
爾時信等五種善法。
并得成根。
以慧根故。
於四聖谛堪忍樂欲。
名忍法。
今此智強惑弱。
諸惡所不能動。
以忍力大故。
一切惡心。
非數緣滅。
如獅子王。
餘獸遠避。
故不堕惡道也。
論釋雲。
若得忍時。
雖命終舍住異生位。
而進無退。
不造無間。
不堕惡趣。
然頌但說不堕趣。
準義已知不造無間業。
無間業者。
必堕惡趣故。
忍位無退。
如前辨。
此位不堕諸惡趣者。
已遠趣彼業煩惱故。
若至忍位。
於少處生身。
有惑中得不生法故。
趣。
謂諸惡趣。
生。
謂卵濕生。
處。
謂無想北俱盧大梵處。
身。
謂扇搋半擇迦二形身。
有。
謂第八等有。
惑。
謂見所斷惑。
此於上下忍随所應而得。
謂下忍。
得惡趣不生。
所餘不生。
至上忍方得。
【■補】扇搋者。
生而男根不滿。
半擇迦。
翻變。
今生變作。
出法數。
【□注】第一入離生(此一剎那即入見道故同見道離四趣生)。
【■記】論釋言。
世第一法。
雖住異生位。
而能趣入正性離生。
頌雖不言離命終舍。
既無間入正性離生。
準義已成無命終舍。
何緣唯此能入離生。
已得異生。
非擇滅故。
能知無間道。
舍異生性。
故此四善根。
各有三品。
由聲聞等種性别故。
【■補】婆沙雲。
世第一法。
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
無有一法速疾回轉過於心者。
可與爾時能作障礙。
令不得入聖谛現觀。
是知此法決定不退。
入於正性離四趣生。
【□注】問。
前中忍中玄文雲。
但作二心。
觀於一行。
釋簽何雲彼四心同一行一緣耶。
答。
中忍二心。
似於忍智二心也。
以由忍智二心。
雖在世第一後心發真而得。
今中忍位有此似解。
故雲如似。
約一行說。
但有二心。
故雲但作二心。
觀於一行。
若釋簽雲四心者。
緣行各二。
故雲彼四心同一行一緣也。
【■記】此料揀中忍位中觀心也。
問以玄文二心觀一行。
而問釋簽四心同一緣行。
答中先明玄文所言。
如似苦法忍苦法智。
如是正觀。
是名中忍之意。
故直以似於世第一法忍智二心。
标答妙玄。
此節全文。
見本卷六十紙。
以由下。
出其如似之由。
此問中未叙明。
答中補出也。
約一行說下。
方示玄文言二心之意。
若釋簽下。
約緣行各二。
以等四心同一行一緣意也。
【■補】四心同一行一緣者。
婆沙雲。
減至苦法忍後心。
得正決定。
彼四心同一行一緣。
所謂增上忍。
如似世第一法中。
苦法忍苦法智二心同緣。
是也。
又忍智二心。
雖於世第一後心。
引生無漏發真方得。
今中忍位中。
有此忍智二心相似之解。
故玄文雲。
如似苦法忍苦法智也。
【■備】辨訛曰。
緣行各二句。
似不可能所分開。
當知簽中雲四心者是指中忍位中相似忍智二心。
上忍位一剎那心。
世第一一剎那心也。
存考。
【□注】釋簽四引論明修暖法。
從欲界至無所有八地各九品并一具縛。
總七十三人。
是則暖法通於三界。
涅盤經何雲如是暖法。
是色界法非欲界有。
(文)須知能修之人通於三界。
所發暖法依色界定發也。
釋簽引評家雲。
盡是色界法住定地法。
(文)涅盤疏作三義釋雲。
一多用定發暖法觀。
從多為言。
二據中間。
三界皆能發於暖法。
而色界居中。
故言色有。
三據處為語。
色發暖法易。
欲界則難(文)。
【■記】此明料揀暖法七十三人。
涅盤疏明三解。
一莊嚴雲。
欲界十善相應心。
名電光定。
時得時失。
故此人名具煩惱性。
不開品數。
若論方法。
定有九品。
惑亦九品。
以九定。
斷九惑。
足電光一人。
成十。
色界四禅。
無色三空。
皆九品惑。
九品定。
七九六十三。
足前十人。
合七十三。
二開善雲。
無别電光異方法。
亦無方法異電光。
隻電光定。
對九品惑成九定。
初一品定。
隻是實法。
未賴於假。
猶是惑抗行。
未能伏惑。
第二品定。
與初品作相續假共為力用。
方伏初品惑。
第三品惑。
伏第二品惑。
乃至九品定。
伏第八品惑。
餘有欲界第九一品惑在。
牽於初禅一品定起。
共伏之。
并四禅三空。
一一皆九惑九定。
乃至不用處九品定。
伏八品惑。
餘第九品惑在。
更将非想定。
伏不用處第九品惑。
八九七十二。
複将非想定足之。
合七十三。
三數人解者。
二不同。
一事障未來者。
分九品解。
一品解。
對斷一品惑。
複有十善相應心。
即具煩惱性人。
足前成十也。
具煩惱人與初品定。
共斷一品惑。
後去一品解。
對斷一品惑。
四禅三空一一九定九惑。
成七十三。
二性障根本者。
未來禅。
九品定。
斷欲界九品惑。
取欲界具煩惱性一人。
足此九品成十。
如是十人。
皆有未來禅。
二禅未來定。
斷初禅九品惑。
三禅未來九品定。
斷二禅九品惑。
乃至非想未來定。
斷不用處九品惑。
亦七十三。
故疏問雲。
前明暖是色界法。
何得通於三界。
作七十三人。
答。
初學之人。
須依四禅。
據後利時。
則通三界。
又昔在凡外。
曾得七十三定。
今入佛法。
作暖法觀。
是也。
涅盤經迦葉言。
佛說壽暖識三法。
和合名衆生。
若從是義。
衆生應先有暖。
雲何說暖法因善友生。
佛言。
如我今說暖法。
要因方便乃得。
本無今有。
如是暖法。
是色界法。
非欲界有。
因善友者。
依善友教示修行始得也。
今注為别明暖法。
所通界地。
故引簽文中之問為問。
答中謂據能修暖法之人。
故言暖通三界。
而所修暖法。
必依色界定發也。
引評家。
下。
以玄文雲。
頂法者。
色界善根。
有動不動。
住不住。
難不難。
斷不斷。
退不退。
就動至退有二。
下是暖。
上是頂。
彼不動至不退為二。
下是忍。
上是世第一。
簽雲。
此文同論。
以論雲。
有說欲界善根有二。
下者暖。
上者頂。
色界善根有二。
下是忍。
上是世第一。
評家曰。
不應作是說。
應曰。
盡是色界法。
住定地法。
聖行法好。
今依評家。
故言色界。
此等隻是判四善根。
以有動等之異。
對四不同故也。
動乃至退分二。
不動至不退分二。
雖同在色界。
由善根深淺異故。
緻使差降不同。
動。
謂猶為外緣所動。
住。
謂久住暖頂。
難。
謂暖頂有難。
斷。
謂斷於善根。
退。
謂退為五逆等。
不動等。
反是。
已上簽文。
涅盤疏。
作三義釋。
如文可知。
【■補】毗婆沙言。
欲界十種。
謂一具縛凡夫。
二除一品結。
乃至九品盡者。
初禅有九。
或有除一品結乃至九品。
初禅無具縛人。
即欲界說故。
如是乃至無所有處九。
雖頂忍世第一。
亦如是。
總七十三人。
有言以非非想。
着禅定最深。
不能修暖法。
故除非想一地。
評家。
清涼疏鈔雲。
婆沙是諸羅漢集。
而有四大羅漢。
為評家正義。
一世友。
二妙音。
三法數。
四覺天。
聖行法。
即暖頂等。
非凡夫行故。
【■備】辨訛曰。
能修通三界等。
大約發暖法。
多分在欲界得上地定而發。
注引涅盤是色界法。
當知是佛破迦葉難問壽暖識三。
衆生有暖之辭。
故佛答如是暖法等也。
後言色發暖法易。
欲界則難。
正顯修欲界定。
發暖法難。
須修色界定。
發暖法方易也。
存考。
△三結顯異名。
上來内凡外凡。
總名凡位。
亦名七方便位。
【□注】以此七位。
為入聖道之方便。
諸文或雲五方便者。
蓋停心破障。
故不論。
總别念處。
但合為一(文)。
【■備】以停心非正觀故。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五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