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見四谛。
皆能明了。
若解四谛。
則所見真正。
無有邪曲。
則知七賢但約解也。
辨訛雲。
唯觀苦谛句太局。
若言苦谛為初門。
則可以念處所觀身受心法。
即苦。
所對破常樂我淨即集。
念處觀即道。
所滅。
即滅谛。
不可局言唯觀苦也。
私謂唯觀者。
乃專注在苦。
非謂隻觀苦谛。
餘三谛便不觀也。
詳論。
見下圖中。
【□注】心行理外。
名外凡。
資糧者。
從喻也。
欲越三有。
此為資糧。
【■記】莊子言。
适百裡者。
宿舂糧。
适千裡者。
三月聚糧。
資糧不充。
罔克前進。
欲越三有。
非此不能發足前進。
故名資糧。
【■補】妙玄言。
前已别相念。
破四倒。
今深細觀慧總破。
能生正勤。
如意覺道。
疾入後法也。
△二明内凡。
二明内凡者有四。
謂暖。
頂。
忍。
世第一(此四位為内凡。
亦名加行位。
又名四善根位)。
【□注】漸見法性。
心遊理内。
身居有漏。
聖道未生。
故名内凡。
以定資慧。
加功用行。
故名加行。
【■備】法性指偏空理也。
【■記】定慧缺一。
不可前進。
外凡有觀少定。
今内凡勇猛增進。
加以禅定資乎觀慧。
名加行。
【□注】聖道根本。
亦曰善根。
【■記】根有出生之義。
此四能發覺支之華。
聖道之果。
四果善法。
由此而生。
又名善根。
【□注】暖從喻。
妙玄四(二十四)雲。
以别總念處觀。
緣四谛境。
能發似解。
伏煩惱惑。
得佛法氣分。
如鑽燧先煙。
春陽暖發。
以慧鑽境。
發相似解。
解。
即喻暖。
(此喻慧行)又如春夏積集花草。
自有暖生。
以四谛慧。
習衆善法。
善法熏積。
慧解得起。
故名暖也(此喻行行)。
【■記】大經疏迦葉品。
亦有此文義。
釋名暖。
【□注】頂。
妙玄四(二十四)雲。
似解轉增。
得四如意定。
十六谛觀。
轉更分明。
在暖之上。
如登山頂。
觀矚四方。
悉皆明了。
故名頂法(文)。
【■記】解慧增長。
複加定持。
處暖之極。
所以喻登山頂。
覺慧了了分明也。
妙玄又言。
如山頂之道。
人不久住。
若無難。
必過此到彼。
行者住頂不久。
若無難。
必到忍。
若有難。
退還於暖也。
【□注】忍。
妙玄四(二十四)雲。
亦是似解增長。
五種善法增進成根。
於四谛中。
堪忍樂欲。
(文)亦忍可義。
【■記】忍位複有似解根增。
故所有暖位積集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法。
增進成根。
便能於四谛境中。
堪忍樂欲。
以是得名忍也。
又忍者。
以四谛境。
忍可於心。
心中了了。
吐露不出。
名忍。
【□注】世第一。
釋簽(五)四雲。
此是有漏。
故名世間。
於中最勝。
故雲第一(文)。
【■記】玄文雲。
此心心所法。
於餘法為最。
為勝。
為尊。
為上。
亦分勝。
亦都勝。
謂分勝彼暖頂忍法。
分勝暖頂忍一切凡夫所得禅。
無量。
解脫。
除入也。
除入。
即勝處。
又都勝者。
非謂都勝一切事業。
但以能開聖道門故。
彼見谛等。
不能開聖道門。
以世第一法。
開聖道門。
彼見谛等法得修。
見谛等法得修者。
皆世第一法功用。
是知從功能立名也。
是第一法名義者。
最勝義。
是第一義。
得妙果。
是第一義。
如高幢頂。
更無有上。
是第一義也。
【□注】此四位觀行者。
俱舍頌雲。
從此生暖法(從總相後生暖善根)。
【■記】論解雲。
修習總緣共相法念住。
漸次成熟。
乃至上上品。
從此念住後。
有順決擇分初善根生。
此法如暖。
立暖法名。
是能燒惑薪。
聖道火前相。
如火前相。
故名曰暖。
【□注】具觀四聖谛。
修十六行觀(四谛為所緣。
十六行為能緣。
釋簽謂暖八谛十六行相。
有解八字字恐誤。
或約上二界四谛體同。
通解雲八耳。
其實隻觀欲界四谛。
此位有三品)。
【■記】論具釋雲。
此暖善根分位長。
故能具觀察四聖谛境。
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十六行。
如後解。
三品者。
妙玄雲。
暖有三。
謂下下。
下中。
下上也。
【■備】辨訛雲。
遍觀上下四谛。
故言具觀。
及簽雲八谛耳。
非外凡唯觀苦。
至暖位方具觀也。
故荊溪特曰八谛。
詳論見下。
【□注】次生頂亦然(用觀同前亦有三品)。
【■記】論曰。
此暖善根。
下中上品。
漸次增長。
至成滿時。
有善根生。
名頂。
此轉勝故。
更立異名。
動善根中。
頂為最勝。
如人頂故。
或由此是進退兩際。
如山頂故。
說名為頂。
此亦如暖。
具觀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妙玄雲。
頂有三種。
謂中下。
中中。
中上。
是也。
【□注】下中忍同頂(下忍徧觀八谛。
中忍縮觀明滅緣行。
今皆雲同頂者。
下忍雖上下徧觀。
不出四谛。
中忍難滅緣行。
約初觀說)。
【■記】論具雲。
此頂善根。
下中上品。
漸次增長。
至成滿時。
有善根生。
名忍。
於谛理。
能忍可中。
此最勝故。
又此位忍無退堕。
故名忍。
此忍善根。
安足增進。
皆法念住。
與前有别。
然此有上下。
上中。
上上。
下中二忍與頂同。
謂具觀四谛。
及具修十六行相。
上品有異。
唯觀欲苦。
與世第一相鄰接。
故有此義。
準暖等善根。
皆能具緣三界苦等。
義已成立。
無簡别故。
謂瑜伽師。
於色無色。
對治道等一一聖谛行相。
所緣漸減。
漸減。
乃至但有二念。
作意思惟。
欲界苦聖谛境齊此。
以前名中忍位。
【■補】簽雲。
此中忍位。
未減道時。
雖減行相。
未減道故。
故得具觀四種谛也。
頌雲。
下中忍同頂。
約此而說。
若此中忍減道谛時。
但修十二行。
既減彼道。
心無欣慕。
故彼道下四行。
亦不得起。
由此道理。
減滅谛時。
但修八行。
除道滅下。
各修四行故。
減集谛時。
但修四行。
故中忍具修十六。
十二。
八。
四行相。
是也。
【□注】上惟觀欲苦。
一行一剎那(此上忍合有一行二剎那心。
言一剎那。
此據滿說)。
【■記】論釋雲。
從此位無間。
起勝善根。
一行一剎那。
名上品忍。
此善根起。
不相續故。
【■補】簽謂上忍惟觀欲苦。
及一行一剎那。
名上忍。
又雲於上忍中亦修四行。
雖起一行一剎那心。
以觀苦故起。
能得修彼苦下四行相故。
問於上忍位減彼三行。
何故修彼所減行耶。
答。
雖減彼行。
不減谛故。
欣慕心故。
故得修彼所減行相。
於中忍位。
修所減行。
準望可知。
留苦下一行者。
拟入見道。
故須留也。
【□注】世第一亦然(上忍位中有二剎那。
一剎那盡。
餘一剎那在。
名上心滿。
即入世第一。
今一剎那引入無漏。
故雲亦然也)。
【■記】釋論雲。
上品忍無間。
生世第一法。
如上品忍。
緣欲界苦谛。
修一行相。
唯一剎那。
此有漏故。
名為世間。
是最勝故。
名為第一。
有士用力。
離同類因。
引聖道生。
故名最勝。
【■備】辨訛曰。
圖中唯觀(欲界)苦句似局。
如修六妙發色定。
即以色定為所觀。
豈局在欲界。
且俱舍二十六明四念具攝十智。
豈但觀苦耶。
又複但觀欲界四谛句。
亦似局。
加新婆沙七明暖加行位中。
即具觀上下八谛。
俱舍二十三雲。
暖等善根。
皆能具緣三界苦等之文。
且暖善根。
多從色定發。
下惑已伏。
上方生。
上定既生。
上惑随起。
豈可有病無藥乎。
釋簽四雲。
從暖善根去至世第一成。
或遍觀上下。
或舍上緣下。
非但觀欲界也。
私謂。
俱舍論雲。
緣總雜法念住中。
總觀所緣身等四境。
修四行相。
所謂非常。
苦。
空。
非我。
修此觀已。
生暖善根。
又言。
故唯有四。
不增不減。
集注據此。
故判外凡。
唯觀苦谛。
論又雲。
傳說在定。
以極微剎那。
各别觀身。
名身念住滿。
雖不指定欲界。
然外凡尚不暇觀欲界集等。
似不及。
於色苦。
集注之說。
非無因也。
辨訛所引念攝十智。
似不必引。
立意不同。
至暖頂能緣三界。
玉師非不知之。
而判觀欲界想。
從多分言之。
存俟後定。
【■記】妙玄問。
世第一有三品否。
答。
一人無。
多人有。
身子上。
目連中。
餘皆下。
就佛。
支佛。
聲聞。
為三品也。
【□注】中忍減緣行者。
若遍觀八谛。
修三十二行。
名下忍位。
若初依欲界苦。
修四行。
次例觀上二界苦。
亦四行。
又觀欲集四行。
次上二界集四行。
乃至上二界道下。
不用最後乘之一行。
名為一周減一行也。
【■記】此明一周。
減上界道谛下乘之一行。
【□注】複從前觀。
從後減。
至第四番。
減上二界道谛下道之一行。
到此能緣之行既無。
所緣之谛亦減。
此道行與道緣同名。
亦與緣同減。
故雲減緣必減行。
(據初一行)減行未必減緣(據後三行)。
【■記】此明至四周緣行同減也。
釋簽雲。
一一谛下。
各有一行。
與緣名同。
亦與緣同減。
是也。
所言緣行同減。
據初一行者。
即指道減行。
據後三行者。
即指正迹乘也。
【□注】第五番減欲界道谛下乘行。
乃至最初欲界苦下空行。
總有三十一周減緣減行。
皆名中忍。
唯留一行。
并所緣苦境。
入上忍位。
【■記】釋簽雲。
緣之與行。
皆從後減。
故使欲界最後留苦行。
都有三十一周。
減緣減行。
後但有一行二剎那心。
觀於欲苦。
名中忍滿。
唯有一行一剎那心。
觀於欲苦。
名上忍成就。
是則能緣所緣。
同一苦名。
故同留之。
入上忍位也(此位所留一行。
随行者所宜。
如釋簽第四雲雲)。
【■記】釋簽言。
随緣一行一剎那不住。
故似見道。
所以者何。
行人有二種。
一愛行。
二見行。
愛有二。
一我慢。
二懈怠。
見亦有二。
謂我。
及我所。
着我慢者。
修無常入世第一法。
懈怠增者。
修苦入。
着我者。
修無我入。
着我所者。
修空入。
故知所留一行。
不必定之一種。
但随行人所宜一種。
即當留之。
以入世第一也。
【□注】是則上四下三七緣。
與初行同名。
行與緣同減。
故釋簽四(四)雲。
七周減緣。
二十四周減行。
【■記】故釋簽下。
示分周減緣行。
謂上下八谛名緣。
是所緣故。
各十六行故。
三十二名行。
能緣行故。
應知七周減緣。
二十四周減行。
謂一一谛下。
各有三行。
與緣名異。
亦不與緣同減。
從行為名。
故三八二十四周減行。
又一一谛下。
各有一行與緣名同。
亦與緣同減。
但從緣為名。
故名七周減緣。
是則上界四谛。
下界留苦。
唯減三緣。
上四下三。
名七周也。
【■備】辨訛曰。
圖列空下不淨。
準婆沙。
俱舍。
瑜伽。
皆同列空。
無不淨名。
故知非新譯之不同。
輔行中。
荊溪一時便寫耳。
準大論不淨觀。
是初入門。
淨颠倒故。
生淫欲。
為破淨故。
言不淨。
是得解脫。
非實觀。
故不淨。
不入十六行數。
存考。
【■記】恐人不解從上例下。
自前至後。
順觀四谛。
複自上還下。
從後至前。
逆次漸減緣行。
故以圖示令易曉也。
【■補】俱舍言。
如荷重擔。
故苦。
内離士夫。
故空。
非究竟。
故非常。
不自在。
故非我。
又等現理。
故集。
如種理。
故因。
成辦理。
故緣。
相續理。
故生。
如泥團輪繩木等衆緣和合。
成辦瓶等。
又牽引義。
故因。
出現義。
故集。
滋産義。
故生。
為依義。
故緣。
又不續相續斷。
故滅。
離三有為相。
故靜。
勝善義。
故妙。
極安穩。
故離。
又言通行義。
故道。
契正理。
故如。
正趣向。
故行。
能永超。
故出。
【□注】十六行義。
如輔行三下(十七)及析玄上具釋。
【■記】此釋十六行之義。
如輔行雲。
苦下四行。
無常苦空無我。
觀因緣生。
念念生滅。
故無常。
為無常所逼。
故苦。
一相異相不可得。
故空。
我我所不可得。
故無我。
集下四行。
集因緣生。
有漏和合能招
皆能明了。
若解四谛。
則所見真正。
無有邪曲。
則知七賢但約解也。
辨訛雲。
唯觀苦谛句太局。
若言苦谛為初門。
則可以念處所觀身受心法。
即苦。
所對破常樂我淨即集。
念處觀即道。
所滅。
即滅谛。
不可局言唯觀苦也。
私謂唯觀者。
乃專注在苦。
非謂隻觀苦谛。
餘三谛便不觀也。
詳論。
見下圖中。
【□注】心行理外。
名外凡。
資糧者。
從喻也。
欲越三有。
此為資糧。
【■記】莊子言。
适百裡者。
宿舂糧。
适千裡者。
三月聚糧。
資糧不充。
罔克前進。
欲越三有。
非此不能發足前進。
故名資糧。
【■補】妙玄言。
前已别相念。
破四倒。
今深細觀慧總破。
能生正勤。
如意覺道。
疾入後法也。
△二明内凡。
二明内凡者有四。
謂暖。
頂。
忍。
世第一(此四位為内凡。
亦名加行位。
又名四善根位)。
【□注】漸見法性。
心遊理内。
身居有漏。
聖道未生。
故名内凡。
以定資慧。
加功用行。
故名加行。
【■備】法性指偏空理也。
【■記】定慧缺一。
不可前進。
外凡有觀少定。
今内凡勇猛增進。
加以禅定資乎觀慧。
名加行。
【□注】聖道根本。
亦曰善根。
【■記】根有出生之義。
此四能發覺支之華。
聖道之果。
四果善法。
由此而生。
又名善根。
【□注】暖從喻。
妙玄四(二十四)雲。
以别總念處觀。
緣四谛境。
能發似解。
伏煩惱惑。
得佛法氣分。
如鑽燧先煙。
春陽暖發。
以慧鑽境。
發相似解。
解。
即喻暖。
(此喻慧行)又如春夏積集花草。
自有暖生。
以四谛慧。
習衆善法。
善法熏積。
慧解得起。
故名暖也(此喻行行)。
【■記】大經疏迦葉品。
亦有此文義。
釋名暖。
【□注】頂。
妙玄四(二十四)雲。
似解轉增。
得四如意定。
十六谛觀。
轉更分明。
在暖之上。
如登山頂。
觀矚四方。
悉皆明了。
故名頂法(文)。
【■記】解慧增長。
複加定持。
處暖之極。
所以喻登山頂。
覺慧了了分明也。
妙玄又言。
如山頂之道。
人不久住。
若無難。
必過此到彼。
行者住頂不久。
若無難。
必到忍。
若有難。
退還於暖也。
【□注】忍。
妙玄四(二十四)雲。
亦是似解增長。
五種善法增進成根。
於四谛中。
堪忍樂欲。
(文)亦忍可義。
【■記】忍位複有似解根增。
故所有暖位積集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法。
增進成根。
便能於四谛境中。
堪忍樂欲。
以是得名忍也。
又忍者。
以四谛境。
忍可於心。
心中了了。
吐露不出。
名忍。
【□注】世第一。
釋簽(五)四雲。
此是有漏。
故名世間。
於中最勝。
故雲第一(文)。
【■記】玄文雲。
此心心所法。
於餘法為最。
為勝。
為尊。
為上。
亦分勝。
亦都勝。
謂分勝彼暖頂忍法。
分勝暖頂忍一切凡夫所得禅。
無量。
解脫。
除入也。
除入。
即勝處。
又都勝者。
非謂都勝一切事業。
但以能開聖道門故。
彼見谛等。
不能開聖道門。
以世第一法。
開聖道門。
彼見谛等法得修。
見谛等法得修者。
皆世第一法功用。
是知從功能立名也。
是第一法名義者。
最勝義。
是第一義。
得妙果。
是第一義。
如高幢頂。
更無有上。
是第一義也。
【□注】此四位觀行者。
俱舍頌雲。
從此生暖法(從總相後生暖善根)。
【■記】論解雲。
修習總緣共相法念住。
漸次成熟。
乃至上上品。
從此念住後。
有順決擇分初善根生。
此法如暖。
立暖法名。
是能燒惑薪。
聖道火前相。
如火前相。
故名曰暖。
【□注】具觀四聖谛。
修十六行觀(四谛為所緣。
十六行為能緣。
釋簽謂暖八谛十六行相。
有解八字字恐誤。
或約上二界四谛體同。
通解雲八耳。
其實隻觀欲界四谛。
此位有三品)。
【■記】論具釋雲。
此暖善根分位長。
故能具觀察四聖谛境。
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十六行。
如後解。
三品者。
妙玄雲。
暖有三。
謂下下。
下中。
下上也。
【■備】辨訛雲。
遍觀上下四谛。
故言具觀。
及簽雲八谛耳。
非外凡唯觀苦。
至暖位方具觀也。
故荊溪特曰八谛。
詳論見下。
【□注】次生頂亦然(用觀同前亦有三品)。
【■記】論曰。
此暖善根。
下中上品。
漸次增長。
至成滿時。
有善根生。
名頂。
此轉勝故。
更立異名。
動善根中。
頂為最勝。
如人頂故。
或由此是進退兩際。
如山頂故。
說名為頂。
此亦如暖。
具觀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妙玄雲。
頂有三種。
謂中下。
中中。
中上。
是也。
【□注】下中忍同頂(下忍徧觀八谛。
中忍縮觀明滅緣行。
今皆雲同頂者。
下忍雖上下徧觀。
不出四谛。
中忍難滅緣行。
約初觀說)。
【■記】論具雲。
此頂善根。
下中上品。
漸次增長。
至成滿時。
有善根生。
名忍。
於谛理。
能忍可中。
此最勝故。
又此位忍無退堕。
故名忍。
此忍善根。
安足增進。
皆法念住。
與前有别。
然此有上下。
上中。
上上。
下中二忍與頂同。
謂具觀四谛。
及具修十六行相。
上品有異。
唯觀欲苦。
與世第一相鄰接。
故有此義。
準暖等善根。
皆能具緣三界苦等。
義已成立。
無簡别故。
謂瑜伽師。
於色無色。
對治道等一一聖谛行相。
所緣漸減。
漸減。
乃至但有二念。
作意思惟。
欲界苦聖谛境齊此。
以前名中忍位。
【■補】簽雲。
此中忍位。
未減道時。
雖減行相。
未減道故。
故得具觀四種谛也。
頌雲。
下中忍同頂。
約此而說。
若此中忍減道谛時。
但修十二行。
既減彼道。
心無欣慕。
故彼道下四行。
亦不得起。
由此道理。
減滅谛時。
但修八行。
除道滅下。
各修四行故。
減集谛時。
但修四行。
故中忍具修十六。
十二。
八。
四行相。
是也。
【□注】上惟觀欲苦。
一行一剎那(此上忍合有一行二剎那心。
言一剎那。
此據滿說)。
【■記】論釋雲。
從此位無間。
起勝善根。
一行一剎那。
名上品忍。
此善根起。
不相續故。
【■補】簽謂上忍惟觀欲苦。
及一行一剎那。
名上忍。
又雲於上忍中亦修四行。
雖起一行一剎那心。
以觀苦故起。
能得修彼苦下四行相故。
問於上忍位減彼三行。
何故修彼所減行耶。
答。
雖減彼行。
不減谛故。
欣慕心故。
故得修彼所減行相。
於中忍位。
修所減行。
準望可知。
留苦下一行者。
拟入見道。
故須留也。
【□注】世第一亦然(上忍位中有二剎那。
一剎那盡。
餘一剎那在。
名上心滿。
即入世第一。
今一剎那引入無漏。
故雲亦然也)。
【■記】釋論雲。
上品忍無間。
生世第一法。
如上品忍。
緣欲界苦谛。
修一行相。
唯一剎那。
此有漏故。
名為世間。
是最勝故。
名為第一。
有士用力。
離同類因。
引聖道生。
故名最勝。
【■備】辨訛曰。
圖中唯觀(欲界)苦句似局。
如修六妙發色定。
即以色定為所觀。
豈局在欲界。
且俱舍二十六明四念具攝十智。
豈但觀苦耶。
又複但觀欲界四谛句。
亦似局。
加新婆沙七明暖加行位中。
即具觀上下八谛。
俱舍二十三雲。
暖等善根。
皆能具緣三界苦等之文。
且暖善根。
多從色定發。
下惑已伏。
上方生。
上定既生。
上惑随起。
豈可有病無藥乎。
釋簽四雲。
從暖善根去至世第一成。
或遍觀上下。
或舍上緣下。
非但觀欲界也。
私謂。
俱舍論雲。
緣總雜法念住中。
總觀所緣身等四境。
修四行相。
所謂非常。
苦。
空。
非我。
修此觀已。
生暖善根。
又言。
故唯有四。
不增不減。
集注據此。
故判外凡。
唯觀苦谛。
論又雲。
傳說在定。
以極微剎那。
各别觀身。
名身念住滿。
雖不指定欲界。
然外凡尚不暇觀欲界集等。
似不及。
於色苦。
集注之說。
非無因也。
辨訛所引念攝十智。
似不必引。
立意不同。
至暖頂能緣三界。
玉師非不知之。
而判觀欲界想。
從多分言之。
存俟後定。
【■記】妙玄問。
世第一有三品否。
答。
一人無。
多人有。
身子上。
目連中。
餘皆下。
就佛。
支佛。
聲聞。
為三品也。
【□注】中忍減緣行者。
若遍觀八谛。
修三十二行。
名下忍位。
若初依欲界苦。
修四行。
次例觀上二界苦。
亦四行。
又觀欲集四行。
次上二界集四行。
乃至上二界道下。
不用最後乘之一行。
名為一周減一行也。
【■記】此明一周。
減上界道谛下乘之一行。
【□注】複從前觀。
從後減。
至第四番。
減上二界道谛下道之一行。
到此能緣之行既無。
所緣之谛亦減。
此道行與道緣同名。
亦與緣同減。
故雲減緣必減行。
(據初一行)減行未必減緣(據後三行)。
【■記】此明至四周緣行同減也。
釋簽雲。
一一谛下。
各有一行。
與緣名同。
亦與緣同減。
是也。
所言緣行同減。
據初一行者。
即指道減行。
據後三行者。
即指正迹乘也。
【□注】第五番減欲界道谛下乘行。
乃至最初欲界苦下空行。
總有三十一周減緣減行。
皆名中忍。
唯留一行。
并所緣苦境。
入上忍位。
【■記】釋簽雲。
緣之與行。
皆從後減。
故使欲界最後留苦行。
都有三十一周。
減緣減行。
後但有一行二剎那心。
觀於欲苦。
名中忍滿。
唯有一行一剎那心。
觀於欲苦。
名上忍成就。
是則能緣所緣。
同一苦名。
故同留之。
入上忍位也(此位所留一行。
随行者所宜。
如釋簽第四雲雲)。
【■記】釋簽言。
随緣一行一剎那不住。
故似見道。
所以者何。
行人有二種。
一愛行。
二見行。
愛有二。
一我慢。
二懈怠。
見亦有二。
謂我。
及我所。
着我慢者。
修無常入世第一法。
懈怠增者。
修苦入。
着我者。
修無我入。
着我所者。
修空入。
故知所留一行。
不必定之一種。
但随行人所宜一種。
即當留之。
以入世第一也。
【□注】是則上四下三七緣。
與初行同名。
行與緣同減。
故釋簽四(四)雲。
七周減緣。
二十四周減行。
【■記】故釋簽下。
示分周減緣行。
謂上下八谛名緣。
是所緣故。
各十六行故。
三十二名行。
能緣行故。
應知七周減緣。
二十四周減行。
謂一一谛下。
各有三行。
與緣名異。
亦不與緣同減。
從行為名。
故三八二十四周減行。
又一一谛下。
各有一行與緣名同。
亦與緣同減。
但從緣為名。
故名七周減緣。
是則上界四谛。
下界留苦。
唯減三緣。
上四下三。
名七周也。
【■備】辨訛曰。
圖列空下不淨。
準婆沙。
俱舍。
瑜伽。
皆同列空。
無不淨名。
故知非新譯之不同。
輔行中。
荊溪一時便寫耳。
準大論不淨觀。
是初入門。
淨颠倒故。
生淫欲。
為破淨故。
言不淨。
是得解脫。
非實觀。
故不淨。
不入十六行數。
存考。
【■記】恐人不解從上例下。
自前至後。
順觀四谛。
複自上還下。
從後至前。
逆次漸減緣行。
故以圖示令易曉也。
【■補】俱舍言。
如荷重擔。
故苦。
内離士夫。
故空。
非究竟。
故非常。
不自在。
故非我。
又等現理。
故集。
如種理。
故因。
成辦理。
故緣。
相續理。
故生。
如泥團輪繩木等衆緣和合。
成辦瓶等。
又牽引義。
故因。
出現義。
故集。
滋産義。
故生。
為依義。
故緣。
又不續相續斷。
故滅。
離三有為相。
故靜。
勝善義。
故妙。
極安穩。
故離。
又言通行義。
故道。
契正理。
故如。
正趣向。
故行。
能永超。
故出。
【□注】十六行義。
如輔行三下(十七)及析玄上具釋。
【■記】此釋十六行之義。
如輔行雲。
苦下四行。
無常苦空無我。
觀因緣生。
念念生滅。
故無常。
為無常所逼。
故苦。
一相異相不可得。
故空。
我我所不可得。
故無我。
集下四行。
集因緣生。
有漏和合能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