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滅道見惑。
及曆真谛一部思惑。
亦同類因。
又此無明及行二支中。
心心數法。
既皆共行共感則其所作必同。
是能作因。
而行有支既屬業道。
則業牽識走。
故行有必招識等異熟。
是異熟因。
又此行中。
既有徧行五部惑。
即徧因也。
若四緣下。
會大論四緣。
即俱舍六因。
謂大論既以諸法生時。
不生障礙。
名增上緣。
即是能作。
以能作因緣。
不礙於他也。
又大論以五因性。
名為因緣。
則因緣一種。
即相應等五因。
以上圖中示大論六因。
會通俱舍六因。
故言比說可知。
【■補】蓋以無明為因。
而起染分思數。
及諸邊邪等惑。
而造於業。
無明既能通行。
是同類也。
行與四相俱生。
則以四相為因。
而有於行。
以行為因。
而有四相。
既同時有。
即俱有也。
行中所起五部惑同。
染污為性。
亦是同類。
五部謂見曆四谛。
思曆真谛。
或随立一谛。
為一部也。
共行即同類因。
共感。
即俱有因。
所作必同。
即能作因。
又無明心數起時。
與染分心王相應而起。
是相應因。
行中心心數法作業之時無有障礙。
即所作因。
異熟見前。
【■備】此節乃會四緣六因。
合十二因緣也。
辨訛曰。
此節六行文未妥。
今更釋之。
且如無明起時。
必有王所并起。
是相應。
無明與行。
和合而起。
即俱有。
無明中思種引起行。
即同類。
起染污行。
即徧行。
行緣識等。
即異熟。
識緣名色。
且屬能作。
名色緣六入。
亦同類。
入緣觸。
是所緣。
觸緣受。
是等無間。
取緣有。
亦同類。
有緣生等。
亦異熟。
生緣老死。
亦同類。
增上。
能作。
支支皆具。
略論如此。
問。
舊引論言。
增上即能作。
因緣五因性。
二緣已會。
餘二若何。
答。
如無明滅。
引起行支。
即等無間。
行能反緣無明。
是所緣緣也。
餘例知。
然十二支。
但是有情相續。
六因四緣。
通一切法。
私謂。
辨訛意。
以注未暢發。
而更釋之。
若果全未妥。
應一一指出。
至無明滅句。
此中約三世果報言。
無明屬癡。
行是造作。
當以心心不住。
為等無間。
無明托所行境為所緣。
此行境又為生無明之緣。
是緣緣義。
辨訛又曰。
此行必有徧行惑句。
與論有礙。
前言報生心心數法。
從五因生。
唯除徧因。
此中明招異熟之行。
而言必有徧行。
又異熟。
即是報生。
翻譯不同耳。
又凡言行者。
必須具善惡無記三種。
若論惡行。
容有徧因。
於中含有善與無記。
豈可槩言徧因耶。
私謂。
心境法。
於四因六緣。
有增減不同。
四六合十二。
未可支支全合。
似不當以行招後識異熟。
難行當分徧因也。
至徧因。
至見疑癡等。
凡染污善法。
凡外皆具足也。
并存以俟後定。
【□注】輔行八上(十一)雲。
大論問。
佛說因緣。
甚為難解。
雲何令於癡人觀耶。
答。
非如牛馬等。
禅門但雲聰明利根。
分别籌量。
不得正慧。
邪心取理。
名為愚癡(文)。
【■記】大論雲。
愚癡者。
非如牛馬等愚癡。
是人欲求實道。
邪心觀故。
生種種邪見。
是愚癡人。
當觀因緣。
名善治法。
禅門下。
重證。
【□注】此因緣觀。
與支佛何異。
今是助道破障。
略論三世。
支佛正觀破惑。
必須逆順兩緣。
百千萬世因緣等。
【■記】支佛逆順兩緣。
至百千萬世因緣等者。
四教義雲。
一觀屬愛十二因緣。
二觀屬見十二因緣。
初者即為二義。
一推尋。
二觀破。
一推尋者。
若聞正因緣生滅法。
信解分别。
覺一切屬愛煩惱。
皆十二因緣。
觀因緣入定。
欲息心達本源。
求自然慧。
樂獨善寂。
修習定心。
得諸禅定。
住此定中。
知屬愛煩惱。
即是無明。
逆順推尋。
即見十二因緣。
雲何逆推。
此愛因何生。
即知因受。
受。
因觸。
觸。
因六入。
六入。
因名色。
名色。
因識。
識。
因行。
行。
因無明。
過去一切煩惱也。
複順推此愛。
愛能生取。
因取。
則有業。
因有業。
則有生。
因生。
有老死憂悲苦聚。
輪轉無際。
若因停心觀。
入深禅定。
如是逆推尋。
或時見歌羅邏初受生。
乃至見過去身起業煩惱。
乃至二生。
百生。
千生也。
順尋取有。
若因禅定力。
或見未來一生。
二生。
乃至百千生。
若見過未事。
其心悲感。
道心轉增也。
二觀破者。
即性念處。
曆别觀十二因緣也。
性念處觀。
略如前說。
所以者何。
若觀愛。
即污穢五陰性念處。
若觀愛。
觸。
六入。
名色識。
即觀果報無記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行。
即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無明。
即過去污穢煩惱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取。
即現在污穢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有。
即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未來生老死。
即報生無記性四念處。
是則用念處逆順觀察。
破四颠倒。
颠倒若滅。
即無明一切煩惱滅。
以無明滅。
故行滅。
乃至老死滅。
是名性四念處。
曆别觀屬愛煩惱因緣觀也。
次者亦二意。
一推尋。
二觀破。
一推尋者。
若見神我及世間。
常。
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是則現在生身邊四見。
因此身邊四見。
生十四難。
六十二見。
此身邊四見。
即四取。
逆順推尋。
此取。
因四愛。
愛。
因四受。
乃至四行。
因四無明。
複順尋四取。
能生四有。
此有。
即受一切二十五有。
生老死憂悲苦惱。
若因停心觀。
得深禅定。
或見過去未來生事。
具如前說。
觀二破。
因性念處觀。
觀四取身邊四見。
如是次第。
乃至無明。
破過去。
如去。
不如去。
亦如去。
亦不如去。
非如去。
非不如去。
身邊二見。
污穢五陰也。
複順觀四取有。
乃至生死。
破未來。
有邊。
無邊。
亦有邊。
亦無邊。
非有邊。
非無邊。
身邊二見。
污穢五陰也。
若能如是用性念處。
破三世身邊二見之四見。
即破十四難。
六十二見。
一切屬見煩惱。
一時皆滅。
是名無明滅。
即行滅。
乃至老死滅。
若屬見煩惱滅。
即還用前觀愛十二因緣性念處觀。
破欲色無色愛皆滅。
是則三界煩惱業道滅者。
名為有餘涅盤。
若苦道滅者。
即是無餘涅盤。
是名因性念處智慧。
觀十二因緣入涅盤也。
乃至言共念處。
緣念處。
助觀十二因緣。
類前可知。
△五治障觀法。
五多障衆生念佛觀。
【□注】止觀雲。
睡障念處。
乃雲逼迫障。
禅門第四明三種障。
念三身治。
(彼通大乘。
今且明小乘助道)障。
即惡業。
三種者。
一。
昏沉暗塞障。
(昏睡無記)念應身三十二相治。
二。
惡念思惟障。
(欲作五逆十惡等事)念報身力無畏等治。
三。
境界逼迫障。
(身忽卒痛。
或見無手足火焚水溺等也)念法身空寂無為治(文)今明小乘助道。
【■記】睡障雲。
逼迫者。
相宗明睡眠以昧略為性。
障觀為業。
念以明記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睡與念。
體用相反。
故念則睡破。
睡強。
則念障。
應知昏睡強勝。
如山粗重。
壓逼身心。
受逼難過。
故曰逼迫障。
今以念佛觀治之。
禅門用三身治三障法。
今具記之雲。
念應佛者。
於三十二相中。
随取一相。
或先取毫相。
閉目而觀。
若懸作不成。
當對一端嚴形像。
一心取相。
緣之入定。
若不明了。
開眼更觀。
複更閉目。
如是取一相明了。
次第徧觀衆相。
使心眼開明。
即破沉暗。
念報佛者。
以正念緣佛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
一切種智圓照法界。
常寂不動。
普現色身。
利益一切。
功德無量。
如是念時。
即是對治。
念法佛者。
即觀法性平等。
不生不滅。
無有形色。
空寂無為。
無為之中。
既無境界。
何者是逼相。
知境界空。
即是對治。
若念三十二相。
即非對治。
何以故。
是人未緣相時。
已為境界惱亂。
而更取相者。
多因此着魔狂亂。
此乃通大乘觀。
今是小乘助觀。
唯念應身佛也。
【□注】據四教義雲。
破境界逼迫障。
合念真空法身。
【■記】此出四教義念佛破逼迫障。
然意與禅門較異也。
【■補】真空法身者。
小乘所證真空五分法身也。
阿含言。
佛法身者即空。
故約小乘當分言之。
即以丈六相為應。
從因感果為報。
五分為法身也。
【□注】若以身對教。
如輔行一下(七)雲。
前之三教。
各念一身。
謂生。
應。
報。
圓念法身。
諸身具足(文)。
【■記】藏。
念劣應生身。
通。
念勝應應身。
别。
念報身。
圓。
念法身。
以法佛體圓。
具足諸身。
故念法身。
即具足生應報也。
△二立觀定境法二。
初别。
二别相念處(如前四念處是)。
【□注】妙玄四(二十三)雲。
五障既除。
觀慧谛當。
能觀四谛。
而正以苦谛為初門。
作四念處觀。
破四颠倒(文)。
【■記】聲聞根鈍。
正以苦谛為初門。
觀不淨苦無常無我也。
【□注】析玄上(二十)雲。
别。
謂各别。
身受心法不同故。
相。
謂行相。
觀此四法作不淨等行相故。
言念觀者。
然觀體非念。
觀是其慧。
推求觀察。
知不淨等故。
乃至處。
謂處所。
謂身受心法。
是念所緣住止處故(文)。
【■記】身。
聚集義。
受。
領納義。
心。
了别義。
法。
有二。
想。
以取相為義。
行以遷流為義。
今名念者。
四念處言。
為初學用念持慧。
不妄受異緣。
念為增上。
故從念受名也。
【□注】於五陰境。
修四念處。
為破四倒。
合五為四。
受則六根對六塵。
義兼内外。
故獨為一。
想行一向居内。
故合為一。
【■記】四念處雲。
人於色。
起淨倒。
受。
起樂倒。
想行。
起我倒。
心。
起常倒。
破四倒故。
合五為四也。
若意根對法塵受。
名内受。
眼等五根對色等。
名外受。
然境雖内外。
而領納非二。
故受獨為一。
而想則取相在心。
行則念念不住。
一向居内。
合為一也。
【□注】又此念處。
别名屬慧。
通亦有定輔行三下(十七)雲。
四境止心。
故名為定(文)。
△二總。
三總相念處。
一觀身不淨。
受心法皆不淨。
乃至觀法無我。
身受心亦無我。
中間例知(已上三科名外凡。
亦名資糧位)。
【□注】此有四句。
四念處(一)雲。
一境别觀别。
正是别相念處。
二境别觀總。
三境總觀别。
此二是總相之方便。
四境觀俱總。
是總相念處。
(文)初則一藥對一倒。
中間二句。
觀心漸熟。
或别於一境。
總用四觀。
或别用一觀。
總觀四境。
第四境觀純熟。
舉一俱得也。
【■記】以不淨治身倒。
乃至以無我破我倒。
如上别念。
是為境别觀别。
或别於一境。
總用四觀者。
如觀身不淨。
乃至以是苦。
無常。
無我。
是為第二境别觀總也。
或别用一觀總觀四境者。
如舉一不淨觀。
非但觀身。
亦複觀受。
觀心。
觀法。
皆是不淨。
是為第三境總觀别也。
第四舉一俱得者。
如舉身念處一境。
而受心法俱在其中。
若舉不淨一觀。
而苦無常無我皆在其中。
是為第四境觀俱總也。
【□注】若析玄準俱舍疏。
前三皆别相攝。
第四句方是總相位。
【■記】陳譯俱舍疏言。
四中三種。
唯不雜緣。
第四所緣通雜不雜。
若唯觀法。
名不雜緣。
若於身等二三。
或四。
總緣而觀察。
名為雜緣。
今此指之者。
意在所揀也。
【□注】今依妙玄四念處。
初句是别。
後三皆總。
今此正當境總觀别。
謂别用一觀。
總觀四境。
【■記】今依妙玄。
判初為别。
後三皆總。
今此下。
正判儀文是第三句。
如言觀身不淨。
受心法皆不淨。
是也。
【□注】又上停心破障。
四念處。
惟觀苦谛。
至内凡位。
方觀四谛。
妙玄四(三十三)雲。
七賢位人。
明識四谛。
此約解說。
【■記】惟觀苦谛。
謂總别念處所觀身受心法。
惟約苦谛也。
如言正以苦谛為初門也。
至妙玄雲。
天魔外道。
愛見流轉。
不識四谛。
七位明識四谛者。
此約解說。
如大經言。
我昔與汝等。
不見四真谛。
見四谛者。
識屬愛四谛。
識屬
及曆真谛一部思惑。
亦同類因。
又此無明及行二支中。
心心數法。
既皆共行共感則其所作必同。
是能作因。
而行有支既屬業道。
則業牽識走。
故行有必招識等異熟。
是異熟因。
又此行中。
既有徧行五部惑。
即徧因也。
若四緣下。
會大論四緣。
即俱舍六因。
謂大論既以諸法生時。
不生障礙。
名增上緣。
即是能作。
以能作因緣。
不礙於他也。
又大論以五因性。
名為因緣。
則因緣一種。
即相應等五因。
以上圖中示大論六因。
會通俱舍六因。
故言比說可知。
【■補】蓋以無明為因。
而起染分思數。
及諸邊邪等惑。
而造於業。
無明既能通行。
是同類也。
行與四相俱生。
則以四相為因。
而有於行。
以行為因。
而有四相。
既同時有。
即俱有也。
行中所起五部惑同。
染污為性。
亦是同類。
五部謂見曆四谛。
思曆真谛。
或随立一谛。
為一部也。
共行即同類因。
共感。
即俱有因。
所作必同。
即能作因。
又無明心數起時。
與染分心王相應而起。
是相應因。
行中心心數法作業之時無有障礙。
即所作因。
異熟見前。
【■備】此節乃會四緣六因。
合十二因緣也。
辨訛曰。
此節六行文未妥。
今更釋之。
且如無明起時。
必有王所并起。
是相應。
無明與行。
和合而起。
即俱有。
無明中思種引起行。
即同類。
起染污行。
即徧行。
行緣識等。
即異熟。
識緣名色。
且屬能作。
名色緣六入。
亦同類。
入緣觸。
是所緣。
觸緣受。
是等無間。
取緣有。
亦同類。
有緣生等。
亦異熟。
生緣老死。
亦同類。
增上。
能作。
支支皆具。
略論如此。
問。
舊引論言。
增上即能作。
因緣五因性。
二緣已會。
餘二若何。
答。
如無明滅。
引起行支。
即等無間。
行能反緣無明。
是所緣緣也。
餘例知。
然十二支。
但是有情相續。
六因四緣。
通一切法。
私謂。
辨訛意。
以注未暢發。
而更釋之。
若果全未妥。
應一一指出。
至無明滅句。
此中約三世果報言。
無明屬癡。
行是造作。
當以心心不住。
為等無間。
無明托所行境為所緣。
此行境又為生無明之緣。
是緣緣義。
辨訛又曰。
此行必有徧行惑句。
與論有礙。
前言報生心心數法。
從五因生。
唯除徧因。
此中明招異熟之行。
而言必有徧行。
又異熟。
即是報生。
翻譯不同耳。
又凡言行者。
必須具善惡無記三種。
若論惡行。
容有徧因。
於中含有善與無記。
豈可槩言徧因耶。
私謂。
心境法。
於四因六緣。
有增減不同。
四六合十二。
未可支支全合。
似不當以行招後識異熟。
難行當分徧因也。
至徧因。
至見疑癡等。
凡染污善法。
凡外皆具足也。
并存以俟後定。
【□注】輔行八上(十一)雲。
大論問。
佛說因緣。
甚為難解。
雲何令於癡人觀耶。
答。
非如牛馬等。
禅門但雲聰明利根。
分别籌量。
不得正慧。
邪心取理。
名為愚癡(文)。
【■記】大論雲。
愚癡者。
非如牛馬等愚癡。
是人欲求實道。
邪心觀故。
生種種邪見。
是愚癡人。
當觀因緣。
名善治法。
禅門下。
重證。
【□注】此因緣觀。
與支佛何異。
今是助道破障。
略論三世。
支佛正觀破惑。
必須逆順兩緣。
百千萬世因緣等。
【■記】支佛逆順兩緣。
至百千萬世因緣等者。
四教義雲。
一觀屬愛十二因緣。
二觀屬見十二因緣。
初者即為二義。
一推尋。
二觀破。
一推尋者。
若聞正因緣生滅法。
信解分别。
覺一切屬愛煩惱。
皆十二因緣。
觀因緣入定。
欲息心達本源。
求自然慧。
樂獨善寂。
修習定心。
得諸禅定。
住此定中。
知屬愛煩惱。
即是無明。
逆順推尋。
即見十二因緣。
雲何逆推。
此愛因何生。
即知因受。
受。
因觸。
觸。
因六入。
六入。
因名色。
名色。
因識。
識。
因行。
行。
因無明。
過去一切煩惱也。
複順推此愛。
愛能生取。
因取。
則有業。
因有業。
則有生。
因生。
有老死憂悲苦聚。
輪轉無際。
若因停心觀。
入深禅定。
如是逆推尋。
或時見歌羅邏初受生。
乃至見過去身起業煩惱。
乃至二生。
百生。
千生也。
順尋取有。
若因禅定力。
或見未來一生。
二生。
乃至百千生。
若見過未事。
其心悲感。
道心轉增也。
二觀破者。
即性念處。
曆别觀十二因緣也。
性念處觀。
略如前說。
所以者何。
若觀愛。
即污穢五陰性念處。
若觀愛。
觸。
六入。
名色識。
即觀果報無記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行。
即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無明。
即過去污穢煩惱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取。
即現在污穢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有。
即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未來生老死。
即報生無記性四念處。
是則用念處逆順觀察。
破四颠倒。
颠倒若滅。
即無明一切煩惱滅。
以無明滅。
故行滅。
乃至老死滅。
是名性四念處。
曆别觀屬愛煩惱因緣觀也。
次者亦二意。
一推尋。
二觀破。
一推尋者。
若見神我及世間。
常。
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是則現在生身邊四見。
因此身邊四見。
生十四難。
六十二見。
此身邊四見。
即四取。
逆順推尋。
此取。
因四愛。
愛。
因四受。
乃至四行。
因四無明。
複順尋四取。
能生四有。
此有。
即受一切二十五有。
生老死憂悲苦惱。
若因停心觀。
得深禅定。
或見過去未來生事。
具如前說。
觀二破。
因性念處觀。
觀四取身邊四見。
如是次第。
乃至無明。
破過去。
如去。
不如去。
亦如去。
亦不如去。
非如去。
非不如去。
身邊二見。
污穢五陰也。
複順觀四取有。
乃至生死。
破未來。
有邊。
無邊。
亦有邊。
亦無邊。
非有邊。
非無邊。
身邊二見。
污穢五陰也。
若能如是用性念處。
破三世身邊二見之四見。
即破十四難。
六十二見。
一切屬見煩惱。
一時皆滅。
是名無明滅。
即行滅。
乃至老死滅。
若屬見煩惱滅。
即還用前觀愛十二因緣性念處觀。
破欲色無色愛皆滅。
是則三界煩惱業道滅者。
名為有餘涅盤。
若苦道滅者。
即是無餘涅盤。
是名因性念處智慧。
觀十二因緣入涅盤也。
乃至言共念處。
緣念處。
助觀十二因緣。
類前可知。
△五治障觀法。
五多障衆生念佛觀。
【□注】止觀雲。
睡障念處。
乃雲逼迫障。
禅門第四明三種障。
念三身治。
(彼通大乘。
今且明小乘助道)障。
即惡業。
三種者。
一。
昏沉暗塞障。
(昏睡無記)念應身三十二相治。
二。
惡念思惟障。
(欲作五逆十惡等事)念報身力無畏等治。
三。
境界逼迫障。
(身忽卒痛。
或見無手足火焚水溺等也)念法身空寂無為治(文)今明小乘助道。
【■記】睡障雲。
逼迫者。
相宗明睡眠以昧略為性。
障觀為業。
念以明記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睡與念。
體用相反。
故念則睡破。
睡強。
則念障。
應知昏睡強勝。
如山粗重。
壓逼身心。
受逼難過。
故曰逼迫障。
今以念佛觀治之。
禅門用三身治三障法。
今具記之雲。
念應佛者。
於三十二相中。
随取一相。
或先取毫相。
閉目而觀。
若懸作不成。
當對一端嚴形像。
一心取相。
緣之入定。
若不明了。
開眼更觀。
複更閉目。
如是取一相明了。
次第徧觀衆相。
使心眼開明。
即破沉暗。
念報佛者。
以正念緣佛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
一切種智圓照法界。
常寂不動。
普現色身。
利益一切。
功德無量。
如是念時。
即是對治。
念法佛者。
即觀法性平等。
不生不滅。
無有形色。
空寂無為。
無為之中。
既無境界。
何者是逼相。
知境界空。
即是對治。
若念三十二相。
即非對治。
何以故。
是人未緣相時。
已為境界惱亂。
而更取相者。
多因此着魔狂亂。
此乃通大乘觀。
今是小乘助觀。
唯念應身佛也。
【□注】據四教義雲。
破境界逼迫障。
合念真空法身。
【■記】此出四教義念佛破逼迫障。
然意與禅門較異也。
【■補】真空法身者。
小乘所證真空五分法身也。
阿含言。
佛法身者即空。
故約小乘當分言之。
即以丈六相為應。
從因感果為報。
五分為法身也。
【□注】若以身對教。
如輔行一下(七)雲。
前之三教。
各念一身。
謂生。
應。
報。
圓念法身。
諸身具足(文)。
【■記】藏。
念劣應生身。
通。
念勝應應身。
别。
念報身。
圓。
念法身。
以法佛體圓。
具足諸身。
故念法身。
即具足生應報也。
△二立觀定境法二。
初别。
二别相念處(如前四念處是)。
【□注】妙玄四(二十三)雲。
五障既除。
觀慧谛當。
能觀四谛。
而正以苦谛為初門。
作四念處觀。
破四颠倒(文)。
【■記】聲聞根鈍。
正以苦谛為初門。
觀不淨苦無常無我也。
【□注】析玄上(二十)雲。
别。
謂各别。
身受心法不同故。
相。
謂行相。
觀此四法作不淨等行相故。
言念觀者。
然觀體非念。
觀是其慧。
推求觀察。
知不淨等故。
乃至處。
謂處所。
謂身受心法。
是念所緣住止處故(文)。
【■記】身。
聚集義。
受。
領納義。
心。
了别義。
法。
有二。
想。
以取相為義。
行以遷流為義。
今名念者。
四念處言。
為初學用念持慧。
不妄受異緣。
念為增上。
故從念受名也。
【□注】於五陰境。
修四念處。
為破四倒。
合五為四。
受則六根對六塵。
義兼内外。
故獨為一。
想行一向居内。
故合為一。
【■記】四念處雲。
人於色。
起淨倒。
受。
起樂倒。
想行。
起我倒。
心。
起常倒。
破四倒故。
合五為四也。
若意根對法塵受。
名内受。
眼等五根對色等。
名外受。
然境雖内外。
而領納非二。
故受獨為一。
而想則取相在心。
行則念念不住。
一向居内。
合為一也。
【□注】又此念處。
别名屬慧。
通亦有定輔行三下(十七)雲。
四境止心。
故名為定(文)。
△二總。
三總相念處。
一觀身不淨。
受心法皆不淨。
乃至觀法無我。
身受心亦無我。
中間例知(已上三科名外凡。
亦名資糧位)。
【□注】此有四句。
四念處(一)雲。
一境别觀别。
正是别相念處。
二境别觀總。
三境總觀别。
此二是總相之方便。
四境觀俱總。
是總相念處。
(文)初則一藥對一倒。
中間二句。
觀心漸熟。
或别於一境。
總用四觀。
或别用一觀。
總觀四境。
第四境觀純熟。
舉一俱得也。
【■記】以不淨治身倒。
乃至以無我破我倒。
如上别念。
是為境别觀别。
或别於一境。
總用四觀者。
如觀身不淨。
乃至以是苦。
無常。
無我。
是為第二境别觀總也。
或别用一觀總觀四境者。
如舉一不淨觀。
非但觀身。
亦複觀受。
觀心。
觀法。
皆是不淨。
是為第三境總觀别也。
第四舉一俱得者。
如舉身念處一境。
而受心法俱在其中。
若舉不淨一觀。
而苦無常無我皆在其中。
是為第四境觀俱總也。
【□注】若析玄準俱舍疏。
前三皆别相攝。
第四句方是總相位。
【■記】陳譯俱舍疏言。
四中三種。
唯不雜緣。
第四所緣通雜不雜。
若唯觀法。
名不雜緣。
若於身等二三。
或四。
總緣而觀察。
名為雜緣。
今此指之者。
意在所揀也。
【□注】今依妙玄四念處。
初句是别。
後三皆總。
今此正當境總觀别。
謂别用一觀。
總觀四境。
【■記】今依妙玄。
判初為别。
後三皆總。
今此下。
正判儀文是第三句。
如言觀身不淨。
受心法皆不淨。
是也。
【□注】又上停心破障。
四念處。
惟觀苦谛。
至内凡位。
方觀四谛。
妙玄四(三十三)雲。
七賢位人。
明識四谛。
此約解說。
【■記】惟觀苦谛。
謂總别念處所觀身受心法。
惟約苦谛也。
如言正以苦谛為初門也。
至妙玄雲。
天魔外道。
愛見流轉。
不識四谛。
七位明識四谛者。
此約解說。
如大經言。
我昔與汝等。
不見四真谛。
見四谛者。
識屬愛四谛。
識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