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之下

關燈
迫意。

    十二輪取流轉義也。

    三世十二因緣。

    詳釋六卷。

     (釋簽雲若俱舍中因緣五因性成論以所作因即是增上故不别立但立報因即生因是自分因即習因是共因即依因是)。

     【■記】三因四緣。

    出成實論二。

    釋簽中。

    但會通俱舍大論。

    以明成論三因四緣。

    此圖依釋簽立。

     【■備】生因者。

    善惡報法生時。

    能與其善惡因。

    如業相應。

    故為報因。

     【■補】習因者即自種因。

    如前念習善惡。

    後念善惡得相續起。

    依因者。

    如眼識必依九緣得生等。

    謂依第八識。

    依第七意根。

    六意識。

    五眼識。

    眼根。

    空。

    明。

    色。

    作意。

    解出唯識論此中不明九緣。

    但依色香等。

    因緣者。

    具足生習依三因。

    若準唯識。

    彼局此寬。

    唯識但約親義。

    取種生種。

    種子生現。

    現行熏種。

    乃是因緣。

    今小乘因親緣疎。

    親疎合論。

    故三因皆名因緣。

    次第緣者。

    前心心所。

    開導於後。

    後心心所。

    即聞處起。

    成論言。

    如以前心法滅。

    故後心法得次第生也。

    緣緣者。

    新譯為所緣緣。

    以能緣之心。

    緣所緣之境。

    境引心生。

    心因境有。

    成論言。

    若從緣生法。

    如色能生眼識。

    大論言。

    心心數法。

    緣塵故生。

    是以境為所緣。

    此緣有為生識之緣。

    故名緣緣。

    增上緣者。

    有四。

    謂逆。

    順。

    親。

    疎。

    泥水。

    為草木順增上。

    霜雪。

    為草木違增上。

    觀自己根塵而生眼識。

    為親。

    觀他人之根塵。

    為疎。

    諸餘緣者。

    謂三緣之外。

    其餘皆屬增上攝。

    若俱舍中因緣五因性等。

    乃明成論三因四緣。

    即同毗昙六因四緣。

    但立下會通毗昙之名。

    有言報因等。

    此非會通。

    大論所立。

    記中悞也。

    以妙玄中。

    全無大論之語。

    簽内豈舍毗昙。

    而反會大論之名。

    然集注中具明因緣者。

    以因緣義佛法根本。

    故廣示會通。

    自分因。

    毗昙所立。

    即大論自種因。

    存參。

     【■備】辨訛問言。

    大論俱舍俱六。

    何以成論立三。

    答。

    宗旨不同耳。

    當知成論不别立心數。

    但約前念起為心。

    後念起為數。

    故無相應。

    及徧行。

    徧行。

    乃染心所攝。

    所作即增上緣。

    故隻立三因。

    存考。

     【■記】輔行言。

    新譯次第緣。

    名等無間緣。

    緣緣。

    名所緣緣。

    餘二名同。

    然龍樹立名。

    什公翻譯。

    雖少不同。

    應非全失。

    以大論是一家承用。

    名字稍同。

    故且依之。

    然以四緣攝六因者。

    如俱舍頌曰。

    說有四種緣。

    因緣五因性。

    等無間非後。

    心心數已生。

    所緣一切法。

    增上即能作。

    所以輔行明之者。

    謂今明於事度事蔽。

    善惡相發。

    是六因中。

    四因所攝。

    四緣之中。

    多少不同。

    故略明四緣。

    及以六因也。

    而六因四緣名義。

    詳釋如論。

    今圖但會通俱舍成論義耳。

     【■補】大論六因四緣者。

    所作因。

    謂能為一切所生法作因。

    不遮礙於他法。

    亦雲能作因者。

    謂能為一切諸法作生起之因。

    即法生時。

    諸法於他不為障礙。

    且與其力。

    如眼根於識。

    飲食於身。

    佛於衆生等。

    皆是能作也。

    二相應因者。

    解言。

    心心數法。

    同相同緣。

    以心心數法。

    共相應故。

    如眼識心王。

    與受想等同一能緣行相。

    同一所緣塵境。

    以心王與心數法相應而起。

    王。

    即以數為相應因。

    若心數法與心相因而起。

    數即以王為相應因。

    眼識既爾。

    餘耳識等亦然。

    此因惟屬心。

    心數法。

    不通餘法。

    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者。

    若依唯識。

    如眼識緣色。

    心王生起。

    定有五種徧行心所。

    五種别境心所。

    或善則有善十一種心所。

    或惡則有根随二十六種煩惱心所。

    如此心心數法。

    同一能緣行相。

    同一所緣之境。

    善則同善。

    惡則同惡。

    必相應起。

    故如親友等和合成事也。

    三共因者。

    如眼識生起。

    必藉多緣。

    謂空。

    明。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等。

    更相佐助而得生起。

    名共生因。

    俱舍亦名俱有因者。

    注言。

    一切有為法。

    名共生因。

    如四大種。

    更互相望。

    為俱有因。

    地大。

    待水火風等為因。

    乃至風大。

    待地水火等為因。

    此四大種。

    要異類和集。

    方有功能而造色故。

    有如受想等。

    與心王。

    決定同時而起。

    亦是更互為俱有因。

    又色心相依。

    亦是更互為俱有因。

    又生住異滅能相。

    與色心等所相。

    亦是更互為俱有因。

    故此俱有因。

    通一切法也。

    大論雲。

    一切有為法。

    各有共生因。

    輔行雲。

    一切有為法。

    各各共生因。

    是也。

    四自種因者。

    以一切法。

    皆從自種生故。

    如眼識生時。

    或善或惡。

    定從惡去善惡親種子生起。

    善種。

    自生善心心所現行。

    惡種。

    自生惡心心所現行。

    至未來生起亦然。

    亦即習因者。

    謂過去所習善種。

    與現在善法為因。

    現在所習善種。

    與未來善法為因。

    不善無記亦如是。

    五徧行者。

    謂邪見所起身語意業。

    能招不可愛果。

    則此邪見。

    徧為染污業果之因。

    無明等亦爾。

    又如迷苦谛所起身見。

    徧為邪見等惑之因。

    又能引起餘谛下惑。

    則此身見。

    徧為五部煩惱之因。

    無明等亦爾。

    此是徧因也。

    六報因者。

    行善惡因。

    得善惡報名報因。

    俱舍名異熟因者。

    以因通善惡。

    果惟無記。

    異性而熟。

    名異熟也。

    四緣前解。

     【■備】節義雲。

    圖中二相應因下。

    心心數法以心相應為因句。

    第一心字。

    多贅。

    此句心數法作主。

    反去率彼心王同已作事。

    成相應因。

    凡成一事。

    決無不相應而能成就者。

    理之必然。

    故成論不立不對耳。

    注中善法惡無記法。

    法字。

    作種字解。

    徧因。

    乃利鈍使。

    亦遍諸法之中。

    故成論不立不對。

     【□注】輔行引俱舍雲。

    能作及俱有。

    同類與相應。

    徧行并異熟。

    許因為六種。

    今且依大論。

    略出六因相。

    以大論是一家承用。

    名字稍同。

    故且依之。

     【■記】不依俱舍六因者。

    古有斥為異計故也。

    如無着菩薩顯揚論雲。

    有一異計。

    立六種因。

    謂同類。

    遍行。

    俱有。

    相應。

    異熟。

    能作。

    如是六種。

    除異熟因。

    餘五因性。

    有三種過失。

    如同類因。

    有三過。

    若言同類之因。

    名同類因。

    有已成過。

    何以故。

    若善等法。

    善等體性。

    先已成就。

    彼何用因。

    若言同類即因。

    名同類因。

    是即無果。

    有不定過。

    何以故。

    不示其果。

    是誰因耶。

    又非決定因體同類。

    不相似法。

    亦為因故。

    若言非同類即因。

    亦非同類之因。

    是即名言。

    有虛設過。

    同類因言。

    無有所主。

    浪施設故。

    如是於餘四因。

    三種過失。

    亦應如理廣說。

    是則俱舍六因。

    雖可會通大論既為菩薩所斥。

    故今且依大論。

    略出六種因相。

    況大論是一家承用。

    又與俱舍立名稍同也。

     【■備】辨訛曰。

    許因為六種。

    為字準論應唯字。

    私謂。

    今依大論。

    亦不因記中無着斥俱舍之故也。

     【□注】乃至雲。

    複次心。

    心數法。

    從四緣生。

    無想滅定從三緣生。

    除於緣緣。

     【■補】二定除緣緣。

    非能緣故。

    由因緣者。

    謂由二因。

    一俱有因。

    謂生等相。

    二同類因。

    謂前已生同地善法。

    等無間緣。

    謂入定心及相應法。

    如是二定心等。

    引生礙心等起。

    故與心等。

    但為等無間。

    非等無間緣也。

    唯識以二定屬不相應。

    故不屬因緣。

    而此大論釋從三緣生。

    以知大論寬。

    唯識狹也。

     【□注】諸餘心數不相應行。

    及色。

    從二緣生。

     【■補】大論無數字。

    對前無想滅盡定。

    二不相應而論。

     【■備】此中添數字亦無妨。

    意謂二定尚可許與心相應。

    其餘心心數不相應之諸行。

    及色等。

    但從二緣生也。

    心數下。

    不可逗斷讀。

     【□注】除次第緣。

    及緣緣。

    餘有為法劣。

    故無有從於一緣生者。

     【■補】如名句文等。

    依語音分位立。

    即以語音為因緣。

    以無障礙故。

    得成名句文。

    即增上緣。

    既非心之分位。

    則無漸次引起之力。

    除次第緣。

    以次第必約心法論故。

    又無緣境之能。

    除緣緣。

    色。

    可知。

     【□注】報生心心數法。

    從五因生。

    除於徧因。

     【■補】指一分無記異熟乃酬往業生。

    故曰報生。

    無記非善惡。

    故除染污之徧因。

     【□注】無漏心心數法。

    從三因生。

    謂相應共。

    及無障礙。

     【■補】無漏智起時。

    必王所相應而起。

    故從相應因。

    又無漏王所。

    生則共生。

    故從共因。

    又以無障礙故得生。

    故從無障礙之所作因。

    除自種因者。

    以未見道前所熏習者。

    但有漏善根。

    初見道時。

    所發無漏心心數。

    不可謂從自種因生。

    若修道中。

    亦有自種因也。

    此中三學是無漏。

    是淨。

    故除有漏之報因。

    染污之徧因。

     【■記】此引大論明四緣六因。

    具減生法。

    以論三十二言。

    一切有為法。

    皆從四緣生。

    因緣者。

    相應共生。

    自種。

    徧。

    報。

    五因明因緣。

    又一切有為法。

    亦明因緣。

    次第緣者。

    除阿羅漢。

    過去現在末後心心數法。

    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

    能與次第。

    名次第緣。

    緣緣。

    增上緣者。

    一切法。

    乃至是心。

    共生心數法。

    所謂受想思等。

    是心數法。

    同相同緣。

    故名為相應。

    心以心所法相應為因。

    心數法。

    以心相應為因。

    是名相應因。

    相應者。

    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

    共生因者。

    一切有為法。

    各有共生因。

    以共生故。

    更相佐助。

    如兄弟共生。

    故互相成濟。

    自種因者。

    過去善種。

    為現未善法因。

    過現善種。

    為未來善法因。

    不善無記。

    亦如是徧因者。

    苦谛集谛所斷結使。

    一切垢法因。

    是名徧因。

    報因者。

    行業因緣。

    故得善惡果報。

    是五名因緣。

    心心數法。

    次第相續無間。

    故名次第緣。

    心心數法。

    緣塵故生。

    名緣緣。

    諸法生時。

    不相障礙。

    是增上緣。

    已上四緣六因名義。

    圖中已略點示。

    此中引論料簡。

    系與圖中一連之論。

    故此中於一切法下。

    以乃至二字接之。

    而具記之也。

    複次下。

    正示四緣具減生法。

    毗昙心論謂。

    心心數法四緣生者。

    謂心心數法。

    從自種子生。

    為因緣。

    前念開導力故生。

    是次第緣。

    境界。

    是彼緣緣。

    除其自己。

    餘一切法。

    是彼增上緣。

    無想。

    滅定。

    從三緣生者。

    於中入定心。

    是次第緣。

    於中自地前生功德。

    是因緣。

    及彼俱生。

    生住異滅。

    亦彼因緣。

    增上緣。

    如前。

    所謂二正受從三。

    離彼餘心所。

    諸餘心數不相應行。

    及色。

    從二緣生者。

    因緣。

    及增上緣。

    餘有為法劣。

    故無從一緣生者。

    次明六因從減生法。

    報生心心所法從五因生。

    除徧因者。

    大論言。

    以其不隐沒。

    無記。

    非垢法。

    故除徧因。

    論又明。

    諸煩惱。

    亦從五因生。

    除報因。

    何以故。

    諸煩惱是隐沒。

    報是不隐沒。

    故除報因。

    報生色及心不相應諸行。

    從四因生。

    非心心數。

    故除相應因。

    不隐沒無記。

    故除徧因染污色及心不相應諸行。

    從四因生。

    非心心數法。

    故開相應因。

    垢故。

    除報因。

    諸餘心心數法。

    除初無漏心。

    皆從四因生。

    開報因。

    徧因。

    所以者何。

    非無記。

    故除報因非垢故開徧因。

    諸餘不相應法。

    謂色心不相應諸行。

    若有自種因則從三因生。

    除相應因。

    報因徧因。

    若無自種因。

    則從二因生。

    共生因。

    無障因。

    今注并略之。

    無漏心心數法。

    從三因生者。

    相應因。

    共生因。

    無障因。

    又大論雲。

    是初無漏心中。

    色及心不相應諸行。

    從二因生。

    共生因。

    無障因。

    無有法從一因生。

    若六因生。

    是名四緣生也。

     【□注】淨名記雲。

    十二秖是四六而已。

    故知但是離合說也。

    且如無明。

    秖是行家之能通也。

    即同類因。

    行必四相。

    即俱有也。

    行中五部。

    亦同類也。

    (見曆四谛思曆一谛)無明行中心心數法。

    共行共感。

    所作必同。

    行有必招識等異熟。

    此行心有徧行五部之惑。

    若四緣中。

    論雲增上即能作因緣五因性。

    比六因說。

    可知。

     【■記】荊溪淨名記雲。

    十二因緣。

    秪是四緣六因。

    離之名十二因緣。

    合之名六因四緣。

    又離之名六因。

    合之名四緣也。

    且如下。

    會十二緣。

    隻是俱舍六因。

    謂無明。

    既能通行。

    是同類。

    而行既有生住異滅四相。

    是俱有。

    又行中既有曆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