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之下

關燈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五之下 高麗沙門谛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谛閑編科參梓 △四治癡觀法。

     四愚癡衆生因緣觀。

     【□注】迷倒不了。

    撥無因果。

    故曰愚癡。

    須知着我。

    及計斷常。

    并執性實。

    三皆迷倒。

     【■記】三種迷倒。

    禅門謂之三癡。

    一計有無。

    謂我及陰等。

    有耶無耶。

    如是乃至非有非無耶。

    此着我也。

    二計斷常。

    謂過去諸法為滅而有耶。

    現在諸法。

    不滅而有耶。

    推尋三世。

    若滅即斷。

    不斷取常。

    此計斷常也。

    三計世性。

    謂由有微塵。

    乃有實法及四大。

    由有四大。

    乃有假名衆生世間因茲思念而行邪道。

    此執性實也。

     【□注】因緣者。

    法界次第中(十七)雲。

    展轉感果為因。

    互相由藉為緣。

    (文)如無明為因。

    能與行支為緣。

    乃至生支為因。

    能與老死為緣。

     【■記】法界言。

    是中略說煩惱業苦三事。

    更互為因緣。

    是煩惱業因緣。

    業苦因緣。

    苦苦因緣。

    苦煩惱因緣。

    煩惱業因緣。

    業苦因緣。

    苦苦因緣。

    是為展轉更互為因緣。

    如無明下舉例。

    則知因緣有二法。

    如言因親緣疎。

    因如種子緣如雨露。

    故以親能感果為因。

    疎而助發為緣。

    今就一支法上。

    論因緣也。

     【□注】四教義二(十八)雲。

    十二因緣有三種不同。

    一者。

    三世十二因緣。

    過去二支因。

    現在五支果。

    現在三支因。

    未來二支果。

    二者。

    二世十二因緣。

    現在有十。

    未來有二。

    三者。

    一念十二因緣。

    此約現在。

    随一念心起。

    即具十二因緣。

    三世破斷常。

    二世破着我。

    一念破性實也(文)。

     【■記】四教義言。

    過去二因。

    謂無明。

    行。

    現在五果。

    謂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現在三因謂愛。

    取。

    有。

    未來二果。

    謂生。

    老死憂悲苦惱。

    是為三世合明十二因緣。

    從無始來。

    生死不絕。

    不修觀智。

    未來流轉。

    無有邊際。

    若修觀智。

    則無明滅。

    乃至老死憂惱皆滅。

    名因緣覺也。

    二世因緣者。

    備具大集經。

    佛為求辟支人說。

    現在十。

    未來二。

    有解現在九。

    未來三。

    現在十者一無明。

    大集言。

    何謂觀於無明。

    先觀中陰入父母所。

    先貪愛心。

    愛因緣故。

    四大和合。

    精血二滴。

    合成一滴。

    名歌羅邏。

    是有三事。

    一命。

    二識。

    三暖。

    過去世中。

    業緣感果。

    無有作者。

    及以受者。

    初息出入。

    是名無明。

    有三種道。

    謂随母氣息上下。

    七日一變。

    息入出。

    名壽命。

    是名風道。

    不臭不爛。

    名暖。

    是中心意。

    名識。

    二行者。

    複觀三受因緣。

    五陰。

    十二入。

    十八界。

    雲何為觀。

    随於念心。

    觀息出入。

    觀於内身皮膚肌肉。

    筯骨髓腦。

    如空中雲。

    是身内風亦如是。

    有風能上。

    有風能下。

    有風能滿。

    有風能燋。

    有風增長。

    故息之出入。

    名身行。

    以出入息。

    從覺觀生。

    名意行。

    和合出聲。

    名口行也。

    三者識。

    三行因緣。

    則有識生。

    名識。

    四名色者。

    着識因緣。

    則有四陰。

    及色陰。

    名名色。

    五六入者。

    五陰因緣。

    識行六處。

    名六入。

    六觸者。

    眼色相對。

    名觸。

    乃至意法亦如是。

    七受者。

    觸因緣故。

    念色至法。

    名受。

    八愛者。

    貪色。

    乃至於法。

    名愛。

    九取者。

    愛因緣故。

    四方求覓。

    名取。

    十有者。

    取因緣故。

    受於後身。

    名有。

    此下二因緣。

    屬未來也。

    十一生者。

    有因緣故。

    有生名生。

    十二老死。

    生因緣故。

    則有老死種種諸苦。

    是名陰。

    入。

    界。

    十二因緣之大樹。

    若聞此發真無漏亦名因緣覺也。

    一念因緣者。

    約現在。

    一念起。

    即具十二因緣。

    亦出大集。

    為辟支人說。

    經雲。

    眼見色生愛名無明。

    為愛造業。

    名行。

    至心專念。

    名識。

    識色共行。

    名名色。

    六處生貪。

    名六入。

    因入求愛。

    名觸。

    念色至法。

    名受。

    若心貪着。

    名愛。

    求是等法。

    名取。

    此等法生。

    名有。

    次第不斷。

    名生。

    次第斷故。

    名死。

    生死因緣。

    衆苦逼迫。

    名惱。

    乃至意法生貪亦如是。

    若聞此心意開解。

    發無漏慧。

    亦名因緣覺也。

     【□注】輔行七上(末)雲。

    三世破斷常者。

    三世相續。

    故不斷。

    三世疊謝。

    故不常。

    又過去破常。

    未來破斷。

    現在雙破斷常。

    二世破我者現未二世。

    具十二因緣。

    於父生愛。

    於母生嗔。

    名為無明。

    父遺體時。

    謂是己有。

    名之為行。

    從識支去至老死支。

    與三世同。

    (文)輔行八上(十一)雲言一念者。

    非謂極促一剎那時。

    謂善惡業成。

    名為一念。

    異於三世。

    二世。

    連縛等相。

    故名一念。

    皆是無常。

    故無性實。

    (文)如妙玄二(十六)禅門三(九)。

     【■記】三世破斷常者。

    謂過引現在。

    現引未來。

    相續不斷。

    又過去已滅。

    未來未生。

    現在念念遷謝。

    事不恒常。

    此三世總破斷常。

    又以三世别治者。

    謂前前滅故。

    破計常。

    或曰過去已往。

    不至現在。

    故破常。

    後後相續。

    故破斷。

    或言未至。

    雖未至。

    猶待接續。

    故破計斷。

    現在則非過去。

    故破斷計。

    非未來。

    故破常計。

    是為現在雙破斷常也。

    二世破我者。

    以二世十二支推之。

    俱非實有我體。

    是為二世摧着我也。

    言一念者。

    謂善惡業成。

    此正示具足十二因緣之一念。

    如言善心才舉。

    天宮寶殿生成。

    惡念始萌。

    地獄火輪已具是也。

    連縛等相者。

    等乎分位遠續也。

    如輔行言。

    俱舍婆沙委論。

    具有四種十二因緣。

    一剎那。

    二連縛。

    三分位。

    即對歲而論是也。

    四遠續。

    如支佛觀百千萬世等。

    如今生造惡。

    來生未必受報。

    直待後後世。

    方受故名也。

    後三隻是三世因緣。

    以約能順生後等受。

    故開三耳。

    又論雲。

    連縛者如品類足論。

    謂遍有十二支位。

    所有五蘊。

    皆分位攝。

    即此懸遠相續無始。

    說為連縛。

    華嚴鈔言。

    連縛要因果無間。

    相連起也。

    若情非情。

    皆有生滅念念相續。

    故剎那連縛。

    遍一切有為也。

    分位緣者。

    要約順生受業。

    及不定業。

    三世十二支。

    五蘊分位。

    若遠續者即前分位遠相續耳。

    順正理論言。

    遠續緣者。

    謂前後際。

    有順後受業。

    及不定業。

    無始流轉。

    如說無明有愛本際不可知等。

    連縛緣者。

    取相連接。

    相系不斷。

    彼疏釋言。

    遠續。

    唯隔越。

    連縛。

    唯無間也。

    皆是無常。

    此結一念破性實也。

     【■備】天溪備簡補遺引妙玄二者文言。

    十二因緣支。

    二是過去。

    則止常。

    二是未來。

    則止斷。

    現在。

    則顯中道。

    推現在三因。

    則說未來二果。

    推現在五果。

    則說過去二因。

    三世皆有十二支。

    為推因果。

    故作如是說。

    又言。

    一剎那。

    十二緣者。

    若以貪心殺生。

    彼相應愚。

    是無明。

    相應思。

    是行。

    相應心。

    是識。

    起有作業。

    是名色。

    起有作業。

    必有六入。

    彼相應觸。

    為觸。

    彼相應受。

    為受。

    貪。

    即是愛。

    彼相應纏為取。

    彼身口作業。

    是有。

    如此諸法生。

    是生。

    此諸法變是老。

    此諸法壞。

    是死也。

    禅門三者文言。

    一明三世十二因緣善根發者。

    欲界未到定心中。

    忽然覺悟心生。

    推尋三世。

    過去無明以來。

    不見我人無明等法。

    不斷不常。

    能破六十二種諸邪見網。

    二明果報十二因緣善根發者。

    亦欲界未到定心中。

    忽覺識心明利。

    尋思我初生時。

    攬父母身分以為己有。

    名歌邏羅。

    名曰無明。

    歌邏羅時。

    但有三事和合。

    無人無我。

    三事不實。

    今無明等十二因緣諸法。

    竟何所依。

    若不見無明等諸法是有者。

    豈是無耶。

    如是念時。

    破有無二見。

    慧解開發。

    三明一念十二因緣善根發者。

    亦欲界未到定心中。

    忽覺剎那之心無人無我。

    性本無實。

    以一念起時。

    必藉因緣。

    言因緣者。

    即具十二因緣。

    緣無自性。

    一念起定有實。

    若不得一念之實。

    即破世性邪執。

    心與正定相應。

    智慧開發也。

     【□注】然此三種因緣破愚癡者。

    着我在内。

    準大集禅經說。

    若毗昙大經。

    乃以界方便破着我。

    此皆随機宜樂也。

     【■補】大集雲。

    十二因緣。

    能破愚癡。

    禅經雲。

    佛所說緣起。

    令諸修行功德增益。

    滅除愚癡。

    觀察緣起。

    遠離斷常二邊諸想。

    輔行釋止觀曰。

    今準禅經因緣破我。

    大集亦以二世破我。

     【■記】毗昙以界方便者。

    雜阿毗昙雲。

    以愚惑故。

    於緣起所作中計我作等諸邪見縛。

    或時修行。

    近善知識。

    得聞正法。

    起正思惟已。

    能於此身界方便。

    觀此身種種自性。

    種種業。

    種種相。

    謂地等六界。

    彼地界為水界潤。

    故不相離。

    水界為地界持。

    故不流散。

    火界成熟。

    故不淤壞。

    風界動搖。

    故得增長。

    空界空故。

    食等入出。

    識界合故。

    有所造作。

    又觀此身。

    從足至頂。

    種種不淨。

    穢惡充滿。

    觀察此色。

    如猛風飄散積沙。

    於無色法。

    先後相續。

    異分觀察。

    如是觀者。

    得空解脫門種子。

    於彼生死。

    厭離不樂。

    得無願解脫種子。

    於生死不樂已。

    正向涅盤。

    得無相解脫門種子。

    若於此得不作想覺已。

    觀一切有為皆悉散壞。

    是名界方便滿。

    是即破着我文也。

    大經以界方便破着我者。

    經雲。

    着我多者。

    則為分别十八界法是也。

     【□注】若束十二為三道。

    輪轉相生者。

    俱舍雲。

    三煩惱二業。

    七事亦名果(雖有十二而二三為性三為惑業事二謂因果)。

     【■記】性。

    類也。

    論雲。

    無明愛取。

    煩惱為性。

    行及有支。

    以業為性。

    餘識等七以事為性。

    如是七事。

    即亦名果。

    義準餘五。

    即亦名因。

    以煩惱業為自性故。

     【□注】略果及略因。

    由中可比二(後際略果。

    前際略因。

    中間廣說。

    可比知也。

    此準俱舍缺略義。

    若準婆沙。

    前際略果。

    後際略因。

    乃全略義。

    補注十二引論具釋)。

     【■記】俱舍缺略義者。

    論言。

    由中際廣。

    可以比度前後二際。

    廣義已成。

    故不别說。

    意明現在既望過未成十二。

    當知過未。

    亦自相望。

    各有未過。

    故玄文雲。

    推現三因。

    則說未來二果。

    推現五果。

    則說過去二因。

    三世推之。

    皆有十二支因果也。

    補注失詳。

     【■補】前際但說無明行因。

    則略去果。

    後際但說生死果。

    則略去因。

    此是婆沙全略之義。

     【□注】又雲。

    從惑生惑業。

    從業生於事。

    從事事惑生。

    有支理惟此。

     【■記】此頌是論釋難。

    論先難言。

    若緣起支唯十二者。

    不說老死果。

    生死應有終。

    不說無明因。

    生死應有始。

    或應更立餘緣起支餘後更有餘支成無窮失。

    不應更立。

    然無前過。

    此中世尊由義已顯。

    雲何已顯。

    故舉此頌明之。

     (十二因緣通名有支。

    道理惟若此也。

    此名束十二輪為三道。

    以能通義與輪轉義同。

    廣如輔行三下(十四)釋)。

     【■記】論釋頌言。

    從惑生惑。

    謂愛生取。

    從惑生業。

    謂取生有。

    及無明生行。

    從業生事。

    謂行生識。

    及有生生。

    從事生事。

    謂從識生名色。

    觸生受。

    及生支生死。

    從事生惑。

    謂受生愛。

    由立有支。

    其理唯此。

    已顯老死。

    為事惑果。

    及顯無明。

    為事惑因。

    無明老死。

    事惑性故。

    豈假更立。

    餘緣起支。

    故經言。

    如是純大苦蘊集。

    若不爾者。

    此言何用。

    如輔行釋者。

    文雲。

    束十二緣。

    以為三道。

    十二因緣。

    輪轉相生。

    是故三道。

    亦輪轉相生。

    大論十二因緣論。

    婆沙十地經等并同。

    餘俱舍及論釋。

    與此記錄是同。

    故不重記。

     【■記】束為三道者。

    從三煩惱。

    生於二業。

    謂從一無明。

    出行業。

    從愛取二。

    出有業。

    又從二業生七苦。

    謂從一行。

    出識等五。

    從一有。

    出生老死二也。

    七複生三者。

    識等五。

    出愛取二。

    生死二。

    出無明。

    淨意菩薩偈雲。

    煩惱初八九。

    業二與十支。

    餘七說為苦。

    三攝十二法。

    從三故生二。

    從二故生七。

    從七複生三。

    是故如輪轉。

    一切世間法。

    惟因果無人。

    但從諸法空。

    還生於空法。

    名重城者。

    取困厄義。

    棘園。

    取難脫義。

    牽連。

    取系縛義。

    十二苦事。

    取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