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之上

關燈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五之上 高麗沙門谛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淨比丘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谛閑編科參梓 △二行位三。

    初通标。

     略明藏教修行。

    人之與位。

     【□注】道标一教修行之人。

    及三乘位次。

    妙玄四(三十二)雲。

    為破行人增上慢心。

    為消經文引物希向。

    (文)釋簽五(二十一)雲。

    若無位次。

    将何以為見賢思齊。

    将何以越增上慢罪(文)。

     【■記】此釋通标人位也。

    蓋位者。

    為顯三乘行人修因克果有階差故。

    周易雲。

    天地之大德曰生。

    聖人之大寶曰位。

    如是則知。

    若非位次。

    無以引行人之希向。

    如妙玄雲。

    諸聖上位。

    非凡能測。

    豈可妄說。

    粗知大意者。

    為破行人增上慢心。

    為消經文引物希向也。

    見賢思齊。

    出論語。

     △二别釋三。

    初聲聞三。

    初标位分科。

     初明聲聞位。

    分二。

    初凡。

    二聖。

    凡又二。

    外凡。

    内凡。

     【□注】凡有四門明位。

    一毗昙有門。

    明七賢七聖。

    二成論空門。

    明二十七賢聖。

    三毗勒論明雙亦門。

    四車匿論明雙非門。

     【■記】此明位次有四門不同也。

    一毗昙有門。

    明七賢七聖者。

    四教儀二雲。

    一毗昙有門。

    即三藏教明正因緣生滅之有。

    若禀此教。

    能破十六知見。

    見陰界入一切有為之法。

    皆悉無常苦空無我。

    得世第一法。

    發真無漏。

    因有見真。

    有。

    即第一義谛之門也。

    故大集經雲。

    甚深之理不可說。

    第一實義無文字。

    聲聞弟子憍陳如。

    於諸法中得實義。

    此即毗昙論中之所申也。

    二成論空門。

    明二十七賢聖位者。

    四教義雲。

    二成論空門。

    即三藏教明析正因緣假實法。

    生滅入空。

    若禀此教。

    能破假實之惑。

    見假實空。

    發真無漏。

    因空見真。

    空。

    即第一義之門也。

    故須菩提。

    在石室中。

    觀生滅入空。

    因空得道。

    名見法身。

    恐此是成論所申也。

    三毗勒論雙亦門者。

    四教儀雲。

    三明有空門。

    即三藏教明正因緣生滅之有空。

    若禀此教。

    能破偏執有無之惑。

    見因緣有空。

    發真無漏。

    因有空而見真。

    有空。

    即第一義之門也。

    此即迦旃延因此入道。

    故作毗勒論還申此門也。

    四車匿論雙非門者。

    四教義雲。

    四明非有非空門。

    即三藏教明正因緣生滅非有非無理。

    若禀此教。

    能破有無邊邪之執。

    見因緣非有非無。

    發真無漏。

    因非有非無見真。

    非有非無。

    即第一義之門也。

    惡口車匿。

    因此入道。

    論文未來此土。

    有人言犢子阿毗昙申此意也。

    彼論明我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我非三世。

    即是見非有。

    非無為法。

    即是見非空。

    此恐未可定用。

     【■補】因門契理。

    出三界苦。

    門。

    以能通為義也。

    蓋有門。

    則念念生滅。

    空門。

    則三假虛浮。

    雙亦。

    則有無從容。

    雙非。

    則有無俱遣。

    随依一觀。

    可以發真。

     【□注】後二門大論雖指。

    論文未度。

    若空門二十七賢聖者。

    學人十八。

    無學有九。

    四教義二(十七)雲。

    賢人有二。

    聖人有二十五。

    (文)凡位不備。

    今家不用。

    釋簽五(二十)具引。

     【■記】大論雲。

    智者入三種法門。

    觀一切佛語。

    皆是實相。

    不相違背。

    何等是三門。

    一毗勒門。

    二阿毗昙門。

    三空門。

    何名毗勒門。

    答毗勒有三百二十萬言。

    佛在世時。

    大迦旃延所造。

    若佛滅度後。

    人壽轉減。

    憶識力少。

    不能廣誦。

    諸得道人。

    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

    若人入此門。

    論議則無窮。

    其中有随相門。

    對治門等種種法門。

    乃至不得波羅密多。

    若入阿毗昙。

    則堕有中。

    若入空門。

    則堕無中。

    若入毗勒。

    則堕有無中。

    又佛垂滅時。

    阿難問車匿事。

    佛答惡性車匿。

    吾涅盤後。

    心漸調伏。

    當為說陀那迦旃延經。

    即雙非門也。

    然論文雖指後二門。

    而論文未度者。

    未過來此土也。

    是則無位可憑。

    故不準此而明位也。

    如四教義言。

    惡口車匿。

    因此得道。

    末見論文是也。

    空門二十七賢聖者。

    成論第一分别賢聖品。

    廣明行得。

    乃至後結雲。

    如是九種名無學人。

    先十八學人。

    及九無學。

    是二十七人。

    名為一切世間福田僧中具足。

    如下所示。

    四教義言。

    次明三藏空門二十七賢聖位者。

    信法二行即是兩賢。

    在方便道。

    空門發真。

    斷見惑未盡。

    行即須陀洹向。

    見惑斷盡。

    名須陀洹果。

    空解增明。

    斷欲界思一品。

    乃至五品。

    名斯陀含向。

    斷六品。

    是斯陀含果。

    斷七八品盡。

    名阿那含向。

    欲界九品思盡。

    是阿那含果。

    阿那含有十一種。

    帶果行向。

    是阿羅漢向。

    進斷上二界思惟也。

    若非想九品盡。

    即是阿羅漢。

    賢有二。

    聖有二十五。

    合有二十七。

    成論詳載。

     【□注】今依有門。

    明聲聞位者有三意。

    一凡聖位足。

    二佛法根本。

    三符順教旨。

    佛法根本者。

    有門所說。

    世間諸法。

    乃是無明。

    正因緣生。

    不同外道。

    邪無因緣生也。

    又四教義雲。

    大乘經論。

    破小用小。

    多取有門。

    少用空門。

    故須略出毗昙有門佛法根本賢聖之位(文)。

     【■記】此明今取有門明聲聞位。

    一。

    凡聖位足者。

    謂賢位七。

    聖位七。

    二。

    佛法根本者。

    謂佛說世谛諸法。

    以有門為根本故。

    三符順教旨者。

    謂聖教旨趣。

    允合有門故也。

    佛法根本者下。

    别釋第二意。

    謂有門所說陰入界諸法。

    乃是無明正因緣生者。

    謂真如為因。

    無明為緣。

    無明為因。

    境界為緣。

    而有世間諸法生也。

    不同外道邪無因緣生者。

    以諸外道。

    或計萬法從梵天虛空等生故。

    又四教義下。

    是證釋有門是佛法根本。

    第三卷中問雲。

    兩門不度。

    不可懸判。

    空門明義勝于毗昙。

    何故舍勝用劣。

    答。

    毗昙雖劣。

    於空門是佛法根本。

    故佛去世後。

    流傳利物。

    且大乘經論。

    破小用小。

    多取有門。

    少用空門。

    故須略出毗昙有門。

    明賢聖之位次也。

     【■備】四教義取有門意。

    兼得符順教旨邊解。

     【□注】又二(初)雲三藏四門。

    雖俱入道。

    而諸經論。

    多用有門。

    乃至圓教。

    多用非空非有門。

     【■記】此證依有門明三藏位也。

    四教義雲。

    随教立義。

    必須逐便。

    若是三藏四門。

    雖俱得入道。

    而諸經論。

    多用有門。

    通教四門。

    雖俱得入道。

    而諸經論。

    多用空門。

    别教四門。

    雖俱得入道。

    而諸經論。

    多用亦空亦有門。

    圓教四門。

    雖俱得入道。

    而諸經論。

    多用非空非有門。

    然雖具舉四教四門皆可入道。

    而意别證藏教以有門明位次也。

     【■備】此正引證順教旨意。

     【□注】今不列七聖。

    直作四果釋者。

    名義顯故。

     此明今文不作七聖列名。

    或謂既以有門明位。

    何故但列七賢。

    不列七聖。

    直作四果耶。

    故此釋雲。

    以四果之名與義明顯故也。

     【■記】此是入假菩薩作四論申四門。

    授四藥。

    治諸病也。

    今文為标三藏修行之與位次。

    注中具出明位。

    凡有四門。

    故以圖示諸名相也。

    然有七賢四果名相。

    下文逐一詳解。

    後二門論文未度。

    此不必言矣。

    然空門二十七賢聖名相。

    似與論文少異。

    今記之。

    對閱為便。

    謂成論二十七賢聖。

    開果向為三。

    謂信行。

    法行。

    無相行。

    及初果為四。

    五。

    二果向。

    六。

    二果。

    七。

    三果向。

    八。

    三果。

    於此果中。

    又開十二謂中。

    生。

    行。

    不行。

    樂定。

    樂慧。

    轉世。

    現。

    信解。

    見得。

    身證。

    并前七。

    為學人十八。

    開無學為九。

    謂退。

    護。

    住。

    思。

    死。

    不退。

    慧解脫。

    俱解脫。

    不壞法也。

     【■補】空門學人十八至上流者。

    四教義雲。

    通名學人。

    以皆研真斷惑故也。

    信行法行者。

    初向也。

    薩婆多雲。

    因聞入者為信行。

    因思入者為法行。

    昙無德雲。

    位在方便。

    自見法少。

    憑聞力多。

    後時要須聞法得悟。

    名為信行。

    憑聞力少。

    自見法多。

    後時還須思惟得悟。

    名為法行。

    天台遠讨根源。

    久劫聽學。

    久劫坐禅。

    得為信法種子也。

    信解。

    二向也。

    以憑聞法信力。

    進趣真解故也。

    見得。

    三向也。

    以思惟力。

    見法得理故也。

    身證。

    三果四向也。

    以現身即證滅受想定。

    似涅盤法。

    故雲身證也。

    家家者。

    受生處不一。

    即二向也。

    一種子。

    三向也。

    以欲界九品思惑已斷八品。

    隻一品未盡。

    而命終尚有一生。

    故言一種子。

    若不命終。

    進斷一品。

    即證三果也。

    向初果者。

    於十六心中。

    前十五心無間道時。

    斷見惑未盡是也。

    得初果者。

    八忍八智具足。

    斷八十八使盡見真谛也。

    向二果者。

    欲界思惑已斷五品故。

    得二果者。

    斷六品思惑故。

    向三果者。

    斷七八品而不命終也。

    得三果者。

    欲界九品思斷盡故也。

    中般者。

    行人于欲界命終。

    生到色界。

    未到之時。

    即於中陰身發明聖道。

    而般涅盤。

    生般者。

    行人從欲界命終。

    生於色界。

    即般涅盤。

    行般者。

    生色界已。

    更能加功用行。

    斷上界思惑七十一品俱盡。

    而般涅盤。

    不行般者。

    生色界已。

    不加功用行。

    自然得盡苦際。

    聖道現前。

    而般涅盤。

    上流者。

    即流行之義。

    以次第上流色界諸天受生。

    斷七十一品惑盡。

    方般涅盤。

    無學九至俱解脫者。

    四教義雲。

    無學以真窮妄盡故也。

    退者。

    俱舍言。

    謂遇少違緣。

    便退所得。

    思者謂退失。

    恒自思得。

    護者謂所得。

    善自防護。

    住者謂離勝退緣。

    離勝加行。

    進者謂具加行。

    能速達不動。

    不動者。

    謂不為煩惱所動。

    不退者。

    謂不退失所得。

    慧解脫者。

    以緣空直入。

    不得滅定故。

    俱解脫者。

    即帶事兼修。

    得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