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注】修前不入。
由定慧不調。
故用七覺均調之。
【■記】念勤。
是慧。
四足。
是定。
又得根力。
成善破惡。
未能入理者。
由定慧不調。
故以七覺均調之。
【□注】覺。
謂覺了。
支。
謂支分。
法界次第中(十四)雲。
無學實覺。
七事能到(文)。
【■記】實覺者。
如實覺慧也。
法界雲。
一擇法覺。
善能簡别真僞。
不謬取諸虛僞法故。
二精進覺。
善能覺了不謬行無益苦行。
常勤心在真法中行故。
三喜覺。
心得法喜。
覺了此喜。
不依颠倒法生喜。
住真法喜故。
四除覺。
斷除諸見煩惱時。
覺了除諸虛僞。
不損真正善根故。
五舍覺。
善能覺了所舍境。
虛僞不實。
永不追憶故。
六定覺。
發諸禅定。
覺了諸禅虛僞。
不生見愛妄想故。
七念覺。
善能覺了。
常使定慧均平。
若心沉念。
用擇進喜起之。
若心浮念。
用除舍定攝之。
調和适中也。
【□注】止觀七(九)雲。
心浮動時。
以除覺除身口之粗。
【■記】輕安。
即除覺。
亦名猗覺。
乃猗任自在意。
七覺乃入道之要。
大論雲。
若離五蓋。
專修七覺。
不得入禅者。
無有是處。
【□注】以舍覺舍於觀智。
以定心入禅。
若心沉時。
以精進擇喜起之。
念。
通緣兩處文。
【■記】攝散策昏。
不使偏落昏散。
是念覺。
前說定慧調勻。
是用七覺所以。
今是念覺當體。
【□注】輔行七上(十三)雲。
定慧各三。
各随用一。
得益便止。
無假徧修。
若全無益。
方趣後品。
念能通持定慧六分。
是故念品通於兩處(文)。
【■記】佛說教令修。
如醫照方教服。
着止微加一劑。
不痊。
方添後藥。
前支未益。
乃用次覺。
法雖禀醫。
行由自己。
如得益便已。
△七八正。
七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
【■記】正念。
正定。
是定。
見。
思惟。
精進。
是慧。
唯語。
業。
命。
通戒。
又前七覺是分别。
此八正道正行也。
【□注】正。
以不邪為義。
能通至涅盤。
故名為道。
【■記】八正。
亦名八聖道。
出瑜伽論。
【□注】正見。
修無漏十六行故。
明見四谛。
【■記】十六行解見五卷。
【□注】正思惟。
以正思惟。
發動此觀。
正語。
以無漏智。
除四邪命。
常攝口業。
住正語中。
【■補】八犍度論曰。
以邪命作口四惡行。
名邪語邪命。
以邪命作身三惡行。
名邪業邪命。
又五邪中。
後四皆口業。
不必專指貪求利養。
凡掉戲等。
皆屬邪命攝。
俱舍言。
觀象鬥等。
佛亦立邪命中。
邪受外境。
虛延命故。
【■備】辨訛曰。
似不必指後四邪。
以彼四種。
大論名四邪業。
故婆娑言。
身口業中。
若貪所起。
皆名邪命。
【□注】正業。
以無漏智。
除身邪命。
住於清淨。
正身業中。
【■記】身邪現奇特等。
【□注】正精進。
勤修涅盤。
善入正谛。
正定。
正住於理。
決定不移。
正念。
心不動失。
正直不忘。
正命。
以無漏智慧。
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
見他得利。
心不熱惱。
而於己利。
常知止足。
住清淨正命。
【■記】四種别在口業。
五種通乎三業。
△三結歸。
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滅道谛。
【□注】輔行一下(十一)雲。
菩提煩惱。
更互相傾。
故名生滅。
△二通論四谛二。
初論随機施教勝劣不同。
然如前所列四谛名數。
通下三教。
但是随教廣狹勝劣。
生滅。
無生。
無量。
無作。
不同耳。
故向下名數。
更不再列。
【□注】釋簽三(八)雲。
問。
何故立四種四谛之殊。
答。
谛本無四。
谛秪是理。
理尚無一。
雲何有四。
故知依如來藏同體權實。
依大悲力。
無緣誓願。
物機所扣。
不獲已而用。
機宜不同。
緻法差降。
從一實理。
施出權理。
權實二理。
能诠教殊。
故有四種差别教起。
涅盤實後。
暫用三權助圓。
故須具用偏圓事理。
故今引之。
以顯成證。
三偏一圓。
界内。
界外。
各一事理。
故成四種(文)。
【■記】物機所扣者。
釋上依大悲力無緣誓願。
由衆生根器千差。
如來聲教萬别。
如言如來為衆生。
随機應量說也。
從一實理等。
解前。
界内外各一事理者。
藏事。
通理。
别事。
圓理也。
【□注】廣狹等者。
以藏通造六。
故狹。
别圓造十。
故廣。
藏别不即。
故劣。
通圓談即。
故勝。
於廣狹境。
各論勝劣。
則成四種四谛。
迷真有重輕。
故論生滅無生。
迷中有重輕。
故論無量無作。
不可作尋常疊論勝劣釋也。
【■記】謂當以藏對通。
别對圓。
各論勝劣也。
【□注】生滅。
妙玄二(二十)雲。
迷真重故。
從事受名。
如前釋。
【■記】前釋者。
苦則三相遷移等。
雖世出世。
四皆變易也。
【□注】無生。
妙玄(二十)雲。
迷真輕故。
從理得名。
苦無逼迫相。
集無和合相。
道不二相。
滅無生相。
【■記】苦無逼迫者。
謂五蘊皆空。
豈有空能逼空。
集無和合者。
謂因果俱空。
豈有因空與果空合。
曆一切貪嗔癡亦如是。
道不二者。
謂無能治所治。
空尚無一。
雲何有二。
滅無生者。
法本不生。
今則不滅。
不生不滅。
名真無生。
【□注】無量。
妙玄雲。
迷中重故。
從事得名。
苦有無量相。
十法界不同故。
集有無量相。
五住煩惱不同故。
道有無量相。
恒沙佛法不同故。
滅有無量相。
諸波羅密不同故(文)。
【■記】苦無量者。
謂一法界苦尚若幹。
況十法界。
非二乘所知。
謂地獄種種剝割燒煮锉切。
不可稱計。
況複餘界種種苦相。
菩薩智眼。
乃通達也。
集無量者。
謂無明塵沙見思諸惑若幹。
道無量者。
謂析體拙巧。
權實正助等。
滅無量者。
如是方便。
能滅見思等。
均是菩薩。
乃能明了也。
又即空。
方便若幹皆無若幹。
雖無若幹。
而分别若幹。
無謬無亂。
又如是方便。
能滅見思。
如是方便。
能滅塵沙無明。
又三悉檀分别有若幹。
第一義悉檀無若幹。
雖無若幹。
從多為論。
名為無量。
【□注】無作。
妙玄雲。
迷中輕故。
從理得名。
止觀一(三)雲。
陰入皆如。
無苦可舍。
無明塵勞即是菩提。
無集可斷。
邊邪皆中正。
無道可修。
生死即涅盤。
無滅可證(文)。
【■記】無作者。
皆實相不可思議。
四念處釋無作四谛雲。
一念心具十界苦。
名苦谛。
具十界惑。
名集谛。
苦即涅盤。
名滅谛。
惑即菩提。
名道谛。
所謂即事而中。
無思無念。
無誰造作。
名為無作。
△二示二世粗妙因果有異二。
初明因果差殊。
然四谛之中。
分世出世。
前二谛為世間因果。
(苦果集因)後二谛為出世間因果(滅果道因)。
【□注】釋簽三(八)雲。
苦集隻是世間一切法。
道滅隻是出世一法。
世出世法因果性殊。
而因必趣果。
因果類異。
故使四殊(文)。
△二明差殊所以。
問。
何故世出世前果後因耶。
答。
聲聞根鈍。
知苦斷集。
慕果修因。
是故然也。
【□注】聲聞根鈍。
苦為初門。
支佛以集。
菩薩以道。
通菩薩以滅。
别菩薩以界外道。
圓菩薩以界外滅。
【■記】注中補明四教所修初門。
謂聲聞根鈍。
約界内苦為初門。
支佛以界内集。
菩薩以界内道。
此藏教三乘。
修生滅谛分利鈍也。
通修無生空理。
故以界内滅。
别修無量不思議事。
故以界外道。
圓修無作不思議理。
故以界外滅也。
【□注】慕果修因。
且據凡位。
若初果去。
則雲帶果行因。
支佛不立分果。
乃雲望果行因。
【■記】此揀明慕果修因句。
唯約聲聞凡位說。
【□注】四谛果前因後。
此且一途。
餘亦不定。
【■記】不定如下示。
【■記】簽雲或說世谛。
謂苦集。
第一義。
謂道滅。
複有說世谛。
謂苦集滅第一義。
謂道。
評者曰。
四是世谛。
亦第一義谛。
如苦集是世谛。
苦空無常集因緣生是第一義。
滅是世谛者。
佛說如城園林。
是第一義者。
盡止妙離。
道是世谛者。
佛說如筏如山如梯如樓。
是第一義者。
道如迹乘。
若四谛盡第一義者。
世谛說陰界入。
第一義亦說陰界入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四之下
由定慧不調。
故用七覺均調之。
【■記】念勤。
是慧。
四足。
是定。
又得根力。
成善破惡。
未能入理者。
由定慧不調。
故以七覺均調之。
【□注】覺。
謂覺了。
支。
謂支分。
法界次第中(十四)雲。
無學實覺。
七事能到(文)。
【■記】實覺者。
如實覺慧也。
法界雲。
一擇法覺。
善能簡别真僞。
不謬取諸虛僞法故。
二精進覺。
善能覺了不謬行無益苦行。
常勤心在真法中行故。
三喜覺。
心得法喜。
覺了此喜。
不依颠倒法生喜。
住真法喜故。
四除覺。
斷除諸見煩惱時。
覺了除諸虛僞。
不損真正善根故。
五舍覺。
善能覺了所舍境。
虛僞不實。
永不追憶故。
六定覺。
發諸禅定。
覺了諸禅虛僞。
不生見愛妄想故。
七念覺。
善能覺了。
常使定慧均平。
若心沉念。
用擇進喜起之。
若心浮念。
用除舍定攝之。
調和适中也。
【□注】止觀七(九)雲。
心浮動時。
以除覺除身口之粗。
【■記】輕安。
即除覺。
亦名猗覺。
乃猗任自在意。
七覺乃入道之要。
大論雲。
若離五蓋。
專修七覺。
不得入禅者。
無有是處。
【□注】以舍覺舍於觀智。
以定心入禅。
若心沉時。
以精進擇喜起之。
念。
通緣兩處文。
【■記】攝散策昏。
不使偏落昏散。
是念覺。
前說定慧調勻。
是用七覺所以。
今是念覺當體。
【□注】輔行七上(十三)雲。
定慧各三。
各随用一。
得益便止。
無假徧修。
若全無益。
方趣後品。
念能通持定慧六分。
是故念品通於兩處(文)。
【■記】佛說教令修。
如醫照方教服。
着止微加一劑。
不痊。
方添後藥。
前支未益。
乃用次覺。
法雖禀醫。
行由自己。
如得益便已。
△七八正。
七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
【■記】正念。
正定。
是定。
見。
思惟。
精進。
是慧。
唯語。
業。
命。
通戒。
又前七覺是分别。
此八正道正行也。
【□注】正。
以不邪為義。
能通至涅盤。
故名為道。
【■記】八正。
亦名八聖道。
出瑜伽論。
【□注】正見。
修無漏十六行故。
明見四谛。
【■記】十六行解見五卷。
【□注】正思惟。
以正思惟。
發動此觀。
正語。
以無漏智。
除四邪命。
常攝口業。
住正語中。
【■補】八犍度論曰。
以邪命作口四惡行。
名邪語邪命。
以邪命作身三惡行。
名邪業邪命。
又五邪中。
後四皆口業。
不必專指貪求利養。
凡掉戲等。
皆屬邪命攝。
俱舍言。
觀象鬥等。
佛亦立邪命中。
邪受外境。
虛延命故。
【■備】辨訛曰。
似不必指後四邪。
以彼四種。
大論名四邪業。
故婆娑言。
身口業中。
若貪所起。
皆名邪命。
【□注】正業。
以無漏智。
除身邪命。
住於清淨。
正身業中。
【■記】身邪現奇特等。
【□注】正精進。
勤修涅盤。
善入正谛。
正定。
正住於理。
決定不移。
正念。
心不動失。
正直不忘。
正命。
以無漏智慧。
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
見他得利。
心不熱惱。
而於己利。
常知止足。
住清淨正命。
【■記】四種别在口業。
五種通乎三業。
△三結歸。
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滅道谛。
【□注】輔行一下(十一)雲。
菩提煩惱。
更互相傾。
故名生滅。
△二通論四谛二。
初論随機施教勝劣不同。
然如前所列四谛名數。
通下三教。
但是随教廣狹勝劣。
生滅。
無生。
無量。
無作。
不同耳。
故向下名數。
更不再列。
【□注】釋簽三(八)雲。
問。
何故立四種四谛之殊。
答。
谛本無四。
谛秪是理。
理尚無一。
雲何有四。
故知依如來藏同體權實。
依大悲力。
無緣誓願。
物機所扣。
不獲已而用。
機宜不同。
緻法差降。
從一實理。
施出權理。
權實二理。
能诠教殊。
故有四種差别教起。
涅盤實後。
暫用三權助圓。
故須具用偏圓事理。
故今引之。
以顯成證。
三偏一圓。
界内。
界外。
各一事理。
故成四種(文)。
【■記】物機所扣者。
釋上依大悲力無緣誓願。
由衆生根器千差。
如來聲教萬别。
如言如來為衆生。
随機應量說也。
從一實理等。
解前。
界内外各一事理者。
藏事。
通理。
别事。
圓理也。
【□注】廣狹等者。
以藏通造六。
故狹。
别圓造十。
故廣。
藏别不即。
故劣。
通圓談即。
故勝。
於廣狹境。
各論勝劣。
則成四種四谛。
迷真有重輕。
故論生滅無生。
迷中有重輕。
故論無量無作。
不可作尋常疊論勝劣釋也。
【■記】謂當以藏對通。
别對圓。
各論勝劣也。
【□注】生滅。
妙玄二(二十)雲。
迷真重故。
從事受名。
如前釋。
【■記】前釋者。
苦則三相遷移等。
雖世出世。
四皆變易也。
【□注】無生。
妙玄(二十)雲。
迷真輕故。
從理得名。
苦無逼迫相。
集無和合相。
道不二相。
滅無生相。
【■記】苦無逼迫者。
謂五蘊皆空。
豈有空能逼空。
集無和合者。
謂因果俱空。
豈有因空與果空合。
曆一切貪嗔癡亦如是。
道不二者。
謂無能治所治。
空尚無一。
雲何有二。
滅無生者。
法本不生。
今則不滅。
不生不滅。
名真無生。
【□注】無量。
妙玄雲。
迷中重故。
從事得名。
苦有無量相。
十法界不同故。
集有無量相。
五住煩惱不同故。
道有無量相。
恒沙佛法不同故。
滅有無量相。
諸波羅密不同故(文)。
【■記】苦無量者。
謂一法界苦尚若幹。
況十法界。
非二乘所知。
謂地獄種種剝割燒煮锉切。
不可稱計。
況複餘界種種苦相。
菩薩智眼。
乃通達也。
集無量者。
謂無明塵沙見思諸惑若幹。
道無量者。
謂析體拙巧。
權實正助等。
滅無量者。
如是方便。
能滅見思等。
均是菩薩。
乃能明了也。
又即空。
方便若幹皆無若幹。
雖無若幹。
而分别若幹。
無謬無亂。
又如是方便。
能滅見思。
如是方便。
能滅塵沙無明。
又三悉檀分别有若幹。
第一義悉檀無若幹。
雖無若幹。
從多為論。
名為無量。
【□注】無作。
妙玄雲。
迷中輕故。
從理得名。
止觀一(三)雲。
陰入皆如。
無苦可舍。
無明塵勞即是菩提。
無集可斷。
邊邪皆中正。
無道可修。
生死即涅盤。
無滅可證(文)。
【■記】無作者。
皆實相不可思議。
四念處釋無作四谛雲。
一念心具十界苦。
名苦谛。
具十界惑。
名集谛。
苦即涅盤。
名滅谛。
惑即菩提。
名道谛。
所謂即事而中。
無思無念。
無誰造作。
名為無作。
△二示二世粗妙因果有異二。
初明因果差殊。
然四谛之中。
分世出世。
前二谛為世間因果。
(苦果集因)後二谛為出世間因果(滅果道因)。
【□注】釋簽三(八)雲。
苦集隻是世間一切法。
道滅隻是出世一法。
世出世法因果性殊。
而因必趣果。
因果類異。
故使四殊(文)。
△二明差殊所以。
問。
何故世出世前果後因耶。
答。
聲聞根鈍。
知苦斷集。
慕果修因。
是故然也。
【□注】聲聞根鈍。
苦為初門。
支佛以集。
菩薩以道。
通菩薩以滅。
别菩薩以界外道。
圓菩薩以界外滅。
【■記】注中補明四教所修初門。
謂聲聞根鈍。
約界内苦為初門。
支佛以界内集。
菩薩以界内道。
此藏教三乘。
修生滅谛分利鈍也。
通修無生空理。
故以界内滅。
别修無量不思議事。
故以界外道。
圓修無作不思議理。
故以界外滅也。
【□注】慕果修因。
且據凡位。
若初果去。
則雲帶果行因。
支佛不立分果。
乃雲望果行因。
【■記】此揀明慕果修因句。
唯約聲聞凡位說。
【□注】四谛果前因後。
此且一途。
餘亦不定。
【■記】不定如下示。
【■記】簽雲或說世谛。
謂苦集。
第一義。
謂道滅。
複有說世谛。
謂苦集滅第一義。
謂道。
評者曰。
四是世谛。
亦第一義谛。
如苦集是世谛。
苦空無常集因緣生是第一義。
滅是世谛者。
佛說如城園林。
是第一義者。
盡止妙離。
道是世谛者。
佛說如筏如山如梯如樓。
是第一義者。
道如迹乘。
若四谛盡第一義者。
世谛說陰界入。
第一義亦說陰界入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四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