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法令生。
於已生惡法令滅。
【□注】正則不邪。
勤則不怠。
輔行七上(十二)雲。
隻是於前念處。
精勤除惡生善。
文從語便。
先除二惡。
次生二善。
據行。
必以已生善惡居先。
未生善惡居次。
并先明滅惡。
次明生善(文)。
【■記】善惡二法。
有通有别。
通如大乘。
勤觀法性為善。
實相之外皆名為惡。
别則取觀中懈怠五蓋等為不善。
其能對治為所生善也。
【□注】止觀七(二十六)引十住毗婆娑偈雲。
斷已生惡法。
猶如除毒蛇。
斷未生惡法。
如預防流水。
增長已生善。
如溉甘果栽。
未生善為生。
如鑽木出火。
(文)一未生惡令不生。
四念處觀時。
若懈怠心起。
及諸煩惱惡法。
雖未生。
恐後應生。
遮信等五種善根。
今為不令生故。
一心勤精進。
方便遮止不得令生也。
【■記】此四正斷中。
名斷斷。
瑜伽論言。
斷斷者。
即未生惡法。
為欲令彼不現行斷。
為欲令彼不現前斷。
為斷故斷。
名為斷斷。
【■備】辨訛曰。
若懈怠起句。
準法界次第。
無此起字。
若言起。
如何說未生。
【□注】二已生惡令滅。
四念處觀時。
若懈怠心起。
諸煩惱覆心。
離信等五種善根。
如是等惡若已生。
一心勤精進。
方便除斷令盡也。
【■記】四正斷中。
名律儀斷。
瑜伽論曰。
律儀斷者。
即已生惡法。
應修律儀。
令其斷滅不應忍受也。
【□注】三未生善令生。
四念處觀時。
信等五種善根未生。
為令生故。
一心勤精進。
方便修習。
令善根生也。
【■記】四正斷中。
名修習斷。
瑜伽論曰。
修習斷者。
即未生善法。
由於善法。
數數修習。
先所未得。
能令現前。
能有所斷也。
【□注】四已生善令增長。
四念處觀時。
信等五種善根已生。
為令增長故。
一心勤精進。
方便修習。
令不退失。
增長成就。
【■記】四正斷中。
名防護斷。
瑜伽論曰。
防護斷者。
即已生善法。
由於已得。
已現在前。
諸善法中。
遠離放逸能生善法。
住不忘失。
修習圓滿。
防護已生。
所有善法。
能有所斷也。
問。
何以七科。
此四名正勤。
及後八名正道。
餘不名正耶。
答。
心勇發勤。
畏有錯誤。
故言正。
行道畏堕邪法。
故言正。
△三如意。
三四如意足(欲念進慧)。
【□注】法界次第中(十三)雲。
智定力等。
所願皆得。
故名如意足。
【■記】法界言。
四念智慧。
四勤精進。
精進智慧增多。
定力少弱。
得四種定攝心。
即智定力等。
所願皆得。
故通名如意。
智定力等。
能斷結使。
故斷行成就也。
【□注】此四屬定。
六神通中。
身如意足。
藉茲而顯。
又通因定生。
亦可六通。
因茲并發。
【■記】身如意有三。
謂能到。
轉變。
聖如意。
能到複四。
一身飛。
如鳥無礙。
二移遠令近。
不往而到。
三此沒彼出。
四一念能至。
轉變者。
大能作小。
小能作大。
一多亦然。
種種諸物。
皆能轉變。
外道輩轉變化。
不過七日。
佛及弟子轉變自在。
無有久近也。
聖如意者。
外六塵中不可愛。
不淨物。
能觀令淨。
可愛淨物。
能觀令不淨也。
六通因此發者。
如意如上。
天眼通者。
眼得色界清淨色。
自地及下地。
六道衆生諸物。
若近若遠。
若粗若細諸色。
無不能照。
此有二。
一報得。
二修得。
五道中天眼從修得。
非報得。
以從常憶念種種光明得故。
天耳通者。
能聞一切聲。
天聲。
人聲。
三惡道聲。
雲何修得天耳。
常憶念種種聲故。
宿命通者。
本事常憶念。
日月年歲。
至胎中乃至過去一世。
十百千萬億世。
乃至大羅漢辟支。
知八萬大劫。
菩薩及佛。
知無量劫也。
他心通者。
知他心。
若有垢。
若無垢。
自觀心生住滅時。
常憶念故得。
複次觀他人喜相嗔相。
怖畏相。
見此相已。
然後知心。
是為他心智也。
無漏通者。
如來莊嚴。
入一切佛境界經言。
無漏者。
謂離四漏。
以不取彼四種漏故。
名遠離諸(漏智)。
【□注】四正勤是慧慧觀不勤。
念處不成。
反招散動。
如風中燈。
今修如意。
如加密室。
定慧均等。
欲者希向慕樂。
莊嚴彼法。
言彼法者。
謂念處境。
言莊嚴者。
修希向心。
令法端美。
凡所修立。
一切諸法。
若無樂欲。
事必疎遺。
念者。
專注彼境。
一心正住。
若無一心。
觀法斷絕。
進者。
唯專觀理。
使無間雜。
無雜故精。
無間故進。
凡所修立一切諸法。
若無精進。
事必不成。
慧者。
止觀法界次第。
皆名思惟。
思惟彼理。
心不馳散。
當知四法。
是入定方便。
出輔行七上(十二)析玄下(三十六)雲。
四觀神足。
心所中慧。
以覺察為義。
(文)妙樂二(八)雲。
思是慧數(文)。
【■記】謂第四乃五别境中慧。
覺察為義。
神。
即神通。
足。
即是定。
瑜伽論雲。
如有足者。
能往能還。
統紀言。
法師敬雲。
依俱舍論。
述小乘入道五位。
作析玄記二卷。
以小乘明析空五位。
乃析中之玄。
名析玄記。
△四五根。
四五根(信進念定慧)。
【□注】輔行七上(十三)雲。
修前諸品。
縱善萌微發。
根猶未生。
根未生故。
萠善易壞。
今修五法。
使善根生。
故此五法。
皆名為根。
(文)信者。
信於谛理。
能生一切無漏根力。
禅定解脫。
三昧等。
然此信根。
必依念處。
若無信境。
根何能生。
【■記】此釋信也。
於四念處谛理。
深忍樂欲。
如蜂構蜜。
如犢思乳。
能如是深住淨信。
便生一切無漏功德。
經言。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也。
【□注】進者。
信諸法故。
倍策精進。
念者。
但念正助之道。
不令邪妄得入。
定者。
攝心在正道。
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
慧者。
念處之慧。
為定所攝。
以觀自照。
不從他知。
【■記】慧者。
謂修如意後。
慧得定攝。
即能照理除妄。
惟以不淨苦等觀法自照。
更不從他異緣而别知也。
△五五力。
五五力(同上根名)。
【□注】前不入故。
進修五力。
令根增長。
則能排障。
同上根名者。
輔行七上(十三)雲。
問。
名同於根。
何須更立。
答。
善根雖生。
惡猶未破。
複更修習。
令根增長。
是故此五。
複受力名。
根成惡破。
故名為力。
(文)釋簽一(九)雲。
信解品雲。
無有欺怠嗔恨怨言。
欺為信障。
怠為進障。
嗔為念障。
恨為定障。
怨為慧障。
若根增長。
能破五障。
故名為力(文)。
【■記】此釋釋簽引經文以明五障也。
欺則忽亂浮疑。
不能深忍樂欲。
故障信。
怠則不能勇悍深造。
故障進。
嗔則不善心多。
不能明記正助之道。
故障念。
恨則心神郁結。
不能泯然攝歸念處。
故障定。
怨則含毒事深。
不能覺察谛理。
故障慧也。
【□注】信力信谛。
不為邪外諸疑所動。
【■記】諸疑雖多。
不必障定。
論障定者有三。
一疑自者。
自念諸根暗。
鈍罪垢深重。
非其人乎。
作此自疑。
定慧不發。
二疑師者。
彼人威儀相貌如是。
自尚無道。
何能教我。
作是疑時即為障定。
三疑法者。
如世人多執本心。
於所受法。
不信敬受行。
若生猶豫。
法不染心。
今此信根。
增長有力。
即不為所動也。
【■備】三疑古今通病。
教中謂。
疑自者。
當念先世善根何限。
精勤忏悔以破之。
疑師者。
但遵其法。
不論其人。
如夜行。
弊人持燈。
不以人故廢其照。
疑法者。
佛無诳語。
笃信力行可也。
【□注】進力觀谛。
心無間雜。
本求道果。
未證不休。
念力持谛。
破邊邪想。
不令煩惱之所破壞。
定力若成。
能破欲界一切諸散。
能於諸禅互無妨礙。
不同單修根本之相。
【■記】定力若成。
不但破欲界散。
亦不同上地單修之定。
以於諸禅定。
互無妨礙故。
如輔行雲。
雖用欲界語法。
不礙初禅支林。
或住初禅覺觀之法。
不礙二禅内淨。
或住二禅與喜相應。
不礙三禅樂受。
或與四禅舍受相應。
而能教化一切衆生。
縱妨四禅。
不妨諸定。
妨。
謂妨礙。
礙。
謂遮止。
縱有因緣不入四禅。
不妨一切禅定自在也。
【■備】辨訛曰。
諸禅互無妨礙。
此止觀文。
彼約圓意。
今明藏教。
當斟解之。
【□注】慧力。
能破一切邪外等慧。
能破一切見愛等執。
△六七覺。
六七覺支(念擇進喜輕安定舍)。
於已生惡法令滅。
【□注】正則不邪。
勤則不怠。
輔行七上(十二)雲。
隻是於前念處。
精勤除惡生善。
文從語便。
先除二惡。
次生二善。
據行。
必以已生善惡居先。
未生善惡居次。
并先明滅惡。
次明生善(文)。
【■記】善惡二法。
有通有别。
通如大乘。
勤觀法性為善。
實相之外皆名為惡。
别則取觀中懈怠五蓋等為不善。
其能對治為所生善也。
【□注】止觀七(二十六)引十住毗婆娑偈雲。
斷已生惡法。
猶如除毒蛇。
斷未生惡法。
如預防流水。
增長已生善。
如溉甘果栽。
未生善為生。
如鑽木出火。
(文)一未生惡令不生。
四念處觀時。
若懈怠心起。
及諸煩惱惡法。
雖未生。
恐後應生。
遮信等五種善根。
今為不令生故。
一心勤精進。
方便遮止不得令生也。
【■記】此四正斷中。
名斷斷。
瑜伽論言。
斷斷者。
即未生惡法。
為欲令彼不現行斷。
為欲令彼不現前斷。
為斷故斷。
名為斷斷。
【■備】辨訛曰。
若懈怠起句。
準法界次第。
無此起字。
若言起。
如何說未生。
【□注】二已生惡令滅。
四念處觀時。
若懈怠心起。
諸煩惱覆心。
離信等五種善根。
如是等惡若已生。
一心勤精進。
方便除斷令盡也。
【■記】四正斷中。
名律儀斷。
瑜伽論曰。
律儀斷者。
即已生惡法。
應修律儀。
令其斷滅不應忍受也。
【□注】三未生善令生。
四念處觀時。
信等五種善根未生。
為令生故。
一心勤精進。
方便修習。
令善根生也。
【■記】四正斷中。
名修習斷。
瑜伽論曰。
修習斷者。
即未生善法。
由於善法。
數數修習。
先所未得。
能令現前。
能有所斷也。
【□注】四已生善令增長。
四念處觀時。
信等五種善根已生。
為令增長故。
一心勤精進。
方便修習。
令不退失。
增長成就。
【■記】四正斷中。
名防護斷。
瑜伽論曰。
防護斷者。
即已生善法。
由於已得。
已現在前。
諸善法中。
遠離放逸能生善法。
住不忘失。
修習圓滿。
防護已生。
所有善法。
能有所斷也。
問。
何以七科。
此四名正勤。
及後八名正道。
餘不名正耶。
答。
心勇發勤。
畏有錯誤。
故言正。
行道畏堕邪法。
故言正。
△三如意。
三四如意足(欲念進慧)。
【□注】法界次第中(十三)雲。
智定力等。
所願皆得。
故名如意足。
【■記】法界言。
四念智慧。
四勤精進。
精進智慧增多。
定力少弱。
得四種定攝心。
即智定力等。
所願皆得。
故通名如意。
智定力等。
能斷結使。
故斷行成就也。
【□注】此四屬定。
六神通中。
身如意足。
藉茲而顯。
又通因定生。
亦可六通。
因茲并發。
【■記】身如意有三。
謂能到。
轉變。
聖如意。
能到複四。
一身飛。
如鳥無礙。
二移遠令近。
不往而到。
三此沒彼出。
四一念能至。
轉變者。
大能作小。
小能作大。
一多亦然。
種種諸物。
皆能轉變。
外道輩轉變化。
不過七日。
佛及弟子轉變自在。
無有久近也。
聖如意者。
外六塵中不可愛。
不淨物。
能觀令淨。
可愛淨物。
能觀令不淨也。
六通因此發者。
如意如上。
天眼通者。
眼得色界清淨色。
自地及下地。
六道衆生諸物。
若近若遠。
若粗若細諸色。
無不能照。
此有二。
一報得。
二修得。
五道中天眼從修得。
非報得。
以從常憶念種種光明得故。
天耳通者。
能聞一切聲。
天聲。
人聲。
三惡道聲。
雲何修得天耳。
常憶念種種聲故。
宿命通者。
本事常憶念。
日月年歲。
至胎中乃至過去一世。
十百千萬億世。
乃至大羅漢辟支。
知八萬大劫。
菩薩及佛。
知無量劫也。
他心通者。
知他心。
若有垢。
若無垢。
自觀心生住滅時。
常憶念故得。
複次觀他人喜相嗔相。
怖畏相。
見此相已。
然後知心。
是為他心智也。
無漏通者。
如來莊嚴。
入一切佛境界經言。
無漏者。
謂離四漏。
以不取彼四種漏故。
名遠離諸(漏智)。
【□注】四正勤是慧慧觀不勤。
念處不成。
反招散動。
如風中燈。
今修如意。
如加密室。
定慧均等。
欲者希向慕樂。
莊嚴彼法。
言彼法者。
謂念處境。
言莊嚴者。
修希向心。
令法端美。
凡所修立。
一切諸法。
若無樂欲。
事必疎遺。
念者。
專注彼境。
一心正住。
若無一心。
觀法斷絕。
進者。
唯專觀理。
使無間雜。
無雜故精。
無間故進。
凡所修立一切諸法。
若無精進。
事必不成。
慧者。
止觀法界次第。
皆名思惟。
思惟彼理。
心不馳散。
當知四法。
是入定方便。
出輔行七上(十二)析玄下(三十六)雲。
四觀神足。
心所中慧。
以覺察為義。
(文)妙樂二(八)雲。
思是慧數(文)。
【■記】謂第四乃五别境中慧。
覺察為義。
神。
即神通。
足。
即是定。
瑜伽論雲。
如有足者。
能往能還。
統紀言。
法師敬雲。
依俱舍論。
述小乘入道五位。
作析玄記二卷。
以小乘明析空五位。
乃析中之玄。
名析玄記。
△四五根。
四五根(信進念定慧)。
【□注】輔行七上(十三)雲。
修前諸品。
縱善萌微發。
根猶未生。
根未生故。
萠善易壞。
今修五法。
使善根生。
故此五法。
皆名為根。
(文)信者。
信於谛理。
能生一切無漏根力。
禅定解脫。
三昧等。
然此信根。
必依念處。
若無信境。
根何能生。
【■記】此釋信也。
於四念處谛理。
深忍樂欲。
如蜂構蜜。
如犢思乳。
能如是深住淨信。
便生一切無漏功德。
經言。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也。
【□注】進者。
信諸法故。
倍策精進。
念者。
但念正助之道。
不令邪妄得入。
定者。
攝心在正道。
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
慧者。
念處之慧。
為定所攝。
以觀自照。
不從他知。
【■記】慧者。
謂修如意後。
慧得定攝。
即能照理除妄。
惟以不淨苦等觀法自照。
更不從他異緣而别知也。
△五五力。
五五力(同上根名)。
【□注】前不入故。
進修五力。
令根增長。
則能排障。
同上根名者。
輔行七上(十三)雲。
問。
名同於根。
何須更立。
答。
善根雖生。
惡猶未破。
複更修習。
令根增長。
是故此五。
複受力名。
根成惡破。
故名為力。
(文)釋簽一(九)雲。
信解品雲。
無有欺怠嗔恨怨言。
欺為信障。
怠為進障。
嗔為念障。
恨為定障。
怨為慧障。
若根增長。
能破五障。
故名為力(文)。
【■記】此釋釋簽引經文以明五障也。
欺則忽亂浮疑。
不能深忍樂欲。
故障信。
怠則不能勇悍深造。
故障進。
嗔則不善心多。
不能明記正助之道。
故障念。
恨則心神郁結。
不能泯然攝歸念處。
故障定。
怨則含毒事深。
不能覺察谛理。
故障慧也。
【□注】信力信谛。
不為邪外諸疑所動。
【■記】諸疑雖多。
不必障定。
論障定者有三。
一疑自者。
自念諸根暗。
鈍罪垢深重。
非其人乎。
作此自疑。
定慧不發。
二疑師者。
彼人威儀相貌如是。
自尚無道。
何能教我。
作是疑時即為障定。
三疑法者。
如世人多執本心。
於所受法。
不信敬受行。
若生猶豫。
法不染心。
今此信根。
增長有力。
即不為所動也。
【■備】三疑古今通病。
教中謂。
疑自者。
當念先世善根何限。
精勤忏悔以破之。
疑師者。
但遵其法。
不論其人。
如夜行。
弊人持燈。
不以人故廢其照。
疑法者。
佛無诳語。
笃信力行可也。
【□注】進力觀谛。
心無間雜。
本求道果。
未證不休。
念力持谛。
破邊邪想。
不令煩惱之所破壞。
定力若成。
能破欲界一切諸散。
能於諸禅互無妨礙。
不同單修根本之相。
【■記】定力若成。
不但破欲界散。
亦不同上地單修之定。
以於諸禅定。
互無妨礙故。
如輔行雲。
雖用欲界語法。
不礙初禅支林。
或住初禅覺觀之法。
不礙二禅内淨。
或住二禅與喜相應。
不礙三禅樂受。
或與四禅舍受相應。
而能教化一切衆生。
縱妨四禅。
不妨諸定。
妨。
謂妨礙。
礙。
謂遮止。
縱有因緣不入四禅。
不妨一切禅定自在也。
【■備】辨訛曰。
諸禅互無妨礙。
此止觀文。
彼約圓意。
今明藏教。
當斟解之。
【□注】慧力。
能破一切邪外等慧。
能破一切見愛等執。
△六七覺。
六七覺支(念擇進喜輕安定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