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淨。
謂是身九孔。
常流不淨。
眼流眵淚。
耳出結[目*(甯-用+冉)]。
鼻中洟流。
口出涎吐。
谷道水道。
常出屎尿。
及諸毛孔。
汗流不淨。
如是不淨。
充滿身内。
如偈言。
常流出不止。
如漏囊盛物是也。
【□注】性不淨者。
根本從穢業生。
托於穢物長養。
其性自爾。
不可改變。
【■記】此釋性不淨也。
大論言自體不淨謂從足至頂。
四邊薄皮。
其中所有。
不淨充滿。
飾以衣服。
澡浴花香。
食以上馔。
衆妙肴膳。
經宿之間。
皆為不淨。
如說地水火風質。
能變成不淨。
傾海淨此身。
不能令香潔是也。
【□注】究竟不淨者。
業盡報終。
捐棄冢間。
如朽敗木。
大小不淨。
盈流於外(文)。
【■記】此釋究竟不淨也。
是身投火。
為灰。
在地腐壞。
為土。
在水[月*夆]脹爛壞。
為水蟲所食。
一切死屍中。
人身最不淨。
如說。
審谛觀凡身。
終必歸死處。
難禦無反覆。
背恩如小人是也。
【□注】觀受是苦四念處一(七)雲。
領納。
名受。
有内受。
外受。
内外受。
緣内。
名内受。
緣外。
名外受。
緣内外。
名内外受。
又意根受。
名内受。
五根受。
名外受。
六根。
名内外受。
一一根有順受。
違受。
不違不順受。
於順。
生樂受。
於違。
生苦受。
於不違不順。
生不苦不樂受。
樂受。
是壞苦。
苦受。
是苦苦。
不苦不樂受。
是行苦。
【■記】此釋受也。
如論言。
佛說有二種。
謂身受。
心受。
心受是内。
身受是外。
又五識相應受是外。
意識相應受是内。
十二因緣故。
諸受生。
内六入分生受為内。
外六入分生受為外。
粗受為外。
細受為内。
又緣内法為内。
緣外法為外。
複次一百八受為内受。
餘殘是外受。
又言從内六情。
外六塵。
和合故生六種識。
六種識中生三種受。
行者觀是世間樂受。
皆從颠倒生。
俱無有實。
雖欲受樂。
能得大苦。
如是觀樂受。
是壞苦。
樂相壞。
苦相至即樂極生悲也。
觀苦受。
是苦苦。
五陰之身。
性常逼迫。
又與苦受相應。
苦上加苦也。
行苦者。
有漏之法。
四相遷流。
常不安隐也。
能如是觀。
則於樂受。
不生欲着。
苦受不生忿恚。
不苦不樂受中。
不生愚癡名受念處也。
【□注】觀心無常者。
心。
即心王。
心王不住。
體性流動。
若粗若細。
若内若外。
皆悉無常。
【■記】四念處雲。
心者。
心王。
例上有内心。
外心。
内外心。
心王不住。
體性流動。
若粗若細。
若内若外。
皆悉無常。
無奢無促。
今日雖存。
明亦難保。
昔諸比丘謂不保七日。
乃至不保一日。
佛呵為懈怠。
又一比丘言。
出息不保入息。
佛言善哉。
剎那促。
時無常。
山水溜。
斫石光。
若不及時。
後悔無及。
是也。
今但略引耳。
今準論釋言。
心王不住者。
謂過去已滅。
未來不生。
現在一念不住。
疾故不覺。
若心一念住。
第二念亦應住。
是為常住。
無有滅相。
如佛說。
一切有為法。
三相住中。
亦有滅相。
若無滅者。
不應是有為相故知心無住時也。
若粗細内外皆無常者。
謂是有為法。
一切屬因緣。
故無常。
先無今有故。
今有後無故。
又複無常相。
常随逐有為法故。
有為法。
無有增積故。
一切有為法。
相侵克故無常。
於有為法。
心無常最易知。
如佛說凡夫或知身無常。
不知心無常。
若言身有常猶差。
以心為常是大惑。
何故。
身住或十二十歲。
是心日月時頃。
須臾過去。
生滅各異。
念念不停。
欲生異生。
欲滅異滅。
如幻事。
實相不可得。
故知心是無常。
名心念處也。
【□注】觀法無我。
四念處一(七)雲。
法名軌則。
有善法。
惡法。
無記法。
人皆約法計我。
我能行善。
行惡。
行無記。
若於心王計我。
已屬心念處攝。
若於心數計我。
從九心數。
一切善數。
惡數。
通大地數。
并屬行陰。
法念處攝。
此等法中求我。
決不可得。
龜毛兔角但有名字實不可得。
若善法是我。
惡法應無我。
若惡法是我。
善法應無我。
若無記是我。
無記不能起業。
但名因等起。
因此無記。
起善起惡。
善惡業。
尚非我。
因等起。
何得是我。
當知皆無有我。
但是行陰。
故經雲起惟法起。
滅惟法滅。
但是陰法起滅。
無人無我。
衆生壽命。
雖有法起。
亦是颠倒。
颠倒者。
即是身邊二見。
【■記】此釋法處也。
如教中明。
法者。
有軌持二義。
軌者。
軌生物解。
持者。
任持自性。
此但約軌物生解義。
以釋法名。
不取任持自性義者。
意顯法中無我實性可持故也。
約法計我者。
按定所計之我。
必依於法。
謂於心王計我上。
已觀為無常。
無實我體。
此除開心王。
若於心數等者。
此正推法無我。
於十大地數中除受。
以前觀受是苦攝。
今以九心數中。
想。
即想蘊。
餘八。
行蘊攝。
一切善數有十。
謂信。
進。
念。
定。
慧。
喜。
猗。
舍。
覺。
戒。
惡數亦有十。
謂恚。
恨。
讒。
诳。
憍。
忿。
怒。
悭。
癡。
妬。
皆行蘊攝。
通大地數者。
涅盤獅子吼品疏引數人雲。
十數并起。
為大地通五品。
謂善惡無記不共穢污等。
成論雲。
法起十數。
義說為十。
或言欲界十。
居止是十數。
謂三途人六天。
今觀此等行陰法中。
求其我體。
決不可得。
但有龜毛兔角之虛名字。
而無實事也。
次以善惡無記互奪。
觀法無我。
謂若善法是我。
以善奪惡。
惡法應無我。
以善是惡主對故。
若惡法是我。
以惡奪善。
善法應無我。
以惡是善違害故。
則互奪兩亡。
善惡法俱非是我。
何得言我能行善行惡乎。
若言無記法是我。
然無記於法無所記錄。
則不能親起作業。
但名因等起耳。
謂因此無記故。
方能起善起惡。
是則所起善惡之業。
尚非是我。
而此因等起之無記。
何得是我乎。
已上觀法無我竟。
當知下。
指是行陰於中起滅。
故經雲下。
引證此中無我人衆生壽命者。
謂無生空四相。
正與金剛四相義同。
金剛四相者。
我是自在之名。
人為主宰之目。
衆生者。
取續前義。
壽命者。
取接後名。
則以四為人執。
故同此中義。
大論雲。
人者。
謂於陰界入中。
謂我是行人。
我者。
於陰界入計我我所。
若即若離。
衆生者。
於陰界入和合之中。
計有我生。
壽命者。
於陰界入中。
計一期果報。
若長若短。
又法數言。
衆生於五陰法中。
若即若離。
計我及我所。
五陰是實。
名我相。
於五陰法中。
妄計我是人。
我生人道。
異於餘道。
名人相。
計五陰衆共而生此身。
名衆生相。
於陰法中計我受一期壽命長短。
名壽者相。
今既知但是陰法起滅。
則無人我等計也。
已上破我執。
下并破法執。
或謂既是法起法滅。
而法應實有耶。
故言雖有法起。
亦是颠倒。
即是身邊二見。
謂此五蘊法中。
本非有身。
而起此見。
妄計為身。
本非斷常。
而起邊見。
妄自執之。
為斷為常。
非颠倒而何。
故知由颠倒。
而見有法。
其實法亦當體全空。
則知不但法中無我。
而法亦空。
今且破我見。
故言法無我也。
【□注】想行蘊者。
止觀五(八)雲。
想取相貌。
行起違從(文)。
【■記】想。
謂取相在心。
行。
謂於好惡相邊。
起違從之念。
念起念滅。
遷流不住也。
【□注】念處居初者。
一佛囑。
佛将入涅盤。
阿難請問。
佛去世後。
比丘依何修道。
佛答。
比丘當依四念處行道。
二依經。
止觀五(二)雲。
大品雲。
聲聞人依四念處行道。
菩薩初觀色。
乃至一切種智。
章章皆爾。
故不違經。
(文)三現前。
止觀五雲。
又行人受身。
誰不陰入重擔現前。
是故初觀。
(文)輔行七上(十二)雲。
以四念處能為大小觀行初門。
如來殷勤遺囑。
意在於斯(文)。
【■記】此釋注中問答也。
如大經佛涅盤時。
答阿難言。
佛滅度後。
當依四念行道。
二依經下章章皆爾者謂菩薩觀不淨苦空無我。
至於一切種智。
皆應先觀色故。
輔行雲。
大品凡列法門。
皆以五陰為首。
三現前下。
大論雲。
五陰粗重常惱。
故名擔。
如佛說五陰是擔。
羅漢此擔已除。
名棄擔。
則知行人陰入。
重擔現前也。
△二正勤。
二。
四正勤。
一。
未生惡。
令不生。
二。
已生惡。
令滅。
三。
未生善。
令生。
四。
已生善。
令增長。
【■記】此釋勤者。
不惟力勤當以繼念為勤也。
念智如火。
勤力如風。
智得勤力。
無往不克。
瑜伽論曰。
於四念住中。
慣習行故。
已能除遣粗重。
了達善不善等。
從此無間。
於未生善
謂是身九孔。
常流不淨。
眼流眵淚。
耳出結[目*(甯-用+冉)]。
鼻中洟流。
口出涎吐。
谷道水道。
常出屎尿。
及諸毛孔。
汗流不淨。
如是不淨。
充滿身内。
如偈言。
常流出不止。
如漏囊盛物是也。
【□注】性不淨者。
根本從穢業生。
托於穢物長養。
其性自爾。
不可改變。
【■記】此釋性不淨也。
大論言自體不淨謂從足至頂。
四邊薄皮。
其中所有。
不淨充滿。
飾以衣服。
澡浴花香。
食以上馔。
衆妙肴膳。
經宿之間。
皆為不淨。
如說地水火風質。
能變成不淨。
傾海淨此身。
不能令香潔是也。
【□注】究竟不淨者。
業盡報終。
捐棄冢間。
如朽敗木。
大小不淨。
盈流於外(文)。
【■記】此釋究竟不淨也。
是身投火。
為灰。
在地腐壞。
為土。
在水[月*夆]脹爛壞。
為水蟲所食。
一切死屍中。
人身最不淨。
如說。
審谛觀凡身。
終必歸死處。
難禦無反覆。
背恩如小人是也。
【□注】觀受是苦四念處一(七)雲。
領納。
名受。
有内受。
外受。
内外受。
緣内。
名内受。
緣外。
名外受。
緣内外。
名内外受。
又意根受。
名内受。
五根受。
名外受。
六根。
名内外受。
一一根有順受。
違受。
不違不順受。
於順。
生樂受。
於違。
生苦受。
於不違不順。
生不苦不樂受。
樂受。
是壞苦。
苦受。
是苦苦。
不苦不樂受。
是行苦。
【■記】此釋受也。
如論言。
佛說有二種。
謂身受。
心受。
心受是内。
身受是外。
又五識相應受是外。
意識相應受是内。
十二因緣故。
諸受生。
内六入分生受為内。
外六入分生受為外。
粗受為外。
細受為内。
又緣内法為内。
緣外法為外。
複次一百八受為内受。
餘殘是外受。
又言從内六情。
外六塵。
和合故生六種識。
六種識中生三種受。
行者觀是世間樂受。
皆從颠倒生。
俱無有實。
雖欲受樂。
能得大苦。
如是觀樂受。
是壞苦。
樂相壞。
苦相至即樂極生悲也。
觀苦受。
是苦苦。
五陰之身。
性常逼迫。
又與苦受相應。
苦上加苦也。
行苦者。
有漏之法。
四相遷流。
常不安隐也。
能如是觀。
則於樂受。
不生欲着。
苦受不生忿恚。
不苦不樂受中。
不生愚癡名受念處也。
【□注】觀心無常者。
心。
即心王。
心王不住。
體性流動。
若粗若細。
若内若外。
皆悉無常。
【■記】四念處雲。
心者。
心王。
例上有内心。
外心。
内外心。
心王不住。
體性流動。
若粗若細。
若内若外。
皆悉無常。
無奢無促。
今日雖存。
明亦難保。
昔諸比丘謂不保七日。
乃至不保一日。
佛呵為懈怠。
又一比丘言。
出息不保入息。
佛言善哉。
剎那促。
時無常。
山水溜。
斫石光。
若不及時。
後悔無及。
是也。
今但略引耳。
今準論釋言。
心王不住者。
謂過去已滅。
未來不生。
現在一念不住。
疾故不覺。
若心一念住。
第二念亦應住。
是為常住。
無有滅相。
如佛說。
一切有為法。
三相住中。
亦有滅相。
若無滅者。
不應是有為相故知心無住時也。
若粗細内外皆無常者。
謂是有為法。
一切屬因緣。
故無常。
先無今有故。
今有後無故。
又複無常相。
常随逐有為法故。
有為法。
無有增積故。
一切有為法。
相侵克故無常。
於有為法。
心無常最易知。
如佛說凡夫或知身無常。
不知心無常。
若言身有常猶差。
以心為常是大惑。
何故。
身住或十二十歲。
是心日月時頃。
須臾過去。
生滅各異。
念念不停。
欲生異生。
欲滅異滅。
如幻事。
實相不可得。
故知心是無常。
名心念處也。
【□注】觀法無我。
四念處一(七)雲。
法名軌則。
有善法。
惡法。
無記法。
人皆約法計我。
我能行善。
行惡。
行無記。
若於心王計我。
已屬心念處攝。
若於心數計我。
從九心數。
一切善數。
惡數。
通大地數。
并屬行陰。
法念處攝。
此等法中求我。
決不可得。
龜毛兔角但有名字實不可得。
若善法是我。
惡法應無我。
若惡法是我。
善法應無我。
若無記是我。
無記不能起業。
但名因等起。
因此無記。
起善起惡。
善惡業。
尚非我。
因等起。
何得是我。
當知皆無有我。
但是行陰。
故經雲起惟法起。
滅惟法滅。
但是陰法起滅。
無人無我。
衆生壽命。
雖有法起。
亦是颠倒。
颠倒者。
即是身邊二見。
【■記】此釋法處也。
如教中明。
法者。
有軌持二義。
軌者。
軌生物解。
持者。
任持自性。
此但約軌物生解義。
以釋法名。
不取任持自性義者。
意顯法中無我實性可持故也。
約法計我者。
按定所計之我。
必依於法。
謂於心王計我上。
已觀為無常。
無實我體。
此除開心王。
若於心數等者。
此正推法無我。
於十大地數中除受。
以前觀受是苦攝。
今以九心數中。
想。
即想蘊。
餘八。
行蘊攝。
一切善數有十。
謂信。
進。
念。
定。
慧。
喜。
猗。
舍。
覺。
戒。
惡數亦有十。
謂恚。
恨。
讒。
诳。
憍。
忿。
怒。
悭。
癡。
妬。
皆行蘊攝。
通大地數者。
涅盤獅子吼品疏引數人雲。
十數并起。
為大地通五品。
謂善惡無記不共穢污等。
成論雲。
法起十數。
義說為十。
或言欲界十。
居止是十數。
謂三途人六天。
今觀此等行陰法中。
求其我體。
決不可得。
但有龜毛兔角之虛名字。
而無實事也。
次以善惡無記互奪。
觀法無我。
謂若善法是我。
以善奪惡。
惡法應無我。
以善是惡主對故。
若惡法是我。
以惡奪善。
善法應無我。
以惡是善違害故。
則互奪兩亡。
善惡法俱非是我。
何得言我能行善行惡乎。
若言無記法是我。
然無記於法無所記錄。
則不能親起作業。
但名因等起耳。
謂因此無記故。
方能起善起惡。
是則所起善惡之業。
尚非是我。
而此因等起之無記。
何得是我乎。
已上觀法無我竟。
當知下。
指是行陰於中起滅。
故經雲下。
引證此中無我人衆生壽命者。
謂無生空四相。
正與金剛四相義同。
金剛四相者。
我是自在之名。
人為主宰之目。
衆生者。
取續前義。
壽命者。
取接後名。
則以四為人執。
故同此中義。
大論雲。
人者。
謂於陰界入中。
謂我是行人。
我者。
於陰界入計我我所。
若即若離。
衆生者。
於陰界入和合之中。
計有我生。
壽命者。
於陰界入中。
計一期果報。
若長若短。
又法數言。
衆生於五陰法中。
若即若離。
計我及我所。
五陰是實。
名我相。
於五陰法中。
妄計我是人。
我生人道。
異於餘道。
名人相。
計五陰衆共而生此身。
名衆生相。
於陰法中計我受一期壽命長短。
名壽者相。
今既知但是陰法起滅。
則無人我等計也。
已上破我執。
下并破法執。
或謂既是法起法滅。
而法應實有耶。
故言雖有法起。
亦是颠倒。
即是身邊二見。
謂此五蘊法中。
本非有身。
而起此見。
妄計為身。
本非斷常。
而起邊見。
妄自執之。
為斷為常。
非颠倒而何。
故知由颠倒。
而見有法。
其實法亦當體全空。
則知不但法中無我。
而法亦空。
今且破我見。
故言法無我也。
【□注】想行蘊者。
止觀五(八)雲。
想取相貌。
行起違從(文)。
【■記】想。
謂取相在心。
行。
謂於好惡相邊。
起違從之念。
念起念滅。
遷流不住也。
【□注】念處居初者。
一佛囑。
佛将入涅盤。
阿難請問。
佛去世後。
比丘依何修道。
佛答。
比丘當依四念處行道。
二依經。
止觀五(二)雲。
大品雲。
聲聞人依四念處行道。
菩薩初觀色。
乃至一切種智。
章章皆爾。
故不違經。
(文)三現前。
止觀五雲。
又行人受身。
誰不陰入重擔現前。
是故初觀。
(文)輔行七上(十二)雲。
以四念處能為大小觀行初門。
如來殷勤遺囑。
意在於斯(文)。
【■記】此釋注中問答也。
如大經佛涅盤時。
答阿難言。
佛滅度後。
當依四念行道。
二依經下章章皆爾者謂菩薩觀不淨苦空無我。
至於一切種智。
皆應先觀色故。
輔行雲。
大品凡列法門。
皆以五陰為首。
三現前下。
大論雲。
五陰粗重常惱。
故名擔。
如佛說五陰是擔。
羅漢此擔已除。
名棄擔。
則知行人陰入。
重擔現前也。
△二正勤。
二。
四正勤。
一。
未生惡。
令不生。
二。
已生惡。
令滅。
三。
未生善。
令生。
四。
已生善。
令增長。
【■記】此釋勤者。
不惟力勤當以繼念為勤也。
念智如火。
勤力如風。
智得勤力。
無往不克。
瑜伽論曰。
於四念住中。
慣習行故。
已能除遣粗重。
了達善不善等。
從此無間。
於未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