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一(五)雲。
四者。
數也。
念者。
觀慧也。
處者。
境也。
今言四者。
人於五陰起四倒故。
於色。
多起淨倒。
於受。
多起樂倒。
於想行。
多起我倒。
於心。
多起常倒。
舉四倒。
故言四也。
若相生次第。
應言識受想行色。
若粗細次第。
應言色行想受識。
今從語便。
故言身受心法(文)。
【■記】觀慧釋念者。
同是别境心所。
慧觀由念得住也。
論雲。
身應多觀不淨。
受應多觀是苦。
心應多觀無常。
法應多觀無我。
何以故。
凡夫未入道時。
起四颠倒故。
破淨倒。
說身念。
破樂倒。
說受念。
破常倒。
說心念。
破我倒。
說法念也。
四法次第者。
教中論相生。
從細至粗。
論除滅。
自粗至細。
今從語便也。
【□注】若迷心不迷色。
則數為五陰。
若迷色不迷心。
則數為十二入。
若心色俱迷者。
則數為十八界。
如婆娑論。
俱舍頌雲。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愚根樂。
有三。
故說蘊處界(諸有為法和合是聚義。
生長門是處義以能生長心心所法。
種族。
是界義。
如一山中。
有金銀銅鐵等名多界等補注十三卷十二紙)。
【■記】有為和含是聚義者。
是論釋頌。
以明蘊義。
次引經言。
諸所有色。
若過現未。
若内外粗細。
若劣勝遠近。
如是一切。
略為一聚。
說名色蘊。
由此聚義。
蘊義得成是也。
生長門是處義者。
亦論文釋頌。
以能生長心心所法一句。
是論主釋詞。
種族是界義下。
亦是論文釋頌。
又雲。
如是一身。
或一相續有十八類。
諸法種族。
名十八界。
今以等字該之。
已上論文。
釋前半頌也。
而後半頌。
論釋雲。
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為說蘊界處三門。
或愚心所。
總執為我。
或唯愚色。
或愚色心根有三。
謂利中鈍。
樂有三。
謂樂略樂中。
樂廣。
如其次第。
佛為說蘊處界三也。
補注。
神智師釋三大部。
【■記】一色陰。
有十四種。
謂四大五根五塵。
二受陰。
領納所緣。
名受。
有六種。
謂六觸因緣生六受。
三想陰。
能取所領之緣相。
名想。
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相。
四行陰。
造作之心。
能趣於果名行。
有六種。
謂於六想之後。
各起善業不善業無動業也。
五識陰。
了别所緣之境。
即六識也。
以迷心偏重。
故聖教開心為四。
出法界次第。
【■補】唯識論。
以受對前五識。
想對六識。
行對七識。
識對八識。
今此不論。
弗以唯識所解配合也。
【■記】惑者。
迷色偏重。
故大聖開色為十。
心但為二也。
入以涉入為義。
根塵相對有識生。
識依根塵。
識為能入。
根塵是所入。
今此十二。
通從所入受名也。
内六親。
故屬内。
為識所依。
名入。
亦名六根者。
能生為義。
有生識功也。
一眼入。
眼是四大造色體為十色共成。
所謂四大四微。
身根微。
眼根微。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均四大造色。
體為十色共成。
但各換一耳鼻舌根微也。
五身入。
但有九色所成。
謂四大四微。
身根微。
六意入。
除諸心數法。
但取能知諸法心王也。
外六疎。
故屬外。
識所遊涉。
名入。
亦名六塵者。
染污為義。
色聲香味觸五入。
可解。
六法入。
有二種。
一者心法。
除心王。
但取相應諸心所法。
二非心法。
即過去未來色法。
及心不相應諸行。
三無為法。
【■補】法入中無表色屬色。
心數法屬心。
不相應行非色非心。
三無為。
非三聚攝。
故不屬内色。
亦不屬外色也。
【■記】惑者。
色心俱迷。
聖教俱開為十八也。
界。
以界别為義。
十八法各有别體故。
十二入。
及前五識界可解。
識。
以了别為義。
六意識界。
謂前五生已。
傳入意識。
即以前五為能生。
後意識為所生。
此意前滅。
次識續生。
即前意識。
生後意識。
如是亦脫傳受根識之名。
皆能生為根。
所生為識。
今專指所生為意識也。
上明蘊處界所攝法。
即小乘七十五法。
如雲内色。
外色。
無表色。
即五根。
六塵。
十一種色法。
心王。
即前六識。
心所法。
明四十六。
謂遍大地有十。
受。
想。
思。
觸。
欲慧。
命。
作意。
勝解。
三摩地。
此十通善通惡。
徧一切心。
勝解者。
於理明了。
三摩。
雲等持。
離沉掉。
曰等。
專注不散。
曰持。
大善地有十。
謂信。
勤。
舍。
慚愧。
無貪。
無嗔不害。
輕安。
不放逸。
此十。
不通於惡。
唯是善業。
能通至無漏聖道故雲大善地。
舍者。
遠離掉舉。
大煩惱有六。
謂癡。
放逸。
懈怠。
不信。
昏沉。
掉舉。
此六。
依五六七識起。
不通於善。
唯是惡法。
故雲大煩惱也。
大不善有二。
謂無慚無愧。
人因此二。
則無惡不造。
故雲大不善也。
小煩惱有十。
謂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
此十但依六識而起。
故雲小煩惱也。
不定有八。
謂悔眠尋伺貪嗔慢疑。
此八通於善惡無記三性。
故雲不定法也。
無記者。
不善不惡。
無所記錄也。
粗念曰尋。
細察曰伺。
不相應。
有十四。
得非得衆同分。
無想異熟。
無想定。
滅盡定。
命根。
生。
住。
異。
滅。
名。
句。
文也。
此十四不與色法。
心法。
心所法。
相應。
故衆同分。
衆人形狀相似也。
無想果報。
異世成熟。
曰無相異熟。
外道所修。
曰無想定。
聖教所修。
受想心滅。
曰滅盡定。
依事立名。
曰名。
積字成句诠差别。
曰句。
為名句依。
而能顯所表理。
曰文。
身。
即字也。
【■備】無為有三。
天溪補遺。
引俱舍頌雲。
此中空無礙。
謂大虛空。
無礙為性即虛空無為。
頌曰。
擇滅為離系。
随系事各别。
随三界系不同。
名事。
離一系故。
得一擇滅。
擇力所得滅。
名擇滅。
擇為斷智。
推度令滅。
故名擇滅。
非擇滅者。
頌雲。
畢竟礙當生。
此二類不同。
謂根塵缺緣及所證位。
諸無知惑。
不得續起。
名礙當生。
如緣一色時。
於餘諸色。
及餘四塵。
得非擇滅為正緣色礙。
餘色等當不生。
故名礙當生。
其餘法數廣解。
【□注】觀身不淨。
四念處一(六)雲。
一切色法。
名之為身。
内身。
外身。
内外身。
己。
名内身。
眷屬。
及他。
名外身。
若己若他。
名内外身。
此三種色。
皆從前世不淨業生。
則有五種不淨。
謂生處。
種子。
相。
性。
究竟。
【■記】大論言。
自身有二種。
一身内不淨。
二身外皮毛爪發等皆不淨。
複次行者。
觀死屍[月*夆]脹爛壞。
取是相。
觀自身亦如是相。
如是事。
我未離是法。
死屍是外。
行者是内。
如見端正女人而心着。
即觀其身。
種稱不淨為外。
知我身亦如是為内。
複次眼等五情為内身。
色等五塵為外身。
四大為内身。
四大造色為外身。
覺苦樂處為内身。
不覺苦樂處為外身。
自身及眼等根為内身。
妻子田宅所用之物為外身。
乃至今當總觀内外。
謂先觀内身。
求淨不可得。
次便觀外。
複不可得。
疑曰。
我觀内時。
於外或錯。
觀外時。
於内或錯。
故内外俱觀。
亦不可得。
然觀内觀外是别相。
一時俱觀是總相。
總觀别觀。
既皆不得淨相。
故知三種色。
從不淨生。
此明五種不淨。
望大論列次有殊。
以論列第一種子。
二住處。
三自體。
四自相。
五究竟。
對此前後可知。
【□注】生處者。
女人之體是不淨聚。
蟲膿穢惡。
合集成立。
經十月日。
二髒間夾。
迮隘如獄。
釋論雲。
此身非蓮華。
亦不由旃檀。
糞穢所長養。
但從尿道出。
【■記】此釋生處不淨也。
大論言。
住處不淨。
謂諸不淨物和合。
名為女身。
内有生髒。
熟髒。
屎尿不淨。
外有煩惱業因緣風吹識種。
令入二髒中間。
如在尿坑中。
所謂是身為臭穢。
不從華開生。
亦不從薝葡。
又不出寶山。
迮隘如獄者。
胎骨經雲。
嬰兒在胎有八種獄。
謂嬰兒之身。
最嫩。
母吃熱食。
如镬湯獄。
母吃冷食。
如寒氷獄。
飽時。
如石壓獄。
饑時。
如餓鬼獄。
硬食。
如刀山獄。
行時辛苦。
如碓搗獄。
坐時。
如鐵床獄。
母若低頭。
如倒懸獄。
【□注】種子不淨者。
攬父母遺體。
赤白二渧。
於中而住。
是識随母氣息出入。
是為受身最初種子不淨也。
【■記】此釋種子不淨也。
大論謂父母以邪念風。
吹淫欲火。
肉髓膏流。
熱變為精。
宿業因緣。
識種子在赤白中住。
是名身種。
如偈言。
是身種不淨。
非餘妙寶物。
不由淨白生。
但從尿道出是也。
【□注】相不淨者。
頭等六分。
從首至足。
純是穢物。
譬如死狗。
盡海水洗。
洗死屍盡。
唯餘一塵。
一塵亦臭。
【■記】此釋相不淨也。
大論亦名外身不
四者。
數也。
念者。
觀慧也。
處者。
境也。
今言四者。
人於五陰起四倒故。
於色。
多起淨倒。
於受。
多起樂倒。
於想行。
多起我倒。
於心。
多起常倒。
舉四倒。
故言四也。
若相生次第。
應言識受想行色。
若粗細次第。
應言色行想受識。
今從語便。
故言身受心法(文)。
【■記】觀慧釋念者。
同是别境心所。
慧觀由念得住也。
論雲。
身應多觀不淨。
受應多觀是苦。
心應多觀無常。
法應多觀無我。
何以故。
凡夫未入道時。
起四颠倒故。
破淨倒。
說身念。
破樂倒。
說受念。
破常倒。
說心念。
破我倒。
說法念也。
四法次第者。
教中論相生。
從細至粗。
論除滅。
自粗至細。
今從語便也。
【□注】若迷心不迷色。
則數為五陰。
若迷色不迷心。
則數為十二入。
若心色俱迷者。
則數為十八界。
如婆娑論。
俱舍頌雲。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愚根樂。
有三。
故說蘊處界(諸有為法和合是聚義。
生長門是處義以能生長心心所法。
種族。
是界義。
如一山中。
有金銀銅鐵等名多界等補注十三卷十二紙)。
【■記】有為和含是聚義者。
是論釋頌。
以明蘊義。
次引經言。
諸所有色。
若過現未。
若内外粗細。
若劣勝遠近。
如是一切。
略為一聚。
說名色蘊。
由此聚義。
蘊義得成是也。
生長門是處義者。
亦論文釋頌。
以能生長心心所法一句。
是論主釋詞。
種族是界義下。
亦是論文釋頌。
又雲。
如是一身。
或一相續有十八類。
諸法種族。
名十八界。
今以等字該之。
已上論文。
釋前半頌也。
而後半頌。
論釋雲。
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為說蘊界處三門。
或愚心所。
總執為我。
或唯愚色。
或愚色心根有三。
謂利中鈍。
樂有三。
謂樂略樂中。
樂廣。
如其次第。
佛為說蘊處界三也。
補注。
神智師釋三大部。
【■記】一色陰。
有十四種。
謂四大五根五塵。
二受陰。
領納所緣。
名受。
有六種。
謂六觸因緣生六受。
三想陰。
能取所領之緣相。
名想。
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相。
四行陰。
造作之心。
能趣於果名行。
有六種。
謂於六想之後。
各起善業不善業無動業也。
五識陰。
了别所緣之境。
即六識也。
以迷心偏重。
故聖教開心為四。
出法界次第。
【■補】唯識論。
以受對前五識。
想對六識。
行對七識。
識對八識。
今此不論。
弗以唯識所解配合也。
【■記】惑者。
迷色偏重。
故大聖開色為十。
心但為二也。
入以涉入為義。
根塵相對有識生。
識依根塵。
識為能入。
根塵是所入。
今此十二。
通從所入受名也。
内六親。
故屬内。
為識所依。
名入。
亦名六根者。
能生為義。
有生識功也。
一眼入。
眼是四大造色體為十色共成。
所謂四大四微。
身根微。
眼根微。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均四大造色。
體為十色共成。
但各換一耳鼻舌根微也。
五身入。
但有九色所成。
謂四大四微。
身根微。
六意入。
除諸心數法。
但取能知諸法心王也。
外六疎。
故屬外。
識所遊涉。
名入。
亦名六塵者。
染污為義。
色聲香味觸五入。
可解。
六法入。
有二種。
一者心法。
除心王。
但取相應諸心所法。
二非心法。
即過去未來色法。
及心不相應諸行。
三無為法。
【■補】法入中無表色屬色。
心數法屬心。
不相應行非色非心。
三無為。
非三聚攝。
故不屬内色。
亦不屬外色也。
【■記】惑者。
色心俱迷。
聖教俱開為十八也。
界。
以界别為義。
十八法各有别體故。
十二入。
及前五識界可解。
識。
以了别為義。
六意識界。
謂前五生已。
傳入意識。
即以前五為能生。
後意識為所生。
此意前滅。
次識續生。
即前意識。
生後意識。
如是亦脫傳受根識之名。
皆能生為根。
所生為識。
今專指所生為意識也。
上明蘊處界所攝法。
即小乘七十五法。
如雲内色。
外色。
無表色。
即五根。
六塵。
十一種色法。
心王。
即前六識。
心所法。
明四十六。
謂遍大地有十。
受。
想。
思。
觸。
欲慧。
命。
作意。
勝解。
三摩地。
此十通善通惡。
徧一切心。
勝解者。
於理明了。
三摩。
雲等持。
離沉掉。
曰等。
專注不散。
曰持。
大善地有十。
謂信。
勤。
舍。
慚愧。
無貪。
無嗔不害。
輕安。
不放逸。
此十。
不通於惡。
唯是善業。
能通至無漏聖道故雲大善地。
舍者。
遠離掉舉。
大煩惱有六。
謂癡。
放逸。
懈怠。
不信。
昏沉。
掉舉。
此六。
依五六七識起。
不通於善。
唯是惡法。
故雲大煩惱也。
大不善有二。
謂無慚無愧。
人因此二。
則無惡不造。
故雲大不善也。
小煩惱有十。
謂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
此十但依六識而起。
故雲小煩惱也。
不定有八。
謂悔眠尋伺貪嗔慢疑。
此八通於善惡無記三性。
故雲不定法也。
無記者。
不善不惡。
無所記錄也。
粗念曰尋。
細察曰伺。
不相應。
有十四。
得非得衆同分。
無想異熟。
無想定。
滅盡定。
命根。
生。
住。
異。
滅。
名。
句。
文也。
此十四不與色法。
心法。
心所法。
相應。
故衆同分。
衆人形狀相似也。
無想果報。
異世成熟。
曰無相異熟。
外道所修。
曰無想定。
聖教所修。
受想心滅。
曰滅盡定。
依事立名。
曰名。
積字成句诠差别。
曰句。
為名句依。
而能顯所表理。
曰文。
身。
即字也。
【■備】無為有三。
天溪補遺。
引俱舍頌雲。
此中空無礙。
謂大虛空。
無礙為性即虛空無為。
頌曰。
擇滅為離系。
随系事各别。
随三界系不同。
名事。
離一系故。
得一擇滅。
擇力所得滅。
名擇滅。
擇為斷智。
推度令滅。
故名擇滅。
非擇滅者。
頌雲。
畢竟礙當生。
此二類不同。
謂根塵缺緣及所證位。
諸無知惑。
不得續起。
名礙當生。
如緣一色時。
於餘諸色。
及餘四塵。
得非擇滅為正緣色礙。
餘色等當不生。
故名礙當生。
其餘法數廣解。
【□注】觀身不淨。
四念處一(六)雲。
一切色法。
名之為身。
内身。
外身。
内外身。
己。
名内身。
眷屬。
及他。
名外身。
若己若他。
名内外身。
此三種色。
皆從前世不淨業生。
則有五種不淨。
謂生處。
種子。
相。
性。
究竟。
【■記】大論言。
自身有二種。
一身内不淨。
二身外皮毛爪發等皆不淨。
複次行者。
觀死屍[月*夆]脹爛壞。
取是相。
觀自身亦如是相。
如是事。
我未離是法。
死屍是外。
行者是内。
如見端正女人而心着。
即觀其身。
種稱不淨為外。
知我身亦如是為内。
複次眼等五情為内身。
色等五塵為外身。
四大為内身。
四大造色為外身。
覺苦樂處為内身。
不覺苦樂處為外身。
自身及眼等根為内身。
妻子田宅所用之物為外身。
乃至今當總觀内外。
謂先觀内身。
求淨不可得。
次便觀外。
複不可得。
疑曰。
我觀内時。
於外或錯。
觀外時。
於内或錯。
故内外俱觀。
亦不可得。
然觀内觀外是别相。
一時俱觀是總相。
總觀别觀。
既皆不得淨相。
故知三種色。
從不淨生。
此明五種不淨。
望大論列次有殊。
以論列第一種子。
二住處。
三自體。
四自相。
五究竟。
對此前後可知。
【□注】生處者。
女人之體是不淨聚。
蟲膿穢惡。
合集成立。
經十月日。
二髒間夾。
迮隘如獄。
釋論雲。
此身非蓮華。
亦不由旃檀。
糞穢所長養。
但從尿道出。
【■記】此釋生處不淨也。
大論言。
住處不淨。
謂諸不淨物和合。
名為女身。
内有生髒。
熟髒。
屎尿不淨。
外有煩惱業因緣風吹識種。
令入二髒中間。
如在尿坑中。
所謂是身為臭穢。
不從華開生。
亦不從薝葡。
又不出寶山。
迮隘如獄者。
胎骨經雲。
嬰兒在胎有八種獄。
謂嬰兒之身。
最嫩。
母吃熱食。
如镬湯獄。
母吃冷食。
如寒氷獄。
飽時。
如石壓獄。
饑時。
如餓鬼獄。
硬食。
如刀山獄。
行時辛苦。
如碓搗獄。
坐時。
如鐵床獄。
母若低頭。
如倒懸獄。
【□注】種子不淨者。
攬父母遺體。
赤白二渧。
於中而住。
是識随母氣息出入。
是為受身最初種子不淨也。
【■記】此釋種子不淨也。
大論謂父母以邪念風。
吹淫欲火。
肉髓膏流。
熱變為精。
宿業因緣。
識種子在赤白中住。
是名身種。
如偈言。
是身種不淨。
非餘妙寶物。
不由淨白生。
但從尿道出是也。
【□注】相不淨者。
頭等六分。
從首至足。
純是穢物。
譬如死狗。
盡海水洗。
洗死屍盡。
唯餘一塵。
一塵亦臭。
【■記】此釋相不淨也。
大論亦名外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