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之上

關燈
背。

    鈍使從利使後起。

    名背上使。

     【■備】蟲獸凡夫起我我所者。

    止觀言。

    如諸蠕動實不搉理。

    而舉螯張鬐。

    怒目自大。

    底下凡夫。

    何嘗執見。

    行住坐卧。

    恒起我心。

    故五鈍非無利也。

    餘解。

    翻譯名義詳引。

     △二約界釋成二。

    初通示。

     此十使。

    曆三界四谛下增減不同。

    成八十八。

     【□注】四谛下惑。

    增減不同。

    前雲集谛雖在惑業。

    今曆四谛者。

    集是能迷。

    苦是所迷。

    又道滅雖是出世間因果。

    由迷苦集。

    道滅亦迷。

    如不識病。

    亦迷於藥。

     【■補】道滅是惑之正主對。

    既迷苦集。

    必然道滅亦迷。

    故亦有惑也。

     △二别明二。

    初欲界。

     謂欲界苦十使具足。

    集滅各七使。

    除身見。

    邊見。

    戒取。

    道谛八使。

    除身見。

    邊見。

    四谛下合為三十二。

     △二上界。

     上二界四谛下餘皆如欲界。

    隻於每谛下除嗔使。

    故一界各有二十八。

     【□注】此四谛惑。

    俱舍頌雲。

    苦下具一切。

    集滅各除三。

    道除於二見。

    上界不行嗔。

    輔行下五(九)問。

    四谛下惑。

    依何理教。

    增減不同耶。

    答。

    依阿毗昙。

    上界不行嗔。

    無相害故。

    有善欲故。

    性寂靜故。

    心滋潤故。

    然止而不行。

    非能斷也。

    故法華中蜈蚣喻嗔。

    通三界。

    妙樂六(三十二)雲。

    小乘中雲。

    上界無恚。

    非盡理也。

     【■記】此料揀四谛。

    各使有無。

    今先引毗昙。

    證說上界無嗔。

    行慈無相害。

    苦下無嗔。

    有十善欲。

    集下無嗔。

    有禅定。

    則性寂靜。

    滅下無嗔。

    有定。

    而兼到佛僧邊聞法。

    則心滋潤。

    道下無嗔。

    以上界均定水寂靜滋潤故。

    然止而不行下。

    依大乘斷嗔。

    通三界者。

    法華雲。

    蜈蚣蚰蜒。

    毒蛇之類。

    為火所燒。

    争走出穴。

    文句雲。

    厭色界定。

    出向無色。

    如毒蛇類。

    火燒出穴。

    若爾嗔通三界也。

    句記釋雲。

    色界如穴。

    厭下如燒。

    欣上如出穴。

    前欲界以蜈蚣譬嗔。

    此中例之。

    不别分出。

    既曰蜈蚣。

    複是無色。

    故譬彼嗔色界中曰毒蟲。

    即兼蜈蚣。

    是則上界但不起嗔之現行。

    非無嗔之種子也。

     【■備】法華火燒出穴四句。

    科中判明無色界。

    故譬無色。

    同欲有嗔也。

     【□注】問。

    何故身邊唯在苦耶。

    答。

    此見依身。

    故名身見。

    依於身見。

    而起邊見。

    餘三非身。

    故無此見。

    又見苦斷故。

    故在昔下。

    四空無色有身見者。

    雖無粗色。

    而有細色。

    所執未亡。

    即是身見。

    非想八苦其義可知。

     【■記】毗昙雲。

    身見邊見。

    唯迷苦谛。

    以凡夫皆執苦為我故。

    身見從苦谛生。

    依身苦報。

    計斷計常。

    故邊見亦迷苦生。

    雜心論問。

    何故身邊見苦斷耶。

    答。

    苦處轉故。

    果處轉。

    故見彼則斷不遠。

    随至根。

    此見不随根。

    故初見谛則斷。

     【■補】身為衆苦之本。

    邊見依身而起。

    故苦處轉。

    果處轉。

    見彼苦谛。

    則斷不遠。

    随至根本無明。

    非想八苦見前。

     【■備】辨訛曰。

    四空無色。

    有身。

    見等句。

    似謂無色界無色。

    恐無身見。

    不知餘四蘊。

    亦有身見。

    不獨色蘊也。

    私謂。

    玉師非不知四蘊有身見。

    而四空獨指其色者。

    點人之所易忽也。

     【□注】問。

    戒取何故唯在苦道。

    答。

    唯彼所起。

    問。

    戒取計因。

    苦谛是果。

    何故在苦。

    答。

    計多苦行。

    望為實因。

    故在苦下。

    非出世道。

    妄謂出道。

    是故複於道處能起。

    集滅異此。

    故無身見。

    無身見故。

    亦無邊見。

    集滅非道。

    不生戒取。

    又複戒取。

    在於苦道二谛下者。

    本是内道。

    見苦能斷。

    本外道者。

    見道能斷。

    故唯在二。

     【■補】戒取。

    見苦見道斷者。

    本是内道。

    但知苦時。

    不生戒取。

    故見苦斷。

    本外道者。

    已生戒取。

    必斷惑見道。

    方斷戒取。

    故見道斷。

     【■備】辨訛曰。

    又複戒取等文。

    此中明四谛下。

    十使增減不同。

    四谛乃佛所宣之法。

    不當反引外道也。

    私謂。

    戒取之名。

    多對外道而立。

    此段本玉師餘意。

    當以上解為正判也。

     【□注】此有親疎之義。

    孤山作六十四句解(雲)雲。

     【■記】解見下。

     △三結成大數。

     二界合為五十六。

    并前三十二。

    合為八十八使也。

     【□注】八十八使。

    且據見惑。

    婆娑中雲。

    九十八使者。

    兼十思故也。

    輔行五下(十)雲。

    以十纏為九十八。

     【■記】十思。

    法界言。

    欲界四。

    謂貪嗔癡慢。

    色無色各三。

    除嗔使為十。

    輔行引論言。

    纏八無慚愧。

    嫉悭并悔眠。

    及掉舉昏沉。

    或十加忿覆。

    法數言。

    悔。

    謂所作過。

    不能自安。

    而成悔蓋。

    覆。

    謂隐藏所作過。

    惟恐人知。

    餘可解。

     【□注】論文所出不同。

    或名三結。

    止觀雲。

    初果所破。

    如竭四十裡水。

    功夫甚大。

    恐聞者生疑。

    略斷三結。

    (文)謂身見。

    戒取疑如下圖示。

     【■記】論。

    指大論。

    或時為鈍。

    但說斷三。

    是也。

    止觀準大經迦葉問。

    如來說須陀洹斷煩惱。

    如竭四十裡水。

    雲何言斷三結。

    一我見。

    二非因計因。

    三疑網。

    佛言。

    此三重故。

    亦攝須陀洹人。

    一切所斷結故。

    輔行引論言。

    三結。

    生惑增上。

    身見。

    生六十二。

    戒取。

    生一切苦行。

    疑。

    於過去一切處生猶豫也。

    又世尊說斷八十八使。

    及無量苦。

    名須陀洹。

    則受化者生憂。

    何能拔除八十八大樹。

    度八十八大河等。

    若佛說斷三結者。

    受化者歡喜也。

    斷結之相。

    準十地經言。

    非初非中後。

    論言是斷結相。

    此智盡漏力為初。

    智斷為中為後。

    答。

    非初智斷。

    亦非中後。

    如燈焰非唯初中後。

    前中後取故。

    謂取一時。

    則不能斷。

    三時總取。

    方能說斷。

    假三時斷。

    則無定性。

    何者。

    初若能斷。

    不假中後。

    後若能斷。

    不假初中。

    既假三時。

    故知無性。

    一一推征。

    三皆不斷。

    是故經言。

    非初非中後。

    由三時無斷。

    方能斷結。

    故論雲。

    前中後取故。

    論主總取三時。

    方顯三時無斷。

    經論言反。

    意乃相成。

    經則約性。

    論則約相。

    性相無礙。

    方能斷結。

    然經論雖明大乘斷結相。

    亦可意會小乘也。

     【■記】節引雜心論曰。

    凡計罪福。

    是我所作。

    不将善惡業因為我。

    故身見不依集。

    知集非我。

    不名迷集。

    邊見依身。

    亦不依集。

    亦不将滅道為我。

    計斷計常。

    亦同。

    故身邊唯苦。

    若戒取迷苦及道。

    謂愚人聞說精勤苦行。

    即謂事中苦身是道。

    不知勤觀苦空。

    方斷生死。

    身苦非道。

    故戒取迷苦谛生。

    或不将身苦為道。

    直執戒等福行為道。

    此将集因轉将為道。

    如此戒取。

    名迷道谛。

    理實凡愚。

    不識集因。

    妄執為道。

    應是迷集。

    但彼迷心。

    不計福行。

    以為集因方轉為道。

    故不名迷集。

    不同計苦以為道者将苦為道。

    故名迷苦。

    是故戒取迷苦迷道。

    不迷於集。

    滅是聖果衆生所求。

    不取惑滅。

    為道因行。

    故戒取不名迷滅。

    若邪見。

    見取。

    及疑。

    此三通迷四谛。

    邪見謗無因果。

    該凡及聖故通迷。

    見取於自身報。

    取為第一。

    即迷苦。

    於事善業計為第一。

    名迷集。

    若取梵無想等天為涅盤。

    名迷滅。

    於彼戒取所言之道。

    取為第一。

    名迷道。

    故通迷。

    疑心於諸凡聖因果。

    不知有無。

    生疑不決。

    故亦疑四。

    上來所明五見及疑。

    惟迷谛理。

    不名迷事。

    以迷理故。

    還見理斷。

    唯識心要雲。

    迷谛有總别。

    總。

    謂十種。

    皆迷四谛。

    苦集。

    是彼六道因依處故。

    滅道是彼怖畏處故。

    别謂身邊唯迷苦。

    八通迷四。

    身邊唯果處起。

    别修空觀。

    及非我觀。

    對治身邊。

    屬苦谛故。

    疑與身邊邪三見。

    親迷苦理。

    戒見二取。

    執彼三見戒禁。

    及所依蘊。

    為勝能淨。

    於自他見。

    及彼眷屬。

    如次随應起貪恚慢。

    相應無明。

    與九同迷。

    不共無明。

    親迷苦理。

    疑及邪見。

    親迷集等。

    二取貪等。

    準苦應知。

    然嗔亦能親迷滅道。

    由怖畏故。

    生憎嫉故。

    迷谛親疎。

    粗相如是。

    與此大同小異。

    對會可識。

     【■補】孤山六十四句。

    閑居編言。

    苦谛十使皆具足。

    身見唯緣苦境生。

    集谛癡業有漏因。

    滅谛無為無漏果。

    皆非身見所緣境。

    邊身并及戒禁取。

    此二随身亦不生。

    是故集滅除三見。

    道谛本為無漏因。

    是故身邊亦不起。

    邪見既撥無聖道。

    戒取還從邪見生。

    執取非道為真道。

    是故則有戒禁取。

    四谛具足有親疎。

    苦下疎三親有七。

    執我我所為身見。

    邊見從身計斷常。

    邪見撥無因果法。

    見取執劣以為勝。

    禁取於非因計因。

    疑則猶豫而不決。

    無明迷暗不了故此等皆依苦等起。

    是故七惑号親迷貪嗔與慢三種惑不從苦谛境上起。

    但緣前七背上生。

    是故三得疎迷号。

    集七四親三種疎。

    邪見撥無疑猶豫。

    見取執劣癡迷暗。

    三疎名目亦如前。

    貪等隻依四法起。

    滅則三親四是疎。

    疎則前三添見取。

    苦谛是劣執為勝。

    是故見取得為親。

    今滅谛是勝妙法。

    不可更言劣為勝。

    但從邪見背上起。

    執劣為勝名見取。

    是故滅谛疎有四。

    親疎行相悉如前。

    道八三親五種疎。

    親則癡疑與邪見。

    疎法望前加禁取。

    苦谛戒禁則為因。

    有漏果非無漏道。

    妄執為因為果故。

    則有戒禁親緣起。

    道谛真因真道故。

    不可親緣非因道。

    但緣邪見起非道。

    故以戒取屬疎法。

    道滅俱是無漏法。

    非是執劣以為勝。

    見取從前亦屬疎。

    但從邪見起其執。

    總依俱舍如上釋。

    此中少四句。

    想抄錄者。

    删其非要。

    又閑居編頌言。

    從谛生使名為親。

    從使生使名為疎。

    四谛俱疎貪嗔慢。

    四谛俱親邪癡疑。

    身邊唯局苦親使。

    戒見苦親而道疎。

    見取集親滅下疎。

    迷谛親疎義如此。

    末二句。

    應改言。

    集有四親滅四疎。

    總於前三加見取。

    更簡明。

    又苦七親三疎者。

    以苦谛五陰法計為身。

    依身而起斷常等見。

    将苦行以為實因。

    計非想以為涅盤。

    将世間果。

    撥之為無。

    而皆迷癡不了。

    猶豫不決。

    故七日親。

    貪嗔慢。

    由於身邊而起。

    又隔一層。

    故三曰疎。

    集以見取。

    非因計因。

    邪則将世間之因。

    撥之為無。

    癡疑可知。

    故四曰親。

    三疎其義同前。

    滅以邪見。

    将出世果撥之為無。

    癡迷不了。

    孤疑不決。

    故三曰親。

    道以邪見。

    則将出世因。

    撥之為無。

    癡疑可知。

    故三曰親。

    五疎由迷真道。

    方執戒取見取為道。

    故連貪嗔慢成五疎也。

     △二思惑三。

    初标名示數。

     二明思惑者。

    有八十一品。

     【□注】此界系思。

    亦名迷事思。

    亦名正三毒。

    異俱生思。

    及推利思也。

     【■記】界系者。

    由此思惑便系三界也。

    迷事。

    即事障。

    對五塵境。

    憎愛等生。

    迷在事也。

    正三毒者。

    輔行言。

    思有四。

    慢入癡攝為三。

    以非背使。

    非習氣。

    名正。

    俱生思。

    還歸於見。

    推利思。

    是利上之鈍。

    見谛斷時。

    正利既去。

    推利之鈍思亦去。

    故此檢之。

    俱生推利。

    解見前。

    推利即依見思。

     【■補】斷見得人空智。

    雖有事中獨頭相應。

    了法從緣。

    不計性實。

    而於三毒無邪。

    故曰正。

     △二約界示體二。

    初通示九地。

     謂三界分為九地。

    欲界合為一地。

    四禅。

    四定。

    為八。

    共為九地。

     【□注】九地。

    所依處得名。

    欲界同一散地。

    故合為一。

     △二列地分品二。

    初欲界。

     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貪嗔癡慢。

    言九品者。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二上界。

     上八地各有九品。

    除嗔使。

     △三結成大數。

     故成八十一也。

     【□注】於九地中。

    各有九品貪嗔癡慢。

    但上八地無嗔耳。

     【■記】輔行雲。

    以智斷惑。

    智分分明。

    惑漸漸盡。

    何啻有九。

    立教判果。

    且略為九。

     【□注】不言疑者。

    見道已斷。

    理合無疑。

     【■記】事障雖在。

    正信必具。

     【□注】斷此惑時。

    或直緣一真谛。

    或於四谛中随緣一谛。

     【■記】釋簽雲。

    或四谛中。

    随思一谛。

    或唯思滅谛。

    斷三界諸品不同。

    得後三果也。

     【□注】故止觀中雲見惑如四十裡水。

    思惑如十裡水。

    大經雲。

    初果所斷。

    如四十裡水。

    其餘在者。

    如毛一渧。

     【■記】思雖八十一品。

    對境方生。

    不同見緣法塵橫起故。

     △三結收集谛。

     上來見思不同。

    總是藏教實有集谛。

     【□注】此惑有為有漏之因。

    故雲實有。

    上明見惑八十八使。

    思惑八十一品。

    乃見思俱開。

    若雲九十八使。

    乃開見合思。

    若雲四住。

    開思合見。

    但雲見思俱合義也。

    或雲三漏。

    (欲有無明)或雲四流。

    (見欲有無明)或雲上下五分。

    妙樂七(十八)雲。

    上五分中。

    色染無色染。

    一向唯上。

    掉舉等三(掉舉慢無明)雖複通下。

    不能牽下。

    (欲界受生)故雲上分。

    言下分者貪雖通上。

    不是唯上。

    嗔一唯下。

    不通於上。

    餘三遍攝一切。

    見惑雖複通上。

    而能牽下。

    故名為下。

    故俱舍雲。

    由二(貪嗔)不超欲。

    由三(身邊戒取)複還下。

    縱斷貪等(名伏為斷)至無所有(貪亦斷得非非想)由身見等。

    還來欲界(文)。

     【■記】此明見思開合。

    及見思别名。

    漏落三界。

    曰漏。

    四流。

    輔行言見流。

    三界見也。

    欲流。

    欲界諸惑。

    除見及癡。

    有流。

    上二界諸惑。

    除見及癡。

    無明流。

    三界癡也。

    漂流不息。

    曰流。

    染貪也。

     (頌曰) (  身攝邊見戒攝取  邪見元從疑惑生  四鈍皆由利使生  是故三結攝見盡  癡起貪嗔二生慢  舉二攝二成欲思  無明即癡染即貪  掉舉遍三俱定愛) 【□注】頌曰。

    身攝邊見戒攝取。

     【■補】邊從身起。

    故非因計因為戒取。

    於中必見有所取。

    即見取。

     【□注】邪見元從疑惑生。

     【■記】始而猶豫不決。

    繼即撥無因果。

     【□注】四鈍皆由利使生。

    是故三結攝見盡。

     【■補】三結。

    身戒疑也。

    此頌下五分見。

     【□注】癡起貪嗔二生慢。

    舉二攝二成欲思。

     【■記】此頌下五分欲思。

    舉二。

    指貪嗔。

    攝二。

    指癡慢。

     【□注】無明即癡染即貪。

    掉舉遍三俱定愛。

     【■記】此頌上界五分思惑。

    成論問。

    掉於上界名結。

    何故欲界不說。

    答。

    彼無粗煩惱。

    故掉戲明了。

    又壞定身有力。

    故為結。

    斷此上分則得解脫。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