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之上

關燈
根六塵而起。

    既有見從五塵起。

    何故言見從法塵。

    思從五塵耶。

    私謂不拘者。

    和會障理牽生而說。

     △二名異體同。

     又雲見修。

    又雲四住。

    又雲染污無知。

    又雲取相惑。

    又雲枝末無明。

    又雲通惑。

    又雲界内惑。

    雖名不同。

    但見思耳。

     【□注】見修。

    見惑。

    見道所斷。

    思惑。

    修道所斷。

    約能斷位。

    名所斷惑也。

     【■記】初果見道。

    八忍八智所斷。

    名見惑。

    二三果思惟修道。

    九無礙九解脫所斷。

    名思惑。

     【□注】四住。

    見為一住。

    思惑分三。

    因此二惑。

    故住着三界。

     【■記】見一切住地。

    欲色無色愛三住地。

     【□注】染污無知。

    妙樂一(二十四)雲。

    然小乘中立二無知。

    染污無知。

    無明為體。

    不染污無知。

    劣慧為體。

    謂味勢熟德時數量耳(文)(諸法滋味。

    損益等勢。

    成熟德用。

    近遠等時。

    一一等數。

    大小等量。

    )。

     【■備】法數言。

    染污無知。

    即見思。

    無明為體。

    謂染污真性。

    無所明了也。

    不染污無知。

    即塵沙。

    劣慧為體。

    指他人分上見思惑種數多故。

    如塵若沙。

    但不能染我真性。

    二乘智慧狹劣。

    不能令他斷見思。

    名不染污無知。

     【■補】不障真理。

    名不染污。

    於俗谛不了。

    名無知。

    劣慧。

    即人空智。

    雖能證空。

    於諸佛恒沙法門。

    衆生無量根性。

    皆不能達也。

    諸法滋味等者。

    謂於恒沙法門。

    無量衆生。

    約法。

    有諸法滋味。

    約機。

    有損益等勢。

    成熟德用。

    約相。

    有遠近等時。

    一一等數。

    大小等量。

    皆非二乘所知。

    随相論言。

    輕重冷熱濕滑軟堅等。

    名勢力。

    熟者。

    如食果入腹。

    變熟不同。

    德者。

    草木等威德。

    或根能出光。

    或能卻鬼。

    或能除毒等。

    輔行言。

    他解不染污。

    即習氣。

    今家意者。

    小乘習氣即别惑是。

     【□注】取相惑。

    三惑皆名取相。

    觀音玄記上(七)雲。

    見思。

    取生死相。

    塵沙。

    取涅盤相。

    無明。

    取二邊相。

    今見思。

    取六道生死之相也。

     【■備】計生死為實。

    見思之取相也。

    照真不了俗。

    塵沙之取相也。

    偏於真俗。

    而不契中。

    無明之取相也。

    辨訛言。

    觀師以取相名見思。

    應作通别兩解。

    别解如文句釋大迦葉觀心雲。

    即空抖擻取相。

    止觀歸大處言。

    取相障般若。

    均别指見思。

     【□注】枝末無明對根本得名。

    見思以無明為根本。

    故雲枝末。

    於一切法無所明了。

    故曰無明。

     【■記】無明為諸雜染所依。

    故見思以之為根本。

     【□注】通惑。

    對别惑得名。

    見思通三乘人斷。

    故曰通惑。

    塵沙無明。

    别在菩薩所斷。

    故名别惑。

     【■記】聲聞。

    前後各斷見思。

    支佛。

    頓斷見思。

    習猶未盡。

    菩薩。

    以三十四心。

    頓斷見思習氣。

    故名通惑。

     【□注】界内惑。

    對界外得名。

    見思潤有漏業。

    招三界生。

    故雲界内。

    塵沙潤無漏業。

    無明潤非漏非無漏業。

    招變易生。

    故雲界外。

    塵沙則通界内外也。

     【■補】見思惑為能潤。

    有漏業為所潤。

    惑業為能招。

    三界生為所招。

    以見思所潤所招。

    不出六道。

    名界内惑。

    唯識有言。

    諸有漏善不善業。

    由煩惱障。

    助緣勢力。

    所感三界。

    粗異熟果。

    即分段生死也。

    塵沙潤無漏者。

    此無漏業。

    即二乘人之所修空。

    無相無作是也。

    但塵沙潤業。

    未考出何經論。

    非漏非無漏業者即菩薩出假所修之行。

    以不同六道生死業。

    故非漏。

    亦不同二乘耽空業故非無漏。

    招變易生者。

    惑業為能招。

    變易生為所招。

    由悲願力。

    改轉身命。

    無定齊限。

    名變易。

    如改粗為細質。

    易短作長年也。

    問。

    改粗易短。

    何名生死。

    答。

    覺知勢盡。

    名為死。

    入定還資。

    謂之生。

    以此惑業。

    隻感界外生死。

    名界外惑。

    唯識有言。

    諸無漏有分别業。

    由所知障。

    助緣勢力。

    所感殊勝細異熟果。

    即變易生死也。

    塵沙通界内外者此惑在化導邊說。

    如二乘自斷見思。

    不能斷他人見思。

    故望他人見思。

    多如塵沙。

    此界内以見思為體也。

    菩薩若自破無明。

    未能破一切人無明。

    及知界外修證果位。

    故望他人無明。

    多如塵沙。

    此界外以無明為體也。

     【■備】異熟者。

    所造惑業。

    異時異世。

    而成熟感果也。

    所知障者。

    知。

    即覺觀因。

    此覺觀不泯。

    障於法性。

    不得證入。

    名所知障。

     【■備】辨訛曰。

    無明潤非漏句。

    當先補潤亦漏亦無漏業句。

    存俟後定。

     △二别釋見思二。

    初見惑三。

    初标名列使二。

    初通标名數。

     初釋見惑有八十八使。

     【□注】法界次第上(七)雲。

    使以驅役為義。

    能驅役行者心神。

    流轉三界。

    故通受使名。

     【■記】小乘不言第八識。

    故曰心神。

     △二别列十使。

     所謂一身見。

    二邊見。

    三見取。

    四戒取。

    五邪見。

    (以上利使)六貪。

    七嗔。

    八癡九慢。

    十疑(已上鈍使)。

     【□注】身見。

    於陰入界中妄計為身。

    強立主宰。

    恒起我見。

    諸文或雲身見。

    或雲我見。

    止觀十(十六)變列二名。

    雲求我叵得故。

    則身見破。

    身見破故。

    則我見破。

    (文)輔行五下(九)雲。

    外人計我。

    如麻豆及母指等。

    或計徧身。

    神身四句及一異等。

    (文)。

     【■記】宗鏡言。

    我有主宰二義。

    謂主有自在力。

    宰有割斷力。

    義同我故。

    主是我體。

    宰是我用。

    又主乃俱生我。

    無分别故。

    屬第七識我。

    宰是分别我。

    有割斷義。

    屬第六識我。

    故主等立。

    而我見起也。

    輔行下。

    示執我之見。

    大論雲。

    有言神在心中。

    微細如芥子。

    名淨色身。

    有言如麥。

    如豆半寸。

    一寸。

    初受身時。

    最在前受。

    譬如像骨。

    及其成身。

    如像已壯。

    有言大小随人。

    身死壞時。

    此亦前出。

    又唯識言勝論作者我數論受者我。

    體常周遍。

    量同虛空。

    随處造業。

    随受苦樂。

    又無慚外道尼犍子等。

    執我體常。

    而量不定。

    随身大小即有舒卷。

    又獸主遍出二宗。

    計我體常至細。

    潛轉身中作諸事業。

    然九十五種外道。

    宗計雖多。

    不出一異等四句。

    神身。

    即神我也。

    一異及四句解前。

    又一是即陰。

    異是離陰。

     【□注】邊見。

    於身見上。

    計我斷常。

    執常非斷。

    執斷非常。

    随執一邊也。

     【■記】此邊見貼我見說。

    顯揚論曰執邊見者。

    謂於五取蘊。

    執計斷常。

    染污慧為體。

    上釋見中廣解。

     【□注】見取。

    謂因此見通至非想。

    信此非餘。

    執劣為勝。

     【■記】釋論言。

    此於諸見。

    及所依蘊。

    執為最勝。

    能得涅盤清淨法。

    名見取。

    由互相執勝。

    而起鬥诤也。

    又輔行曰。

    於非真勝法中。

    謬見涅盤。

    生心取着。

    皆名見取。

    若行道時。

    雖入種種觀門。

    而真明未發。

    無明不了。

    便謬計所得。

    為真為勝。

    生心取着。

    皆名見取也。

    今所言因此見者。

    謂或常或斷等計。

    因此修持能通非想。

    非毀餘法。

    執劣為勝也。

    如外人亦修六妙觀。

    修苦行。

    稍有輕安。

    以為到家消息。

     【□注】戒取。

    執邪為道。

    名非因計因。

    及雞狗等戒名戒取。

     【■補】玄簽曰。

    外道亦有天眼。

    能見雞狗生天。

    便受此戒。

    作生天計。

    不知雞等。

    於彼業謝。

    往勝因牽生天耳。

    見牛羊吃草生天。

    他亦食草。

    不知牛羊報盡生天耳。

    釋簽雲。

    外道計苦行有六。

    謂自餓。

    投淵。

    赴火。

    自墜。

    寂默。

    持牛狗等戒。

    是謂非因計因。

    名戒取也有師标曰。

    昔有外道持牛狗戒。

    阿難引見佛。

    白言。

    願佛為彼說其果報。

    佛言。

    恐生怖畏。

    不可說之。

    彼人再四求。

    佛言。

    汝若持牛戒。

    如其牛法。

    毫不犯者。

    後得牛中。

    若小犯者。

    便入地獄。

     【□注】邪見。

    由計斷常。

    不計因果。

    複計此我。

    以為自然。

    冥初世性。

    世性。

    即是二十五谛。

    (一冥初二從覺等如圖示)及六谛等。

    或計從於父母微塵梵天等生。

    皆名邪見。

     【■記】不了四谛因果。

    邪心推度。

    謂無此理。

    固執斷常邪見。

    因此斷滅出世間善根。

    乃至世間善根。

    作闡提行。

    是為邪見。

    又有不知業理衆生。

    依世間定力。

    見人一生好行施者。

    反生下賤貧喂。

    彼即思惟世間定無施與。

    愛養祠祀。

    此即謗因。

    複見善者堕三途。

    惡者。

    生人天善道。

    随即思惟。

    世間定無善感好報。

    惡感醜果。

    即謗果也。

    二十五谛。

    集注無圖。

    百論文言。

    從冥初生覺。

    從覺生我心。

    從我心生五塵。

    從五塵生五大。

    從五大生十一根。

    以神我為主谛。

    覺相處中。

    不壞不敗。

    攝受諸法。

     【■備】一冥初生覺。

    二覺生我心。

    三我心生五唯。

    謂四色。

    五聲。

    六香。

    七味。

    八觸。

    次五[日*隹]生五大。

    謂九地。

    十水。

    十一。

    火十。

    二風。

    十三空。

    次五大生十一根。

    謂十四眼。

    十五耳。

    十六鼻。

    十七舌。

    十八身。

    十九手。

    二十足。

    二十一口。

    二十二大遺根。

    二十三小遺根。

    二十四心平等根。

    至二十五合為神我主谛。

    此二十五谛數論師所立名迦毗羅西天第一外道。

    知八萬劫事。

    以上則不知立。

    冥谛亦名自性。

    覺。

    即智大。

    我心。

    即我慢。

    我思受用自性時。

    冥性則變成大等。

    為境所縛。

    不得解脫。

    我若不思。

    冥性不變。

    即得解脫。

    名為涅盤。

    略錄唯識論釋。

    六谛。

    即六句。

    勝論師立。

    名衛世。

    此亦是我所受用。

    未解脫時。

    受用六句。

    離此六句。

    計為涅盤。

     【■記】冥谛。

    金七十論釋之。

    總略為三。

    處中為四。

    廣為二十五。

    言略為三者。

    一自性。

    二我知。

    三變異。

    自性。

    是第一谛。

    古稱冥性。

    亦名勝性。

    未生大等。

    住自分。

    名自性。

    若生大等。

    名勝性。

    用尊勝故。

    智論言外道通力至八萬劫外。

    冥然不知。

    謂為冥谛。

    從此覺知初立。

    名冥谛二我知者。

    即第二十五谛神我也。

    三變異者。

    即中間二十三谛。

    自性所作。

    名為變異。

    故有三位也。

    處中為四者。

    本性無變異。

    一也。

    大等亦變異。

    二也。

    五大。

    五知。

    五業。

    及心平等。

    共十六但變異。

    三也。

    知者非本變。

    四也。

    釋雲性能生大等。

    故名本。

    不從他生。

    故非變異。

    二大。

    我慢。

    五唯。

    此七亦本。

    亦變異。

    大從本性生。

    故變異。

    生我慢。

    故為本。

    慢生五唯。

    即五唯塵。

    五唯生五大。

    五根。

    故亦變亦本。

    三。

    五大。

    五知。

    五業。

    及心平等一根。

    但從他生。

    故唯變異。

    不能生他。

    故不名本。

    四知者。

    即我知為體。

    不從他生。

    亦不生他。

    故非本非變異。

    若準百論。

    五大生十一根。

    則五大亦本亦變。

    唯變異中。

    但十一根也。

    六谛者。

    教乘言。

    一陀[馬*栗]。

    翻主谛。

    五大及時方神意。

    此主為萬物所依故。

    二求那。

    翻依谛。

    謂色等五塵依故。

    三羯磨。

    翻作谛。

    俯仰屈伸。

    出入去來等。

    故名作。

    四三摩若。

    翻總相谛。

    謂總相萬法如一有故。

    五毗屍沙。

    翻别相谛。

    如森羅萬像。

    各各不同故。

    六摩波夜谛。

    謂五塵成就。

    不相妨礙故。

    或計從於父母微塵者。

    如路伽論師。

    執地水火風極微實常。

    能生粗色。

    謂能生極微。

    為父母微。

    所生粗色。

    為子微也。

    或計梵天等生者。

    如圍陀論師。

    計從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華。

    華上有梵天祖翁。

    為萬物主。

    出生一切有命無命物從梵天口。

    生婆羅門。

    兩臂生剎利。

    兩腳生首陀。

    兩[月*坒]生毗舍也。

    等者。

    等諸時散外道。

    計時生。

    方論師。

    計方生。

    安茶論師。

    計本際生。

    即過去時之初際。

    口力論師。

    計虛空為因無因論師。

    計自然生。

    塗灰外道。

    計自在天生。

    宿作論師。

    計宿世本業所作。

    為一切因。

    法數詳載。

     【■備】見取。

    貼執劣為勝說。

    戒取。

    貼非因計因說。

    身見。

    貼我我所。

    妄執為我說。

    邊見。

    貼身見上計斷常說。

    邪見。

    貼撥無因果說。

    邪見最廣。

    此依翻譯名義解。

     【■備】補遺曰。

    八天子是衆生父母。

    梵王。

    是八天子父母。

    韋紐。

    是梵王父母韋紐。

    即那羅延天。

     【□注】貪是己法者愛。

    即指五見為己法也。

     【■記】法界言。

    以迷心對一切順情境。

    引取無厭。

    是貪。

    曆三界五行中十五貪。

    皆貪使。

    今的指愛五見為己法也。

     【□注】嗔。

    非己法故嗔。

     【■記】法界言。

    以迷心對一切違情境。

    便起忿怒。

    名嗔。

    曆欲界五行中五恚。

    即恚使。

    今的指於非己法邊也。

     【□注】癡。

    不識見中苦集。

     【■記】法界言。

    迷惑不了之心。

    名為無明。

    若迷心緣境。

    随有所起。

    念念永失。

    不知慚愧者。

    皆名癡也。

    曆三界五行中十五癡。

    即是無明。

    今的指不識前五見苦集名癡也。

     【□注】慢。

    我解他不解。

     【■記】法界。

    言自恃輕他之心。

    曰慢。

    乃至曆三界五行中十五慢。

    皆是慢使。

    今的指前五見我解他不解名慢也。

     【□注】疑。

    猶豫不決。

     【■記】法界言。

    迷心乖理猶豫不決。

    曰疑。

    曆三界四行十二種疑。

    并是疑使。

    今以所見猶豫不決釋疑也。

     【■備】法苑言。

    四谛修道。

    名為五行。

    以見惑中苦集滅道為四行。

    思惑為一行。

    邪見與疑非思。

    故三界四行為十二。

    貪癡慢。

    三界見思。

    具故。

    三界五行為十五。

    上界不行嗔。

    故欲界見思為五行五恚。

    然今的當貼見說。

     【□注】利鈍。

    利則造次恒有。

    鈍則推利方生。

    五鈍。

    亦名見中思。

    亦名推利思。

    亦名背上使。

    利使若去。

    鈍使亦亡。

    故屬見攝。

     【■記】觸着即發。

    造次恒有者為利。

    少待而起。

    推利方生者為鈍。

    五鈍下。

    明鈍中思。

    亦屬見攝。

    輔行言。

    三種見惑。

    一俱生見。

    五鈍中有利。

    如蟲獸凡夫。

    亦能起我我所。

    即是利從鈍背上起。

    故屬鈍。

    二推理見。

    未發禅來。

    雖世智推理辨聰。

    見想猶弱。

    故十使同屬於鈍。

    三發得見。

    從因定發。

    見心猛盛。

    則十使從強受名皆屬利也三種思惑一俱生。

    與形俱生如男女托胎。

    妄與父母生愛惡心。

    此是邪思。

    還歸見惑。

    二依見思。

    如外道依見而起嗔。

    此利中鈍名背上使。

    見谛斷時。

    正利去背亦去。

    三界系思即三界九品思。

    此名鈍使。

    亦名事障。

    号正三毒。

    然輔行意。

    乃明見思利鈍互相攝屬。

    今文但明鈍中之思。

    仍屬見攝。

    若欲會之。

    輔行俱生思。

    即此見中思。

    輔行依見思。

    即此推利思。

    背上使也。

     【■補】毗昙言。

    利雖有鈍。

    此鈍屬利。

    從利使背上起。

    利使。

    如刀口。

    鈍使。

    如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