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兩舍。
故言非有想非無想。
(文)輔行六上。
(五)人師尚不許引色無想天。
況總引四禅。
既是論文。
取亦無失。
人師釋義。
亦未全非。
今家俱存。
故無破斥。
(文)止觀九(八)雲。
此定不緣識處。
故非想。
不緣不用處。
故非非想(文)。
【■記】人師意謂。
無想是色天。
與無色異界。
故不應依以立名。
當依同界之無所有。
已除乎想。
今複除無所有之無想。
立為非想非無想也。
輔行下。
明止觀雙存兩釋之意。
論文乃大士本經而造。
取亦無失。
此存論家釋。
人師非想依同界不無其義。
此存人師釋。
止觀下。
此止觀正釋。
【■備】集注問答。
總引四禅句。
輔行引立世論曰。
非如四色。
及以三空。
故言非想。
非無想天。
及無心定。
故非非想。
【□注】隻打四陰。
輔行五上(二十四)雲。
蘊之與陰。
新舊異譯(文)。
【■記】唐元奘師。
新譯曰蘊。
舊譯曰陰。
大論問。
既有四陰。
雲何言非有想非無想。
答。
是中有想。
微細難覺。
故謂非有想。
有想故。
非無想。
凡夫謂得諸法實相。
是為涅盤。
佛法中雖知有想。
因其本名。
稱非有想非無想也。
【□注】積聚名蘊。
蓋覆名陰。
積聚有為。
蓋覆真性。
【■記】有為。
即色受想行識生滅法。
真性。
即真如法性。
隻由無始不覺。
遂有諸法積聚蓋覆也。
【□注】然諸文。
或雲。
四禅八定。
或雲四定者。
輔行九上(初雲)若色無色二界相對。
則色界名禅。
無色界名定。
若總以上界望於下欲。
則上二界俱名定地。
下界為散(文)。
【■記】色界思維修故。
無色深定勝故。
故分禅定二名。
△三結二。
初結判生死。
上來所釋從地獄至非非想天。
雖然苦樂不同。
未免生而複死。
死而還生。
故名生死。
【□注】一往言之。
三途唯苦。
諸天純樂。
人中苦樂相間。
通而言之。
天亦有苦。
妙玄六(二十九)雲。
六欲天者。
地天。
别有修羅鬥戰之難。
通有五衰死相。
苦等地獄。
色天。
雖無下界諸苦。
而為色所籠。
若命盡時。
不樂入禅。
風觸吹身。
唯除眼識。
餘皆有苦。
四空諸天。
雖無欲色界等苦。
如瘡。
(空處)如癰。
(識處)如病。
(無所有處)如箭入體。
(非非想)成就細煩惱。
(文)及非想有八苦等。
【■記】四王忉利二天。
别有修羅難者。
瑜伽論言。
若修羅鬥戰時。
諸天失手。
複生。
若斬首截腰亦死。
六天通有五衰者。
涅盤經言。
大五衰者。
頭上花萎。
腋下汗出。
衣裳垢染。
身體臭穢。
不樂本座。
小五衰者。
衣服絕香。
身光忽滅。
浴滴沾身。
本性嚣馳。
兩目眴動。
小五相現。
遇勝善緣。
猶可轉故。
大五相現。
必定當死。
禅經言。
於彼恒樂處。
衰死二五相。
是相及命終。
爾時最大苦。
方欲恣所樂。
五衰忽然至。
若見是相時。
愁怖不自安。
天眼卒便瞬。
浴已水着身。
一切妙境界。
其心不喜樂。
千種樂自然。
迦陵頻伽音。
今則寂無聲。
當知七日死。
玉女悉舍去。
餘天共從事。
見已生熱惱。
命終入地獄。
又禅經雲。
腋下流汗出。
衣服卒垢膩。
見已大恐怖。
是則淨業盡。
花冠昔鮮麗。
而今忽萎熱。
身體本光澤。
一朝頓枯瘁。
常所愛樂座。
今惡不複樂。
是五種相現。
當知時死至。
是也苦等地獄。
禅經言。
諸天共器食。
随福有差别。
見此異色時。
心則生憂惱。
如是極愁慘。
猶如地獄苦。
是也。
色天命盡時。
風觸吹身。
唯除眼識者。
簽文無解。
從來無确釋。
有約義通曰。
勝禅定者。
目力最勝。
故命盡風觸吹身。
五根受苦。
而眼識猶不受。
又有言。
上地眼識。
眼起方有。
風非眼境。
故不受苦。
俟再考定。
如瘡等者。
禅門雲離四空定。
說八種觀。
如瘡。
癰。
病。
刺。
無常。
苦。
空。
無我。
是也。
前四對治事觀。
後四即是理觀。
此八有總别。
總則用此八法。
總觀空處定。
四陰和合。
故有此定。
可患無實。
别觀者。
前四對治。
觀四陰事。
謂病。
治受。
癰。
治想。
瘡。
治行。
刺。
治識。
無常等四。
即對觀四陰理相。
謂無常觀識。
苦觀受。
空觀想。
無我觀行陰。
又有雲。
觀五陰能生諸惱故。
如病。
有聞病為輕微。
故言如癰疽。
有人以癰猶或可差。
故言如箭镝入體。
此為上根說四。
若中根說八。
下根說十。
加痛惱衰壞。
憂畏不安。
今玄文為上根。
以前四對治方法。
别觀四空也。
成就細煩惱者。
以四空有三十六品思也。
非想八苦者。
謂心生異念。
名生若。
念念不停。
名老苦。
行心擾擾妨定。
名病苦。
退定。
是死苦。
求定不得。
名求不得苦。
求定不得。
必有於障。
即怨憎會苦。
失定時苦。
名愛别離苦。
四陰心。
即熾盛苦。
故三界皆苦也。
【■補】十種細煩惱。
輔行言。
受乃至慧受謂識所受。
想謂識所想。
行謂法行。
觸謂意觸。
思謂法思。
欲謂欲入定。
解謂法勝解。
念謂念三昧。
定謂心如法住。
慧謂慧根慧力。
此之十法。
乃無色之愛。
無明掉慢。
心不相應。
諸行苦集。
因緣和合。
得生於彼。
欲入滅定。
先滅此等是也。
【■備】止觀言。
識處如癰。
無所有處如瘡。
輔行補言。
空處如病。
非非想如刺。
今儀文空處如瘡。
無所有如病。
然禅波羅密引摩诃衍言。
觀識處如瘡。
如箭。
觀無想處如癡。
存考。
集注問答。
問。
風觸吹身。
何故唯除眼識。
答。
據俱舍言。
眼識通二地。
謂欲界及初定。
又生二三四定地。
若眼識現起。
從彼退於下界生。
故雲。
△二結歸苦谛。
此是藏教實有苦谛。
【□注】文句六雲。
三藏教诠生滅。
故雲實有也。
△二集谛三。
初總标名體二。
初牒名示體。
二集谛者。
即見思惑。
【□注】集者。
招集為義。
惑與業俱。
能招生死。
而今但雲惑者。
前苦谛中已明善惡業。
故即見思惑。
示集谛之體也。
見者。
若雲見理時能斷此惑。
即從解得名。
若雲見隻是假。
謂因成。
相續相待。
三假也。
假者。
不實為義。
即當體受稱。
【■記】止觀雲。
見則見理。
見實非惑。
見理時能斷此惑。
從解得名。
又曰。
見惑非但從解得名。
亦當體受稱。
稱之為假。
假者。
虛妄颠倒也。
【■記】外道諸見者。
止觀言。
一單四見。
二複四見。
三具足四見。
四無言見。
單四者。
執有執無。
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
於一有見複起利鈍十使。
曆三界合有八十八使。
餘三亦各具八十八使。
若曆六十二見。
見見各具八十八使。
乃至曆六十二見八十八使。
各各百八。
又複四見。
具足四見。
又單複具足外。
各各一絕言見亦皆起八十八使。
六十二見。
百八等。
如前說。
約佛法。
藏。
四門生四見。
通。
四門生四見。
别。
四門生四見。
圓。
四門生四見。
又四門外。
各一絕言見。
如是一一見中。
各各起八十八使。
六十二見。
百八等惑。
如前說。
以上諸見。
見理則斷也。
【■備】辨訛言。
既是從解得名。
不當列外道佛法諸見。
當知見則是惑。
而非解矣。
私謂。
見理則從解。
見惑則從名。
今從得名邊也。
辨訛曰。
百八見。
準校計經言百八癡。
大論言百八受。
即止觀輔行引文。
未嘗言百八見也。
【■記】約外道。
例前亦應言單複具足各假。
并一絕言假。
依佛法。
複十六假。
一一如前說。
又於一一假中。
複有三假。
謂因成。
相續。
相待也。
法塵對意根者。
因成。
約内外相續。
但約内根。
相待。
豎待滅無之無。
橫待三無為之無心也。
輔行解言。
約心。
因内因外和合方成。
故所生法名因成。
念不實故。
故前念滅。
滅已複生。
生者必滅。
計能相續。
名相續。
己待於他。
假立於己。
相待不實。
名相待。
若豎待者。
意亦如是。
約色。
四大色身。
體全不實。
是三假故。
前念滅時。
假後念續。
故名為假。
待中亦應具有橫豎。
待往滅身。
名為不身。
豎待也。
他非我身。
名為不身。
橫待也。
約依報。
可解。
此是三藏随事三假。
滅色空也。
【■記】出止觀會本五卷五。
【■記】輔行引大論言。
謂色如去等四句。
四陰亦然。
合二十句。
此計過去也。
又計色常等四句。
四陰亦然合二十句。
此計現在也。
又計色有邊等四句。
四陰亦然。
合二十句。
即計未來也。
一一句下。
皆言神及世間。
三世六十。
并有無二。
論釋言。
凡夫取着。
計有神我。
計常者。
修福滅罪。
計無常者。
為今世名利。
故有所作。
亦常亦無常者。
隻是雙計初二兩句。
故於神我。
以計粗細。
為第三句。
計神粗者。
身死無常。
計神細者。
身死不滅。
計雙非者。
見計第三。
二俱有過。
何者。
常則不滅。
猶如虛空。
風雨不動。
若無常者。
則有變動。
如雨在皮。
則有壞爛。
離此二過。
以我心故。
複說有神神但非常非無常耳。
佛言。
四皆邪見。
此即計神也。
世間。
即是國土。
是故神於世間。
亦有四見。
言計常者。
問言。
土若本無。
計應有錯。
世間是有。
何故邪見。
答。
破世間者。
破常等想。
不破世間。
如無目人。
以蛇莊嚴。
有目語言。
蛇非璎珞。
破倒亦爾。
現見無常。
不得言常。
三四兩句。
準說可知。
有邊等者。
外人求土。
不得其始。
即謂無終。
無始中終。
則名無邊計有此三。
即名有邊。
如得禅者。
計八萬劫。
三四二句。
準此可知。
亦有人言。
第三句者。
八方有邊。
上下無邊。
有言。
上至有頂。
下至地獄。
上下有邊。
八方無邊。
計神我。
如芥子等是。
亦有計土。
及以神我。
互計有無。
成三四兩句。
準此可知。
如去等者。
如人彼來。
去至後世。
謂如去。
謂先世無來。
滅亦無去。
名不如去。
若謂身死為去。
而神不去。
名第三句。
見俱有過。
名第四句。
大論甚廣。
須往彼尋。
【■備】五陰大小即離。
解見下。
於五陰中。
一陰四見。
成二十。
約三世。
成六十。
以斷常二見為根本。
成六十二。
出涅盤經。
輔行亦引。
身邊攝者。
我即身見。
大小即離皆邊見。
輔行乃節取大論。
稍有不同。
取其明顯。
句下皆言神及世間者。
如論言。
是見依色。
神及世間。
常是事實。
餘妄語。
於受想等四陰。
常無常。
邊無邊等。
各四句。
例此可知。
計常者。
修福受後報故。
計無常者。
但為今世。
不信後報故。
亦常亦無常者。
謂神有粗細二種。
一微細常住。
二現有所作。
身死時無常。
細神是常。
四皆邪見者。
但於五衆。
謬計為神耳。
世間。
指國土世間。
於世間相中。
亦有四種邪見。
大論問。
神。
從本已來。
無故應錯。
世間是有。
雲何同神邪見。
答曰。
但破於世間起常無常相。
不破世間。
佛破世間常颠倒。
不破世間。
何以故。
現見無常故。
亦不得言無常。
罪福不失故。
求土不得其始者。
求世間根本不得其始也。
計八萬劫者。
過是已往。
不複能知。
但憶想分别有法。
名世性是常故。
神如芥子等者。
論言。
如芥子。
如棗。
或言一寸。
說神是色法有分故。
言神有邊無邊者。
有人說。
神徧滿虛空。
得身處能覺苦樂。
是名神無邊。
土及神我。
互計有無者。
有人言。
神世間無邊。
國土世間有邊。
或神世間有邊。
國土世間無邊等。
名為有邊無邊。
有人見世間有邊無邊俱有過。
着非有邊非無邊。
以為世間實是邊見。
如去者。
如人來此間生。
去至後世。
亦如是。
有人言。
先世無所從來。
滅亦無所去。
有人言。
身神和合為人。
死後神去。
身不去。
是名如去。
不如去。
見去不去有失。
是人不能舍神。
而着非去非不去也。
輔行。
土若木無。
計應有錯者。
單就國土問也。
身去神不去者。
身死變滅為去。
神不變滅為不去。
大論神去身不去者。
身死消滅為不去。
神至後世為去。
其義皆通。
又神王疏言。
六十二見。
釋者不同。
且依大論。
於色陰說過去。
神及世間常。
是事實無常等。
三句亦然。
餘陰亦如是。
成二十。
現在有邊無邊等。
曆五陰。
亦有二十。
死後如去不如去等。
亦有二十。
成六十。
是神與身一。
神與身異。
成六十二也。
【■記】輔行引婆娑言。
六十五見。
即於五陰。
各計四為我。
所謂色是我。
受是僮仆。
璎珞窟宅想等。
三陰亦然。
合我及我所十三句。
五陰合為六十五句。
故一一陰。
初一是我。
四是我所。
【■補】璎珞。
如人有财。
仆。
屬我使。
窟宅。
如油在麻中等。
【■記】輔行言。
五十校計經。
法相稍異諸經。
止觀引經雲。
若眼見好色。
惡色。
平色中。
皆有陰有集。
乃至意緣法亦然。
一根有三種塵。
三種有六個陰集。
則六根具三十六。
三世合有一百八也。
輔行言。
彼經但立六根各六。
雖無三世語。
而結言百八。
故知約剎那為三世也。
既以心意識三。
為意地三。
故通三世。
如言集起名心。
籌量名意。
了别名識也。
又輔行言。
若準大論。
六根各三受。
三受對三塵。
三世為百八。
此則約果報對三世論。
【■補】剎那約心。
果報約境。
境是果報法也。
陰集者。
好惡平境名陰。
陰上起見名集。
有言。
陰以陰覆為義。
集。
以積聚為義。
好惡平色。
若對於眼。
眼為所轉。
即覆於眼。
名陰。
陰複聚集。
好惡平色。
種子於内。
名集。
眼根既爾。
餘根亦然。
此說存考。
【□注】思惑。
入修道位。
重慮緣真。
輔行雲。
慮謂思慮。
見道觀真。
已發無漏。
今複重觀。
故雲重慮。
此惑即除。
名思惟惑。
此從解得名。
若雲思假及愛惑者。
此當體受稱。
【■記】止觀言。
稱思惟者。
從解得名。
初見真淺。
猶有事障。
後重慮真。
此惑即除。
名思惟惑也。
【■備】思惑。
具因成。
相續。
相待。
三假。
故言思假。
愛惑者。
法數言。
貪愛曰思。
謂於外五塵貪愛染着。
法界初門。
謂之愛煩惱。
此當體受稱也。
【□注】然見惑從法塵起。
能障真理。
思惑從五塵起。
能牽三界。
此皆約欲界多分說。
細論不拘。
【■記】此明見思為障不同。
故教中稱見惑為理障思惑為事障。
然約欲界多分說也。
【■補】見惑非但障理。
亦能牽生。
如言由三複還下。
是也。
思惑非惟牽生。
亦能障理。
如言由貪愛故。
不見真理是也。
辨訛曰。
細論不拘句。
因集注立上百八見圖。
故有此言。
以上明百八見。
不出六
故言非有想非無想。
(文)輔行六上。
(五)人師尚不許引色無想天。
況總引四禅。
既是論文。
取亦無失。
人師釋義。
亦未全非。
今家俱存。
故無破斥。
(文)止觀九(八)雲。
此定不緣識處。
故非想。
不緣不用處。
故非非想(文)。
【■記】人師意謂。
無想是色天。
與無色異界。
故不應依以立名。
當依同界之無所有。
已除乎想。
今複除無所有之無想。
立為非想非無想也。
輔行下。
明止觀雙存兩釋之意。
論文乃大士本經而造。
取亦無失。
此存論家釋。
人師非想依同界不無其義。
此存人師釋。
止觀下。
此止觀正釋。
【■備】集注問答。
總引四禅句。
輔行引立世論曰。
非如四色。
及以三空。
故言非想。
非無想天。
及無心定。
故非非想。
【□注】隻打四陰。
輔行五上(二十四)雲。
蘊之與陰。
新舊異譯(文)。
【■記】唐元奘師。
新譯曰蘊。
舊譯曰陰。
大論問。
既有四陰。
雲何言非有想非無想。
答。
是中有想。
微細難覺。
故謂非有想。
有想故。
非無想。
凡夫謂得諸法實相。
是為涅盤。
佛法中雖知有想。
因其本名。
稱非有想非無想也。
【□注】積聚名蘊。
蓋覆名陰。
積聚有為。
蓋覆真性。
【■記】有為。
即色受想行識生滅法。
真性。
即真如法性。
隻由無始不覺。
遂有諸法積聚蓋覆也。
【□注】然諸文。
或雲。
四禅八定。
或雲四定者。
輔行九上(初雲)若色無色二界相對。
則色界名禅。
無色界名定。
若總以上界望於下欲。
則上二界俱名定地。
下界為散(文)。
【■記】色界思維修故。
無色深定勝故。
故分禅定二名。
△三結二。
初結判生死。
上來所釋從地獄至非非想天。
雖然苦樂不同。
未免生而複死。
死而還生。
故名生死。
【□注】一往言之。
三途唯苦。
諸天純樂。
人中苦樂相間。
通而言之。
天亦有苦。
妙玄六(二十九)雲。
六欲天者。
地天。
别有修羅鬥戰之難。
通有五衰死相。
苦等地獄。
色天。
雖無下界諸苦。
而為色所籠。
若命盡時。
不樂入禅。
風觸吹身。
唯除眼識。
餘皆有苦。
四空諸天。
雖無欲色界等苦。
如瘡。
(空處)如癰。
(識處)如病。
(無所有處)如箭入體。
(非非想)成就細煩惱。
(文)及非想有八苦等。
【■記】四王忉利二天。
别有修羅難者。
瑜伽論言。
若修羅鬥戰時。
諸天失手。
複生。
若斬首截腰亦死。
六天通有五衰者。
涅盤經言。
大五衰者。
頭上花萎。
腋下汗出。
衣裳垢染。
身體臭穢。
不樂本座。
小五衰者。
衣服絕香。
身光忽滅。
浴滴沾身。
本性嚣馳。
兩目眴動。
小五相現。
遇勝善緣。
猶可轉故。
大五相現。
必定當死。
禅經言。
於彼恒樂處。
衰死二五相。
是相及命終。
爾時最大苦。
方欲恣所樂。
五衰忽然至。
若見是相時。
愁怖不自安。
天眼卒便瞬。
浴已水着身。
一切妙境界。
其心不喜樂。
千種樂自然。
迦陵頻伽音。
今則寂無聲。
當知七日死。
玉女悉舍去。
餘天共從事。
見已生熱惱。
命終入地獄。
又禅經雲。
腋下流汗出。
衣服卒垢膩。
見已大恐怖。
是則淨業盡。
花冠昔鮮麗。
而今忽萎熱。
身體本光澤。
一朝頓枯瘁。
常所愛樂座。
今惡不複樂。
是五種相現。
當知時死至。
是也苦等地獄。
禅經言。
諸天共器食。
随福有差别。
見此異色時。
心則生憂惱。
如是極愁慘。
猶如地獄苦。
是也。
色天命盡時。
風觸吹身。
唯除眼識者。
簽文無解。
從來無确釋。
有約義通曰。
勝禅定者。
目力最勝。
故命盡風觸吹身。
五根受苦。
而眼識猶不受。
又有言。
上地眼識。
眼起方有。
風非眼境。
故不受苦。
俟再考定。
如瘡等者。
禅門雲離四空定。
說八種觀。
如瘡。
癰。
病。
刺。
無常。
苦。
空。
無我。
是也。
前四對治事觀。
後四即是理觀。
此八有總别。
總則用此八法。
總觀空處定。
四陰和合。
故有此定。
可患無實。
别觀者。
前四對治。
觀四陰事。
謂病。
治受。
癰。
治想。
瘡。
治行。
刺。
治識。
無常等四。
即對觀四陰理相。
謂無常觀識。
苦觀受。
空觀想。
無我觀行陰。
又有雲。
觀五陰能生諸惱故。
如病。
有聞病為輕微。
故言如癰疽。
有人以癰猶或可差。
故言如箭镝入體。
此為上根說四。
若中根說八。
下根說十。
加痛惱衰壞。
憂畏不安。
今玄文為上根。
以前四對治方法。
别觀四空也。
成就細煩惱者。
以四空有三十六品思也。
非想八苦者。
謂心生異念。
名生若。
念念不停。
名老苦。
行心擾擾妨定。
名病苦。
退定。
是死苦。
求定不得。
名求不得苦。
求定不得。
必有於障。
即怨憎會苦。
失定時苦。
名愛别離苦。
四陰心。
即熾盛苦。
故三界皆苦也。
【■補】十種細煩惱。
輔行言。
受乃至慧受謂識所受。
想謂識所想。
行謂法行。
觸謂意觸。
思謂法思。
欲謂欲入定。
解謂法勝解。
念謂念三昧。
定謂心如法住。
慧謂慧根慧力。
此之十法。
乃無色之愛。
無明掉慢。
心不相應。
諸行苦集。
因緣和合。
得生於彼。
欲入滅定。
先滅此等是也。
【■備】止觀言。
識處如癰。
無所有處如瘡。
輔行補言。
空處如病。
非非想如刺。
今儀文空處如瘡。
無所有如病。
然禅波羅密引摩诃衍言。
觀識處如瘡。
如箭。
觀無想處如癡。
存考。
集注問答。
問。
風觸吹身。
何故唯除眼識。
答。
據俱舍言。
眼識通二地。
謂欲界及初定。
又生二三四定地。
若眼識現起。
從彼退於下界生。
故雲。
△二結歸苦谛。
此是藏教實有苦谛。
【□注】文句六雲。
三藏教诠生滅。
故雲實有也。
△二集谛三。
初總标名體二。
初牒名示體。
二集谛者。
即見思惑。
【□注】集者。
招集為義。
惑與業俱。
能招生死。
而今但雲惑者。
前苦谛中已明善惡業。
故即見思惑。
示集谛之體也。
見者。
若雲見理時能斷此惑。
即從解得名。
若雲見隻是假。
謂因成。
相續相待。
三假也。
假者。
不實為義。
即當體受稱。
【■記】止觀雲。
見則見理。
見實非惑。
見理時能斷此惑。
從解得名。
又曰。
見惑非但從解得名。
亦當體受稱。
稱之為假。
假者。
虛妄颠倒也。
【■記】外道諸見者。
止觀言。
一單四見。
二複四見。
三具足四見。
四無言見。
單四者。
執有執無。
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
於一有見複起利鈍十使。
曆三界合有八十八使。
餘三亦各具八十八使。
若曆六十二見。
見見各具八十八使。
乃至曆六十二見八十八使。
各各百八。
又複四見。
具足四見。
又單複具足外。
各各一絕言見亦皆起八十八使。
六十二見。
百八等。
如前說。
約佛法。
藏。
四門生四見。
通。
四門生四見。
别。
四門生四見。
圓。
四門生四見。
又四門外。
各一絕言見。
如是一一見中。
各各起八十八使。
六十二見。
百八等惑。
如前說。
以上諸見。
見理則斷也。
【■備】辨訛言。
既是從解得名。
不當列外道佛法諸見。
當知見則是惑。
而非解矣。
私謂。
見理則從解。
見惑則從名。
今從得名邊也。
辨訛曰。
百八見。
準校計經言百八癡。
大論言百八受。
即止觀輔行引文。
未嘗言百八見也。
【■記】約外道。
例前亦應言單複具足各假。
并一絕言假。
依佛法。
複十六假。
一一如前說。
又於一一假中。
複有三假。
謂因成。
相續。
相待也。
法塵對意根者。
因成。
約内外相續。
但約内根。
相待。
豎待滅無之無。
橫待三無為之無心也。
輔行解言。
約心。
因内因外和合方成。
故所生法名因成。
念不實故。
故前念滅。
滅已複生。
生者必滅。
計能相續。
名相續。
己待於他。
假立於己。
相待不實。
名相待。
若豎待者。
意亦如是。
約色。
四大色身。
體全不實。
是三假故。
前念滅時。
假後念續。
故名為假。
待中亦應具有橫豎。
待往滅身。
名為不身。
豎待也。
他非我身。
名為不身。
橫待也。
約依報。
可解。
此是三藏随事三假。
滅色空也。
【■記】出止觀會本五卷五。
【■記】輔行引大論言。
謂色如去等四句。
四陰亦然。
合二十句。
此計過去也。
又計色常等四句。
四陰亦然合二十句。
此計現在也。
又計色有邊等四句。
四陰亦然。
合二十句。
即計未來也。
一一句下。
皆言神及世間。
三世六十。
并有無二。
論釋言。
凡夫取着。
計有神我。
計常者。
修福滅罪。
計無常者。
為今世名利。
故有所作。
亦常亦無常者。
隻是雙計初二兩句。
故於神我。
以計粗細。
為第三句。
計神粗者。
身死無常。
計神細者。
身死不滅。
計雙非者。
見計第三。
二俱有過。
何者。
常則不滅。
猶如虛空。
風雨不動。
若無常者。
則有變動。
如雨在皮。
則有壞爛。
離此二過。
以我心故。
複說有神神但非常非無常耳。
佛言。
四皆邪見。
此即計神也。
世間。
即是國土。
是故神於世間。
亦有四見。
言計常者。
問言。
土若本無。
計應有錯。
世間是有。
何故邪見。
答。
破世間者。
破常等想。
不破世間。
如無目人。
以蛇莊嚴。
有目語言。
蛇非璎珞。
破倒亦爾。
現見無常。
不得言常。
三四兩句。
準說可知。
有邊等者。
外人求土。
不得其始。
即謂無終。
無始中終。
則名無邊計有此三。
即名有邊。
如得禅者。
計八萬劫。
三四二句。
準此可知。
亦有人言。
第三句者。
八方有邊。
上下無邊。
有言。
上至有頂。
下至地獄。
上下有邊。
八方無邊。
計神我。
如芥子等是。
亦有計土。
及以神我。
互計有無。
成三四兩句。
準此可知。
如去等者。
如人彼來。
去至後世。
謂如去。
謂先世無來。
滅亦無去。
名不如去。
若謂身死為去。
而神不去。
名第三句。
見俱有過。
名第四句。
大論甚廣。
須往彼尋。
【■備】五陰大小即離。
解見下。
於五陰中。
一陰四見。
成二十。
約三世。
成六十。
以斷常二見為根本。
成六十二。
出涅盤經。
輔行亦引。
身邊攝者。
我即身見。
大小即離皆邊見。
輔行乃節取大論。
稍有不同。
取其明顯。
句下皆言神及世間者。
如論言。
是見依色。
神及世間。
常是事實。
餘妄語。
於受想等四陰。
常無常。
邊無邊等。
各四句。
例此可知。
計常者。
修福受後報故。
計無常者。
但為今世。
不信後報故。
亦常亦無常者。
謂神有粗細二種。
一微細常住。
二現有所作。
身死時無常。
細神是常。
四皆邪見者。
但於五衆。
謬計為神耳。
世間。
指國土世間。
於世間相中。
亦有四種邪見。
大論問。
神。
從本已來。
無故應錯。
世間是有。
雲何同神邪見。
答曰。
但破於世間起常無常相。
不破世間。
佛破世間常颠倒。
不破世間。
何以故。
現見無常故。
亦不得言無常。
罪福不失故。
求土不得其始者。
求世間根本不得其始也。
計八萬劫者。
過是已往。
不複能知。
但憶想分别有法。
名世性是常故。
神如芥子等者。
論言。
如芥子。
如棗。
或言一寸。
說神是色法有分故。
言神有邊無邊者。
有人說。
神徧滿虛空。
得身處能覺苦樂。
是名神無邊。
土及神我。
互計有無者。
有人言。
神世間無邊。
國土世間有邊。
或神世間有邊。
國土世間無邊等。
名為有邊無邊。
有人見世間有邊無邊俱有過。
着非有邊非無邊。
以為世間實是邊見。
如去者。
如人來此間生。
去至後世。
亦如是。
有人言。
先世無所從來。
滅亦無所去。
有人言。
身神和合為人。
死後神去。
身不去。
是名如去。
不如去。
見去不去有失。
是人不能舍神。
而着非去非不去也。
輔行。
土若木無。
計應有錯者。
單就國土問也。
身去神不去者。
身死變滅為去。
神不變滅為不去。
大論神去身不去者。
身死消滅為不去。
神至後世為去。
其義皆通。
又神王疏言。
六十二見。
釋者不同。
且依大論。
於色陰說過去。
神及世間常。
是事實無常等。
三句亦然。
餘陰亦如是。
成二十。
現在有邊無邊等。
曆五陰。
亦有二十。
死後如去不如去等。
亦有二十。
成六十。
是神與身一。
神與身異。
成六十二也。
【■記】輔行引婆娑言。
六十五見。
即於五陰。
各計四為我。
所謂色是我。
受是僮仆。
璎珞窟宅想等。
三陰亦然。
合我及我所十三句。
五陰合為六十五句。
故一一陰。
初一是我。
四是我所。
【■補】璎珞。
如人有财。
仆。
屬我使。
窟宅。
如油在麻中等。
【■記】輔行言。
五十校計經。
法相稍異諸經。
止觀引經雲。
若眼見好色。
惡色。
平色中。
皆有陰有集。
乃至意緣法亦然。
一根有三種塵。
三種有六個陰集。
則六根具三十六。
三世合有一百八也。
輔行言。
彼經但立六根各六。
雖無三世語。
而結言百八。
故知約剎那為三世也。
既以心意識三。
為意地三。
故通三世。
如言集起名心。
籌量名意。
了别名識也。
又輔行言。
若準大論。
六根各三受。
三受對三塵。
三世為百八。
此則約果報對三世論。
【■補】剎那約心。
果報約境。
境是果報法也。
陰集者。
好惡平境名陰。
陰上起見名集。
有言。
陰以陰覆為義。
集。
以積聚為義。
好惡平色。
若對於眼。
眼為所轉。
即覆於眼。
名陰。
陰複聚集。
好惡平色。
種子於内。
名集。
眼根既爾。
餘根亦然。
此說存考。
【□注】思惑。
入修道位。
重慮緣真。
輔行雲。
慮謂思慮。
見道觀真。
已發無漏。
今複重觀。
故雲重慮。
此惑即除。
名思惟惑。
此從解得名。
若雲思假及愛惑者。
此當體受稱。
【■記】止觀言。
稱思惟者。
從解得名。
初見真淺。
猶有事障。
後重慮真。
此惑即除。
名思惟惑也。
【■備】思惑。
具因成。
相續。
相待。
三假。
故言思假。
愛惑者。
法數言。
貪愛曰思。
謂於外五塵貪愛染着。
法界初門。
謂之愛煩惱。
此當體受稱也。
【□注】然見惑從法塵起。
能障真理。
思惑從五塵起。
能牽三界。
此皆約欲界多分說。
細論不拘。
【■記】此明見思為障不同。
故教中稱見惑為理障思惑為事障。
然約欲界多分說也。
【■補】見惑非但障理。
亦能牽生。
如言由三複還下。
是也。
思惑非惟牽生。
亦能障理。
如言由貪愛故。
不見真理是也。
辨訛曰。
細論不拘句。
因集注立上百八見圖。
故有此言。
以上明百八見。
不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