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之上

關燈
在天。

     【■記】開蒙曰。

    三禅皆依雲住。

    四禅方在空居。

    此天初得。

    獨名無雲。

    問。

    何故欲界除下二天。

    皆名空居。

    答前言空居。

    不履地故。

    此則雲氣亦無。

    取意不同也。

    業疏下。

    引證。

    福生。

    謂具勝福因。

    方得生也。

    廣果。

    謂異生善得果報。

    此天最勝。

    所有功德。

    勝下諸天也。

    無想。

    唯識論雲。

    因中修彼無想定時。

    厭患粗想力故。

    生彼天中。

    違礙不恒行之心。

    及心所。

    但以想滅為首。

    壽命五百劫。

    除初生彼半劫。

    想心尚在。

    及後退沒半劫。

    想心又起。

    中間四百九十九劫。

    想心不行也。

    無煩雜下。

    釋後五那含天。

    輔行言。

    無煩之始得無煩名。

    伏熱惱故。

    名無熱。

    果易彰故。

    名善現。

    見清徹故。

    名善見。

    色中無上。

    名色究竟。

    又言無煩。

    無見思煩惱雜也。

    無熱。

    意樂調柔。

    離下界見思熱惱也。

    善見者。

    定障漸微。

    見極明徹也。

    善現者。

    形色轉勝善能變現也。

    色究竟者。

    色法最極之處。

    是究竟處也。

    不遷者。

    不還人間受生也。

    俱舍圖失考。

    唐譯俱舍頌言。

    由雜修五品。

    生有五淨居。

    論言。

    由雜熏修第四靜慮。

    有五品。

    故淨居唯五。

    謂下。

    中。

    上。

    上勝。

    上極。

    五品差别。

    故此中初三品心現前。

    便得成滿。

    謂初無漏。

    次起有漏。

    複起無漏。

    第二品六。

    三品九。

    四品十二。

    五品十五。

    如是五品。

    雜修次第。

    感五淨居。

    應知此中。

    無漏勢力。

    熏修有漏。

    令感淨居。

    有言由信等五。

    次第增上。

    感五淨居。

    然皆豎論也。

    楞嚴橫論者。

    彼四禅天。

    指福生。

    福愛。

    廣果。

    無想也。

    所以獨聞而不見者。

    蓋下天修有漏凡定。

    此五修無漏聖業。

    凡聖業異故也。

    又色究竟下。

    别明色頂有菩薩住處。

    如經言。

    過五淨居。

    有十住菩薩住處。

    亦名淨居号大自在天王。

    又三乘中。

    立此為淨土。

    是報身所居。

    約實。

    但是十地菩薩攝報之果。

    多作彼王耳。

    大論言。

    此天有八臂三目。

    乘白牛。

    執白拂。

    一念之間。

    能知大千世界雨滴數也。

     【■補】三天是凡夫。

    一無想是外道。

    五淨居。

    是三果居處。

    此名舍念清淨地。

    律中喻以沐浴披新淨衣。

    又如密室中燈。

    三災不到。

    由其離内患也。

    業疏南山宣律師。

    釋羯磨。

    此言業。

     【□注】俱舍頌雲。

    色天踰繕那。

    初四增半半(謂梵衆半踰繕那。

    梵輔一。

    大梵一半。

    少光二也)。

     【■記】頌明色界九天身壽劫量。

     【□注】此上倍倍增(無量光四。

    光音八。

    乃至徧淨六十四)。

     【■記】解釋與論同。

    論言。

    無量光天倍增二至四。

    乃至色究竟。

    增滿萬六千。

    是也。

     【□注】唯無雲減三(下徧淨天。

    既六十四。

    無雲。

    倍應百二十八。

    身壽但有一百二十五者。

    謂從變易受。

    入不變易受難。

    故各減三。

    變易。

    不變易。

    約三災壞不壞說)。

     【■記】無雲減三之故。

    本論釋不出。

    若華嚴鈔明無雲。

    欲成上都數。

    故減於三。

    唯一百二十五也。

     【■備】辨訛曰。

    既無雲入不變易。

    身壽應增。

    當如清涼所言。

    成上都數故減。

    又諸天身壽。

    皆舉大概。

    故不妨減。

    存考。

     【□注】少光上下天。

    大全半為劫(少光已上。

    大全為劫。

    謂少光二大劫。

    乃至色究竟。

    萬六千大劫。

    少光已下。

    大半為劫。

    以由身量與壽量等。

    大梵身既一由旬半。

    故壽當一劫半。

    故以四十小劫為一大劫。

    則六十小劫。

    成劫半也。

    梵輔。

    壽一劫。

    身一由旬。

    四十小劫也。

    梵衆身半由旬。

    故壽半劫。

    二十小劫也)。

     【■記】注釋。

    較論為詳。

    論言。

    少光已上。

    大全為劫。

    自下諸天。

    大半為劫。

    由此說大梵。

    過梵輔天壽一劫半。

    謂成住壞。

    各二十中劫。

    六十中劫為一劫半。

    故以大半。

    四十中劫。

    為下三天身壽劫量也。

     【■補】壽之劫數既爾。

    身之由旬亦然。

    應少光已上身量。

    以八十裡為一由旬。

    少光已下身量。

    以四十裡為一由旬。

    此約身壽對論如此。

    若約三災對論。

    大全半為劫。

    亦允合。

    蓋世界成。

    自上而下。

    壞。

    自下而上。

    故成住壞空。

    各二十小劫。

    除卻空劫。

    梵王生成劫初。

    滅壞劫後。

    正當六十小劫壽也。

    自少光二大劫。

    至光音八大劫。

    卻值七番火災。

    又一番水災。

    方壞二禅。

    正當八大劫壽也。

    如此對來。

    全半之義。

    毫無乖失。

    此以八十小劫。

    為大全劫。

    四十小劫。

    為大半劫。

     △三無色界。

     三無色界四天(空處識處。

    無所有處。

    非非想。

    已上四天。

    隻有四陰。

    而無色蘊。

    故得名也)。

     【□注】若厭色籠。

    修四空定。

    生四空天。

    名無色界。

     【■備】有師标曰。

    此無色。

    非畢竟無色。

    婆娑謂或經二萬劫色斷。

    乃至八萬劫色斷。

    命終還與色相續故。

    斷有二種。

    有須臾。

    畢竟。

    須臾斷相續。

    畢竟斷不相續。

     【□注】輔行六上四雲。

    從第四禅欲入空處。

    必作方便。

    滅三種色。

    一可見可對色。

    (色塵)二不可見可對色。

    (五根四塵)三不可見無對色。

    (法入少分無表色也)此之三色。

    并在色界。

    欲入無色。

    故滅此三(文)。

     【■記】滅色入空方便者。

    先想此身。

    如甑。

    如籠。

    如網。

    乃至漸空。

    大論言。

    如鳥在缾。

    缾破得出。

    婆娑曰。

    先應思惟坼上。

    牆上。

    舍上。

    諸空之相。

    取此相已。

    假想勝解。

    觀察照了無邊空相。

    以先思惟無邊空相。

    而修加行。

    展轉引起初無色生。

    又順正理曰。

    空法雖與色俱。

    而其自體不依屬色。

    諸有於色求離者。

    必應最初思惟彼法。

    謂虛空體雖與色俱。

    而待色無。

    方得顯了。

    外法所攝。

    其相無邊。

    思惟彼時。

    而能離也。

    此明入空方便。

    滅三種色者。

    阿毗昙言。

    一可見。

    謂色是。

    二有對。

    有十。

    謂五根五塵。

    若不可見有對。

    但五根四塵。

    三不可見無對。

    謂法處少分。

    問。

    香味二想。

    初禅已離。

    色聲觸想。

    二禅已除。

    雲何言空定滅耶。

    答。

    達法師言。

    香味雖盡初禅。

    今言滅者。

    治有四種。

    一壞對治。

    謂方便道觀下。

    有漏無常等故。

    二斷對治。

    謂無礙道。

    正斷下過。

    三持對治。

    謂解脫道為首。

    及後一切無間解脫。

    持彼無為。

    不令散失。

    四遠分對治。

    謂解脫為首。

    及後一切無礙解脫。

    遠令前障。

    畢竟不退。

    今此空定。

    據第四治也。

    色聲觸三。

    言二禅滅者。

    二禅已上。

    乃至四禅當地雖無。

    得借故也。

     【■補】方便滅色者。

    禅波羅密言。

    應深思色法過罪。

    以有身色。

    則内有饑渴。

    外受寒暑等苦。

    複次一切色法。

    系縛於心。

    不得自在。

    贊歎虛空無色。

    則無此過。

    一心緣空。

    念空不舍。

    當度於色難也。

    五根四塵。

    根。

    指五勝義根。

    唯天眼能見。

    凡夫不能見。

    落在浮塵根。

    如蒲桃朵等。

    故言不可見。

    然猶有對。

    眼根可對色等。

    四塵。

    指聲香味觸。

    若法入少分者。

    以四分中之一。

    故言少分。

    一心數法。

    屬心。

    二不相應法。

    非色非心。

    三無為法非三聚攝。

    四無表色。

    屬色。

    此色不可見。

    亦無對。

    無所表彰。

    名無表。

    即五塵落謝影子也。

     【□注】無色界色。

    小乘空有二宗。

    各計不同。

    大衆部雲。

    但無粗色。

    非無細色。

    妙玄四(六)引毗昙雲。

    無色有道共戒。

    戒是無作色。

    以無漏緣通。

    故此戒色。

    随無漏緣。

    至無色也(文)釋簽四(三十一)雲。

    言無漏緣通者。

    通九地也。

    既通九地。

    豈隔無色。

    (文)妙樂六(九)雲。

    無色雖無四大造色。

    定果所為。

    皆是牆壁。

    (欲色二界業果所為)三界皆以意識維持。

    若約諸宗無色。

    非全無四大色。

    雅合其宜。

    (文)(有合門計有色經牆壁譬)此是有宗計有色也。

     【■記】細色。

    即定果色。

    妙玄引毗昙下。

    證成有色。

    婆沙問。

    何故世尊弟子生無色。

    及無色界羅漢。

    成就道俱生戒。

    不成就。

    定俱生戒。

    答。

    有說世俗戒。

    是縛是系法。

    是以不成就。

    無漏戒。

    不縛不是系法。

    故成就。

    有說世俗戒。

    堕在界中。

    堕在定中。

    無漏戒。

    雖在地中。

    不堕界中。

    是故成就。

    則無色界。

    有道共戒。

    無作色故。

    引妙玄釋簽證成。

    既有無作。

    豈得全無色耶。

    妙樂下。

    更引證成。

    蓋文句言。

    堂。

    譬欲界。

    閣。

    譬色無色界。

    牆壁譬四大。

    妙樂言。

    牆壁譬四大者。

    應通三界。

    無色雖無四大造色。

    然有定果所為之色。

    皆是牆壁。

    欲色業果。

    所為者。

    黑業白業。

    欲界報不動業。

    色界報雖有垢淨。

    不同俱業果也。

    三界意識維持者。

    定業二界。

    皆意識所執持也。

    若約下。

    妙樂判明有色合宜。

     【■補】此有宗引無作色。

    以顯無色界有色。

    蓋有宗謂。

    道共戒。

    是色聚攝。

    道共者。

    見谛道中。

    所發無作。

    與心上勝道俱。

    故曰道共。

    以無作為體。

    無作者。

    不假造作。

    任運而發。

    體屬於色。

    故名無作色。

    無漏緣通者。

    無漏即見道八忍八智。

    此十六心。

    能斷三界見惑。

    而不漏落三途。

    故此無漏為能緣。

    三界苦集滅道谛理為所緣。

    既遍緣上下八谛。

    故曰緣通也。

     【■備】法數引婆娑雲。

    一道共戒。

    於見道修道位中。

    不作意持。

    自然不犯。

    戒與道俱發。

    名道共。

    此戒是初二三果所得。

    即無漏戒也。

    二定共戒。

    謂發得初禅二三四禅定時。

    不作意持。

    自然不犯。

    戒與定俱發。

    此戒斷惑未盡。

    未出生死。

    即有漏戒也。

     【■備】辨訛曰。

    此中明無色界。

    須疏明無色着落。

    不必引空有二宗雜解。

    妙樂牆壁譬亦不必引。

    彼釋大乘經。

    此明三藏。

    大小須分也。

    私謂。

    上說修得無色所由。

    此因便詳明無色有定果色。

    既有二解。

    必須兼引大乘證明。

    均屬要義。

    無色着落下有四段分解。

    非略也。

     【□注】妙玄引成論雲。

    色是無教法。

    (此是空宗牒有宗計)不至無色。

    (此是空宗難有宗也。

    難雲。

    應不至無色耶。

    如讀教記戒體中辨)此是空宗計無色者也。

     【■記】讀教記未詳。

    若準戒疏言。

    無教法者。

    謂戒是色住。

    無作是假色。

    亦言無教。

    非對眼色。

    發隐言。

    亦言無教者。

    亦名無教也。

    非對眼色者。

    即非色非心之色法也。

     【■補】澤山鹹戒疏曰。

    小乘立三聚。

    謂色。

    心。

    非色非心。

    薩婆多有宗。

    作。

    無作。

    并色為體。

    注言。

    初依身口而起。

    故作戒以色為體。

    所發善業。

    天眼能見。

    故無作戒。

    亦色為體。

    成實空宗。

    作戒。

    以色心為體。

    無作。

    以非色非心為體。

    注言。

    業由心起。

    心是正因。

    身口為緣。

    兼緣顯正。

    故作戒色心為體。

    無作體者。

    由作初起。

    必假色心。

    無作後發。

    異於前緣。

    故強目之非色非心耳。

    若大乘者。

    但論色心。

    無第三聚。

    故作無作戒體。

    通色通心。

    有師曰。

    無教法。

    即無作色。

    亦名無表色。

    不可教示。

    故有宗謂。

    無作業。

    雖屬於色。

    無有相狀。

    不可分别教示。

    故名無教。

    空宗牒彼所計。

    故言色是無教法。

    無色一句是難。

    謂汝既言道共戒有色。

    是無教法。

    既言是色。

    則道共戒應不至無色耶。

    何者。

    以道共是非色非心。

    故能通至無色。

    汝既是色。

    豈能至無色耶。

    如此難者。

    蓋空宗亦許道共戒通至無色。

    但不許道共戒是色。

    以無色界無色故。

    是以空宗立戒體。

    是非色非心聚。

    故能随無漏緣。

    通至無色也。

     【□注】然小乘計有。

    是不了義。

    說無色者。

    乃名了義。

    大乘反此。

     【■記】小乘以所證空。

    謂極處。

    故推空宗。

    計無色為了義也。

     【■備】辨訛曰。

    然小乘計有。

    是不了義。

    上引妙樂。

    許有宗合宜。

    複引簽文。

    破其不了。

    若破其不了。

    則荊溪許他有過。

    又引楞嚴及孤山釋。

    判與小乘有宗義合。

    此但見荊溪許有宗合宜。

    不知荊溪釋文後。

    不過旁引有宗。

    許其雅合。

    集注不當将大乘經。

    反合小乘也。

    私謂。

    小乘着空。

    計有不了。

    遂覺空宗。

    勝於有宗。

    是小乘意。

    許有定果。

    是大乘意。

    亦是今注引以證成意。

    上引簽文。

    并非破其不了。

    下引楞嚴。

    孤山釋。

    乃就大小乘說有。

    是同邊論。

    存俟後定。

     【□注】楞嚴經言。

    是四空天。

    身心滅盡。

    定性現前無業果色。

    孤山釋雲。

    謂無業果色者。

    顯有定果色也。

    此與小乘有宗義合。

    若大經雲。

    無色界色。

    是佛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者。

    此是大乘說有色義也。

     【■記】大經迦葉言。

    聲聞緣覺若非色者。

    雲何得住。

    世尊言。

    如非想非非想天。

    亦色非色。

    我亦說為非色。

    若人難言。

    非想非非想天。

    若非色者。

    雲何得有去來進止。

    如是之義。

    諸佛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補】四空身心滅盡等者。

    正脈言。

    初二天全無身境。

    故曰身滅。

    後二天七八現行。

    俱伏不行。

    故曰心滅盡。

    定性現前者。

    明有定果色。

    無業果色者。

    依正皆空。

    聖眼觀之。

    三尺識神。

    似中有也。

    是佛境界。

    非聲緣所知者。

    以聲聞經。

    說所證空。

    遂謂極處。

    悉皆無色。

    大乘實說。

    界外尚受法性之色。

    豈此四天惟空空然。

    故斥二乘非所知也。

    又中陰經言。

    無色界天。

    禮拜世尊。

    楞嚴亦曰。

    無色稽首。

    仁王經言。

    無色界天。

    雨諸香華。

    阿含說。

    舍利弗入涅盤。

    無色界天空中淚下。

    如春細雨。

    皆明有色也。

    又定果色。

    顯揚論。

    名定自在所生色。

    謂勝定力故。

    於一切色。

    皆得自在。

    即以定變起五塵境。

    故論言變身萬億。

    共立毫端。

    空量地界也。

    以上辨有色竟。

     【□注】空處。

    禅門六(九)雲。

    此定最初。

    離三種色。

    心緣虛空。

    既與無色相應。

    故名虛空定也(文)。

     【■記】三種。

    即可見有對有三種。

     【□注】識處。

    禅門六(十一)雲。

    舍空緣識。

    以識為處。

    正從所緣處受名。

    故名識處(文)。

     【■記】所緣識處。

    必帶於相。

    識相無邊。

    名識無邊處。

     【□注】無所有處。

    行者厭於識處無邊。

    於是舍之。

    入無所有處。

    亦名不用處。

    禅門六(十二)雲。

    修此定時不用一切内外境界。

    外境名空。

    内境名識。

    舍此二境。

    故言不用處(文)。

     【■記】止觀言。

    識處謝已。

    緣無所有法相應。

    名不用處。

    即佛。

    三年就阿藍迦藍所習定也。

     【□注】非非想。

    止觀六(四)引阿毗昙婆娑雲。

    非無想天之無想。

    非三空之有想。

    故言非想非無想也。

    人師雲。

    無想是色天異界。

    不應仍此得名。

    就同界識名。

    前無所有定。

    已除想。

    今複除無想。

    想。

    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