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之上

關燈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四之上 高麗沙門谛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六庵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谛閑編科參梓 △二色界。

     次色界十八天。

    分為四禅。

    初禅三天。

    (梵衆梵輔大梵)二禅三天。

    (少光無量光光音)三禅三天。

    (少淨無量淨徧淨)四禅九天(無雲福生廣果已上三天凡夫住處修上品十善坐禅者得生其中。

    無想天外道所居。

    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

    已上五天第三果居處。

    上之一十八天離欲粗散。

    未出色籠。

    故名色界。

    坐得禅定。

    故得禅名)。

     此段小注。

    略顯四禅九天。

    内外凡聖差降不同。

    并結界禅二名所以也。

     【□注】妙玄雲。

    正報之身。

    是清淨色。

    非如欲界垢染色也。

    十八天。

    此準上座部立。

     【■記】此指部釋十八天總名也。

    言上座者。

    五分律雲。

    上更無人。

    名上座。

    毗尼母雲。

    從無夏至九夏。

    名下座。

    自十夏至十九夏。

    名中座。

    二十夏至四十夏。

    名上座。

     【□注】若薩婆多宗。

    唯立十六天。

    以梵輔大梵合為一。

    無别處故。

    無想廣果合為一。

    身壽同故。

    若經部宗(佛滅後四百年初。

    從一切有部複出一部。

    名為經部。

    立義準經。

    不依律論)立十七天。

    梵輔大梵身量别故。

     【■記】此示餘部。

    所立天數不同。

    梵語薩婆多。

    此雲一切有。

    於佛滅後。

    四百餘年。

    上座部中。

    因诤論事。

    立異部。

    名薩婆多。

    彼雲。

    即梵輔天處。

    有高台閣。

    名大梵天。

    如世尊處座。

    四衆圍繞。

    故曰無别處也。

    故俱舍雲。

    梵王。

    梵輔。

    同一天故。

    輔行雲。

    依有宗。

    但十六處初禅中。

    高勝處名梵王。

    不别立也。

    無想廣果合一者。

    準瑜伽論。

    亦不言無想。

    意以廣果中收。

    由身壽同也。

    經部者。

    從說一切有部出。

    而立十七天者。

    合無想廣果為一。

    開大梵梵輔為二。

    以梵輔身量。

    一踰繕那。

    大梵身量。

    一踰繕那半。

    故順正理論。

    第十七天頌曰。

    此上十七處。

    名色界于中。

    三靜慮各三。

    第四靜慮八。

    共十七天也。

     【□注】上座部中須明十八者。

    以廣果無想。

    身壽雖同。

    因果有異。

    廣果以無尋伺為因果。

    無想以無心為因果。

     【■記】此申明上座部。

    立十八天所以也。

    意謂廣果滅尋伺為因。

    五百劫尋伺不起為果。

    無想因中修無想定。

    滅不恒行心心所。

    果報生無想天中。

    四百九十九劫想心不行。

    既因果有異。

    故須開之成十八天也。

     【□注】四禅。

    梵語禅那。

    此翻為定。

    攝心專注。

    不流散故。

    世出世間。

    此禅為根本。

    各有支林功德。

    如法界次第。

     【■記】此釋通名四禅也。

    四處總名禅者。

    準法界次第雲。

    禅是西土之音。

    此翻棄惡。

    能棄欲界五蓋等諸惡故。

    或翻功德支林。

    或雲思惟修。

    今翻為定者。

    對散而言也。

    謂攝斂紛飛之心。

    專注一緣。

    使不馳流于六塵。

    散誕于五欲。

    習之既久。

    自然成定也。

    世出世之根本者。

    法界雲。

    以四無量。

    八背舍。

    八勝處。

    一切處。

    神通變化。

    及無漏觀慧等。

    種種諸三昧。

    悉從四禅中出故。

    又妙玄雲定聖行者。

    略為三。

    一世間禅。

    二出世禅。

    三上上禅。

    世禅複二。

    一根本味禅。

    隐沒。

    有垢。

    無記。

    二根本淨禅。

    不隐沒。

    無垢。

    有記。

    根本者。

    以凡聖外道通修故。

    世出世法之根本也。

    大品雲。

    諸佛成道。

    轉法輪。

    入涅盤。

    悉在禅中。

    若能深觀根本。

    出生勝妙上定。

    故稱根本也。

    隐沒者。

    暗證無觀慧。

    有垢者。

    地地生愛味。

    無記者。

    境界不分明。

    此有三品。

    謂禅也。

    等也。

    空也。

    即十二門禅。

    根本淨者。

    不隐沒。

    無垢。

    有記。

    與上不同。

    此又三品。

    謂六妙門。

    十六特勝。

    九通明等也。

    二出世間禅者。

    有四。

    謂觀練。

    熏。

    修。

    觀者。

    九想。

    八背舍。

    八勝處。

    十一切處。

    練者。

    九次第定。

    熏者。

    師子奮迅三昧。

    修者。

    超越三昧。

    三。

    出世間上上禅者。

    即九種大禅。

    一自性禅。

    二一切禅。

    三難禅。

    四一切門禅。

    五。

    善人禅。

    六。

    一切行禅。

    七除惱禅。

    八此世他世樂禅。

    九清淨淨禅。

    如地持釋。

    法界亦記。

    今不具記。

    是則世出世間上上禅。

    由四禅而起。

    故稱根本也。

    支林功德見下。

     【■備】十二門等三藏法數。

    禅波羅密。

    均載。

    有師标曰。

    大論說。

    不亂不味。

    名波羅蜜。

    此但名禅不名波羅密者。

    亂有粗細。

    愛有慢見為細。

    三毒為粗。

    一心愛樂為味也。

    辨訛曰。

    此翻為定句。

    恐誤。

    應雲靜慮。

    以欲界有慮無靜。

    無色有靜無慮。

    惟色界雙備。

    故禅那别在色界。

    定通無色。

     【■記】然此圖中。

    但各标名相而已。

    今具記之。

    如法界二雲。

    初禅五者。

    一。

    覺支。

    初心在緣。

    名為覺。

    行者依未到地。

    發初禅清淨色界法。

    觸欲界身根。

    心大驚悟。

    爾時即生身識。

    覺此色界觸。

    未曾有功德利益也。

    二。

    觀支。

    細心分别。

    名為觀。

    既證初禅功德。

    即以細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

    諸妙功德。

    境界分明。

    無諸蓋覆。

    如是功德。

    欲界所未有故也。

    三。

    喜支。

    欣慶之心。

    名為喜。

    發時即有喜生。

    但分别未了。

    故喜未成。

    若觀心分别。

    所舍欲界樂甚少。

    今得初禅利益甚多。

    歡喜無量也。

    四。

    樂支。

    怡悅之心。

    名為樂。

    發時即有樂。

    但分别喜動踴心息。

    則恬然靜慮受於觸樂怡悅安快也。

    五。

    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

    故名一心。

    行者初證禅時。

    乃即着定。

    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法。

    故有微細之散。

    若喜樂心息。

    自然與定一也。

    二禅四者。

    一。

    内淨支。

    心無覺觀溷濁。

    名内淨。

    行者欲離初禅時。

    種種诃責覺觀。

    覺觀既滅。

    則心内淨。

    心與淨色法相應。

    豁爾明淨也。

    二。

    喜支。

    欣喜之心。

    名喜。

    行者初得内淨時。

    即與喜俱發。

    而喜心未成。

    次心自慶。

    得免覺觀之患。

    獲得勝定内淨。

    歡喜無量也。

    三。

    樂支。

    怡悅之心。

    名樂。

    行者喜踴之情既息。

    則恬然靜慮。

    受于内淨喜中之悅樂也。

    四。

    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

    名一心。

    行者受樂心息。

    則心與定一。

    澄渟不動也。

    三禅五者。

    一。

    舍支。

    離喜不悔。

    名舍。

    行者欲離二禅時。

    種種因緣诃責於喜。

    喜既滅謝。

    三禅即發。

    若證三禅之樂。

    則舍二禅之喜。

    不生於悔也。

    亦雲三禅樂。

    初生時。

    是樂三界第一。

    能生心着。

    心着。

    則禅壞。

    故須行舍也。

    二。

    念支。

    愛念。

    名念。

    行者既發此三禅之樂。

    樂從内起。

    須愛念護惜。

    則樂得增長。

    乃至徧身也。

    三。

    慧支。

    解知之心。

    名慧。

    行者既發三禅之樂。

    此樂微妙難得。

    若非善巧解慧。

    則不能方便長養。

    此樂得徧身也。

    四。

    樂支。

    怡悅之心。

    名樂。

    行者發此三禅樂已。

    若能善用舍念慧。

    将護此樂。

    樂既無過。

    則增長遍身怡悅。

    受樂安快。

    此為最樂。

    若離三禅。

    餘地更無此徧身樂也。

    五。

    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

    名一心。

    受樂心息。

    則心與定一不動也。

    四禅四者。

    一。

    不苦不樂支。

    中庸之心。

    名不苦不樂。

    行者欲離三禅。

    種種因緣诃責於樂。

    樂既謝滅。

    則不動之定。

    與舍俱發。

    故内心湛然。

    不苦不樂也。

    二。

    舍支。

    離樂不悔。

    名舍。

    既得四禅不動真定。

    則舍難舍之樂。

    不生悔心也。

    亦雲證四禅不動定時。

    不應取定起念。

    若行舍。

    則無動念之乖也。

    三。

    念清淨支。

    念者。

    愛念。

    既得四禅真定。

    當念下地之過。

    念自功德方便長養。

    令不退失。

    進入勝品。

    名念。

    亦雲是四禅中有不動照了。

    正念分明也。

    四。

    一心支。

    心與定一。

    名一心。

    既得四禅舍俱之定。

    舍念将息。

    念無所依。

    泯然凝寂。

    一意在定。

    如明鏡不動。

    湛然而照。

    萬像皆現。

    何故四禅。

    獨名不動。

    以初禅覺觀動。

    二禅喜所動。

    三禅樂所動。

    故四禅名真定也。

    若善巧照了分明。

    則因此定。

    發真無漏。

    有漏外道。

    無慧方便。

    入此定時。

    不壞身色。

    直滅其心。

    入無想定。

    為謂涅盤是為邪倒。

    支者。

    派也。

    瑜伽言。

    諸靜慮中。

    雖有餘法。

    然此勝故。

    於修定者。

    為思量故。

    徧立為支。

     【□注】輔行九上(九)引(婆沙)中問。

    初三何故五。

    二四何故四。

    答。

    自古相承雲。

    欲界五欲為外亂。

    二禅喜為内亂。

    初禅治外亂之始。

    三禅治内亂之始。

    故各有五。

    二禅外亂息。

    四禅内亂息。

    是故二四。

    但立四支。

     【■記】婆沙言。

    随順義是支。

    若法随順彼地者立支。

    五支随順初三。

    四支随順二四。

    複次欲界。

    是難斷難除難過之界。

    必須牢強對治。

    故彼對治初禅立五支。

    第二禅喜。

    亦難斷難除難過。

    故彼對治三禅。

    亦五支也。

    初禅不難斷難除難過。

    故彼對治二禅。

    立四支。

    複次為對欲界五種境界愛。

    初禅立五支。

    為對二禅五種喜。

    第三立五支。

    初禅無五種境界愛。

    三禅無五種喜愛。

    故二與四不立五支。

     【□注】初禅三天。

    梵者。

    淨也。

    無欲染故。

    十八天皆淨無欲。

    此當其首。

    徧得淨名。

    梵衆是民。

    梵輔是臣。

    大梵。

    即王也。

    劫初先生。

    劫盡後滅。

    主領大千。

    然通論有萬億梵王。

    唯此是大千之中。

    王名屍棄。

    得為大千之王。

    降此不得。

    橫論。

    又初禅有語言号令。

    能統上冠下故也。

    如法華雲。

    娑婆世界主。

    梵天王。

    屍棄大梵。

    若摩酰首羅。

    居色界頂。

    報勝為主。

    無統王義。

    以二禅已上。

    無言語法。

    是故諸禅。

    亦各以報勝為主。

    非統禦也。

    豎辨。

    具如法華文句。

    淨名疏明。

    若涅盤疏雲。

    娑婆世界主。

    正是首羅。

    又雲梵王。

    隻領小千而已。

    乃古師之說。

    非今家正意。

     【■記】佛地論曰。

    離欲寂靜。

    名梵。

    具雲梵摩。

    此翻清潔寂靜。

    謂創離欲染。

    名清潔。

    得根本定。

    為寂靜。

    法華疏稱高淨。

    大論雲。

    斷淫欲天。

    皆名為梵。

    初禅當首。

    偏名淨也。

    次明三天分君臣民。

    以二禅上。

    無言語法。

    故不立王臣。

    則知初禅。

    有言語号令統領。

    故分王臣也。

    然通論下。

    此約一佛所化之境。

    三千大千世界。

    約橫論。

    有萬億初禅天。

    萬億梵王。

    然皆居四方。

    惟此屍棄。

    是大千中。

    主領大千也。

    屍棄。

    翻頂髻。

    王頂上有肉髻。

    似螺形。

    亦名螺髻。

    或曰火頂。

    以火災至此故。

    貌如童子。

    身白銀色。

    衣黃金色。

    以禅悅為食也。

    又下。

    約豎辨王大千。

    謂初禅有尋伺。

    故有語言号令。

    統上冠下也。

    問。

    法華序品。

    列外護衆。

    謂摩酰首羅。

    是娑婆世界主何耶。

    答。

    摩酰首羅。

    居色界頂。

    但二禅已上。

    既無尋伺。

    無言語法。

    故報勝為主。

    非統禦言主也。

    又屍棄者。

    此王本修火光定。

    破欲界惑。

    從德立名。

    然經标梵王。

    複舉屍棄。

    似如兩人。

    依釋論正。

    以屍棄為主。

    法華舉位顯名。

    恐一人耳。

    又單修禅。

    為梵民。

    加四無量心。

    為王也。

    涅盤疏雲。

    大自在天。

    即摩酰首羅。

    居色界頂。

    主大千界。

    十地菩薩。

    迹現其中也。

    若法華中。

    列世界主。

    梵天王者。

    此意雲何。

    若言娑婆世界主者。

    正是首羅。

    若言屍棄大梵等者。

    更舉二禅等收三四禅梵王耳。

    又稱梵天王。

    為世界主。

    私謂。

    此是大千之中。

    得為大千之主。

    降此不得。

    故知所言梵王。

    隻領小千。

    乃古師說。

    非今注意也。

     【■補】初禅。

    名離生喜樂地。

    謂離欲界雜惡趣生。

    得清淨樂。

    律中喻以巧浴潤漬也。

     【□注】二禅三天。

    少光。

    光明少故。

    無量光。

    光明轉增無限量故。

    光音。

    以光當語音故。

    新譯雲。

    極光。

     【■記】大論雲。

    二禅通名光音。

    彼天語時。

    口出淨光。

    有雲。

    彼内無尋伺。

    外無言語。

    用光當語。

    故名光音。

    瑜伽論稱極光淨。

    謂淨光遍照。

    自他處故。

     【■補】二禅覺觀俱離。

    憂懸不逼。

    粗漏已伏。

    稱定生喜樂地。

    謂有定水潤澤其心。

    律中喻以山頂之泉也。

    少光等者。

    大論雲。

    心清淨優劣。

    故光有上中下。

    諸天心清淨布施持戒。

    故身有光明。

    複有人於暗處然燈。

    亦供養尊像塔寺。

    複常修慈。

    又修念佛三昧。

    念諸佛光明神德。

    複修火一切入。

    又以智慧光明。

    教化愚癡邪見衆生。

    以是因緣。

    得心中智慧明。

    身亦有光。

    是以昙毗雲。

    諸天報相。

    身放光明。

    無别晝夜。

    報得五通。

    形無障礙。

    是知三天論光。

    義徧前後。

    三禅論淨。

    其義亦然。

    大要随位高下。

    立行淺深耳。

     【□注】三禅三天。

    少淨。

    意識嗜樂離喜。

    而純樂受故。

    無量淨。

    淨勝於前。

    不可量故。

    徧淨。

    樂受最勝。

    淨周普故。

     【■記】少淨離喜而純樂者。

    唯識論言。

    五識相應。

    适悅受。

    恒名為樂。

    但悅身故。

    意識相應。

    适悅受。

    若在欲界。

    初二靜慮。

    近分名喜。

    但悅心故。

    若在初二靜慮。

    根本名樂。

    名喜。

    悅身心故。

    若在第三靜慮。

    若近分。

    若根本。

    皆稱樂也。

    近分者。

    謂未至地。

    及未至根本也。

    無量勝前者。

    謂前僅心淨。

    而此更身淨也。

    徧淨周普者。

    謂前二雖身心清淨。

    未能周普。

    此天更加物我無二。

    反於世間。

    故論曰。

    三界中徧淨為樂。

    又曰福德徧淨也。

     【■補】吳興雲。

    地持論。

    目第三禅為樂俱禅。

    此定功德。

    與徧身樂俱發故。

    前二雖有樂支。

    為善所障。

    今滅喜純樂得名。

    名離喜妙樂地。

    律中喻以蓮華出地。

    而未出水。

    根葉花莖。

    無不潤漬也。

    問。

    三禅何故言淨。

    答。

    大論雲。

    緣淨故淨。

    八色是淨法。

    未被練。

    不得淨。

    今三四禅法起。

    來觸此八色。

    為作淨緣。

    三四禅等。

    此是色界極淨之色。

    用此為緣。

    觸八色更淨。

    故言緣淨故淨。

    是樂徧身受。

    故知是三禅中淨也。

    少淨者。

    此樂非境。

    出於淨性恬淡寂靜。

    亦名寂滅樂。

    非無為之寂滅樂也。

    無量淨。

    如楞嚴經雲。

    身心輕安。

    成寂滅樂。

    徧淨。

    如楞嚴經雲。

    世界身心。

    一切圓淨也。

     【□注】四禅九天。

    無雲者。

    下雖空居。

    依雲而住。

    此無雲首。

    特号無雲。

    業疏曰。

    第四禅上。

    雲居輕薄如星散住。

    不同下天。

    如雲密合。

    (文)福生者。

    修勝福力。

    方生此天。

    從因彰名。

    廣果者。

    凡夫之果。

    無勝過故。

    無想者。

    一期中間。

    心想不行故。

    無煩雜。

    無熱惱。

    善相見。

    善現相。

    究竟無極。

    此五天三果所居。

    名五不還天。

    若俱舍舊圖。

    次第而上。

    若準楞嚴第九。

    皆橫在四禅中。

    彼四禅天。

    獨有欽聞。

    不能知見。

    如今世間。

    曠野深山。

    聖道場地。

    皆羅漢所住持故。

    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文)又色究竟中。

    有摩酰首羅。

    此翻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