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之上

關燈
義。

    當如上三意判。

     【□注】又大論雲。

    佛在世時。

    無三藏名。

    法華何雲三藏學者。

    須知三藏之名。

    起於結集法藏者。

    故大論雲。

    摩诃迦葉。

    将諸比丘。

    在耆阇崛山中集三藏。

    文殊屍利。

    彌勒諸大菩薩。

    亦将阿難集摩诃衍。

    三藏是聲聞法。

    摩诃衍是大乘法。

    複次佛在世時。

    無三藏名。

    但有持修多羅比丘。

    持毗尼比丘。

    持摩多羅比丘(文)。

     【■記】此更引大論判決。

    論謂。

    佛世無三藏名。

    則說法華時。

    尚無其名。

    經中雲何有三藏言耶。

    須知三藏名。

    起於結集也。

    故大論下引證。

    出囑累品。

    三藏是聲聞法。

    摩诃衍是大乘法。

    此兩句。

    是述阿難意。

    以彼上文言。

    又阿難知衆生志業大小。

    故不於聲聞人說摩诃衍。

    說則錯亂。

    無所成辦。

    佛法皆是一種一味。

    所謂苦盡解脫門。

    此解脫味有二種。

    一。

    但自為身。

    二。

    兼為一切衆生。

    雖俱求一解脫門。

    而有自利利人之異。

    故有大小二乘之别。

    為是二種人故。

    佛口所說。

    以文字語言。

    分為二種。

    三藏是聲聞法。

    摩诃衍是大乘法也。

    複次下。

    亦囑累品文。

    意顯雖無三藏之名。

    而有三藏之義。

    經家以義定名。

    故集小乘名三藏教。

     【■補】摩多羅無翻。

    約義。

    應指論言。

     【□注】是則結集經家既立三藏之名。

    故譯經者作此譯耳。

    故法華雲三藏學者。

     【■備】此結經文相承有本。

    意以說經時。

    尚無三藏之名。

    不當泥經中小乘三藏。

    為能别之言也。

     △二教所被機二。

    初總标三乘根性。

     此有三乘根性。

     【□注】此是總标三乘。

    聲聞四谛教。

    苦為初門。

    支佛因緣教。

    集為初門。

    菩薩六度教。

    道為初門。

    又三人亦通谛緣度三。

    文句七(二十一)。

     【■記】此釋當教有三乘根性。

    初一句斷文。

    次行半明三人各有入道初門。

    謂聲聞小乘。

    苦谛為初。

    觀四谛入道。

    發真無漏。

    緣覺中乘。

    集谛為初。

    觀十二因緣發真無漏。

    菩薩大乘。

    慈悲宏誓。

    道谛為初。

    修行六度。

    化衆生成佛果也。

    未明互通三乘。

    文句曰。

    三人通觀十二緣。

    二乘生滅十二緣。

    菩薩無生十二緣。

    又通論四谛。

    二乘有量四谛。

    菩薩無量四谛。

    又六度亦通三人。

    大品發趣品言。

    阿羅漢支佛。

    因六波羅密至彼岸。

    玄文亦載。

     【■備】皆合小衍而論通也。

     【□注】四念處一(二)雲。

    所言三者。

    其義有八。

    謂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

    理三者。

    聲聞理在正使外。

    緣覺理在習氣外。

    菩薩理在正習外。

    教三者。

    聲聞禀四谛教。

    緣覺禀十二因緣。

    菩薩禀六度。

    智三者。

    聲聞總相智。

    緣覺别相智。

    菩薩總别相智。

    斷三者。

    聲聞斷正。

    緣覺斷習。

    菩薩斷正習。

    行三者。

    聲聞為自修戒定慧。

    緣覺為自修樂獨善寂。

    菩薩為衆生修六度。

    位三者。

    聲聞住學無學。

    緣覺住無學。

    菩薩三僧祇登道場。

    因三者。

    聲聞帶果行因。

    緣覺望果行因。

    菩薩伏惑行因。

    果三者。

    聲聞斷正。

    如燒木為炭。

    緣覺斷習。

    如燒木為灰。

    菩薩正習盡。

    如燒木無炭灰也(文)。

     【■記】此證三乘根性也。

    初總标三乘八義不同。

    理三者。

    聲聞須斷盡見思。

    契真空理。

    緣覺當兼其習氣。

    證真空理。

    菩薩樹王下。

    頓除正習。

    證真空理。

    在正使等外者。

    謂真空之理。

    為見思所覆。

    斷見思方顯。

    故在惑外也。

    教三者。

    聲聞依生滅四谛輪。

    知斷證修。

    緣覺依十二緣起門。

    逆順觀察。

    菩薩依六度門。

    三祇百劫。

    自利利人也。

    智三者。

    聲聞觀諸果。

    總作苦谛觀。

    觀諸煩惱及業。

    總作集谛觀。

    故以現在總相一門。

    析色成空。

    緣覺雖觀苦七支。

    集五支。

    以自行故。

    别觀三世。

    别開苦集。

    故言别相智。

    以别相一門。

    析色成空。

    菩薩為化他故。

    通依四門。

    故通以總别相智。

    於四門析色成空也。

    斷三者。

    聲聞斷正。

    如器中除穢物。

    緣覺斷習。

    如除器中穢氣。

    菩薩若見。

    若思。

    若見思習。

    則以三十四心頓斷也。

    行三者。

    聲聞自求涅盤。

    勤修三學。

    緣覺樂獨善寂。

    自求解脫。

    菩薩愍念無量衆生。

    故勤修六度萬行也。

    位三者。

    聲聞三果四向。

    正在研真斷妄。

    名有學。

    四果羅漢。

    真窮妄盡。

    名無學。

    緣覺唯一遠離。

    名住無學。

    菩薩三祇百劫登道場也。

    因三者。

    聲聞初果見道後修道。

    名帶果行因。

    緣覺不立分果。

    故望果行因。

    菩薩不斷結惑。

    名伏惑行因。

    然緣覺菩薩。

    因中俱不斷惑。

    一稱望果。

    一稱伏惑者。

    緣覺求自證。

    菩薩為化他。

    留惑潤生也。

    果三者。

    聲聞斷正如炭。

    緣覺斷習如灰。

    菩薩斷正習盡。

    如不存灰炭。

    喻炭灰者。

    三乘入涅盤同灰斷也。

     【■備】有師标曰。

    若有佛無佛。

    理性常住。

    應理居初。

    今先教者。

    如來以教顯理。

    衆生由教入理。

    八義相生可見。

     △二别顯三乘道二。

    初教法三初示聲聞二。

    初詳辨四谛二。

    初通标。

     初聲聞人。

    依生滅四谛教。

     【□注】聞佛聲教。

    故曰聲聞。

    生滅四谛。

    止觀一(十一)雲。

    苦則三相遷移。

    (生異滅)集則四心流動。

    (貪瞋癡等分)道則對治易奪。

    滅則滅有還無。

    雖世出世。

    四皆變異。

    故名生滅。

    (文)自性不虛。

    四皆谂實。

    故名為谛也。

     【■記】輔行言。

    三相者。

    不立住相。

    以人多於住處起常計故。

    淨名言。

    比丘。

    汝今亦生亦老。

    亦滅。

    老即是異。

    此中兼一期之壽。

    一念之促。

    二種三相。

    四心。

    即四分煩惱。

    四分必是三相所遷。

    故言流動。

    四相雖不相應行攝。

    即彼煩惱是生等故。

    為顯此中成生滅義。

    故須以生滅說之。

    下文道滅。

    尚成生滅。

    故此苦集。

    言生異滅也。

    貪瞋癡三。

    不定雜生。

    名為等分。

    以實有道。

    治彼苦集。

    名曰對治。

    有苦集時。

    則無有道。

    若有道時。

    能除苦集。

    故曰易奪。

    滅則滅有因果。

    還歸無餘也。

    雖分世出世。

    而皆有變易。

    故名生滅也。

    末三句釋谛義也。

    苦集滅道自性。

    皆實不虛。

    名谛。

    谂。

    深上聲。

    或謂。

    滅道聖人行因得果。

    可言審實。

    苦集虛妄。

    何名審實。

    答。

    此虛妄因果。

    非虛妄。

    非不虛妄。

    故有漏無漏因果。

    皆悉審實。

    不可混濫。

    故遺教經言。

    日可令冷。

    月可令熱。

    佛說四谛。

    不可令異也。

    妙玄雲。

    自性不虛。

    故稱曰谛。

     △二别釋四。

    初苦谛三。

    初征。

     言四谛者。

     △二釋二。

    初開總出别二。

    初标名義。

     一。

    苦谛。

    二十五有依正二報是。

     【□注】大經雲。

    凡夫有苦而無谛。

    聲聞有苦而有谛。

    凡夫不見苦理。

    故言無谛。

    聲聞能見無常苦空。

    故言有谛。

     【■記】此引大經釋也。

    大經聖行品。

    疏言。

    若舊本。

    則言凡夫。

    合聲。

    緣。

    皆言有苦有谛。

    新本。

    開凡夫有苦無谛。

    二乘有苦有谛。

    此於二乘而與奪之。

    舊言苦是境。

    谛是智。

    凡夫無智有境。

    所以唯苦無谛。

    二乘有少分智。

    故有苦有谛。

    光明記言。

    凡夫有苦無谛者。

    雖遭大苦。

    不以為患。

    以不審谛。

    知是苦故。

    聲聞有苦有谛者。

    此當三藏。

    不了無生。

    故言有苦。

    能審知故。

    名為谛也。

     【□注】法界次第中(十)雲。

    苦以逼惱為義。

    一切有為心行。

    常為無常。

    患累之所逼惱。

    故名為苦。

    謂三苦。

    八苦等。

     【■記】此引祖釋苦谛名義也。

    初二句訓義。

    一切下。

    依義立名。

    謂一切有為心行。

    即苦體。

    為所逼惱。

    無常患累。

    為能逼惱。

    以是得名為苦也。

     【■補】等。

    謂等餘十苦。

    百一十苦也。

    菩薩藏經。

    有十苦。

    謂生。

    老。

    病。

    死。

    愁。

    怨。

    及苦受苦。

    憂苦。

    痛惱苦。

    生死流轉苦也。

    瑜伽論有百一十苦。

    約之不出三八攝盡。

    故不再出。

     【■記】法界次第雲。

    三苦有通别。

    别者。

    三苦。

    對三受。

    苦受。

    從苦緣生。

    情覺是苦。

    即苦苦。

    樂受。

    樂壞時生苦。

    即壞苦。

    不苦不樂受。

    常為無常遷動。

    即行苦。

    通論三受。

    皆有三苦。

    三受之心是苦。

    通從苦緣生。

    通是苦苦。

    三受之心。

    通為壞相所壞。

    通是壞苦。

    三受之心。

    通是起役運動不停相。

    通是行苦也。

     【■補】别論欲界具三。

    色具後二。

    無色唯行。

    舍受即非苦非樂之處中苦。

     【■備】辨訛曰後一總七。

    無複别體句。

    出大經疏。

    亦一往之言。

    據瑜伽論。

    前五是苦苦。

    六七是壞苦。

    第八是行苦。

    當知行苦。

    攝得前二。

    前二。

    攝不得行苦。

    則知有别體矣。

     【■記】八苦。

    如大經聖行品說。

    生老二苦。

    與今文同。

    病苦。

    經明身病有五。

    一因水。

    二因風。

    三因熱。

    四雜病。

    五客病。

    又有四。

    一非分強作。

    二忘誤堕落。

    三刀杖瓦石。

    四鬼魅所着。

    心病有四。

    一踴躍。

    二恐怖。

    三憂愁。

    四愚癡。

    今圖所明死苦。

    有三種。

    一業報。

    二惡對。

    三時節代謝者。

    誤也。

    蓋經明病苦也。

    如經雲。

    身心之病。

    凡有三種。

    一業報。

    二不得遠離惡對。

    三時節代謝。

    生如是等因緣。

    名字。

    受分别病。

    因緣者。

    風等諸病。

    名字者。

    心悶肺脹。

    上氣欬逆。

    心驚下痢。

    受分别者。

    頭痛。

    目痛。

    手足等痛。

    是名為病也。

    又大經明死苦有二種。

    曰命盡死。

    外緣死。

    命盡死有三種。

    一命盡非福盡。

    二福盡非命盡。

    三福命俱盡。

    外緣死亦有三。

    一非分自害死。

    二橫為他死。

    三俱死。

    又有三死。

    一诽謗大乘。

    名放逸死。

    二毀犯諸佛所制。

    名破戒死。

    三舍五陰身。

    名壞命根死。

    愛别離苦者。

    經雲。

    所愛之物。

    壞離有二。

    一者人中五陰壞。

    二者天上五陰壞。

    如是人天所愛五陰。

    分别有無量種也。

    怨憎會苦者。

    經雲。

    所不愛者。

    而共聚集。

    亦有三。

    所謂地獄。

    餓鬼。

    畜生。

    如是三趣。

    有無量種也。

    求不得苦者。

    有二。

    經雲。

    一者所希望處。

    求不能得。

    二者多役功力。

    不得果報。

    五陰熾盛苦者。

    經指生老病死。

    愛别離。

    怨憎會。

    求不得等苦。

    總名五陰熾盛苦也。

    婆沙論言。

    盛陰有何義。

    受所生故說盛。

    謂生受故說盛。

    受所養故說盛。

    謂養受故說盛。

    問。

    陰與盛陰。

    有何差别。

    答。

    名即差别。

    謂陰。

    謂盛陰。

    又陰。

    有漏。

    無漏。

    盛陰。

    一向有漏。

    又陰。

    染污。

    不染污。

    盛陰。

    一向染污。

    章安言。

    今依經文。

    以五盛陰。

    是其别體。

    善惡陰盛。

    即是苦體。

     【■補】生苦中所言至終至十月滿足也。

     △二引古頌。

     言二十五有者。

    四洲四惡趣。

    六欲并梵天。

    四禅四空處。

    無想五那含。

    (四洲。

    四趣。

    成八。

    六欲天。

    并梵天。

    成十五。

    四禅。

    四空處。

    成二十三。

    無想天。

    及那含天。

    成二十五)。

     【□注】輔行一下(二十一)雲。

    因果不忘。

    故名為有(文)。

     【■記】此總明為有也。

    如經言。

    無我無作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忘。

    是則稱理。

    固無作受。

    據事。

    因果灼然。

    所謂三界之内。

    因之與果。

    如影随形。

    如聲逐響。

    毫無差忒。

    因果不忘。

    故謂之有。

     【□注】略雲三有。

    欲色無色。

    或雲九有。

    三界分九地故。

     【■記】此略明為有也。

    言九地者。

    欲界。

    五趣雜居地。

    色界。

    初禅。

    離生喜樂地。

    二禅。

    定生喜樂地。

    三禅。

    離喜妙樂地。

    四禅。

    舍念清淨地。

    無色界。

    空無邊處地。

    識無邊處地。

    無所有處地。

    非非想處地。

    是為三界分九地也。

    解見法數。

     【□注】國土。

    名依報。

    五陰假名。

    是正報。

    即苦谛之體。

     【■備】國土。

    外四大。

    五陰。

    内四大。

    内外皆苦體也。

     【□注】四洲。

    水中可居曰洲。

     【■記】如下人道中解。

     【□注】四惡趣。

    三途加修羅。

    以修羅一日一夜三時受(苦故)。

     【■備】辨訛曰。

    三時受苦。

    準經應是閻羅。

    非修羅也。

    存考。

     【□注】六欲。

    希須名欲。

    六天。

    各有三種欲。

    一飲食欲。

    二睡眠欲。

    三淫欲。

    梵王。

    無想。

    及五那含。

    總在四禅。

    經教别為三有者。

    為破外道計梵王為生萬物之主。

    計無想無心為涅盤。

    計五那含為真解脫故。

     【■記】翻譯名義雲。

    外道計梵天。

    為能生萬物之本。

    梵王亦自己方能為造化之主。

    是真解脫。

    佛欲破彼情見。

    是故别标為有也。

    無想定得五百大劫無心之報。

    外道不達。

    而複計為真實涅盤。

    佛欲破彼情見。

    是故别标為有也。

    五淨居中。

    有摩酰首羅天王處。

    外道亦複計彼天王能為造化之本。

    歸之而得解脫。

    佛為别破此見。

    釋之為有。

    故二十五三昧中。

    以種種破梵王者。

    梵王主三千大千。

    大千品類既多。

    有種種号。

    為破其種種故。

    修種種空。

    入種種假。

    見種種中道。

    如來藏多所含藏。

    名種種三昧破之也。

    如空破無想者。

    此是外道天。

    實非無想。

    而計為無想涅盤。

    以三谛空破也。

    照鏡破那含有者。

    修熏禅。

    随禅生此。

    雖得淨色。

    不知色如鏡中像。

    菩薩知之即空。

    分别無量像依鏡。

    即本性中道三昧破之。

     △二攬别成總二。

    初總示。

     别則二十五有。

    總則六道生死。

     【■注】六道輪轉相通。

    故名為道。

     【■記】道。

    猶路也。

    有能通之義。

    謂六道衆生。

    輪轉四生。

    循環三界。

    互相通達。

    故名為道。

    如曰。

    鑽馬腹。

    入驢胎。

    塗炭曾經幾度回。

    或時天帝殿前過。

    或向閻君鍋裡來。

    是也。

     【□注】輔行二上(二十五)引大論三十三問雲。

    雲何六道。

    複雲五道。

    答。

    佛去世後。

    五百年中。

    部别不同。

    各回佛經。

    以從己義。

    故使修羅一道。

    有無不同(文)。

     【■記】此料簡五道。

    六道問中以五間六之故。

    答中以部帙不同有異。

    如大論言。

    五百年後。

    多有别異。

    部部不同。

    說五者。

    於佛經回文說五。

    說六者。

    於佛經回文說六。

    又曰五道者。

    是一切有部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