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不離蘊。
而有實我。
律本不來。
大集雲。
皆說有我。
不說空相。
猶如小兒。
摩诃僧祗。
此翻大衆。
大集雲。
廣博徧覽五部經書。
名摩诃僧祗。
此有律本。
首疏雲。
總别六部。
僧祇是總。
前五是别。
此僧祇部衆。
行解虛通。
不生偏執。
徧順五見。
以通行故。
故知是總。
遺教三昧經雲。
佛在世時。
衆僧唯着死人雜衣。
因羅雲分衛空還。
佛知其宿因。
使衆僧分律為五部。
服色亦五種。
令其各随一部中行。
遂制儀則。
各舉所長。
名其服色。
昙無屈多迦部。
通達理味。
開導利益。
表法殊勝。
着赤色衣。
非南方正赤。
薩婆多部。
博達聰敏。
導以法化。
應着皂衣。
非北方正黑。
迦葉遺部。
精勤猛勇。
快攝衆生。
着木蘭色衣。
彌沙塞部。
思入玄微。
究暢幽密。
着青色衣。
非東方正青。
摩诃僧祇部。
勤學衆經。
宣講真義。
以處本居中。
着黃色衣。
非中央正色。
爾後便得大食。
斯以五色壞衣。
彰五部相。
已上示三藏能诠也。
【■補】四分。
一比丘法。
二比丘尼法。
三受戒法。
四滅诤法。
五分者。
四分同上。
更加僧法一分。
法數雲。
轉煩惱如死屍者。
謂轉棄妄惑如死屍也。
【■記】圖示三藏所诠也。
若克性論诠。
則經诠三學。
律兼戒定。
論唯慧學。
今據正诠。
四教義雲。
阿含定藏。
多明修行法也。
毗尼戒藏。
正明因事制戒。
防止身口惡法也。
阿毗昙慧藏。
分别無漏慧法。
不可比也。
此三的屬小乘。
故法華雲貪着小乘。
三藏學者。
問。
如次對當。
義理可然。
而名乖诠次。
答。
說時非行時。
起教之次。
阿含為先。
修行之初。
木叉為首。
又雲八正道。
以正見正思惟為先。
正語等六皆名正。
如人行法。
眼前瞻路。
後發足也。
南山雲。
身口所發。
事在戒防。
三毒勃興。
要由心使。
故今先以戒捉。
次以定縛。
後以慧殺。
理次然乎。
通言學者。
所以疏神達思。
怡情治性。
聖人之上務。
學猶飾也。
器不飾。
則無以為美觀。
人不學。
則無以有懿德。
乃至雲修學三法之用。
得證五分之果。
【■補】婆娑雲。
修多羅。
亦分别戒慧。
毗尼。
亦分别心慧。
毗昙。
亦分别心戒。
從多分說也。
【□注】四教義雲。
然此三法。
通名藏者。
以皆各含一切文理也。
【■記】此釋三法名藏。
然是略引文耳。
今具記之。
四教義雲。
三法通名藏者。
以含藏為義。
但解者不同耳。
有言文能含理。
名藏。
有言理能含文。
名藏。
今曰三法之名。
各是一句。
三名各含一切文理。
名藏也。
【□注】又經通五人說。
妙樂一(二十五)雲。
佛及聲聞。
天仙化人。
下四印定。
即名佛說(文)。
【■記】此示經通五人說。
如觀經疏雲。
題稱佛說。
簡異四人弟子。
諸仙。
諸天。
化人。
說也。
鈔雲。
若四人說。
如來印之亦得稱經。
言印有二。
若小乘經。
以三法印印之。
若大乘經。
以實相印印之。
源洪師言。
三法。
空無相無作也。
【□注】律唯佛制。
降佛已還不許措辭。
如禮樂征伐。
自天子出。
【■記】律藏勝故。
唯佛自說。
禮樂等者。
此言孟予述孔子論天下之勢。
以明先王之制。
諸侯不得變禮樂。
專征伐也。
子思曰。
非天子。
不議禮。
不制度。
不考文。
則須具聖人之德。
據天子之位。
方可作禮樂。
以況降佛已還。
不得制律也。
【□注】論通佛世滅後。
文句九(三)引出矅經雲。
佛在波羅奈。
最初為五人說契經修多羅藏。
佛在羅閱祇。
最初為那須提說毗尼藏。
佛在毗舍離猕猴池。
最初為跋耆子說阿毗昙藏。
(文)妙樂九(十一)雲。
故知别有阿毗昙藏。
是佛自說。
五百羅漢結集。
名相續解脫經。
後廣集法相。
乃名為論(文)。
【■記】經雲。
佛在波羅奈。
告五比丘。
此苦原本。
本所未聞。
本所未見。
廣說此法。
為契經藏。
佛在羅閱祇。
時迦蘭陀子名須陳那。
最初犯律。
故說戒藏。
佛在毗舍離。
見跋耆子本末因緣。
告諸比丘。
諸無五畏恚恨之心者。
便不堕惡趣。
亦複不入地獄中。
廣說如阿毗昙。
妙樂下。
證成。
又文句雲相續解脫經者。
是佛自說。
故且名經。
當佛滅後。
阿難所結集者。
名修多羅。
又雲五百集者。
初名解脫。
後廣集法相。
乃名為論。
【□注】今此三藏。
皆是佛說。
若雲佛說名經。
弟子所作名論。
一往語耳。
此結今釋餘。
初句結今三藏。
是佛所說。
次一行釋餘所判。
謂一往言之。
如止觀一上(十八)有造論緣起。
須者往檢。
佛說名經。
弟子所作名論。
再往言之。
佛及弟子。
俱說經。
俱說論也。
△二揀取。
此之三藏。
名通大小。
今小乘三藏也。
【□注】通論小衍俱有三藏。
今則别指小乘。
不可以通難别。
故下即引經論。
以證别意。
【■備】辨訛曰。
儀文内於婆沙中。
婆沙二字。
當曰毗昙。
以迦旃延子所造。
舊譯名八揵度論。
新譯名發智阿毗昙論。
婆沙乃五百羅漢所造。
以解發智論者也。
不讀衍經非大菩薩。
是大論責語。
以小乘無十八不共法。
而迦旃延用十力。
四無所畏。
大悲。
三念處。
為十八不共。
所以被責。
大論意謂。
小乘雖無。
然不妨用大乘名而釋。
如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小乘不妨以大乘名相而解。
十八不共。
例然。
△三引證。
大智度論雲。
迦旃延子。
自以聰明利根。
於婆沙中明三藏義。
不讀衍經。
非大菩薩。
又法華雲。
貪着小乘。
三藏學者。
依此等文。
故大師稱小乘為三藏教。
【□注】大智度論。
釋大品經。
龍樹造。
羅什譯。
九倍略之。
百卷成文。
亦名釋論。
智論。
大論。
【■記】論序曰。
論之略本十萬偈。
三分除二得百卷。
以秦人好簡。
故裁略之。
若備釋。
将千餘卷也。
又雲。
論之初品。
三十四卷解釋一品。
是全論。
其本二品下。
法師略之。
取其足以開釋文意。
不複備其廣釋。
得此百卷。
若盡出之。
将十倍也。
從能釋。
名釋論。
從所釋。
名智論。
複從所釋經。
名大論。
【□注】迦旃延子。
此雲文飾。
善贊詠故。
大論雲。
佛滅後百年有迦旃延婆羅門。
(文)非佛世之迦旃延也。
【■記】文飾者。
贊詠文辭。
善能修飾也。
大論下。
指證。
二卷文雲。
佛滅後百年。
阿阇迦王作大會。
諸大法師論議異故。
有别部名字。
從是已來。
展轉至姓迦旃延婆羅門道人。
智慧利根。
盡讀三藏等文。
【■備】迦旃延。
婆羅門姓。
【□注】聰明利根。
大論雲。
迦旃延子輩。
是生死人。
不讀不誦摩诃衍經。
非大菩薩。
不知諸法實相。
自以利根智慧。
於佛法中作諸論議(文)。
【■記】所作論議。
即發智經。
八犍度。
如婆沙論雲。
彼迦旃延有利智。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五百佛所。
願於釋迦遺法中。
造阿毗昙。
於世尊處處教化之中。
而立犍度。
是彼亦乘願來作論也。
【■備】犍度。
翻法聚。
以諸法門。
各從其類。
分為八聚。
見三藏法數。
【□注】則知天台以小乘為三藏。
本乎經論。
昔靜法苑師毀之於前。
清涼觀師贊之於後。
苑師謂。
法華雲。
貪着小乘。
三藏學者。
乃以小乘為能别之言。
明知三藏不唯屬小。
天台此名濫涉大乘。
特違至教(指法華為至教)。
【□注】清涼華嚴疏雲。
此師立義。
理緻圓備。
但三藏名。
義似少濫。
以後三教。
亦有三故。
所以爾者。
良以智論之中。
多名小乘。
為三藏教。
成實論中。
亦自說雲。
我今欲說三藏中實義。
故有據。
初對舊醫戒定慧故。
立此三事。
條然不同。
異後三教。
通教。
意融三故。
别教。
依一法性而顯三故。
圓教。
三一無礙故。
所以不名小乘教者。
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薩。
三十四心斷結。
成真佛故(文)。
【■記】二師皆賢首宗徒。
苑師下。
出毀。
苑師乃法藏上首。
謂經中小乘三藏。
乃對大乘三藏以成能别。
天台立三藏教名。
其過有四。
一。
濫涉大乘失。
以大乘亦有三藏。
應名三藏教故。
二。
大無三藏失。
以彼不名三藏故。
三。
特違至教失。
經雲。
不得親近小乘。
三藏學者。
有小乘言明。
揀異大乘三藏故。
四。
有不定失。
以小乘諸部。
有不立三故。
如經量部。
但立經律二藏故。
又有立五藏。
於成實三外。
立雜藏。
及菩薩藏故。
今集注中。
但指其第一第二之過也。
此毀文。
華嚴疏鈔具引。
清涼以苑公解。
不合經旨。
另出疏鈔。
今注但指其所出二過也。
指法華為至教句。
乃玉師點釋。
以佛所說。
皆名至教也。
清涼此師立義下。
出贊。
疏鈔中文有四節。
以通五難。
謂上四失之外。
尚有第五。
雲何不立小乘難。
言四節者。
一。
出三藏名之所據。
即良以下等文。
以通違至教失。
及濫涉大乘失。
謂大小乘論同立此名。
故濫涉之失不在於己。
若難言。
智論内小乘名。
随自宗語。
三藏之稱。
随他宗語。
非共名也。
今釋曰。
智論是随他名。
成論小乘雲何亦名三藏。
豈随他宗耶。
即由上義。
不違至教。
以羅什譯經。
多依智論。
小乘三藏。
為欲成文。
二言雙舉。
小乘之過。
不在三藏。
但責其小心耳。
故诃小乘。
不責所诠三藏。
以上鈔文。
今注有據二字。
乃玉師所加。
成實論亦說三藏者。
蓋成實論。
诃梨跋摩自記曰。
諸比丘。
異論種種。
佛皆聽故。
我今欲說三藏中實義。
是三藏名之所據也。
華嚴鈔又雲。
初對舊醫下。
二明立三藏所以。
四教之初。
敵對舊醫之三。
故須特立三藏。
三又迢然不同。
故無濫涉大乘。
所以偏從立号。
亦猶五塵皆色。
而色獨得總名。
故三藏雖通标總名。
便為小乘别教。
言舊醫者。
即涅盤新醫舊醫之喻。
舊醫喻外道。
外道戒定慧者各有二。
一邪。
二正。
外邪戒。
謂狗牛等。
正戒謂。
十善。
舊定邪者。
九十五種所說鬼神法。
或能知吉兇現神變相也。
正者。
即四禅。
四無量。
四無色。
發五通也。
外慧邪者。
因身邊見心。
發諸邪智。
撥無因果等也。
正者。
即因身邊見。
發諸世智。
說有因果諸善法也。
今佛說三藏教。
所明戒定慧。
即是新醫從遠方來。
曉八種術。
如來所說戒者。
即五種得戒。
發一切律儀。
無作有作。
五部毗尼也。
定者。
即依八背舍。
八九次第定等。
發六神通也。
慧者。
即生滅四谛。
破身邊見。
六十二見。
發真無漏。
成十一智三無漏根也。
此戒定慧。
外道尚不聞名。
況有其分。
故言初對舊醫等。
三事迢然不同者。
謂上對舊醫。
下對通别圓教。
由不同故。
立三藏名。
即由此義。
諸部多名三藏。
從多立名。
非不定失。
通教意融三下。
第三明後三不名三藏所以。
即正通大無三藏失。
謂大乘雖有三藏。
各有融拂等義。
故不立名。
非無其體。
言通教融三者。
融至空寂故。
法句經雲。
戒相如虛空。
持者為迷倒。
若學諸三昧。
是動非坐禅。
心随境界流。
雲何名為定。
無智無得。
方名真智。
般若無知。
如智雙寂等。
皆意融三也。
言别教依一法性而顯三者。
以一法性統之。
不得迢然有别。
一一法門不離法性。
故論雲。
知法性離五欲過。
随順修屍波羅密。
知法性無有亂想。
随順修禅波羅密。
知法性本有智慧光明。
無癡暗故。
随順修般若波羅密。
言圓教三一無障礙者。
即三而一。
即一而三。
非唯一體統之。
一學之中攝三皆盡。
一行尚具一切。
何況三耶。
所以不名下。
四明不名小乘之所以。
通第五難。
難雲。
何以不名小乘。
強立三藏。
招而多失。
故今通雲。
以有大乘。
不得名小。
三藏教中。
亦有菩薩。
謂是大乘。
自大乘中望之。
皆稱三藏小乘也。
成真佛者。
大乘說此斷惑成佛。
是八相化身。
小乘以為實成。
故屬小教。
故涅盤中詺執此實。
以為二乘曲見。
以上都依疏鈔文。
條然。
華嚴疏作迢然。
【■備】八種術。
指苦空等四枯四榮。
五種得戒。
一善來得。
二見谛得。
三三皈得。
四八敬得。
五羯磨得。
十一智等。
見法界初門。
六度。
三十四心。
六卷釋。
【□注】釋簽十(七)雲。
三藏通大小。
何故但屬小。
今明如法華雲。
貪着小乘。
三藏學者。
又大論中處處以三藏對衍。
而辨大小。
故準此文。
以三藏為小。
若通論者。
小衍二門。
俱有三藏。
但是通途。
非别意也。
若唯通途。
如何消通。
法華大論。
具如四教本中廣明(文)。
【■記】論以三藏對衍。
如前儀文引迦旃延子。
不讀衍經等。
【■備】四教義雲。
通别圓皆說戒定慧。
豈非三藏教。
答。
通說無生戒定慧。
一相無相。
不同藏教别相異也。
又一得不失。
從勝受名也。
别說恒河沙佛法。
異前生滅。
圓約真如實相。
異藏偏淺。
故不成也。
【□注】然論别意有三。
一。
小乘三藏部别故。
二。
小乘三藏隔異故。
三。
小乘三藏破舊醫故。
【■記】小乘三藏别意有三者。
一。
如上明四阿含等經。
是修多羅藏俱舍等論。
是阿毗昙藏等。
部帙迢然别也。
二。
如上明經诠定學等。
三事不同。
是為三藏隔異也。
三。
如新醫戒定慧。
對破舊醫戒定慧也。
【□注】苑師謂。
法華以小乘為能别之言。
且法華大論皆羅什譯。
論中既以小乘名三藏教。
故至譯經二言雙舉。
為成偈文。
即别義也。
【■記】此專解苑公能别之難。
清涼鈔中亦言。
為欲成文雙舉。
蓋法華大論。
皆羅什譯。
論譯在先。
經翻在後。
論以小乘名三藏教。
經意豈得不然。
而乃謂之能别耶。
故至法華以小乘三藏二言雙舉者。
為成四字偈故。
即是經别義。
非以二言雙舉。
對大乘三藏成能别也。
【■備】辨訛曰。
即别義三字稍泥。
私謂。
小乘别
而有實我。
律本不來。
大集雲。
皆說有我。
不說空相。
猶如小兒。
摩诃僧祗。
此翻大衆。
大集雲。
廣博徧覽五部經書。
名摩诃僧祗。
此有律本。
首疏雲。
總别六部。
僧祇是總。
前五是别。
此僧祇部衆。
行解虛通。
不生偏執。
徧順五見。
以通行故。
故知是總。
遺教三昧經雲。
佛在世時。
衆僧唯着死人雜衣。
因羅雲分衛空還。
佛知其宿因。
使衆僧分律為五部。
服色亦五種。
令其各随一部中行。
遂制儀則。
各舉所長。
名其服色。
昙無屈多迦部。
通達理味。
開導利益。
表法殊勝。
着赤色衣。
非南方正赤。
薩婆多部。
博達聰敏。
導以法化。
應着皂衣。
非北方正黑。
迦葉遺部。
精勤猛勇。
快攝衆生。
着木蘭色衣。
彌沙塞部。
思入玄微。
究暢幽密。
着青色衣。
非東方正青。
摩诃僧祇部。
勤學衆經。
宣講真義。
以處本居中。
着黃色衣。
非中央正色。
爾後便得大食。
斯以五色壞衣。
彰五部相。
已上示三藏能诠也。
【■補】四分。
一比丘法。
二比丘尼法。
三受戒法。
四滅诤法。
五分者。
四分同上。
更加僧法一分。
法數雲。
轉煩惱如死屍者。
謂轉棄妄惑如死屍也。
【■記】圖示三藏所诠也。
若克性論诠。
則經诠三學。
律兼戒定。
論唯慧學。
今據正诠。
四教義雲。
阿含定藏。
多明修行法也。
毗尼戒藏。
正明因事制戒。
防止身口惡法也。
阿毗昙慧藏。
分别無漏慧法。
不可比也。
此三的屬小乘。
故法華雲貪着小乘。
三藏學者。
問。
如次對當。
義理可然。
而名乖诠次。
答。
說時非行時。
起教之次。
阿含為先。
修行之初。
木叉為首。
又雲八正道。
以正見正思惟為先。
正語等六皆名正。
如人行法。
眼前瞻路。
後發足也。
南山雲。
身口所發。
事在戒防。
三毒勃興。
要由心使。
故今先以戒捉。
次以定縛。
後以慧殺。
理次然乎。
通言學者。
所以疏神達思。
怡情治性。
聖人之上務。
學猶飾也。
器不飾。
則無以為美觀。
人不學。
則無以有懿德。
乃至雲修學三法之用。
得證五分之果。
【■補】婆娑雲。
修多羅。
亦分别戒慧。
毗尼。
亦分别心慧。
毗昙。
亦分别心戒。
從多分說也。
【□注】四教義雲。
然此三法。
通名藏者。
以皆各含一切文理也。
【■記】此釋三法名藏。
然是略引文耳。
今具記之。
四教義雲。
三法通名藏者。
以含藏為義。
但解者不同耳。
有言文能含理。
名藏。
有言理能含文。
名藏。
今曰三法之名。
各是一句。
三名各含一切文理。
名藏也。
【□注】又經通五人說。
妙樂一(二十五)雲。
佛及聲聞。
天仙化人。
下四印定。
即名佛說(文)。
【■記】此示經通五人說。
如觀經疏雲。
題稱佛說。
簡異四人弟子。
諸仙。
諸天。
化人。
說也。
鈔雲。
若四人說。
如來印之亦得稱經。
言印有二。
若小乘經。
以三法印印之。
若大乘經。
以實相印印之。
源洪師言。
三法。
空無相無作也。
【□注】律唯佛制。
降佛已還不許措辭。
如禮樂征伐。
自天子出。
【■記】律藏勝故。
唯佛自說。
禮樂等者。
此言孟予述孔子論天下之勢。
以明先王之制。
諸侯不得變禮樂。
專征伐也。
子思曰。
非天子。
不議禮。
不制度。
不考文。
則須具聖人之德。
據天子之位。
方可作禮樂。
以況降佛已還。
不得制律也。
【□注】論通佛世滅後。
文句九(三)引出矅經雲。
佛在波羅奈。
最初為五人說契經修多羅藏。
佛在羅閱祇。
最初為那須提說毗尼藏。
佛在毗舍離猕猴池。
最初為跋耆子說阿毗昙藏。
(文)妙樂九(十一)雲。
故知别有阿毗昙藏。
是佛自說。
五百羅漢結集。
名相續解脫經。
後廣集法相。
乃名為論(文)。
【■記】經雲。
佛在波羅奈。
告五比丘。
此苦原本。
本所未聞。
本所未見。
廣說此法。
為契經藏。
佛在羅閱祇。
時迦蘭陀子名須陳那。
最初犯律。
故說戒藏。
佛在毗舍離。
見跋耆子本末因緣。
告諸比丘。
諸無五畏恚恨之心者。
便不堕惡趣。
亦複不入地獄中。
廣說如阿毗昙。
妙樂下。
證成。
又文句雲相續解脫經者。
是佛自說。
故且名經。
當佛滅後。
阿難所結集者。
名修多羅。
又雲五百集者。
初名解脫。
後廣集法相。
乃名為論。
【□注】今此三藏。
皆是佛說。
若雲佛說名經。
弟子所作名論。
一往語耳。
此結今釋餘。
初句結今三藏。
是佛所說。
次一行釋餘所判。
謂一往言之。
如止觀一上(十八)有造論緣起。
須者往檢。
佛說名經。
弟子所作名論。
再往言之。
佛及弟子。
俱說經。
俱說論也。
△二揀取。
此之三藏。
名通大小。
今小乘三藏也。
【□注】通論小衍俱有三藏。
今則别指小乘。
不可以通難别。
故下即引經論。
以證别意。
【■備】辨訛曰。
儀文内於婆沙中。
婆沙二字。
當曰毗昙。
以迦旃延子所造。
舊譯名八揵度論。
新譯名發智阿毗昙論。
婆沙乃五百羅漢所造。
以解發智論者也。
不讀衍經非大菩薩。
是大論責語。
以小乘無十八不共法。
而迦旃延用十力。
四無所畏。
大悲。
三念處。
為十八不共。
所以被責。
大論意謂。
小乘雖無。
然不妨用大乘名而釋。
如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小乘不妨以大乘名相而解。
十八不共。
例然。
△三引證。
大智度論雲。
迦旃延子。
自以聰明利根。
於婆沙中明三藏義。
不讀衍經。
非大菩薩。
又法華雲。
貪着小乘。
三藏學者。
依此等文。
故大師稱小乘為三藏教。
【□注】大智度論。
釋大品經。
龍樹造。
羅什譯。
九倍略之。
百卷成文。
亦名釋論。
智論。
大論。
【■記】論序曰。
論之略本十萬偈。
三分除二得百卷。
以秦人好簡。
故裁略之。
若備釋。
将千餘卷也。
又雲。
論之初品。
三十四卷解釋一品。
是全論。
其本二品下。
法師略之。
取其足以開釋文意。
不複備其廣釋。
得此百卷。
若盡出之。
将十倍也。
從能釋。
名釋論。
從所釋。
名智論。
複從所釋經。
名大論。
【□注】迦旃延子。
此雲文飾。
善贊詠故。
大論雲。
佛滅後百年有迦旃延婆羅門。
(文)非佛世之迦旃延也。
【■記】文飾者。
贊詠文辭。
善能修飾也。
大論下。
指證。
二卷文雲。
佛滅後百年。
阿阇迦王作大會。
諸大法師論議異故。
有别部名字。
從是已來。
展轉至姓迦旃延婆羅門道人。
智慧利根。
盡讀三藏等文。
【■備】迦旃延。
婆羅門姓。
【□注】聰明利根。
大論雲。
迦旃延子輩。
是生死人。
不讀不誦摩诃衍經。
非大菩薩。
不知諸法實相。
自以利根智慧。
於佛法中作諸論議(文)。
【■記】所作論議。
即發智經。
八犍度。
如婆沙論雲。
彼迦旃延有利智。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五百佛所。
願於釋迦遺法中。
造阿毗昙。
於世尊處處教化之中。
而立犍度。
是彼亦乘願來作論也。
【■備】犍度。
翻法聚。
以諸法門。
各從其類。
分為八聚。
見三藏法數。
【□注】則知天台以小乘為三藏。
本乎經論。
昔靜法苑師毀之於前。
清涼觀師贊之於後。
苑師謂。
法華雲。
貪着小乘。
三藏學者。
乃以小乘為能别之言。
明知三藏不唯屬小。
天台此名濫涉大乘。
特違至教(指法華為至教)。
【□注】清涼華嚴疏雲。
此師立義。
理緻圓備。
但三藏名。
義似少濫。
以後三教。
亦有三故。
所以爾者。
良以智論之中。
多名小乘。
為三藏教。
成實論中。
亦自說雲。
我今欲說三藏中實義。
故有據。
初對舊醫戒定慧故。
立此三事。
條然不同。
異後三教。
通教。
意融三故。
别教。
依一法性而顯三故。
圓教。
三一無礙故。
所以不名小乘教者。
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薩。
三十四心斷結。
成真佛故(文)。
【■記】二師皆賢首宗徒。
苑師下。
出毀。
苑師乃法藏上首。
謂經中小乘三藏。
乃對大乘三藏以成能别。
天台立三藏教名。
其過有四。
一。
濫涉大乘失。
以大乘亦有三藏。
應名三藏教故。
二。
大無三藏失。
以彼不名三藏故。
三。
特違至教失。
經雲。
不得親近小乘。
三藏學者。
有小乘言明。
揀異大乘三藏故。
四。
有不定失。
以小乘諸部。
有不立三故。
如經量部。
但立經律二藏故。
又有立五藏。
於成實三外。
立雜藏。
及菩薩藏故。
今集注中。
但指其第一第二之過也。
此毀文。
華嚴疏鈔具引。
清涼以苑公解。
不合經旨。
另出疏鈔。
今注但指其所出二過也。
指法華為至教句。
乃玉師點釋。
以佛所說。
皆名至教也。
清涼此師立義下。
出贊。
疏鈔中文有四節。
以通五難。
謂上四失之外。
尚有第五。
雲何不立小乘難。
言四節者。
一。
出三藏名之所據。
即良以下等文。
以通違至教失。
及濫涉大乘失。
謂大小乘論同立此名。
故濫涉之失不在於己。
若難言。
智論内小乘名。
随自宗語。
三藏之稱。
随他宗語。
非共名也。
今釋曰。
智論是随他名。
成論小乘雲何亦名三藏。
豈随他宗耶。
即由上義。
不違至教。
以羅什譯經。
多依智論。
小乘三藏。
為欲成文。
二言雙舉。
小乘之過。
不在三藏。
但責其小心耳。
故诃小乘。
不責所诠三藏。
以上鈔文。
今注有據二字。
乃玉師所加。
成實論亦說三藏者。
蓋成實論。
诃梨跋摩自記曰。
諸比丘。
異論種種。
佛皆聽故。
我今欲說三藏中實義。
是三藏名之所據也。
華嚴鈔又雲。
初對舊醫下。
二明立三藏所以。
四教之初。
敵對舊醫之三。
故須特立三藏。
三又迢然不同。
故無濫涉大乘。
所以偏從立号。
亦猶五塵皆色。
而色獨得總名。
故三藏雖通标總名。
便為小乘别教。
言舊醫者。
即涅盤新醫舊醫之喻。
舊醫喻外道。
外道戒定慧者各有二。
一邪。
二正。
外邪戒。
謂狗牛等。
正戒謂。
十善。
舊定邪者。
九十五種所說鬼神法。
或能知吉兇現神變相也。
正者。
即四禅。
四無量。
四無色。
發五通也。
外慧邪者。
因身邊見心。
發諸邪智。
撥無因果等也。
正者。
即因身邊見。
發諸世智。
說有因果諸善法也。
今佛說三藏教。
所明戒定慧。
即是新醫從遠方來。
曉八種術。
如來所說戒者。
即五種得戒。
發一切律儀。
無作有作。
五部毗尼也。
定者。
即依八背舍。
八九次第定等。
發六神通也。
慧者。
即生滅四谛。
破身邊見。
六十二見。
發真無漏。
成十一智三無漏根也。
此戒定慧。
外道尚不聞名。
況有其分。
故言初對舊醫等。
三事迢然不同者。
謂上對舊醫。
下對通别圓教。
由不同故。
立三藏名。
即由此義。
諸部多名三藏。
從多立名。
非不定失。
通教意融三下。
第三明後三不名三藏所以。
即正通大無三藏失。
謂大乘雖有三藏。
各有融拂等義。
故不立名。
非無其體。
言通教融三者。
融至空寂故。
法句經雲。
戒相如虛空。
持者為迷倒。
若學諸三昧。
是動非坐禅。
心随境界流。
雲何名為定。
無智無得。
方名真智。
般若無知。
如智雙寂等。
皆意融三也。
言别教依一法性而顯三者。
以一法性統之。
不得迢然有别。
一一法門不離法性。
故論雲。
知法性離五欲過。
随順修屍波羅密。
知法性無有亂想。
随順修禅波羅密。
知法性本有智慧光明。
無癡暗故。
随順修般若波羅密。
言圓教三一無障礙者。
即三而一。
即一而三。
非唯一體統之。
一學之中攝三皆盡。
一行尚具一切。
何況三耶。
所以不名下。
四明不名小乘之所以。
通第五難。
難雲。
何以不名小乘。
強立三藏。
招而多失。
故今通雲。
以有大乘。
不得名小。
三藏教中。
亦有菩薩。
謂是大乘。
自大乘中望之。
皆稱三藏小乘也。
成真佛者。
大乘說此斷惑成佛。
是八相化身。
小乘以為實成。
故屬小教。
故涅盤中詺執此實。
以為二乘曲見。
以上都依疏鈔文。
條然。
華嚴疏作迢然。
【■備】八種術。
指苦空等四枯四榮。
五種得戒。
一善來得。
二見谛得。
三三皈得。
四八敬得。
五羯磨得。
十一智等。
見法界初門。
六度。
三十四心。
六卷釋。
【□注】釋簽十(七)雲。
三藏通大小。
何故但屬小。
今明如法華雲。
貪着小乘。
三藏學者。
又大論中處處以三藏對衍。
而辨大小。
故準此文。
以三藏為小。
若通論者。
小衍二門。
俱有三藏。
但是通途。
非别意也。
若唯通途。
如何消通。
法華大論。
具如四教本中廣明(文)。
【■記】論以三藏對衍。
如前儀文引迦旃延子。
不讀衍經等。
【■備】四教義雲。
通别圓皆說戒定慧。
豈非三藏教。
答。
通說無生戒定慧。
一相無相。
不同藏教别相異也。
又一得不失。
從勝受名也。
别說恒河沙佛法。
異前生滅。
圓約真如實相。
異藏偏淺。
故不成也。
【□注】然論别意有三。
一。
小乘三藏部别故。
二。
小乘三藏隔異故。
三。
小乘三藏破舊醫故。
【■記】小乘三藏别意有三者。
一。
如上明四阿含等經。
是修多羅藏俱舍等論。
是阿毗昙藏等。
部帙迢然别也。
二。
如上明經诠定學等。
三事不同。
是為三藏隔異也。
三。
如新醫戒定慧。
對破舊醫戒定慧也。
【□注】苑師謂。
法華以小乘為能别之言。
且法華大論皆羅什譯。
論中既以小乘名三藏教。
故至譯經二言雙舉。
為成偈文。
即别義也。
【■記】此專解苑公能别之難。
清涼鈔中亦言。
為欲成文雙舉。
蓋法華大論。
皆羅什譯。
論譯在先。
經翻在後。
論以小乘名三藏教。
經意豈得不然。
而乃謂之能别耶。
故至法華以小乘三藏二言雙舉者。
為成四字偈故。
即是經别義。
非以二言雙舉。
對大乘三藏成能别也。
【■備】辨訛曰。
即别義三字稍泥。
私謂。
小乘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