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三之上
高麗沙門谛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谛閑編科參梓
△二化法四教分二。
初總标。
自下明化法四教。
【□注】妙玄十(廿八)雲。
問。
四教名義出何經。
答。
長阿含行品。
佛在負彌城北。
屍舍婆林。
說四大教者。
從佛聞。
從和合衆聞。
從多比丘聞。
從一比丘聞。
是名四大教。
(文)釋簽(三十一)雲。
但同有四。
非即藏等。
亦一往語耳。
然教定體。
與今不同。
(文)妙玄十(廿九)雲。
月燈三昧經第六。
明四種修多羅。
謂諸行。
诃責。
煩惱。
清淨。
私釋會之。
諸行。
是因緣生法。
即三藏義也。
诃責。
是體知過罪。
即通教義也。
煩惱者。
若無煩惱。
即無智慧。
即别教義也。
清淨者。
既舉一淨當名。
任運有常樂我等。
即圓教也。
然則四教。
在小乘中。
有名無義。
在大乘中。
有義無名。
是故今家。
影傍經論。
立此藏通别圓。
則名義備矣。
【■記】此釋自下化法四教。
妙玄問中。
總問四教名義。
出自何經。
若名若義。
應有所憑。
不然。
則出臆見耶。
故先總問。
答中舉長阿含示四教之名者。
謂從四聖人邊聞。
即佛。
菩薩。
聲聞。
緣覺。
四聖邊聞。
故名四大教也。
釋簽下。
揀名同體異可解。
次妙玄舉月燈示四教之義者。
月燈三昧經雲。
複有四種修多羅。
一。
諸行修多羅不可思議。
二。
诃責有為修多羅不可思議。
三。
煩惱修多羅不可思議。
四。
清淨修多羅不可思議。
私釋會者。
【■補】章安言。
以己意解釋月燈四名。
會對今家四教。
故曰釋會。
諸行是因緣者。
謂諸行乃二十五有也。
即一念無明心為因。
善惡業行為緣。
因緣和合。
所生六道。
正因緣法。
此即藏意者。
【■記】以藏诠生滅。
明正因緣生法也。
既諸行是因緣生法。
則緣聚有生。
緣散有滅。
故是三藏義也。
通教體法即空。
謂诃責。
【■補】是體知過罪者。
過罪。
即苦集二谛。
集。
為能報因。
是過。
苦。
為所感果。
是罪。
既是體達自他過罪。
當體無生。
如幻如化。
是通義也。
别教。
乃是無量觀慧。
以破無量見思煩惱。
有一切智。
破無量塵沙煩惱。
有道種智。
破無量無明煩惱。
有一切種智。
故無煩惱。
即無智慧。
是别義也。
【■記】圓教。
四德性備。
三身體圓。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如舉一常德。
必具樂我淨三。
蓋法身。
必具般若解脫故也。
光明記曰。
法身配常我。
解脫配樂。
般若配淨。
又涅盤疏雲。
法身配常樂。
般若配我。
解脫配淨。
又涅盤四。
法身配常。
般若配樂。
解脫配淨我。
而經舉一清淨。
任運具常樂我等。
是圓義也。
是故下。
正明天台四教之所由立。
名義俱備。
如四教義引證。
有總有别。
别證四教者。
如引我心論雲。
應學修多羅。
毗尼。
阿毗昙。
是佛世時三藏之教。
故成論雲。
我今正欲論三藏中實義是也。
證通者。
淨名為迦旃延解說五義。
二百比丘心得解脫。
大品經三慧品。
明薩婆若智。
三乘同得。
中論諸法實相。
三人共入是也。
證别者。
淨名明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
乃至未具佛法。
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無量義經。
明佛說般若華嚴海空。
菩薩曆劫修行。
即是别文。
涅盤明五行。
正别教意。
智論雲。
結使有二種。
一者。
共二乘斷。
二者。
不共二乘斷。
不共斷者。
不共般若斷於别惑是也。
證圓者。
華嚴雲。
為說圓滿修多羅。
淨名雲。
諸佛解脫。
當於衆生心行中求。
大品雲。
欲以一切種智。
知一切法。
當學般若。
法華。
多寶歎言。
釋迦如來。
乃以平等大慧。
為大衆說。
涅盤雲。
複有一行。
是如來行。
所謂大乘大般涅盤。
智論雲。
三智一心中得。
如是尋經讨論。
四教義文。
處處有之。
是為别證四教也。
總證者。
今家影傍經論。
立四教名義。
如涅盤。
明四不可說。
有因緣故。
亦可得說。
四種之說。
以化前緣。
是也。
又四種轉四谛法輪。
亦是四教意也。
又法華明三草二木。
禀澤不同。
譬方便說。
即三教也。
一地所生。
一雨所潤。
譬說最實事。
即圓教也。
又中論。
因緣所生法一偈。
通佛四說。
如是等四說。
随機化物。
即四教之異名也。
【■備】釋簽雲。
但同有四。
非即藏等者。
但同是四教名。
非藏等義。
故曰一往語耳。
定體與今不同者。
以阿含。
但真為體。
故非引用正意。
今家影傍經論句。
出四教義。
即指總别二證文。
辨訛曰。
今人謂。
今家立四教名。
是傍影阿含。
月燈。
二經而立。
此但見文中所引。
不見文中所判耳。
今家立名。
是依大經四種四谛。
生生等四句。
法華三草二木等文。
及中論因緣所生法等偈以立耳。
如此。
則名義俱備矣。
又妙玄複引地論雲。
一念心具四家釋。
謂谛家。
般若家。
舍煩惱家。
苦清淨家。
私釋雲。
約苦谛為初門。
修道品令苦清淨。
即藏意。
舍煩惱家者。
無相體達為舍。
如色是空。
以空舍無相而論道品。
即通意。
般若家者。
般若智照諸法明了。
恒沙法門皆悉通達。
而修道品。
即别義。
谛家者。
谛。
即實相理。
即圓教約實相修道品也。
記中以阿含四大教。
分貼佛菩薩聲緣說。
存以備考。
或以梵語畢勒支底迦。
此雲各各獨行。
故以貼一比丘名。
△二别列四。
初藏教三。
初列三藏名三。
初标列。
第一三藏教者。
一。
修多羅藏。
四阿含等經。
二。
阿毗昙藏。
俱舍婆沙等論。
三。
毗尼藏。
五部律。
【□注】四教義一初雲。
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聖谛理。
正教小乘。
傍教菩薩(文)。
【■記】此明三藏诠被。
三藏。
以析法觀。
觀因緣生法。
皆由惑業所招。
終歸磨滅。
於是修道。
證取寂滅。
此理為教所诠。
正教二乘。
斷惑證理。
傍教菩薩。
留惑度生也。
四教義問。
佛於三藏初開三乘。
大乘最勝。
何不以大乘為正。
小乘為傍耶。
答。
鹿苑初轉法輪。
拘鄰五人見谛成道。
八萬諸天得法眼淨。
但有小乘得道。
未有大乘。
故以小乘為正也。
又大論雲。
佛於阿含中。
雖為彌勒受記。
亦不說種種菩薩行。
故以大乘為傍也。
【■備】辨訛曰。
三藏。
皆佛自說。
俱舍。
婆沙。
後人所造。
五部律。
後人所分。
似不應引。
然出八教大意。
以後人所造。
不離佛說。
故舉此以略為準的也。
【□注】修多羅。
此雲法本。
出世善法言教之本也。
又翻契經。
契理契機也。
契理合於二谛。
契機符彼三根。
觀經疏初雲。
經者訓法訓常。
(文)凡聖之所軌則。
曰法。
魔外不能改壞。
曰常。
此釋訓。
經者。
由也。
經由聖人金口。
故言經也。
此釋義。
【■記】法本者。
據玄文。
世界悉檀說。
為教本。
為人對治二悉檀。
為行本。
第一義悉檀。
為義本。
教本者。
金口所說。
一言為本。
派出無量言教。
若人不解。
菩薩則以佛教為本。
造論通經。
令人得道也。
行本者。
示人無诤法。
如教起行。
修行入清涼池也。
義本者。
一句诠無量義。
無量句诠一義也。
今雖曰言教之本。
其實亦含行義二本。
以行義不離言教故也。
又教本。
即聞慧。
行本。
即修慧。
義本。
即思慧。
故三種為法門之本也。
今依四教義曰。
修多羅。
翻法本。
謂出世善法言教之本也。
又翻契經者。
謂修多羅。
共有五譯。
一翻經。
二翻論。
三翻法本。
四翻線。
五翻善語教。
智者定曰。
且據一名以為正翻。
此方儒道之書。
皆稱為經。
遂借彼席經。
以目聖教。
則雙含二義。
俱順兩方。
借義助名。
更加契字。
謂契機契理也。
摭華曰。
契理合於二谛。
契機符彼三根。
二谛實俗偏真也。
觀經疏下。
釋法常二義。
如妙玄曰。
天魔外道。
不能改壞。
名教常。
真正不雜。
無能逾過。
名行常。
湛然不動。
決無異趣。
名理常。
又訓法者。
法可軌。
行可軌。
理可執也。
經由下正釋經義。
教中明有三由。
謂教由。
行由。
理由。
教由者。
一切經論疏記。
皆由聖人金口故也。
行由者。
一切契理行。
相似行。
信行。
法行等。
亦由金口故也。
理由者。
一切世間。
出世間義等。
亦由金口故也。
今是教由。
淨名玄雲。
悉檀緻教。
由如來心口。
故言經也。
【□注】阿含。
如前。
阿毗昙。
翻無比法。
聖人智慧分别法義。
不可比故。
【■記】阿含如初卷别列五時中解。
無比法者。
分别功德論曰。
八智十慧。
無漏正見。
越三界礙。
無與等也。
【□注】俱舍。
翻藏。
即包含攝持之義。
婆沙。
翻廣說。
亦名五百說。
【■記】俱舍論雲。
由彼對法論中勝義。
入此攝故。
此得藏名。
或此依彼。
從彼引生。
是彼所藏。
亦名為藏。
包含攝持者。
攝論雲。
何名為藏。
由能攝故。
謂攝一切所應知義。
無令分散也。
翻譯名義雲。
毗婆沙。
此雲廣解。
總有三義。
謂廣說。
勝說。
異說也。
毗尼。
此翻為滅。
佛說作。
無作戒。
能滅身口之惡故。
即八十誦律也。
(文)南山雲。
毗尼。
翻滅。
從功能為名。
非正譯也。
正翻為律。
律。
法也。
從教為名。
斷割輕重。
開遮持犯。
非法不定(文)。
【■記】毗尼翻滅者。
如母論雲。
滅諸惡法。
名毗尼。
華嚴玄曰。
滅有三義。
一。
滅業非。
即斷殺盜淫妄。
乃以不犯為毗尼。
及滅诤為毗尼也。
二。
滅煩惱。
謂煩惱是發業之本。
今為調伏貪等令盡。
故世尊制增戒學也。
三。
得滅果。
即無為果。
戒經雲。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即持戒之因果也。
今明持戒力用為滅者。
謂作戒。
即戒相。
無作戒。
即戒體。
如三業恭謹。
翹勤禮拜。
發言求乞。
依戒精持。
故名曰作。
戒體若發。
任運滅惡行善。
然所發善業。
惟天眼能見。
不同戒相之有作。
故曰無作。
能滅身口七支之惡。
即戒之力用也。
優波離尊者。
一夏八十度。
升座誦出。
故曰八十誦律。
南山。
指道宣律師。
翻律者。
刊定記曰。
若敵對翻。
正稱為律。
爾雅言。
律。
法也。
故律有二意。
一者。
诠量輕重。
二者。
遮制。
南山言。
斷割重輕。
即诠量輕重義。
開遮持犯。
即遮制義。
【■補】斷。
即處斷。
割。
即分割。
乃剖決義。
如前人犯律。
師審其犯緣。
前為剖決重輕。
犯不犯等。
重輕者。
五篇戒中前二篇重。
後三為輕。
開遮者。
五篇戒中唯一制者。
多分屬遮。
有二制。
三制。
多制者。
乃如來善應物機。
随宜不定。
性罪但遮無開。
或原情故開。
如路行踏殺生草等。
無損害心。
故不犯。
或遇難故開。
如命難梵行難等。
或是作法故開。
如長衣說淨得畜。
結淨地開内煮内宿等。
但作法開處多。
原情開處少也。
持犯者。
有作止不同。
五篇戒相多屬止。
則止持作犯。
一百羯磨多屬作。
則作持止犯。
毗尼一法。
如世典型。
故雲非法不定。
【■備】五篇。
即僧殘突吉羅等。
二制者。
即一制後。
複再制也。
【□注】五部律。
如來滅後。
上座大迦葉等五百聖人。
於畢缽羅窟内。
命優婆離結集。
名上座部。
大衆婆屍迦等。
一千凡聖。
窟外結集。
名大衆部。
此二通稱僧祇。
即根本也。
迦葉。
阿難。
末田地。
商那和修。
優波鞠多五師。
體權通道。
故不分教。
後鞠多有五弟子。
各執一見。
遂分律藏為五部焉。
【■記】準禅書。
佛以正法眼藏付迦葉。
迦葉付阿難。
阿難付商那和修。
而為末田底迦言。
昔佛記曰。
佛滅後。
五百年中。
汝於罽賓國敷宣大法。
則末田地。
商那和修。
應皆是阿難弟子也。
商那和修付優波鞠多。
鞠多已前傳法者。
皆具禅法律三藏。
自後律教别行。
橫分五部。
傳法者。
唯傳禅門及經論。
則知迦葉等五師。
但體權行道。
而不分律也。
妙樂雲。
佛滅度後一百年間。
諸祖持法。
所化衆生不相是非。
但為一部大毗尼藏。
即八十誦。
一百年後。
鞠多有五弟子。
各執一見不融。
遂分律藏為五。
如析金杖不失金用也。
然五部之分。
佛在世時。
羅雲洗缽失手。
[打-丁+暴]為五片。
佛言。
表我滅後。
初五百年。
諸惡比丘。
分毗尼藏為五部也。
[打-丁+暴]音樸。
擊也。
【■備】辨訛曰。
命優波離命字。
應改推字。
此二通稱僧祇。
乃後人和融之語。
因如來經中。
偏美僧祇故。
又曰。
既分上座大衆二部。
則不可雲不分教矣。
私謂此二通稱。
分而猶合也。
若五部則不可合矣。
【■記】疏雲。
五部律。
佛滅後百餘年。
育王設會。
上座他[鞥-合+(白-日+田)]羅。
立義摩诃僧祇。
大衆不同。
分為二部。
後上座更生二部。
謂雪山薩婆多。
雪山絕後。
薩婆多更集僧祇生三部。
謂彌沙塞。
昙無德。
迦葉遺。
就薩婆多僧祇為五部。
昔如來預見互相是非。
大集經。
亦預指五部。
宗輪論。
則廣明分部以為二十也。
翻譯名義曰。
昙無德。
亦名昙摩鞠多。
翻法密隐覆。
即密義。
又翻法藏。
大集曰。
我涅盤後諸弟子等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書寫讀誦颠倒宣說以倒說故。
隐覆法藏人名昙摩鞠多。
法名四分。
薩婆多。
翻一切有。
計三世有實。
三性悉得受戒。
大集曰。
而複讀誦。
書寫外典。
受有三世。
及以内外。
破壞外道。
善能論議。
說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問難。
悉能答對。
人名薩婆多。
法名十誦。
迦葉遺。
翻重空觀。
大集雲。
說無有我。
及以受者。
轉諸煩惱。
猶如死屍。
人名迦葉遺。
法名解脫。
此有戒本。
相同五分。
彌沙塞。
翻不着有無觀。
大集雲。
不作地水火風有相。
空虛識無相。
人名彌沙塞。
法名五分。
婆粗富羅。
翻犢子。
古仙染犢生子故。
自後種性皆名犢子。
此部計我。
非是即蘊。
亦
初總标。
自下明化法四教。
【□注】妙玄十(廿八)雲。
問。
四教名義出何經。
答。
長阿含行品。
佛在負彌城北。
屍舍婆林。
說四大教者。
從佛聞。
從和合衆聞。
從多比丘聞。
從一比丘聞。
是名四大教。
(文)釋簽(三十一)雲。
但同有四。
非即藏等。
亦一往語耳。
然教定體。
與今不同。
(文)妙玄十(廿九)雲。
月燈三昧經第六。
明四種修多羅。
謂諸行。
诃責。
煩惱。
清淨。
私釋會之。
諸行。
是因緣生法。
即三藏義也。
诃責。
是體知過罪。
即通教義也。
煩惱者。
若無煩惱。
即無智慧。
即别教義也。
清淨者。
既舉一淨當名。
任運有常樂我等。
即圓教也。
然則四教。
在小乘中。
有名無義。
在大乘中。
有義無名。
是故今家。
影傍經論。
立此藏通别圓。
則名義備矣。
【■記】此釋自下化法四教。
妙玄問中。
總問四教名義。
出自何經。
若名若義。
應有所憑。
不然。
則出臆見耶。
故先總問。
答中舉長阿含示四教之名者。
謂從四聖人邊聞。
即佛。
菩薩。
聲聞。
緣覺。
四聖邊聞。
故名四大教也。
釋簽下。
揀名同體異可解。
次妙玄舉月燈示四教之義者。
月燈三昧經雲。
複有四種修多羅。
一。
諸行修多羅不可思議。
二。
诃責有為修多羅不可思議。
三。
煩惱修多羅不可思議。
四。
清淨修多羅不可思議。
私釋會者。
【■補】章安言。
以己意解釋月燈四名。
會對今家四教。
故曰釋會。
諸行是因緣者。
謂諸行乃二十五有也。
即一念無明心為因。
善惡業行為緣。
因緣和合。
所生六道。
正因緣法。
此即藏意者。
【■記】以藏诠生滅。
明正因緣生法也。
既諸行是因緣生法。
則緣聚有生。
緣散有滅。
故是三藏義也。
通教體法即空。
謂诃責。
【■補】是體知過罪者。
過罪。
即苦集二谛。
集。
為能報因。
是過。
苦。
為所感果。
是罪。
既是體達自他過罪。
當體無生。
如幻如化。
是通義也。
别教。
乃是無量觀慧。
以破無量見思煩惱。
有一切智。
破無量塵沙煩惱。
有道種智。
破無量無明煩惱。
有一切種智。
故無煩惱。
即無智慧。
是别義也。
【■記】圓教。
四德性備。
三身體圓。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如舉一常德。
必具樂我淨三。
蓋法身。
必具般若解脫故也。
光明記曰。
法身配常我。
解脫配樂。
般若配淨。
又涅盤疏雲。
法身配常樂。
般若配我。
解脫配淨。
又涅盤四。
法身配常。
般若配樂。
解脫配淨我。
而經舉一清淨。
任運具常樂我等。
是圓義也。
是故下。
正明天台四教之所由立。
名義俱備。
如四教義引證。
有總有别。
别證四教者。
如引我心論雲。
應學修多羅。
毗尼。
阿毗昙。
是佛世時三藏之教。
故成論雲。
我今正欲論三藏中實義是也。
證通者。
淨名為迦旃延解說五義。
二百比丘心得解脫。
大品經三慧品。
明薩婆若智。
三乘同得。
中論諸法實相。
三人共入是也。
證别者。
淨名明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
乃至未具佛法。
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無量義經。
明佛說般若華嚴海空。
菩薩曆劫修行。
即是别文。
涅盤明五行。
正别教意。
智論雲。
結使有二種。
一者。
共二乘斷。
二者。
不共二乘斷。
不共斷者。
不共般若斷於别惑是也。
證圓者。
華嚴雲。
為說圓滿修多羅。
淨名雲。
諸佛解脫。
當於衆生心行中求。
大品雲。
欲以一切種智。
知一切法。
當學般若。
法華。
多寶歎言。
釋迦如來。
乃以平等大慧。
為大衆說。
涅盤雲。
複有一行。
是如來行。
所謂大乘大般涅盤。
智論雲。
三智一心中得。
如是尋經讨論。
四教義文。
處處有之。
是為别證四教也。
總證者。
今家影傍經論。
立四教名義。
如涅盤。
明四不可說。
有因緣故。
亦可得說。
四種之說。
以化前緣。
是也。
又四種轉四谛法輪。
亦是四教意也。
又法華明三草二木。
禀澤不同。
譬方便說。
即三教也。
一地所生。
一雨所潤。
譬說最實事。
即圓教也。
又中論。
因緣所生法一偈。
通佛四說。
如是等四說。
随機化物。
即四教之異名也。
【■備】釋簽雲。
但同有四。
非即藏等者。
但同是四教名。
非藏等義。
故曰一往語耳。
定體與今不同者。
以阿含。
但真為體。
故非引用正意。
今家影傍經論句。
出四教義。
即指總别二證文。
辨訛曰。
今人謂。
今家立四教名。
是傍影阿含。
月燈。
二經而立。
此但見文中所引。
不見文中所判耳。
今家立名。
是依大經四種四谛。
生生等四句。
法華三草二木等文。
及中論因緣所生法等偈以立耳。
如此。
則名義俱備矣。
又妙玄複引地論雲。
一念心具四家釋。
謂谛家。
般若家。
舍煩惱家。
苦清淨家。
私釋雲。
約苦谛為初門。
修道品令苦清淨。
即藏意。
舍煩惱家者。
無相體達為舍。
如色是空。
以空舍無相而論道品。
即通意。
般若家者。
般若智照諸法明了。
恒沙法門皆悉通達。
而修道品。
即别義。
谛家者。
谛。
即實相理。
即圓教約實相修道品也。
記中以阿含四大教。
分貼佛菩薩聲緣說。
存以備考。
或以梵語畢勒支底迦。
此雲各各獨行。
故以貼一比丘名。
△二别列四。
初藏教三。
初列三藏名三。
初标列。
第一三藏教者。
一。
修多羅藏。
四阿含等經。
二。
阿毗昙藏。
俱舍婆沙等論。
三。
毗尼藏。
五部律。
【□注】四教義一初雲。
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聖谛理。
正教小乘。
傍教菩薩(文)。
【■記】此明三藏诠被。
三藏。
以析法觀。
觀因緣生法。
皆由惑業所招。
終歸磨滅。
於是修道。
證取寂滅。
此理為教所诠。
正教二乘。
斷惑證理。
傍教菩薩。
留惑度生也。
四教義問。
佛於三藏初開三乘。
大乘最勝。
何不以大乘為正。
小乘為傍耶。
答。
鹿苑初轉法輪。
拘鄰五人見谛成道。
八萬諸天得法眼淨。
但有小乘得道。
未有大乘。
故以小乘為正也。
又大論雲。
佛於阿含中。
雖為彌勒受記。
亦不說種種菩薩行。
故以大乘為傍也。
【■備】辨訛曰。
三藏。
皆佛自說。
俱舍。
婆沙。
後人所造。
五部律。
後人所分。
似不應引。
然出八教大意。
以後人所造。
不離佛說。
故舉此以略為準的也。
【□注】修多羅。
此雲法本。
出世善法言教之本也。
又翻契經。
契理契機也。
契理合於二谛。
契機符彼三根。
觀經疏初雲。
經者訓法訓常。
(文)凡聖之所軌則。
曰法。
魔外不能改壞。
曰常。
此釋訓。
經者。
由也。
經由聖人金口。
故言經也。
此釋義。
【■記】法本者。
據玄文。
世界悉檀說。
為教本。
為人對治二悉檀。
為行本。
第一義悉檀。
為義本。
教本者。
金口所說。
一言為本。
派出無量言教。
若人不解。
菩薩則以佛教為本。
造論通經。
令人得道也。
行本者。
示人無诤法。
如教起行。
修行入清涼池也。
義本者。
一句诠無量義。
無量句诠一義也。
今雖曰言教之本。
其實亦含行義二本。
以行義不離言教故也。
又教本。
即聞慧。
行本。
即修慧。
義本。
即思慧。
故三種為法門之本也。
今依四教義曰。
修多羅。
翻法本。
謂出世善法言教之本也。
又翻契經者。
謂修多羅。
共有五譯。
一翻經。
二翻論。
三翻法本。
四翻線。
五翻善語教。
智者定曰。
且據一名以為正翻。
此方儒道之書。
皆稱為經。
遂借彼席經。
以目聖教。
則雙含二義。
俱順兩方。
借義助名。
更加契字。
謂契機契理也。
摭華曰。
契理合於二谛。
契機符彼三根。
二谛實俗偏真也。
觀經疏下。
釋法常二義。
如妙玄曰。
天魔外道。
不能改壞。
名教常。
真正不雜。
無能逾過。
名行常。
湛然不動。
決無異趣。
名理常。
又訓法者。
法可軌。
行可軌。
理可執也。
經由下正釋經義。
教中明有三由。
謂教由。
行由。
理由。
教由者。
一切經論疏記。
皆由聖人金口故也。
行由者。
一切契理行。
相似行。
信行。
法行等。
亦由金口故也。
理由者。
一切世間。
出世間義等。
亦由金口故也。
今是教由。
淨名玄雲。
悉檀緻教。
由如來心口。
故言經也。
【□注】阿含。
如前。
阿毗昙。
翻無比法。
聖人智慧分别法義。
不可比故。
【■記】阿含如初卷别列五時中解。
無比法者。
分别功德論曰。
八智十慧。
無漏正見。
越三界礙。
無與等也。
【□注】俱舍。
翻藏。
即包含攝持之義。
婆沙。
翻廣說。
亦名五百說。
【■記】俱舍論雲。
由彼對法論中勝義。
入此攝故。
此得藏名。
或此依彼。
從彼引生。
是彼所藏。
亦名為藏。
包含攝持者。
攝論雲。
何名為藏。
由能攝故。
謂攝一切所應知義。
無令分散也。
翻譯名義雲。
毗婆沙。
此雲廣解。
總有三義。
謂廣說。
勝說。
異說也。
毗尼。
此翻為滅。
佛說作。
無作戒。
能滅身口之惡故。
即八十誦律也。
(文)南山雲。
毗尼。
翻滅。
從功能為名。
非正譯也。
正翻為律。
律。
法也。
從教為名。
斷割輕重。
開遮持犯。
非法不定(文)。
【■記】毗尼翻滅者。
如母論雲。
滅諸惡法。
名毗尼。
華嚴玄曰。
滅有三義。
一。
滅業非。
即斷殺盜淫妄。
乃以不犯為毗尼。
及滅诤為毗尼也。
二。
滅煩惱。
謂煩惱是發業之本。
今為調伏貪等令盡。
故世尊制增戒學也。
三。
得滅果。
即無為果。
戒經雲。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即持戒之因果也。
今明持戒力用為滅者。
謂作戒。
即戒相。
無作戒。
即戒體。
如三業恭謹。
翹勤禮拜。
發言求乞。
依戒精持。
故名曰作。
戒體若發。
任運滅惡行善。
然所發善業。
惟天眼能見。
不同戒相之有作。
故曰無作。
能滅身口七支之惡。
即戒之力用也。
優波離尊者。
一夏八十度。
升座誦出。
故曰八十誦律。
南山。
指道宣律師。
翻律者。
刊定記曰。
若敵對翻。
正稱為律。
爾雅言。
律。
法也。
故律有二意。
一者。
诠量輕重。
二者。
遮制。
南山言。
斷割重輕。
即诠量輕重義。
開遮持犯。
即遮制義。
【■補】斷。
即處斷。
割。
即分割。
乃剖決義。
如前人犯律。
師審其犯緣。
前為剖決重輕。
犯不犯等。
重輕者。
五篇戒中前二篇重。
後三為輕。
開遮者。
五篇戒中唯一制者。
多分屬遮。
有二制。
三制。
多制者。
乃如來善應物機。
随宜不定。
性罪但遮無開。
或原情故開。
如路行踏殺生草等。
無損害心。
故不犯。
或遇難故開。
如命難梵行難等。
或是作法故開。
如長衣說淨得畜。
結淨地開内煮内宿等。
但作法開處多。
原情開處少也。
持犯者。
有作止不同。
五篇戒相多屬止。
則止持作犯。
一百羯磨多屬作。
則作持止犯。
毗尼一法。
如世典型。
故雲非法不定。
【■備】五篇。
即僧殘突吉羅等。
二制者。
即一制後。
複再制也。
【□注】五部律。
如來滅後。
上座大迦葉等五百聖人。
於畢缽羅窟内。
命優婆離結集。
名上座部。
大衆婆屍迦等。
一千凡聖。
窟外結集。
名大衆部。
此二通稱僧祇。
即根本也。
迦葉。
阿難。
末田地。
商那和修。
優波鞠多五師。
體權通道。
故不分教。
後鞠多有五弟子。
各執一見。
遂分律藏為五部焉。
【■記】準禅書。
佛以正法眼藏付迦葉。
迦葉付阿難。
阿難付商那和修。
而為末田底迦言。
昔佛記曰。
佛滅後。
五百年中。
汝於罽賓國敷宣大法。
則末田地。
商那和修。
應皆是阿難弟子也。
商那和修付優波鞠多。
鞠多已前傳法者。
皆具禅法律三藏。
自後律教别行。
橫分五部。
傳法者。
唯傳禅門及經論。
則知迦葉等五師。
但體權行道。
而不分律也。
妙樂雲。
佛滅度後一百年間。
諸祖持法。
所化衆生不相是非。
但為一部大毗尼藏。
即八十誦。
一百年後。
鞠多有五弟子。
各執一見不融。
遂分律藏為五。
如析金杖不失金用也。
然五部之分。
佛在世時。
羅雲洗缽失手。
[打-丁+暴]為五片。
佛言。
表我滅後。
初五百年。
諸惡比丘。
分毗尼藏為五部也。
[打-丁+暴]音樸。
擊也。
【■備】辨訛曰。
命優波離命字。
應改推字。
此二通稱僧祇。
乃後人和融之語。
因如來經中。
偏美僧祇故。
又曰。
既分上座大衆二部。
則不可雲不分教矣。
私謂此二通稱。
分而猶合也。
若五部則不可合矣。
【■記】疏雲。
五部律。
佛滅後百餘年。
育王設會。
上座他[鞥-合+(白-日+田)]羅。
立義摩诃僧祇。
大衆不同。
分為二部。
後上座更生二部。
謂雪山薩婆多。
雪山絕後。
薩婆多更集僧祇生三部。
謂彌沙塞。
昙無德。
迦葉遺。
就薩婆多僧祇為五部。
昔如來預見互相是非。
大集經。
亦預指五部。
宗輪論。
則廣明分部以為二十也。
翻譯名義曰。
昙無德。
亦名昙摩鞠多。
翻法密隐覆。
即密義。
又翻法藏。
大集曰。
我涅盤後諸弟子等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書寫讀誦颠倒宣說以倒說故。
隐覆法藏人名昙摩鞠多。
法名四分。
薩婆多。
翻一切有。
計三世有實。
三性悉得受戒。
大集曰。
而複讀誦。
書寫外典。
受有三世。
及以内外。
破壞外道。
善能論議。
說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問難。
悉能答對。
人名薩婆多。
法名十誦。
迦葉遺。
翻重空觀。
大集雲。
說無有我。
及以受者。
轉諸煩惱。
猶如死屍。
人名迦葉遺。
法名解脫。
此有戒本。
相同五分。
彌沙塞。
翻不着有無觀。
大集雲。
不作地水火風有相。
空虛識無相。
人名彌沙塞。
法名五分。
婆粗富羅。
翻犢子。
古仙染犢生子故。
自後種性皆名犢子。
此部計我。
非是即蘊。
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