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之上

關燈


    則無般若所帶之二。

    無方等所對之三。

    方等之藏。

    則攝鹿苑。

    二酥之别。

    則該華嚴。

    唯一佛乘。

    故雲教一。

     【■記】此釋教一。

    十方佛土有二意。

    一。

    據其同者而言。

    謂虛空無邊。

    世界諸佛國土亦複無邊。

    其中化導。

    各随機宜。

    或以一乘而被下。

    或以三乘而應諸。

    今雲十方佛土。

    據其同演一乘法者言也。

    二。

    約佛意。

    謂諸佛本意唯以一乘佛道。

    王於所化之土也。

    無二無三。

    有二釋。

    一約教。

    通教。

    通前藏教之半。

    通後别圓之滿。

    今經獨妙。

    絕諸對待。

    故無半滿相對之二也。

    今經但為教大菩薩。

    故無聲聞弟子。

    無三藏之乘也。

    别教。

    但為積行菩薩。

    及一類圓機入别。

    曆劫修行。

    次第行布法門。

    今經圓修圓證。

    故無别教及圓入别之餘乘也。

    二約部。

    今經非對非帶。

    故無方等所對之三。

    般若所帶之二也。

    又方等之藏攝三藏。

    二酥之别攝華嚴。

    可解。

     【■備】辨訛曰。

    據其同者句。

    似更有不同者矣。

    私謂。

    佛意則無不同。

    今論機邊。

    集注特加此語。

    如古然燈。

    尚不說法也。

    辨訛又曰。

    一乘法。

    應釋言縱有施權。

    無不顯實。

    故言唯有一乘耳。

    無有餘乘。

    準經偈中無無有餘乘。

    而疏長出者。

    乃反文。

    以釋唯有一乘句。

    補出别教。

    長出應指長行。

     【□注】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者。

    文句五(五)曰五乘是曲而非直。

    通别偏傍而非正。

    今皆舍彼偏曲。

    但說正直一道也。

    (文)疏據說邊屬教一。

    今據道名能通。

    故屬行一。

     【■記】此釋行一。

    謂五乘是如來曲巧随宜之說。

    而非正直之談。

    又令二乘斷煩惱。

    而證菩提。

    離生死。

    而得涅盤。

    皆是曲而非直矣。

    通别偏傍等者。

    謂通教。

    旁為二乘。

    别教。

    偏為菩薩。

    故雲偏傍而非正。

    今經舍彼通别之偏。

    五乘之曲。

    但說純圓。

    正直一道。

    即無作之妙行也。

    或謂疏釋此文為教一。

    今何言行一。

    故雲疏據說邊屬教一。

    以聖人言說名教故。

    今從道有能通義。

    故屬行一。

    以行趨進。

    與道能通。

    其義同也。

     【□注】但為菩薩者。

    約佛意。

    但為菩薩。

    據昔方便。

    謂教化三乘。

    今此同一菩薩人。

    故雲人一。

     【■記】此釋人一。

    謂約佛實意雖複說三乘。

    但為化菩薩。

    然據昔日以權巧方便。

    說谛緣度法。

    化上中下人也。

    然而在昔可有三乘人别。

    在今同一菩薩因人也。

     【□注】世間相常住者。

    十界依正隔曆差别之相。

    名世間相。

    以即理故。

    皆常住也。

    若乃情見。

    生滅遷流。

    廓爾情忘。

    諸相常住。

    常既即性。

    非常無常。

    言偏意圓。

    斯之謂矣。

    學者於此。

    宜解會焉。

     【■記】此釋理一。

    謂若四聖若六凡。

    若國土之依。

    若衆生之正。

    彼彼殊形異狀。

    名世間相。

    似即理故。

    相皆常住。

    是則鳥鳴花笑。

    風動塵飛。

    法法亘古亘今。

    頭頭無遷無變。

    所謂有佛無佛。

    性相常住也。

    然道眼觀之乃爾。

    若乃情見分别生滅。

    則國土成住壞空。

    衆生生老病死。

    皆由妄惑。

    故有遷流。

    故雲一翳在目。

    空華亂墜也。

    若能即解。

    即行。

    返聞自性。

    一旦廓爾情忘。

    諸相常住者。

     【■備】謂根不逐境。

    境不牽心。

    根塵脫粘。

    分别不起。

    旋轉妄流。

    複歸真性。

    性既寂然相亦常住。

    剎剎塵塵。

    法住法位。

    而於法住法位中。

    無相即相。

    相即無相。

    非相非不相。

    非住非不住。

    言思路絕。

    遮照同時。

    方證諸相。

    真常住理。

    當於靈光獨耀。

    回脫根塵。

    絕後再蘇時證之。

    忽自契悟。

    非思量分别所能解也。

    此與宗門悟境相同。

    故古雲但盡凡情别無聖解也。

    若法華文句。

    則以佛生皆以如為位。

    皆以如為相。

    故世間相常住。

    記中則以清濁波。

    與濕性不異。

    同以濕性為波。

    故皆以如為相。

    同以波為濕性。

    故皆以如為位釋之。

     【■記】夫常無常。

    是兩頭語。

    而此中道理性常住之常。

    不在兩頭。

    乃非常非無常。

    雙遮之中道也。

    若以言論。

    言有則失無。

    論此則遺彼。

    若以意會。

    舉邊則攝中。

    思内則該外。

    故知言偏。

    而意圓也。

    總之言求。

    則頭頭錯過。

    智會。

    則法法露呈。

    故宜忘情泯。

    解冥會之可耳。

    末二句勸解可解。

     【■補】會義有三種世間。

    一正覺世間。

    二衆生世間。

    三器世間。

    此三當體是理。

    理性本無生滅。

    故一一無非常住。

    一一無非法位。

    但衆生迷暗。

    不能覺知。

    於常住中。

    妄見生滅。

    於真如中。

    妄見遷流。

    故世間相雖常住而不知也。

    唯我大覺世尊。

    坐於道場。

    如實知已。

    於不可說。

    離諸戲論。

    寂滅理性。

    能以方便。

    說此理一。

    既三世間相皆常住。

    故理是一也。

    問。

    悟此理性。

    名為正覺世間。

    以順性故。

    性相俱常可也。

    迷此理性。

    而為衆生世間。

    既迷性故。

    性雖本常。

    相未必常。

    雲何衆生器世間相。

    亦常住耶。

    答。

    若冰與水。

    同以濕為性。

    濕常氷亦常。

    複如醉見屋轉。

    屋本不轉故也。

    一切衆生。

    但有理常。

    聞而能解。

    為名字常。

    念念體察無間。

    名觀行常。

    粗垢先落六根清淨為相似常。

    豁然開悟。

    證四十一位真因。

    為分證常。

    圓滿顯發。

    無欠無餘。

    為究竟常。

     【■備】辨訛引管标曰。

    諸法以如為體。

    達此如體。

    三際不隔。

    十方無礙。

    雙離八倒。

    即性真常。

    言偏意圓者。

    謂意出於常無常之外。

    又舉一常。

    則該樂戎淨。

    故意圓也。

     △二斥非。

     時人未得法華妙旨。

    但見部内有三車窮子化城等譬。

    乃謂不及餘經。

    蓋不知重舉前四時權。

    獨顯大車。

    但付家業。

    唯至寶所。

    故緻诽謗之咎也。

     【□注】當代宏教之人。

    未解法華開權絕待微妙旨趣。

    但見經中有三車等喻。

    乃謂不及華嚴等經。

    蓋不知三車等喻。

    乃重舉昔日之權。

    意在指權即實。

    故舉三車。

    顯大車。

    窮子。

    付家業。

    化城。

    至寶所。

    不知此意。

    故有謗法之愆也。

     【■記】此總釋當代弘教之人。

    三車。

    乃昔日之權。

    意在今經開之即實。

    故重舉三車。

    窮子。

    化城。

    以顯今是大車。

    今付家業。

    今至寶所也。

     【■備】辨訛曰。

    三車等。

    等字。

    指七喻出法華論。

    凡喻必約權實明施開等。

    以顯一化。

    方在其數。

    有雲九喻者。

    非。

     【□注】三車。

    羊車。

    譬聲聞乘。

    鹿車。

    譬緣覺乘。

    水牛車。

    譬菩薩乘。

    即鹿苑三乘也。

     【■記】此明三車譬法。

    如經雲。

    若有衆生。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

    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盤。

    是名聲聞乘。

    如彼諸子。

    為求羊車。

    出於火宅。

    若有衆生。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

    求自然慧。

    樂獨善寂。

    深知諸法因緣。

    是名辟支佛乘。

    如彼諸子。

    為求鹿車。

    出於火宅。

    若有衆生。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

    求一切智。

    佛智。

    自然智。

    無師智。

    如來知見。

    力無所畏。

    憫念安樂。

    無量衆生。

    利益天人。

    度脫一切。

    是名大乘。

    菩薩求此乘故。

    名為摩诃薩。

    如彼諸子。

    為求牛車。

    出於火宅。

     【■備】自然慧。

    文句雲。

    從十二因緣門入。

    此門本有。

    非佛天人所作。

    名自然慧。

    如睹花開落而悟道也。

    科注雲。

    聲聞不能化他。

    如羊不顧後群。

    别行疏雲。

    支佛譬鹿。

    猶有回顧之意。

    百松講錄雲。

    一切智者。

    即内外法。

    無不曉了。

    此是因中所修。

    佛智。

    是果上所克之智。

    即三藏果頭所得。

    自然智。

    是後施化所起之智。

    以其能因機說教。

    機教稱适故。

    無師智。

    以小乘所明。

    但得一佛化世。

    更無有能為佛之師者。

    十六智見。

    十力。

    四無所畏。

    法數内廣明。

    講錄又雲。

    譬牛者。

    牛有久久運重之力。

    皆化他之功也。

     【□注】化城。

    文句七(十八)雲以神力故。

    無而欻有。

    名之為化。

    防非禦敵。

    名之為城。

    (文)譬真谛涅盤能防見思也。

     【■記】此明化城譬法。

    如經雲。

    如彼導師。

    為止息故。

    化作大城。

    是為無而忽有名化也。

    淨名疏雲。

    佛法如城。

    能為行人防非禦敵也。

    真谛涅盤者非第一義谛大涅盤。

    以大涅盤。

    非化作故。

    不專禦敵。

    理性即故。

    具衆德故。

    且此真谛涅盤。

    但離虛妄見思。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究竟解脫。

    故以化城譬之也。

    然此化城一喻。

    乃為定性人說。

    論言。

    實無。

    為有增上慢人。

    以世間有漏三昧。

    三摩拔提。

    實無涅盤。

    而生涅盤想。

    如是颠倒。

    取對治此。

    故為說化城喻也。

    見思解四卷。

     【□注】寶所。

    譬寂光。

    大經中名寶渚。

     【■記】此明寶所譬法。

    蓋寂光乃諸佛所依真淨土故。

    故以五百由旬寶所譬之也。

    寶渚者。

    即德王品明第七功德中。

    指四法作涅盤因。

    一親近善友。

    二專心聽法。

    三系念思惟。

    四如法修行。

    釋第二專心聽法中雲。

    譬如估客。

    欲至寶渚。

    不知道路。

    有人示之。

    其人随語。

    得至寶渚。

    多獲珍寶。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欲知善處。

    采取道寶。

    不知途中通塞之處。

    菩薩示之。

    衆生随已。

    得至善處。

    獲得無上大涅盤寶。

    以是義故。

    聽法因緣。

    則得近於大般涅盤。

    寶所寶渚梵音楚夏耳。

     【□注】前四時權。

    且三車等。

    指昔三藏三乘。

    而雲重舉前四時權者。

    須知三周開顯。

    藏圓相對。

    雖正開小機。

    然舉昔之權。

    則該四時。

    又此小機。

    曆前四時。

    名四時權也。

    妙樂五(十三)雲。

    立一開權之言。

    於今乃成二意。

    一者騰昔施權。

    二為顯實之所。

    不指所開。

    無由說實。

    況指權是權。

    知非究竟。

    既顯實已。

    權全是實(文)。

     【■記】此釋重舉前時之言。

    初一行牒妨。

    謂前四時。

    通名為權。

    且經中。

    三車等譬。

    乃指昔日三藏之三乘。

    而今文雲。

    重舉前四時權者。

    何也。

    須知下。

    釋明如來。

    法華會上以法說。

    喻說。

    因緣說。

    三周開顯。

    皆以藏乘圓教相對。

    括經大意。

    雖正開小機。

    然舉昔日之權。

    則能該於四時。

    此約教釋也。

    又三藏機。

    今來法華。

    已曆前之四時。

    故三車等譬。

    而儀文謂是重舉前四時權。

    此就機釋也。

    妙樂下引證。

    一騰昔施權者。

    騰。

    以發揮為義。

    謂發揮施權之意也。

    二顯實之所者。

    謂法華顯實。

    即顯昔權是實也。

    不指所開無由說實者。

    法華方便。

    是體内之權。

    夫欲說實。

    隻在開權。

    故身子三請。

    如來三止。

    末後乃曰。

    諸佛随宜說法。

    意趣難解。

    如我以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而為說法。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乃至雲。

    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

    示悟衆生。

    是也況指權是權。

    知非究竟者。

    舍利弗言。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是也。

    既顯實已。

    權全是實者。

    舍利弗言。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是也。

     【■備】今注三乘。

    曆前四時一卷。

    則曰菩薩轉衍。

    當知與奪之意皆可通也。

     【□注】诽謗。

    釋簽十(三)雲。

    當知法華。

    約部。

    則尚破華嚴般若。

    約教。

    則尚破别教後心。

    (文)人不見之。

    故緻诽謗。

     【■記】此釋诽謗。

    謂以部言之。

    法華是純一無雜。

    故破華嚴。

    般若。

    謂之兼帶。

    以教言之。

    法華獨得妙名。

    故破别教後心。

    謂是真因。

    末二句。

    結迷緻謗。

    謂法華不及華嚴等經也。

     【■備】天溪集注問答。

    問。

    别地證道同圓。

    雲何尚破别教後心。

    答。

    此與别教地上地前。

    約教。

    約行。

    二種教證。

    絕不相涉。

    的指别教妙覺。

    是圓教二行。

    廢彼之高。

    就此之下。

    故謂之破。

     △二約時顯妙。

     約時則日輪當午。

    罄無側影(第五時)。

     【□注】十界鹹開。

    無不成佛。

    如日方中。

    無處不南。

     【■記】此約時也。

    開九界即佛界。

    皆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

    如日方中。

    睿法師語。

     【■備】辨訛引中雲。

    隻應開九界。

    今曰十界者。

    對機之權。

    亦須開耳。

    辨訛又雲。

    如别教妙覺。

    隻是圓家真因。

    是故佛界。

    亦須開耳。

     【□注】周禮用一尺五寸土圭。

    立八尺之表。

    夏至午時。

    以測日影。

    求地之中。

    以建國。

     【■記】周公欲求地中以營王城。

    故以土圭測影。

    得颕川陽城。

    於是建都。

    鄭康成曰。

    土圭長尺有五寸。

    夏至日。

    立八尺之表。

    其影适正。

    與土圭等。

    謂之地中。

     【□注】宋。

    嚴觀二師與太史何承天。

    用此法。

    測日影以定中國。

    表北得影一尺五寸。

    與土圭等。

    地上餘陰一寸。

    天上萬裡。

    則知天竺方為地中。

    今雲罄無測影。

    據天竺說。

     【■記】梁傳雲。

    東海何承天。

    以博物着名。

    乃問慧嚴曰。

    佛國用何曆。

    嚴曰。

    天竺夏至日。

    日正中時。

    豎晷無影。

    所謂天中。

    於五行土德。

    色尚黃。

    數尚五。

    八寸為尺。

    十兩。

    當此土十二兩。

    建辰之月為歲首。

    及讨核分至。

    推校薄蝕。

    顧步光景。

    其法甚詳。

    宿度年紀。

    鹹有條例。

    承天無所措難。

    後婆利國人來。

    果同嚴說。

    於是用法測影。

    以定中國也。

    鄭司農言。

    凡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