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於地。
千裡而差一寸。
當知陽城。
蓋就此土自為中耳。
既有表影。
豈非餘陰耶。
況此土東垂大海邊義彰矣。
成光子曰。
中天竺。
東至震旦。
五萬八千裡。
南至金地國。
西至阿拘遮國。
北至小香山阿耨達。
亦各五萬八千裡。
則知彼為中國矣。
故竺法蘭對漢明帝言。
迦毗羅衛者。
大千之中也。
慧嚴。
慧觀。
禀學什公。
見僧史。
【■備】辨訛曰。
翻譯集引鄭司農言。
千裡差一寸。
簽言。
萬裡皆悞。
又此約南北論裡數。
不約東西論。
△三約味顯妙。
約味。
則從熟酥出醍醐。
此從摩诃般若出法華(五醍醐味)。
【□注】釋簽一(十九)問。
彼經自以醍醐譬於涅盤。
今何得以譬於法華。
答。
一家義意。
謂二部同味。
然涅盤尚劣。
何者法華開權。
如破大陣。
餘機至彼。
如殘黨不難。
故以法華為大收。
涅盤為捃拾。
若不爾者。
涅盤不應遙指八千聲聞。
於法華中得授記莂。
見如來性。
如秋收冬藏。
更無所。
作。
(文)。
【■記】此約味料簡法華譬醍醐也。
涅盤如來性品雲。
是經出世。
如彼果實。
多所利益。
安樂一切。
能令衆生。
見於佛性。
如法華中八千聲聞。
得受記莂。
成大果實。
如秋收冬藏。
更無所作。
以是證知法華為大收也。
更無所作者。
如雲約理無所作究竟理也。
約教無所作。
聞此教已。
更不他聞也。
約行無所作。
修此行已。
更不改轍。
如是等種種無所作義。
略而言之。
随智妙悟。
得見經體也。
【□注】然彼經本無出法華之語。
今約義說。
故但雲此從摩诃般若出法華。
【■記】蓋般若領知家業。
法華付與家業。
其義順次。
故言從摩诃般若出法華也。
△四引證二。
初引經證釋。
信解品雲。
聚會親族。
即自宣言。
此實我子。
我實其父。
吾今所有。
皆是子有。
付與家業。
窮子歡喜。
得未曾有。
【□注】文句六(三十一)雲。
十方法身菩薩影響者。
為親族。
影響之衆。
多是釋迦昔日同業。
并共如來於二萬億佛所共開化之。
於其即是伯叔之行。
故用此為親族。
(文)。
【■記】此準法華判也。
親族有五等。
一親族。
即十方法身菩薩影響。
是釋迦伯叔之行。
二國王即部中尊權為王。
教即部内教主為王。
三大臣。
即等覺。
四剎利。
即登地。
五居士。
即三十心。
今是初一等親族即彌勒等諸大菩薩為親族。
不同舊人以分身諸佛為親族也。
【□注】此實我子。
我實其父。
結會父子。
文句六(三十一)雲實從我受學。
實是我子。
從我起解。
是我所生。
我實曾於二萬億佛所。
常教大法。
故我實是父(文)。
【■記】經言。
爾時佛告舍利弗。
吾今於天。
人沙門。
婆羅門等。
大衆中說。
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
為無上道故。
常教化汝。
汝亦長夜随我受學。
我以方便引導汝故。
生我法中。
是則二萬億佛。
即六十小劫中所值二萬億日月燈明佛也。
常教大法者。
即以佛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
教菩薩法。
是也。
【□注】吾今所有。
皆是子有。
正付家業。
文句六(三一十)雲一切大乘。
萬德。
萬行。
故雲所有。
(文)又如來藏子性不殊。
故雲皆是子有。
當知如來所有。
即子本有。
【■備】所有即子有者。
佛所有不出萬行。
萬德。
而如來藏生佛不殊。
故即子有。
既子皆本有。
在如來。
即是付與家業。
在窮子。
即是歡喜得未曾有也。
【■補】萬行萬德者。
妙樂雲。
所付般若。
有共不共。
不出因果。
因為萬行。
果為萬德。
又子有者。
如來修中所顯。
即衆生性中本具也。
△二征領所以。
此領何義。
答。
即般若之後。
次說法華。
先已領知。
庫藏諸物。
臨命終時。
直付家業而已。
譬前轉教。
皆知法門。
說法華時。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授記作佛而已。
【□注】臨命終時。
靈山唱入涅盤時也。
【■記】此釋臨命終時。
謂如來出世本懷。
普令衆生作佛。
今此經授三根記。
是為付法王家業故。
将付家業。
而先唱滅也。
如經雲。
如來不久當入涅盤。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如人付家業而終也。
【□注】譬前轉教。
皆知法門。
文句六(三十一)雲。
追指昔日大品領教。
所委有廣略般若。
共不共法。
是汝所知。
即汝所有。
故法華但明佛之知見。
更不廣說一切行相也(文)。
【■記】此釋前譬轉教皆知法門。
謂多說為廣。
少說為略。
但不但中。
是不共法。
與二乘說。
名共法。
昔為所知今為所有。
是故法華更不重勅領知。
直明開示悟入佛知見也。
【□注】開示悟入。
文句四(十三)約四意消之。
一約四位(住行向地)二約四智。
(道慧。
道種慧。
一切智。
一切種智)即上圓位。
能契之智也。
三約四門。
四約觀心。
妙樂五(四)雲。
約智。
約似。
唯聖方開。
約觀。
約門。
乃通名字。
不妨高位。
不棄衆生。
(文)又二紙雲。
若作餘釋。
為令之說徒施佛之知見安在(文)。
【■記】此釋開示悟入。
謂法華論明證不退地。
今作四位釋。
論知如來能證實。
今作四智釋。
論明不知究竟處。
今約四門釋。
論明同義。
今作觀心釋。
此判明四意也。
妙樂解言。
不退。
即開示悟入。
皆念不退。
佛所證得為智釋者。
論言。
除一切智。
更無餘事。
以同義釋觀者。
即論言。
二乘法身平等。
更無差别。
若無觀心。
雲何知同。
以不知究竟處者。
處。
是所通。
二乘不知。
今為令知。
知即是門。
門為能通。
故作四門釋。
又文句雲。
開者。
即是十住。
破無明。
開如來藏。
見實相理。
示者。
惑障既除。
知見體顯。
法界衆德。
顯示分明。
悟者。
障除體顯。
法界分明。
事理融通。
更無二趣。
入者。
事理既融。
自在無礙。
流注任運。
從阿到荼入薩婆若。
此約四位釋也。
一道慧。
見道實性。
實性中得開佛知見也。
二道種慧。
知十法界。
諸道種差别解惑之相。
一一皆示佛之知見也。
三一切智。
知一切法。
一相。
寂滅。
寂滅。
即悟佛知見也。
四一切種智。
知一切法。
一相寂滅相。
種種行類。
無不皆知。
入佛知見也。
此約四智釋也。
一空門。
一空一切空。
即開佛知見也。
二有門。
一有一切有。
即示佛知見也。
三亦有亦空門。
一切亦空亦有。
即悟佛知見也。
四非空非有門。
一切非空非有。
即入佛知見也。
能通則四。
所通則一。
開示悟入是能通門。
所知所見是所通理。
此約四門釋也。
觀於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議。
此觀明淨。
名開。
雖不可思議。
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不濫名示。
空假中心。
即三而一。
即一而三。
名悟。
空假中心。
非空假中。
而齊照空假中。
名人。
是為一心三觀。
分開示悟入之殊也。
妙樂下。
判釋四意。
謂十住已上。
方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是故約聖位。
聖智。
而釋。
名字位人。
亦得依門修觀。
當能開佛知見。
故約四門觀心而釋。
如此則佛知佛見。
上不妨於高位。
下不棄於衆生。
若作餘釋者。
妙樂雲。
知見佛境。
若作餘釋。
為令之說徒施。
佛之知見安在。
故一家釋義。
依經順論。
契行得理。
若深張地位。
凡夫非冀。
何益凡小者耶。
為令徒施者。
謂經中為令衆生開示悟入之言無用也。
餘釋。
文句會本卷十廣明。
須者往檢。
【□注】佛之知見。
佛知。
即一切種智。
具足三智。
佛見。
即佛眼。
具足五眼。
亦名真實知見。
若通途被開。
其不在座。
展轉為說。
或在界外。
亦得聞之。
或佛滅後敦逼令信。
乃至久遠。
四惡粗智。
人天世智。
若不開之。
則佛之知見永埋四趣。
長沒人天。
若别開者。
則在座得益。
當機妙悟。
得受記者。
【■記】此釋佛知見體。
謂三智。
即一切智。
知空。
道種智。
知俗。
一切種智。
知中。
此三智。
具足三觀一心之妙知。
故曰佛知。
五眼。
一肉眼。
見近不見遠。
見前不見後。
見晝不見夜等。
因有色質障礙也。
二天眼。
修禅定而得。
遠近。
前後。
内外晝夜。
上下。
皆見。
以無色質障礙也。
三慧眼。
觀一切法空。
四法眼。
觀一切諸法。
能知能行。
謂因行是法。
得證是道。
亦知衆生種種方便門。
令修證也。
五佛眼。
具前四眼之用。
無不見知。
以其如實知見。
亦名真實知見也。
若通途下。
明通開。
授記品言。
餘諸聲聞衆。
亦當複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囑累品佛言。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
當為演說此法華經。
使得聞知。
為令其人。
得佛慧故。
若有衆生。
不信受者。
當於如來餘深法中。
示教利喜。
又如常不輕遠見四衆。
故往禮拜贊言。
我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乃至受人打擲。
猶高聲唱言。
我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此敦逼令信也。
所以通開者。
不欲佛知見永埋四趣。
長沒人天也。
若别下。
别開。
在座得益者。
即法華會蒙益者皆是也。
當機妙悟者。
即身子等於昔三乘之權。
悟今一乘之實也。
【■備】四惡粗智。
即指四趣。
【■補】界外者。
即方便土也。
如因緣周言。
我滅度後。
複有弟子。
不聞是經。
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
當入涅盤。
我於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入於涅盤。
而於彼土。
求佛智慧。
得聞是經是也。
【□注】授記。
聖言說與曰授。
果與心期曰記。
若通途記。
如法師品初。
八部四衆。
三乘之類。
在座聞佛。
一句偈者。
皆與授記。
當得菩提。
乃至滅後。
聞一句偈。
亦與授記。
若别記者。
如迹門别授應身記。
本門授法身記。
又總與七百。
别與劫國名号等(記五百也)。
【□注】妙樂四(二十六)雲。
二乘且與八相記者。
更令與物結淨土緣。
菩薩已於多劫利物。
随熟随脫。
不假八相淺近之記。
二乘不爾。
是故須之(文)。
【■記】此釋授記。
梵語和伽羅。
此翻授記。
又翻受記。
受決。
受莂也。
從佛與。
名授。
從機得。
名受。
審實不虛。
名決。
授劫國号。
名莂也。
蒙佛誠言。
許當得果。
劫國決定。
遠近記莂。
則大歡喜。
故從聖言說與記事。
而名授記也。
通記者。
法師品雲。
藥王。
汝見是大衆中。
無量諸天。
龍王。
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
與非人。
及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求聲聞者。
求辟支佛者。
求佛道者。
如是等類。
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
乃至一念随喜者。
我皆與授記。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如來滅度之後。
若有人聞妙法華經。
乃至一偈一句。
一念随喜者。
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輔行雲。
此法華經中。
邪見嚴王。
五逆調達。
畜生龍女。
敗種二乘。
皆悉得記作佛。
此通記也。
迹門别授應身記者。
謂三周說法。
三根弟子領悟。
各各别記作佛。
如法說周。
授身子記雲。
當得作佛。
号曰華光如來。
喻說周授摩诃迦葉記雲。
當得作佛。
名曰光明如來。
須菩提。
當得作佛。
名曰名相如來等。
本門授法身記者。
分别功德品雲。
世尊告彌勒。
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
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
得無生法忍。
乃至複有八世界微塵數衆生。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故文句雲。
分别功德品。
總授法身記。
已上約本迹二門。
對明别記也。
又總下。
唯就迹門明總别記。
五百弟子授記品雲。
餘諸聲聞衆。
亦當複如是。
此總與七百記也。
又偈雲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故号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複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号為普明。
乃至皆如上所說。
此别與五百劫國名号等記也。
妙樂下。
證釋聲聞菩薩授記淺深。
【■備】二乘因中利人未普。
故先與八相記。
更令與物結淨土緣。
菩薩多劫利物。
不假淺近記也。
辨訛曰。
期者期限。
觀彼心行。
記彼得果久近。
曰根與心期。
【■補】與物結淨土緣者。
輔行雲淨佛國土者。
謂與衆生。
作淨土因。
處處結緣。
衆生機熟成佛。
名淨佛土。
結緣時。
名淨土因。
故淨名雲。
菩薩取於淨土。
皆為饒益諸衆生故。
如雲布施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一切能舍衆生來生其國。
結緣時。
以布施攝。
成佛時。
地多珍寶。
諸能攝者。
同生其土。
而受五種布施化益。
由攝生時。
有五差故。
所謂人天。
及以四教。
一切諸行。
無非菩薩淨土之行。
故有四土。
橫豎攝物也。
不假淺近者。
文句雲。
淺近之記。
初住已行。
非菩薩所欣。
菩薩所欣。
乃是圓極妙覺遠記耳。
故壽量品中。
始從發心訖一生。
乃得妙因斯滿。
極果頓圓也。
總與七百。
别與五百者。
合為一千二百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二之上
千裡而差一寸。
當知陽城。
蓋就此土自為中耳。
既有表影。
豈非餘陰耶。
況此土東垂大海邊義彰矣。
成光子曰。
中天竺。
東至震旦。
五萬八千裡。
南至金地國。
西至阿拘遮國。
北至小香山阿耨達。
亦各五萬八千裡。
則知彼為中國矣。
故竺法蘭對漢明帝言。
迦毗羅衛者。
大千之中也。
慧嚴。
慧觀。
禀學什公。
見僧史。
【■備】辨訛曰。
翻譯集引鄭司農言。
千裡差一寸。
簽言。
萬裡皆悞。
又此約南北論裡數。
不約東西論。
△三約味顯妙。
約味。
則從熟酥出醍醐。
此從摩诃般若出法華(五醍醐味)。
【□注】釋簽一(十九)問。
彼經自以醍醐譬於涅盤。
今何得以譬於法華。
答。
一家義意。
謂二部同味。
然涅盤尚劣。
何者法華開權。
如破大陣。
餘機至彼。
如殘黨不難。
故以法華為大收。
涅盤為捃拾。
若不爾者。
涅盤不應遙指八千聲聞。
於法華中得授記莂。
見如來性。
如秋收冬藏。
更無所。
作。
(文)。
【■記】此約味料簡法華譬醍醐也。
涅盤如來性品雲。
是經出世。
如彼果實。
多所利益。
安樂一切。
能令衆生。
見於佛性。
如法華中八千聲聞。
得受記莂。
成大果實。
如秋收冬藏。
更無所作。
以是證知法華為大收也。
更無所作者。
如雲約理無所作究竟理也。
約教無所作。
聞此教已。
更不他聞也。
約行無所作。
修此行已。
更不改轍。
如是等種種無所作義。
略而言之。
随智妙悟。
得見經體也。
【□注】然彼經本無出法華之語。
今約義說。
故但雲此從摩诃般若出法華。
【■記】蓋般若領知家業。
法華付與家業。
其義順次。
故言從摩诃般若出法華也。
△四引證二。
初引經證釋。
信解品雲。
聚會親族。
即自宣言。
此實我子。
我實其父。
吾今所有。
皆是子有。
付與家業。
窮子歡喜。
得未曾有。
【□注】文句六(三十一)雲。
十方法身菩薩影響者。
為親族。
影響之衆。
多是釋迦昔日同業。
并共如來於二萬億佛所共開化之。
於其即是伯叔之行。
故用此為親族。
(文)。
【■記】此準法華判也。
親族有五等。
一親族。
即十方法身菩薩影響。
是釋迦伯叔之行。
二國王即部中尊權為王。
教即部内教主為王。
三大臣。
即等覺。
四剎利。
即登地。
五居士。
即三十心。
今是初一等親族即彌勒等諸大菩薩為親族。
不同舊人以分身諸佛為親族也。
【□注】此實我子。
我實其父。
結會父子。
文句六(三十一)雲實從我受學。
實是我子。
從我起解。
是我所生。
我實曾於二萬億佛所。
常教大法。
故我實是父(文)。
【■記】經言。
爾時佛告舍利弗。
吾今於天。
人沙門。
婆羅門等。
大衆中說。
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
為無上道故。
常教化汝。
汝亦長夜随我受學。
我以方便引導汝故。
生我法中。
是則二萬億佛。
即六十小劫中所值二萬億日月燈明佛也。
常教大法者。
即以佛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
教菩薩法。
是也。
【□注】吾今所有。
皆是子有。
正付家業。
文句六(三一十)雲一切大乘。
萬德。
萬行。
故雲所有。
(文)又如來藏子性不殊。
故雲皆是子有。
當知如來所有。
即子本有。
【■備】所有即子有者。
佛所有不出萬行。
萬德。
而如來藏生佛不殊。
故即子有。
既子皆本有。
在如來。
即是付與家業。
在窮子。
即是歡喜得未曾有也。
【■補】萬行萬德者。
妙樂雲。
所付般若。
有共不共。
不出因果。
因為萬行。
果為萬德。
又子有者。
如來修中所顯。
即衆生性中本具也。
△二征領所以。
此領何義。
答。
即般若之後。
次說法華。
先已領知。
庫藏諸物。
臨命終時。
直付家業而已。
譬前轉教。
皆知法門。
說法華時。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授記作佛而已。
【□注】臨命終時。
靈山唱入涅盤時也。
【■記】此釋臨命終時。
謂如來出世本懷。
普令衆生作佛。
今此經授三根記。
是為付法王家業故。
将付家業。
而先唱滅也。
如經雲。
如來不久當入涅盤。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如人付家業而終也。
【□注】譬前轉教。
皆知法門。
文句六(三十一)雲。
追指昔日大品領教。
所委有廣略般若。
共不共法。
是汝所知。
即汝所有。
故法華但明佛之知見。
更不廣說一切行相也(文)。
【■記】此釋前譬轉教皆知法門。
謂多說為廣。
少說為略。
但不但中。
是不共法。
與二乘說。
名共法。
昔為所知今為所有。
是故法華更不重勅領知。
直明開示悟入佛知見也。
【□注】開示悟入。
文句四(十三)約四意消之。
一約四位(住行向地)二約四智。
(道慧。
道種慧。
一切智。
一切種智)即上圓位。
能契之智也。
三約四門。
四約觀心。
妙樂五(四)雲。
約智。
約似。
唯聖方開。
約觀。
約門。
乃通名字。
不妨高位。
不棄衆生。
(文)又二紙雲。
若作餘釋。
為令之說徒施佛之知見安在(文)。
【■記】此釋開示悟入。
謂法華論明證不退地。
今作四位釋。
論知如來能證實。
今作四智釋。
論明不知究竟處。
今約四門釋。
論明同義。
今作觀心釋。
此判明四意也。
妙樂解言。
不退。
即開示悟入。
皆念不退。
佛所證得為智釋者。
論言。
除一切智。
更無餘事。
以同義釋觀者。
即論言。
二乘法身平等。
更無差别。
若無觀心。
雲何知同。
以不知究竟處者。
處。
是所通。
二乘不知。
今為令知。
知即是門。
門為能通。
故作四門釋。
又文句雲。
開者。
即是十住。
破無明。
開如來藏。
見實相理。
示者。
惑障既除。
知見體顯。
法界衆德。
顯示分明。
悟者。
障除體顯。
法界分明。
事理融通。
更無二趣。
入者。
事理既融。
自在無礙。
流注任運。
從阿到荼入薩婆若。
此約四位釋也。
一道慧。
見道實性。
實性中得開佛知見也。
二道種慧。
知十法界。
諸道種差别解惑之相。
一一皆示佛之知見也。
三一切智。
知一切法。
一相。
寂滅。
寂滅。
即悟佛知見也。
四一切種智。
知一切法。
一相寂滅相。
種種行類。
無不皆知。
入佛知見也。
此約四智釋也。
一空門。
一空一切空。
即開佛知見也。
二有門。
一有一切有。
即示佛知見也。
三亦有亦空門。
一切亦空亦有。
即悟佛知見也。
四非空非有門。
一切非空非有。
即入佛知見也。
能通則四。
所通則一。
開示悟入是能通門。
所知所見是所通理。
此約四門釋也。
觀於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議。
此觀明淨。
名開。
雖不可思議。
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不濫名示。
空假中心。
即三而一。
即一而三。
名悟。
空假中心。
非空假中。
而齊照空假中。
名人。
是為一心三觀。
分開示悟入之殊也。
妙樂下。
判釋四意。
謂十住已上。
方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是故約聖位。
聖智。
而釋。
名字位人。
亦得依門修觀。
當能開佛知見。
故約四門觀心而釋。
如此則佛知佛見。
上不妨於高位。
下不棄於衆生。
若作餘釋者。
妙樂雲。
知見佛境。
若作餘釋。
為令之說徒施。
佛之知見安在。
故一家釋義。
依經順論。
契行得理。
若深張地位。
凡夫非冀。
何益凡小者耶。
為令徒施者。
謂經中為令衆生開示悟入之言無用也。
餘釋。
文句會本卷十廣明。
須者往檢。
【□注】佛之知見。
佛知。
即一切種智。
具足三智。
佛見。
即佛眼。
具足五眼。
亦名真實知見。
若通途被開。
其不在座。
展轉為說。
或在界外。
亦得聞之。
或佛滅後敦逼令信。
乃至久遠。
四惡粗智。
人天世智。
若不開之。
則佛之知見永埋四趣。
長沒人天。
若别開者。
則在座得益。
當機妙悟。
得受記者。
【■記】此釋佛知見體。
謂三智。
即一切智。
知空。
道種智。
知俗。
一切種智。
知中。
此三智。
具足三觀一心之妙知。
故曰佛知。
五眼。
一肉眼。
見近不見遠。
見前不見後。
見晝不見夜等。
因有色質障礙也。
二天眼。
修禅定而得。
遠近。
前後。
内外晝夜。
上下。
皆見。
以無色質障礙也。
三慧眼。
觀一切法空。
四法眼。
觀一切諸法。
能知能行。
謂因行是法。
得證是道。
亦知衆生種種方便門。
令修證也。
五佛眼。
具前四眼之用。
無不見知。
以其如實知見。
亦名真實知見也。
若通途下。
明通開。
授記品言。
餘諸聲聞衆。
亦當複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囑累品佛言。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
當為演說此法華經。
使得聞知。
為令其人。
得佛慧故。
若有衆生。
不信受者。
當於如來餘深法中。
示教利喜。
又如常不輕遠見四衆。
故往禮拜贊言。
我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乃至受人打擲。
猶高聲唱言。
我不敢輕於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
此敦逼令信也。
所以通開者。
不欲佛知見永埋四趣。
長沒人天也。
若别下。
别開。
在座得益者。
即法華會蒙益者皆是也。
當機妙悟者。
即身子等於昔三乘之權。
悟今一乘之實也。
【■備】四惡粗智。
即指四趣。
【■補】界外者。
即方便土也。
如因緣周言。
我滅度後。
複有弟子。
不聞是經。
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
當入涅盤。
我於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入於涅盤。
而於彼土。
求佛智慧。
得聞是經是也。
【□注】授記。
聖言說與曰授。
果與心期曰記。
若通途記。
如法師品初。
八部四衆。
三乘之類。
在座聞佛。
一句偈者。
皆與授記。
當得菩提。
乃至滅後。
聞一句偈。
亦與授記。
若别記者。
如迹門别授應身記。
本門授法身記。
又總與七百。
别與劫國名号等(記五百也)。
【□注】妙樂四(二十六)雲。
二乘且與八相記者。
更令與物結淨土緣。
菩薩已於多劫利物。
随熟随脫。
不假八相淺近之記。
二乘不爾。
是故須之(文)。
【■記】此釋授記。
梵語和伽羅。
此翻授記。
又翻受記。
受決。
受莂也。
從佛與。
名授。
從機得。
名受。
審實不虛。
名決。
授劫國号。
名莂也。
蒙佛誠言。
許當得果。
劫國決定。
遠近記莂。
則大歡喜。
故從聖言說與記事。
而名授記也。
通記者。
法師品雲。
藥王。
汝見是大衆中。
無量諸天。
龍王。
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
與非人。
及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求聲聞者。
求辟支佛者。
求佛道者。
如是等類。
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
乃至一念随喜者。
我皆與授記。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如來滅度之後。
若有人聞妙法華經。
乃至一偈一句。
一念随喜者。
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輔行雲。
此法華經中。
邪見嚴王。
五逆調達。
畜生龍女。
敗種二乘。
皆悉得記作佛。
此通記也。
迹門别授應身記者。
謂三周說法。
三根弟子領悟。
各各别記作佛。
如法說周。
授身子記雲。
當得作佛。
号曰華光如來。
喻說周授摩诃迦葉記雲。
當得作佛。
名曰光明如來。
須菩提。
當得作佛。
名曰名相如來等。
本門授法身記者。
分别功德品雲。
世尊告彌勒。
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
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
得無生法忍。
乃至複有八世界微塵數衆生。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故文句雲。
分别功德品。
總授法身記。
已上約本迹二門。
對明别記也。
又總下。
唯就迹門明總别記。
五百弟子授記品雲。
餘諸聲聞衆。
亦當複如是。
此總與七百記也。
又偈雲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故号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複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号為普明。
乃至皆如上所說。
此别與五百劫國名号等記也。
妙樂下。
證釋聲聞菩薩授記淺深。
【■備】二乘因中利人未普。
故先與八相記。
更令與物結淨土緣。
菩薩多劫利物。
不假淺近記也。
辨訛曰。
期者期限。
觀彼心行。
記彼得果久近。
曰根與心期。
【■補】與物結淨土緣者。
輔行雲淨佛國土者。
謂與衆生。
作淨土因。
處處結緣。
衆生機熟成佛。
名淨佛土。
結緣時。
名淨土因。
故淨名雲。
菩薩取於淨土。
皆為饒益諸衆生故。
如雲布施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一切能舍衆生來生其國。
結緣時。
以布施攝。
成佛時。
地多珍寶。
諸能攝者。
同生其土。
而受五種布施化益。
由攝生時。
有五差故。
所謂人天。
及以四教。
一切諸行。
無非菩薩淨土之行。
故有四土。
橫豎攝物也。
不假淺近者。
文句雲。
淺近之記。
初住已行。
非菩薩所欣。
菩薩所欣。
乃是圓極妙覺遠記耳。
故壽量品中。
始從發心訖一生。
乃得妙因斯滿。
極果頓圓也。
總與七百。
别與五百者。
合為一千二百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