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之上

關燈
般若衍門傍得小者也。

    又有一類橫來之衆。

    未得通益。

    至是二時。

    名為舊得小果者。

    是也。

     【■備】橫來之機當是方等新得。

    被彈斥者。

    方等舊得也。

    衍門傍得。

    是般若新得。

    妙玄一雲。

    雖三人俱學。

    二乘取證。

    此指般若舊得也。

     【□注】雖五人證果。

    不妨八萬諸天得無生忍。

    此重指漸初對般若說。

    前文約法。

    此中約人。

     【■備】此複以鹿苑初漸。

    對般若論不定也。

    前華嚴鹿苑對論。

    乃約頓漸二法。

    此中鹿苑。

    方等。

    般若。

    同是漸教。

    故約人對辨也。

     【■補】約法不定在教。

    約人不定在機。

     【□注】當知即頓而漸。

    即漸而頓。

     此勸知頓漸相即也。

    謂頓乃即漸之頓。

    漸乃即頓之漸。

    漸外無别頓。

    頓外無别漸。

    唯其即頓之漸故。

    所以令其於頓有漸種者。

    聞大得小益也。

    唯其即漸之頓故。

    所以令其於漸有頓種者。

    聞小得大益也。

     △三結名。

     如是得益不同。

    故言不定教也。

     此結不定教名也可解。

     △四合明二教隻是化法。

     然秘密不定二教。

    教下義理。

    隻是藏通别圓。

     【□注】上指四時為秘密不定之部。

    今明部中之教。

    故此二教。

    以藏等四教。

    為當體體。

    真中二理。

    為所依體。

     【■記】此指上明今。

    如輔行雲。

    頓等四教。

    是如來不思議力。

    布措藏等。

    盈縮調停。

    成熟物機。

    破邪立正。

    引小歸大。

    廢偏顯圓。

    會權入實。

    故有諸部相生。

    是知秘密不定。

    以藏等四。

    為當體體也。

    又藏等诠理。

    不出真中。

    故真中二理。

    為秘密不定所依之體也。

     【□注】如妙樂一(十九)雲。

    不定秘密。

    義各含四。

    顯之與密定與不定。

    相對論故。

     【■記】此證釋上義頓漸二教。

    均顯均定。

    秘密不定二教。

    一密一不定。

    既對頓漸而論。

    故各含藏等四教。

     △二結前生後二。

    初結前四教齊文。

     化儀四教齊此。

     【□注】此以法華相待之意。

    判前四時。

    不出頓等八教。

    意顯法華。

    超八教外。

    出四時表。

     【■記】此釋結教齊前四時也。

    蓋相待論判。

    故判前四時不出頓等八教。

    意顯法華非頓。

    非漸。

    非秘密。

    非不定。

    無複兼。

    但。

    對帶。

    超八教外。

    出四時表。

    乃五時極唱。

    最後極談。

    純圓獨妙之教也。

     【■備】超八教者。

    經曰。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直至四十餘年之後。

    非頓也。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無二亦無三。

    非漸也。

    九界鹹開。

    無不成佛。

    非密也。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非不定也。

    既非化儀四教。

    即超化法四教。

    以開顯圓。

    非隔曆圓也。

     【■備】辨訛曰。

    若言超八教外。

    則兩種四教。

    有攝法不盡之難。

    然此。

    亦對前四時而言超耳。

    開顯之圓。

    不同前來隔偏之圓。

    會漸歸頓。

    異前拟宜兼權之頓故雲超耳。

    雖超而即。

    何攝法不盡之有。

     【□注】故釋簽一(十六)科玄文雲。

    初明八教以辨昔。

    次約今經以顯妙。

     【■補】此證上判粗顯妙。

    謂昔於四十年前。

    所說之法。

    而以八教辨之是粗。

    今即是法華。

    既出教之外。

    顯是絕待之妙也。

    八教者。

    簽言。

    初五味。

    次不定。

    三秘密。

    即八教也。

    五味。

    即頓漸。

    漸中開四。

    并不定等二。

    即為八也。

    次明今經顯妙者。

    如玄文言。

    今法華是顯露。

    非秘密。

    是漸頓。

    謂開漸顯頓也。

    非漸漸。

    謂非法華前漸中之漸也。

    是合。

    非不合。

    合。

    是會之别名。

    開顯之圓。

    故雲是合。

    不同諸部之圓。

    故雲非不合也。

    是醍醐。

    非四味。

    是定。

    非不定。

    如此分别。

    故此經與衆經異也。

     【□注】若釋簽一(十七)雲。

    秘密橫被。

    無時不遍者。

    此約方等對前二時為言。

    老彼問辭自見。

     【■記】此通釋簽。

    秘密無時不遍之文。

     【■補】釋簽曰。

    問。

    華嚴鹿苑。

    大小永隔。

    才說方等。

    同座并聞者。

    何耶。

    答。

    若以秘密橫被。

    無時不遍。

    若約橫論豎。

    則隐顯在機。

    私謂。

    釋簽言秘密橫被。

    無時不遍者。

    言通義别也。

    此但指三時中。

    不通第五。

    何以知然。

    考彼問辭。

    隻約前三對說。

    意謂豈前二時。

    大小相隐。

    而有秘密。

    當知方等。

    四教相對。

    亦有秘密。

    故言無時不遍。

    此約味味橫論。

    若約此橫以論三時之豎。

    前二味大小相隔。

    隐也。

    方等同聞。

    顯也。

    此乃在機。

    非關教也。

     【□注】又釋簽十(二十四)雲。

    五味則一道豎進。

    味味有半滿相成。

    複於味味皆有秘密。

    及以不定。

    (文)蓋約五味對半滿。

    以論相成。

    故玄文雲。

    雖複俱遊。

    行藏得所(俱遊論相成行藏論用舍)。

     【□注】華嚴唯滿不半。

    乃至法華廢半明滿。

    半有成滿之功。

    非謂味味各有半滿。

    又雲。

    味味皆有秘密不定者。

    此且據前四時為言。

    或顯密相成。

    則以昔時秘密不定。

    成今法華。

    是顯。

    非秘密。

    是定。

    非不定矣。

     【■備】此通釋簽味味皆有秘密不定之文。

    今先通味味半滿相成。

    以比知皆有秘密之文。

    不可泥解。

    蓋乳等五味。

    自華嚴至法華一道豎進。

    然此五味中均有半滿相成者。

    如玄此雲。

    今明五味。

    不離半滿。

    半滿。

    不離五味。

    五味有半滿。

    則有慧方便解。

    半滿有五味。

    則有方便慧解。

    權實俱遊。

    如鳥二翼。

    雖複俱遊。

    行藏得所。

    若華嚴頓滿。

    大乘家業。

    但明一實。

    唯滿不半。

    於頓成乳。

    三藏客作。

    但是方便。

    唯半不滿。

    於漸成酪。

    方等彈诃。

    半滿相對。

    以滿斥半。

    於漸成生酥。

    般若領教。

    帶半論滿。

    半為二乘。

    滿為菩薩於漸成熟酥。

    法華付财。

    廢半明滿。

    若無半字方便調熟鈍根。

    則亦無滿字。

    開佛知見。

    於漸成醍醐。

    是則半有成滿之功。

    所以如來殷勤稱歎方便者。

    良以半有成滿之功也。

    意在於此。

    非謂味味各有半滿也。

    若泥定味味有半滿之語。

    則華嚴唯滿不半。

    及法華廢半明滿等。

    如何消通。

    故以味味半滿。

    比知味味皆有秘密不定者。

    且據前四時置毒發毒。

    皆得會入醍醐而言。

    或約顯密相成說者。

    則以昔四時之秘密不定。

    成今法華之是顯。

    非密。

    是定。

    非不定。

    更了然顯明矣。

     【■記】俱遊者。

    涅盤經曰。

    鳥有二種。

    一名迦鄰提。

    二名鴛鴦。

    遊止共俱。

    不相舍離。

    乃至選擇高原。

    安處其子。

    然後随本安穩而遊。

    如來亦複如是。

    化無量衆生。

    令住正法。

    乃至所作辦已即便入於大般涅盤。

     【■備】今以譬五味半滿相成之意。

    行藏論用舍者。

    謂華嚴用滿。

    鹿苑用半。

    乃至法華廢半明滿。

    如鳥之行藏也。

     【□注】妙玄六(二十)引大論雲。

    餘經非秘密。

    法華是秘密者。

    釋簽七(十三)雲。

    非八教中之秘密。

    但是前所未說為秘。

    開已無外為密。

     【■記】此釋法華是秘密義。

    大論囑累品雲。

    般若非秘密法。

    法華說阿羅漢受決作佛。

    大菩薩能受持用。

    如大藥師。

    以毒為藥。

    是文正明法華秘密。

    今何謂說法華是顯非秘耶。

    釋簽下。

    明論說法華是密意。

    正所謂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者。

    秘也。

    開昔所說。

    總成圓妙者。

    密也。

    是則上雲法華非秘密者。

    謂非八教之秘密也。

    經經皆爾。

    豈可以龍樹别意。

    通害諸經乎。

    故法華是秘密非秘密。

    蓋各有取義耳。

     △二生後四教俱非二。

    初明法華開顯非四教攝四。

    初開顯二。

    初正明三。

    初總明今昔二。

    初開權顯實。

     次說法華。

    開前頓漸。

    會入非頓非漸。

    故言開難顯實。

    又言廢權立實。

    又言會三歸一。

     【■注】妙法難解。

    取喻蓮華。

    蓮華。

    華果同時。

    妙法。

    則權實一體。

    故有迹門三喻。

    本門三喻。

     【■記】實相妙法譬蓮華者。

    妙玄雲。

    華有多種。

    例法有粗妙。

    狂華無果。

    喻外道空修梵行。

    無所克獲。

    一華多果。

    喻凡夫供養父母。

    報生梵天。

    多華一果。

    喻聲聞種種苦行。

    止得涅盤。

    一華一果。

    喻緣覺一遠離行。

    亦得涅盤。

    前果後華。

    喻須陀洹卻後修道。

    前華後果。

    喻菩薩先藉緣修。

    生後真修。

    皆是粗華。

    不得為喻。

    蓮華多奇。

    可譬妙法。

    為蓮故華。

    華實具足。

    可譬即實而權。

    華開蓮現。

    可譬即權而實。

    華落蓮成。

    蓮成亦落。

    可譬非權非實。

    如是等種種義便。

    故以蓮華喻妙法也。

    末二句。

    示有本迹六喻。

    如下圖示。

    此初約部教也。

     【■記】迹門為實施權者。

    經雲。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是也。

    開權顯實者。

    經言。

    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是也。

    廢權立實者。

    經言。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是也。

    本門從本垂迹者。

    經言。

    我實成佛已來。

    久遠若斯。

    但教化衆生。

    作如是說。

    我少出家。

    得三菩提是也。

    開迹顯本者。

    經言。

    一切世間。

    皆謂今始得道。

    我實成佛已來。

    無量無邊。

    那由他劫是也。

    廢迹立本者。

    經言。

    諸佛如來。

    法皆如是。

    為度衆生。

    皆實不虛。

    是也。

     【■補】天台分法華為本迹二門。

    從序品。

    至安樂行十四品。

    約迹門顯實。

    從湧出品。

    訖經十四品。

    約本門顯實。

    以今一代化事為迹。

    久遠最初成道為本。

    本如所依處。

    迹如所行路。

     【■注】妙名一唱。

    待絕俱時。

    故相待論判。

    出前三教四時之上。

    絕待論開。

    複能開前令皆圓妙。

    今文但雲開者。

    蓋上既雲化儀四教齊此。

    則顯法華出前四時。

    況複下文曆部揀教。

    即是判也。

    然待絕二妙。

    妙體無殊。

    約義而論。

    開為正意。

     記此釋能開之妙。

    初二句。

    總示待判絕開。

    今文下。

    明但開不判。

    然待下。

    釋開為正意。

    言妙者。

    相待妙。

    絕待妙也。

    然相待時。

    即絕待時。

    故曰俱時。

    此節釋開前頓漸開字也。

    法華具相待論判。

    絕待論開二意。

    今但論開者。

    以開為正意。

    下文曆部揀教即是判者。

    指華嚴時一權一實等文。

    待絕二妙體本無殊者。

    玄文雲。

    乳教中圓。

    與今圓不殊。

    方等般若中妙。

    與今妙不殊。

    故頓部一妙。

    則與法華無二無别。

    諸味圓教。

    本自圓融。

    然而約義。

    則有兼但對帶之粗。

    必當開顯令妙。

    故曰開為正意。

     【■補】相待論判者。

    待前四時粗。

    顯今一乘妙也。

    出三教四時上者。

    以昔諸經兼但對帶。

    不若法華純圓也。

    絕待論開者絕前諸粗。

    無可形待。

    以法華之妙。

    有絕粗之功。

    所以論開。

    妙外無粗。

    粗即是妙。

    如經言。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指二乘所行。

    是菩薩道。

    更無餘乘。

    直顯一實。

    故曰開前令妙等也。

    然此二妙。

    缺一不可。

    若非相待以判。

    則不顯法華超過之說。

    若非絕待以開。

    則不知法華妙一切法。

     【□注】凡論開權。

    有約部。

    約教。

    約界。

    約理等。

    今雲頓漸者。

    乃約部通開。

    頓漸是權。

    屬前四時。

    非頓非漸是實。

    即今法華。

    又三即是權。

    一即是實。

    故以開廢會三而結雲。

    故言開權顯實等也。

     【■記】此釋所開部教。

    初一行總示權實有四。

    謂約部。

    約教。

    如次。

    約界者。

    開九界之廣。

    顯佛界之高。

    故雲九界鹹開無不成佛。

    約理者。

    開生滅無生無量之機顯無作之實。

    故雲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今雲下正明開部。

    謂一頓三漸皆權。

    法華不務速說。

    故非頓。

    但說無上道。

    故非漸。

    此即是實也。

    又三下。

    明開部中之教。

    謂藏通别既權。

    故當開之廢之會之。

    圓教既實。

    亦當顯之立之。

    以歸於一也。

     【■備】辨訛引統紀載集解曰。

    四時三教。

    鹹為所開。

    不同華嚴聾啞。

    故非頓。

    不同三時次第。

    故非漸。

    今經開顯。

    無不成佛。

    故曰會入非頓非漸。

     【□注】開者。

    發也。

    拓也。

    昔不言三是方便。

    故方便門閉。

    今言三是方便。

    故方便門開。

    廢者。

    舍之别名。

    開已俱實。

    無權可論。

    義當於廢。

    約法。

    乃開時即廢。

    約喻。

    必義須先開。

    若約理者。

    開廢俱時。

    開時已廢故也。

     【■記】此釋開廢。

     【■備】昔權隐實故閉。

    今於權見實。

    知是如來方便之力。

    於一佛乘分别說三。

    方便門開也。

    廢則權即是實。

    二乘所行是菩薩道。

    無權可論也。

    然約佛化法。

    既開於實。

    即座於權。

    約喻。

    則華開蓮現。

    義須先開。

    若約實理。

    理絕先後。

    即開即廢也。

     【□注】或謂。

    今文開廢會三。

    準彼玄簽第一。

    對於四一。

    義雖無妨。

    但在彼不對。

    其文則重。

    在今但作結上開部。

    義似稍允。

    蓋法華部開廢會三。

    法應爾也。

    如下文雲。

    總開會廢前四味粗。

     【■備】此揀異解玄簽對四一者。

    玄序曰。

    蕩化城之執教。

    廢草庵之滞情。

    簽判是教。

    開方便之權門。

    示真實之妙理。

    簽判是理。

    會衆善之小行。

    歸廣大之一乘。

    簽判是行。

    上中下根。

    皆與記莂。

    簽判是人。

    蓋以廢會等三。

    合上中下根。

    而對四一。

    然在彼不對。

    文似重說。

    今文無須對於四一。

    但作結上開部。

    義允常也。

     【■記】下曰。

    來至法華。

    總開廢會前四味粗。

    令成一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