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之下

關燈
萬四千相好。

    大師判為真法身觀故。

    鈔言。

    然此色相。

    是實報身。

    應同居土。

    而特名法身者。

    為成行人圓觀也。

    後料揀中問。

    尊特既是他受用報。

    須入地住方見。

    今八萬相。

    似位能見。

    驗非尊特。

    合是生身。

    答。

    地住。

    分證論見。

    地住以前。

    相似論見。

    斯乃如來以實報身應下二土。

    (雲雲)當知四明此言。

    因他問意。

    謂地住以上。

    舍生身已。

    入實報土。

    方見尊特。

    今圓行人。

    在相似位。

    處同居土。

    焉能見之。

    故答言。

    如來應下使見。

    而淨覺反宗破言。

    華嚴藏塵相好是尊特。

    是實報應下。

    觀經八萬四千相好。

    是生身非實報應下。

    故解謗言。

    汝執藏塵為尊特相。

    樹下之身有此相否。

    若言有。

    應下義不成。

    若言無。

    何故華嚴有上升須彌等文耶。

    足見藏塵尊特。

    是釋迦現起。

    應下之義不成矣。

    而八萬四千尊特不然。

    此由圓觀行人。

    台像圓觀既成。

    所見佛身。

    必非同居生身。

    實報土身。

    方是其境。

    故如來。

    以實報應下同居。

    而使見之。

    非入實報。

    方能見也。

    然鈔中乃是破立方便。

    非是下二土所現諸身。

    皆從實報應下也。

    況鈔雖言以實報應下。

    亦即於同居現起。

    此義當知。

    即華嚴從樹下釋迦境本現起。

    其義亦然。

    但華嚴現身說經。

    觀經應行人現相。

    其義稍異。

    思之可知也。

    又複現起應下。

    義亦不殊。

    如華嚴從境本發起。

    觀經從三十二相常身常相發起是也。

    故四明言。

    有須現者。

    即為現之。

    則知應下。

    義不殊也。

    今但知是淨覺語。

    不知出四明恣情縱破。

    故略述此。

     【□注】月堂雲。

    境本定身。

    則是釋迦。

    機感見相。

    乃是舍那。

    此即釋迦境本定身。

    現起舍那尊特也。

    上品相好。

    下品尊特。

    二現言之。

    正當須現。

     【■記】四明約教。

    分三品尊特。

    謂法華三十二相。

    相相無邊。

    即法身上品尊特。

    觀經八萬四千。

    中品尊特。

    華嚴丈六發起舍那。

    下品尊特。

    又約相海分三品。

    謂華藏塵相。

    上品相海。

    八萬四千。

    中品相海。

    三十二相。

    下品相海。

    次即言上品相好。

    下品尊特。

    此二皆現起相。

    故曰二現言之。

    正當須現。

     【■補】下品尊特。

    以兼别機。

    須當現起。

    方有不能。

    即劣顯法。

    如法華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也。

    月堂法師。

    諱詢。

    字謀道。

    依圓辨琛。

    以正所學。

    統紀曰。

    準解謗說尊特身。

    有須現。

    不須現之分。

    故須現。

    如梵網華嚴及觀經等相多身大。

    不須現。

    則以力加。

    令於劣身。

    不取分齊見三十二相。

    即無有邊。

    以知丈六。

    是法界故也。

     【□注】圓滿修多羅。

    約圓實部主說。

    釋簽雲。

    華嚴頓部。

    正在圓真。

    兼申别俗。

     【■備】八卷曰。

    圓。

    以不偏為義。

    又言。

    無有缺減。

    名曰圓滿。

    法華言。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即圓實也。

    兼申别俗句。

    乃文義未能截斷。

    順帶引之。

    非本節引用正意。

     【□注】修多羅翻契經。

    聖教之都名。

    若十二部中。

    直說法相者。

    名修多羅。

    今非此意。

     【■記】契經者。

    以經通教理。

    教能契理。

    理能契機也。

    聖教都名者。

    據經藏釋。

    通名修多羅。

    若十二部中。

    名修多羅者義局。

    故揀之。

     【□注】故言頓教。

    結部屬頓也。

     【■記】此先結部屬頓。

    下約教說。

     △二明機教三。

    初機教兼權。

     若約機約教。

    未免兼權。

     【□注】機是所被。

    教是能被。

    機有别圓。

    教兼權實。

     【■記】由所被之機有異。

    故能被之教亦兼。

     【□注】輔行曰。

    約部約味。

    得名為頓。

    部内之教。

    教仍兼漸。

     △二雙示圓别二。

    初為利機說圓教。

     謂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等文。

    為圓機。

    說圓教。

     【■記】晉譯華嚴梵行品言。

    觀一切法。

    如幻如夢。

    如影響化。

    菩薩如是觀者。

    以少方便。

    疾得一切諸佛功德。

    常樂觀察。

    無二法相。

    斯有是處。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

    真實之性。

    具足慧身。

    不由他悟。

    今引二句。

    以明圓也。

     【□注】此釋能兼之圓。

    如後釋。

     【■記】後九卷言。

    初發心者。

    初住名也。

    便成正覺者。

    成八相佛也。

     【□注】等文者。

    等於三無差别之文。

     【■記】晉譯如來林菩薩偈言。

    心如工畫師。

    畫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二為鈍機說别教。

     處處說行布次第。

    則為權機。

    說别教。

     【□注】此釋所兼之别。

    凡經文處處所說。

    行列排布恒沙法門。

    曆劫修行次第之義。

    皆别教也。

     【■記】賢首品言。

    菩薩住在三昧中。

    種種自在攝衆生。

    悉以所行功德法。

    無量方便而開誘。

    或以供養諸如來。

    或以難思布施門。

    或以頭陀持戒門。

    或以不動堪忍門。

    乃至言八萬四千諸法門。

    諸佛以此度衆生。

    所謂行列排布恒沙法門也。

    又言。

    或一念頃。

    修普賢行。

    而成正覺。

    或須臾頃。

    或一時。

    或半月。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

    修普賢行。

    成正覺。

    此曆劫修行次第義也。

     【□注】今文欲顯部中機教兼權。

    故指經中别圓各說顯文為證。

    若别圓間說。

    及分圓即别。

    融别即圓。

    義非一概也。

     【■記】簽文曰華嚴所明位行。

    不出别圓。

    始從住前至登住來。

    全提圓義。

    從二住至七住。

    文相次第。

    又似别義。

    於七住中又辨一多相即自在。

    至行向地。

    又明次第别義此證别圓間說意也。

    若其間分圓即别。

    融别即圓者。

    乃圓融不礙行布。

    行布。

    不礙圓融。

    故以義非一概總結。

     【■補】光明玄記言。

    聞說三身。

    具乎三德。

    失意者分隔。

    即别。

    得意者互具。

    即圓。

    融别即圓。

    分圓即别也。

     △三雙結二約。

     故約部為頓。

     【□注】此結從部為頓。

     約教名兼。

     【□注】此結部中機教兼權。

     【■記】雙結部教。

     △二約時判。

     此經中雲。

    譬如日出。

    先照高山(第一時)。

     【□注】晉譯華嚴三十五。

    寶王如來性起品。

    文有四照。

    合法有五。

     【■補】晉譯性起品曰。

    譬如日出。

    先照諸大山王。

    次照一切大山。

    次照金剛寶山。

    然後普照一切大地。

    日光不作是念。

    我當先照諸大山王。

    次第乃至大地。

    但山有高下。

    光有先後。

    如來亦複如是。

    成就無量無邊法界智光。

    先照菩薩。

    次照緣覺。

    次照聲聞。

    次照決定善根衆生。

    随應受化。

    然後普照一切衆生。

    乃至邪定。

    又唐譯出現品言。

    譬如日出。

    先照須彌等諸大山王。

    次照黑山。

    次照高原。

    然後普照一切大地。

    乃至如來。

    亦複如是。

    常放無礙智慧光明。

    先照菩薩等諸大山王。

    次照緣覺。

    次照聲聞。

    次照決定善根衆生。

    然後一切衆生。

    乃至邪定亦皆普及為作未來利益因緣。

    令成熟故。

     【□注】今家約義引經。

    但作三照。

    又複義開平地為三。

    用對涅盤五味。

    妙玄一(六)釋簽一(十七)。

     【■記】妙玄曰如日初出。

    前照高山。

    厚植善根。

    感斯頓說。

    良由小不堪大。

    亦是大隔於小。

    此如華嚴。

    約法被緣。

    緣得大益。

    名頓教相。

    約說次第。

    從牛出乳相。

    次照幽谷。

    淺行偏明。

    當分漸解。

    此乃小隔於大。

    大隐於小。

    約法被緣。

    名漸教相。

    約說次第。

    名酪味相。

    次照平地。

    影臨萬水。

    逐器方圓。

    随波動靜。

    示一佛土。

    淨穢不同。

    示現一身。

    巨細各異。

    一音說法。

    随類各解。

    恐畏歡喜。

    厭離斷疑。

    神力不共。

    故見有淨穢。

    聞有褒貶。

    嗅有薝蔔不薝蔔。

    華有着身不着身。

    慧有若幹不若幹。

    此如淨名方等。

    約法被緣。

    猶是漸教。

    約說次第。

    生酥味相。

    複有義。

    大人蒙其光用。

    嬰兒喪其睛明。

    夜遊者伏匿。

    作務者興成。

    故文曰。

    但為菩薩說其實事。

    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雖三人俱學。

    二乘取證。

    具如大品。

    若約法被緣。

    猶是漸教。

    約說次第。

    熟酥味相。

    複有義。

    日光普照。

    高下均平。

    若低頭。

    若小音。

    若散亂。

    若微善。

    皆成佛道。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

    具如今經。

    若約法被緣。

    名漸圓教。

    約說次第。

    醍醐味相。

    當知華嚴之譬。

    與涅盤義同。

    釋簽言。

    初文五味者。

    還約華嚴日照三譬。

    開為五味。

    然五味轉變。

    隻是一乳。

    三照不同。

    隻是一日。

    今演華嚴平地之譬。

    以對涅盤後之三味。

    雖數不等。

    其義宛齊。

    又涅盤以牛譬佛。

    乳從牛出。

    譬佛初說大。

    乳出已後。

    其味轉變。

    猶成分譬。

    義立五味。

    又華嚴日譬於佛。

    光譬說教。

    日無緣慈。

    非出而出。

    衆機所扣。

    非照而照。

    故使高山。

    幽谷。

    平地。

    不同。

    同禀教光。

    終歸等照。

    故用兩經二義相成。

     【■備】恐畏歡喜等。

    即四悉檀。

    解二卷。

    大人蒙光。

    簽曰。

    菩薩大人。

    蒙般若光。

    諸法之用。

    二乘。

    如七日嬰兒。

    若視日輪。

    令眼失光。

    名喪。

    外人暗證。

    如夜遊。

    菩薩利他。

    如作務。

     【□注】别行義疏記雲。

    彼經預叙一代始終。

    故立譬雲。

    猶如日出。

    先照高山。

    次照幽谷。

    後照平地。

    今家義開平地為三。

    對於涅盤五味(文)。

     【■記】此引以證成三照對五味之義。

     【□注】日譬於佛。

    光譬說教。

    照物譬被機。

    高山譬别圓衆。

    此譬兼於機應也。

     【■記】佛必感機應而說。

    故喻兼機應。

    如言佛不出世。

    萬古長夜。

    及至出現。

    光明遍照。

    極於幽暗。

    悉皆大明。

    所以日譬佛也。

    光從日出。

    譬教從佛說也。

    物得日光能消長。

    機禀佛教有損益。

    所以照物譬被機也。

    高山卓出餘峰。

    别圓超越藏通。

    所以高山。

    譬别圓衆也。

     【■備】此節應列於首。

    以消本節儀文喻意。

    然後引晉譯華嚴等文氣似貫。

     【□注】若釋簽用兩經二義相成者。

    旻智行雲。

    若不用涅盤五味。

    則不顯華嚴演三成五。

    若不用華嚴三照。

    則不顯涅盤後之四味。

    皆從牛出。

     【■備】此明釋簽用兩經二義相成。

    複引旻師語以證。

     【□注】舊謂今家合四為三。

    而諸文直作三照引經。

    何嘗雲合四耶。

     【■補】舊謂合四為三。

    指統紀列三照五時五味圖中。

    特标言妙玄合四為三。

    意謂玄文合經中次照一切大山。

    次照金剛寶山。

    為幽谷一照。

    以成三照。

    故言合四為三。

    其實玄文。

    準經立義。

    而作三照。

    并無合四之語也。

     【□注】又有以經中。

    譬如日月。

    出現世間。

    乃至深山幽谷。

    無不普照之文。

    謂是經文合四為三。

    殊不知此文。

    隻是照幽谷也。

     【■記】經指華嚴。

    由此文連四照五合文後。

    便謂合四為三。

    以前四照為三合。

    足此一文為一合。

    為四合也。

    殊不知下。

    出正意。

    謂若以此文為合四。

    經應頌出。

    既經但頌前文四照五合。

    則知此一節文。

    隻是照幽谷也。

     【■補】謂經文合四為三。

    亦指統紀列圖後。

    引經四照以證。

    又於四照文末引經雲。

    譬如日月。

    出現世間。

    乃至深山幽谷。

    無不普照。

    特注雲。

    玄文合大山寶山為幽谷。

    其文出此。

    豈非謂諸節經文。

    乃是合四為三文耶。

    但前言舊謂。

    此言又有是玉師回護意。

    以統紀於今家甚有功。

    然恐後莫辨。

    故點明之。

     【■備】統紀合四為三。

    以經有高山。

    大山。

    寶山。

    平地。

    四種。

    玄文作三照。

    恐遭诘難。

    故引深山幽谷無不普照。

    以證玄文合大山寶山為幽谷。

    其文出此。

    固屬别字微意。

    玉師以合四為三。

    妙玄無顯文。

    不必泥定合四也。

    故於後相成圖中。

    以約義引經釋之。

    記中以前四照為三合。

    足此一文為四合。

    及經應頌出等所解甚拗。

    研集注意亦未然。

    或舊有此說。

    存俟考定。

     經文四照   約義引經但作三照 三照五味相成圖 【■補】決定善根衆生。

    乃事六度菩薩。

    三僧祇決定成佛。

    故曰決定。

    廣修六度。

    名善根。

    而未斷惑。

    且名衆生。

    然華嚴合法文中。

    列次照聲聞後。

    普照一切衆生前。

    佛意。

    隻以一類伏惑行因菩薩。

    為決定善根衆生。

    本不明是菩薩屬何教也。

    玉師既判屬三藏。

    理應四照内。

    牽入中間兩照。

    或以中間兩照。

    但對聲聞緣覺。

    則普照大地。

    亦應隻對一切衆生。

    以譬中言。

    然後普照一切大地。

    法中言。

    然後普照一切衆生。

    正相敵對。

    如謂普照義寬。

    故可牽入大地之下。

    若爾。

    今家取日照平地。

    止對後三時。

    又如何消通耶。

    據理既上牽入普照下。

    應入於平地下。

    既牽入幽谷上。

    應入於中間兩照。

    不惟令人易明。

    且與經義相合也。

    或言以未斷惑。

    牽入平地。

    不住凡夫。

    牽入幽谷。

    此乃臆度。

    恐未符經義也。

     【■備】三照五味圖。

    統紀已列。

    然經曰。

    先照菩薩。

    次緣覺。

    次聲聞。

    次一切衆生。

    牽線中應緣覺在先。

    聲聞在後。

    始與經符。

    統紀圖内。

    列大山寶山。

    牽入聲聞在先。

    配幽谷。

    緣覺居次。

    配平地食時。

    将決定衆生配禺中。

    複将決定衆生注明藏菩薩。

    其中緣覺聲聞。

    與經倒列。

    一也。

    菩薩根利二乘。

    蒙照應在先。

    經雖不開藏菩薩。

    應攝在二乘内。

    或攝入先照菩薩中。

    今判決定衆生乃藏菩薩。

    友緻利根後照。

    二也。

    緣覺菩薩利於聲聞。

    乃下牽配入平地。

    三也。

    玉師仍以決定衆生。

    乃藏菩薩。

    但配入平地。

    究為未妥。

    故同緣覺。

    改牽幽谷。

    而聲聞緣覺。

    雖分配大山寶山。

    依舊與經倒列。

    總由善根衆生是藏菩薩。

    其勢必須聲緣菩薩挨順而列矣。

    辨訛曰當以緣覺居先。

    聲聞居後。

    私謂。

    清涼師疏鈔。

    黑山配緣覺。

    高原配聲聞。

    大地内合配決定。

    不定。

    邪定。

    三聚衆生。

    則決定一聚。

    通指因中正定衆生。

    惟經中系與緣覺聲聞一連之文。

    似當合入幽谷。

    一切衆生乃至邪定。

    緊對普照大地句。

    研兩然後字。

    界限自清。

    故别作圖說。

    以備參考。

    黑山配緣覺等義。

    疏鈔廣明。

    須者往檢。

    又節義言。

    準經。

    應緣覺在先。

    今依三車次第。

    故先列聲聞。

    大地中開出決定衆生者。

    此是事六度菩薩。

    以未斷惑。

    且讓二乘高出一頭。

    但名衆生。

    而其心行已大。

    雖未斷惑。

    同是鹿苑三乘。

    故牽入幽谷。

    一切衆生。

    通指十界之機。

    未起宏誓願行之人也。

    私謂。

    新作圖說。

    依節義意。

    判決定屬藏菩薩亦通。

    但不可泥定衆生二字。

    謂須合入大地。

    以佛亦稱尊極衆生也。

    圖說中不列旁追二誘等者。

    此圖本明華嚴三照。

    以對涅盤五味。

    如此圖說。

    於義已足。

    且旁追等。

    專指一類小機。

    備曆五時者言。

    今華嚴三照。

    統論大小衆機。

    不必夾入旁追等喻配合。

    如以時味義富。

    亦可備列。

    俾無疎漏。

    來哲再定之。

    緣覺聲聞。

    對凡夫則為大機。

    故合入一切大山。

    決定善根。

    有金剛寶義。

    故合入金剛寶山。

    一切衆生機衆。

    先後得益不定。

    先即食時。

    次禺中。

    後正中。

    故開亦無礙。

    所對時味。

    但可取相生次第。

    如下所引無垢藏王一節經意也。

     △三約味判。

     涅盤雲。

    譬如從牛出乳。

    此從佛出十二部經(一乳味)。

     【□注】牛譬於佛。

    乳譬於教。

    釋簽雲。

    此五味相生之文。

    在十三卷聖行品末。

    佛印無垢藏王菩薩竟雲。

    譬如從牛出乳。

    乃至醍醐。

    譬如佛出十二部經。

    乃至涅盤。

     【■補】大經無垢藏王言。

    諸佛菩薩。

    成就智慧功德。

    實不可說。

    我意猶謂。

    故不如是大乘經典。

    何以故。

    大乘經典。

    能出生阿耨菩提。

    佛言。

    譬從牛出乳。

    乳出酪。

    酪出生酥。

    生酥出熟酥。

    熟酥出醍醐。

    佛亦如是。

    從佛出十二部經。

    從十二部經出九部修多羅。

    從修多羅出方等典。

    方等出般若。

    般若出大涅盤。

     【□注】十二部經頌曰。

    長行重頌并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俱成十二名。

    廣如大論三十三。

     【■記】大論言。

    諸經中直說者。

    名修多羅。

    授記者。

    衆生三乘六趣九道中受記。

    諸佛法欲與衆生授記。

    先皆微笑。

    無量種光。

    從四牙出。

    從上二牙出者。

    光照三惡道。

    得遇斯光。

    聞說法者。

    身心安樂。

    得生人中天上。

    從是因緣。

    皆得畢苦。

    從下二牙出者。

    上照人天。

    乃至有頂。

    此諸光明。

    複至十方。

    遍照六道。

    作佛事已。

    還繞身七匝。

    若記地獄。

    光從足下入。

    記畜生。

    從腨入。

    餓鬼。

    從[月*坒]入。

    人道從臍入。

    天道胸入。

    聲聞口入。

    辟支眉間入。

    若記作佛。

    光從頂入。

    佛欲受記。

    先現此相。

    然後弟子發問。

    一切偈名祇夜。

    六句。

    三句。

    五句。

    多少不定。

    亦名祇夜。

    亦名伽陀。

    優陀那者。

    名有法。

    佛必應說。

    而無有問者。

    佛略開問端。

    如佛自說無我無我所。

    是事善哉。

    一比丘白佛言。

    雲何是事善哉。

    佛告比丘。

    凡夫人未得無漏道。

    颠倒覆心。

    故於無我無我所。

    心大驚怖。

    若佛弟子。

    聞好法者。

    歡喜奉行。

    無颠倒故。

    不複更作如是等。

    雜阿含中廣說尼陀那者。

    說佛本起因緣。

    佛何因緣說此事。

    修多羅中有人問故。

    為說是事。

    毗尼中有人犯是事。

    故結是戒。

    一切佛語緣起事。

    皆名尼陀那。

    阿波陀那者。

    與世間相似柔軟語。

    如是語經者。

    如一獅子。

    來禮佛足。

    佛告比丘。

    是師子。

    毗婆屍佛時。

    依婆羅門。

    來至佛所。

    大衆之中。

    以聽法故。

    無共語者。

    即發罵言。

    秃輩。

    與畜生何異。

    惡口業故。

    九十一劫。

    堕畜生中。

    此人爾時。

    即應得道。

    以愚癡故。

    自作生死長久。

    今於佛所。

    心清淨故。

    當得解脫。

    如是等經。

    名為出因緣。

    何名因緣。

    是事之本名因緣。

    本生經者。

    過去世時。

    菩薩身為赤魚。

    自以其肉。

    施諸病人。

    如是等無量本生。

    多有所濟。

    名本生經。

    廣經者。

    名摩诃衍。

    所謂般若經。

    華手經。

    法華經等。

    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經。

    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說。

    未曾有者。

    如佛現種種神力。

    衆生怪未曾有。

    所謂佛生時。

    如是等無量希有事。

    論議經者。

    答諸問者。

    釋其所以。

    又複廣說諸義。

    如佛說四谛。

    何等為苦聖谛。

    所謂生苦等八種苦。

    廣解其義。

    複次佛所說經論議。

    及摩诃迦旃延所解經。

    乃至像法凡夫人所解經。

    亦名優波提舍。

     【■備】祇夜。

    伽陀。

    分别見下節。

    此依大論錄出其文。

     【□注】華梵名義。

    具如妙玄六。

     【■記】妙玄言。

    修多羅翻契經。

    即長行。

    祇夜。

    翻重頌。

    和伽羅。

    翻授記。

    伽陀。

    即孤起。

    優陀那。

    翻無問自說。

    尼陀那。

    翻因緣。

    阿波陀那。

    翻譬喻。

    伊帝目多伽。

    翻本事。

    阇陀伽。

    翻本生。

    毗佛略。

    翻方廣。

    阿浮陀達摩。

    翻未曾有。

    優波提舍。

    翻論議。

    此十二種俱稱部者。

    各有類從也。

     【□注】此十二部經。

    通論。

    大小各具十二部。

     【■記】解深密經。

    明菩薩依十二分教。

    修奢摩他。

    瑜伽論言。

    佛為聲聞。

    一一具演十二分教。

     【□注】别而言之。

    小乘讓三存九。

    小乘灰斷。

    無方廣經。

    說必假緣。

    無無問自說。

    雖有授記。

    作佛者少。

    此以小九望大三也。

    玄文又以大九望小三者。

    謂大乘根利。

    無因緣。

    譬喻。

    議論。

    之三也。

    又以大一望小十一者。

    謂小乘但讓廣經一部耳。

     【■記】小讓三者。

    妙玄言。

    小乘灰斷。

    無如意珠身故無廣經。

    又言。

    小乘根鈍。

    說必假緣。

    少無問自說。

    雖有授記。

    記作佛少。

    大無三者。

    涅盤經雲。

    護大乘者。

    受持九部。

    謂因緣中。

    取因事制戒。

    於譬喻中。

    依為誘引。

    於議論中。

    約非了義也。

    又小有十。

    瑜伽論言。

    無方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