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之下

關燈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一之下 高麗沙門谛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谛閑編科參梓 △二八教二。

    初總列八教名二。

    初據今文通。

    列教名三。

    初正列。

     言八教者。

    頓。

    漸。

    秘密。

    不定。

    藏。

    通。

    别。

    圓。

    是名八教。

     【□注】初總标。

    不從漸來。

    直說於大。

    時部居初。

    故名為頓。

    中間三味。

    次第調停。

    鹿苑。

    破邪立正。

    方等。

    引小向大。

    般若。

    會一切法。

    皆摩诃衍。

    故名為漸。

     【■記】中間三味二句。

    總喻漸相。

    别則鹿苑。

    破外道之邪。

    立内法之正。

    方等。

    引戀空滞寂之小。

    向智求悲度之大。

    般若。

    會八十一科之法。

    同入第一義谛之乘。

    自小至大名漸。

    八十一科下解。

     【□注】不思議力。

    同聽異聞。

    互不相知。

    名秘密教。

     【■記】同聽一音。

    異聞諸義。

    此不知彼所聞。

    彼不知此所聞。

    名秘密。

     【□注】聞小證大。

    聞大證小。

    得益不同。

    名不定教。

     【■記】若宿於漸。

    有頓種者。

    今聞小。

    得大益。

    若宿於頓。

    有漸種者。

    今聞大。

    得小益。

    功推於教。

    名不定。

     【□注】經論律三。

    各含文理。

    條然不同。

    名三藏教。

     【■備】經藏法本義。

    律藏滅惡義。

    論藏無比法義。

    各有文理。

    包含攝持。

    名三藏教。

     【□注】三乘共行。

    鈍同三藏。

    利根菩薩。

    通後别圓。

    故名通教。

     【■記】藏教。

    以谛。

    緣。

    度。

    分屬三乘。

    通教。

    三乘同觀無生四谛。

    同修體假入空。

    觀十二緣。

    同觀六度。

    若鈍根。

    見偏空。

    近同三藏。

    利根兼見不空。

    遠通别圓。

    名通教。

     【□注】獨菩薩法。

    别前藏通。

    次第修證。

    别後圓教。

    故名别教。

     【■記】涅盤經言。

    苦集滅道。

    各各因緣。

    皆有無量。

    是菩薩法。

    非二乘知。

    别前藏通也。

    别行記言。

    時長行遠。

    次第隔曆。

    故受緣理斷九之譏。

    别後圓教也。

    名别教者。

     【□注】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

    滿足頓妙。

    一切圓融。

    故名圓教。

     【□注】四教義曰。

    圓義有八。

    一。

    教圓。

    正說中道。

    言不偏也。

    二。

    理圓。

    中道即一切法。

    理不偏也。

    三。

    智圓。

    一切種智圓也。

    四。

    斷圓。

    不斷而斷。

    無明惑斷也。

    五。

    行圓。

    一行一切行也。

    六。

    位圓。

    從初一地。

    具足諸地功德也。

    七。

    因圓。

    雙照二谛。

    自然流入也。

    八。

    果圓。

    妙覺不思議三德之果。

    不縱不橫也。

    滿足頓妙者。

    滿故。

    三一相即。

    無有缺減。

    足故。

    圓見事理。

    一念具足。

    頓故。

    體非漸成。

    妙故。

    三谛不别。

    總之一切圓融也。

    據下文。

    則曰圓伏。

    圓信。

    圓斷等。

    名圓教。

     △二喻顯。

     頓等四教是化儀。

    如世藥方。

    藏等四教名化法。

    如辨藥味。

     【■記】化儀如藥方者。

    随宜說法。

    如醫士按病制方也。

    化法如辨味者。

    知諸根性。

    如辨藥性味也。

     【□注】化儀。

    化物儀式。

    化法。

    化物方法。

     【■記】輔行言。

    化儀。

    敷置引入。

    化法。

    教門法則。

     【□注】義例五雲。

    頓等四教。

    是佛化儀。

    藏等四教。

    是佛化法。

     【■補】荊溪以輔行中文難明。

    複以七種義例明之。

     【■備】辨訛曰。

    儀。

    法。

    出自大師。

    當引八教大意等書。

    不必引義例也。

    私謂。

    引亦無妨。

    然此說。

    有益來哲慎擇之慧。

     △三結指。

     如是等義。

    散在廣文。

     【□注】廣文一家教部。

    即下文廣本也。

    大本即法華玄義。

     【■補】廣文。

    廣本。

    統指一家教部。

    大本。

    則單指玄義。

     △二依廣本略錄綱要二。

    初總标所依。

     今依大本略錄綱要。

     【□注】今家所錄。

    通依一家廣文。

    如文末雲。

    謹按台教廣本。

     【■記】此證今文通所依也。

     【□注】的依大本玄義。

    如雲請看法華玄十卷。

     【■記】此明今文的所依也。

     △二别示綱要。

     初辨五時。

    五味。

    及化儀四教。

    然後出藏通别圓。

     【□注】此明今文抄錄之法。

    化儀屬部。

    故與時味兼明。

    化法屬教。

    故後别明也。

     【■記】部。

    所以判教。

    故與時味兼明。

    教。

    所以釋義。

    須先判教已方依教釋義。

    義有緩急。

    文有前後。

    乃抄錄分章法也。

     △二别釋八教相二。

    初化儀四教分四。

    初正明四教四。

    初頓教三。

    初總标。

     第一頓教者。

    即華嚴經也。

     【□注】此判部屬頓。

     從部。

    時味等得名為頓。

     【□注】此釋出屬頓所以也。

    部唯約法。

    時兼法譬。

    味專約譬。

     【■記】部唯約法者。

    華嚴是圓頓法。

    時兼法譬者。

    經言。

    如日初出。

    先照高山。

    釋言。

    曰譬佛。

    光譬說教。

    照物。

    譬被機。

    高山。

    譬别圓。

    衆味專約譬者。

    即從牛出乳。

     【□注】最初說大。

    時味俱初。

    故得頓名。

     【■記】此正釋華嚴名頓。

     【□注】此下所謂如來等。

    約部判頓。

    此經中雲下。

    約時判頓。

    涅盤雲下。

    約味判頓。

    後準法華判也。

     【■記】約部時味。

    列次判頓可知。

    後準法華判。

    謂後信解品下。

    乃準法華。

    判華嚴拟宜也。

     △二别釋三。

    初約部判二。

    初明部教。

     所謂如來初成正覺。

    在寂滅道場。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

    一時圍繞。

    如雲籠月。

    爾時如來現盧舍那身。

    說圓滿修多羅。

    故言頓教。

     【□注】如來。

    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

    文句九(十一)。

     【■記】此指二身中。

    真身也。

    成論言。

    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

    名如來。

    乘者。

    法如如智。

    實者。

    法如如境。

    道。

    是因。

    覺。

    是果。

    若單論乘者。

    如如無所如。

    單明實者。

    如如無能如。

    境智和合。

    則有因果。

    照境未窮。

    名因。

    盡源。

    為果。

    道覺義成。

    即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

    此真身如來也。

    以如實智。

    乘如實道。

    來生三有。

    示成正覺。

    即應身如來也。

     【□注】初成正覺。

    三七日說大化之始。

    故曰初成。

    離邪。

    曰正。

    背妄曰覺。

     【■記】三七說大化始。

    是随機說。

    諸經論。

    明初時說法不定。

    普曜經。

    密迹經。

    皆曰二七日說三乘。

    法華過三七日。

    方說小乘。

    四分律中六七。

    興顯行經七七。

    五分律八七。

    智論五十個七日。

    則知随機見聞。

    得益不同。

    故如來初時說大說小。

    應現時分亦異。

    今華嚴是被大機。

    故三七說。

    大化正覺。

    藏。

    依生滅。

    通。

    依無生。

    别。

    依無量。

    圓。

    依無作。

    若華嚴本部。

    當以别圓判。

    然别地以上。

    證道同圓。

    佛是果人。

    離偏小邪妄。

    證圓妙正覺。

    一覺一切覺。

    無覺無不覺。

    言窮慮絕。

    不壞假名。

    故曰始成正覺也。

     【□注】寂滅道場。

    寂五住煩惱。

    滅二種生死。

    得道之場。

    故曰道場。

    即摩竭提國。

    阿蘭若處。

    處随法轉。

    名寂滅場。

     【■記】五住。

    謂見一切住地。

    欲愛。

    色愛。

    無色愛。

    三住地。

    無明住地。

    二種生死。

    謂分段變易。

    生死是苦果。

    煩惱是集因。

    前四住。

    感分段果。

    後一住。

    感變易果。

    寂滅。

    乃究竟大寂滅處。

    佛於此得大寂滅道。

    故曰道場即。

    摩竭提國阿蘭若處。

     【■補】摩竭提。

    翻不害。

    劫初以來無刑害故。

    至阿阇世王。

    截指為刑。

    後自齧指痛。

    複息此刑。

    佛成道其地。

    故吉兆預彰。

     【■記】阿蘭若翻寂靜處。

    七佛與人作則。

    皆依阿蘭若處成道。

     【□注】四十一位。

    圓教住行向地等覺。

    别地已上。

    證道同圓。

     【■記】住行向地等覺。

    如九卷釋。

    此四十一位破無明惑。

    應判圓教。

    别地同圓者。

    如八卷解。

    若華嚴疏明。

    一海月等十菩薩同生衆共配初發心住。

    二執金剛神。

    三身衆。

    四足行。

    五道場。

    六主城。

    七主地。

    八主山。

    九主林。

    十主藥神。

    已上如次配十住。

    十一主稼神。

    十二主河。

    十三主海。

    十四主水。

    十五主火。

    十六主風。

    十七主空。

    十八主方。

    十九主夜。

    二十主晝。

    已上配行。

    二十一阿修羅王。

    二十二迦樓羅。

    二十三緊那羅。

    二十四摩睺羅伽。

    二十五夜叉。

    二十六龍。

    二十七鸠盤茶。

    二十八乾闼婆王。

    二十九月天子。

    三十日天子。

    已上配向。

    三十一忉利天王。

    三十二夜摩天。

    三十三兜率天。

    三十四化樂天。

    三十五他化天。

    三十六大梵天。

    三十七光音天。

    三十八遍淨天。

    三十九廣果天。

    四十大自在天王。

    已上天王配地。

    四十一師子座衆。

    配等覺。

    更有四十二眉間衆。

    配妙覺。

     【■備】記中四十一位。

    據華嚴所列配位。

    然注。

    乃指經前列衆。

    不必泥定。

     【□注】四念處雲。

    華嚴後無等覺者。

    乃部中談位。

    不可以此而難。

    今文。

    經前列衆也。

     【■記】四念處。

    釋别教中言。

    華嚴初無十信。

    後無等覺。

    恐人舉此以難。

    故明今文說有等覺。

    乃指經前列衆。

    又清涼疏問明品已下三品。

    别明十信。

    十忍品已下四品。

    别明十頂。

    當知頂即等覺。

    清涼鈔言。

    等覺因位之極。

    稱為頂位。

     【□注】法身大士。

    破無明惑。

    得無生忍。

    舍生身已。

    居實報土。

    受法性身。

    故曰法身。

    上求下化。

    建立大事。

    故曰大士。

     【■備】不了第一義谛。

    是謂無明。

    第一義谛。

    乃圓家一空一切空。

    無生理也。

    以無生理。

    忍可於心。

    名忍。

    破一分惑。

    得一分忍。

    顯一分法身。

    乃舍分段身之生。

    離同居方便之土。

    而居實報土。

    受法性身。

    名法身焉。

    行契佛行。

    是上求。

    化如佛化。

    是下化。

    此自利利他大事。

    惟法身菩薩能之。

    故名大士。

     【□注】宿世根熟。

    佛化衆生。

    種熟脫三。

    時時不廢。

    謂種在久遠。

    熟在宿世。

    脫在今日。

     【■記】玄文言。

    佛設教元始。

    巧為衆生作頓漸不定顯露種子。

    中間以頓漸五味。

    調伏長養而成熟之。

    又以頓漸五味。

    而度脫之。

    并脫。

    并熟。

    并種。

    番番不息。

    大勢威猛。

    三世益物也。

    今是大乘根熟衆生。

     【□注】天龍八部。

    天龍别名。

    八部。

    總稱。

    總别兼舉也。

    天(一)龍(二)。

    夜叉(三)。

    乾闼婆(四)。

    阿修羅(五)。

    迦樓羅(六)。

    緊那羅(七)。

    摩睺羅伽(八)。

    人非人等。

    總結八部。

     【■記】梵語提婆。

    此翻天。

    三界二十八天也。

    那伽。

    翻龍。

    守天宮持地。

    注雨等龍也。

    夜叉。

    翻勇健。

    亦名暴惡。

    飛空。

    飛行守天城。

    池門。

    閣。

    等也。

    乾闼婆。

    翻香陰。

    不啖酒肉。

    唯香資身。

    是天主幢倒樂神也。

    阿修羅。

    翻無端正。

    迦樓羅翻金翅。

    緊那羅。

    翻疑人。

    似人。

    而頭有角。

    亦天伎神也。

    摩睺羅伽。

    翻大腹行。

    即大蟒神腹行者也。

    原佛道濟百靈。

    慈育萬有。

    三乘歸投八部翼衛。

    餘無此德。

    故無八部也。

     【□注】龍鬼等得預法會者。

    乘急戒緩故。

    大師準涅盤經雲。

    於戒緩者。

    不名為緩於乘緩者。

    乃名為緩之文。

    遂開乘戒四句。

     【■記】涅盤經又言。

    菩薩於此大乘。

    心不懈怠。

    是名本成。

    為護正法。

    以大乘水。

    而自澡浴。

    故菩薩雖現破戒。

    不名為緩。

    智者取此乘急戒緩之文。

    於止觀中開成四句也。

    本成者。

    本所受戒。

    如本不失也。

     【■補】文句言。

    若通論戒乘。

    一切善法觀慧。

    皆稱戒乘。

    人天五乘。

    即是其義。

    道共等戒。

    悉是通義也。

    今就别判三皈。

    五戒。

    十善。

    八齋。

    出家律儀。

    乃至定共。

    能防身口。

    遮惡道果。

    得人天報者。

    名戒。

    聞經生解觀智。

    推尋谛緣度等智。

    能破煩惱。

    運出三界者。

    名乘。

    大品言。

    有相之善。

    不動不出。

    無相之善。

    能動能出。

    是也。

    若戒乘俱急者。

    下品戒急。

    報在人道。

    持小乘急。

    以人身於藏教時。

    見佛聞法。

    嚴持中乘。

    以人身於通教大乘。

    乃至帶方便諸大乘經時。

    見佛聞法。

    若持上乘。

    以人身。

    於華嚴法華等教。

    及諸教中圓見佛聞法。

    列為同聞衆也。

    若中品戒急。

    報在欲天。

    若持小乘。

    以欲天身。

    於藏教時。

    見佛聞法。

    餘持中上乘。

    如上說。

    若上品戒急。

    加修禅定。

    報在色無色界。

    持小乘急。

    以色無色界天身。

    於三藏中見佛聞法。

    餘持中上乘。

    如上說。

    二。

    戒緩乘急者。

    三品戒皆緩。

    報在三途。

    若小乘急。

    以三途身。

    於三藏教中。

    見佛聞法。

    餘如上說。

    三。

    戒急乘緩者。

    有戒。

    受人天身。

    無乘。

    佛雖出世說法。

    不見不聞。

    舍衛三億家。

    及諸不見聞者。

    三界樂着諸天等。

    是也。

    四。

    戒乘俱緩者。

    受三途報。

    不見佛不聞法也。

     【■記】華嚴疏鈔言。

    一。

    乘緩戒急者。

    事戒嚴峻。

    三種觀心不開。

    以得戒故。

    人天受生。

    或随禅梵世。

    耽湎定樂。

    世雖有佛說法度人。

    於此類無益。

    設得值遇。

    不能開解。

    二。

    乘急戒緩者德薄垢重。

    煩惱所使。

    是諸事戒。

    皆破理觀。

    乘急。

    信解諸法。

    戒緩。

    命終堕惡道中。

    於諸乘中随何乘急。

    強者先牽。

    若一乘急。

    即聞華嚴等。

    三。

    乘戒俱急者。

    具持衆戒理事無瑕。

    於諸妙法。

    觀念相續。

    即於今生。

    便應得道。

    若未得道。

    此業最強。

    必升善處。

    若一乘急。

    即於人天身。

    聞華嚴。

    四。

    乘戒俱緩者。

    失人天報。

    無得道期。

    展轉沉淪。

    不可度脫。

    是則乘戒。

    豈得偏向乎。

    設有偏志者。

    甯偏於乘也。

     【□注】如雲籠月。

    月喻教主。

    具智斷二德。

    初一至十五。

    謂之白月。

    智光漸增。

    故譬智德。

    十六至三十日。

    謂之黑月。

    邪光漸減。

    故譬斷德。

     【■記】準華嚴鈔。

    月有四德。

    合佛三法。

    明是智德。

    暗是斷德。

    清涼是恩德。

    應器周故。

    亦是恩德。

    今取黑白。

    喻智斷二德也。

    如大經月愛三昧。

    光色增長。

    譬十五智德。

    摩诃般若。

    光色損減。

    譬十五斷德。

    無累解脫。

    又言月性常圓。

    實無增減。

    因須彌山。

    故有虧盈。

    不增而增。

    白月漸着。

    不減而減。

    黑月稍無。

    法身亦爾。

    因無明故。

    約如論智。

    如實不智。

    約如論斷。

    如實不斷。

    無智而智。

    般若漸明。

    無斷而斷。

    解脫漸離也。

    據華嚴梵行品。

    月體喻法身。

    月光喻十五智斷。

    謂三十心。

    為三智斷。

    十地。

    為十智斷。

    等妙二覺。

    為二智斷。

    合有十五智斷也。

     【□注】爾時如來。

    指丈六身。

    即境本定身也。

     【■記】輔行言。

    止觀見佛相好。

    一一文中。

    皆言若見如來者。

    皆以三藏如來而為境本。

    於色相上四機所見不同。

    故名境本定身也。

     【■補】三藏如來老比丘相。

    即境本定身。

    境。

    是所見之境。

    本。

    為應機之本。

    定。

    乃一定之身。

    如言隻一金剛土台成道。

    四機各見不同。

    生滅機。

    見劣應身。

    無生機。

    見帶劣勝應身。

    無量機。

    見報身藏塵相好。

    無作機。

    見法身如虛空相。

    雖機見不同。

    隻是丈六一定身也。

     【□注】現盧舍那身。

    現。

    即現起。

    盧舍那。

    翻淨滿。

    謂諸惡都盡。

    故淨。

    衆德悉圓。

    故滿。

    自報。

    亦翻光明遍照。

    他報。

    亦名尊特。

    亦名勝應。

     【■記】淨滿者。

    障淨為先。

    德滿為後。

    如言萬惡鹹消。

    衆善普會也。

    梵網經疏言滿淨者。

    德滿為先。

    障淨為後。

    所謂富有萬德。

    蕩無纖塵也。

    光明徧照指為他報者。

    若據慈恩三藏釋。

    則言身光智光。

    内外照故。

    目於報身。

    通自他二報佛也。

    尊特有上中下三品。

    今指下品。

    從丈六身。

    現起千丈舍那也。

    勝應。

    如來應身相好。

    有勝劣不同。

    今指勝者。

    華嚴佛有殊勝相好。

    對劣名勝也。

     【□注】新譯華嚴雲毗盧遮那。

    妙樂九(二十七)破雲。

    近代翻譯。

    法報不分。

    二三莫辨(文)。

     【■記】新譯。

    即唐實叉難陀譯。

    盧舍那品。

    譯為毗盧遮那品。

    如來名号品中。

    或名盧舍那。

    譯為或名毗盧遮那。

    清涼疏言。

    毗。

    即徧也。

    盧遮那。

    光明照義。

    應言光明徧照。

    今按所釋名義未嘗非。

    但未明言教主是報身耳。

    蓋遮那。

    法身佛。

    舍那。

    報身佛。

    釋迦牟尼。

    應身佛。

    又以二身言之。

    遮那。

    真身。

    舍那。

    勝應。

    牟尼。

    劣應。

    勝劣均名應身。

    是名二身也。

    華嚴教主。

    乃舍那譯為遮那。

    則以法身為報身。

    法報不分也。

    又以真身為勝應。

    二三莫辨也。

    文句破言。

    自古經論。

    許有三身。

    若毗盧與舍那不别。

    法身即報身。

    一切衆生。

    無不圓滿。

    法身有說。

    衆生亦然。

    若言果滿方說。

    滿從報立。

    若言不離。

    三身俱然。

    何獨法報。

    又生佛尚且無二。

    豈唯三身。

    若論三身。

    法定不說。

    報通二義。

    應化定說。

    若其相即。

    俱說俱不說。

    若但從理。

    非說非不說。

    事理相對。

    無說即說。

    情同妙契。

    诤計鹹失是也。

     【■補】按毗盧遮那。

    言遍一切處。

    盧舍那。

    言光明遍照。

    牟尼。

    言能仁寂默。

     【□注】然華嚴教主。

    經疏諸文。

    或雲釋迦。

    或雲舍那者。

    蓋是釋迦現起舍那故也。

    而淨覺謂。

    本是實報土身。

    應下二土。

    故解謗破雲。

    汝執藏塵為尊特相。

    樹下之身有此相否。

    故升須彌山頂品雲。

    爾時世尊。

    不離一切菩提樹下。

    而上升須彌。

    向帝釋殿。

    豈非華嚴是千百億應身所說。

    此身既被别圓之機。

    見是尊特。

    何須獨指華台受職身耶。

    (文)蓋指千百億應身中之一身所說。

     【■記】此辨淨覺師偏說。

    以定從劣現勝正意。

     【■補】淨覺雲。

    藥師。

    淨名。

    觀經之相皆應身。

    不可指為法身。

    唯華嚴藏塵相好。

    為尊崇奇特。

    以相多故也。

    凡八萬四千。

    三十二相。

    皆從此實報尊特之身。

    應下二土。

    應八萬四千。

    似方便。

    應三十二。

    似同居。

    準此。

    則彼意指華嚴。

    藏塵相好為證得奇特。

    不知華嚴十華藏世界微塵相好。

    是應機現起。

    即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也。

    故四明作解謗破雲。

    汝執藏塵為實報尊特相。

    我且問汝。

    華嚴菩提樹下三十二相之身。

    有此奇特相否。

    若謂是有。

    何言三十二相是應下。

    何言華嚴是實報身。

    故知華嚴非本是實報身。

    三十二相。

    亦非應下明矣。

    蓋樹下身未被别圓機時。

    本無奇特相。

    若被别圓機。

    則於此身現起尊特。

    故不可謂本是實報土身也。

    以華嚴教主是現起身。

    故言不離一切。

    而上升須彌。

    向帝釋殿。

    上升。

    即現起義。

    豈非華嚴是千百億應身所說耶。

    華台受職者。

    即實報土身。

    若約所依。

    名實報身。

    以稱中道法性理。

    感真實果報土也。

    若約所證。

    名華台受職身。

    華台表法界理。

    故報身盧舍那佛坐華台。

    若應身釋迦。

    但坐蓮葉。

    如簽言。

    隻以入實名華台。

    以内心入實。

    故外處華台。

    玄文言。

    始見我身。

    初聞一實。

    已入華台。

    皆指所證。

    為華台也。

    受職者。

    謂報身初坐千葉蓮台寶華王座時。

    十方諸佛。

    齊放白毫來灌其頂。

    受法王職也。

    但此身有證得相。

    有現起相。

    淨覺所執是證得相。

    四明所定是現起相。

    故破言。

    何須獨指華台受職身耶。

    蓋指下。

    注家斷定四明意。

    統紀言。

    四明約機約教以定身者。

    是樹下生身。

    現起尊特。

    應别圓機。

    正合妙玄釋迦最初頓說。

    釋迦是生身。

    說頓是舍那。

    亦合四教儀。

    如來現盧舍那身說法之言。

     【■備】淨覺背宗因緣。

    統紀内載。

    須者往檢。

    辨訛曰。

    蓋指千百億至所說句。

    雖約一閻浮提而論。

    但意似局。

    私謂。

    四明是千百億應身所說句。

    恐有未見千百億之難。

    故玉師複申明一身也。

    辨訛又曰。

    實報土身應下二土之言。

    本四明妙宗鈔語。

    以經中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