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之上

關燈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一之上 高麗沙門谛觀錄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清比丘性權彙補輔宏記 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 天台嫡裔比丘谛閑編科參梓 △将釋此文總分為二。

    初釋題二。

    初标注題。

     天台四教儀集注。

     【■記】初标題。

    天等四字。

    标大師所立之教。

    儀字。

    乃谛師略錄之文。

    五字原題。

    又為潤師所集。

    注。

    即注題也。

    名集注者抄集典章。

    注解要義也。

    蓋大師。

    縱無礙辯。

    說教觀諸書。

    其詞豐。

    谛師。

    錄大部文心。

    成一卷儀式。

    其文約。

    潤師。

    複集諸文。

    而加注之。

    乃有十卷儀注行焉。

     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

     【■記】次标人。

    天竺。

    應雲印特迦羅。

    此翻月。

    有東南西北中。

    五天竺國。

     【■補】然此。

    非印度之南天竺。

    隋。

    真觀師。

    於杭州龍井。

    立精舍。

    名南天竺。

    後玉師居之。

    以成集注處也。

    沙門。

    解本卷。

     【■記】師。

    取法雨潤彼群蒙意立名。

    法華雲如彼大雲。

    雨於一切。

    如其種性。

    具足蒙潤是也。

     【■備】注家題。

    乃記者所标。

    記者厥功最偉。

    惜轶其名氏無從考列篇首。

    輔宏者。

    拟附止觀輔行傳弘而立。

    謂博搜詳記。

    以輔成集注。

    弘傳利物也。

    示三師。

    諱性權。

    住武源集福院。

    遍抄彙補。

    勤苦累載。

    傳法支派。

    亦未及備考。

    今題。

    标輔宏記。

    及列示師彙補下。

    特加輔宏記三字者。

    不敢沒記者苦心也。

    較訂者。

    虛衷細較。

    删冗闡真。

    訂成以備考定也。

     △二釋儀題。

     天台四教儀。

     【■記】初标題。

    此有通别二義。

    天等四字是别。

    蓋西土有龍猛四教。

    東土有光宅四教。

    苑公四教。

    曉公四教。

    玄簽判教章廣明。

    今雲天台四教。

    是别題也。

    儀字是通。

    如補助儀。

    放生儀等。

    通以此立名。

     【■備】言龍猛四教者。

    即龍樹菩薩。

    以阿含小乘為有門。

    大品般若為空門。

    深密等諸大乘經。

    說有談空。

    互相無礙。

    為亦有亦空門。

    中論等說一切法。

    皆即空之有。

    是非有。

    即有之空。

    是非空。

    互泯互融。

    即第一義。

    為非空非有門。

    光宅四教者。

    以羊車比聲聞。

    鹿車比緣覺。

    牛車比菩薩。

    白牛車。

    拟大乘菩薩。

    唐。

    元曉公四教者。

    一。

    三乘别教。

    謂四谛緣起經等。

    三乘共學。

    内二乘未明法空。

    是别相故。

    二。

    三乘通教。

    般若深密經等三乘共學。

    於中說諸法空。

    即是通相。

    三。

    一乘分教。

    梵網經等。

    不與二乘共學。

    名為一乘。

    於中未顯法之周普。

    名為随分。

    故名一乘分教四。

    一乘滿教。

    如華嚴經等。

    具明法界圓融周普故。

    苑公四教者。

    即唐賢首。

    藏公弟子苑公。

    因寶性論有四種衆生。

    不識如來藏立四教。

    一。

    迷真異執教。

    謂凡外迷真。

    廣起異執。

    二。

    真一分半教。

    謂二乘。

    如不變随緣二義。

    但得随緣。

    不得不變。

    故名一分。

    於随緣中。

    唯說生空。

    不說法空。

    故名為半。

    三。

    真一分滿教。

    謂初心菩薩。

    但得不變。

    不得随緣。

    故名一分。

    於不變中。

    雙辨二空。

    故名為滿。

    四。

    真具分滿教。

    謂菩薩具随緣不變二義。

    顯真實理。

    識如來藏故。

     【□注】天台。

    山名也。

    天者。

    颠也。

    元氣未分。

    混而為一。

    兩儀既判。

    清而為天。

    濁而為地。

    此本俗名。

    且依俗釋。

    台者。

    星名也。

    其地分野。

    應天三台。

    故以名焉。

    如輔行一(上十七)。

     【■記】颠者頂也。

    高無上也。

    元氣未分為太極。

    清濁已判為兩儀。

    所謂氣之輕清。

    上浮者為天。

    氣之重濁。

    下凝者為地。

    是也。

    此從儒釋。

    若據佛經論。

    光潔。

    自在。

    神用。

    名天。

    又身勝。

    樂勝。

    名天。

    如三卷天道中釋。

    星者。

    散也。

    二十八宿。

    列位布散。

    各有分屬之野。

    故雲分野。

    其地既上應三台之星。

    故山亦以天台名焉。

     【□注】此山即大師栖身入寂之所。

    蓋以西方風俗。

    稱名為尊。

    此土避名為敬。

    故以此處顯其人也。

    複以人命家。

    則天台為宗矣。

    今題意在焉。

     【■記】此明大師始終緣着此山。

    故以此命題。

    輔行雲。

    西方稱名為尊。

    如子之名。

    兼於父母。

    佛當生彼。

    預設此儀。

    使慕德稱名故也。

    此方避名為敬。

    故以所居。

    顯其人也。

     【■備】辨訛曰栖身。

    應雲栖真。

    以大師避世守玄故也。

    律中。

    西土亦以避稱為敬。

    如曰。

    不得稱二師名。

    人問。

    當示一字。

    若更問。

    當曰義因緣故。

    名某甲。

    又根本有部。

    乞戒詞曰。

    我因事至。

    說邬波馱耶名。

    邬波陀耶。

    名某甲。

    古師準此。

    故有上某下某之稱。

    至佛菩薩。

    萬德洪名不諱者。

    如此土稱谥号無異。

    又當别論也。

    予。

    按阿難陀。

    羅睺羅。

    皆名非谥。

    然律中。

    有是詞避稱之。

    義亦有之。

    雙存可也。

     【□注】四教者。

    别文明化儀。

    化法。

    有乎八教。

    今但言四教者。

    以通名立題。

    義攝兩種。

    蓋非化儀無以判。

    非化法無以釋。

    一書之旨。

    莫越於斯。

    教者。

    聖人被下之言。

    亦诠理化物為義。

     【■記】今題标四教者。

    謂頓等。

    化儀四教。

    藏等。

    化法四教。

    雖有儀式方法之殊。

    總不出四字通名也。

    蓋如來一代時教。

    化儀以判定。

    化法以分釋。

    故題以四字通名。

    攝兩種四教也。

    被下之言為教者。

    佛菩薩大悲益物。

    言普被於當時。

    教普被於後世也。

    诠理化物為義者。

    謂鑒機談理。

    轉化物心。

    故化儀。

    有頓诠漸诠之别。

    化法。

    有诠真诠中之殊。

    四教義雲。

    此四通言教者。

    以诠理化物為義。

    大聖於四不可說。

    用四悉檀赴緣而說。

    說能诠理。

    化轉物心故也。

     【□注】問。

    或約化儀立題。

    乃據簽文。

    化儀四教。

    文義整足。

    任運攝得三藏等四為證。

    或謂頒宣藏等。

    以為頓等。

    謂化儀無體。

    又謂頓等四教。

    古師亦用。

    藏等四教。

    起自天台。

    以此為化法立題。

    今何以從通名耶。

     【■記】此料揀從通立題。

     【■備】設問有三。

    一謂四教之題。

    的約化儀。

    蓋據釋簽。

    解秘密不定中雲。

    且寄三法。

    以出其相。

    何者。

    以此頓。

    漸。

    不定。

    三法對秘密故。

    則化儀四教。

    文義整足。

    任運攝得藏通等四故也。

    二謂四教之題。

    的約化法。

    蓋據輔行。

    明判教文雲。

    如來權巧。

    善達物機。

    頒宣藏等。

    以為頓等。

    可知藏等化法有體。

    頓等化儀無體故也。

    三謂四教之題。

    在天台。

    的約化法。

    蓋化儀四教。

    古師亦用。

    妙玄雲。

    南北地師。

    通用三種教相。

    一頓。

    二漸。

    三不定。

    華嚴為化菩薩。

    如日照高山。

    名頓教。

    三藏為化小乘。

    先教半字。

    名有相教。

    十二年後為大乘。

    說五時般若。

    乃至常住。

    名無相教。

    此等俱為漸教也。

    别有一經。

    非頓。

    非漸。

    而明佛性常住。

    勝鬘光明等是也。

    此明偏方不定教。

    此之三意。

    通途共有。

    惟藏等四教。

    天台獨創。

    故以化儀立題。

    有濫古之譏。

    以化法立教。

    有專家之美故也。

    今從通名何耶。

     【■補】任運者。

    如頓。

    則攝别圓。

    漸。

    則攝四教。

    頒宣者。

    謂頒布宣揚。

    頒宣藏等四法為漸。

    頒宣圓别二法為頓。

    頒宣藏等同聽異聞。

    為不定。

    互不相知。

    為秘密。

    故化儀無體。

     【■備】釋簽。

    寄頓漸顯露不定三法。

    以出其相者。

    秘密說法。

    其相難出。

    故寄三法。

    對秘密而夾出之。

    則秘密之相可知。

    而四教整足。

    妙樂雲。

    秘密不傳。

    降佛以還。

    非所述故。

    因後叙出。

    乃可傳耳。

    又古師。

    但立不定等三種。

    今雲四教亦用者。

    以顯露秘密二種。

    同屬不定攝也。

    偏方二卷解。

     【□注】答。

    化儀。

    化法。

    有體無體。

    或彼此相攝。

    文各有意。

    皆不為此立題而設。

    況古師所立頓等。

    與今不同。

    故妙樂以題等藏等。

    為天台一家判釋之綱目。

    今此一書。

    既明判釋。

    立題四教。

    豈偏屬乎。

     【■記】化法二句。

    牒輔行意。

    彼此相攝。

    牒簽文意。

    各有意者。

     【■補】簽以玄文。

    但舉頓漸不定。

    對顯秘密。

    故不舉藏等。

    輔行頒宣藏等。

    以為頓等。

    申用教意。

    顯教門綱格。

    不舉頓等。

    是知二文。

    各有攸歸。

    皆不為此立題設也。

    古立不同者。

    妙玄雲。

    南北師。

    通用三種教相。

    如日照高山。

    名頓等。

    簽曰始自華嚴。

    終至法華。

    皆有頓義。

    顯露中。

    唯除鹿苑。

    餘部。

    皆有頓故。

    名頓教。

    不定。

    亦複如是。

    乃至明鹿苑初成。

    亦有頓義。

    況諸經部。

     【■記】南北諸師。

    通用三種。

    所立不定者。

    專指勝鬘。

    及金光明。

    今家判。

    味味之中皆有不定。

    如玄文雲。

    一時。

    一說。

    一念中。

    備有不定。

    不同舊義。

    專屬二部也。

    是知大師。

    不獨創化法四教。

    即所定化儀。

    良亦回與古殊。

    故妙樂雲。

    頓等四教。

    是此宗判教之大綱。

    藏等四教。

    是一家釋義之綱目。

    今儀文。

    既判釋俱明。

    宜從通名立題矣。

     【□注】儀者。

    天台一家四教判釋儀式也。

    文末既雲。

    自從此下。

    略明諸家判教儀式。

    顯今一書。

    明判。

    明釋在乎天台。

    豈可謂如來施化次第儀式耶。

     【■備】此下既明諸家判教儀式。

    此儀字。

    的指大師判釋儀式。

    顯然矣。

    此恐将今儀字。

    誤作如來施化儀式而釋。

    故辨定之。

     高麗沙門谛觀錄。

     【■記】次标人。

    師諱谛觀者。

    三谛。

    三觀。

    境智一如。

    乃宗圓教觀行立名也。

    通惠錄雲。

    吳越。

    錢忠懿王。

    因閱永嘉集。

    同除四住。

    此處為齊句。

    問韶國師。

    師曰天台國清寺。

    寂師。

    必解此語。

    王。

    延寂師至。

    問之。

    師曰。

    此智者妙玄中文。

    時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