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首
時教圖
妙樂。
頓等四教。
是此宗判教之大綱。
藏等四教。
是一家釋義之綱目。
若消諸教。
但用藏等其文稍通。
若釋法華。
無頓等八舉止失措。
釋簽。
依如來藏同體權實。
大悲願力。
随順物機。
不獲已而用。
既機宜不同。
緻法有差降。
從一實理。
施出權理。
權實二理。
能诠教殊。
故有四種差别教起。
【■備】注釋經論。
隻須長行直解。
故玄簽文句止觀等書。
均少圖式。
惟四教儀集注。
作圖甚多。
今本仍依儀注圖式寫入。
以俾學者易焉。
△初釋圖中時教之意。
【■補】部首舊列有時教圖。
首标如來藏心。
不特明一家教部宗源。
即如來一代教觀。
知惟心具。
開卷瞭然。
故今先明圖。
以明如來之教。
依理而起也。
理者何。
即衆生心。
夫衆生現前介爾之心。
一念三千。
即空。
假。
中。
不可思議。
當體絕待。
無可诠顯。
姑作一圓相表顯之。
然此心體。
何名如來藏。
如來。
果人之号。
藏者。
含藏之義。
衆生之心。
含藏佛果。
智慧德相。
故作圓相。
以表因心果覺。
無欠無餘也。
依此起教者何。
如來睹明星悟道時。
歎曰。
奇哉。
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
不自證得。
是以興慈運悲。
依如來藏诠中實理。
而起圓别二教。
以度迷中利鈍之機。
又依如來藏偏真權理。
而起藏通二教。
以度迷真利鈍之機。
此化法四教。
從理起也然如來惟以一佛之知見。
鹹令衆生。
開示悟入。
意在法華之純圓。
秖緣機器未堪。
最初兼一别教。
是為第一時華嚴之頓。
大機雖悟。
小機未聞。
於是脫珍着弊。
但說三藏。
令二乘革凡成聖。
是為第二時漸初。
次至方等。
彈偏斥小。
歎大褒圓。
對半明滿。
四教俱說。
令二乘密得通益。
是為第三時漸中。
次至般若。
融通淘汰。
轉教付财。
帶通别二。
正說圓教。
令二乘密得别益。
為第四時漸末。
於此四時中。
如來一音演說。
衆生随類各解。
互相知者。
名不定。
不相知者。
名秘密。
此化儀四教。
從理起也。
至法華。
開權顯實。
鹹令開佛知見。
乃暢本懷。
次說涅盤為未熟人。
名捃拾教。
亦為末代鈍根。
名扶律談常教。
追說四教同四味施權。
追泯四教。
同法華顯實。
與法華既同時味。
總為非頓。
非漸。
非秘密。
非不定之化儀。
從理起也。
至於藏教。
成生滅真俗二谛。
通教。
成無生真俗二谛。
别教。
成無量隔列三谛。
圓教。
成無作圓融三谛。
雖四種不同。
皆如來化法所攝。
莫不從理起也。
以是知如來藏心。
體也。
五時八教。
用也。
蓋從體起用。
正顯心具之微旨也。
問。
如來藏。
乃無明陰妄心。
世尊覺滿。
藏理已顯。
所起時教。
應雲從真如理上而起。
何以标如來藏耶。
又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何以獨标心耶。
答。
一家明理。
就迷就事而論。
不同他家。
及與山外。
【■備】他家。
指台宗外各宗法師。
山外。
指台宗内背宗各師。
如四明之徒。
淨覺師等是也。
以清淨真如。
離妄立真山家。
即妄全真。
開初心圓觀也。
山外隔曆。
近乎别教。
佛祖統記内詳辨。
【■補】理指清淨真如。
若指此理。
祇齊今家别教。
非究竟說。
山門立義。
所以超諸家者。
正由此也。
又一家綱格。
不出解行。
解。
則諸佛。
衆生。
色心。
依正。
趨舉一法。
無非此理。
行。
則的指内心。
玄文雲。
佛法太高。
生法太廣。
於初心為難。
觀心則易。
今雲如來藏心。
意欲學人舉綱挈要。
依教以起觀也。
苟能洞了此圖。
則一家教部。
性修解行。
思過半矣。
胡可去哉。
【■備】立圖本意。
似将一代時教。
括入一圖。
使人了然易明。
今加以性具各解。
與來哲有裨。
存之。
華藏老人曰。
藏教。
滅俗顯真。
故真谛無俗。
俗谛無真。
為不平等之真俗。
通教。
具體色真俗二谛。
不知中谛。
别教中谛。
與真俗隔曆不融。
惟圓教。
一中一切中。
一假一切假。
一空一切空。
即三即一。
遮照同時。
此為佛知見矣。
圖中收歸三谛者。
以前皆判教相。
非證莫了。
必須修三觀。
證三谛。
始免數寶之譏。
意深哉。
△二釋圖下原引之文。
【■備】初引妙樂。
示判釋綱目者。
前四時中。
頓等四教。
可知。
法華非頓者。
明非隔漸之頓。
正是會漸歸頓也。
故以頓等四教。
為此宗判教之綱。
既定綱已。
後以藏等四教。
詳釋五時。
用頓等化儀之義。
故為綱目。
若消下。
謂前四時。
未經開顯。
但用藏等。
各論當部。
不舉從頓施漸。
會漸歸頓。
及秘密不定等大綱。
猶可消通。
若釋法華。
無頓等八。
則五時之化儀難彰。
偏圓之化法莫辨。
相待。
絕待。
義俱不顯。
舉止之失措也。
宜哉。
次引釋簽。
明起教者
頓等四教。
是此宗判教之大綱。
藏等四教。
是一家釋義之綱目。
若消諸教。
但用藏等其文稍通。
若釋法華。
無頓等八舉止失措。
釋簽。
依如來藏同體權實。
大悲願力。
随順物機。
不獲已而用。
既機宜不同。
緻法有差降。
從一實理。
施出權理。
權實二理。
能诠教殊。
故有四種差别教起。
【■備】注釋經論。
隻須長行直解。
故玄簽文句止觀等書。
均少圖式。
惟四教儀集注。
作圖甚多。
今本仍依儀注圖式寫入。
以俾學者易焉。
△初釋圖中時教之意。
【■補】部首舊列有時教圖。
首标如來藏心。
不特明一家教部宗源。
即如來一代教觀。
知惟心具。
開卷瞭然。
故今先明圖。
以明如來之教。
依理而起也。
理者何。
即衆生心。
夫衆生現前介爾之心。
一念三千。
即空。
假。
中。
不可思議。
當體絕待。
無可诠顯。
姑作一圓相表顯之。
然此心體。
何名如來藏。
如來。
果人之号。
藏者。
含藏之義。
衆生之心。
含藏佛果。
智慧德相。
故作圓相。
以表因心果覺。
無欠無餘也。
依此起教者何。
如來睹明星悟道時。
歎曰。
奇哉。
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
不自證得。
是以興慈運悲。
依如來藏诠中實理。
而起圓别二教。
以度迷中利鈍之機。
又依如來藏偏真權理。
而起藏通二教。
以度迷真利鈍之機。
此化法四教。
從理起也然如來惟以一佛之知見。
鹹令衆生。
開示悟入。
意在法華之純圓。
秖緣機器未堪。
最初兼一别教。
是為第一時華嚴之頓。
大機雖悟。
小機未聞。
於是脫珍着弊。
但說三藏。
令二乘革凡成聖。
是為第二時漸初。
次至方等。
彈偏斥小。
歎大褒圓。
對半明滿。
四教俱說。
令二乘密得通益。
是為第三時漸中。
次至般若。
融通淘汰。
轉教付财。
帶通别二。
正說圓教。
令二乘密得别益。
為第四時漸末。
於此四時中。
如來一音演說。
衆生随類各解。
互相知者。
名不定。
不相知者。
名秘密。
此化儀四教。
從理起也。
至法華。
開權顯實。
鹹令開佛知見。
乃暢本懷。
次說涅盤為未熟人。
名捃拾教。
亦為末代鈍根。
名扶律談常教。
追說四教同四味施權。
追泯四教。
同法華顯實。
與法華既同時味。
總為非頓。
非漸。
非秘密。
非不定之化儀。
從理起也。
至於藏教。
成生滅真俗二谛。
通教。
成無生真俗二谛。
别教。
成無量隔列三谛。
圓教。
成無作圓融三谛。
雖四種不同。
皆如來化法所攝。
莫不從理起也。
以是知如來藏心。
體也。
五時八教。
用也。
蓋從體起用。
正顯心具之微旨也。
問。
如來藏。
乃無明陰妄心。
世尊覺滿。
藏理已顯。
所起時教。
應雲從真如理上而起。
何以标如來藏耶。
又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何以獨标心耶。
答。
一家明理。
就迷就事而論。
不同他家。
及與山外。
【■備】他家。
指台宗外各宗法師。
山外。
指台宗内背宗各師。
如四明之徒。
淨覺師等是也。
以清淨真如。
離妄立真山家。
即妄全真。
開初心圓觀也。
山外隔曆。
近乎别教。
佛祖統記内詳辨。
【■補】理指清淨真如。
若指此理。
祇齊今家别教。
非究竟說。
山門立義。
所以超諸家者。
正由此也。
又一家綱格。
不出解行。
解。
則諸佛。
衆生。
色心。
依正。
趨舉一法。
無非此理。
行。
則的指内心。
玄文雲。
佛法太高。
生法太廣。
於初心為難。
觀心則易。
今雲如來藏心。
意欲學人舉綱挈要。
依教以起觀也。
苟能洞了此圖。
則一家教部。
性修解行。
思過半矣。
胡可去哉。
【■備】立圖本意。
似将一代時教。
括入一圖。
使人了然易明。
今加以性具各解。
與來哲有裨。
存之。
華藏老人曰。
藏教。
滅俗顯真。
故真谛無俗。
俗谛無真。
為不平等之真俗。
通教。
具體色真俗二谛。
不知中谛。
别教中谛。
與真俗隔曆不融。
惟圓教。
一中一切中。
一假一切假。
一空一切空。
即三即一。
遮照同時。
此為佛知見矣。
圖中收歸三谛者。
以前皆判教相。
非證莫了。
必須修三觀。
證三谛。
始免數寶之譏。
意深哉。
△二釋圖下原引之文。
【■備】初引妙樂。
示判釋綱目者。
前四時中。
頓等四教。
可知。
法華非頓者。
明非隔漸之頓。
正是會漸歸頓也。
故以頓等四教。
為此宗判教之綱。
既定綱已。
後以藏等四教。
詳釋五時。
用頓等化儀之義。
故為綱目。
若消下。
謂前四時。
未經開顯。
但用藏等。
各論當部。
不舉從頓施漸。
會漸歸頓。
及秘密不定等大綱。
猶可消通。
若釋法華。
無頓等八。
則五時之化儀難彰。
偏圓之化法莫辨。
相待。
絕待。
義俱不顯。
舉止之失措也。
宜哉。
次引釋簽。
明起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