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關燈


    如來藏理。

    本一中實。

    但小機思息化城。

    令證偏空。

    謂之權也。

    雖分權實。

    理元是一。

    故曰同體。

    我佛依此。

    而起大悲。

    乃為實施權。

    不獲已而用也。

    然既随機立法。

    則從實出權。

    已分真中之殊。

    複因诠真。

    分藏通。

    诠中。

    分别圓。

    故成四種差别也。

     △次釋序分二初序題。

     天台四教儀集注序。

     【■備】此玉師序集注所由作也。

     △二序文。

     天台四教儀者。

    實教門之要道也。

     【■補】天台大師。

    以兩種四教。

    判釋如來一代。

    所說五時聖教。

    開本迹十妙。

    說止觀十乘。

    依之修者。

    得道如林。

    大師滅後。

    章安大師。

    結集廣本。

    有望洋之歎。

    高麗法師。

    於廣本中。

    略錄判釋儀式。

    曰天台四教儀。

    由是學者。

    易得綱要。

    故玉崗師。

    标美乎序首也。

    儀注曰。

    教者。

    通指如來一代大藏也。

    教為入理之門。

    故曰教門。

     自昔至今。

    注釋者衆。

    或略而不備。

    或博而太繁。

    矧又節去正文。

    但标初後。

    苟非精誦者。

    莫之能閱也。

     【■補】昔指宋開寶間。

    至於元之元統時。

    三百餘年。

    注釋者。

    有苕溪。

    玄粹師。

    備釋二卷。

    神智從義師。

    集解三卷。

    舜江弘濟師紀要三卷。

    其間更有注作。

    故雲衆也。

    略者。

    文簡而理不周。

    博者。

    辭紊而意不切。

    此集注所由作也。

    初後者。

    初。

    謂一節首。

    後。

    是一節末。

    謂但标每節首末之文也。

    背文。

    曰誦。

    對文曰讀。

    但标每節前後。

    苟非熟誦者。

    莫能翻閱。

    何以導進新學哉。

     今集諸部之文。

    注於其下。

    将無便於披覽者欤。

    其間一二與諸家有同異者。

    蓋述所聞於先德。

    非任胸臆也。

    若夫文末正修。

    初乘觀法。

    文雖簡略。

    理亦備焉。

     【■補】諸部。

    謂采集經論及一家教部之文。

    言同異者。

    如釋題之從通。

    分天台如來兩種儀式。

    及文義二通。

    乃至辯同體。

    異體等。

    與諸家有異也。

    先德。

    指淨慈志雲師等。

    蒙潤。

    南屏八世。

    桐州之孫。

    學法古源。

    承嗣竹堂。

    此書。

    既集諸部成文。

    及述先德所談。

    故非胸臆說。

    罔欺後學也。

    若文末示觀。

    意在起行。

    務從圓門深入。

    故於正修。

    唯明圓行。

    文雖敬紙。

    一念三千。

    空假中理已大備矣。

    夫一念三千。

    即佛知見。

    山家精髓。

    教觀綱要。

    佛佛手授。

    祖祖心傳。

    唯此而已矣。

    今但略舉初乘者。

    十法成乘。

    以不思議陰境。

    為今正觀。

    可攝下九故。

     諸新學人。

    究心於茲。

    忘言忘思。

    筌罤俱擲。

    奚以是為。

    然能爾也。

    則無适而不可。

    亦豈離是雲乎哉。

     【■補】初則依言開解。

    繼則行起解絕。

    設有毫發當情。

    即以四性推破。

    推之既久。

    情念自盡。

    圓具之理。

    一旦豁然。

    回超言思之表。

    是為不思議境。

    此惟觀智所證。

    故曰忘言忘思。

    蓋理既圓悟。

    如得魚而忘筌。

    獲兔而棄罤也。

    是。

    指儀文也。

    适。

    往也。

     【■備】人能精研儀注。

    則於性。

    修。

    事。

    理。

    因果。

    自他。

    融會洞徹。

    由是集之約。

    以窺大本之廣。

    複括大本之廣。

    以歸是集之約。

    依教二利。

    取舍自在。

    無往不可。

    然契理忘言之人。

    益知教觀綱宗。

    不離是集。

    故序末深緻意焉。

    噫。

    斯道之不明久矣。

    禅宗。

    不立文字。

    而目為毒海。

    教家。

    不務禅觀。

    而逞彼唇槍。

    惟我玉師。

    闡解行同途之旨。

    揭性修一契之源。

    非斯人。

    吾孰與歸。

    源師引藕益師語。

    作問答雲。

    四教儀出。

    而台宗晦。

    如執死方醫變症。

    此意如何。

    答。

    藕師策進學人。

    廣探大部。

    不可守此自隘也。

    儀注一書。

    使初學者從約至博。

    為教觀基址也。

     時元統甲戌夏五。

    南天竺白蓮華沙門蒙潤謹序。

     【■補】此紀時也。

    元統。

    元。

    順帝年号。

    南天竺。

    杭州山名白蓮華庵。

    在天竺玉幾峰側。

    傳雲。

    法師諱蒙潤。

    字玉崗。

    海鹽人。

    年十四。

    依舅古源師。

    授天台止觀諸書。

    即了大意。

    源師寂。

    事竹堂傳師嗣焉。

    出世主海鹽之當湖德藏。

    遷杭。

    上演福。

    下竺。

    諸剎。

    後居白蓮庵。

    專修念佛三昧。

    着有四教儀集注十卷行世。

    辯訛雲。

    夏五。

    出春秋。

    不言月者。

    史阙文也○逸叟雲。

    餘。

    久欲發明圓圖序注。

    不藏法侄。

    持憩師講錄來。

    乃芟繁存要。

    附於輔宏記前。

    以惠後人。

    示三師雲。

    餘自乾隆丁醜。

    覓輔宏記。

    癸巳方得原記。

    錯悞者。

    錄較補正。

    其間旁引儀注。

    注及先德細标訓釋。

    更其題曰。

    注輔宏記。

    僅成稿耳。

    圓圖序注。

    乃雲栖憩西文所述。

    陶徑逸叟。

    複加删補。

    為素蓮老大師所珍藏。

    今複得之。

    彙入注輔宏記前。

    将非盡善也夫。

     【■備】憩師圓圖序注。

    詳加删潤。

    原本複有釋此題玄義一篇。

    所判體宗用教。

    勘非切要。

    故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