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安史兵殘。
近則會昌焚毀。
教藏殘阙殆盡。
今高麗闡教方盛。
全書在彼。
王。
慨然使高麗。
高麗君。
勅僧谛觀。
報聘天台教部。
還歸中國。
觀至。
禀學寂公。
天台教觀。
至是重昌矣。
觀探索大本。
略出四教儀二卷。
其上卷。
明一家判教立義。
下卷。
明南北諸師宗途異計。
後孤山師謂。
上卷詞旨簡要。
學者資之。
可了一化大綱。
下卷乃破斥古師。
可緩。
是以但行上卷也。
【■補】統紀雲。
觀師制四教儀。
人無知者。
螺溪亡後。
故箧放光。
啟視之乃四教儀也。
由是盛行。
同除四住。
解九卷。
【□注】高麗。
東夷國名。
沙門。
此雲勤息。
謂勤行衆善。
止息諸惡故。
【■記】衆善。
不出三學。
諸惡。
不出三毒。
所謂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嗔癡是也。
【■備】若論圓觀。
一念三千。
即空假中。
一破一切破。
一立一切立。
一究竟一切究竟。
何善不行。
何惡不息。
此最上根勤息也。
【□注】又沙門複以釋為姓者。
始於晉安法師也。
後。
增一阿含來此土雲。
四河入海。
同一鹹味。
四姓出家。
皆名為釋(文)。
【■記】此兼解沙門通稱釋也。
道安雲。
剃發染衣。
紹釋迦種。
當以釋命姓。
後增一下證成。
四河者。
阿耨達池中。
東殑伽河。
入東南海。
南信度河。
入西南海。
西縛刍河。
入西北海。
北徙多河。
入東北海。
即此土黃河之源也。
四姓。
一剎利。
翻田主。
愛民治國。
王者之類。
二婆羅門。
翻淨行。
道學居貞之類。
三毗舍。
即商賈種。
四首陀。
即農人種。
西域記雲。
自餘雜姓。
難以詳載。
族姓殊者。
有四流焉。
又開元錄。
引彌沙塞律雲。
汝等比丘。
雜類出家。
皆舍本姓。
同稱釋子。
既符經律。
遂為永式。
【□注】顯性錄以四句揀雲。
一是沙門。
非釋子。
出家外道。
二是釋子。
非沙門。
在家釋種。
此王種之釋也。
三是釋子。
是沙門。
兩土之僧。
此四姓出家。
通稱為釋。
四非釋子。
非沙門。
兩土之俗。
四句揀之無遺矣。
【■記】今雖通引。
意在證成第三句也。
【■補】顯性錄。
孤山圓師。
解金剛錍明無情佛性。
故稱顯性。
【■備】外道亦不合沙門勤息之稱。
今姑貼作出家說。
【□注】或謂。
是釋子是沙門。
乃釋種出家。
且梵土餘種出家。
及此土之僧。
皆稱沙門釋子。
為何句收耶。
【■記】此單辯第三句。
先出異辯。
且下。
诘破意。
以釋種出家。
始稱釋子沙門者。
請判兩土之僧。
非第三句收。
當何句收耶。
由是一诘。
異家默伏也。
【□注】錄。
謂觀師抄錄台教綱要也。
【■記】舉綱。
而衆目自張。
抄要。
而全文可委。
△二釋文大科分三。
初叙時教法義散廣二。
初正叙二。
初立能判主。
天台智者大師。
【■記】法藉人宏。
教從人立。
故首标立教之祖。
【□注】拾遺記雲。
天台。
栖真之處。
智者。
隋主所稱。
大師。
群生模範。
亦帝王大臣所師也。
【■記】天台栖真者。
發隐雲。
師以夢符手接。
瑞感鐘鳴。
魑魅望德而消。
梵僧從空而禮。
宏經螺水。
示寂石城。
緣着天台故也。
隋主所稱者。
炀帝為晉王時。
授菩薩戒竟。
王言。
吾師傳佛法燈。
宜稱智者。
是也。
大師群範者。
顯揚論雲。
經言大師者。
能善教誡。
聲聞弟子。
應作。
不應作事。
名大師。
又能化導無量衆生。
證苦集滅道。
故名。
又能摧滅邪穢外道。
出現於世。
故名。
是則唯佛乃稱三界大師。
今稱大師者。
良由四衆攸仰。
如佛出世故。
請觀音疏鈔雲。
大者。
褒美之詞。
師者。
教人以道之稱。
古者。
解行可軌。
名為大師。
智者。
是當時模範。
故稱也。
帝王。
大臣如陳後主。
隋文。
炀。
二帝。
儀同沈君理等。
【■備】大師先夢山頂。
有僧招手。
申臂至於山麓。
接引令登。
後入天台。
見佛隴南峰。
徘徊留意。
其夜宿於定光之草庵。
鹹聞鐘聲。
光。
舞手長吟言。
但聞鳴椎集僧。
是得住之相。
憶昔招手相引時否。
别峰華頂。
獨往頭陀。
後夜大風拔木。
魑魅千群。
安心空寂。
自然散失。
師講淨名。
袁子雄見梵僧數十。
手擎香爐出。
△二明所判法二。
初總标。
以五時八教。
判釋東流一代聖教。
馨無不盡。
【■記】我佛慈悲。
普化十方。
遂得聖教。
流傳震旦。
至智者大師出。
以五時八教定解。
不蔓不漏。
罄盡其旨。
正是書所錄之文。
故先總标也。
【□注】五時八教。
本是如來所說之法。
大師依義立名。
【■備】如來觀機演化。
時不愆期。
教無濫設。
故因時施教。
本是如來說法之儀。
唯意旨幽深。
非四依大士。
孰能測其端緒。
大師親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獲旋陀羅尼。
即四依中之初依。
故能依聖義。
以立五時八教也。
【□注】用此判釋一代聖教。
故雲以也。
【■備】五時八教。
本如來說法之儀。
今加一以字。
則成天台解定儀矣。
【□注】然上天台智者。
乃能判能釋之人。
東流聖教。
乃所判所釋之法。
五時八教。
乃判釋之儀式也。
【■備】此於判釋。
而分三别。
以能屬人。
以所屬法。
以時教屬儀。
欲後學臨文暸然也。
【□注】蓋天台準法華意。
判釋諸經。
如簽文雲。
判釋準乎部教。
部教之義。
唯在法華。
【■備】大師親證法華三昧。
故準法華釋定諸經。
如五時。
化儀四教中。
處處引用信解品中語是也。
節義曰。
釋簽。
無判釋準乎部教之文。
但法法皆有此意。
如境妙中言。
若不約教。
不知教妙。
若不約部。
不知部妙等意。
略撮於此耳。
【□注】判。
謂剖判。
釋謂解釋。
【■備】化儀乃總綱。
宣剖判。
化法乃方法。
宜解釋。
【□注】妙樂雲。
頓等。
是此宗判教之大綱。
藏等。
是一家釋義之綱目。
【■記】大綱乃目之總處。
故喻化儀。
以定一化總教。
網目乃網之别眼。
故喻化法。
以釋諸經别義。
【□注】如以化儀。
判華嚴為頓。
以化法别圓解釋。
乃至判法華為非頓非漸。
以純圓獨妙解釋。
【■備】五時判釋詳解見下。
【■記】下文詳釋時教。
文義散廣。
故總示之。
【□注】東流者。
佛法自西而流東也。
【■記】漢。
明帝時。
摩騰。
竺法闌。
始來震旦。
由是佛法廣流東土。
【□注】代者。
更也。
如來五十年說法為一代。
今以五時八教。
判釋無遺。
【■記】如來說法。
雖時長教廣。
今以五時八教判釋。
獨契佛旨。
更無遺議。
非天台。
吾誰與歸。
【□注】若爾。
妙玄何雲。
柰苑之前。
不預小攝耶。
須知妙玄約時破古。
謂說提謂經時。
乃未轉法輪已前。
未有僧寶。
故破古師。
不應於鹿苑前。
别立提謂為人天小教。
若約法收經。
則如四教義雲。
三藏。
明世間布施。
持戒禅定。
即是人天之教。
并正因緣所生善法。
此已為三藏所攝。
故先達雲。
約時破古。
不當五時所收。
約法收經。
義當三藏所攝也。
【■記】此料揀提謂經謂柰苑前所說。
提謂經應在小乘攝。
妙玄雲何柰苑前小預小乘攝。
【■補】既不預小攝。
則不屬八教。
既在柰苑前。
則不屬五時。
得毋收法不盡耶。
【■記】須知下。
是答辭。
如妙玄約時破古中。
引釋論雲。
初從波羅柰。
終至般泥洹。
凡說小乘法。
結為三法藏。
從成道至雙樹。
凡說大乘。
結為摩诃衍。
柰苑之前。
不預小乘攝。
何者。
爾時未有僧寶故也。
【■備】雖系人天世間善論。
未轉小乘出世法輪。
不當以提謂。
定立初時小教。
蓋佛以轉法輪為時。
故不預小攝之言。
專破舊立初時之謬也。
若約法下。
申明台宗正判。
應歸三藏。
以提謂經說戒善功德故。
故引四教義三藏世間施戒禅定作證先達下。
明台宗先德解釋。
可解。
【■記】古有齊朝隐士劉虬。
立五時教。
初人天教。
即提謂經。
二。
有相。
即阿含。
三。
無相。
即般若。
四。
同歸教。
即法華。
五。
常住教。
即涅盤。
【■備】本節問辭。
即将柰苑前不預小乘語。
按以台宗五時。
若有遺漏。
故有此難。
統紀雲。
樹神知佛七日坐定未食。
五百賈客過。
有二大人。
提謂。
波利。
詣神請福。
神曰。
佛在水邊。
先奉食。
二人和蜜麨上佛。
佛授三歸依。
複為說五戒。
其歸依僧。
曰歸依未來僧。
△二别列二。
初五時二。
初征起标名。
言五時者。
一。
華嚴時。
【■記】如來初成正覺。
稱法界性。
說華嚴經。
欲令衆生。
悟入法界也。
【□注】從經題立時。
雖曆七處。
八會。
新經九會。
隻是一經。
【■記】釋從題立時之義。
處會下解。
【□注】因行如華。
莊嚴果德。
【■記】以萬行因華嚴。
一乘果德。
【□注】具雲大方廣佛華嚴經。
此人法譬三具足立題。
更有單三。
複三。
【■記】阿彌陀。
翻無量壽。
又翻無量光。
佛為能說。
阿彌陀為所說。
皆果人。
單人立題。
涅盤。
翻大滅度。
是法。
解見下。
單法立題。
梵網。
大梵天王有網羅幢。
紅光互射。
彩色交輝。
重重珠影。
涉入無盡。
佛觀是幢。
因說世界無量無邊。
猶如網孔。
佛說教門。
亦如是。
單喻立題。
文殊。
是人。
翻妙德。
近則會昌焚毀。
教藏殘阙殆盡。
今高麗闡教方盛。
全書在彼。
王。
慨然使高麗。
高麗君。
勅僧谛觀。
報聘天台教部。
還歸中國。
觀至。
禀學寂公。
天台教觀。
至是重昌矣。
觀探索大本。
略出四教儀二卷。
其上卷。
明一家判教立義。
下卷。
明南北諸師宗途異計。
後孤山師謂。
上卷詞旨簡要。
學者資之。
可了一化大綱。
下卷乃破斥古師。
可緩。
是以但行上卷也。
【■補】統紀雲。
觀師制四教儀。
人無知者。
螺溪亡後。
故箧放光。
啟視之乃四教儀也。
由是盛行。
同除四住。
解九卷。
【□注】高麗。
東夷國名。
沙門。
此雲勤息。
謂勤行衆善。
止息諸惡故。
【■記】衆善。
不出三學。
諸惡。
不出三毒。
所謂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嗔癡是也。
【■備】若論圓觀。
一念三千。
即空假中。
一破一切破。
一立一切立。
一究竟一切究竟。
何善不行。
何惡不息。
此最上根勤息也。
【□注】又沙門複以釋為姓者。
始於晉安法師也。
後。
增一阿含來此土雲。
四河入海。
同一鹹味。
四姓出家。
皆名為釋(文)。
【■記】此兼解沙門通稱釋也。
道安雲。
剃發染衣。
紹釋迦種。
當以釋命姓。
後增一下證成。
四河者。
阿耨達池中。
東殑伽河。
入東南海。
南信度河。
入西南海。
西縛刍河。
入西北海。
北徙多河。
入東北海。
即此土黃河之源也。
四姓。
一剎利。
翻田主。
愛民治國。
王者之類。
二婆羅門。
翻淨行。
道學居貞之類。
三毗舍。
即商賈種。
四首陀。
即農人種。
西域記雲。
自餘雜姓。
難以詳載。
族姓殊者。
有四流焉。
又開元錄。
引彌沙塞律雲。
汝等比丘。
雜類出家。
皆舍本姓。
同稱釋子。
既符經律。
遂為永式。
【□注】顯性錄以四句揀雲。
一是沙門。
非釋子。
出家外道。
二是釋子。
非沙門。
在家釋種。
此王種之釋也。
三是釋子。
是沙門。
兩土之僧。
此四姓出家。
通稱為釋。
四非釋子。
非沙門。
兩土之俗。
四句揀之無遺矣。
【■記】今雖通引。
意在證成第三句也。
【■補】顯性錄。
孤山圓師。
解金剛錍明無情佛性。
故稱顯性。
【■備】外道亦不合沙門勤息之稱。
今姑貼作出家說。
【□注】或謂。
是釋子是沙門。
乃釋種出家。
且梵土餘種出家。
及此土之僧。
皆稱沙門釋子。
為何句收耶。
【■記】此單辯第三句。
先出異辯。
且下。
诘破意。
以釋種出家。
始稱釋子沙門者。
請判兩土之僧。
非第三句收。
當何句收耶。
由是一诘。
異家默伏也。
【□注】錄。
謂觀師抄錄台教綱要也。
【■記】舉綱。
而衆目自張。
抄要。
而全文可委。
△二釋文大科分三。
初叙時教法義散廣二。
初正叙二。
初立能判主。
天台智者大師。
【■記】法藉人宏。
教從人立。
故首标立教之祖。
【□注】拾遺記雲。
天台。
栖真之處。
智者。
隋主所稱。
大師。
群生模範。
亦帝王大臣所師也。
【■記】天台栖真者。
發隐雲。
師以夢符手接。
瑞感鐘鳴。
魑魅望德而消。
梵僧從空而禮。
宏經螺水。
示寂石城。
緣着天台故也。
隋主所稱者。
炀帝為晉王時。
授菩薩戒竟。
王言。
吾師傳佛法燈。
宜稱智者。
是也。
大師群範者。
顯揚論雲。
經言大師者。
能善教誡。
聲聞弟子。
應作。
不應作事。
名大師。
又能化導無量衆生。
證苦集滅道。
故名。
又能摧滅邪穢外道。
出現於世。
故名。
是則唯佛乃稱三界大師。
今稱大師者。
良由四衆攸仰。
如佛出世故。
請觀音疏鈔雲。
大者。
褒美之詞。
師者。
教人以道之稱。
古者。
解行可軌。
名為大師。
智者。
是當時模範。
故稱也。
帝王。
大臣如陳後主。
隋文。
炀。
二帝。
儀同沈君理等。
【■備】大師先夢山頂。
有僧招手。
申臂至於山麓。
接引令登。
後入天台。
見佛隴南峰。
徘徊留意。
其夜宿於定光之草庵。
鹹聞鐘聲。
光。
舞手長吟言。
但聞鳴椎集僧。
是得住之相。
憶昔招手相引時否。
别峰華頂。
獨往頭陀。
後夜大風拔木。
魑魅千群。
安心空寂。
自然散失。
師講淨名。
袁子雄見梵僧數十。
手擎香爐出。
△二明所判法二。
初總标。
以五時八教。
判釋東流一代聖教。
馨無不盡。
【■記】我佛慈悲。
普化十方。
遂得聖教。
流傳震旦。
至智者大師出。
以五時八教定解。
不蔓不漏。
罄盡其旨。
正是書所錄之文。
故先總标也。
【□注】五時八教。
本是如來所說之法。
大師依義立名。
【■備】如來觀機演化。
時不愆期。
教無濫設。
故因時施教。
本是如來說法之儀。
唯意旨幽深。
非四依大士。
孰能測其端緒。
大師親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獲旋陀羅尼。
即四依中之初依。
故能依聖義。
以立五時八教也。
【□注】用此判釋一代聖教。
故雲以也。
【■備】五時八教。
本如來說法之儀。
今加一以字。
則成天台解定儀矣。
【□注】然上天台智者。
乃能判能釋之人。
東流聖教。
乃所判所釋之法。
五時八教。
乃判釋之儀式也。
【■備】此於判釋。
而分三别。
以能屬人。
以所屬法。
以時教屬儀。
欲後學臨文暸然也。
【□注】蓋天台準法華意。
判釋諸經。
如簽文雲。
判釋準乎部教。
部教之義。
唯在法華。
【■備】大師親證法華三昧。
故準法華釋定諸經。
如五時。
化儀四教中。
處處引用信解品中語是也。
節義曰。
釋簽。
無判釋準乎部教之文。
但法法皆有此意。
如境妙中言。
若不約教。
不知教妙。
若不約部。
不知部妙等意。
略撮於此耳。
【□注】判。
謂剖判。
釋謂解釋。
【■備】化儀乃總綱。
宣剖判。
化法乃方法。
宜解釋。
【□注】妙樂雲。
頓等。
是此宗判教之大綱。
藏等。
是一家釋義之綱目。
【■記】大綱乃目之總處。
故喻化儀。
以定一化總教。
網目乃網之别眼。
故喻化法。
以釋諸經别義。
【□注】如以化儀。
判華嚴為頓。
以化法别圓解釋。
乃至判法華為非頓非漸。
以純圓獨妙解釋。
【■備】五時判釋詳解見下。
【■記】下文詳釋時教。
文義散廣。
故總示之。
【□注】東流者。
佛法自西而流東也。
【■記】漢。
明帝時。
摩騰。
竺法闌。
始來震旦。
由是佛法廣流東土。
【□注】代者。
更也。
如來五十年說法為一代。
今以五時八教。
判釋無遺。
【■記】如來說法。
雖時長教廣。
今以五時八教判釋。
獨契佛旨。
更無遺議。
非天台。
吾誰與歸。
【□注】若爾。
妙玄何雲。
柰苑之前。
不預小攝耶。
須知妙玄約時破古。
謂說提謂經時。
乃未轉法輪已前。
未有僧寶。
故破古師。
不應於鹿苑前。
别立提謂為人天小教。
若約法收經。
則如四教義雲。
三藏。
明世間布施。
持戒禅定。
即是人天之教。
并正因緣所生善法。
此已為三藏所攝。
故先達雲。
約時破古。
不當五時所收。
約法收經。
義當三藏所攝也。
【■記】此料揀提謂經謂柰苑前所說。
提謂經應在小乘攝。
妙玄雲何柰苑前小預小乘攝。
【■補】既不預小攝。
則不屬八教。
既在柰苑前。
則不屬五時。
得毋收法不盡耶。
【■記】須知下。
是答辭。
如妙玄約時破古中。
引釋論雲。
初從波羅柰。
終至般泥洹。
凡說小乘法。
結為三法藏。
從成道至雙樹。
凡說大乘。
結為摩诃衍。
柰苑之前。
不預小乘攝。
何者。
爾時未有僧寶故也。
【■備】雖系人天世間善論。
未轉小乘出世法輪。
不當以提謂。
定立初時小教。
蓋佛以轉法輪為時。
故不預小攝之言。
專破舊立初時之謬也。
若約法下。
申明台宗正判。
應歸三藏。
以提謂經說戒善功德故。
故引四教義三藏世間施戒禅定作證先達下。
明台宗先德解釋。
可解。
【■記】古有齊朝隐士劉虬。
立五時教。
初人天教。
即提謂經。
二。
有相。
即阿含。
三。
無相。
即般若。
四。
同歸教。
即法華。
五。
常住教。
即涅盤。
【■備】本節問辭。
即将柰苑前不預小乘語。
按以台宗五時。
若有遺漏。
故有此難。
統紀雲。
樹神知佛七日坐定未食。
五百賈客過。
有二大人。
提謂。
波利。
詣神請福。
神曰。
佛在水邊。
先奉食。
二人和蜜麨上佛。
佛授三歸依。
複為說五戒。
其歸依僧。
曰歸依未來僧。
△二别列二。
初五時二。
初征起标名。
言五時者。
一。
華嚴時。
【■記】如來初成正覺。
稱法界性。
說華嚴經。
欲令衆生。
悟入法界也。
【□注】從經題立時。
雖曆七處。
八會。
新經九會。
隻是一經。
【■記】釋從題立時之義。
處會下解。
【□注】因行如華。
莊嚴果德。
【■記】以萬行因華嚴。
一乘果德。
【□注】具雲大方廣佛華嚴經。
此人法譬三具足立題。
更有單三。
複三。
【■記】阿彌陀。
翻無量壽。
又翻無量光。
佛為能說。
阿彌陀為所說。
皆果人。
單人立題。
涅盤。
翻大滅度。
是法。
解見下。
單法立題。
梵網。
大梵天王有網羅幢。
紅光互射。
彩色交輝。
重重珠影。
涉入無盡。
佛觀是幢。
因說世界無量無邊。
猶如網孔。
佛說教門。
亦如是。
單喻立題。
文殊。
是人。
翻妙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