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若見佛性。
即具三德。
不縱不橫。
名妙德。
般若是法。
解見下。
人法立題。
妙法蓮華。
解見下。
蓮華。
因果同時。
以比妙法權實一體。
法喻立題。
如來。
解見下。
獅子吼。
比如來說法。
謂一音普被。
異類等解。
魔外傾心。
所謂獅子吼。
無畏說。
百獸聞之皆腦裂。
人譬立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謂極虛空之可度。
體無邊涯。
大也。
竭滄溟之可飲。
法門無盡。
方也。
碎塵剎而可數。
用無能測。
廣也。
離覺所覺。
朗萬法之幽邃。
佛也芬披萬行。
榮耀衆德。
華也。
圓茲行德。
飾彼十身。
嚴也。
貫攝玄妙。
以成真光之彩。
經也。
大方廣法也。
佛。
人也。
華嚴。
喻也。
具足為題。
【■補】十身。
一。
菩提身。
菩提。
翻道。
謂佛成等正覺身。
二。
願身。
指從兜率來。
乘願度生說。
三。
化身。
謂随類化現應機說。
四。
力持身。
謂神力持真身之全身。
化身。
及舍利之碎身。
永久不壞。
五。
相好莊嚴身。
謂證得微塵相好實報身。
六。
威勢身。
指魔外威伏邊說。
七。
意生身。
随自他意。
處處受身。
意有所往。
身即随到。
度脫有情。
八。
福德身。
指福德具足故。
九。
法身。
法性周遍法界以為身。
十。
智身。
妙智圓明。
決了諸法真光。
一真法界也。
【□注】舊經。
晉譯五十卷。
或六十卷成。
新經唐譯八十卷成。
若龍宮三本。
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
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
一千二百品。
下本有十萬偈。
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如釋簽十八)。
【■記】舊經。
晉。
安帝時。
佛度跋陀羅。
翻覺賢。
於揚州謝司空寺。
翻梵本三萬六千頌。
成晉經五十卷。
或六十卷。
新經。
唐永隆間。
日照依晉本。
譯出入法界品。
兩處脫文。
證聖元年。
實叉難陀。
翻喜學。
重翻日照所成。
兼補諸阙。
成八十卷。
仍脫文殊按善财頂之文。
賢首。
将日照所補。
安喜學脫處。
遂得文續義連。
然斯二經。
皆十萬偈中之略。
以譯未盡故。
龍宮三本。
文殊。
與阿難海。
於鐵圍山結集。
護法神收入龍宮。
龍樹菩薩。
親往龍宮。
見上。
中。
二本文廣。
非人力所持。
唯以下本誦回。
流傳人間。
今但三十九品者。
指唐譯品數。
舊經。
七處八會。
新譯。
加普光明殿一會。
第一。
摩竭阿蘭若六品。
一。
世主妙嚴。
二。
如來現相。
三。
普賢三昧。
四。
世界成就。
五。
華嚴世界。
六。
毗盧遮那。
第二。
普光明殿會六品。
一。
如來名号。
二。
四谛。
三。
光明覺。
四。
菩薩問明。
五淨行。
六。
賢首。
第三。
忉利天會說十住。
有六品。
一。
升須彌頂。
二。
須彌頂偈贊。
三。
十住。
四。
梵行。
五。
發心功德。
六。
明法。
第四。
夜摩天會說十。
行。
四品。
一。
升夜摩。
二。
升夜摩偈贊。
三。
十行。
四。
十無盡藏。
第五。
兜率天會說十向。
三品。
一。
升兜率。
二。
升兜率偈贊。
三。
十向。
第六。
他化天會說十地。
一品。
第七。
重會普光明殿說十地勝進行。
十一品。
一十定。
二。
十通。
三。
十忍。
四。
阿僧祇。
五。
壽量。
六。
菩薩住處。
七。
不思議法。
明佛果德。
八。
相海。
九。
随相光明功德十。
普賢行。
十一。
如來出現。
第八。
三會普光明殿說六位。
一品。
謂離世間。
第九。
逝多林會。
說入法界品也。
【□注】舊立四種華嚴。
祖無顯文。
考大師。
荊溪。
之意。
則有約時。
約處。
約理。
之不同。
約理。
則曰法界。
約處。
或曰寂場。
約時。
曰三七日。
或時長盡未來際。
何得認此名言。
便謂華嚴有四種之别。
且其間於義有妨。
不應以後分時長華嚴。
而為寂場。
又不應将通五時中。
通教之義。
為時長也。
【■備】舊以寂場。
時長。
盡未來際。
法界。
立為四種華嚴。
考大師。
荊溪意。
惟約時。
約處。
約理。
之不同。
約理。
曰法界。
約處。
曰寂場。
約時。
曰三七日。
或時長盡未來際。
何得認此約時之名言。
反将時長。
及盡未來際。
分立二種。
加以法界。
寂場二種。
謂有四種别耶。
且其間下。
辨訛雲。
不應以後分時長為寂場句。
按舊譯華嚴。
善财南詢言。
不離寂場。
新譯言。
不離遮那座前。
既後分皆言不離。
應與經語融會。
又不應将五時通後之義為時長句。
按妙玄說華嚴時節長。
今聞般若。
即能得入。
簽說。
一。
以法界為華嚴。
二以時長通至於後。
既大師。
荊溪。
皆以義通為時長。
應與祖語融會。
予讀所辨。
甚有見識。
玉師。
以三約破舊四種。
義已成立。
且其間下二段。
本屬餘意。
今順玉師意。
備一解曰。
舊既約時而立二種。
不應抹去三七當分。
專立後分時長。
以攝寂場也。
至五時通後為義通。
齊至般若為文通。
微有區别。
不可以義通之時長。
即為文通之時長也。
【■記】妙樂言。
所诠無外。
名法界。
宗鏡言。
法界者。
即一心之總名。
萬法之歸趣。
寂場。
解本卷。
三七日。
如謂初七日。
說前五會。
以經首言。
始成正覺三處。
皆言不起前故。
二七日。
說十地等。
以經初言。
婆伽婆成道未久。
第二七日故。
第九會在三七日後說。
有舍利弗祗園等故。
此據菩提流支。
約不壞前後相言也。
【■補】統紀言。
舊以寂場。
時長。
盡未來際。
法界。
列為四種華嚴。
又分前三屬事。
後一屬理。
此積代之弊。
今論其義。
隻有三名。
一。
謂寂場。
妙玄。
引方便品。
始坐道場。
三七思惟。
佛最初頓說是也。
以首品。
至三十六品。
為前分二。
謂時長。
妙玄。
引法性論。
鈍根三處入法界是也。
三十七品去為後分。
三。
謂盡未來際。
文句言。
華嚴未席。
始開於漸。
妙樂說。
此且寄娑婆一期設化。
用通今意。
應知華嚴盡未來際。
即法華經常在靈山。
何殊十方。
更互主伴。
雖有三名。
而所說經。
無非華嚴。
所诠理。
無非法界。
此統紀破舊之詞也。
統紀複說時長。
通三處者。
謂般若華嚴海空。
法華佛慧。
涅盤蓮華藏海。
是也。
【■備】志師。
以三七思惟。
收歸寂場。
則時。
處。
似未分。
【□注】問。
華嚴時長。
為至何時。
答。
如妙樂雲。
義當轉教時也。
經家。
取後分部類相從。
結歸前分華嚴部内。
此即通五時文通之類也。
若般若。
明華嚴海空。
及日若垂沒餘輝峻嶺。
與夫蓮華藏海。
通至涅盤之後。
此於他部明華嚴義。
不可結歸本部。
乃通五時中。
義通之類。
非時長也。
【■記】轉教。
解本卷。
後逝多林一會。
部類相從。
結歸前分華嚴部内。
是為五時文通。
般若華嚴海空者。
妙玄雲。
華嚴。
别但在初。
通則至後。
故曆劫修行。
華嚴海空。
法華會四佛慧。
即是通至二經。
又像法決疑經雲。
或見報身蓮華藏世界海。
為千百億釋迦牟尼佛。
說心地法門。
乃至日出。
先照高山。
日沒亦餘輝峻嶺。
故蓮華藏海。
通至涅盤後。
以像法決疑。
是涅盤結經。
當知上說。
乃他部明華嚴義。
不可結歸本部。
是通五時中之義通。
非華嚴文通之時長也。
【■補】後分時長。
指逝多林一會。
文殊從逝多林出。
舍利弗語六千弟子言。
汝等見文殊威德相好等。
乃至文殊語諸比丘。
汝等善能成就十種大心。
句記言。
至般若來。
方可得雲。
令諸比丘成十大心。
此乃義當轉教時也。
又統紀言。
由曆劫修學般若。
今發空智得入法界。
觀華嚴藏海。
皆畢竟空。
【■備】辨訛言。
非時長。
當改曰非文通。
私謂。
文通。
義通。
均有時長之義。
但文通時長。
齊至般若。
義通時長。
盡未來際耳。
二。
鹿苑時。
說四阿含。
【■記】小機於頓無益。
故佛隐勝現劣。
不動寂場而遊鹿苑。
保任劣機。
權證小果。
【□注】從處立時。
說經雖多。
同一處故。
【■補】說四阿含。
不局一處。
且指初轉法輪處言。
【■備】辨訛曰。
同一處三字甚局。
當知諸佛始化。
皆在鹿苑。
故以立時。
【□注】乃如來昔生垂化之地。
緣如輔行上(七)。
【■記】輔行引大論曰。
波羅柰王遊獵。
見二鹿主。
一是釋迦菩薩。
一是提婆達多。
菩薩鹿主告王。
若以供馔。
當差次送每日一鹿。
王。
善其言次當達多群中。
有母鹿。
白其主言。
我分當死。
而我懷子。
子非死次。
屈垂料理。
主怒言。
誰不惜命。
次來但去。
母至釋迦主所。
具白。
主言。
若我不理。
枉殺其子。
若非次差。
後次何遣。
惟我當代。
王。
怪問。
群鹿盡耶。
主言。
但有滋茂。
為彼群鹿。
歸告於我。
我憫之故。
是身不久。
必不免死。
慈救苦厄。
其德無量。
王說偈言。
我實是畜獸。
名曰人頭鹿。
汝雖是畜生。
名曰鹿頭人。
以理而為人。
不以形為人。
我從今日始。
不食一切肉。
我以無畏施。
亦可安汝意。
以是因緣。
知是釋迦昔生垂化之地也。
【□注】群鹿所居。
故名鹿苑。
從樹為名。
亦名柰苑。
二仙所居。
亦名仙苑。
【■記】柰苑。
地多柰樹故。
仙苑。
婆裟言。
佛出世時。
有阿羅漢大仙於彼處。
已住。
今住。
當住。
佛不出世。
辟支佛住。
無辟支佛。
五通仙住。
二仙。
或是阿羅邏。
迦蘭。
二仙。
【■備】辨訛言從樹者。
指苑為樹。
非指柰也。
猶言波羅柰之林苑耳。
二仙兩字。
恐荊溪一時便寫耳。
以郁頭。
藍弗。
二仙。
在摩竭提國。
不在此苑。
今注。
雖引成文。
似須改言仙人堕處。
以五百仙人。
空中聞音樂生染。
失神足堕此處。
【□注】阿含。
翻無比法。
【■
即具三德。
不縱不橫。
名妙德。
般若是法。
解見下。
人法立題。
妙法蓮華。
解見下。
蓮華。
因果同時。
以比妙法權實一體。
法喻立題。
如來。
解見下。
獅子吼。
比如來說法。
謂一音普被。
異類等解。
魔外傾心。
所謂獅子吼。
無畏說。
百獸聞之皆腦裂。
人譬立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謂極虛空之可度。
體無邊涯。
大也。
竭滄溟之可飲。
法門無盡。
方也。
碎塵剎而可數。
用無能測。
廣也。
離覺所覺。
朗萬法之幽邃。
佛也芬披萬行。
榮耀衆德。
華也。
圓茲行德。
飾彼十身。
嚴也。
貫攝玄妙。
以成真光之彩。
經也。
大方廣法也。
佛。
人也。
華嚴。
喻也。
具足為題。
【■補】十身。
一。
菩提身。
菩提。
翻道。
謂佛成等正覺身。
二。
願身。
指從兜率來。
乘願度生說。
三。
化身。
謂随類化現應機說。
四。
力持身。
謂神力持真身之全身。
化身。
及舍利之碎身。
永久不壞。
五。
相好莊嚴身。
謂證得微塵相好實報身。
六。
威勢身。
指魔外威伏邊說。
七。
意生身。
随自他意。
處處受身。
意有所往。
身即随到。
度脫有情。
八。
福德身。
指福德具足故。
九。
法身。
法性周遍法界以為身。
十。
智身。
妙智圓明。
決了諸法真光。
一真法界也。
【□注】舊經。
晉譯五十卷。
或六十卷成。
新經唐譯八十卷成。
若龍宮三本。
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
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
一千二百品。
下本有十萬偈。
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如釋簽十八)。
【■記】舊經。
晉。
安帝時。
佛度跋陀羅。
翻覺賢。
於揚州謝司空寺。
翻梵本三萬六千頌。
成晉經五十卷。
或六十卷。
新經。
唐永隆間。
日照依晉本。
譯出入法界品。
兩處脫文。
證聖元年。
實叉難陀。
翻喜學。
重翻日照所成。
兼補諸阙。
成八十卷。
仍脫文殊按善财頂之文。
賢首。
将日照所補。
安喜學脫處。
遂得文續義連。
然斯二經。
皆十萬偈中之略。
以譯未盡故。
龍宮三本。
文殊。
與阿難海。
於鐵圍山結集。
護法神收入龍宮。
龍樹菩薩。
親往龍宮。
見上。
中。
二本文廣。
非人力所持。
唯以下本誦回。
流傳人間。
今但三十九品者。
指唐譯品數。
舊經。
七處八會。
新譯。
加普光明殿一會。
第一。
摩竭阿蘭若六品。
一。
世主妙嚴。
二。
如來現相。
三。
普賢三昧。
四。
世界成就。
五。
華嚴世界。
六。
毗盧遮那。
第二。
普光明殿會六品。
一。
如來名号。
二。
四谛。
三。
光明覺。
四。
菩薩問明。
五淨行。
六。
賢首。
第三。
忉利天會說十住。
有六品。
一。
升須彌頂。
二。
須彌頂偈贊。
三。
十住。
四。
梵行。
五。
發心功德。
六。
明法。
第四。
夜摩天會說十。
行。
四品。
一。
升夜摩。
二。
升夜摩偈贊。
三。
十行。
四。
十無盡藏。
第五。
兜率天會說十向。
三品。
一。
升兜率。
二。
升兜率偈贊。
三。
十向。
第六。
他化天會說十地。
一品。
第七。
重會普光明殿說十地勝進行。
十一品。
一十定。
二。
十通。
三。
十忍。
四。
阿僧祇。
五。
壽量。
六。
菩薩住處。
七。
不思議法。
明佛果德。
八。
相海。
九。
随相光明功德十。
普賢行。
十一。
如來出現。
第八。
三會普光明殿說六位。
一品。
謂離世間。
第九。
逝多林會。
說入法界品也。
【□注】舊立四種華嚴。
祖無顯文。
考大師。
荊溪。
之意。
則有約時。
約處。
約理。
之不同。
約理。
則曰法界。
約處。
或曰寂場。
約時。
曰三七日。
或時長盡未來際。
何得認此名言。
便謂華嚴有四種之别。
且其間於義有妨。
不應以後分時長華嚴。
而為寂場。
又不應将通五時中。
通教之義。
為時長也。
【■備】舊以寂場。
時長。
盡未來際。
法界。
立為四種華嚴。
考大師。
荊溪意。
惟約時。
約處。
約理。
之不同。
約理。
曰法界。
約處。
曰寂場。
約時。
曰三七日。
或時長盡未來際。
何得認此約時之名言。
反将時長。
及盡未來際。
分立二種。
加以法界。
寂場二種。
謂有四種别耶。
且其間下。
辨訛雲。
不應以後分時長為寂場句。
按舊譯華嚴。
善财南詢言。
不離寂場。
新譯言。
不離遮那座前。
既後分皆言不離。
應與經語融會。
又不應将五時通後之義為時長句。
按妙玄說華嚴時節長。
今聞般若。
即能得入。
簽說。
一。
以法界為華嚴。
二以時長通至於後。
既大師。
荊溪。
皆以義通為時長。
應與祖語融會。
予讀所辨。
甚有見識。
玉師。
以三約破舊四種。
義已成立。
且其間下二段。
本屬餘意。
今順玉師意。
備一解曰。
舊既約時而立二種。
不應抹去三七當分。
專立後分時長。
以攝寂場也。
至五時通後為義通。
齊至般若為文通。
微有區别。
不可以義通之時長。
即為文通之時長也。
【■記】妙樂言。
所诠無外。
名法界。
宗鏡言。
法界者。
即一心之總名。
萬法之歸趣。
寂場。
解本卷。
三七日。
如謂初七日。
說前五會。
以經首言。
始成正覺三處。
皆言不起前故。
二七日。
說十地等。
以經初言。
婆伽婆成道未久。
第二七日故。
第九會在三七日後說。
有舍利弗祗園等故。
此據菩提流支。
約不壞前後相言也。
【■補】統紀言。
舊以寂場。
時長。
盡未來際。
法界。
列為四種華嚴。
又分前三屬事。
後一屬理。
此積代之弊。
今論其義。
隻有三名。
一。
謂寂場。
妙玄。
引方便品。
始坐道場。
三七思惟。
佛最初頓說是也。
以首品。
至三十六品。
為前分二。
謂時長。
妙玄。
引法性論。
鈍根三處入法界是也。
三十七品去為後分。
三。
謂盡未來際。
文句言。
華嚴未席。
始開於漸。
妙樂說。
此且寄娑婆一期設化。
用通今意。
應知華嚴盡未來際。
即法華經常在靈山。
何殊十方。
更互主伴。
雖有三名。
而所說經。
無非華嚴。
所诠理。
無非法界。
此統紀破舊之詞也。
統紀複說時長。
通三處者。
謂般若華嚴海空。
法華佛慧。
涅盤蓮華藏海。
是也。
【■備】志師。
以三七思惟。
收歸寂場。
則時。
處。
似未分。
【□注】問。
華嚴時長。
為至何時。
答。
如妙樂雲。
義當轉教時也。
經家。
取後分部類相從。
結歸前分華嚴部内。
此即通五時文通之類也。
若般若。
明華嚴海空。
及日若垂沒餘輝峻嶺。
與夫蓮華藏海。
通至涅盤之後。
此於他部明華嚴義。
不可結歸本部。
乃通五時中。
義通之類。
非時長也。
【■記】轉教。
解本卷。
後逝多林一會。
部類相從。
結歸前分華嚴部内。
是為五時文通。
般若華嚴海空者。
妙玄雲。
華嚴。
别但在初。
通則至後。
故曆劫修行。
華嚴海空。
法華會四佛慧。
即是通至二經。
又像法決疑經雲。
或見報身蓮華藏世界海。
為千百億釋迦牟尼佛。
說心地法門。
乃至日出。
先照高山。
日沒亦餘輝峻嶺。
故蓮華藏海。
通至涅盤後。
以像法決疑。
是涅盤結經。
當知上說。
乃他部明華嚴義。
不可結歸本部。
是通五時中之義通。
非華嚴文通之時長也。
【■補】後分時長。
指逝多林一會。
文殊從逝多林出。
舍利弗語六千弟子言。
汝等見文殊威德相好等。
乃至文殊語諸比丘。
汝等善能成就十種大心。
句記言。
至般若來。
方可得雲。
令諸比丘成十大心。
此乃義當轉教時也。
又統紀言。
由曆劫修學般若。
今發空智得入法界。
觀華嚴藏海。
皆畢竟空。
【■備】辨訛言。
非時長。
當改曰非文通。
私謂。
文通。
義通。
均有時長之義。
但文通時長。
齊至般若。
義通時長。
盡未來際耳。
二。
鹿苑時。
說四阿含。
【■記】小機於頓無益。
故佛隐勝現劣。
不動寂場而遊鹿苑。
保任劣機。
權證小果。
【□注】從處立時。
說經雖多。
同一處故。
【■補】說四阿含。
不局一處。
且指初轉法輪處言。
【■備】辨訛曰。
同一處三字甚局。
當知諸佛始化。
皆在鹿苑。
故以立時。
【□注】乃如來昔生垂化之地。
緣如輔行上(七)。
【■記】輔行引大論曰。
波羅柰王遊獵。
見二鹿主。
一是釋迦菩薩。
一是提婆達多。
菩薩鹿主告王。
若以供馔。
當差次送每日一鹿。
王。
善其言次當達多群中。
有母鹿。
白其主言。
我分當死。
而我懷子。
子非死次。
屈垂料理。
主怒言。
誰不惜命。
次來但去。
母至釋迦主所。
具白。
主言。
若我不理。
枉殺其子。
若非次差。
後次何遣。
惟我當代。
王。
怪問。
群鹿盡耶。
主言。
但有滋茂。
為彼群鹿。
歸告於我。
我憫之故。
是身不久。
必不免死。
慈救苦厄。
其德無量。
王說偈言。
我實是畜獸。
名曰人頭鹿。
汝雖是畜生。
名曰鹿頭人。
以理而為人。
不以形為人。
我從今日始。
不食一切肉。
我以無畏施。
亦可安汝意。
以是因緣。
知是釋迦昔生垂化之地也。
【□注】群鹿所居。
故名鹿苑。
從樹為名。
亦名柰苑。
二仙所居。
亦名仙苑。
【■記】柰苑。
地多柰樹故。
仙苑。
婆裟言。
佛出世時。
有阿羅漢大仙於彼處。
已住。
今住。
當住。
佛不出世。
辟支佛住。
無辟支佛。
五通仙住。
二仙。
或是阿羅邏。
迦蘭。
二仙。
【■備】辨訛言從樹者。
指苑為樹。
非指柰也。
猶言波羅柰之林苑耳。
二仙兩字。
恐荊溪一時便寫耳。
以郁頭。
藍弗。
二仙。
在摩竭提國。
不在此苑。
今注。
雖引成文。
似須改言仙人堕處。
以五百仙人。
空中聞音樂生染。
失神足堕此處。
【□注】阿含。
翻無比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