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之上

關燈
記】謂聖人智慧。

    分别法義。

    莫可比并。

     【□注】妙玄十初雲。

    增一。

    明人天因果。

    中。

    明真寂深義。

    雜。

    明諸禅定。

    長。

    破外道。

    而通說無常。

    知苦斷集。

    證滅。

    修道。

     【■記】報恩經言。

    為諸天世人。

    随時說法。

    集為增一。

    勸化人習。

    為利根衆生。

    說諸深義。

    名中阿含。

    學問者習。

    說種種随禅法。

    是雜阿含。

    坐禅人習。

    破諸外道。

    是長阿含。

    分别功德論曰。

    阿難複思惟。

    契經文義混雜。

    宜當以事理相從。

    大小相次。

    第一增一。

    次名曰中。

    第三名長。

    第四名雜。

    以一為首次至十。

    随事增上名增一。

    中者。

    不大小長短等事。

    處中道也。

    長者。

    說久遠事。

    曆劫不絕。

    本末元由。

    事經七佛聖王七寶也。

    雜者。

    諸經斷結。

    難誦難憶。

    事多雜碎。

    令人喜也。

    然經雖四。

    所诠同是無常。

    何則。

    世間有漏苦果。

    由惑業集因所感。

    出世間無漏寂滅。

    由正助道品所得。

    衆生不知苦。

    故不斷集。

    不慕滅。

    故不修道。

    故世尊段段說。

    一切行無常。

    不久住法。

    速變易法。

    不可倚法。

    欲令知苦斷集。

    慕滅。

    修道也。

     【■補】真寂深義者。

    無見思虛妄。

    曰真。

    離生死遷流。

    曰寂。

    乃出世法。

    故曰深義。

    長破外道。

    明正因緣生法。

    破邪。

    無二種因緣。

     三。

    方等時。

     【■記】小機保證偏真。

    故佛廣啟褒歎之方。

    等施彈斥之法。

    令羞劣慕勝也。

     【□注】廣談四教。

    均被衆機。

    說經既多。

    處亦不一。

    故約法立時也。

     【■記】四教并談。

    曰方。

    三根普被曰等。

    處亦不一。

    如王舍城。

    舍衛國。

    靈鹫山。

    泥連河等。

     【□注】若普賢觀稱方等者從理得名。

    如釋簽六(十五雲)此以理等。

    名方等典。

    若止觀二(六雲)四門入清涼池。

    曰方。

    所契之理。

    曰等。

    此約行理合論。

    今是生酥調斥之方等。

    義應屬事。

     【■記】四門。

    即有門空門等。

     【■備】統紀言。

    舊釋方等立名。

    但分事理。

    未盡其義。

    今為委釋。

    光明經言。

    讀誦大乘。

    方等經典。

    光明玄雲。

    方等之教。

    通於三乘。

    新光明經言。

    欲生人天。

    欲得四果。

    支佛。

    欲得佛。

    皆應忏悔。

    滅除罪障。

    安處方等續遺記雲。

    方等之名有二義。

    若大經從酪出生酥。

    譬修多羅出方等。

    此約第三時。

    名方等。

    即被一乘四教機。

    若普賢觀稱方等。

    乃直明圓理。

    今以所引。

    恐謂同普賢觀從理立稱。

    故引三乘忏悔文定名。

    的從部教。

    不專事理也。

    按舊立論。

    有三說。

    一。

    從事。

    大經從修多羅出方等。

    無量義經。

    次說方等。

    釋簽生酥。

    調斥方等。

    光明經。

    讀誦大乘方等。

    光明玄。

    方等教通三乘。

    此皆指第三時教。

    二。

    從理。

    普賢觀經。

    此方等典。

    是諸佛眼。

    三。

    事理并通。

    止觀曰。

    般若有四種方法。

    謂四門入清涼池。

    方也。

    所契之理平等大慧。

    等也。

    故第三時準四明立義。

    的從部教定名。

    不專事理也。

    今玉師。

    以統紀方等。

    從部教說。

    部教兼於事理。

    不若以生酥調斥。

    乃佛化事。

    從事立名也。

    然舊立三說内。

    觀經方等從理。

    調斥方等從事。

    并同。

    今注方等從事理一解。

    亦小異。

    以四門入池屬行。

    故曰此約行理合論辨訛言。

    生酥調斥。

    何曾離理。

    若單屬事。

    似離理外别有事方等。

    且覺方等部。

    有收經不盡之難矣。

    私謂化事斷不離理。

    玉師且順舊解。

    重調斥邊。

    判屬於事。

    亦不至有難詞。

    來哲虛心融會可也。

    調斥者。

    調停三乘之心。

    令得通益。

    诃斥焦芽敗種。

    令心慕大。

     說維摩。

     【□注】具雲維摩诘所說經。

    人法立題。

    此雲淨名。

    亦翻無垢稱。

     【■記】凡夫染有。

    二乘染空。

    菩薩染中。

    皆不得淨名。

    居士二邊不着。

    中道不安。

    雖處居家。

    不着三界。

    示有妻子。

    常修梵行。

    如蓮華出水。

    不為所溷。

    故淨名名焉。

    此據迹釋。

    若據本。

    乃金粟如來現身。

    萬惡盡消。

    衆善溥會。

    淨亦不可名。

    於不可名中。

    以淨名名也。

    無垢。

    即淨。

    稱。

    即名。

     思益。

     【□注】具雲思益梵天所問經。

    網明菩薩答。

     【■記】經曰。

    過東方七十二恒河沙佛土。

    國名清潔。

    佛号日月光明如來。

    有菩薩名思益。

    由我佛宣說寂莊嚴光明。

    遂放是光。

    普照十方佛土。

    故思益梵天來此土。

    說偈贊佛。

    興端請益。

    網明以佛身相。

    超千萬日月光明為問。

    故佛放光。

    思益梵天來。

    與諸菩薩互相問答。

    然經明文殊等行。

    迦葉空生諸聖。

    皆有酬唱。

    今獨指網明者。

    發起是經故也。

     楞伽。

     【□注】翻不可往。

     【■記】楞伽。

    城名。

    在摩羅那山頂。

    華嚴論雲。

    其山下瞰大海。

    上大下小。

    無路可上。

    城乃衆寶所成。

    光映日月無門可入。

    而此山城。

    為摩婆羅大夜叉王所據。

    具大神通者。

    方能升往。

    喻自覺聖智境界。

    非言思可到。

    非寂嘿可通。

    惟不思議者證入也。

     楞嚴三昧。

     【□注】楞嚴翻健相。

    三昧。

    翻調直定。

    亦雲正心行處。

     【■記】智論雲。

    楞嚴。

    秦言健相分别。

    謂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也。

    菩薩得是三昧。

    諸煩惱魔。

    及魔人。

    無能壞者。

    調直定。

    四教義雲。

    通言三昧。

    名調直定。

    真谛三昧。

    離愛見為調直。

    俗谛三昧。

    以稱機為調直。

    中道三昧。

    無二邊曲為調直也。

    正心行處。

    智度論雲。

    一切禅定攝心。

    皆名三摩提。

    此言正心行處是。

    心無始來。

    常曲不端。

    得正心行處。

    則端直也。

    源洪師言。

    大佛頂首楞嚴經。

    翻一切事究竟堅固。

    當智者時。

    經尚未來。

    此指首楞嚴三昧也。

     金光明。

     【□注】金。

    即法身。

    光即般若。

    明即解脫單法立題。

     【■記】玄義言。

    金光明。

    分即三德。

    皆約性體。

    具金光明真實名義。

    謂法性可尊可貴。

    當體名金。

    寂而常照。

    當體名光。

    大悲益物。

    當體稱明。

     【□注】玄文順古。

    複約譬喻一釋。

    格他譬法不周。

     【■記】此因玄文。

    複約譬釋。

    故今釋之。

    玄文明古有三家釋題。

    一。

    數論家。

    金。

    比法身。

    光。

    比般若。

    明。

    比解脫。

    大師破曰。

    數論但明真應二身。

    若以二釋三。

    於論不便。

    若取經文。

    無處明三德。

    若便作義解。

    何義不通。

    而獨譬三德。

    既違已論。

    又不會經。

    非今所用。

    二。

    地人言。

    金質有光明之能。

    如法性從體起用。

    自有般若解脫之力。

    但作體用二義。

    不須分光明異也。

    大師破曰地論幸明三佛。

    三佛釋題。

    於義自便。

    而棄三身。

    從體用者。

    則非論義。

    若新舊兩本。

    并說三身。

    不道體用。

    亦違己論。

    複不會經。

    進退何之。

    非今所用。

    三。

    真谛三藏言。

    金光明。

    譬三種三法。

    謂三身。

    三德。

    三位也。

    譬三身者。

    金體真實比法身。

    光用能照。

    比應身。

    明能遍益。

    比化身。

    譬三德者。

    金。

    有四義。

    一。

    色無變。

    二。

    體無染。

    三。

    轉作無礙。

    四。

    令人富。

    比法身常樂我淨四德。

    光。

    有二義。

    一。

    能照了。

    二。

    能除暗。

    比般若照境除惑。

    明有二義。

    一。

    無暗。

    二。

    廣遠。

    比解脫衆累永盡。

    普益有緣。

    譬三位者。

    金性先有。

    如道前正因位光融體顯。

    如道中了因位。

    明無瑕垢。

    如道後緣因位。

    大師破曰。

    三三之釋。

    三義不了。

    且有三過。

    一。

    因緣不通。

    二。

    有乖圓别。

    三。

    不稱法性。

    破已而即順之。

    約譬釋言。

    當知金光明三字。

    徧譬一切橫法門。

    乃稱法性無邊之說。

    徧譬一切豎法門。

    乃稱法門甚深之旨。

    方合經王一切遍收。

    此義淵博。

    且寄十種三法為初門。

    謂三德。

    三寶。

    三涅盤。

    三身三大乘。

    三菩提。

    三般若。

    三佛性。

    三識。

    三道。

    此之三法。

    該括始終。

    甚深無量。

    是謂約譬一釋。

    格他不周也。

    拾遺記言。

    譬喻一釋。

    為諸師解金光明。

    為世物象用。

    譬如來深法。

    諸師雖用譬顯法。

    其實不知法相圓融。

    随名局解。

    故不能遍喻諸法。

    大師欲示金光明海。

    無法不備。

    無法不融。

    故順之。

    以金光明三字。

    為譬具足。

    比佛所遊。

    是則略而十種。

    廣則一切法門。

    一一互融。

    皆不思議。

    此乃格他譬法不周。

    廣顯性體圓具諸法是也。

     【■補】記中以二釋三。

    己宗則壞。

    于論不便。

    此破違宗。

    若取經文。

    無處明譬三德。

    此破乖經。

    因果不通。

    因與果相違也。

    十種三法者。

    三道。

    苦。

    惑業。

    三寶。

    佛法僧。

    三身。

    法報化。

    三涅盤。

    一性淨。

    即實相。

    二。

    圓淨。

    即惑淨理圓顯。

    三。

    方便淨。

    即善巧淨。

    三德。

    法身。

    般若。

    解脫。

    三菩提。

    一。

    真性菩提。

    以此真性為道。

    二。

    實智菩提。

    即能照之智。

    三。

    方便菩提。

    謂善巧化用自在。

    三佛性。

    一。

    自性住佛性。

    謂真如自性常住。

    二。

    引出佛性。

    謂性由修顯引出。

    三至得果佛性。

    謂證得果位顯發。

    三識謂七識。

    八識。

    九白淨識。

    又一。

    真識。

    謂真心。

    二。

    現識。

    變現根身世界。

    三。

    分别識。

    三大乘。

    一。

    理乘。

    謂理性。

    二随乘。

    即智随理運。

    三。

    得乘。

    即得果。

    自解脫。

    得機。

    令他解脫。

    三般若。

    一。

    實相。

    即實體。

    二。

    觀照。

    即照智。

    三。

    方便。

    善巧化用。

     【□注】其如經題。

    是法非譬。

     【■記】或謂。

    大師既順古以喻顯法。

    何又自立附文當體二種釋題。

    故今釋之。

    如記言。

    雖然順古以喻顯法。

    其如經題是法非譬。

    故後自立附文。

    當體三種解釋。

    斥彼推喻疎遠。

    依經就法。

    方為親切。

    斯由大師。

    深解法性。

    具金光明真實名義。

    究竟成就也除法性外名言。

    皆無實義。

    是金光明三種法門。

    舉一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