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
全三是一。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不縱不橫。
絕思絕議。
是秘密藏佛所遊處也。
【□注】又不可以被利鈍機。
雙存法譬也。
【■記】此遮雙存以被二機。
【■補】遮雙存者。
玄文問。
舊言此經說譬得名。
雲何矯義而依文耶。
答非今就文。
而害于譬。
若苟執喻複害於文。
義有二途。
應須兩存。
故前言義推疎遠。
依文親近。
記曰。
如此用譬。
雖無經據。
存之有益。
二不偏廢。
汝專執譬。
棄親逐疎。
我今雙存。
親疎俱得。
如玄文言。
鈍根以譬拟法。
利根即法作喻。
故經言。
甚深法性。
安住其中。
即於是典。
金光明中。
而得見我。
釋迦文佛。
又空品言。
為鈍根故。
起大悲心。
蓋鈍根守指守株。
甯知兔。
月。
利人懸解。
不須株指也。
又記言。
佛說茲典。
既被二根。
故通經者釋題。
亦須二說。
赴其利鈍。
複貶從喻。
如守株指。
褒依法者。
懸解兔月。
不須株指。
足見不許釋譬微意。
玉師恐後人不了以法比二說為定旨。
故揭出言。
其如經題。
是法非譬。
複恐以被利鈍為證據。
故又言不可以被利鈍機。
雙存等也。
勝鬘等經。
【□注】具雲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記】波斯匿王。
召女勝鬘。
回國見佛。
女說偈言。
如來現世間。
普為群生。
出亦應憫我等。
宜速降此間。
說畢。
如來現身令見。
又說偈贊佛。
及種種法。
如來印可。
故有是經也。
方便有三。
一。
為實施權。
曲巧方便。
二。
理本無言。
假言而言大方便。
三。
權實無滞大方便。
初。
如一佛乘分别說三。
是也。
二。
如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是也。
三。
如涉有未始迷空。
觀空不遺於有。
即佛方便知見波羅密皆已具足。
是也。
今是後二種。
又經言。
若如來随彼所欲而方便說。
即是一乘。
一乘者。
即第一義。
方廣獅子吼見前。
【□注】勝鬘夫人。
即舍衛國波斯匿王女。
末利夫人所生。
為踰阇國王妃。
【■記】梵語摩利室羅。
翻勝鬘。
相好勝母故。
波斯匿。
翻和悅。
王多仁慈故。
末利。
翻鬘。
四般若時。
【■記】由前方等。
二乘雖發心樂大。
故習猶堅。
夫欲淘汰執情。
必須空慧之水。
故有般若時。
【□注】從經題立時。
般若。
翻智慧。
智慧輕薄。
即五種不翻之一也。
【■記】有分别。
名智。
無分别。
名慧。
又根本。
名慧。
後得。
名智。
今以智慧雙易般若者。
顯權實一體大慧也。
五不翻者。
一。
秘密不翻如諸陀羅尼咒。
二。
多含不翻。
如婆伽梵含六義。
三。
此方無不翻。
如閻浮提樹。
四順古不翻。
如阿耨菩提。
自古存梵。
五。
生善不翻。
如般若尊重。
智慧輕薄。
為人生善。
仍存般若也。
【■備】記中分解智慧。
亦一往言之。
弗泥也。
說摩阿般若。
光贊般若。
金剛般若。
大品般若等。
諸般若經。
【□注】摩诃。
翻大多勝。
以多含故不翻。
【■記】非小乘故大。
诠顯十八種空。
乃至八萬四千波羅密故多。
一切諸佛菩提。
皆從般若中出故勝。
多含不翻。
亦五不翻之一。
【■備】記解大多勝。
約般若部說。
其實含多義。
【□注】光贊經雲。
於是世尊從其舌本。
悉覆佛土。
而出無數百千光明。
照三千界。
其光明中自然而植金蓮華。
其蓮華上。
各有諸佛講說此經。
光。
即光明。
贊。
即講說。
即大品上帙。
【■記】此可配於三種般若。
謂從其舌本悉覆佛土。
即實相般若。
實相遍覆法界也。
出光明照三千界句。
即觀照般若。
觀照。
照察萬有也。
其光植金蓮華。
華上有佛說經。
即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
從大悲心流出也。
【■備】配合出記者新意。
【□注】金剛。
從喻立名。
以金中精剛。
能斷難斷。
喻般若斷疑蕩相。
亦名小般若乃大部六百卷中。
第五百七十七卷。
【■記】海中有寶。
名金剛。
最堅利。
堅故。
不為諸物壞。
利故。
能壞一切物。
以喻般若。
能斷難斷之惑。
不為無明煩惱所壞。
【■備】源洪師言。
名小般若句。
疑集注便引。
蓋藏中原有小品十卷。
對摩诃名小。
存俟後定。
此有六譯。
今流通本。
姚秦鸠摩羅什譯也。
【□注】大品。
輔行五上(七)雲。
大品凡列法門。
無不皆以五陰為首。
【■記】大品言。
聲聞依四念處行道。
菩薩初觀色。
乃至一切種智。
章章皆爾。
故輔行言。
此是引證。
依經義以明十境。
通能覆障。
五陰為初故。
大品及大般若。
凡列法門。
皆以五陰為首。
五陰。
隻是念處境耳。
【□注】等諸般若經者。
謂等於小品。
放光。
仁王。
天王。
文殊問般若等。
【■補】統紀言。
大品般若四十卷。
按藏經目錄言。
摩诃般若三十卷。
光贊十卷。
龍樹用此本。
作智度論百卷。
智者依此論。
作疏二十卷。
今在高麗未至。
是知摩诃。
光贊。
皆即大品也。
又統紀曰。
若放光金剛等十經。
皆晉宋間譯。
唐。
裝法師始翻出大般若六百卷。
當知前十經。
皆重翻也。
天台諸部所引。
正大品中義。
是羅什翻。
十經者大品。
光贊。
小品。
大明度勝。
天王。
文殊問。
金剛。
七部均羅什譯。
道行。
竺朔譯。
新道行。
支谶譯。
放光。
晉羅義譯。
【■備】統紀十經。
仁王不在其列。
又統紀曰。
四教儀列般若諸經名。
總别重出。
難於分别。
蓋摩诃。
即大品。
此指摩诃大品重出也。
私謂。
集注大部六百卷中句。
亦系便寫。
以六百卷乃唐所出。
不須引用也。
五法華涅盤時。
【■記】二乘於般若會。
領知法門。
故說法華開四時權。
顯一乘妙。
然有漏網機。
及橫來衆。
未聞前教。
豈解佛乘。
更說涅盤。
重為捃拾。
普令證歸佛慧。
故二經同為第五時。
【□注】從經題立時。
以此二經同醍醐故。
【■補】妙玄曰。
醍醐衆味之後。
涅盤稱醍醐。
此經名大王膳。
故同也。
【□注】具雲妙法蓮華經。
妙名不可思議。
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
蓮華譬上權實法也。
【■記】法華有三本。
晉譯。
名正法華十卷。
秦譯。
名妙法蓮華七卷。
隋譯。
名添品妙法華八卷。
今是秦本。
妙名不可思議者。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也。
十界。
謂四聖六凡。
蓮華譬者。
蓮華。
因果同時。
喻妙法權實一體。
【■補】妙法即實相。
十如者。
如是相。
相據外而可别。
如是性。
性據内而不改。
如是體。
主質名體。
如是力。
功能名力。
如是作。
構造為作。
如是因。
習因為因。
如是緣。
助因為緣。
如是果。
習果為果。
如是報。
報果為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
初相為本。
後報為末。
所歸趣等。
為究竟等。
一法界。
具十如是。
十法界。
具百如是。
又一法界。
具九法界。
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注】涅盤。
具雲摩诃般涅盤那。
此雲大滅度。
大。
即法身。
滅。
即解脫。
度。
即般若。
即三德秘藏也。
【■記】大者。
稱體而周。
法身德。
體遍十方也。
滅者。
無縛所累。
解脫德。
滅除二種生死縛也。
度者。
破無明障。
般若德。
照破五住無明也。
△二結立異名。
是為五時。
亦名五味。
【□注】結也。
五時。
在大部中。
或作五味列。
故雲亦也。
五時說法頌雲。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
法華涅盤共八年。
華嚴最初三七日。
【■補】今明别義。
故引孤山五時說法頌。
【■備】教觀綱宗。
引玄義言。
五味論别。
别有齊限。
論通。
通於初後。
章安言。
人言第二時。
十二年中。
說三乘别教。
若爾。
過十二歲。
有宜聞谛緣度者。
豈可不說。
人言第三時三十年中。
說空宗。
般若。
維摩。
思益。
依何經文知三十載也。
大論言。
須菩提於法華中。
聞說舉手低頭皆得作佛。
是以今問退義。
若爾。
大品。
法華。
前後何定也。
智者。
章安。
明文若此。
今人尚傳阿含十二方等八之說。
乃至别五時者。
約一類最鈍聲聞。
具經五番陶鑄。
方得入實。
然此别五時法。
亦不拘定歲月日時。
辨訛言。
五時頌局甚。
然古所以病此者。
以見法華有二十年除糞之言。
遂謂方等。
亦有藏教。
故判方等八。
以阿含自有成文。
言是十二年前也。
又見經中有二十年中。
執作家事。
複經少時之言。
便判般若為二十二歲也。
私謂。
玉師引頌非不知通五時義。
與章安所破。
但泥别。
而不知通者。
不同。
今既。
論别時前後修短。
於無次第中。
當有次第。
故引之耳。
若結集家收歸本部。
此屬文通。
來哲固不可泥定年分。
亦不可以通難别也。
記中五時。
收經。
結經等說。
存俟後考。
【■記】五時收經鹿苑收四阿含等諸小乘經。
方等。
除四時外。
通收諸大乘經。
般若。
會收諸部般若經。
法華。
收無量義。
及普賢觀經。
涅盤。
會收大涅盤。
及像法決疑經。
華嚴。
會收華嚴梵網經。
若論五時結經。
則華嚴會。
以梵網為結經。
鹿苑。
以遺教為結經。
方等。
以璎珞為結經。
般若。
以仁王為結經。
法華。
以普賢觀為結經。
涅盤。
以像法決疑為結經。
如來說法五十餘年。
談經三百餘會。
今頌該括無遺也。
【■補】有本般若收諸般若經。
及無量義經。
法華收法華。
并普賢觀經。
又言般若。
以無量義為結經。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一之上
全三是一。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不縱不橫。
絕思絕議。
是秘密藏佛所遊處也。
【□注】又不可以被利鈍機。
雙存法譬也。
【■記】此遮雙存以被二機。
【■補】遮雙存者。
玄文問。
舊言此經說譬得名。
雲何矯義而依文耶。
答非今就文。
而害于譬。
若苟執喻複害於文。
義有二途。
應須兩存。
故前言義推疎遠。
依文親近。
記曰。
如此用譬。
雖無經據。
存之有益。
二不偏廢。
汝專執譬。
棄親逐疎。
我今雙存。
親疎俱得。
如玄文言。
鈍根以譬拟法。
利根即法作喻。
故經言。
甚深法性。
安住其中。
即於是典。
金光明中。
而得見我。
釋迦文佛。
又空品言。
為鈍根故。
起大悲心。
蓋鈍根守指守株。
甯知兔。
月。
利人懸解。
不須株指也。
又記言。
佛說茲典。
既被二根。
故通經者釋題。
亦須二說。
赴其利鈍。
複貶從喻。
如守株指。
褒依法者。
懸解兔月。
不須株指。
足見不許釋譬微意。
玉師恐後人不了以法比二說為定旨。
故揭出言。
其如經題。
是法非譬。
複恐以被利鈍為證據。
故又言不可以被利鈍機。
雙存等也。
勝鬘等經。
【□注】具雲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記】波斯匿王。
召女勝鬘。
回國見佛。
女說偈言。
如來現世間。
普為群生。
出亦應憫我等。
宜速降此間。
說畢。
如來現身令見。
又說偈贊佛。
及種種法。
如來印可。
故有是經也。
方便有三。
一。
為實施權。
曲巧方便。
二。
理本無言。
假言而言大方便。
三。
權實無滞大方便。
初。
如一佛乘分别說三。
是也。
二。
如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是也。
三。
如涉有未始迷空。
觀空不遺於有。
即佛方便知見波羅密皆已具足。
是也。
今是後二種。
又經言。
若如來随彼所欲而方便說。
即是一乘。
一乘者。
即第一義。
方廣獅子吼見前。
【□注】勝鬘夫人。
即舍衛國波斯匿王女。
末利夫人所生。
為踰阇國王妃。
【■記】梵語摩利室羅。
翻勝鬘。
相好勝母故。
波斯匿。
翻和悅。
王多仁慈故。
末利。
翻鬘。
四般若時。
【■記】由前方等。
二乘雖發心樂大。
故習猶堅。
夫欲淘汰執情。
必須空慧之水。
故有般若時。
【□注】從經題立時。
般若。
翻智慧。
智慧輕薄。
即五種不翻之一也。
【■記】有分别。
名智。
無分别。
名慧。
又根本。
名慧。
後得。
名智。
今以智慧雙易般若者。
顯權實一體大慧也。
五不翻者。
一。
秘密不翻如諸陀羅尼咒。
二。
多含不翻。
如婆伽梵含六義。
三。
此方無不翻。
如閻浮提樹。
四順古不翻。
如阿耨菩提。
自古存梵。
五。
生善不翻。
如般若尊重。
智慧輕薄。
為人生善。
仍存般若也。
【■備】記中分解智慧。
亦一往言之。
弗泥也。
說摩阿般若。
光贊般若。
金剛般若。
大品般若等。
諸般若經。
【□注】摩诃。
翻大多勝。
以多含故不翻。
【■記】非小乘故大。
诠顯十八種空。
乃至八萬四千波羅密故多。
一切諸佛菩提。
皆從般若中出故勝。
多含不翻。
亦五不翻之一。
【■備】記解大多勝。
約般若部說。
其實含多義。
【□注】光贊經雲。
於是世尊從其舌本。
悉覆佛土。
而出無數百千光明。
照三千界。
其光明中自然而植金蓮華。
其蓮華上。
各有諸佛講說此經。
光。
即光明。
贊。
即講說。
即大品上帙。
【■記】此可配於三種般若。
謂從其舌本悉覆佛土。
即實相般若。
實相遍覆法界也。
出光明照三千界句。
即觀照般若。
觀照。
照察萬有也。
其光植金蓮華。
華上有佛說經。
即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
從大悲心流出也。
【■備】配合出記者新意。
【□注】金剛。
從喻立名。
以金中精剛。
能斷難斷。
喻般若斷疑蕩相。
亦名小般若乃大部六百卷中。
第五百七十七卷。
【■記】海中有寶。
名金剛。
最堅利。
堅故。
不為諸物壞。
利故。
能壞一切物。
以喻般若。
能斷難斷之惑。
不為無明煩惱所壞。
【■備】源洪師言。
名小般若句。
疑集注便引。
蓋藏中原有小品十卷。
對摩诃名小。
存俟後定。
此有六譯。
今流通本。
姚秦鸠摩羅什譯也。
【□注】大品。
輔行五上(七)雲。
大品凡列法門。
無不皆以五陰為首。
【■記】大品言。
聲聞依四念處行道。
菩薩初觀色。
乃至一切種智。
章章皆爾。
故輔行言。
此是引證。
依經義以明十境。
通能覆障。
五陰為初故。
大品及大般若。
凡列法門。
皆以五陰為首。
五陰。
隻是念處境耳。
【□注】等諸般若經者。
謂等於小品。
放光。
仁王。
天王。
文殊問般若等。
【■補】統紀言。
大品般若四十卷。
按藏經目錄言。
摩诃般若三十卷。
光贊十卷。
龍樹用此本。
作智度論百卷。
智者依此論。
作疏二十卷。
今在高麗未至。
是知摩诃。
光贊。
皆即大品也。
又統紀曰。
若放光金剛等十經。
皆晉宋間譯。
唐。
裝法師始翻出大般若六百卷。
當知前十經。
皆重翻也。
天台諸部所引。
正大品中義。
是羅什翻。
十經者大品。
光贊。
小品。
大明度勝。
天王。
文殊問。
金剛。
七部均羅什譯。
道行。
竺朔譯。
新道行。
支谶譯。
放光。
晉羅義譯。
【■備】統紀十經。
仁王不在其列。
又統紀曰。
四教儀列般若諸經名。
總别重出。
難於分别。
蓋摩诃。
即大品。
此指摩诃大品重出也。
私謂。
集注大部六百卷中句。
亦系便寫。
以六百卷乃唐所出。
不須引用也。
五法華涅盤時。
【■記】二乘於般若會。
領知法門。
故說法華開四時權。
顯一乘妙。
然有漏網機。
及橫來衆。
未聞前教。
豈解佛乘。
更說涅盤。
重為捃拾。
普令證歸佛慧。
故二經同為第五時。
【□注】從經題立時。
以此二經同醍醐故。
【■補】妙玄曰。
醍醐衆味之後。
涅盤稱醍醐。
此經名大王膳。
故同也。
【□注】具雲妙法蓮華經。
妙名不可思議。
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
蓮華譬上權實法也。
【■記】法華有三本。
晉譯。
名正法華十卷。
秦譯。
名妙法蓮華七卷。
隋譯。
名添品妙法華八卷。
今是秦本。
妙名不可思議者。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也。
十界。
謂四聖六凡。
蓮華譬者。
蓮華。
因果同時。
喻妙法權實一體。
【■補】妙法即實相。
十如者。
如是相。
相據外而可别。
如是性。
性據内而不改。
如是體。
主質名體。
如是力。
功能名力。
如是作。
構造為作。
如是因。
習因為因。
如是緣。
助因為緣。
如是果。
習果為果。
如是報。
報果為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
初相為本。
後報為末。
所歸趣等。
為究竟等。
一法界。
具十如是。
十法界。
具百如是。
又一法界。
具九法界。
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注】涅盤。
具雲摩诃般涅盤那。
此雲大滅度。
大。
即法身。
滅。
即解脫。
度。
即般若。
即三德秘藏也。
【■記】大者。
稱體而周。
法身德。
體遍十方也。
滅者。
無縛所累。
解脫德。
滅除二種生死縛也。
度者。
破無明障。
般若德。
照破五住無明也。
△二結立異名。
是為五時。
亦名五味。
【□注】結也。
五時。
在大部中。
或作五味列。
故雲亦也。
五時說法頌雲。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
法華涅盤共八年。
華嚴最初三七日。
【■補】今明别義。
故引孤山五時說法頌。
【■備】教觀綱宗。
引玄義言。
五味論别。
别有齊限。
論通。
通於初後。
章安言。
人言第二時。
十二年中。
說三乘别教。
若爾。
過十二歲。
有宜聞谛緣度者。
豈可不說。
人言第三時三十年中。
說空宗。
般若。
維摩。
思益。
依何經文知三十載也。
大論言。
須菩提於法華中。
聞說舉手低頭皆得作佛。
是以今問退義。
若爾。
大品。
法華。
前後何定也。
智者。
章安。
明文若此。
今人尚傳阿含十二方等八之說。
乃至别五時者。
約一類最鈍聲聞。
具經五番陶鑄。
方得入實。
然此别五時法。
亦不拘定歲月日時。
辨訛言。
五時頌局甚。
然古所以病此者。
以見法華有二十年除糞之言。
遂謂方等。
亦有藏教。
故判方等八。
以阿含自有成文。
言是十二年前也。
又見經中有二十年中。
執作家事。
複經少時之言。
便判般若為二十二歲也。
私謂。
玉師引頌非不知通五時義。
與章安所破。
但泥别。
而不知通者。
不同。
今既。
論别時前後修短。
於無次第中。
當有次第。
故引之耳。
若結集家收歸本部。
此屬文通。
來哲固不可泥定年分。
亦不可以通難别也。
記中五時。
收經。
結經等說。
存俟後考。
【■記】五時收經鹿苑收四阿含等諸小乘經。
方等。
除四時外。
通收諸大乘經。
般若。
會收諸部般若經。
法華。
收無量義。
及普賢觀經。
涅盤。
會收大涅盤。
及像法決疑經。
華嚴。
會收華嚴梵網經。
若論五時結經。
則華嚴會。
以梵網為結經。
鹿苑。
以遺教為結經。
方等。
以璎珞為結經。
般若。
以仁王為結經。
法華。
以普賢觀為結經。
涅盤。
以像法決疑為結經。
如來說法五十餘年。
談經三百餘會。
今頌該括無遺也。
【■補】有本般若收諸般若經。
及無量義經。
法華收法華。
并普賢觀經。
又言般若。
以無量義為結經。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