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者。
大乘說如來是常。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正理為方。
包富為廣。
又理融無二。
亦名為等。
聲聞所無也。
【□注】釋簽雲如上所說。
一往赴機。
據理應以通說為正。
【■記】玄文雲。
通語大乘。
何得無此三耶。
又曰。
小乘亦有記莂六道因果。
阿含授彌勒當作佛記。
亦有自唱善來。
即無問自說。
又聲聞中以法空為大空。
空。
即方廣。
故以通為正也。
△三引證二。
初引經征起二。
初引經。
信解品雲。
即遣旁人。
急追将還。
窮子驚愕。
稱怨大(喚等)。
【□注】譬喻周中。
四大弟子。
具領五時。
今領華嚴文也。
【■記】法華。
有法說喻說因緣三周。
今正喻說周文也。
【□注】即遣說華嚴教以拟宜也。
約教。
理為所依。
智為能遣。
教為所遣。
約人。
師弟相望。
佛為能遣。
菩薩為所遣。
【■記】初約教明遣。
教依於理。
以理為所依。
而智必照理鑒機。
方有說故。
以智為能遣。
教為所遣。
次約人明遣。
可解。
【□注】旁人約教。
理智為正。
說教為傍。
約人。
化主為正。
菩薩為旁。
【■記】教依理而用智說。
故以理智為正。
菩薩從佛轉法輪。
故約人為傍。
【□注】謂加被四菩薩。
說四十位。
法慧。
說十住。
功德林。
說十行。
金剛幢。
說十向。
金剛藏。
說十地。
是四菩薩。
說此位時。
并雲佛力故說。
故名為遣。
然加被四菩薩者。
一表旁追義便。
二彰主伴互融。
【■記】加被有二。
顯加具於三業。
冥加但與智令說。
第二會普光。
七重會普光。
八三會普光。
九會入法界。
但有冥加。
餘五會皆冥顯二加。
然冥未必有顯。
顯必有冥。
心冥至極。
故感佛加。
經言。
以三昧力。
感十方諸佛現前也。
四位各說。
經明法慧菩薩。
入無量力方便三昧。
故佛告言。
由汝所修諸善根力。
令汝入此三昧。
說十住法。
功德林菩薩入。
善思惟三昧。
故佛告言。
以汝思惟一切行願力故。
令汝入此三昧說十行法。
金剛幢菩薩。
入智光三昧。
故佛告言。
由汝智慧清淨。
令汝入此三昧說十向法。
金剛藏菩薩。
入智慧光明三昧。
故佛告言。
以汝勝智力。
令汝入是三昧。
說十地法也。
并言佛力故說者。
法慧告天帝言。
此義甚深。
難說難知。
雖然。
我當承佛威神力。
而為汝說。
故名為遣也。
一表傍追義便者。
即遣正傍追義。
二彰主伴互融者。
謂果主因伴。
遞互相望。
重重無盡。
彌顯圓融。
【■備】主伴互融。
此華嚴事事無礙宗旨。
順帶引耳。
辨訛曰。
雖言互融。
但可以果主果伴。
果主因伴。
因主因伴互論。
不可以因主果伴說也。
【□注】急追将還。
直将大教拟宜小機。
故雲急追。
昔有大種。
故曰将還。
況複性德本有。
【■記】如來於大通智勝佛所。
為沙彌時。
曾與六百萬億恒河沙衆生。
結圓頓種子。
今成正覺。
直将大教拟宜。
為急追。
昔有大種。
今說大教。
為将還。
又無漏性德。
本來具足。
今熏其本有。
故言将還。
【□注】窮子。
無大乘功德法财故。
【■備】體色即空假中。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是大乘功德法财。
今滅色趣空。
不窮何待。
【□注】驚愕。
文句六(二十一)雲。
縱昔曾發。
廢久不憶。
卒聞大教。
乖心故驚。
不識故愕。
【■記】此釋驚愕也。
二乘向小已久。
今卒然聞大。
與其現習相乖。
茫然不識。
故生驚愕。
【□注】稱怨大喚。
文句六(二十一)雲。
小乘以煩惱為怨。
生死為苦。
若勸煩惱即菩提。
即大喚稱冤枉。
若聞生死即涅盤。
即大喚稱苦痛。
【■記】小乘以苦集。
為勞為患。
以道滅。
為修為慕。
則煩惱為怨。
生死為苦。
明矣。
華嚴發明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盤。
是以所厭。
為所修。
所患。
為所慕。
豈不稱怨喚苦耶。
【□注】等者。
等於我不相犯。
何為見捉之文。
【■記】約法。
謂我本不求大。
何意用大化我。
△二征起。
此領何義。
【□注】征此信解品文。
為領何等之義。
△二答釋所領。
答。
諸聲聞在座。
如聾啞等是也。
【□注】答出華嚴拟宜也。
謂有耳不聞圓頓教。
故如聾。
有眼不見舍那身。
以不見故。
不能贊歎故若啞。
【■記】此引經以證聾啞也。
華嚴入法界品言。
上首諸大聲聞舍利弗等。
在逝多林。
皆悉不見如來神力等。
亦複不見難思菩薩境界。
何以故。
善根不同故。
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
本不得諸菩薩眼所知境界。
以是因緣。
諸大聲聞不見不知。
不聞不入。
雖在林中。
不見佛大神變。
所謂日月輝天。
盲者不見。
雷霆震地。
聾者不聞是也。
【□注】問。
妙玄十(廿三)雲。
華嚴初分。
永無聲聞。
今何雲聲聞在座耶。
答。
華嚴不入二乘人手。
聲聞若聞華嚴。
則非聲聞。
故不可雲有。
若據華嚴。
拟宜小機。
其最鈍根。
具經五味。
故不可雲無。
是則顯對則無。
拟宜則有。
今四大弟子。
領解如來拟宜之時。
故雲聲聞在座也。
所以摩诃迦葉。
卻叙小機蒙大拟時。
迷悶躄地。
若聾啞文。
出經後分。
妙玄雲。
後分則有。
後分狀當聾啞。
況前分耶。
故别行疏記雲。
以後顯前。
機未堪大。
【■記】顯對則無。
拟宜則有。
斷定二乘。
不聞華嚴。
而如來拟宜。
非無聲聞。
如文句言。
即遣旁人。
疾走往捉。
是勸門拟宜。
窮子驚愕。
是勸門無機。
強牽将還。
是誡門拟宜。
窮子自念無罪。
以至悶絕躄地。
是誡門無機。
今據拟宜說。
故言聲聞在座。
出經後分。
指華嚴入法界品文也。
準不思議境界經雲。
舍利弗五百聲聞。
皆是他方極位菩薩。
今在逝多林會。
迹示聲聞。
據華嚴經。
文殊逝多林出時。
舍利弗語比丘言。
汝等且觀文殊。
相好威儀等。
觀舍利弗語辭。
示現未能悟故。
狀當聾啞。
以此義有二。
一者。
顯如聾啞。
二乘人於三七日中不聞說法。
但見嘿然。
二者。
狀當聾啞。
釋簽雲有耳不聞。
顯如聾者。
眼不見故。
不能贊歎。
義如啞者。
玄文所雲。
前分永無聲聞。
據顯見三七默然者說。
後分則有。
據狀當不聞不見者說。
但後分尚然。
況前分耶。
别行疏下。
證成前分機未堪大。
【■備】統紀雲。
三七是拟機者。
人無異論。
然玄文雲。
於彼初分。
永無聲聞。
後分則有。
雖複在座。
如聾如啞。
故神智義。
據玄文非之曰。
初分永無。
何所拟哉。
今二義釋之。
一初分永無。
乃如來拟宜之化意。
二後分則有。
狀如聾啞。
乃如來拟宜之化事。
化意者。
方便品雲。
始坐道場。
三七思惟。
簽雲。
約大機。
則寂場之時。
約小機。
則成已思惟。
未說之時。
妙樂雲。
小見三七停留。
大睹始終無改。
是也。
化事者。
文句雲。
華嚴末席。
始開於漸。
妙樂引經雲。
佛在逝多林。
舍利弗不見如來自在莊嚴。
不見諸大菩薩眷屬。
無智眼能見。
亦不能贊歎。
此即如啞等文。
於彼末會。
即當漸初。
今考祖言。
聾啞。
皆指在後分。
漸初。
明是鹿苑十二年中。
例如妙玄謂。
方等彈诃。
應在十二年前。
則知逝多林末會。
正是拟宜之事。
以由聲聞。
先習小乘。
未堪聞大。
狀如聾啞。
故假淨名以激進之。
是則拟宜彈诃。
俱在十二年中。
無可疑者。
四教義以聾啞在華嚴。
彈诃在方等。
此但約部中而論。
其實未為正意。
私謂。
統紀引祖言。
聾啞皆指後分。
固是。
但小見停留。
顯如聾啞。
見即在座。
前分亦通。
并可說為拟宜無機化事。
至聾啞在華嚴。
彈诃在方等。
此乃判别五時。
以分說法次第。
若鹿苑。
亦有拟宜。
彈诃。
似通五時義也。
【□注】昔慧覺謂。
前分乃有根性聲聞。
此則不可。
若雲聲聞根性。
義亦有之。
如下文雲。
所謂二乘根性。
在華嚴座也。
【■記】舊說前分聲聞。
乃有大乘根性。
故雖在座。
如不見有也。
此則下。
正遮出正。
【■補】玉師意。
以聲聞必回小向大。
方可言大乘根性。
最初三七。
安有此類也。
故曰不可。
【■備】二乘。
據下文。
應言三乘。
有師标雲。
慧覺謂根性聲聞者。
意以前分雖無小人聲聞。
必有大人聲聞。
如法華真如聲聞等。
不知法華開顯。
故言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乃真如聲聞也。
華嚴前來未說。
又未開顯。
豈有大人根性聲聞耶。
私謂。
初句似指顯對者言。
故不可。
次句指拟宜者言。
故有之。
慧師傳檢統紀。
△二漸教三。
初總标。
第二漸教者。
此下三時三昧。
總名為漸。
【□注】次頓之後總明三漸者。
寝頓施漸也。
△二别釋三。
初鹿苑四。
初約部判二。
初寝頓施漸二。
初對機示處。
次為三乘根性。
於頓無益。
故不動寂場。
而遊鹿苑。
【□注】三乘。
乘。
以運載為義。
聲聞以四谛為乘。
緣覺以十二因緣為乘。
菩薩以六度為乘。
運出三界。
歸於涅盤。
【■記】此對機設部教也。
谛緣度解下。
藏教所乘雖異。
同出三界。
同斷見思。
入有餘無餘二種涅盤也。
【□注】根性。
輔行雲。
能生為根。
數習為性。
【■記】根有出生義。
性以熏習成。
【□注】於頓無益。
此三乘人。
於華嚴座。
不信不解。
是故如來。
不動寂場。
而遊鹿苑。
此顯雙垂兩相。
二始同時也。
【■記】華嚴出現品曰。
一切二乘。
不聞此經。
何況受持。
又言。
設有菩薩於無量劫。
行六波羅密。
不聞此經。
或聞而不信。
不解。
不順。
不入。
不名真實菩薩。
故列於非器也。
不動寂場而遊鹿苑者。
如來神力不共。
随機應現。
寂場說頓教之始。
即鹿苑說漸教之始。
非前非後。
故言雙垂兩相也。
【■補】統紀言。
諸文所論。
初頓後漸。
是化緣施設儀式。
今說大小雙應。
方盡鑒機度生之意。
△二以喻顯身。
脫舍那珍禦之服。
着丈六弊垢之衣。
【□注】此明寝大施小。
化儀次第也。
【■記】此即信解品。
遙見子身。
羸瘦憔悴。
即脫璎珞細軟上服。
嚴飾之具。
更着粗弊垢膩之衣。
乃至以方便故。
得近其子。
等文。
【□注】約佛意。
則寝法華之實而施權。
據化儀次第。
則寝華嚴之頓而施漸。
【■記】華嚴之圓即法華之實。
我佛本意。
欲令衆生。
開示悟入一乘實相而已。
根器未堪。
故施權也。
【□注】處說不動而遊。
衣論脫珍着弊。
文互顯耳。
然若不明不動而遊。
無以見二始同時。
不明脫珍着弊。
無以見寝大施小。
此文。
曲盡如來妙應。
無謀設化之相也。
【■記】二文互顯。
不可脫一。
始曲盡佛之妙應也。
【□注】舍那勝應尊特。
智定莊嚴。
故譬珍禦。
丈六劣應生身。
忍生法惱。
故譬弊垢。
蓋法譬雙明也。
【■記】尊特。
首楞大定種智大慧。
而自莊嚴。
劣應生滅之身。
則為蚊虱有情。
寒暑無情。
之所逼惱。
【■備】有師标曰。
妙樂。
忍有情惱為生忍。
忍無情惱為法忍。
大論言。
忍諸恭敬供養。
及諸煩惱淫欲。
為生忍。
忍其恭敬供養。
及嗔惱欲法。
為法忍。
△二息大施小二。
初垂世成道。
示從兜率降下。
托摩耶胎。
住胎出胎。
納妃生子。
出家苦行。
六年已後。
木菩提樹下。
以草為座。
成劣應身。
【□注】此明小始也。
本是圓佛。
垂為三藏初成之相。
故雲示也。
兜率。
翻知足。
此天有内苑。
外苑。
菩薩居内苑而降神也。
然在六欲梵世七天之中。
以佛常居中故。
【■記】兜率陀。
翻妙足。
或譯睹史陀。
翻知足。
受欲知足故。
佛地論名喜足。
最後身菩薩於中教化。
多修喜足故。
楞嚴明。
此天不接下界諸人天境。
乃至劫壞。
三災不及。
唯内苑可爾。
故菩薩居之。
佛常居中者。
大論言。
若於下地生。
命短壽終時。
佛未出世。
若於上地生。
命長壽未盡。
佛出世時過。
惟兜率天壽。
與佛世出時會故。
複次佛常居中道故。
兜率於欲天梵天中。
上三下三。
於彼天下生中國。
中夜降神。
中夜出國。
行中道。
得菩提。
中道為人說法。
中夜入無餘涅盤是也。
【□注】從彼下生托摩耶胎。
摩耶。
翻天後。
淨飯王之後也。
妙樂雲。
一切諸佛。
皆不在餘二賤姓故。
尚尊貴時。
在剎利。
尚多聞時。
在婆羅門。
又濁難調時。
在剎利。
清易調時。
在婆羅門(文)。
【■記】大論雲。
菩薩末後身從天上來者。
乘上道故。
又從天下時。
種種瑞應。
又人敬重天故。
論又雲。
菩薩将欲下生。
先觀生處。
唯迦毗羅婆國。
淨飯王後。
能懷後身菩薩也。
下引妙樂。
釋明剎利。
乃帝王種族。
為世尊貴。
婆羅門。
是通博淨行。
為世多聞。
又剎利有勢能調劫濁。
婆羅門無诤。
得調時清。
諸佛随時所貴。
即於中生。
今釋尊世。
正尚尊貴。
又當劫濁。
衆生剛強難化故也。
【□注】托胎。
菩薩自有脅入。
正慧托胎。
小乘見乘白象。
貫日之精。
大乘見乘楞檀樓閣等。
【■記】大論問人以垢心。
有相續入母胎。
一切邪慧相應。
雲何菩薩正慧入母胎。
答。
菩薩憶念不失故入胎。
中陰中住。
知中陰中住。
入胎時。
知入胎。
歌羅邏時。
知歌羅邏。
乃至出生時。
知出生是也。
小乘見者。
如大莊嚴經雲。
化作白象。
降神母胎。
又須菩提偈言。
其形如白象。
四足有六牙。
來入母胎時。
如遊園觀想。
是也。
大乘見者。
華嚴經雲。
毗盧遮那菩薩。
已從此沒。
生於人問。
淨飯王家。
乘栴檀樓閣。
處摩耶夫人胎是也。
【■補】象。
是象王。
有大力用。
表菩薩能荷負衆生也。
貫。
表析空觀。
日。
表偏空理。
以二乘修空觀。
齊己分量見也。
栴檀樓閣者。
表色心無礙。
身土互融。
以菩薩修中觀。
齊己分量見也。
【■備】辨訛曰。
白象貫日。
出普曜經。
屬大乘。
乃大小乘共見也。
存考。
補中象王樓閣等解。
亦存考。
【□注】住胎。
若小乘八相。
合住胎在托胎内。
今示小始垂化事迹。
非正明八相也。
【■記】小乘八相。
解見七卷。
住胎。
今帶說。
【■補】因果經雲。
菩薩在母胎。
晨為色天說法。
日中為欲天說法。
晡時為鬼神說法。
夜三時。
亦如是。
【■備】辨訛日。
小乘中住胎無說法事。
故不開。
私謂。
不開。
當依七卷小乘不談常住解。
【□注】出胎。
四月八日。
右脅降神。
出瑞應經。
【■記】瑞應經雲。
自夫人懷妊。
天為獻供。
不享王廚。
四月八日。
從右脅生。
即行七步。
舉右手曰。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三界皆苦。
何可樂者。
是時天地大動。
宮中盡明。
梵釋天神。
於空中侍。
四天王接置金幾。
以天香湯。
浴太子身。
身黃金色。
三十二相。
光明徹照。
極佛境界。
莫不大明。
天降瑞應。
三十有二。
一者。
地為大動。
丘墟皆平。
乃至第三十二。
樹神人現。
低首禮侍。
此時疆場左右。
莫不稱奇歎未曾有。
是出(胎相)。
【□注】納妃有三。
一瞿夷。
二耶輸。
三鹿野。
【■記】十二遊經雲。
菩薩婦家。
姓瞿昙氏。
舍夷長者。
名曰水光。
其婦母名月女。
生女時。
日将沒。
餘明照其家。
因名瞿夷。
是第一夫人。
若第二夫人生羅雲者。
名耶惟檀。
即耶輸。
父名耶施長者。
第三夫人名鹿野。
父名釋長者。
【□注】生子即羅睺羅也。
佛出同居。
示同人法。
【■記】大經四相品迦葉問。
何緣複衲耶輸。
生羅睺羅。
乃至當知如來。
未度諸結大海。
佛告迦葉菩薩。
示現如是無量神通變化。
一切衆生無能測量。
汝今雲何能知如來習近愛欲。
生羅睺羅。
善男子。
我已久住是大涅盤。
示現是也。
【□注】出家。
時年十九。
二月十五日夜半。
乘天馬踰城。
【■記】大莊嚴經雲。
菩薩自思煩惱曠野。
生死河中。
若不修行。
終難出離。
於衆睡後。
即呼車匿。
備馬去來。
帝釋開門。
四王捧足。
釋梵引路。
詣大仙林。
取劍落發。
又有說。
太子見老病死。
回宮思惟。
欲免是苦。
其夜見諸妃女。
狀若死屍。
愈加起厭。
又見四天王在窗隙中。
報出家時到。
遂即開窗。
靸天白馬踰城。
到跋伽婆仙人林中剃發。
【■備】辨訛曰。
乘宮中馬。
天捧馬足。
故曰天馬。
非天上之馬也。
私謂。
統紀亦同。
然記中靸天白馬一說。
則異想機見不同耳。
【□注】苦行須六年者。
文句七(十九)雲。
但諸佛道同。
為緣事異。
釋迦。
苦行六年。
草生攢[月*坒]。
至肘不覺。
諸天哭喚。
動地不聞。
移座得道。
彌勒。
即出家日成道。
彼佛十劫。
猶不現前。
非根有利鈍。
道有難易。
緣宜賒促。
應示短長耳。
(文)輔行雲六年苦行。
所以伏見。
為調外道。
過其所行。
(文)頌雲。
十九踰城六苦行。
五歲遊曆三十成。
說法度生五十年。
是則共當八十壽。
【■記】經雲。
十方諸如來。
同共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此道同也。
事異。
以三佛别明。
謂釋迦至象頭山。
同外道食麻麥六年。
草蔓生延蔟聚於[月*坒]。
至臂節。
亦莫覺。
諸天見眷屬日減。
痛哭叫喚動地。
修世禅故。
亦複不聞。
及太子自思苦行。
非真解脫。
吾當受食成佛。
故移座成道也。
彌勒下生經。
佛言。
四海漸減。
三千由旬。
是閻浮地。
長十千由旬。
廣八千由旬。
平坦如鏡。
種種莊嚴。
城中有大婆羅門主。
名妙梵。
婆羅門婦。
名摩提婆。
彌勒托生為父母。
身紫金色。
二十二相。
身長千丈。
胸廣三十丈。
面長十二丈四尺。
肉眼見千由旬。
常光四照百由旬。
穰佉王奉七寶台。
施彌勒。
彌勒施婆羅門。
見其毀壞。
修無常想。
出家於龍華菩提樹下。
樹莖枝葉。
高五千裡。
即以出家日得道。
彼佛十劫者。
法華經雲。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是也。
準此則知釋迦緣事宜賒。
故苦行六年。
輔行引大論雲。
外道苦行。
或三月。
半歲。
一歲。
無能六年。
日食一麻一麥者。
又言。
佛若不行六載苦行。
呵其非道。
無人信受。
以苦行過人成佛。
呵其苦行。
人皆信受。
或問。
頌言。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梵網經言。
七歲出家。
三十成道。
何也。
答。
發隐雲。
大聖示現。
有何常規。
有言太子入檀特山修道。
始於阿藍迦藍處三載。
學不用處定。
知非。
便舍。
複至郁頭藍弗處三載。
學非非想定。
知非又舍。
後至象頭山。
同外道食麻麥六年。
受食成佛。
是則頌言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共十二載。
正與三處修道歲數同。
然與頌言五歲遊曆。
又似有異。
仍當以示現無常規釋也。
【■補】統紀曰。
瑞應。
因果。
本起。
大論。
并雲十九出家。
四阿含。
出耀經。
和須密論。
并雲二十五出家。
當何所從。
今以八十壽。
除五十載說法。
定取梵網。
無相三昧。
寶藏經等。
三十成道。
除六載苦行。
定取荊溪。
二十五出家。
合寶藏經。
二十五出家。
三十成道之說。
若約前後義定。
有二事可證。
一者。
出家後六年苦行。
取成道之歲數合。
二者。
将出家時指妃腹曰。
卻後六年。
汝當生子。
後於成道歲。
果生羅睺。
未曾有經雲。
太子逃至山澤。
勤苦六年。
得佛還國。
賢愚經雲。
出家六年苦行。
得一切
大乘說如來是常。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正理為方。
包富為廣。
又理融無二。
亦名為等。
聲聞所無也。
【□注】釋簽雲如上所說。
一往赴機。
據理應以通說為正。
【■記】玄文雲。
通語大乘。
何得無此三耶。
又曰。
小乘亦有記莂六道因果。
阿含授彌勒當作佛記。
亦有自唱善來。
即無問自說。
又聲聞中以法空為大空。
空。
即方廣。
故以通為正也。
△三引證二。
初引經征起二。
初引經。
信解品雲。
即遣旁人。
急追将還。
窮子驚愕。
稱怨大(喚等)。
【□注】譬喻周中。
四大弟子。
具領五時。
今領華嚴文也。
【■記】法華。
有法說喻說因緣三周。
今正喻說周文也。
【□注】即遣說華嚴教以拟宜也。
約教。
理為所依。
智為能遣。
教為所遣。
約人。
師弟相望。
佛為能遣。
菩薩為所遣。
【■記】初約教明遣。
教依於理。
以理為所依。
而智必照理鑒機。
方有說故。
以智為能遣。
教為所遣。
次約人明遣。
可解。
【□注】旁人約教。
理智為正。
說教為傍。
約人。
化主為正。
菩薩為旁。
【■記】教依理而用智說。
故以理智為正。
菩薩從佛轉法輪。
故約人為傍。
【□注】謂加被四菩薩。
說四十位。
法慧。
說十住。
功德林。
說十行。
金剛幢。
說十向。
金剛藏。
說十地。
是四菩薩。
說此位時。
并雲佛力故說。
故名為遣。
然加被四菩薩者。
一表旁追義便。
二彰主伴互融。
【■記】加被有二。
顯加具於三業。
冥加但與智令說。
第二會普光。
七重會普光。
八三會普光。
九會入法界。
但有冥加。
餘五會皆冥顯二加。
然冥未必有顯。
顯必有冥。
心冥至極。
故感佛加。
經言。
以三昧力。
感十方諸佛現前也。
四位各說。
經明法慧菩薩。
入無量力方便三昧。
故佛告言。
由汝所修諸善根力。
令汝入此三昧。
說十住法。
功德林菩薩入。
善思惟三昧。
故佛告言。
以汝思惟一切行願力故。
令汝入此三昧說十行法。
金剛幢菩薩。
入智光三昧。
故佛告言。
由汝智慧清淨。
令汝入此三昧說十向法。
金剛藏菩薩。
入智慧光明三昧。
故佛告言。
以汝勝智力。
令汝入是三昧。
說十地法也。
并言佛力故說者。
法慧告天帝言。
此義甚深。
難說難知。
雖然。
我當承佛威神力。
而為汝說。
故名為遣也。
一表傍追義便者。
即遣正傍追義。
二彰主伴互融者。
謂果主因伴。
遞互相望。
重重無盡。
彌顯圓融。
【■備】主伴互融。
此華嚴事事無礙宗旨。
順帶引耳。
辨訛曰。
雖言互融。
但可以果主果伴。
果主因伴。
因主因伴互論。
不可以因主果伴說也。
【□注】急追将還。
直将大教拟宜小機。
故雲急追。
昔有大種。
故曰将還。
況複性德本有。
【■記】如來於大通智勝佛所。
為沙彌時。
曾與六百萬億恒河沙衆生。
結圓頓種子。
今成正覺。
直将大教拟宜。
為急追。
昔有大種。
今說大教。
為将還。
又無漏性德。
本來具足。
今熏其本有。
故言将還。
【□注】窮子。
無大乘功德法财故。
【■備】體色即空假中。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是大乘功德法财。
今滅色趣空。
不窮何待。
【□注】驚愕。
文句六(二十一)雲。
縱昔曾發。
廢久不憶。
卒聞大教。
乖心故驚。
不識故愕。
【■記】此釋驚愕也。
二乘向小已久。
今卒然聞大。
與其現習相乖。
茫然不識。
故生驚愕。
【□注】稱怨大喚。
文句六(二十一)雲。
小乘以煩惱為怨。
生死為苦。
若勸煩惱即菩提。
即大喚稱冤枉。
若聞生死即涅盤。
即大喚稱苦痛。
【■記】小乘以苦集。
為勞為患。
以道滅。
為修為慕。
則煩惱為怨。
生死為苦。
明矣。
華嚴發明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盤。
是以所厭。
為所修。
所患。
為所慕。
豈不稱怨喚苦耶。
【□注】等者。
等於我不相犯。
何為見捉之文。
【■記】約法。
謂我本不求大。
何意用大化我。
△二征起。
此領何義。
【□注】征此信解品文。
為領何等之義。
△二答釋所領。
答。
諸聲聞在座。
如聾啞等是也。
【□注】答出華嚴拟宜也。
謂有耳不聞圓頓教。
故如聾。
有眼不見舍那身。
以不見故。
不能贊歎故若啞。
【■記】此引經以證聾啞也。
華嚴入法界品言。
上首諸大聲聞舍利弗等。
在逝多林。
皆悉不見如來神力等。
亦複不見難思菩薩境界。
何以故。
善根不同故。
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
本不得諸菩薩眼所知境界。
以是因緣。
諸大聲聞不見不知。
不聞不入。
雖在林中。
不見佛大神變。
所謂日月輝天。
盲者不見。
雷霆震地。
聾者不聞是也。
【□注】問。
妙玄十(廿三)雲。
華嚴初分。
永無聲聞。
今何雲聲聞在座耶。
答。
華嚴不入二乘人手。
聲聞若聞華嚴。
則非聲聞。
故不可雲有。
若據華嚴。
拟宜小機。
其最鈍根。
具經五味。
故不可雲無。
是則顯對則無。
拟宜則有。
今四大弟子。
領解如來拟宜之時。
故雲聲聞在座也。
所以摩诃迦葉。
卻叙小機蒙大拟時。
迷悶躄地。
若聾啞文。
出經後分。
妙玄雲。
後分則有。
後分狀當聾啞。
況前分耶。
故别行疏記雲。
以後顯前。
機未堪大。
【■記】顯對則無。
拟宜則有。
斷定二乘。
不聞華嚴。
而如來拟宜。
非無聲聞。
如文句言。
即遣旁人。
疾走往捉。
是勸門拟宜。
窮子驚愕。
是勸門無機。
強牽将還。
是誡門拟宜。
窮子自念無罪。
以至悶絕躄地。
是誡門無機。
今據拟宜說。
故言聲聞在座。
出經後分。
指華嚴入法界品文也。
準不思議境界經雲。
舍利弗五百聲聞。
皆是他方極位菩薩。
今在逝多林會。
迹示聲聞。
據華嚴經。
文殊逝多林出時。
舍利弗語比丘言。
汝等且觀文殊。
相好威儀等。
觀舍利弗語辭。
示現未能悟故。
狀當聾啞。
以此義有二。
一者。
顯如聾啞。
二乘人於三七日中不聞說法。
但見嘿然。
二者。
狀當聾啞。
釋簽雲有耳不聞。
顯如聾者。
眼不見故。
不能贊歎。
義如啞者。
玄文所雲。
前分永無聲聞。
據顯見三七默然者說。
後分則有。
據狀當不聞不見者說。
但後分尚然。
況前分耶。
别行疏下。
證成前分機未堪大。
【■備】統紀雲。
三七是拟機者。
人無異論。
然玄文雲。
於彼初分。
永無聲聞。
後分則有。
雖複在座。
如聾如啞。
故神智義。
據玄文非之曰。
初分永無。
何所拟哉。
今二義釋之。
一初分永無。
乃如來拟宜之化意。
二後分則有。
狀如聾啞。
乃如來拟宜之化事。
化意者。
方便品雲。
始坐道場。
三七思惟。
簽雲。
約大機。
則寂場之時。
約小機。
則成已思惟。
未說之時。
妙樂雲。
小見三七停留。
大睹始終無改。
是也。
化事者。
文句雲。
華嚴末席。
始開於漸。
妙樂引經雲。
佛在逝多林。
舍利弗不見如來自在莊嚴。
不見諸大菩薩眷屬。
無智眼能見。
亦不能贊歎。
此即如啞等文。
於彼末會。
即當漸初。
今考祖言。
聾啞。
皆指在後分。
漸初。
明是鹿苑十二年中。
例如妙玄謂。
方等彈诃。
應在十二年前。
則知逝多林末會。
正是拟宜之事。
以由聲聞。
先習小乘。
未堪聞大。
狀如聾啞。
故假淨名以激進之。
是則拟宜彈诃。
俱在十二年中。
無可疑者。
四教義以聾啞在華嚴。
彈诃在方等。
此但約部中而論。
其實未為正意。
私謂。
統紀引祖言。
聾啞皆指後分。
固是。
但小見停留。
顯如聾啞。
見即在座。
前分亦通。
并可說為拟宜無機化事。
至聾啞在華嚴。
彈诃在方等。
此乃判别五時。
以分說法次第。
若鹿苑。
亦有拟宜。
彈诃。
似通五時義也。
【□注】昔慧覺謂。
前分乃有根性聲聞。
此則不可。
若雲聲聞根性。
義亦有之。
如下文雲。
所謂二乘根性。
在華嚴座也。
【■記】舊說前分聲聞。
乃有大乘根性。
故雖在座。
如不見有也。
此則下。
正遮出正。
【■補】玉師意。
以聲聞必回小向大。
方可言大乘根性。
最初三七。
安有此類也。
故曰不可。
【■備】二乘。
據下文。
應言三乘。
有師标雲。
慧覺謂根性聲聞者。
意以前分雖無小人聲聞。
必有大人聲聞。
如法華真如聲聞等。
不知法華開顯。
故言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乃真如聲聞也。
華嚴前來未說。
又未開顯。
豈有大人根性聲聞耶。
私謂。
初句似指顯對者言。
故不可。
次句指拟宜者言。
故有之。
慧師傳檢統紀。
△二漸教三。
初總标。
第二漸教者。
此下三時三昧。
總名為漸。
【□注】次頓之後總明三漸者。
寝頓施漸也。
△二别釋三。
初鹿苑四。
初約部判二。
初寝頓施漸二。
初對機示處。
次為三乘根性。
於頓無益。
故不動寂場。
而遊鹿苑。
【□注】三乘。
乘。
以運載為義。
聲聞以四谛為乘。
緣覺以十二因緣為乘。
菩薩以六度為乘。
運出三界。
歸於涅盤。
【■記】此對機設部教也。
谛緣度解下。
藏教所乘雖異。
同出三界。
同斷見思。
入有餘無餘二種涅盤也。
【□注】根性。
輔行雲。
能生為根。
數習為性。
【■記】根有出生義。
性以熏習成。
【□注】於頓無益。
此三乘人。
於華嚴座。
不信不解。
是故如來。
不動寂場。
而遊鹿苑。
此顯雙垂兩相。
二始同時也。
【■記】華嚴出現品曰。
一切二乘。
不聞此經。
何況受持。
又言。
設有菩薩於無量劫。
行六波羅密。
不聞此經。
或聞而不信。
不解。
不順。
不入。
不名真實菩薩。
故列於非器也。
不動寂場而遊鹿苑者。
如來神力不共。
随機應現。
寂場說頓教之始。
即鹿苑說漸教之始。
非前非後。
故言雙垂兩相也。
【■補】統紀言。
諸文所論。
初頓後漸。
是化緣施設儀式。
今說大小雙應。
方盡鑒機度生之意。
△二以喻顯身。
脫舍那珍禦之服。
着丈六弊垢之衣。
【□注】此明寝大施小。
化儀次第也。
【■記】此即信解品。
遙見子身。
羸瘦憔悴。
即脫璎珞細軟上服。
嚴飾之具。
更着粗弊垢膩之衣。
乃至以方便故。
得近其子。
等文。
【□注】約佛意。
則寝法華之實而施權。
據化儀次第。
則寝華嚴之頓而施漸。
【■記】華嚴之圓即法華之實。
我佛本意。
欲令衆生。
開示悟入一乘實相而已。
根器未堪。
故施權也。
【□注】處說不動而遊。
衣論脫珍着弊。
文互顯耳。
然若不明不動而遊。
無以見二始同時。
不明脫珍着弊。
無以見寝大施小。
此文。
曲盡如來妙應。
無謀設化之相也。
【■記】二文互顯。
不可脫一。
始曲盡佛之妙應也。
【□注】舍那勝應尊特。
智定莊嚴。
故譬珍禦。
丈六劣應生身。
忍生法惱。
故譬弊垢。
蓋法譬雙明也。
【■記】尊特。
首楞大定種智大慧。
而自莊嚴。
劣應生滅之身。
則為蚊虱有情。
寒暑無情。
之所逼惱。
【■備】有師标曰。
妙樂。
忍有情惱為生忍。
忍無情惱為法忍。
大論言。
忍諸恭敬供養。
及諸煩惱淫欲。
為生忍。
忍其恭敬供養。
及嗔惱欲法。
為法忍。
△二息大施小二。
初垂世成道。
示從兜率降下。
托摩耶胎。
住胎出胎。
納妃生子。
出家苦行。
六年已後。
木菩提樹下。
以草為座。
成劣應身。
【□注】此明小始也。
本是圓佛。
垂為三藏初成之相。
故雲示也。
兜率。
翻知足。
此天有内苑。
外苑。
菩薩居内苑而降神也。
然在六欲梵世七天之中。
以佛常居中故。
【■記】兜率陀。
翻妙足。
或譯睹史陀。
翻知足。
受欲知足故。
佛地論名喜足。
最後身菩薩於中教化。
多修喜足故。
楞嚴明。
此天不接下界諸人天境。
乃至劫壞。
三災不及。
唯内苑可爾。
故菩薩居之。
佛常居中者。
大論言。
若於下地生。
命短壽終時。
佛未出世。
若於上地生。
命長壽未盡。
佛出世時過。
惟兜率天壽。
與佛世出時會故。
複次佛常居中道故。
兜率於欲天梵天中。
上三下三。
於彼天下生中國。
中夜降神。
中夜出國。
行中道。
得菩提。
中道為人說法。
中夜入無餘涅盤是也。
【□注】從彼下生托摩耶胎。
摩耶。
翻天後。
淨飯王之後也。
妙樂雲。
一切諸佛。
皆不在餘二賤姓故。
尚尊貴時。
在剎利。
尚多聞時。
在婆羅門。
又濁難調時。
在剎利。
清易調時。
在婆羅門(文)。
【■記】大論雲。
菩薩末後身從天上來者。
乘上道故。
又從天下時。
種種瑞應。
又人敬重天故。
論又雲。
菩薩将欲下生。
先觀生處。
唯迦毗羅婆國。
淨飯王後。
能懷後身菩薩也。
下引妙樂。
釋明剎利。
乃帝王種族。
為世尊貴。
婆羅門。
是通博淨行。
為世多聞。
又剎利有勢能調劫濁。
婆羅門無诤。
得調時清。
諸佛随時所貴。
即於中生。
今釋尊世。
正尚尊貴。
又當劫濁。
衆生剛強難化故也。
【□注】托胎。
菩薩自有脅入。
正慧托胎。
小乘見乘白象。
貫日之精。
大乘見乘楞檀樓閣等。
【■記】大論問人以垢心。
有相續入母胎。
一切邪慧相應。
雲何菩薩正慧入母胎。
答。
菩薩憶念不失故入胎。
中陰中住。
知中陰中住。
入胎時。
知入胎。
歌羅邏時。
知歌羅邏。
乃至出生時。
知出生是也。
小乘見者。
如大莊嚴經雲。
化作白象。
降神母胎。
又須菩提偈言。
其形如白象。
四足有六牙。
來入母胎時。
如遊園觀想。
是也。
大乘見者。
華嚴經雲。
毗盧遮那菩薩。
已從此沒。
生於人問。
淨飯王家。
乘栴檀樓閣。
處摩耶夫人胎是也。
【■補】象。
是象王。
有大力用。
表菩薩能荷負衆生也。
貫。
表析空觀。
日。
表偏空理。
以二乘修空觀。
齊己分量見也。
栴檀樓閣者。
表色心無礙。
身土互融。
以菩薩修中觀。
齊己分量見也。
【■備】辨訛曰。
白象貫日。
出普曜經。
屬大乘。
乃大小乘共見也。
存考。
補中象王樓閣等解。
亦存考。
【□注】住胎。
若小乘八相。
合住胎在托胎内。
今示小始垂化事迹。
非正明八相也。
【■記】小乘八相。
解見七卷。
住胎。
今帶說。
【■補】因果經雲。
菩薩在母胎。
晨為色天說法。
日中為欲天說法。
晡時為鬼神說法。
夜三時。
亦如是。
【■備】辨訛日。
小乘中住胎無說法事。
故不開。
私謂。
不開。
當依七卷小乘不談常住解。
【□注】出胎。
四月八日。
右脅降神。
出瑞應經。
【■記】瑞應經雲。
自夫人懷妊。
天為獻供。
不享王廚。
四月八日。
從右脅生。
即行七步。
舉右手曰。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三界皆苦。
何可樂者。
是時天地大動。
宮中盡明。
梵釋天神。
於空中侍。
四天王接置金幾。
以天香湯。
浴太子身。
身黃金色。
三十二相。
光明徹照。
極佛境界。
莫不大明。
天降瑞應。
三十有二。
一者。
地為大動。
丘墟皆平。
乃至第三十二。
樹神人現。
低首禮侍。
此時疆場左右。
莫不稱奇歎未曾有。
是出(胎相)。
【□注】納妃有三。
一瞿夷。
二耶輸。
三鹿野。
【■記】十二遊經雲。
菩薩婦家。
姓瞿昙氏。
舍夷長者。
名曰水光。
其婦母名月女。
生女時。
日将沒。
餘明照其家。
因名瞿夷。
是第一夫人。
若第二夫人生羅雲者。
名耶惟檀。
即耶輸。
父名耶施長者。
第三夫人名鹿野。
父名釋長者。
【□注】生子即羅睺羅也。
佛出同居。
示同人法。
【■記】大經四相品迦葉問。
何緣複衲耶輸。
生羅睺羅。
乃至當知如來。
未度諸結大海。
佛告迦葉菩薩。
示現如是無量神通變化。
一切衆生無能測量。
汝今雲何能知如來習近愛欲。
生羅睺羅。
善男子。
我已久住是大涅盤。
示現是也。
【□注】出家。
時年十九。
二月十五日夜半。
乘天馬踰城。
【■記】大莊嚴經雲。
菩薩自思煩惱曠野。
生死河中。
若不修行。
終難出離。
於衆睡後。
即呼車匿。
備馬去來。
帝釋開門。
四王捧足。
釋梵引路。
詣大仙林。
取劍落發。
又有說。
太子見老病死。
回宮思惟。
欲免是苦。
其夜見諸妃女。
狀若死屍。
愈加起厭。
又見四天王在窗隙中。
報出家時到。
遂即開窗。
靸天白馬踰城。
到跋伽婆仙人林中剃發。
【■備】辨訛曰。
乘宮中馬。
天捧馬足。
故曰天馬。
非天上之馬也。
私謂。
統紀亦同。
然記中靸天白馬一說。
則異想機見不同耳。
【□注】苦行須六年者。
文句七(十九)雲。
但諸佛道同。
為緣事異。
釋迦。
苦行六年。
草生攢[月*坒]。
至肘不覺。
諸天哭喚。
動地不聞。
移座得道。
彌勒。
即出家日成道。
彼佛十劫。
猶不現前。
非根有利鈍。
道有難易。
緣宜賒促。
應示短長耳。
(文)輔行雲六年苦行。
所以伏見。
為調外道。
過其所行。
(文)頌雲。
十九踰城六苦行。
五歲遊曆三十成。
說法度生五十年。
是則共當八十壽。
【■記】經雲。
十方諸如來。
同共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此道同也。
事異。
以三佛别明。
謂釋迦至象頭山。
同外道食麻麥六年。
草蔓生延蔟聚於[月*坒]。
至臂節。
亦莫覺。
諸天見眷屬日減。
痛哭叫喚動地。
修世禅故。
亦複不聞。
及太子自思苦行。
非真解脫。
吾當受食成佛。
故移座成道也。
彌勒下生經。
佛言。
四海漸減。
三千由旬。
是閻浮地。
長十千由旬。
廣八千由旬。
平坦如鏡。
種種莊嚴。
城中有大婆羅門主。
名妙梵。
婆羅門婦。
名摩提婆。
彌勒托生為父母。
身紫金色。
二十二相。
身長千丈。
胸廣三十丈。
面長十二丈四尺。
肉眼見千由旬。
常光四照百由旬。
穰佉王奉七寶台。
施彌勒。
彌勒施婆羅門。
見其毀壞。
修無常想。
出家於龍華菩提樹下。
樹莖枝葉。
高五千裡。
即以出家日得道。
彼佛十劫者。
法華經雲。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是也。
準此則知釋迦緣事宜賒。
故苦行六年。
輔行引大論雲。
外道苦行。
或三月。
半歲。
一歲。
無能六年。
日食一麻一麥者。
又言。
佛若不行六載苦行。
呵其非道。
無人信受。
以苦行過人成佛。
呵其苦行。
人皆信受。
或問。
頌言。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梵網經言。
七歲出家。
三十成道。
何也。
答。
發隐雲。
大聖示現。
有何常規。
有言太子入檀特山修道。
始於阿藍迦藍處三載。
學不用處定。
知非。
便舍。
複至郁頭藍弗處三載。
學非非想定。
知非又舍。
後至象頭山。
同外道食麻麥六年。
受食成佛。
是則頌言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共十二載。
正與三處修道歲數同。
然與頌言五歲遊曆。
又似有異。
仍當以示現無常規釋也。
【■補】統紀曰。
瑞應。
因果。
本起。
大論。
并雲十九出家。
四阿含。
出耀經。
和須密論。
并雲二十五出家。
當何所從。
今以八十壽。
除五十載說法。
定取梵網。
無相三昧。
寶藏經等。
三十成道。
除六載苦行。
定取荊溪。
二十五出家。
合寶藏經。
二十五出家。
三十成道之說。
若約前後義定。
有二事可證。
一者。
出家後六年苦行。
取成道之歲數合。
二者。
将出家時指妃腹曰。
卻後六年。
汝當生子。
後於成道歲。
果生羅睺。
未曾有經雲。
太子逃至山澤。
勤苦六年。
得佛還國。
賢愚經雲。
出家六年苦行。
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