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食通覽(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那忽以物類而為其妨耶昔孤山有出生圖紀天竺有施食正名圖紀則專示誡呵正名則唯存勸意今總撮樞要庶可兼通所冀在家出家仰遵佛制常行法食之惠也。
施餓鬼食文 文忠公蘇 轼 鬼趣多餓仁者當念濟之宜以錫或鐵為斛鬥受一二升量每晨取炊熟淨飯滿斛蓋覆着淨處至夜重餾令熱取透并淨水一盞能不食酒肉固大善不能當以淨水漱口誦淨口業真言七遍燒香咒願雲奉佛弟子(某甲)夜具斛食淨水供養一切鬼神又誦般若心經三卷破地獄偈三遍便咒願雲願此飯此水承佛慈力下承(某甲)福力願力變少為多變粗為細變垢為淨願諸佛子食此水飯頓除饑渴諸障消滅離苦得樂究竟成佛言已以水掬飯三分之一散置屋上餘者不妨以食貧人水即散灑之要在發平等慈悲無求心耳。
施食放生文 賢良陳 舜俞 惟一沙界中微塵國土一千聚落萬億伽藍于伽藍中有一沙門以佛誕辰集諸善侶以一盂食召彼餓鬼水陸空等随意抟食聚諸畜生羽毛鱗甲類釋複本處及為說法施清淨戒而作佛事時衆會中見一居士謂沙門言聚食于食真汝悭貪取生于生真汝殺害彼餓鬼等以悭貪故彼畜生等以殺害故不應殺彼而随彼堕時彼沙門謂居士言汝無以此取舍生死虛妄諸相較我真實所作佛事所以者何若有化人及化餓鬼諸畜生類化以食施及令放生一切世間取舍生死不離是相以實不食變少分食作無數食一切餓鬼無不能食以實不生令無盡生一切畜生無不能生于意雲何一切取舍非取舍故一切生死非生死故尚不見法何況能說及諸解脫者尚不見戒何況能持及諸說者爾時沙門作是語已一切餓鬼水陸空等皆得飽滿一切畜生羽毛鱗甲類皆得自在于是作記以書之。
崔學士施食感驗 見夷堅志 崔公度字伯易自少好施食每施時常以尊勝黃幡遍插食上率以夜半為節非有大故未嘗廢為館職日嘗飯于親故家至終夕方歸道?蔡河有酒家簾未下馬過觸之驚逸崔墜地迷而不知似醉夢間見一婦人至曰此崔學士也急解帕巾裹其首又招其徒曰此乃施食崔學士今有難不可不救俄有十餘人應聲并來皆婦人也與之按摩崔覺稍蘇卒勉上馬送歸家人方聞其墜馬但怪暮夜安得有人裹頭崔仿佛能道之亦不測其何人及解其帕視之乃二紅缬有血慘色中實碎紙皆所插黃幡也應手灰飛方知是鬼物耳。
士大夫施食文 會稽郡王史 浩 我此飲食不為商販不為工作不為農耕不為缁黃之受施何所從來何所從得當知此乃天地鬼神發生護助之功君相祖先化育卑遺之德蓋天地不發生鬼神不護助則陰陽愆伏旱澇頻仍君相不化育則征誅困迫盜賊敚??廪粟不繼祖先不卑遺則吾安得有此尺寸之土又安得有吾身而食此土哉此四者飲食之根本不可不知也又況食方萌蘖畢歲始成耕耨乃苗收獲乃稻簸揚乃谷磨砻乃米于是臼杵去糠秕淘汰蠲砂礫始得以登庖僮仆供樵蘇婢媵勤炊煮始得以登器鳴呼此食之至吾前不知作勞者幾何人耶是故吾之一飽未嘗不思報天地鬼神君相祖先之功德又未嘗不思念下人之勞苦今舉斯心普伸愧謝願從今日不限華夷同跻豐樂無有饑羸莩餓菜色愁歎之人然後以此清滌香粳之薦敢用緻告山川陵谷城邑郊墟有祀無祀之威靈有知無知之魂魄冀聞斯語享于克誠或砉飲以求前宜雍容而就列斟酌飽滿求離迷津正直聰明永依聖道某年月日謹告。
吾儒飲食必祭與浮圖施食同義然浮圖有文世已盛行吾儒此法或未盡用豈為無文以表出之耶餘雖以是補其遺蓋不敢觊人之必信後有君子從事于終食無違者當有取于斯焉鄭峰真隐史浩書。
水陸大齋靈迹記 東川推官楊 锷 大梁武帝治化清時道利寰中兵戈永息唯崇佛理寝處優閑草履葛巾布被莞席精持齋戒濟?含生悲念四恩心緣三有晝夜焚誦靡暫停時遂感聖賢同扶邦國忽于中夜夢一高僧神清貌古雪頂厖眉前白帝言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世有水陸廣大冥齋普濟含生利樂幽顯諸功德中最為殊勝宜以羞設帝既覺悟诘旦升朝躬臨寶殿即以夢水陸之事首問大臣及諸沙門悉無知者唯志公奏曰但乞陛下廣尋經教必有因緣帝依奏即遣迎大藏經論置于法雲殿積日披覽頗究端由及詳阿難遇焦面鬼王因地建立平等斛食乃創制儀文三年乃就其間所得事類具出一十一本經論其文既備心猶有疑一慮聖意罔周二恐凡情未惬遂乃再嚴廣内特建道場俯及夜分親臨法席跪膝緻敬手捧儀文顧謂侍臣息除燈燭悉令暗冥帝乃虔誠焚香發願叙其感夢撰此齋文傥若理契聖凡利兼幽顯願禮拜起處道場燈燭不熱自明或體式未周利益無狀所止燈燭悉暗不明言訖投地作禮禮已燈燭盡明帝睹之神情大悅于是欲營此齋乃召志公以問當就何處志公曰宜以深山幽谷中羞設最奇貧道竊睹潤州澤心寺(即金山寺舊名也)江上一峰水面千裡潭月雙照雲天四垂堪會神靈境通幽顯時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夜帝召僧祐律師宣文鳳舸親臨法會興于水陸大齋饒益幽冥普資群彙自後陳隋兩朝其文堙墜至大唐鹹亨中有僧可宗為陰府所攝至泰山府君所将加楚毒遂亟告曰某是西京法海寺英禅師之弟子也府君聞已乃不加罪即遣捷疾往取英公英公忽如夢寐至府君所府君問曰可宗是師弟子否英公曰然時可宗遂得免罪以歸府君乃命英公演法事已複遣送還後過旬日英公獨坐方丈見一異人巍然冠冕足不履地前來告曰弟子向于府君所偶見禅師知師拯救之慈故來奉谒有少悰悃願聽所言世有水陸大齋可以利沾幽品若非吾師無能興設英曰當何營辦異人曰其法式齋文是梁武帝所集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得之久置巾箱殆欲隳蠹願師往取為作津梁苟釋狴牢敢不知報英公許之尋詣大覺寺訪其義濟果得其文遂克日于山北寺依法崇奉修設既畢複見異人與徒屬十數輩鹹來謝曰弟子即秦莊襄王也又指其屬曰此範睢穰侯白起王翦張儀陳轸等皆其臣也鹹坐本罪久處陰司大夜冥冥無所依告今蒙吾師設齋并為忏罪弟子甚衆皆承善力将生人間恐世異國殊不得再見故來相謝今有少物在弟子墓下願以為贈弟子之墓在通化門外者是也英公曰我聞西漢赤眉作亂蒙墓悉已開發此物豈可存耶襄王曰弟子葬時深藏其物人所不見矣英公曰但貧道貴于知足雖有珍寶亦何用也願王等從此已往各悟夙因永離業界清升善道此貧道之所祝也言訖而隐英公既因其事彌加精固遂與吳僧常設此齋其靈感異應殆不可勝紀自爾流傳于天下凡植福種德之徒莫不遵行之時皇宋熙甯四年二月一日東川楊锷字正臣謹記。
平江府靈岩山秀峰寺住持傳法賜紫覺海大師法宗睹此靈迹異事碑碣舊在鎮江府金山龍遊寺因改宮祠又複遭爇故無所存恐世不傳遂依古本命工刊石當山以示萬世靈感雲爾時皇宋宣和七年六月望日謹題。
水陸緣起 長蘆沙門 宗赜 詳夫水陸會者上則供養法界諸佛諸位菩薩緣覺聲聞明王八部婆羅門仙次則供養梵王帝釋二十八天盡空宿曜一切尊神下則供養五嶽河海大地龍神往古人倫阿修羅衆冥官眷屬地獄衆生幽魂滞魄無主無依諸鬼神衆法界旁生六道中有四聖六凡普通供養俱承如來秘密神咒功德法食故外則資身增長色力内則資神增長福慧由是未發菩提心者因此水陸勝會發菩提心未脫苦輪者因此得不退轉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陸勝會得成佛道今之供一佛齋一僧施一貧勸一善尚有無限功德何況普通供養十方三寶六道萬靈豈止自利一身獨超三界亦乃恩沾九族福被幽明等濟群生同成佛道可謂無央無數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大海矣所以江淮兩浙川廣福建水陸佛事今古盛行或保慶平安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善追資尊長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孝濟拔卑幼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慈由是富者獨力營辦貧者共财修設感應事迹不可具述恐此方之人或未知本末今具水陸緣起于後昔者阿難獨居靜處于中夜時見一餓鬼名曰面然白阿難曰汝後三日生我趣中能于百千那由佗恒河沙餓鬼并百千婆羅門仙各施一鬥飲食并為我供養三寶汝得增壽我得生天阿難白佛求免斯苦世尊為說一切德光無量威德力大陀羅尼(出救面然餓鬼經)此是水陸因緣最初根本然未有水陸之名也梁天監初二月十五日夜武帝夢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惱何不為作水陸大齋而救拔之帝問沙門鹹無知者唯志公勸帝廣尋經典必有因緣乃取藏經置法雲殿躬自披覽創造儀文三年乃成(楊锷雲梁武齋儀相應者則有華嚴經寶積經涅槃經大明神咒經大圓覺經十輪經佛頂經面然經施甘露水經蘇悉地經)帝建道場于夜分時執捧儀文悉停燈燭而白佛曰若此儀文理協聖凡利兼水陸願禮拜起處所止燈燭不爇自明或體式未詳利益無狀所止燈燭悉暗如初言訖投地一禮初起燈燭盡明再禮宮殿震動三禮諸天雨華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于金山寺依儀文修設帝親臨地席诏祐律師宣文可謂利洽幽明澤及飛走矣周隋兩代此文不傳至唐鹹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禅師一日方丈獨坐有異人衣冠甚偉足不履地來谒英公曰弟子知有六道水陸齋可以利益幽明自梁武殁後因循不行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得此儀文久在箧笥殆欲蠹損願吾師往求以來月十五日于山北寺如法修設苟釋狴牢敢不知報英公許之異人乃去英公尋詣大覺寺果有吳僧義濟得儀文以歸即以所期日于山北寺親臨道場修設既畢其日曛暮向者異人與十數輩來謝英公曰弟子即秦莊襄王也又指其徒曰此範雎穰侯白起王翦張儀陳轸皆秦臣也鹹坐本罪幽囚陰府大夜冥冥無能救護昔梁武帝于金山寺設此齋時前代纣王之臣皆免所苦弟子爾時亦暫息苦然以獄情未決不得出離今蒙吾師設齋弟子與此輩并列國諸侯衆等皆乘善力将生人間慮世異國殊故此來謝言訖遂滅自是儀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此是東川楊锷水陸儀所載)本朝東川楊锷祖述舊規制儀文三卷行于蜀中最為近古然江淮所用并京洛所行皆後人踵事增華以崇其法至于津濟一也宗赜向于紹聖三年夏因摭諸家所集删補詳定勒為四卷粗為完文普勸四衆依法崇修利益有情鹹登覺岸。
水陸法像贊(并序) 文忠公蘇 轼 蓋聞淨名之缽屬餍萬口寶積之蓋遍覆大千若知法界本造于心則雖凡夫皆具此理在昔梁武皇帝始作水陸道場以一十六名盡三千界用狹而施博事約而理詳後生莫知随世增廣若使一二而悉數雖至千萬而靡周唯我蜀人頗存古法觀其像設猶有典刑虔召請于三時分上下者八位但能起一念于慈悲之上自然撫四海于俯仰之間轼敬發願心具嚴繪事而大檀越張侯緻敬禮樂聞其事共結勝緣請法雲寺法湧禅師善本善擇其徒修營此會永為無礙之施同守不刊之儀轼拜手稽首各為之贊凡十有六篇。
上堂八位 第一佛陀耶衆 謂此為佛 是事理障 謂此非佛 是斷滅相 事理既融 斷滅亦空 佛自現前 如日之中 第二達摩耶衆 以意為根 是謂法塵 以佛為體 是謂法身 風止浪靜 非别有水 放為江河 彙為沼沚 第三僧伽耶衆 佛既強名 法亦非真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惟佛法僧 非三非一 如雲出雨 如水現日 第四大菩薩衆 神智無方 解脫無礙 以何因緣 得大自在 障盡願滿 反于自然 無始以來 亡者複存 第五大辟支佛衆 現無佛處 修第二乘 如日入時 膏火為燈 我說二乘 如應病藥 敬禮辟支 即大圓覺 第六大阿羅漢衆 大不可知 山随線移 小入無間 澡身軍持 我雖不能 能設此供 知一切法 具此妙用 第七五通神仙衆 孰雲飛仙 高舉違世 湛然神凝 物不疵疠 為同為異 本自無同 契我無生 長生之宗 第八護法天龍衆 外道壞法 如刀截風 壞者既妄 護者亦空 偉茲龍神 威而不怒 示有四支 佛之禦侮 下堂八位 第一官僚吏從衆 至難者君 至憂者臣 以衆生故 現宰官身 以難為易 以憂為樂 樂兼萬人 禍倍衆惡 第二三界諸天衆 苦極則修 樂極則流 禍福無窮 糾纏相求 遂超欲色 至非非相 不如一念 真發無上 第三阿修羅王衆 正念淳想 則為飛行 毫??之差 遂堕戰争 以此為道 穴胸隕首 是真作家 當師子吼 第四人道衆 地獄天宮 同一念頃 涅槃生死 同一法性 抱寶号窮 鑽穴索空 今夕何夕 當選大雄 第五地獄道衆 汝一念起 業火熾然 非人燔汝 而汝自燔 觀法界性 起滅電速 唯知心造 是破地獄 第六餓鬼道衆 說食無味 涎流妄咽 真食無火 中虛妄見 美從妄生 惡亦幻成 知幻即離 既飽且甯 第七旁生道衆 欲人不知 心則有負 此念未成 角尾已具 集我道場 一洗濯之 盡未來劫 愧者勿為 第八六道外者衆 陋劣之極 蕩于眇冥 胎卵濕化 莫從而生 聞吾法音 飙超電動 如夢覺人 不複見夢 修水陸葬枯骨疏 同前 右伏以諸佛衆生皆具大圓覺天官地獄同在一塵中是故惡念才萌便淪苦海善根瞥起已證法身要在攝心易同反掌竊見惠州太守右丞議郎詹君範與在州官吏舉行朝典破官錢葬失所暴骨數百軀既掩覆其形該複安存其魂識使歸泉壤别受後身轼目睹勝緣辄随喜事以佛慈悲大願力以我廣大平等心遵釋
施餓鬼食文 文忠公蘇 轼 鬼趣多餓仁者當念濟之宜以錫或鐵為斛鬥受一二升量每晨取炊熟淨飯滿斛蓋覆着淨處至夜重餾令熱取透并淨水一盞能不食酒肉固大善不能當以淨水漱口誦淨口業真言七遍燒香咒願雲奉佛弟子(某甲)夜具斛食淨水供養一切鬼神又誦般若心經三卷破地獄偈三遍便咒願雲願此飯此水承佛慈力下承(某甲)福力願力變少為多變粗為細變垢為淨願諸佛子食此水飯頓除饑渴諸障消滅離苦得樂究竟成佛言已以水掬飯三分之一散置屋上餘者不妨以食貧人水即散灑之要在發平等慈悲無求心耳。
施食放生文 賢良陳 舜俞 惟一沙界中微塵國土一千聚落萬億伽藍于伽藍中有一沙門以佛誕辰集諸善侶以一盂食召彼餓鬼水陸空等随意抟食聚諸畜生羽毛鱗甲類釋複本處及為說法施清淨戒而作佛事時衆會中見一居士謂沙門言聚食于食真汝悭貪取生于生真汝殺害彼餓鬼等以悭貪故彼畜生等以殺害故不應殺彼而随彼堕時彼沙門謂居士言汝無以此取舍生死虛妄諸相較我真實所作佛事所以者何若有化人及化餓鬼諸畜生類化以食施及令放生一切世間取舍生死不離是相以實不食變少分食作無數食一切餓鬼無不能食以實不生令無盡生一切畜生無不能生于意雲何一切取舍非取舍故一切生死非生死故尚不見法何況能說及諸解脫者尚不見戒何況能持及諸說者爾時沙門作是語已一切餓鬼水陸空等皆得飽滿一切畜生羽毛鱗甲類皆得自在于是作記以書之。
崔學士施食感驗 見夷堅志 崔公度字伯易自少好施食每施時常以尊勝黃幡遍插食上率以夜半為節非有大故未嘗廢為館職日嘗飯于親故家至終夕方歸道?蔡河有酒家簾未下馬過觸之驚逸崔墜地迷而不知似醉夢間見一婦人至曰此崔學士也急解帕巾裹其首又招其徒曰此乃施食崔學士今有難不可不救俄有十餘人應聲并來皆婦人也與之按摩崔覺稍蘇卒勉上馬送歸家人方聞其墜馬但怪暮夜安得有人裹頭崔仿佛能道之亦不測其何人及解其帕視之乃二紅缬有血慘色中實碎紙皆所插黃幡也應手灰飛方知是鬼物耳。
士大夫施食文 會稽郡王史 浩 我此飲食不為商販不為工作不為農耕不為缁黃之受施何所從來何所從得當知此乃天地鬼神發生護助之功君相祖先化育卑遺之德蓋天地不發生鬼神不護助則陰陽愆伏旱澇頻仍君相不化育則征誅困迫盜賊敚??廪粟不繼祖先不卑遺則吾安得有此尺寸之土又安得有吾身而食此土哉此四者飲食之根本不可不知也又況食方萌蘖畢歲始成耕耨乃苗收獲乃稻簸揚乃谷磨砻乃米于是臼杵去糠秕淘汰蠲砂礫始得以登庖僮仆供樵蘇婢媵勤炊煮始得以登器鳴呼此食之至吾前不知作勞者幾何人耶是故吾之一飽未嘗不思報天地鬼神君相祖先之功德又未嘗不思念下人之勞苦今舉斯心普伸愧謝願從今日不限華夷同跻豐樂無有饑羸莩餓菜色愁歎之人然後以此清滌香粳之薦敢用緻告山川陵谷城邑郊墟有祀無祀之威靈有知無知之魂魄冀聞斯語享于克誠或砉飲以求前宜雍容而就列斟酌飽滿求離迷津正直聰明永依聖道某年月日謹告。
吾儒飲食必祭與浮圖施食同義然浮圖有文世已盛行吾儒此法或未盡用豈為無文以表出之耶餘雖以是補其遺蓋不敢觊人之必信後有君子從事于終食無違者當有取于斯焉鄭峰真隐史浩書。
水陸大齋靈迹記 東川推官楊 锷 大梁武帝治化清時道利寰中兵戈永息唯崇佛理寝處優閑草履葛巾布被莞席精持齋戒濟?含生悲念四恩心緣三有晝夜焚誦靡暫停時遂感聖賢同扶邦國忽于中夜夢一高僧神清貌古雪頂厖眉前白帝言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世有水陸廣大冥齋普濟含生利樂幽顯諸功德中最為殊勝宜以羞設帝既覺悟诘旦升朝躬臨寶殿即以夢水陸之事首問大臣及諸沙門悉無知者唯志公奏曰但乞陛下廣尋經教必有因緣帝依奏即遣迎大藏經論置于法雲殿積日披覽頗究端由及詳阿難遇焦面鬼王因地建立平等斛食乃創制儀文三年乃就其間所得事類具出一十一本經論其文既備心猶有疑一慮聖意罔周二恐凡情未惬遂乃再嚴廣内特建道場俯及夜分親臨法席跪膝緻敬手捧儀文顧謂侍臣息除燈燭悉令暗冥帝乃虔誠焚香發願叙其感夢撰此齋文傥若理契聖凡利兼幽顯願禮拜起處道場燈燭不熱自明或體式未周利益無狀所止燈燭悉暗不明言訖投地作禮禮已燈燭盡明帝睹之神情大悅于是欲營此齋乃召志公以問當就何處志公曰宜以深山幽谷中羞設最奇貧道竊睹潤州澤心寺(即金山寺舊名也)江上一峰水面千裡潭月雙照雲天四垂堪會神靈境通幽顯時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夜帝召僧祐律師宣文鳳舸親臨法會興于水陸大齋饒益幽冥普資群彙自後陳隋兩朝其文堙墜至大唐鹹亨中有僧可宗為陰府所攝至泰山府君所将加楚毒遂亟告曰某是西京法海寺英禅師之弟子也府君聞已乃不加罪即遣捷疾往取英公英公忽如夢寐至府君所府君問曰可宗是師弟子否英公曰然時可宗遂得免罪以歸府君乃命英公演法事已複遣送還後過旬日英公獨坐方丈見一異人巍然冠冕足不履地前來告曰弟子向于府君所偶見禅師知師拯救之慈故來奉谒有少悰悃願聽所言世有水陸大齋可以利沾幽品若非吾師無能興設英曰當何營辦異人曰其法式齋文是梁武帝所集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得之久置巾箱殆欲隳蠹願師往取為作津梁苟釋狴牢敢不知報英公許之尋詣大覺寺訪其義濟果得其文遂克日于山北寺依法崇奉修設既畢複見異人與徒屬十數輩鹹來謝曰弟子即秦莊襄王也又指其屬曰此範睢穰侯白起王翦張儀陳轸等皆其臣也鹹坐本罪久處陰司大夜冥冥無所依告今蒙吾師設齋并為忏罪弟子甚衆皆承善力将生人間恐世異國殊不得再見故來相謝今有少物在弟子墓下願以為贈弟子之墓在通化門外者是也英公曰我聞西漢赤眉作亂蒙墓悉已開發此物豈可存耶襄王曰弟子葬時深藏其物人所不見矣英公曰但貧道貴于知足雖有珍寶亦何用也願王等從此已往各悟夙因永離業界清升善道此貧道之所祝也言訖而隐英公既因其事彌加精固遂與吳僧常設此齋其靈感異應殆不可勝紀自爾流傳于天下凡植福種德之徒莫不遵行之時皇宋熙甯四年二月一日東川楊锷字正臣謹記。
平江府靈岩山秀峰寺住持傳法賜紫覺海大師法宗睹此靈迹異事碑碣舊在鎮江府金山龍遊寺因改宮祠又複遭爇故無所存恐世不傳遂依古本命工刊石當山以示萬世靈感雲爾時皇宋宣和七年六月望日謹題。
水陸緣起 長蘆沙門 宗赜 詳夫水陸會者上則供養法界諸佛諸位菩薩緣覺聲聞明王八部婆羅門仙次則供養梵王帝釋二十八天盡空宿曜一切尊神下則供養五嶽河海大地龍神往古人倫阿修羅衆冥官眷屬地獄衆生幽魂滞魄無主無依諸鬼神衆法界旁生六道中有四聖六凡普通供養俱承如來秘密神咒功德法食故外則資身增長色力内則資神增長福慧由是未發菩提心者因此水陸勝會發菩提心未脫苦輪者因此得不退轉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陸勝會得成佛道今之供一佛齋一僧施一貧勸一善尚有無限功德何況普通供養十方三寶六道萬靈豈止自利一身獨超三界亦乃恩沾九族福被幽明等濟群生同成佛道可謂無央無數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大海矣所以江淮兩浙川廣福建水陸佛事今古盛行或保慶平安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善追資尊長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孝濟拔卑幼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慈由是富者獨力營辦貧者共财修設感應事迹不可具述恐此方之人或未知本末今具水陸緣起于後昔者阿難獨居靜處于中夜時見一餓鬼名曰面然白阿難曰汝後三日生我趣中能于百千那由佗恒河沙餓鬼并百千婆羅門仙各施一鬥飲食并為我供養三寶汝得增壽我得生天阿難白佛求免斯苦世尊為說一切德光無量威德力大陀羅尼(出救面然餓鬼經)此是水陸因緣最初根本然未有水陸之名也梁天監初二月十五日夜武帝夢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惱何不為作水陸大齋而救拔之帝問沙門鹹無知者唯志公勸帝廣尋經典必有因緣乃取藏經置法雲殿躬自披覽創造儀文三年乃成(楊锷雲梁武齋儀相應者則有華嚴經寶積經涅槃經大明神咒經大圓覺經十輪經佛頂經面然經施甘露水經蘇悉地經)帝建道場于夜分時執捧儀文悉停燈燭而白佛曰若此儀文理協聖凡利兼水陸願禮拜起處所止燈燭不爇自明或體式未詳利益無狀所止燈燭悉暗如初言訖投地一禮初起燈燭盡明再禮宮殿震動三禮諸天雨華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于金山寺依儀文修設帝親臨地席诏祐律師宣文可謂利洽幽明澤及飛走矣周隋兩代此文不傳至唐鹹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禅師一日方丈獨坐有異人衣冠甚偉足不履地來谒英公曰弟子知有六道水陸齋可以利益幽明自梁武殁後因循不行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得此儀文久在箧笥殆欲蠹損願吾師往求以來月十五日于山北寺如法修設苟釋狴牢敢不知報英公許之異人乃去英公尋詣大覺寺果有吳僧義濟得儀文以歸即以所期日于山北寺親臨道場修設既畢其日曛暮向者異人與十數輩來謝英公曰弟子即秦莊襄王也又指其徒曰此範雎穰侯白起王翦張儀陳轸皆秦臣也鹹坐本罪幽囚陰府大夜冥冥無能救護昔梁武帝于金山寺設此齋時前代纣王之臣皆免所苦弟子爾時亦暫息苦然以獄情未決不得出離今蒙吾師設齋弟子與此輩并列國諸侯衆等皆乘善力将生人間慮世異國殊故此來謝言訖遂滅自是儀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此是東川楊锷水陸儀所載)本朝東川楊锷祖述舊規制儀文三卷行于蜀中最為近古然江淮所用并京洛所行皆後人踵事增華以崇其法至于津濟一也宗赜向于紹聖三年夏因摭諸家所集删補詳定勒為四卷粗為完文普勸四衆依法崇修利益有情鹹登覺岸。
水陸法像贊(并序) 文忠公蘇 轼 蓋聞淨名之缽屬餍萬口寶積之蓋遍覆大千若知法界本造于心則雖凡夫皆具此理在昔梁武皇帝始作水陸道場以一十六名盡三千界用狹而施博事約而理詳後生莫知随世增廣若使一二而悉數雖至千萬而靡周唯我蜀人頗存古法觀其像設猶有典刑虔召請于三時分上下者八位但能起一念于慈悲之上自然撫四海于俯仰之間轼敬發願心具嚴繪事而大檀越張侯緻敬禮樂聞其事共結勝緣請法雲寺法湧禅師善本善擇其徒修營此會永為無礙之施同守不刊之儀轼拜手稽首各為之贊凡十有六篇。
上堂八位 第一佛陀耶衆 謂此為佛 是事理障 謂此非佛 是斷滅相 事理既融 斷滅亦空 佛自現前 如日之中 第二達摩耶衆 以意為根 是謂法塵 以佛為體 是謂法身 風止浪靜 非别有水 放為江河 彙為沼沚 第三僧伽耶衆 佛既強名 法亦非真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惟佛法僧 非三非一 如雲出雨 如水現日 第四大菩薩衆 神智無方 解脫無礙 以何因緣 得大自在 障盡願滿 反于自然 無始以來 亡者複存 第五大辟支佛衆 現無佛處 修第二乘 如日入時 膏火為燈 我說二乘 如應病藥 敬禮辟支 即大圓覺 第六大阿羅漢衆 大不可知 山随線移 小入無間 澡身軍持 我雖不能 能設此供 知一切法 具此妙用 第七五通神仙衆 孰雲飛仙 高舉違世 湛然神凝 物不疵疠 為同為異 本自無同 契我無生 長生之宗 第八護法天龍衆 外道壞法 如刀截風 壞者既妄 護者亦空 偉茲龍神 威而不怒 示有四支 佛之禦侮 下堂八位 第一官僚吏從衆 至難者君 至憂者臣 以衆生故 現宰官身 以難為易 以憂為樂 樂兼萬人 禍倍衆惡 第二三界諸天衆 苦極則修 樂極則流 禍福無窮 糾纏相求 遂超欲色 至非非相 不如一念 真發無上 第三阿修羅王衆 正念淳想 則為飛行 毫??之差 遂堕戰争 以此為道 穴胸隕首 是真作家 當師子吼 第四人道衆 地獄天宮 同一念頃 涅槃生死 同一法性 抱寶号窮 鑽穴索空 今夕何夕 當選大雄 第五地獄道衆 汝一念起 業火熾然 非人燔汝 而汝自燔 觀法界性 起滅電速 唯知心造 是破地獄 第六餓鬼道衆 說食無味 涎流妄咽 真食無火 中虛妄見 美從妄生 惡亦幻成 知幻即離 既飽且甯 第七旁生道衆 欲人不知 心則有負 此念未成 角尾已具 集我道場 一洗濯之 盡未來劫 愧者勿為 第八六道外者衆 陋劣之極 蕩于眇冥 胎卵濕化 莫從而生 聞吾法音 飙超電動 如夢覺人 不複見夢 修水陸葬枯骨疏 同前 右伏以諸佛衆生皆具大圓覺天官地獄同在一塵中是故惡念才萌便淪苦海善根瞥起已證法身要在攝心易同反掌竊見惠州太守右丞議郎詹君範與在州官吏舉行朝典破官錢葬失所暴骨數百軀既掩覆其形該複安存其魂識使歸泉壤别受後身轼目睹勝緣辄随喜事以佛慈悲大願力以我廣大平等心遵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