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卷下末

關燈
果,餘二在因。

    果攝心生,縱由修證;心能攝二,全由性融。

    推功歸理,乃言故使。

     【解】釋三位本妙。

    從初至已,有釋初二句。

    自即下,釋故使等。

    理等三位,性雖本具,但融相未顯。

    若至十信六根互用,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界,方於事用自在,況至分真。

    故知五品理觀雖融,事用仍隔。

    解謗雲:若圓五品,初随喜人能於一心須顯三谛,即廣事而達深理,即深理而達廣事,無一事用不具三千,以達事用全理起故。

    (文)彼正約理觀遍融,故得無一事用不具三千。

    理觀雖爾,未能如真似化,用身土無妨也。

    然此三位融相未顯者,乃迷情自生隔異不二之相,天真自然本來融攝,同前染心自局,濁體本清。

    自他相攝者,前文雲:三法體性本來相攝,果攝於因。

    縱謂修顯心能攝二,既未證得,全由性體互融。

     △二、但衆下,示一切皆融。

     但衆生在理,果雖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鈔】不可任情,必須順理。

    理智未顯,見法仍差。

    須知本融,無非妙境。

     【解】釋一切皆融。

    初二句,約情理分融隔。

    前明融相未顯,蓋任迷情;今謂一切皆融,須順理體。

    理智下,二句釋。

    但衆生在理,果雖未辨,言衆生在迷,但有理性,事用未顯,名果未辨。

    理智乃證理之智,迷情既深,理智未顯,見法仍差。

    由果未辨,故於事用未能自在,此是任情。

    須知本融,無非妙境。

    釋一切莫非等,即順理觀也。

     △三、然應下,明始終無改二:初、明情智局徧。

     然應複了諸佛法體非徧而徧,衆生理性非局而局。

     【解】明情智局徧者,生自局限屬情,佛能徧融屬智。

    非徧非局,約體性說;而徧而局,約情智論。

     【鈔】於生局處,佛能徧融;於佛徧處,生自局限。

     【解】於生局處,佛能徧融者,果上佛眼、佛智觀之,全生是佛。

    於佛徧處,生自局限者,衆生於佛依正中而生殊見也。

     △二、始終下,明體用常融二:初、略示。

     始終不改,大小無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别? 【鈔】有四句:初、三約因、果,豎辨理同;二、四約諸法,橫辨相入意顯。

    終既大、小無妨,始亦如是,由不改故;果既依、正不二,因亦複然,由理同故。

     【解】釋略示。

    雲橫豎者,始因終果相望名豎,依正大小相對名橫。

    意顯者,以終顯始,以果顯因也。

     △二、故淨下,廣示。

     故淨穢之土,勝劣之身,塵身與法身量同,塵國與寂光無異。

    是則一一塵剎一切剎,一一塵身一切身,廣狹勝劣難思議,淨穢方所無窮盡。

     【解】廣示八句,依正問出。

    初二句,先土,次身;次二句,先身,次土;次二句,又先土,次身。

    相由而來,順文義便。

    亦由身、土體一,趣舉無在。

    塵身、法身量同者,如雲:一塵之身,鹹與理等。

    廣狹約土,勝劣約身。

     【鈔】文有八句:初二句,雙舉依、正。

    同居等三土,傳作淨、穢;地獄等十界身,疊分勝、劣。

    次、塵身下,二句,雙示依、正體性。

    一微塵身,一微塵國,各具三千,體徧法界。

    彼彼身土,亦複如是。

    三、是則下,二句,明徧攝。

    一切剎趣一剎,一切身趣一身。

    文雖剎、身各攝,意必依、正互收。

    四、廣狹下,二句,結妙。

    三千無礙,出生無盡,不可心思,不可口議。

    如是融相,今古常然,迷悟不改。

     【解】釋塵身二句,示依正體性,文雲法身寂光故也。

    文雖各攝,可見。

    意必互收,即一切剎趣一身,一切身趣一剎,此明事用相攝。

     △二、若非下,明理顯以觀為功二:初、克彰觀行之功。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茲自在用。

     【鈔】性具三千,若體若用,本空、假、中,常自相攝。

    微塵本含法界,芥子常納須彌,無始無明,強生隔礙。

    順性修觀,即空、假、中,則自在體用,顯現成就。

    性本空、假、中,性淨解脫也;修成空、假、中,實慧解脫也;起用空、假、中,方便淨解脫也。

    雖是修二性一,以皆空、假、中故,則成合義。

     【解】釋觀行之功,先明性具體用。

    衆生心性,圓具三千,有體有用。

    法身般若為體,解脫為用。

    性具三德,本空假中,故三千體用,互相融攝。

    性本常然,因理本融,不二天真之謂也。

    塵含芥納,即大小無妨,剎身徧攝不思議解脫妙用。

    微塵芥子,體量雖微,法界須彌,體量雖大,事用三千,同一體性,相入無妨。

    如是融相,本來自爾,故雲本含常納也。

    理雖本然,融相未顯者,由迷情強隔,故雲無始無明等。

    若能全性起修,此用方顯,故雲順性等。

    順性修觀,即空假中,釋初句。

    自在體用,顯現成就,釋次句。

    成茲者,指前大小無妨,依正何别,剎身遍攝,果用自在也。

    性本下,以離釋合。

    性具三千,本空假中,本含法界,常納須彌,即性淨解脫也。

    順性修觀,實慧解脫,自在體用,成茲方便淨也。

    以證理起用二修,對一性說。

    既皆空假中,乃合九為三之義,非教道所诠。

    修二性一,故雲則成合義,彰圓诠也。

    文明自在用三解脫中,即方便淨。

    方便必由實慧與真性合,方能起用,故約三脫明之。

     △二、如是下,結示生佛一緻。

     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

     【鈔】既解修成全是本具,即知迷悟體用不二、波濕無殊之譬。

    於茲更明我心為此,生佛為彼,緣起為事,性具為理,彼此三千,理同不隔。

    遂令緣起互入,無妨依正不二,斯之謂欤! 【解】釋生佛一緻。

    既解修全性具,指前果用修成,因德本具,即知迷悟體用不二,釋初句也。

    須知果悟因迷,體用無二。

    染淨門,明因果染淨二用皆全,體起喻波濕皆無殊。

    今雲迷悟體用不二,此譬愈彰明矣。

    我心下,釋次句。

    謂心、佛、衆生,三千理同,本無隔異,遂令事用十界緣起諸法,互融互入,皆無妨礙,故雲依正不二也。

     【科】此以染淨不二門成。

     △七、自他不二門三:初标。

     七、自他不二門者(感通) 【鈔】染、淨、依、正及以此門,都為感應神通而立。

    且即染之淨,依、正必融,即是神通及以能應。

    既由己辨,須名為自。

    唯未論感,感即他機,雖分自、他,同在一念。

    故上文雲:他生他佛,尚與心同,況己心生佛,甯乖一念?佛法、衆生法,皆名為他,而各具生佛。

    若己生佛顯,則與他佛生佛同,俱為能化;唯他衆生生佛,而為所化。

    既同一念,自、他豈殊?故名不二。

    依此觀察,能成二妙,複名為門。

     【解】釋标文三:初釋自他;雖分下,釋不二;依此下,釋門。

    釋自他中,初明依妙立門。

    上雲五、六、七從感應神通立名即染,下以三門對通應即染之淨。

    謂果後淨用,染心已具,既是淨用,依正必融。

    故前二門即是通應名自,今論所化之機名他。

    上雲自他不二,方兼於感(文)。

    起應現通,從因至果,必自修證,故雲已辨。

    釋不二中,初二句略示,次引上文證。

    先引,次佛法下,釋。

    自心為己,生佛為他,各具三千,故雲生佛,三千不出生佛故也。

    已生佛顯等者,自心所具三千,果用彰顯,則與諸佛所具三千,并屬能應,即自也。

    九界衆生所具生佛,為所化機,即他也。

    既同居一念,故名不二,能成感應神通二妙也。

     △二、随機下,釋二:初、示感應之體本同二:初、約法示三:初、約一性明自他。

     随機利他,事乃憑本,本謂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鈔】證果之後,不動而應,衆機普益,既非謀作,皆由性同因果,驗之灼然不二。

     【解】釋一性,明自他。

    不動而應,故曰無謀。

    一身湛然,安住無量身,百界作佛,全真起應,故曰不動。

    皆由自他同一性故。

    一性具足,自他因也。

    至果,益他果也。

    故雲因果驗之。

     △二、如理下,約三千明感應。

     如理性三德三谛,三千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物機無量,不出三千;能應雖多,不出十界;界界轉現,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鈔】先以三谛例自他,本同三千。

    既即空、假、中,乃三德三谛之三千也。

    自行即淨穢亡泯,無不空中;利他則帝網交羅,三千皆假。

    三谛既即三是一,自他則分而不分。

    然今所辨自他,俱在妙假,以能化、所化皆三千故。

    欲約三谛論不二故,且對空中辨之。

    妙假尚不離空中,一假豈應隔異?問:前修外觀,既當自行,但列空中,與今符合,何苦責之?答:往時不解境觀之徒,據此等文,妄有除削。

    何者?此約三千以明空中,已具不思議假,況複利他之觀,初心豈可不修?不修則何名摩诃薩?秪為假觀始行須修,方得感應同居一念,自他不二,據茲而立,如何卻雲自行無假?又若自行唯修空中,内觀豈非自行?何故言即空、假、中耶?物機等者,正明自他各具三千,細辨故三千,總論故十界。

    轉現互生,即無記化化,化複作化也。

    依正皆爾,應必對感。

    機豈不然?一念從事,寂光約理,二必相即,故互舉爾。

     【解】釋三千明感應。

    先以三谛例自他本,同中三節。

    初約三谛分自他例不二。

    然今下,就一假明自他顯不二。

    問:前下,對謬說明自行修假觀。

    三德、三谛、三千者,桐洲雲:三谛是所依體,故雲天然之性德也。

    三德是所顯常、樂、我、淨,故雲果德。

    欲顯三千因果理同,故雲理性三德、三谛、三千也。

    一師雲:以三千即空、假、中故,乃約三德、三谛以明之。

    何者?三德之三千,法法皆常、樂、我、淨故;三谛之三千,法法皆圓融自在故。

    德顯修成,谛約性具。

    故荊溪雲:德若無谛,德無所依;谛若無德,谛不能顯。

    故以修成之德,顯於理性之谛。

    (文)愚謂:此句正釋理性三德、三谛、三千。

    以此三千,一一即空、假、中,故名三德、三谛、三千也。

    三千自即三谛,何名三德、三谛耶?蓋圓诠三谛,體是三德,不縱不橫,一一互具。

    三千即空,三皆能破;三千即假,三皆建立;三千即中,三皆絕待。

    不同别人,不知三谛體是三德,故三谛隔曆,非縱即橫,故雲三千。

    既即空、假、中,乃三德、三谛之三千也。

    别行玄記上雲:以三千法皆因緣生,是故一一即空假中,三谛互具,非縱非橫。

    故荊溪雲:三德三谛三千。

    下卷雲:若觀心空,理事三千無不空也。

    觀心假中,理事三千無不假中。

    觀三千空,空即三觀,三皆能破,故總言空。

    觀三千假,假即三觀,以皆立故,故總言假。

    觀三千中,中即三觀,皆絕待故,故總言中。

    此乃三德三千故也。

    但以别人不知三谛體是三德,不縱不橫,一一互具。

    (文)理性者,就迷說也。

    自行空中利他,假觀同染淨門,能顯妙觀,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爾空中。

    此自行利他,對下自他,并屬於自。

    即初心所修妙假,名利他行,且屬於自。

    此二句分釋三谛。

    次三谛下,以三谛明自他。

    上句明三谛,下句例自他。

    圓融三谛,體一互融,故雲即三是一。

    雖分自他,隻一三谛,故分而不分,豈非自他本同?然今下,取次文意。

    能應不出十界,物機不出三千,即能化為自,所化為他,於三谛中,俱屬妙假。

    以能所皆三千,釋上自他俱在假義。

    欲約下,明今以三谛例自他意。

    欲約三谛以論不二,故暫對空中明之。

    三谛既即,例顯自他本同,故雲自行唯空中也。

    妙假下二句,初句明三谛尚即三是一,次句明自他既同一假,豈應分二?然妙假、一假其體是一,但上句約三谛,故對空中而言妙假;下句約自他同一妙假,故雲一假也。

    料揀中以自行唯在空中,合前外觀即空即中作難。

    答中明舊人昧旨,妄自除削。

    何者下,釋出自行有假。

    三千明空中,即文雲利他。

    三千赴物,故雲已具。

    況複下,明初心須修假觀意。

    摩诃翻大薩埵名心,不修利他之行,何名大道心耶?由是而知初心修起教觀,何所疑哉?秪為下,明修假觀功能。

    正由始行須修至果,乃感應同居一念,自他俱在妙假,故雲據茲而立。

    又若下,以内觀例顯。

    正明等者,今文所辨,正明自他同一三千,以明不二。

    先以三谛例顯,未是正意,故雲且對。

    今明自他各具三千,故曰正明。

    雖雲各具,隻一三千也。

    依正皆爾者,界界是正,土土是依,無記化化禅是果上所證,屬能應也。

    所化之機雖未彰顯,全體本具,故雲機豈不然。

    果地融通,并由理具故也。

    塵說、剎說,即依報也。

    事理相即,是故互舉。

    亦可雲界界轉現,不出遮那;土土互生,不出伽耶。

     △三、衆生下,約俱具明道交。

     衆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諸佛由三千理滿故能應,應徧機徧,欣赴不差。

     【解】俱具明道交者,生佛俱具,三千妙道交感也。

    衆生在迷,故雲理具。

    諸佛果成,故雲理滿。

    三千理同,故感應相收,機應鹹遍,機欣應赴,毫發不差也。

     【鈔】既三無差别,則感應相收,衆生感心中他佛,諸佛應心中他生。

    不然,豈能一念皆令解脫邪? △二、不然下,約喻示二:初、順喻。

     不然,豈能如鏡現像,鏡有現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

     【解】順喻,謂若不爾者,何能如明鏡當台,無心現像?形對像生,形喻機扣,像喻應赴。

    理之與性,即生佛各具三千也。

     【鈔】諸佛三千,即現像之理;衆生三千,即生像之性。

    若不然者,不能即感即應,非任運化也。

     △二、若一下,反喻 若一形對不能現像,則鏡理有窮,形事不通。

    若與鏡隔,則容有是理,無有形對而不像者。

     【鈔】以鑒淨形對,無不現之理,而反顯之。

    意雲:若不現者,可言鑒理有窮,形事不通也。

    諸佛悟理,衆生在事,三千理滿。

    若一機扣之不應,則可雲三千互阙。

    既無此理,則前義善成。

    仍釋伏疑:何故衆生多不見佛?故雲:若與鑒隔,則容有是理。

    即障重機生,名與;鑒隔機成,名對。

    若其對者,終無不現。

    然未通字必誤,合雲不通,縱移於下句,語稍不便,智者詳之。

     【解】釋反喻。

    初釋出反喻意。

    以鑒等者,以由果滿機扣,無不應之理,而反顯之,故雲若一形對等。

    諸佛悟理,故雲鏡理;衆生在事,故雲形事。

    三千下,以法合喻。

    三千理滿,合鏡淨;機扣不應,合形對不能現像;三千互缺,合有窮不通。

    互缺者,佛缺三千,則不能應;生缺三千,則不能感。

    既無此理者,謂無果滿機扣不應之理,則前俱具道交之義。

    善成簽:若與下,釋伏疑應。

    疑雲:理滿機扣,無不應者,何故衆生多不見佛?故約喻釋雲:若與鏡隔,容有是理。

    鈔以法釋鏡隔。

    衆生三障厚重,道機未熟,如臨鏡背視,名與鏡隔,則像不現,有是理也。

    無有形對不像,此句顯出正義。

    鏡明常存,物來斯現,臨鏡背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