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要鈔序
關燈
小
中
大
者,蓋取三分分經,符合經論,故雲也。
文意謂諸師自言所述之文,除後學之疑,如靈蛇珠,光耀破暗,契佛祖之意。
若安公秉筆,分經合論,龍子變形,故曰靈蛇。
文選雲: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文)豈思等者,鈔中所破。
清師解今一念為真心,昱師不立陰境,唯觀不思議境。
一家教觀,揀一念妄心,為入理之門,起觀之處。
若唯觀真及不思議,則不知啟發之所矣。
【序】公覽之再歎,豈但釋文未允,奈何委亂大綱,山頹角崩,良可悲痛! 【解】尊者披覽諸師所述失旨,咨嗟不已,故雲再歎。
允,當也。
委墜亂紊,非但釋文未為允當,抑且委墜紊亂大綱。
大綱者何,即一念三千,即空假中山外。
棄妄觀真,及不思議,即墜亂大綱也。
未允者,之字訓往造,謂體同,改二十來字。
山頹者,禮記檀弓曰,泰山其頺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角萠者,書雲,百姓凜凜,若崩厥角。
言民畏纣虐,危懼不安,若崩摧其角,無所容頭。
今取二事,喻解行不正,委亂教門綱紀,如泰山之頹。
邪說暴行,使學者無所趣向,危懼不安,若畏纣之虐。
【序】将欲正舉,舍我而誰?遂而正析斯文,旁援顯據,綽有餘刃,兼整大途。
教門權實,今時同昧者,於茲判矣,别理随緣其類也;觀道所托,連代共迷者,於茲見矣,指要所以其立也。
【解】正明述作。
将欲扶颠持危,正舉斯道,舍我其誰哉。
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哉。
(文)析,剖也。
楞嚴雲,析出精明。
(文)正則剖析十門奧旨,義理泠然。
旁則援引佛祖誠言顯據,免生疑謗。
綽,寬裕也。
孟子曰,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文)刃者,庖丁解牛數千,而刀若新發硎。
恢恢然其於遊刃,必有餘地。
(文)言得其妙處也。
兼整大途,謂消文合理之外,複能整大途。
即教門權實,觀道所托。
權實者,前之兩教,教證俱權。
圓教,教證俱皆是實。
别教,教權證實。
意稍難曉。
今時同昧,即齊玄颕三師。
但見荊溪有圓教随緣之說。
尊者深究圓别教旨,以别教真如,既能生法,安不随緣。
特立别教理随緣之義。
以圓别同诠中道,而但不但殊。
别則教權故但,理實故中。
以理實故,亦說随緣;以教權故,顯非即具。
他宗於終、頓、圓三教,皆明随緣,隻雲性起,不雲性具,驗非圓教。
故尊者格量他宗所談,但齊今家别教類,謂流類鈔中引妙記,專緣理性,是别教義等。
觀道所托即介爾妄心。
一家入道,不可遠求,即剎那心,顯三千法,豈同山外,棄妄觀真?始因慈光恩師,兼講華嚴,以華嚴心,造為真心。
自此奉先清師、梵天昭師、孤山圓師,謬有承襲,皆謂觀真。
故義書雲:蓋由上人師祖已降,皆謂心獨是理(文)。
若此之迷,非始今日,故雲連代。
四明立宗,則指介爾之心,為事理解行之要。
以此正說,格彼謬談,故曰於茲見矣等。
逸堂雲:教門權實,觀道所托,所以四明得為中興教觀,功在於茲。
【序】至若法華止觀綱格之文,隐括錯綜,略無不在。
後之學者,足以視近見遠,染指知味。
易不雲乎: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
實此一二萬言得矣。
【解】言二卷之書,而於三部綱格之文,莫不該攝。
綱謂綱紀,如網之外圍。
格謂格正,如物之大體。
隐括者,荀子雲:拘木必将待隐括。
注雲:正曲木之具。
錯綜者,如易三五以變,錯綜其數,所謂河圖、洛書。
今是洛書之錯綜也。
謂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中則有五,縱橫交錯,皆十五也。
門師輔行序雲:豈唯錯綜所聞,将以隐括所治。
所治即行,三多之妙運遽階;所聞唯解,一真之玄覽斯淴。
今法彼文,謂玄句開解,止觀明行。
三部綱格之文,所治所聞,若解若行,皆萃此書也。
視近見遠,謂閱指要之近,可以見三部之遠。
究指要之意趣,如染指於鼎,然後知三部之味。
染指者,左傳雲:楚人獻鼋於鄭靈公(穆公太子夷也),公子宋與子家将見(子公,宋之字。
子家,歸生字也)。
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視而笑。
公問之(問所笑),子家以告。
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與也(欲使食指無驗)。
子公怒,染指於鼎,嘗而出(文)。
今取染指之微,知全鼎之味,如覽二軸之文言,達三部之義旨。
易不下,複借易中三句,通結指要述作之功,可以通達今時同昧教門權實之志,可以定連代共迷觀真觀妄之業。
引佛祖誠言,證成其義,斷學者之疑。
【序】式、霟同,學也。
觀者無謂吾之亦有黨乎?取長其理,無取長其情,文理明白,誰能隐乎雲也。
【解】叙作序之意,因釋他人之疑。
式者,忏主自斥其諱,古人亦尚單稱。
如涅盤疏雲:頂滞於豫章。
釋簽序雲:普早歲在塵。
謂霟與四明同一師學,為斯鈔序,理之當然。
毋謂言辭虛飾,情黨所及。
語雲:吾聞君子不黨。
疏曰:相助匿非曰黨。
後人不必緻疑,特文理優長,宗旨明白,昭昭然若揭日月於青天,使之沈沒可乎?故曰誰能等。
文意謂諸師自言所述之文,除後學之疑,如靈蛇珠,光耀破暗,契佛祖之意。
若安公秉筆,分經合論,龍子變形,故曰靈蛇。
文選雲: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文)豈思等者,鈔中所破。
清師解今一念為真心,昱師不立陰境,唯觀不思議境。
一家教觀,揀一念妄心,為入理之門,起觀之處。
若唯觀真及不思議,則不知啟發之所矣。
【序】公覽之再歎,豈但釋文未允,奈何委亂大綱,山頹角崩,良可悲痛! 【解】尊者披覽諸師所述失旨,咨嗟不已,故雲再歎。
允,當也。
委墜亂紊,非但釋文未為允當,抑且委墜紊亂大綱。
大綱者何,即一念三千,即空假中山外。
棄妄觀真,及不思議,即墜亂大綱也。
未允者,之字訓往造,謂體同,改二十來字。
山頹者,禮記檀弓曰,泰山其頺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角萠者,書雲,百姓凜凜,若崩厥角。
言民畏纣虐,危懼不安,若崩摧其角,無所容頭。
今取二事,喻解行不正,委亂教門綱紀,如泰山之頹。
邪說暴行,使學者無所趣向,危懼不安,若畏纣之虐。
【序】将欲正舉,舍我而誰?遂而正析斯文,旁援顯據,綽有餘刃,兼整大途。
教門權實,今時同昧者,於茲判矣,别理随緣其類也;觀道所托,連代共迷者,於茲見矣,指要所以其立也。
【解】正明述作。
将欲扶颠持危,正舉斯道,舍我其誰哉。
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哉。
(文)析,剖也。
楞嚴雲,析出精明。
(文)正則剖析十門奧旨,義理泠然。
旁則援引佛祖誠言顯據,免生疑謗。
綽,寬裕也。
孟子曰,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文)刃者,庖丁解牛數千,而刀若新發硎。
恢恢然其於遊刃,必有餘地。
(文)言得其妙處也。
兼整大途,謂消文合理之外,複能整大途。
即教門權實,觀道所托。
權實者,前之兩教,教證俱權。
圓教,教證俱皆是實。
别教,教權證實。
意稍難曉。
今時同昧,即齊玄颕三師。
但見荊溪有圓教随緣之說。
尊者深究圓别教旨,以别教真如,既能生法,安不随緣。
特立别教理随緣之義。
以圓别同诠中道,而但不但殊。
别則教權故但,理實故中。
以理實故,亦說随緣;以教權故,顯非即具。
他宗於終、頓、圓三教,皆明随緣,隻雲性起,不雲性具,驗非圓教。
故尊者格量他宗所談,但齊今家别教類,謂流類鈔中引妙記,專緣理性,是别教義等。
觀道所托即介爾妄心。
一家入道,不可遠求,即剎那心,顯三千法,豈同山外,棄妄觀真?始因慈光恩師,兼講華嚴,以華嚴心,造為真心。
自此奉先清師、梵天昭師、孤山圓師,謬有承襲,皆謂觀真。
故義書雲:蓋由上人師祖已降,皆謂心獨是理(文)。
若此之迷,非始今日,故雲連代。
四明立宗,則指介爾之心,為事理解行之要。
以此正說,格彼謬談,故曰於茲見矣等。
逸堂雲:教門權實,觀道所托,所以四明得為中興教觀,功在於茲。
【序】至若法華止觀綱格之文,隐括錯綜,略無不在。
後之學者,足以視近見遠,染指知味。
易不雲乎: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
實此一二萬言得矣。
【解】言二卷之書,而於三部綱格之文,莫不該攝。
綱謂綱紀,如網之外圍。
格謂格正,如物之大體。
隐括者,荀子雲:拘木必将待隐括。
注雲:正曲木之具。
錯綜者,如易三五以變,錯綜其數,所謂河圖、洛書。
今是洛書之錯綜也。
謂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中則有五,縱橫交錯,皆十五也。
門師輔行序雲:豈唯錯綜所聞,将以隐括所治。
所治即行,三多之妙運遽階;所聞唯解,一真之玄覽斯淴。
今法彼文,謂玄句開解,止觀明行。
三部綱格之文,所治所聞,若解若行,皆萃此書也。
視近見遠,謂閱指要之近,可以見三部之遠。
究指要之意趣,如染指於鼎,然後知三部之味。
染指者,左傳雲:楚人獻鼋於鄭靈公(穆公太子夷也),公子宋與子家将見(子公,宋之字。
子家,歸生字也)。
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視而笑。
公問之(問所笑),子家以告。
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與也(欲使食指無驗)。
子公怒,染指於鼎,嘗而出(文)。
今取染指之微,知全鼎之味,如覽二軸之文言,達三部之義旨。
易不下,複借易中三句,通結指要述作之功,可以通達今時同昧教門權實之志,可以定連代共迷觀真觀妄之業。
引佛祖誠言,證成其義,斷學者之疑。
【序】式、霟同,學也。
觀者無謂吾之亦有黨乎?取長其理,無取長其情,文理明白,誰能隐乎雲也。
【解】叙作序之意,因釋他人之疑。
式者,忏主自斥其諱,古人亦尚單稱。
如涅盤疏雲:頂滞於豫章。
釋簽序雲:普早歲在塵。
謂霟與四明同一師學,為斯鈔序,理之當然。
毋謂言辭虛飾,情黨所及。
語雲:吾聞君子不黨。
疏曰:相助匿非曰黨。
後人不必緻疑,特文理優長,宗旨明白,昭昭然若揭日月於青天,使之沈沒可乎?故曰誰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