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要鈔序

關燈
也。

    語雲: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

    (文)顔子於聖人言下,默識心通,無所疑問,故曰非助我也。

    尊者亦然,通師深贊之言也。

    逮,及也。

    通師示寂於端拱元年,初入滅時,尊者又得傳持之谶。

    貫,穿也。

    擐音患,帶也。

    左傳雲:擐甲執兵。

    蓋夢穿師之頭,帶於左臂而行。

    夢雖似異,有所表故。

     【序】嘻!得非初表受習,若阿難瀉水分瓶之莫二也;後表傳持,操師種智之首而行化也。

     【解】此示夢不徒然,必有所表。

    嘻,歎聲。

    初父之夢,表尊者受習通師之道,如水分瓶。

    猶如來說法,阿難傳受,如水分瓶,更無二也。

    大經雲:阿難自侍我來,持我所說十二部經,一經於耳,曾不再聞。

    如分瓶瀉水,置之一瓶。

    (文)後表等者,後夢即表持於種智之首,行化於他法門。

    身以種智為頭,即中道種智,即三而一也。

    光記三雲:一切智是萬行首,故以為頭。

     【序】淳化初,郡之乾符寺請開講席,諸子悅随,若衆流會海。

    繇是堂舍側陋,門徒漸繁。

    未幾,遂遷於保恩院焉。

    法華、止觀、金光明諸部,連環講貫,歲無虛日。

     【解】叙遊化處所,說法年代。

    淳化,即宋朝太宗年号。

    二年,辛卯歲也。

    尊者年三十二,出世住持。

    誓辭曰:予居寶雲,既值鶴林,始遷乾符西偏小院。

    乾符改承天,今為能仁。

    西偏小院,即今法華附庸院也。

    悅随者,所謂道不求揚,而四方盡聞;衆不待召,而千裡自至。

    易曰:剛來而下柔,動而悅随。

    (文)梁學士雲:學者悅随,如群流之會通川也。

    (文)繇,由也。

    側,謂偪仄。

    陋,謂隘陋。

    住處狹陋,學徒加多,遂遷居焉。

    未幾,猶言居無幾何。

    實錄曰:淳化辛卯,受請乾符寺,綿曆四祀,遂遷於保恩院。

    (文)即今之延慶。

    法華該乎玄句諸部,總包諸章疏也。

    實錄曰:專務講忏,常坐不卧,足無外涉,修谒盡遣。

    前後講法華玄義七遍,法華文句八遍,摩诃止觀八遍,大般涅盤經疏一遍,淨名疏二遍,金光明玄疏十遍,觀音别行玄疏七遍,觀無量壽佛經疏七遍,金剛錍、止觀義例、止觀大意、十不二門、始終心要,不計其數。

    (文)連環者,莊子雲:連環不可解也。

    荀子曰:始則終,終則始,若連環之無端。

    (文)講貫者,講說之道,使義理貫通無礙。

    國語雲:朝而受業,暮而講貫。

    (文)尊者四十餘年,專務講說,連屬循環,未嘗一日虛棄。

     【序】嘗勖其徒曰:吾之或出或處,或默或語,未始不以教觀權實之旨,為服味焉,為杖幾焉,汝無怠也。

    大哉! 【解】尊者常以弘持教觀為己任,即以自行而為化他,勉勵來學。

    勖,誡也。

    出處語默者,系辭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文)。

    今借用其語,以示四儀常在教觀,故雲未始等也。

    教即能诠之教,觀即所修之行。

    教行二途,缺一不可。

    權謂權謀,實謂真實。

    若權實不分,則昧於化意,所謂為實施權等。

    服則被身,味則充口,行則倚杖,坐則憑幾,皆日用不可須臾缺也。

    其於教觀權實,未始暫忘,亦猶是也。

    解謗雲:予自濫講四十餘年,凡釋一文,申一義,未嘗不以部味教觀而為憑準(文)。

    以己所行,勉勵其徒,故雲汝無怠也。

    既自彰於言,可得稱贊曰大哉也。

     【序】若夫被寂忍之衣,據大慈之室,循循善誘,人不可得而稱矣。

     【解】言其三軌匠物,人莫能知。

    然涉世弘經,必須柔和忍辱,運大慈悲,了諸法空,方能取成大利。

    若夫發語之端,衣、座、室三,缺一不可。

    令成文體,且言其二。

    祭文則曰:開慈悲之室,踞法空之床。

    其義是同。

    循循者,語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尊者訓人,循循有序,亦如是也。

    其化導之功莫大,故雲不可稱矣。

     【序】釋簽十不二門者,今昔講流,以為一難文也。

    或多注釋,各陳異端,孰不自謂握靈蛇之珠,揮彌天之筆?豈思夫一家教觀,殊不知其啟發之所。

     【解】正明述鈔由緻。

    釋簽者,玄文有疑,弟子簽出,荊溪釋之,師資合标。

    門師序雲:因簽以釋,思逸功倍(文)。

    荊溪於本迹二門之間,述此十門,後人錄出,别行於世。

    自昔至今,講解之流,皆為難曉之文。

    蓋斯文乃本迹之文心,三部之綱要,教觀旁正之意,彼此相成之說,事理二造,一念三千,修性離合,即具随緣,本法總别,揀境立陰,種種大義,蘊在其中,文約義豐,誠不易曉。

    由謂之難,解釋者衆,如清師示珠,指昱師注文,更有他師着述,故雲或多。

    諸師消文,曲随己見,而不得一家正意,故雲各陳異端。

    孝經序:異端起而大義乖(文)。

    雖所見暗短,莫不自矜己能,謂得佛祖之意,故曰孰不等靈。

    蛇珠者,史記雲:楚臣隋候出行,見牧童打傷蛇腦,侯憐之,用藥塗治而去。

    一夜,偶見庭中有光,燭之,乃一蛇銜珠在地,自言:我本龍子,變形遊戲,為牧童所傷,賴君以救,今攜珠以謝。

    侯得之,進楚王。

    王置殿上,發光如晝。

    (文)彌天筆者,梁僧傳雲:道安法師文理通經,德望隆重。

    時習鑿齒鋒辯天逸,時往谒見。

    既坐,稱言四海習鑿齒。

    師曰:彌天釋道安。

    時人以為名對。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