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要鈔序

關燈
十不二門 本迹二十重妙 十不二門指要鈔序詳解 宋慈雲忏主 遵式 序 宋武林沙門 可度 詳解 明天台後學 正谧 分會 指要鈔序 【解】此題上三字是所序之正文,序字是能序之通目。

    以别冠通,故雲指要鈔序。

    指要二字,本序自釋。

    鈔者,鈔錄為義。

    西資鈔序雲:夫疏之有記鈔,蓋後學之曹,記錄要義,抄寫格言,以輔翼其疏,防乎傳受之謬誤,讨尋之忽忘耳。

    (文)序者,所以序作者之意。

    爾雅雲:東西牆謂之序。

    注雲:所以序别内外也。

    (文)謂見牆别宅舍之淺深,觀序知述作之難易。

    又序,緒也,謂繭之緒也。

    凡繭之抽絲,先抽其緒,緒盡方見其絲。

    今序在初,如絲之緒也。

    (光記) 【序】東山沙門遵式述。

     【解】東山,即台之東掖山。

    能仁寺忏主雲:東掖山者,蓋予幼歲受經之所,時年傳法之地也。

    忏主族姓葉氏,台之甯海人。

    其母乞靈於觀音大士,夢一美女,授以明珠,咽之生師。

    七月,能從母稱觀音名。

    十八祝發,二十納戒。

    初住寶雲,終於天竺,與法智同禀學於寶通雲師。

    指要既成,乃為述序,發明述作之功。

    沙門如常釋。

    述者,禮雲:述者之謂明,作者之謂聖。

    今雲述者,蓋謙詞耳。

    語雲:述而不作。

     【序】大教隆夷,存乎其人。

    諸祖既往,玄化幾息。

    時不可久替,必有間世者出焉。

     【解】通叙教法興衰在人,通指佛法以為大教。

    妙玄總序雲:大法東漸。

    簽雲:通指佛教以為大法。

    (文)此對西土外道,此方儒教,約内外而分大小。

    隆,盛也。

    夷,平也。

    文選雲:道有隆夷。

    (文)即興衰之義。

    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文)存,在也。

    謂教法興衰在人,得人則興,失人則亡。

    禮雲:文武之道,布在方策。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文)諸祖者,通指荊溪已前。

    諸祖在世,教法盛行;諸祖既往,則幽玄之化,幾近於息滅矣。

    文選雲:仲氏既往,玄化幾息。

    系辭曰:易不可見,乾坤或幾乎息矣。

    (文)替,廢也。

    間世,即名德間生於世。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文)以時節不可久廢,不遠而複,必有間生者出興於世,荷負斯道。

    四明塔銘雲:天欲久其道,世必生有人。

    (文)間世者誰?故出其人。

     【序】四明傳教導師禮公,實教門之偉人也。

     【解】别叙傳弘之德。

    四明,乃慶元府南面山名。

    有峰最高,四穴在上。

    每澄霁,望之如戶牗,相傳謂之石窗。

    謂四畔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

    人尊其道,故以處名人。

    傳,轉也。

    以己之道,轉以授人。

    導師者,法華雲:有一導師,聰慧明達。

    (文)尊者,上字諱知,下字諱禮。

    二名不偏諱,故稱下字。

    公者,尊之稱也。

    偉,大也。

    謂奇偉卓絕,一家教觀。

    賴師中興,故稱偉人。

    此且總歎。

     【序】童子受經,便能思義,天機特發,不曰生知之上性者乎? 【解】童子,即太和未散之時,幼稚之稱。

    爾雅雲:人未冠曰童。

    禮雲: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

    (文)弱冠已前,皆名童子。

    尊者七歲,屬母喪,為報鞠育,急於出家。

    從裡中大平興國寺洪選為弟子,即童時也。

    受經思義,雖不見所出,尊者之母,既夢梵僧遺童子曰:此佛子羅睺羅。

    從而有孕。

    初出家時,從師受經,必能思義。

    忏主與師同門,必知其事。

    天機特發者,天然之機,挺特而發。

    莊子雲:其嗜欲深,其天機淺。

    (文)不曰即,豈非之謂。

    語雲:生而知之者,上也。

    今借用以拟本有性德,宿習開發,義似生知。

    止觀統例雲:生而知之者,蓋性德也。

    學而知之者,天機深也。

     【序】及進,具禀學於寶雲通師。

    初預法席,厥父夢其跪於師前,師執瓶水注於口中,其引若泉,其受若谷。

    於是乎天台大教圓頓之旨,一受即了,不俟再聞。

    師謂之曰:子於吾言,無所不達,非助我也。

    逮師始滅,公複夢貫師之首,擐於左臂而行。

     【解】叙師資授受,自行化他,事匪偶然,故有奇相,形於夢寐,預表彰焉。

    進具,謂進受具戒禀學者。

    按實錄曰:十五受具戒,專探律部。

    二十從寶雲學天台教。

    (文)通師本高麗君族,壯遊中國。

    當晉天福年間,見螺溪寂法師,了天台宗旨。

    會漕使顧公舍宅為寺,以為傳道之所,即寶雲寺也。

    初預者,預,廁也,入也。

    初入寶雲師輪下,其父之夢,蓋受學之先谶也。

    父金性諱經,夢尊者跪於通師之前,通持瓶水注於口中,其引若泉,來之而不竭;其受若谷,注之而不盈。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

    谷者,說文雲:泉出通川曰谷。

    爾雅雲: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

    謂師之樂說無窮,如泉之不竭;尊者之容納,如谷之不盈。

    谷音欲,若作谷音者,訓空谷、窮谷也。

    於是,猶自此也。

    天台大教,特言圓頓者,别於藏等四教,舉其極者言之。

    一家所談,功由即具。

    尊者自此於寶雲言下,一遍受之,即能解了,不俟再聞。

    師謂之言,即印可之語。

    凡師資授受,難疑問答,更相啟發。

    今一聞即了,不假再詢,其於啟發之道何有哉?故曰非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