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科節

關燈
名地。

    地住既一。

    不複名接。

    玄文三接複雲何。

    答。

    别接通如文。

    圓接通者。

    從二谛入不次第三谛也。

    圓接别者。

    從次第入不次第也。

    但有三義。

    無有三人。

    别人先自知不次第故。

    約谛故三。

    約人故一。

    若克實論三教。

    果頭無人。

    但修三教因。

    入一圓果。

    何接之有。

    今言接者蓋義門耳。

    問。

    接是連義。

    為接取接入義。

    答。

    兩界中間須安一接。

    即似連義。

    責實而論。

    但是接得入别。

    教中非連。

    問。

    連義何妨。

    答。

    文雲。

    但可别接。

    不可接别。

    若是連義。

    别教接。

    接别何異。

    文雲。

    不将此果接十地之因故。

    不接别。

    不接十住。

    斷無明故。

    不接圓。

    問。

    接别義如何。

    答。

    若将通佛接取别家行位入通果中。

    方名接别。

    今既不爾。

    故不接别。

    不接圓例别。

    非色非心為戒體者。

    準百法論是無表色。

    此色法處所攝。

    有一極逈。

    二極略。

    三遍計。

    四受所引。

    五定果。

    今戒體正是受所引。

    因領受師言引起此色。

    故名受所引。

    内外大小乘戒悉以此為體。

    其體是思願種子。

    如何人欲受戒時。

    皆思願欲得戒。

    此是現思願。

    熏在藏識名種子。

    至壇場上三番羯磨竟。

    師告雲。

    汝已得戒竟。

    更不起思願心。

    唯有種子能防七支以為戒體。

    此種子非色。

    不對礙故。

    非心。

    不緣慮故。

    若言色為體。

    是無表色故。

    若言心為體。

    是思願種子故。

    随部異名。

    體更不易。

    輔行雲。

    别教從心生十界。

    圓教心具十界也。

    生者。

    心但有能生十界。

    性未即便是十界。

    如從地生一切艹木也。

    具者。

    即一念心全具十界。

    不待生亦無前後。

    隻一念是十界。

    隻十界是一念。

    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

    念念之中體常圓滿。

    塵沙萬德不欠少一分。

    八萬惑業不除斷一分。

    不謂佛果是極聖我未證得。

    不謂凡是底下穢濁我應舍離。

    總攬法界在一念心頭。

    如一圓珠瑩徹。

    明白圓解。

    更無别覺觀進修。

    亦不見有凡聖。

    取舍分别妄念悉盡也。

    問。

    既雲念盡。

    應齊極聖。

    答。

    心性本體齊上聖。

    大師雲。

    見己智慧與如來等。

    但未能常照随境生心。

    此心分别校計萬端把人。

    有時猶不定。

    或發地獄心餓鬼畜生心。

    何況三善。

    何況小乘。

    無始妄習何能頓遣。

    雖有解心未常用解。

    故是凡也。

    若能暫照谛理。

    即坐佛座。

    證佛身。

    用佛法。

    當此一念圓現時。

    不見十方佛異我此身此念也。

    解而未修是名字即。

    念有分數名觀行即。

    念似於境名相似即。

    境入於念名分真即。

    無境無念名究竟即。

    雖六常一。

    何凡何聖。

    雖一常六。

    凡聖天絕。

    此止觀大意。

    讀者宜細意。

    記雲。

    闡提不斷性善。

    諸佛不斷性惡者。

    善惡以無性為性。

    此性即佛性。

    即無性。

    本即法性故不可斷也。

    即今推自心性不可得。

    即無住處。

    能遍一切處。

    即善惡性也。

    性無善惡能生善惡。

    善惡可斷性不可斷。

    縱堕三途。

    性善不滅性惡不增。

    直至成佛。

    性善不增性惡不滅。

    此性即法身也。

    猶如明鏡本無好醜衆像。

    能現一切好醜衆像。

    像有增減。

    明淨光體不增減也。

    鏡本無像。

    故能現像。

    性本無善惡。

    能現善惡也。

    衆生不得性。

    但得善惡所拘。

    不得自在也。

    性善不壞故。

    地獄發佛界。

    性惡不壞故。

    佛現六趣生也。

    開一心為三止觀。

    合三止觀歸一心者。

    一心即三中圓頓也。

    開出漸次不定。

    并一心三也。

    一心即三中一也。

    開合對辨。

    故有四種觀法。

    成五百一十二安心也。

    克實隻有三。

    無第四。

    一心即圓頓故也。

    思議不思議俱十界者。

    思議十界。

    唯佛界極。

    前九粗淺次第至極。

    思議也。

    不思議界。

    界界具十。

    不待至佛方妙極。

    地獄即齊佛。

    不可舍。

    佛即地獄。

    不可取。

    何故爾。

    此十界全我一念。

    何以故有取舍者。

    念未圓耳。

    圓心往望。

    法法皆圓。

    無一毫塵在我念外也。

    此意極大開懷抱。

    盛取品得。

    若取舍才生。

    圓即遠矣。

    圓頓往望漸次不定。

    皆一心也。

    漸次不定往望。

    唯圓一心。

    二非一心也。

    故有開合。

    或三或四。

    或别明一心三即。

    思議也。

    一心即。

    不思議也。

    亦不全一。

    亦不全異(此段續前安心文)。

    今欲借别顯總。

    舉次而論不次。

    故先三義解釋者。

    此上下文意并前次後不次。

    不次無多。

    隻一念即破即立。

    即修即證。

    無别觀智。

    此理難信解行用。

    須假次第。

    故開門戶說。

    或豎或橫。

    或非橫非豎。

    或從假入空。

    從空入假。

    或兩觀為方便得入中。

    或先見假次思假。

    如上所列。

    并借别顯總也。

    若得别意。

    一一别中悉圓極也。

    就前根本。

    都合三百四十八句者。

    此中本末合計。

    前四句三假合十二句。

    又從四句出悉檀十二句。

    合四十八。

    悉檀并本十二計六十句。

    又一悉檀出性相空合九十六性相空。

    性相空九十六合前六十根本句計一百五十六句。

    一一句各有止觀合一百九十二句。

    止觀一百九十二合前一百五十六根本。

    即都合三百四十八句。

    此是子本合算法也。

    後就四人四見。

    能所自行化他。

    都合七萬三千三百八十四句。

    此直論計句不兼本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