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科節
關燈
小
中
大
。
不可說見如初有見。
但一千三百九十二句者。
此絕言見。
隻約單四見。
句後出故。
隻如此。
若約複.具并出。
即更兩倍。
今不出者。
随作者意耳。
足前合為一千一百五十二者。
三百八十四句合七百六十八句也。
合根本一千一百六十四句者。
根本十二句也。
一品如此。
下直論不兼本算也。
不動不退方名薩埵。
薩埵。
唐雲勇猛。
即是菩薩别名。
下文亦頻言薩埵。
恐不指薩埵王子一人。
器械鈍者。
别教道品曆别。
鈍也。
應雲一人器械利者。
圓道品一念具利也。
文無者。
略耳。
記雲。
身壯喻三谛。
兵利喻三止。
權多喻三觀。
今意謂三谛是髻珠戰具。
今取五緣中無緣慈。
即是行廣。
求佛智。
即智大。
行廣智大。
為身壯牢強。
精進即是兵利。
滿弘誓大方便即是謀多也。
修中意者。
初心即修。
不待二觀成者。
倚在身壯兵利權多也。
古珠者。
了心性本源常具萬德。
不增不減。
不用鍛煉。
體自明利也。
智障三義。
若從能障得名。
智即分别智。
此智即障。
若從所障得名。
智即中智。
智上有障。
如鏡有塵耳。
若能所對受名。
中智為他無明障。
如鏡在塵。
除塵鏡自明淨。
若斷不斷者。
從能得名。
此智須斷。
從所及對。
此智不斷。
非碩異者。
心性如水。
風鼓浪生。
浪生。
分别智也。
但斷其浪。
水不可斷也。
息風浪止。
空日自現。
空即止也。
日即觀也。
止觀現前。
萬德斯備。
空日在池。
萬象到景。
準新經論名所知障。
所知是智。
為無明所障。
所知家障亦能所受名也。
大品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與薩婆若相應者。
準輔行。
引經三文釋雲。
經列前深後淺。
今列從淺至深。
詳所引經。
前亦不深。
前是跋緻位。
次是菩提位。
菩提豈淺於跋緻。
但借彼文權為次第。
未必彼經克定深淺。
攝佛威儀。
以十力無畏不共法等為威儀。
一念中修者。
隻今學人一念圓解心。
具佛果中一切萬德。
萬德雖多。
以十二事攝盡。
此意不偏行位。
但言境智。
本體自具。
修與不修未曾增減。
本自圓足。
非新生也。
前三教人無眼不見。
凡夫外道都不知有。
我今圓解一念全收。
亦隻是一念三千世間耳。
十界中有佛界。
佛界豈無德。
佛德乃三千中一分也。
有雲。
佛性如木中火。
鑽研乃出。
此乃藏教析色得空。
全未及通。
況乃别圓。
仍引大師文雲。
秃船鳥空。
此斥無圓解人妄執。
言即不得即意。
圓方有即。
汝未解圓。
學言即。
即故失也。
十力章雲。
豈非初心有修有證。
三據明矣。
豈非正文。
宜審此段。
記雲。
十意融通經論。
有人将對十乘。
深不便也。
但對五重玄義。
今詳文體釋名及明宗。
亦不便。
何必作此相對。
但消文意。
義理自明。
何用對十對五。
五悔名者。
從初忏悔受名取語便耳。
如雲五拘鄰。
拘鄰是五人首也。
若準義。
合雲拘鄰等五人。
新翻。
梵雲忏摩。
唐雲悔往。
今忏悔。
唐梵合舉。
我以善施衆生者。
記雲。
今說果中故言共與。
若因時與将何成道。
今謂因果俱共施衆生。
此善是不思議回施他。
自善益勝。
後當重辨。
輔行雲。
至菩薩境中應辨。
夏終不說。
下無所論。
今詳此指。
自是一途。
未必全爾。
何者。
十境明乘。
今當第一。
猶有九境。
九境十乘。
乘有法喻。
今才法說。
車喻猶明。
況後九境。
縱後三境無文。
尚有六境并陰境一喻。
總十三度說此無法愛入住之意在。
輔行将車對十乘。
雲整足者。
今謂十乘是行路。
車是所乘。
乘此車行十乘路。
念念之中等。
一大車行乃至十方。
雲整足。
故境文竟雲。
若得悟者不俟餘九。
止觀第三第九并明八教。
大師意。
頓等四為化儀為綱。
攝一代時教盡。
藏等四為法為網。
亦攝一代教盡。
若約法。
法華唯圓唯頓。
諸教諸理悉無比并。
獨一無侶故。
文雲。
即中舍三方便也。
若約化儀。
當第五時漸說也。
大師言。
唯華嚴頓。
餘悉屬漸。
輔行雲。
法華涅盤非漸非頓。
色塵空塵皆具佛功德。
有大經卷。
經卷以法界為體。
法界在衆生心中。
法性心性無二無别。
心生即法生。
心滅即法滅。
心性無生滅而能遍生滅。
一念心外更無一毫法可得。
全此心性是法界性。
一念若有。
法界一時有。
一念若空。
法界一時空。
見一塵時全見法界。
理事萬德無不圓足。
或名佛性佛智佛德神通威儀經卷。
種種異名。
其體不易。
非新非故。
無得無失。
無時無處。
皆於今日一念上現。
了了分明。
是名圓頓止觀也。
一切法趣欲。
是趣不過。
不壞於身。
而随一相。
貪欲即是道。
恚癡亦複然。
殃掘無減。
修吹即即唾。
一塵入正受。
一切三昧起。
如是等比類。
悉此一義具。
如義海中說。
於越州開元寺鈔寫此文。
大中九年二月十日日本國天台問法沙門囗王記。
義海是法藏和上作。
俗姓康。
本胡。
依俨受華嚴。
俨依杜順。
禅師姓杜。
此文殊化身。
具如傳錄。
永仁六年三月十八日一校了。
相似沙門 禅睿
不可說見如初有見。
但一千三百九十二句者。
此絕言見。
隻約單四見。
句後出故。
隻如此。
若約複.具并出。
即更兩倍。
今不出者。
随作者意耳。
足前合為一千一百五十二者。
三百八十四句合七百六十八句也。
合根本一千一百六十四句者。
根本十二句也。
一品如此。
下直論不兼本算也。
不動不退方名薩埵。
薩埵。
唐雲勇猛。
即是菩薩别名。
下文亦頻言薩埵。
恐不指薩埵王子一人。
器械鈍者。
别教道品曆别。
鈍也。
應雲一人器械利者。
圓道品一念具利也。
文無者。
略耳。
記雲。
身壯喻三谛。
兵利喻三止。
權多喻三觀。
今意謂三谛是髻珠戰具。
今取五緣中無緣慈。
即是行廣。
求佛智。
即智大。
行廣智大。
為身壯牢強。
精進即是兵利。
滿弘誓大方便即是謀多也。
修中意者。
初心即修。
不待二觀成者。
倚在身壯兵利權多也。
古珠者。
了心性本源常具萬德。
不增不減。
不用鍛煉。
體自明利也。
智障三義。
若從能障得名。
智即分别智。
此智即障。
若從所障得名。
智即中智。
智上有障。
如鏡有塵耳。
若能所對受名。
中智為他無明障。
如鏡在塵。
除塵鏡自明淨。
若斷不斷者。
從能得名。
此智須斷。
從所及對。
此智不斷。
非碩異者。
心性如水。
風鼓浪生。
浪生。
分别智也。
但斷其浪。
水不可斷也。
息風浪止。
空日自現。
空即止也。
日即觀也。
止觀現前。
萬德斯備。
空日在池。
萬象到景。
準新經論名所知障。
所知是智。
為無明所障。
所知家障亦能所受名也。
大品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與薩婆若相應者。
準輔行。
引經三文釋雲。
經列前深後淺。
今列從淺至深。
詳所引經。
前亦不深。
前是跋緻位。
次是菩提位。
菩提豈淺於跋緻。
但借彼文權為次第。
未必彼經克定深淺。
攝佛威儀。
以十力無畏不共法等為威儀。
一念中修者。
隻今學人一念圓解心。
具佛果中一切萬德。
萬德雖多。
以十二事攝盡。
此意不偏行位。
但言境智。
本體自具。
修與不修未曾增減。
本自圓足。
非新生也。
前三教人無眼不見。
凡夫外道都不知有。
我今圓解一念全收。
亦隻是一念三千世間耳。
十界中有佛界。
佛界豈無德。
佛德乃三千中一分也。
有雲。
佛性如木中火。
鑽研乃出。
此乃藏教析色得空。
全未及通。
況乃别圓。
仍引大師文雲。
秃船鳥空。
此斥無圓解人妄執。
言即不得即意。
圓方有即。
汝未解圓。
學言即。
即故失也。
十力章雲。
豈非初心有修有證。
三據明矣。
豈非正文。
宜審此段。
記雲。
十意融通經論。
有人将對十乘。
深不便也。
但對五重玄義。
今詳文體釋名及明宗。
亦不便。
何必作此相對。
但消文意。
義理自明。
何用對十對五。
五悔名者。
從初忏悔受名取語便耳。
如雲五拘鄰。
拘鄰是五人首也。
若準義。
合雲拘鄰等五人。
新翻。
梵雲忏摩。
唐雲悔往。
今忏悔。
唐梵合舉。
我以善施衆生者。
記雲。
今說果中故言共與。
若因時與将何成道。
今謂因果俱共施衆生。
此善是不思議回施他。
自善益勝。
後當重辨。
輔行雲。
至菩薩境中應辨。
夏終不說。
下無所論。
今詳此指。
自是一途。
未必全爾。
何者。
十境明乘。
今當第一。
猶有九境。
九境十乘。
乘有法喻。
今才法說。
車喻猶明。
況後九境。
縱後三境無文。
尚有六境并陰境一喻。
總十三度說此無法愛入住之意在。
輔行将車對十乘。
雲整足者。
今謂十乘是行路。
車是所乘。
乘此車行十乘路。
念念之中等。
一大車行乃至十方。
雲整足。
故境文竟雲。
若得悟者不俟餘九。
止觀第三第九并明八教。
大師意。
頓等四為化儀為綱。
攝一代時教盡。
藏等四為法為網。
亦攝一代教盡。
若約法。
法華唯圓唯頓。
諸教諸理悉無比并。
獨一無侶故。
文雲。
即中舍三方便也。
若約化儀。
當第五時漸說也。
大師言。
唯華嚴頓。
餘悉屬漸。
輔行雲。
法華涅盤非漸非頓。
色塵空塵皆具佛功德。
有大經卷。
經卷以法界為體。
法界在衆生心中。
法性心性無二無别。
心生即法生。
心滅即法滅。
心性無生滅而能遍生滅。
一念心外更無一毫法可得。
全此心性是法界性。
一念若有。
法界一時有。
一念若空。
法界一時空。
見一塵時全見法界。
理事萬德無不圓足。
或名佛性佛智佛德神通威儀經卷。
種種異名。
其體不易。
非新非故。
無得無失。
無時無處。
皆於今日一念上現。
了了分明。
是名圓頓止觀也。
一切法趣欲。
是趣不過。
不壞於身。
而随一相。
貪欲即是道。
恚癡亦複然。
殃掘無減。
修吹即即唾。
一塵入正受。
一切三昧起。
如是等比類。
悉此一義具。
如義海中說。
於越州開元寺鈔寫此文。
大中九年二月十日日本國天台問法沙門囗王記。
義海是法藏和上作。
俗姓康。
本胡。
依俨受華嚴。
俨依杜順。
禅師姓杜。
此文殊化身。
具如傳錄。
永仁六年三月十八日一校了。
相似沙門 禅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