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下

關燈


    示迹同凡。

    化在家衆等。

    拟系辭者。

    彼雲。

    智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疏。

    長阿含下。

    彼經第三卷說。

    在文甚多。

    不能煩示。

    小乘涅盤經等皆說。

    亦大同小異。

    或說於純陀家食旃檀木耳羹患腹痛。

    或說下痢下血。

    病困覓水至樹下。

    令弟子四疊僧伽黎而卧等。

    然大經秪言背痛。

    大乘皆為示現。

    小乘執之為實。

    二十五經雲。

    若我所有聲聞弟子說言如來入涅盤者。

    當知是人非我弟子。

    是魔伴黨邪見惡人等。

    豈同下。

    小乘謂如來俱厭身智。

    棄有餘入無餘。

     疏。

    曲見者。

    二十一經雲。

    雲何名為聲聞緣覺邪曲見耶。

    見於菩薩從兜率下。

    化乘白象降神母胎。

    乃至於此拘屍羅城入般涅盤。

    如是等見是名聲聞緣覺曲見。

    謬執者。

    小乘謂有餘依身雖出煩惱。

    尚有餘苦所依。

    如疾時須乳。

    熱時命扇等。

    故厭之而歸無。

    無則無餘苦所依。

    為樂也。

    殊未知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

    無為無漏。

    不堕諸數。

    執迹為實。

    故論主破之。

    會意下。

    謂因言得意。

    不守其言即聽表也。

    表。

    外也。

    玄根下。

    玄妙根源。

    根以生長為義。

    謂衆生等有佛性。

    遇緣則悟。

    故始修世善。

    終修出世善。

    事相下。

    謂有無縱迹名相本虛。

    采。

    取也。

    拔。

    抽也。

    出也。

     疏。

    九折等者。

    切韻雲。

    征。

    明也。

    亦辨明之義。

    責謂結責。

    義頗相近。

    苞舉者。

    與包含之包通用之矣。

    儒老下。

    系辭雲。

    一陰一陽之謂道。

    孔颕達義疏雲。

    一者何。

    無之稱也。

    稱(尺證切)。

    又雲。

    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解者亦謂太極無也。

    兩儀有也。

    又曰。

    神無方而易無體。

    老氏雲。

    有之以為器。

    無之以為利。

    又雲。

    天下之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又雲。

    大象無形。

    道隐無名等。

    流於莊列甚多。

    儒者太極太易之無。

    老氏虛無自然之無。

    名殊而理同。

    皆謂自無生有。

    自有入無。

    然儒宗亦舉太極為生物之端而不設教。

    系辭略雲。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

    無也。

    器。

    有也。

    隻於有中以述三綱五常。

    論道洪範人倫。

    道家乃以虛無為宗。

    故棄聖智。

    絕仁義。

    蔑禮樂。

    見素抱樸為修。

    二家之源非太遠。

    其流非太近。

    故互為奴主而不相入。

    今論中假問。

    皆簡二家有無俗谛所攝。

    涅盤則出之。

    此折演之大理也。

     疏。

    世典等者。

    孔子不述太古之事。

    但自唐虞以下成書。

    即尚書.堯典等也。

    北山錄天地始篇具叙之。

    鴻蒙。

    廣大之象也。

    穹窿。

    謂窪而高如穹帳者也。

    磅礴。

    亦廣闊堅重之相。

    一生二者。

    一氣也。

    亦混沌也。

    二即陰陽。

    亦二儀也。

    盤古者。

    即人倫之首祖也。

    盤古生天地之間。

    王萬八千歲。

    頭極東。

    足極西。

    左手極南。

    右手極北。

    開目為晝。

    閉目為夜。

    吐氣成風雲。

    吸氣為雷霆。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一生二。

    二生三。

    皆老氏四十二篇文。

    形分物兆者。

    謂盤古眼為日月。

    骨肉為山陵。

    腸胃成江河。

    衣毛成草木等也。

    萬物下。

    謂三才生萬物也。

    叢。

    繁也。

    亦雜也。

    三生萬物。

    亦老氏文。

    次二對者。

    老氏第二篇雲。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等。

    傾謂傾向。

    亦謂諸法相待而起。

    若無高則亦無下也。

    定數者。

    謂諸法相因而生。

    是自然之定數。

     疏。

    幽顯兩途者。

    幽謂鬼神等。

    顯謂人畜等。

    然皆屬有境。

    恢。

    大也。

    内教說大身修羅身長八萬四千由旬。

    摩竭大魚.迦樓羅鳥背闊數十萬裡等。

    莊子說北溟有魚。

    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

    列子湯問篇說五仙山。

    一曰岱輿。

    二曰員峤。

    三曰方壺。

    四曰瀛洲。

    五曰蓬萊。

    其山高下周旋皆三萬裡。

    浮留海中。

    不得暫峙。

    仙聖毒之。

    訴於上帝。

    帝命禺疆使巨鳌十五舉首而戴之。

    疊為三番。

    六萬歲一交焉。

    釋曰。

    三萬裡之山鳌首戴之。

    則鳌之首又大如山也。

    此海之東有大人國。

    名曰龍伯。

    有一人欲取其鳌。

    行數步而至五山之所。

    一釣而連六鳌。

    合負而趨歸其國。

    釋曰。

    龍伯之人又不知乎大於鳌者幾十萬裡也。

    恑。

    奇也。

    律中說過去世時有三親友象.猕猴.鵽鳥。

    依一尼拘律樹止。

    共相謂言。

    同依此樹宜相恭敬。

    猕猴.鵽鳥問象言。

    汝憶事近遠。

    象言。

    我憶小時行此。

    樹齊盡我腹。

    象與鵽鳥問猕猴。

    猕猴答言。

    我憶小時。

    此樹舉手及頭。

    象語猕猴。

    汝生年多我。

    象與猕猴共問。

    鵽鵽言。

    我憶雪山右面有大尼拘律樹。

    我食果子來此便轉即生此樹。

    共相謂言。

    鵽生年多。

    象以猕猴置其頭上。

    猕猴以鵽置其肩上。

    共遊人間。

    從村至村從邑至邑。

    常說偈言。

    若人能懷法。

    必敬諸長老。

    現在有名譽。

    将來生善道。

    時鵽說如是法。

    人皆随從。

    法訓流布。

    汝等於我法中出家。

    應更相恭敬。

    如是佛法流布。

    自今已去。

    聽随長幼恭敬禮拜迎逆問訊。

    時諸比丘聞佛教誨。

    比丘長幼相次恭敬禮拜。

    又外紀說伏犧蛇身人首。

    神農牛首人身。

    史記說中衍鳥身人言。

    皆恑奇之相也。

    谲。

    詐也。

    世之谄詐之流其類尤多。

    但不任真而行者皆詐也。

    莊子田子方篇雲。

    溫伯雪子過魯尤。

    魯人多[竺-二+(單*斤)]見之。

    雪子每出見客。

    入必歎之。

    其仆曰。

    每見之客。

    必入而歎之。

    何邪。

    曰。

    人之見我者。

    進退一成規。

    一成矩。

    從容一若龍。

    一若虎。

    其谏我也似子。

    其導我也似父。

    是以歎也。

    然進退規矩皆形容儒者禮法。

    謂不任真矯激而詐怪者。

    春秋傳鄭殺大夫伯有。

    國人見伯有介甲而行。

    又齊襄公嘗殺公子彭生。

    襄公出獵見野豕人立而啼。

    襄公曰彭生也。

    襄公堕車。

    妍。

    美也。

    如西施.孋姬.毛嫱之類。

    醜。

    陋也。

    世傳無豔女者。

    齊人。

    白頭深目。

    長指大節。

    昂鼻結喉。

    肥項少發。

    折腰跌胸。

    皮膚若漆。

    年四十不售嫁等。

    巨。

    大也。

    細。

    小也。

    列子湯問篇雲。

    從中州以東四十萬裡得僬僥國人。

    長一尺五寸。

    東北極有人名曰诤人。

    長九寸。

    又雲。

    江浦之間生麼蟲。

    其名曰蟭螟。

    群飛而集於蚊睫。

    弗相觸也。

    可為細矣。

    莊子文者。

    齊物篇雲。

    故為是舉莛與楹。

    厲與西施。

    恢恑谲怪道通為一。

    莛。

    梁也。

    謂梁橫楹。

    厲。

    醜女也。

    謂厲太醜。

    施太美也。

    亦謂物殊而道平等也。

    何晏等者。

    西晉紀雲。

    初何晏等祖述莊老立論。

    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

    無也者。

    開物成務。

    無往不存者也。

    陰陽恃以化生。

    賢者恃以成德。

    故無之為用。

    無爵而貴矣。

    王夷甫之徒皆愛重之。

    由是朝士大夫皆以浮誕為美。

    裴頠着崇有論以譏之。

    略雲。

    夫利欲可損而未可絕有也。

    事務可節而未可全無也。

    蓋有飾為高談之具者。

    深列有形之累。

    盛稱空無之美。

    形器之累有征。

    空無之義離檢。

    又雲。

    處宮不親所職謂之雅遠。

    奉身散其廉操謂之曠達。

    又雲。

    甚者至於裸形亵慢無所不至。

    士行又虧矣。

    論主下。

    謂有名所征之意。

    總括儒老有無之說。

    恐謂涅盤妙理亦不出此。

    故論主演超境一章以遣之。

     疏。

    數名等者。

    謂慧數是盡惑業之緣。

    所顯生空之理名為滅谛。

    無漏下。

    見道已去名為無漏淨慧。

    擇滅者。

    擇謂揀擇。

    體亦是慧。

    無為生空之理方是涅盤。

    通有餘.無餘。

    但身智存名有餘。

    身智灰名無餘耳。

    疏。

    論語文。

    即季氏篇。

    吾聞其語矣。

    未見其人也。

     疏。

    超越也者。

    以前雲不出有無。

    今雲超出有無。

     疏。

    問以等者。

    兩對中皆上句問。

    下句屬。

    以證涅盤是真。

    有無是俗。

    仁王經者。

    初卷雲。

    了知一二。

    非一非二。

    即勝義谛。

    取着一二。

    若有若無。

    即世俗谛。

     疏。

    不待皆非者。

    若有無互不相待。

    亦互不生起。

     疏。

    皆是緣有者。

    無雖無體。

    以有求之必有此無。

    故無亦緣有之法。

    豈足下謂有唯有邊。

    無但無邊。

    各偏互違。

    奚比乎非有非無之中哉。

     疏。

    初句等者。

    謂色聲等法是識所緣。

    故名為境。

    坌污淨心。

    故名為塵。

    皆緣生下。

    但俗谛所收。

     疏。

    彷佛等者。

    謂比拟其理法象之也。

    相絕者。

    釋托情絕域。

    言亡者。

    釋得意亡言也。

    但可下。

    意雲謂涅盤是有是無。

    情計分别。

    非有非無令人亡情會理。

    是立言之本意。

    若雲非有非無是涅盤。

    亦認指是月。

    服藥成病。

    俱未免其知覺之妄。

     疏。

    紛繞等者。

    謂紛紛繞繞。

    煩亂之貌。

    惑業皆然也。

    三有者。

    謂欲有.色有.無色有。

    引出者。

    法華第一雲。

    衆生處處着。

    引之令得出。

    但假下。

    意謂無為。

    亦權指無實。

    故彼經第三說化城譬喻。

    但導師方便爾。

    廣示如玄談。

    故論雲。

    借無以示虛。

    設令非其有者。

    令非斥棄逐三有生死而入無餘。

    非謂非有是斷滅虛無。

    恐儒老下。

    以二家談有無似内宗有為無為之名。

    恐彼引内經為例。

    謂涅盤為無。

    故此簡别以示小乘無餘。

    假借而出有大涅盤。

    則兩不在也。

    一揀者。

    大涅盤也。

    二揀者。

    假借而非無。

     疏。

    初句等者。

    前論雲。

    豈曰有無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稱哉。

    據此。

    不出有無也。

    次句下。

    前論雲。

    良以有無之數止乎六境之内。

    六境之内非涅盤之宅等。

    據此。

    不在有無。

     疏。

    二所等者。

    唯擇後句。

    前二易。

    故不釋。

     疏。

    初明等者。

    釋前三句。

    以前雲。

    不出不在。

    求悟無處。

    又不許是空廓無體。

    既有其道。

    幽妙之路可尋。

    故千聖萬聖同其軌轍而歸涅盤。

    非虛歸也。

     疏。

    若方等者。

    謂無其體。

    言誰不在不出乎。

    其道既存。

    不出有無。

    必在有無。

    如何不出又不在邪。

     疏。

    初三句等者。

    名能起於言說。

    相能生於名字。

    心能現於有無。

    諸相若順顯。

    雲由心現相。

    因相生名字。

    因名字起一切言說也。

    涅盤不爾。

    非有無相。

    故無有無之名。

    無名故。

    亦無不出不在等。

    種種言說。

    主既無說。

    賓亦無聞。

    疏但略示一隅。

     疏理事善惡等下。

    軌持為法。

    潛用大疏釋大經法非法亦然之旨。

    有無為法者。

    亦各任持自性。

    軌則於人令生有無之解。

    無說下。

    二十一經雲。

    不聞者名大涅盤。

    乃至非音聲故。

    不可說故等。

     疏。

    令忘名下。

    以不出不在互相違故。

    但寄名顯妙。

    妙不在名。

    若執名求理。

    名違則理乖。

    何以取悟。

    故圓覺雲。

    修多羅教如标月指。

    了知所标畢竟非月。

    予嘗至此謬出偈雲。

    照文見心理。

    心非文所籌。

    須知鈎外魚。

    不是魚外鈎。

     論。

    雖然者。

    縱成前理也。

    善吉。

    須菩提也。

    心不緣相。

    無心也。

    耳不循聲。

    無聽也。

    此中最要妙識其旨。

    正思正聽随聞随得。

     疏。

    偈答下。

    華嚴離世間品。

    六十種境界無礙用第二雲。

    在佛境界而不舍魔境界無礙用。

    亦如志公雲。

    魔從佛境出。

    佛從魔境生。

    二頭不相辨。

    混雜國王城。

     疏。

    初句等者。

    謂雖不離煩惱。

    亦不即煩惱。

    此實難言。

    故雲在乎妙悟。

    則即妄而真。

    非舍於妄爾。

    齊觀者。

    即空色無礙。

    唯一真之境而已。

    詳論齊有二意。

    一空有無二。

    二心境同如。

     疏。

    文似下。

    齊物篇雲。

    天地與我并生。

    而萬物與我為一等。

     疏。

    同我者下。

    明唯同唯異皆失。

    亦同亦異不出不在也。

    亦應具有四句。

    此中但明不出不在。

    故唯約亦同亦異辨也。

    同我者蹑上與我同根等。

    唯取同義。

    事理相違者。

    潛用法界觀理事無礙義中第九第十事理相非門。

    相非即相違也。

    不在者。

    以涅盤是理。

    理不在於有無事中。

    今若下。

    出唯同之過也。

    過乃有二。

    一不立有無。

    二不在不成。

    由同下。

    亦彼第七第八事理相即門。

    由相即故同也。

    不出者。

    涅盤之理即于有無。

    所以不出。

    今若下。

    出唯異之過。

    過亦有二。

    一乖乎悟同。

    二不出不成。

    然古釋皆不如此。

    予詳下。

    結文所以不出不在等。

    理合前後。

    連貫釋之。

    斷無餘惑。

    寶性論初卷法寶品雲。

    非有亦非無。

    亦複非有無。

    亦非即於彼。

    亦複不離彼。

    彼謂有無也。

     疏。

    初二句等者。

    且權實一槩而論之。

    由虛冥遍統所以玄也。

    次二句下。

    雖雲照理。

    意顯智玄。

    故但雲靈鑒有餘。

    則恢恢焉猶有餘地矣。

     疏。

    承前者。

    論之初句。

    即本智證真。

    次句。

    即後智照俗。

    玄根下。

    既以根喻理。

    故以拔喻證。

    理無始者。

    絕初際故。

    非照下。

    用生公義。

    意雲以相應之慧盡生相時。

    似有其始。

    生相既盡。

    以始同本。

    本來平等。

    同一覺故。

    何始何終。

    故曰非照今有。

    起信下。

    證發心中之文。

    具雲。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

    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

    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

    名一切種智。

    餘文次疏。

     疏。

    略至下。

    理應有至人二字。

    或簡或失。

    雙示不住者。

    謂即住而不住也。

    大疏釋無住涅盤雲。

    由雙住故能俱不住等。

     疏。

    初二句等者。

    初即心境對說。

    後顯其同。

    同則無相無名。

    廓然無寄。

    如無知論以緣求智中廣示。

     疏。

    通叙等者。

    以前雲菩提之道不可圖度。

    又雲六境之内非涅盤之宅等。

    語出下。

    彼說卦中文。

    彼謂窮其造化之理。

    然後盡萬物之性。

    能所以順。

    至於天命。

    今借其辭。

     疏。

    初四句等者。

    謂一則違三。

    三則又非究竟。

    意以一為究竟。

    三則小大差别非究竟。

    非究竟則屬無常生滅。

    升降下。

    升降約人修進之說。

    高下約法以明。

    皆差别不一之義。

     疏。

    理無等者。

    直據理以明之。

    尚無有二。

    何況有三。

    所以究竟。

    故本經二十二雲。

    聲聞緣覺所得涅盤等無差别。

     疏。

    無有二上者。

    疑上是正字。

    即法華方便品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正法華偈雲。

    佛道有一。

    未曾有二等。

    疏引化城喻者以對論文可見。

    火宅者。

    彼第二略雲。

    有大長者财富無量。

    其家廣大。

    唯有一門。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堂閣朽故梁棟傾危。

    周匝俱時歘然火起。

    長者諸子在此宅中念言。

    我雖於此安隐得出。

    而諸子等無求出意。

    長者語言。

    此舍已燒。

    宜時疾出。

    而諸子等樂着嬉戲不肯信受。

    爾時長者更設方便而告之言。

    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

    汝若不取後必憂悔。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

    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

    争出火宅等。

    釋曰。

    三車如其次第即喻三乘。

    火宅喻於三界。

    故彼經雲。

    而為三界火宅所燒等。

     疏。

    三乘等者。

    如諸子差别。

    所樂各殊。

    同免火宅之患無差别也。

    所乘等者。

    依大鈔釋也。

    彼說三乘各有教理行果。

    今略就教行釋之。

    教者下。

    法華方便品雲。

    依一佛乘。

    分别說三。

    诠示四谛之法名聲聞教。

    诠示十二因緣之法名緣覺教。

    诠示六度等法名菩薩教。

    行者下。

    略而言之。

    則聲聞觀四谛之行。

    緣覺十二因緣之行。

    菩薩悲智雙施自他等運之行。

    廣說如彼。

    統其下。

    即會三歸一之義。

    廣釋如玄談。

     疏。

    習結等者。

    結謂結餘。

    即習氣纖細爾。

    三乘下。

    聲聞能盡煩惱現行。

    不能盡習氣。

    緣覺分斷習氣。

    菩薩位滿種習皆盡。

     疏。

    初句等者。

    謂一切衆生本有之性唯一無差。

    夙熏之緣小大誠異。

    論随新熏故雲不一。

    謂曾於大乘法中熏習成大乘性。

    識心樂欲亦唯大乘。

    餘二例之。

    雙照下。

    以大乘雙斷二障。

    故鑒二空之理為深。

    二乘唯斷煩惱障。

    鑒我空理。

    故為淺也。

     疏。

    由識根等者。

    亦承前以明差别在乎識根。

    識根則小大不同。

    智慮則淺深成異。

    餘疏易見。

    為力下。

    智力有小大爾。

     疏。

    由前等者。

    即難差中所引放光等。

    放光三差在三乘智力之淺深。

    非無為有三。

    智論則如人趣理升降不同。

    非涅盤有差也。

    今引下。

    約教則法随人異。

    分一成三。

    約行則人自熏殊。

    會三歸一也。

     疏。

    先定等者。

    乃先分定人法道理。

    然後從而難之。

     疏。

    初二句等者。

    以法從人。

    人既有三。

    法亦定三。

    以相即故。

    又若下。

    三乘之智有為也。

    無為可知。

    有無超然。

    豈不滞於冥會哉。

     疏。

    以人等者。

    釋一亦無三。

    異則下。

    如放光雲。

    皆以無為而有差别。

    今既相即。

    三乘從何而成差乎。

     疏。

    無為例之者。

    謂至無為之彼岸。

    即同無為之樂。

    文拟下。

    彼二十三雲。

    道者同於道。

    得者同於得。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得者得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然通下。

    克其能得。

    唯三乘之智。

    智依於人。

    故疏雲人。

     疏。

    理雖等者。

    用玄談分教之詞。

    彼雲。

    理雖一味。

    诠有淺深等。

    亦如三獸渡河。

    河雖是一。

    不妨三獸所渡淺深各異。

     疏。

    初四句等者。

    網喻三界。

    三鳥雖各出網。

    然力量有小大。

    翺翔有遠近。

    反責下。

    責前一亦無三等也。

     疏。

    三乘等者。

    諸蘊不一。

    名衆和合。

    兆形名生。

    三乘在於界内即分段。

    五蘊在於界外即變易。

    五蘊雖勝劣有殊。

    皆有漏生死。

    未能轉成無漏五蘊。

    相續心者。

    即六粗中第二事識心也。

    和合下。

    即本識心也。

    八地已去至地滿足方破此識。

    如起信論雲。

    破和合識相。

    滅相續心相等。

    等覺已降者。

    謂等覺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