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生相未盡故。
根本無明未滅故。
未能證極一法界心。
皆名衆生也。
亦前下。
成立無為是同。
三乘是異。
以人下。
以人望法。
人恒三而法恒一也。
以法望人。
法自一而人自三。
疏。
承前等者。
難中一亦無三。
異亦無三。
今以喻顯法。
但顯三乘。
即無為一亦有三者。
在幽鑒之淺深。
不在於無為。
疏。
以未下。
以三乘之智勝劣有殊。
所斷惑障厚薄不同。
所證之理漸而未深。
由此階級故成三差。
誰雲下。
有名折之如此。
無名之家不雲異而不證。
有三異也。
皆約方便淨涅盤有此淺深。
非自性淨也。
論。
萬累者。
惑業不一故名為萬。
滋益者。
春秋傳雲。
無使滋蔓。
蔓難圖也。
今疏十一智者大品第六雲。
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如實智為十一也。
大論二十三甚廣釋之。
今略引雲。
法智者。
謂欲界四谛下無漏智。
比智者。
謂上二界智。
他心智者。
了知欲界.色界現在他心等智。
世智者。
諸有漏智。
苦智者。
觀五蘊無常.苦.空等時所得無漏之智。
集.滅.道三。
各觀本谛所得無漏之智。
盡智者。
我見苦已。
斷集已。
盡證已。
修道已。
如是念時。
無漏智慧見明覺也。
無生智者。
謂我見苦已不複更見。
斷集已不複更斷。
盡證已不複更證。
修道已不複更修。
如是念時。
無漏智見明覺。
如實智者。
一切法總相别相如實證知。
無有挂礙等。
準論前之十智。
三乘共有。
如實一智。
唯佛獨有。
今論雲爾者。
以大品十地中。
始自乾慧至辟支佛地。
則三乘共履。
而二乘至此為極。
故以盡智在二乘無學位。
第九超出三乘。
名菩薩地。
故說無生智在菩薩位。
不爾何故辟支佛外又立菩薩地乎。
如實一智果位圓現。
故論不說。
請詳疏中。
皆依智論釋之。
今雲下。
然菩薩有二類。
一直學法空者。
二先小後大者。
據經中十地施設多約先小後大。
故論主以盡智為二乘。
無生為菩薩也。
盡智則盡見盡斷盡證盡修。
無生則印後不起。
此則二智非太異也。
故大鈔或說小乘十智除如實智。
又雲盡.無生智二乘車體等。
據此二乘亦有無生智。
但望菩薩淺深有異。
此中問意即大品通教中意。
以此通被三乘。
故菩薩亦藏教中傍化之大。
如玄談引天台智者四教雲。
一三藏教。
此教明因緣生滅四真谛理。
正教小乘。
傍化菩薩等。
二者通教。
即無生四谛。
通者同也。
三乘同禀。
故此教菩薩斷證行相多同二乘。
故大鈔第四雲。
丈六權智是牛車體。
又辨三乘同修而有八同。
謂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也。
三者别教。
即無量四谛。
四者圓教。
即無作四谛。
廣釋如彼。
問曰。
若爾。
何異二乘。
答。
四弘六度自利利他。
乃至登見五門合斷三十四心一座成正覺等。
所以别也。
疏。
放光等者。
三乘之智許有淺深。
究竟智體一而無殊。
如華嚴說。
十地證智即佛智故。
況智因惑起。
惑謝智亡。
空亦平等。
故經雲爾。
因邊下。
釋智體無生。
顯空也。
疏。
是唯等者。
釋不體則已。
以三乘能證之智不相違背。
所證之理平等無二。
不證則置之而勿論。
證則惑可以頓盡。
理可以頓得(雲雲)。
在疏。
疏。
初二句等者。
三乘之人於見道前。
修五停心.苦無常等諸觀。
正伏四谛分别。
兼伏九地俱生。
至世第一出心。
見道位初方斷分别。
至修道位起九無間以斷九地修惑。
九解脫道中漸漸證理。
如何頓也。
此依藏教五位釋之。
疏中依通教地位叙之。
此教亦有十地。
三人同曆。
一乾慧地。
大論七十五雲。
聲聞人獨為涅盤故精勤持戒集諸善法。
雖有智慧不得禅定水。
不能得道。
故名乾慧。
則暖位已下也。
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得順忍亦有此名。
二性地。
聲聞從暖位已去。
至世間第一法。
菩薩得順忍。
愛着諸法實相。
亦不生邪見。
得禅定水。
三八忍地。
聲聞從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五心。
釋曰。
謂世第一出心。
緣下界上界四谛共一十六心。
初緣下界苦谛。
有苦法忍.苦法智。
次緣上界苦比忍.苦比智。
蓋以法智緣下。
比智緣上也。
亦雲苦類忍等。
是下地類故。
如是至道比忍有十五心。
於中有八忍七智。
今從忍名。
故雲八忍也。
菩薩則無生法忍入菩薩位。
釋曰。
仁王般若說無生忍七八九三地得之。
即了法無生亦無有滅。
如中論。
諸法不自生等。
如前具引。
今以義準之乃七地下品無生忍。
非二乘無生智也。
四見地。
即第十六心道比智見道。
入離生正位。
得須陀洹果。
菩薩則阿[鞥-合+(白-日+田)]跋緻。
此雲不退。
然論釋阿[鞥-合+(白-日+田)]跋緻位寬。
有雲。
初地已上乃至八地等。
五薄地。
聲聞或須陀洹或斯陀含斷欲六品俱生煩惱。
唯下三品在欲界之惑薄故。
菩薩過阿[鞥-合+(白-日+田)]跋緻乃至未成佛。
斷諸煩惱餘習亦薄。
六離欲地。
聲聞已盡欲界三品。
離欲界生。
得阿那含果。
菩薩離欲因緣故得五神通。
七已作地。
聲聞得盡智.無生智。
得阿羅漢。
菩薩成就佛地。
八辟支佛地。
準大論翻為因緣覺。
先世種辟支佛道因緣。
今世得少因緣出家。
亦觀深因緣法成道。
故名辟支佛。
九菩薩地。
從乾慧地乃至離欲地。
如上說。
釋曰。
準大論。
前後菩薩道種智中。
徧修前之八地而不取證故已作地。
辟支地不指菩薩。
論又雲。
歡喜地乃至法雲是菩薩地等。
十佛地。
即一切種智。
上依大論錄之。
中間難者亦唯以他文釋之。
然皆略示而已。
疏。
古譯等者。
北涼三藏成八十卷。
疏中引用皆前後論文。
疏。
緣起等者。
二十七經雲。
又未能渡十二因緣河。
猶如兔馬。
何以故。
不見佛性故。
十二因緣者。
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皆前前為緣。
後後生起。
如是十二三法所攝。
謂無明及愛取是惑。
行及有支是業。
餘識等七支是苦。
十二因緣論頌雲。
煩惱初八九。
業二及與十。
餘七說為苦。
三攝十二法。
然此十二。
三法互因。
三世輪轉。
該攝三界。
通於四生。
今略示三世因果之理令識大況。
謂過去無明為發業支。
現在愛取為潤業支。
招識等五支果。
複由現在愛取有支。
感未來生老死。
小乘三際兩重因果同此。
大乘或唯一重。
則前十支皆因。
後二支為果。
涅盤經中亦依三世明十二有支。
二十七經雲。
十二因緣一切衆生等共有之。
亦内亦外。
何等十二。
過去煩惱名為無明。
過去業者則名為行。
現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為識入胎。
五分四根未具名為名色。
具足四根未名觸時是名六入。
未别苦樂是名為觸。
染習一愛是名為受。
習近五欲是名為愛。
内外貪求是名為取。
為内外事起身口意業是名為有。
現在世識名未來生。
現在色名六入觸。
受名未來世老死也。
是名十二因緣。
略示如此。
津謂下。
如易之未濟既濟之義。
四谛者。
謂三界有漏色心皆逼迫性。
名苦谛。
即三苦八苦等。
三界分别俱生之惑。
增長生死。
名集谛。
斷障所顯無餘之果寂靜。
名滅谛。
總别念觀七覺八正乃至一切菩提分智。
於三界生死能出能離。
名為道谛。
於此四中。
前三世間因果。
後二出世因果。
所以果先因後者。
於世間中先示其苦。
令起厭心。
知苦谛之果乃集因所招。
令斷之也。
於出世中先示其滅寂靜永安。
無形患智勞之辛。
有無為無餘之樂。
令起忻心。
知滅谛之理由道而證。
令修之也。
古人雲。
厭如是苦者斷如是集。
忻如是滅者修如是道。
故如來始於鹿野為五俱鄰等三轉此法。
蓋此意也。
涅盤下。
亦二十七。
具雲。
善男子。
觀十二因緣智凡有四種。
乃至下智觀者得聲聞道。
中智觀者得緣覺道。
乃至上上智觀者得無上菩提等。
論語。
即八佾篇。
疏。
智慧第一者。
謂十大弟子各居一長。
如迦葉波頭陀。
目乾連神通。
須菩提解空。
迦旃延論義。
迦賓羅曆象。
阿[少/兔]陀天眼。
羅睺羅密行等。
若準增一阿含第三卷中說。
弟子中各有其能。
略雲。
寬仁博識如阿若俱鄰。
善能勸導如優陀夷。
恒飛虛空如善肘比丘。
威容庠序如馬勝比丘。
精進苦行坐禅入定如離日比丘。
廣立齋講如陀羅婆摩比丘。
安造房屋與招提僧如小陀羅婆摩比丘等。
故北山錄雲。
若五百無學各以其能求之。
鹹居其甲而非乙也。
所引涅盤尚雲都不識知。
況盡知乎。
故比山錄雲。
羅漢不識鹽義。
外黨諸俗深以為诮。
蓋出朽宅則生死凡夫邈哉。
何及語外事利。
解脫聖智或不如凡夫也。
然孔子域中之聖而能多知。
楚王過江得物而不識。
使問孔子。
子曰。
萍實也。
可食。
吾聞之童謠雲。
楚王過江得萍實。
圓如鬥。
赤如日。
剖而食之甜如蜜。
吳治塗山得專車之骨以問孔子。
子曰。
古防風氏之骨也。
大禹會諸侯於此。
防風後至。
禹戮之。
防風長四十尺也。
以孔子之多能尚有不知之事。
如中庸雲。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
及其至也。
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故列子湯問篇雲。
孔子東遊見小兒辨日遠近。
一兒曰。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而日中時去人遠。
何以知其然哉。
兒曰。
日初出也大如車蓋。
及日中則如盤盂。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
我以日初出而遠。
日中時為近。
何者。
日初出則滄滄涼涼。
及其日中如探湯。
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
兩小兒笑曰。
孰為子多知乎。
是知雖俗谛之事。
非一切種智不能盡知。
況出世下。
經意以俗谛為世間。
真谛為出世間。
引此兼證下文。
疏。
虛無等者。
老氏雲。
緻虛極。
守靜焉。
又雲。
天地之間其猶槖鑰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又雲。
三十輻共(音拱)一毂。
當其無。
有車之用。
窺。
小視也。
躐。
踐也。
等謂等級。
不可越級而進。
階升者。
論語子張第十九雲。
夫子之不可及也。
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疏。
例引等者。
老氏四十八雲。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損等。
如見前下。
即見道之前伏惑。
見道已去斷惑。
性宗位次。
廣則三賢十聖等。
如華嚴廣說。
略則信賢聖果。
如起信.圓覺等說。
寄位下。
即賢首一乘義分齊中略雲。
謂寄信等四位以斷滅等四相。
如起信論中信位斷滅。
賢位斷異。
聖位斷住。
果位斷生。
又有斷惑顯位。
如斷滅相而顯成信位等。
廣示如義分齊。
疏。
阿惟下。
古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此語。
淨名亦雲。
無以日光等比螢火。
疏。
雖别下。
引經雖别。
然意中含有前來斷惑之動。
如下雲等是也。
所以下。
明譏動之意。
但欲演其動寂無妨也。
事理下。
事。
動也。
理。
靜也。
清涼教迹雲。
事理雙修。
依本智而求佛智。
疏。
方廣等者。
大乘經中此理攸同。
入地者。
初地已去至七地中。
智相既亡。
約本智合理。
身心無相。
謂言寂也。
此據本智證理而說。
非約分段變易而論。
然細細而求。
地地之中斷障證真亦分分寂滅。
今之論意不取如斯。
但取初地已上已得寂滅之靜。
如何至於寂滅之靜複存取舍之動乎。
疏。
勝分者。
然諸位之中當位之行名為自分。
進後之行名為勝分。
約增勝義邊。
以好尚是心。
心未寂滅。
涉求是身。
身亦未寂。
疏。
以此四者者。
即取舍損益之四。
文義下。
謂寂滅與好尚等異。
戾。
乖也。
即動靜之行相違。
疏。
南喻等者。
前引法身已上。
經文說寂。
智論說動也。
如疏可辨。
南為朱明者。
以五色布於五方。
則青為東方。
赤南。
白西。
黑北。
黃中。
以五行配之。
則東方甲乙木。
南方丙丁火。
西方庚辛金。
北方壬癸水。
中方戊己土。
故南為朱明。
北為玄冥。
又離卦屬南象。
亦明象也。
疏。
然禀下。
謂性宗修行必動靜無違。
止觀俱進。
事理雙修。
悲智平等。
如物不遷雲。
不釋動以求靜等是也。
疏。
寂也下。
涉動名為為作也。
舍動名無為。
老氏亦雲。
無為而無不為。
若雲至理無為。
則非四相所遷。
名無為。
故無為名一亦随義别。
疏。
次四句下。
以寂而常動。
故動與寂非一也。
動而常寂。
故動即是寂。
非異也。
後四句下。
冥真之心。
理行也。
涉俗之心。
事行也。
真俗齊照雙流也。
如儒童菩薩地地之中身心寂滅不失自分。
亦地地中進求。
後位不失勝分。
豈雲靜而違動。
不複進求。
動而違靜。
不成寂滅。
故二行無違。
方成無住之修。
疏。
承前等者。
為前文每四句中成一對。
動靜之義可知。
疏。
據前下。
疏中會身心互舉。
推驗前文可見。
亦無餘義。
疏。
義如者。
然論之上下。
釋不有不無之名。
出義各殊。
今此釋經又成一義。
不若有心之有。
非有也。
不若無心之無。
非無也。
疏。
衆庶。
如孝經庶人章之庶人。
即蠢蠢無知泛常之流。
疏。
為斥等者。
聖無妄相。
故雲不有。
靈照炳然。
故雲不無。
疏。
初二句等者。
由忘絕故所以不有。
次二句。
由智存故所以契理而不無也。
恒沙下。
起信相大中文雲。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
徧照法界義故。
乃至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思議佛法。
随理者又曰。
雖實有此功德義。
而無差别之相等。
同一味故。
唯一真如。
此義雲何以無分别離分别相。
是故無二。
後二句下。
意雲若心想未盡自有我相。
心想既滅功自無相。
清涼心要雲。
寂寂運無涯之照。
此明寂而常動也。
如何積德之動以乖寂滅之靜乎。
疏。
答問等者。
文易不解。
但出前後之意。
本經二十一雲。
如來涅盤。
非有為非無為等。
疏。
智論等者。
亦取意引之。
智論但雲。
施頭目髓腦。
不雲國财。
蓋舉重攝輕。
以内例外。
乃至者。
具雲持戒忍辱禅定。
時在山林中身體乾枯(雲雲)。
在疏。
釋曰。
下以儒童在七地中見然燈佛。
依智論釋。
智相未盡者。
前文已釋。
三輪者。
一不念能施。
二不念受者。
三不念果報。
本經二十四略雲。
不見施者.受者及施果報等。
未或下。
謂七地已前已斷相續執取等心。
由智相未盡滅。
故三輪未得全空。
住相下。
金剛經雲。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乃至雲其福德不可思量。
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等。
以知住相行施則着我人等相。
但為生天之福。
不得無漏之果。
施既下。
例餘行也。
謂凡行諸行。
一一皆須忘相。
三輪空寂。
方成出世之因。
故清涼雲。
非真流之行。
無以契真。
施雖下。
儒童得無生忍。
而忍心施之。
方契真也。
故言不貴於多寡。
中理為奇。
施不貴於重輕。
契真成要。
鮮。
少也。
蹄涔下。
蹄迹有水曰名蹄涔。
施華緣者。
太子本起端應經略雲。
定光佛興世。
有聖王名制勝。
治缽頭摩大國。
我時為菩薩。
名曰儒童。
居山行禅。
聞世有佛。
心獨歡喜。
披鹿皮衣行欲入國。
會五百道士論說道義。
師徒皆悅。
各送銀錢一枚。
菩薩受之。
入城見民治道灑掃燒香。
即問行者。
答曰佛來入城。
菩薩大喜今得見佛。
當求我願。
王家婢名瞿夷。
過水缾。
密持七莖青蓮華。
儒童即探銀盡用與之。
女貪銀寶。
與華五莖。
自留二枚。
回别意疑。
此何道士。
披鹿皮衣。
不惜銀寶。
追呼男子。
以誠告我。
菩薩雲。
欲以上佛求所願也。
瞿夷曰。
善。
請寄二華。
亦獻於佛。
須臾佛至。
國王臣民拜谒散華。
華悉堕地。
菩薩見佛散五莖華。
皆止空中。
後散二華。
住佛肩上。
佛知至意。
因記之曰。
汝自是後九十一劫。
劫号為賢。
當得作佛。
名釋迦文。
菩薩受決。
疑解望止。
便逮清淨。
不起法忍。
放光下。
釋空行菩薩由修三空故名空行。
三空無相即成寂靜行。
五波羅即為動也。
疏。
賢劫下。
第三。
具雲。
一切諸法無有與者而自逮得。
以是勸助救諸窮匮。
是曰布施。
成具下。
即成具光明定意經。
頌雲。
不教令自行。
不為而過為等。
禅經下。
坐禅三昧法門經下卷。
具雲。
是慈三昧。
略說有三種緣。
生緣.法緣.無緣。
諸未得道是名生緣。
阿羅漢.辟支佛是名法緣。
諸佛世尊是名無緣。
思益。
即第一雲。
以無所得故得。
以無所知故知。
所以者何。
我所得法。
不可見。
不可聞。
不可覺。
不可識等。
疏。
初二句等者。
責前有名動而違靜。
淨名下。
香積佛國品。
略雲。
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
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乃至維摩诘化一菩薩。
往上方界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到彼詞曰。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於是香積如來以衆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與彼九百萬菩薩須臾至摩诘舍等。
至菩薩品雲。
爾時衆香菩薩合掌白佛。
我等初見此土。
生下劣想。
今自悔責。
諸佛方便不可思議。
度衆生故現佛國異。
唯然世尊。
願賜少法還於彼士。
佛告諸菩薩。
有盡無盡
根本無明未滅故。
未能證極一法界心。
皆名衆生也。
亦前下。
成立無為是同。
三乘是異。
以人下。
以人望法。
人恒三而法恒一也。
以法望人。
法自一而人自三。
疏。
承前等者。
難中一亦無三。
異亦無三。
今以喻顯法。
但顯三乘。
即無為一亦有三者。
在幽鑒之淺深。
不在於無為。
疏。
以未下。
以三乘之智勝劣有殊。
所斷惑障厚薄不同。
所證之理漸而未深。
由此階級故成三差。
誰雲下。
有名折之如此。
無名之家不雲異而不證。
有三異也。
皆約方便淨涅盤有此淺深。
非自性淨也。
論。
萬累者。
惑業不一故名為萬。
滋益者。
春秋傳雲。
無使滋蔓。
蔓難圖也。
今疏十一智者大品第六雲。
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如實智為十一也。
大論二十三甚廣釋之。
今略引雲。
法智者。
謂欲界四谛下無漏智。
比智者。
謂上二界智。
他心智者。
了知欲界.色界現在他心等智。
世智者。
諸有漏智。
苦智者。
觀五蘊無常.苦.空等時所得無漏之智。
集.滅.道三。
各觀本谛所得無漏之智。
盡智者。
我見苦已。
斷集已。
盡證已。
修道已。
如是念時。
無漏智慧見明覺也。
無生智者。
謂我見苦已不複更見。
斷集已不複更斷。
盡證已不複更證。
修道已不複更修。
如是念時。
無漏智見明覺。
如實智者。
一切法總相别相如實證知。
無有挂礙等。
準論前之十智。
三乘共有。
如實一智。
唯佛獨有。
今論雲爾者。
以大品十地中。
始自乾慧至辟支佛地。
則三乘共履。
而二乘至此為極。
故以盡智在二乘無學位。
第九超出三乘。
名菩薩地。
故說無生智在菩薩位。
不爾何故辟支佛外又立菩薩地乎。
如實一智果位圓現。
故論不說。
請詳疏中。
皆依智論釋之。
今雲下。
然菩薩有二類。
一直學法空者。
二先小後大者。
據經中十地施設多約先小後大。
故論主以盡智為二乘。
無生為菩薩也。
盡智則盡見盡斷盡證盡修。
無生則印後不起。
此則二智非太異也。
故大鈔或說小乘十智除如實智。
又雲盡.無生智二乘車體等。
據此二乘亦有無生智。
但望菩薩淺深有異。
此中問意即大品通教中意。
以此通被三乘。
故菩薩亦藏教中傍化之大。
如玄談引天台智者四教雲。
一三藏教。
此教明因緣生滅四真谛理。
正教小乘。
傍化菩薩等。
二者通教。
即無生四谛。
通者同也。
三乘同禀。
故此教菩薩斷證行相多同二乘。
故大鈔第四雲。
丈六權智是牛車體。
又辨三乘同修而有八同。
謂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也。
三者别教。
即無量四谛。
四者圓教。
即無作四谛。
廣釋如彼。
問曰。
若爾。
何異二乘。
答。
四弘六度自利利他。
乃至登見五門合斷三十四心一座成正覺等。
所以别也。
疏。
放光等者。
三乘之智許有淺深。
究竟智體一而無殊。
如華嚴說。
十地證智即佛智故。
況智因惑起。
惑謝智亡。
空亦平等。
故經雲爾。
因邊下。
釋智體無生。
顯空也。
疏。
是唯等者。
釋不體則已。
以三乘能證之智不相違背。
所證之理平等無二。
不證則置之而勿論。
證則惑可以頓盡。
理可以頓得(雲雲)。
在疏。
疏。
初二句等者。
三乘之人於見道前。
修五停心.苦無常等諸觀。
正伏四谛分别。
兼伏九地俱生。
至世第一出心。
見道位初方斷分别。
至修道位起九無間以斷九地修惑。
九解脫道中漸漸證理。
如何頓也。
此依藏教五位釋之。
疏中依通教地位叙之。
此教亦有十地。
三人同曆。
一乾慧地。
大論七十五雲。
聲聞人獨為涅盤故精勤持戒集諸善法。
雖有智慧不得禅定水。
不能得道。
故名乾慧。
則暖位已下也。
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得順忍亦有此名。
二性地。
聲聞從暖位已去。
至世間第一法。
菩薩得順忍。
愛着諸法實相。
亦不生邪見。
得禅定水。
三八忍地。
聲聞從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五心。
釋曰。
謂世第一出心。
緣下界上界四谛共一十六心。
初緣下界苦谛。
有苦法忍.苦法智。
次緣上界苦比忍.苦比智。
蓋以法智緣下。
比智緣上也。
亦雲苦類忍等。
是下地類故。
如是至道比忍有十五心。
於中有八忍七智。
今從忍名。
故雲八忍也。
菩薩則無生法忍入菩薩位。
釋曰。
仁王般若說無生忍七八九三地得之。
即了法無生亦無有滅。
如中論。
諸法不自生等。
如前具引。
今以義準之乃七地下品無生忍。
非二乘無生智也。
四見地。
即第十六心道比智見道。
入離生正位。
得須陀洹果。
菩薩則阿[鞥-合+(白-日+田)]跋緻。
此雲不退。
然論釋阿[鞥-合+(白-日+田)]跋緻位寬。
有雲。
初地已上乃至八地等。
五薄地。
聲聞或須陀洹或斯陀含斷欲六品俱生煩惱。
唯下三品在欲界之惑薄故。
菩薩過阿[鞥-合+(白-日+田)]跋緻乃至未成佛。
斷諸煩惱餘習亦薄。
六離欲地。
聲聞已盡欲界三品。
離欲界生。
得阿那含果。
菩薩離欲因緣故得五神通。
七已作地。
聲聞得盡智.無生智。
得阿羅漢。
菩薩成就佛地。
八辟支佛地。
準大論翻為因緣覺。
先世種辟支佛道因緣。
今世得少因緣出家。
亦觀深因緣法成道。
故名辟支佛。
九菩薩地。
從乾慧地乃至離欲地。
如上說。
釋曰。
準大論。
前後菩薩道種智中。
徧修前之八地而不取證故已作地。
辟支地不指菩薩。
論又雲。
歡喜地乃至法雲是菩薩地等。
十佛地。
即一切種智。
上依大論錄之。
中間難者亦唯以他文釋之。
然皆略示而已。
疏。
古譯等者。
北涼三藏成八十卷。
疏中引用皆前後論文。
疏。
緣起等者。
二十七經雲。
又未能渡十二因緣河。
猶如兔馬。
何以故。
不見佛性故。
十二因緣者。
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皆前前為緣。
後後生起。
如是十二三法所攝。
謂無明及愛取是惑。
行及有支是業。
餘識等七支是苦。
十二因緣論頌雲。
煩惱初八九。
業二及與十。
餘七說為苦。
三攝十二法。
然此十二。
三法互因。
三世輪轉。
該攝三界。
通於四生。
今略示三世因果之理令識大況。
謂過去無明為發業支。
現在愛取為潤業支。
招識等五支果。
複由現在愛取有支。
感未來生老死。
小乘三際兩重因果同此。
大乘或唯一重。
則前十支皆因。
後二支為果。
涅盤經中亦依三世明十二有支。
二十七經雲。
十二因緣一切衆生等共有之。
亦内亦外。
何等十二。
過去煩惱名為無明。
過去業者則名為行。
現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為識入胎。
五分四根未具名為名色。
具足四根未名觸時是名六入。
未别苦樂是名為觸。
染習一愛是名為受。
習近五欲是名為愛。
内外貪求是名為取。
為内外事起身口意業是名為有。
現在世識名未來生。
現在色名六入觸。
受名未來世老死也。
是名十二因緣。
略示如此。
津謂下。
如易之未濟既濟之義。
四谛者。
謂三界有漏色心皆逼迫性。
名苦谛。
即三苦八苦等。
三界分别俱生之惑。
增長生死。
名集谛。
斷障所顯無餘之果寂靜。
名滅谛。
總别念觀七覺八正乃至一切菩提分智。
於三界生死能出能離。
名為道谛。
於此四中。
前三世間因果。
後二出世因果。
所以果先因後者。
於世間中先示其苦。
令起厭心。
知苦谛之果乃集因所招。
令斷之也。
於出世中先示其滅寂靜永安。
無形患智勞之辛。
有無為無餘之樂。
令起忻心。
知滅谛之理由道而證。
令修之也。
古人雲。
厭如是苦者斷如是集。
忻如是滅者修如是道。
故如來始於鹿野為五俱鄰等三轉此法。
蓋此意也。
涅盤下。
亦二十七。
具雲。
善男子。
觀十二因緣智凡有四種。
乃至下智觀者得聲聞道。
中智觀者得緣覺道。
乃至上上智觀者得無上菩提等。
論語。
即八佾篇。
疏。
智慧第一者。
謂十大弟子各居一長。
如迦葉波頭陀。
目乾連神通。
須菩提解空。
迦旃延論義。
迦賓羅曆象。
阿[少/兔]陀天眼。
羅睺羅密行等。
若準增一阿含第三卷中說。
弟子中各有其能。
略雲。
寬仁博識如阿若俱鄰。
善能勸導如優陀夷。
恒飛虛空如善肘比丘。
威容庠序如馬勝比丘。
精進苦行坐禅入定如離日比丘。
廣立齋講如陀羅婆摩比丘。
安造房屋與招提僧如小陀羅婆摩比丘等。
故北山錄雲。
若五百無學各以其能求之。
鹹居其甲而非乙也。
所引涅盤尚雲都不識知。
況盡知乎。
故比山錄雲。
羅漢不識鹽義。
外黨諸俗深以為诮。
蓋出朽宅則生死凡夫邈哉。
何及語外事利。
解脫聖智或不如凡夫也。
然孔子域中之聖而能多知。
楚王過江得物而不識。
使問孔子。
子曰。
萍實也。
可食。
吾聞之童謠雲。
楚王過江得萍實。
圓如鬥。
赤如日。
剖而食之甜如蜜。
吳治塗山得專車之骨以問孔子。
子曰。
古防風氏之骨也。
大禹會諸侯於此。
防風後至。
禹戮之。
防風長四十尺也。
以孔子之多能尚有不知之事。
如中庸雲。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
及其至也。
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故列子湯問篇雲。
孔子東遊見小兒辨日遠近。
一兒曰。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而日中時去人遠。
何以知其然哉。
兒曰。
日初出也大如車蓋。
及日中則如盤盂。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
我以日初出而遠。
日中時為近。
何者。
日初出則滄滄涼涼。
及其日中如探湯。
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
兩小兒笑曰。
孰為子多知乎。
是知雖俗谛之事。
非一切種智不能盡知。
況出世下。
經意以俗谛為世間。
真谛為出世間。
引此兼證下文。
疏。
虛無等者。
老氏雲。
緻虛極。
守靜焉。
又雲。
天地之間其猶槖鑰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又雲。
三十輻共(音拱)一毂。
當其無。
有車之用。
窺。
小視也。
躐。
踐也。
等謂等級。
不可越級而進。
階升者。
論語子張第十九雲。
夫子之不可及也。
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疏。
例引等者。
老氏四十八雲。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損等。
如見前下。
即見道之前伏惑。
見道已去斷惑。
性宗位次。
廣則三賢十聖等。
如華嚴廣說。
略則信賢聖果。
如起信.圓覺等說。
寄位下。
即賢首一乘義分齊中略雲。
謂寄信等四位以斷滅等四相。
如起信論中信位斷滅。
賢位斷異。
聖位斷住。
果位斷生。
又有斷惑顯位。
如斷滅相而顯成信位等。
廣示如義分齊。
疏。
阿惟下。
古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此語。
淨名亦雲。
無以日光等比螢火。
疏。
雖别下。
引經雖别。
然意中含有前來斷惑之動。
如下雲等是也。
所以下。
明譏動之意。
但欲演其動寂無妨也。
事理下。
事。
動也。
理。
靜也。
清涼教迹雲。
事理雙修。
依本智而求佛智。
疏。
方廣等者。
大乘經中此理攸同。
入地者。
初地已去至七地中。
智相既亡。
約本智合理。
身心無相。
謂言寂也。
此據本智證理而說。
非約分段變易而論。
然細細而求。
地地之中斷障證真亦分分寂滅。
今之論意不取如斯。
但取初地已上已得寂滅之靜。
如何至於寂滅之靜複存取舍之動乎。
疏。
勝分者。
然諸位之中當位之行名為自分。
進後之行名為勝分。
約增勝義邊。
以好尚是心。
心未寂滅。
涉求是身。
身亦未寂。
疏。
以此四者者。
即取舍損益之四。
文義下。
謂寂滅與好尚等異。
戾。
乖也。
即動靜之行相違。
疏。
南喻等者。
前引法身已上。
經文說寂。
智論說動也。
如疏可辨。
南為朱明者。
以五色布於五方。
則青為東方。
赤南。
白西。
黑北。
黃中。
以五行配之。
則東方甲乙木。
南方丙丁火。
西方庚辛金。
北方壬癸水。
中方戊己土。
故南為朱明。
北為玄冥。
又離卦屬南象。
亦明象也。
疏。
然禀下。
謂性宗修行必動靜無違。
止觀俱進。
事理雙修。
悲智平等。
如物不遷雲。
不釋動以求靜等是也。
疏。
寂也下。
涉動名為為作也。
舍動名無為。
老氏亦雲。
無為而無不為。
若雲至理無為。
則非四相所遷。
名無為。
故無為名一亦随義别。
疏。
次四句下。
以寂而常動。
故動與寂非一也。
動而常寂。
故動即是寂。
非異也。
後四句下。
冥真之心。
理行也。
涉俗之心。
事行也。
真俗齊照雙流也。
如儒童菩薩地地之中身心寂滅不失自分。
亦地地中進求。
後位不失勝分。
豈雲靜而違動。
不複進求。
動而違靜。
不成寂滅。
故二行無違。
方成無住之修。
疏。
承前等者。
為前文每四句中成一對。
動靜之義可知。
疏。
據前下。
疏中會身心互舉。
推驗前文可見。
亦無餘義。
疏。
義如者。
然論之上下。
釋不有不無之名。
出義各殊。
今此釋經又成一義。
不若有心之有。
非有也。
不若無心之無。
非無也。
疏。
衆庶。
如孝經庶人章之庶人。
即蠢蠢無知泛常之流。
疏。
為斥等者。
聖無妄相。
故雲不有。
靈照炳然。
故雲不無。
疏。
初二句等者。
由忘絕故所以不有。
次二句。
由智存故所以契理而不無也。
恒沙下。
起信相大中文雲。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
徧照法界義故。
乃至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思議佛法。
随理者又曰。
雖實有此功德義。
而無差别之相等。
同一味故。
唯一真如。
此義雲何以無分别離分别相。
是故無二。
後二句下。
意雲若心想未盡自有我相。
心想既滅功自無相。
清涼心要雲。
寂寂運無涯之照。
此明寂而常動也。
如何積德之動以乖寂滅之靜乎。
疏。
答問等者。
文易不解。
但出前後之意。
本經二十一雲。
如來涅盤。
非有為非無為等。
疏。
智論等者。
亦取意引之。
智論但雲。
施頭目髓腦。
不雲國财。
蓋舉重攝輕。
以内例外。
乃至者。
具雲持戒忍辱禅定。
時在山林中身體乾枯(雲雲)。
在疏。
釋曰。
下以儒童在七地中見然燈佛。
依智論釋。
智相未盡者。
前文已釋。
三輪者。
一不念能施。
二不念受者。
三不念果報。
本經二十四略雲。
不見施者.受者及施果報等。
未或下。
謂七地已前已斷相續執取等心。
由智相未盡滅。
故三輪未得全空。
住相下。
金剛經雲。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乃至雲其福德不可思量。
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等。
以知住相行施則着我人等相。
但為生天之福。
不得無漏之果。
施既下。
例餘行也。
謂凡行諸行。
一一皆須忘相。
三輪空寂。
方成出世之因。
故清涼雲。
非真流之行。
無以契真。
施雖下。
儒童得無生忍。
而忍心施之。
方契真也。
故言不貴於多寡。
中理為奇。
施不貴於重輕。
契真成要。
鮮。
少也。
蹄涔下。
蹄迹有水曰名蹄涔。
施華緣者。
太子本起端應經略雲。
定光佛興世。
有聖王名制勝。
治缽頭摩大國。
我時為菩薩。
名曰儒童。
居山行禅。
聞世有佛。
心獨歡喜。
披鹿皮衣行欲入國。
會五百道士論說道義。
師徒皆悅。
各送銀錢一枚。
菩薩受之。
入城見民治道灑掃燒香。
即問行者。
答曰佛來入城。
菩薩大喜今得見佛。
當求我願。
王家婢名瞿夷。
過水缾。
密持七莖青蓮華。
儒童即探銀盡用與之。
女貪銀寶。
與華五莖。
自留二枚。
回别意疑。
此何道士。
披鹿皮衣。
不惜銀寶。
追呼男子。
以誠告我。
菩薩雲。
欲以上佛求所願也。
瞿夷曰。
善。
請寄二華。
亦獻於佛。
須臾佛至。
國王臣民拜谒散華。
華悉堕地。
菩薩見佛散五莖華。
皆止空中。
後散二華。
住佛肩上。
佛知至意。
因記之曰。
汝自是後九十一劫。
劫号為賢。
當得作佛。
名釋迦文。
菩薩受決。
疑解望止。
便逮清淨。
不起法忍。
放光下。
釋空行菩薩由修三空故名空行。
三空無相即成寂靜行。
五波羅即為動也。
疏。
賢劫下。
第三。
具雲。
一切諸法無有與者而自逮得。
以是勸助救諸窮匮。
是曰布施。
成具下。
即成具光明定意經。
頌雲。
不教令自行。
不為而過為等。
禅經下。
坐禅三昧法門經下卷。
具雲。
是慈三昧。
略說有三種緣。
生緣.法緣.無緣。
諸未得道是名生緣。
阿羅漢.辟支佛是名法緣。
諸佛世尊是名無緣。
思益。
即第一雲。
以無所得故得。
以無所知故知。
所以者何。
我所得法。
不可見。
不可聞。
不可覺。
不可識等。
疏。
初二句等者。
責前有名動而違靜。
淨名下。
香積佛國品。
略雲。
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
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乃至維摩诘化一菩薩。
往上方界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到彼詞曰。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於是香積如來以衆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與彼九百萬菩薩須臾至摩诘舍等。
至菩薩品雲。
爾時衆香菩薩合掌白佛。
我等初見此土。
生下劣想。
今自悔責。
諸佛方便不可思議。
度衆生故現佛國異。
唯然世尊。
願賜少法還於彼士。
佛告諸菩薩。
有盡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