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下

關燈
地修惑起九無間九解脫。

    斷惑證理。

    以菩薩根利故五門合斷。

    此義極多。

    且略示一隅。

    大乘教理如常釋之。

     疏。

    三明者。

    俱舍二十七雲。

    一宿住智證明。

    二生死智證明。

    三漏盡智證明。

    初心下。

    即衆生無邊誓願度也。

     疏。

    弱喪者。

    弱。

    幻弱也。

    喪。

    失也。

    謂幻弱而喪失鄉國也。

    北山錄雲。

    使弱喪知其所歸。

    食椹懷其好音是也。

    以喻群生失本性地。

    入生死之野爾。

    凡二十已下名弱。

    二空者。

    謂我法二空。

    天乘之理也。

    八正下。

    持世經八聖道品略雲。

    一正見。

    離諸邊邪見故。

    二正思。

    惟斷諸分别故。

    三正語。

    知言虛故。

    四正業。

    滅諸邪業故。

    五正命。

    舍資生販賣故。

    六正精進。

    離相運行故。

    七正念。

    離諸邪念故。

    八正定。

    離諸定相故。

    然經文極廣。

    義皆實相。

    與小乘八正乃别。

    今取意略引。

    以八正大小諸宗皆有。

    故引大也。

    庶孽者。

    庶衆也。

    亦凡庶也。

    孽。

    賤之稱也。

    亦妖也。

    五乘者。

    三歸五戒人乘。

    十善天乘。

    四谛小乘。

    十二因緣中乘。

    六度大乘。

    化儀者。

    化生儀式也。

     疏。

    初二句下。

    釋如來随宜之應。

    意兼下。

    詳下論意。

    如來本欲趣寂。

    但餘緣未了。

    故住有餘。

    據此。

    出生入死往來化物不在報身。

    在随類化身也。

    以化依報起。

    故就報身示之。

    化博者。

    八正之道普沾一切也。

    五衍者。

    謂說五乘之法以接五種之機。

    化母者。

    謂造化生物名化母。

    依道書即氣也。

    彼初章雲。

    有名萬物之母。

    五十二又雲。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等。

    若雲道生之德畜之。

    則亦以道為母也。

    窮盡下。

    依天台判小乘教。

    明因緣生滅四真谛理。

    論中但言因緣始物以攝因緣終物。

    如馬勝比丘雲。

    諸法從緣生。

    緣離法即滅。

     疏。

    初句下。

    所證之理喻虛宇之窮三世時。

    遍十方際。

    故雲無疆。

    九止者。

    古譯。

    如人本欲生經。

     疏。

    通有等者。

    始自鹿苑。

    終至涅盤。

    十仙外道等皆餘緣也。

    然皆小智所見。

    執化為報。

    以權為實。

     疏。

    初二句下。

    法喻雙明可知。

    意以靈覺獨存通證緣迹未泯。

     疏緣迹等者。

    順論釋之。

    若依成實。

    生死果盡名無餘。

    若大乘則二死果盡也。

    唯識雲。

    三無餘依涅盤。

    謂即真如出生死苦。

    煩惱既盡。

    餘依亦滅。

    衆苦求寂。

    故名涅盤。

     疏。

    文有等者。

    初對厭身。

    身為大患生死本故。

    次對厭智。

    智乃勤勞之本。

    故老氏下。

    第十三文。

    然八大人覺亦雲。

    心是惡源。

    形為罪薮。

    但欲對治我法二執。

    非如小乘一向厭之。

    以迷背之心而生惡覺。

    謂心為惡。

     疏。

    欲養等者。

    世之聲利養形之物也。

    非智慮之勞不能緻之。

    故千思百慮曉夜孜孜。

    越分而謀。

    抵死而竟。

    未得起反側之思。

    既得防劫箧之患。

    至於神疲情困死而後已。

    此則為其形而勞其智。

    故身者智之雠也。

    厭其身則雠亡矣。

    智既下。

    謂身之勞役由智使之。

    晝營夕為。

    春耕秋獲。

    商胡販越。

    輕風雷之千辛。

    航海梯山重錐刀之薄利。

    而形勞弗已。

    日入不息者。

    皆汝心智使之。

    而智者實身之冤也。

    與其存之而苦。

    不若寂滅為樂。

    相役者。

    心役身故令身口作業。

    身役心故令心智作業。

    十業既成。

    三報必感。

    故生死長途等如輪。

    金剛經疏序雲。

    惑業襲習。

    報應綸輪。

    塵沙劫波莫之遏絕。

     疏。

    至人等者。

    小乘依滅盡定化火焚身名灰身也。

    群有者。

    九有三有等。

    無為益者。

    以小乘涅盤是擇滅無為故。

    究竟不退故。

    涅盤非無常故。

     疏。

    燈火等者。

    約法分喻以成四物膏油也。

    以燈依四緣方起。

    一燈。

    二油。

    三炷。

    四火。

    謂以燈之總相喻身。

    燈之體性喻智。

    又以膏喻形。

    明喻慮。

    然法喻有少不齊。

    智者不難。

     疏。

    五陰下。

    色蘊即身。

    四蘊即心.心所。

    心亦智也。

     疏。

    初二句等者。

    謂名随理義而生。

    好滅者。

    清涼雲。

    謂有一類厭生死苦。

    又聞佛道長遠。

    心生怯弱。

    常欲趣寂也。

    懷德者。

    即小教中六度菩薩。

    據此二乘好無餘。

    菩薩慕有餘也。

    後之下。

    謂本之於教則教亦明示。

    求之於迹則古佛道同。

     疏。

    五音者。

    謂宮.商.角.征.羽也。

     疏。

    出現下。

    略引。

    具雲。

    然此文中雖明現身即是三德涅盤之中所流。

    用大亦涅盤攝。

    有無下等者。

    謂虛推涅盤出有無之外。

    無形無名。

    細求論旨不知歸處。

    言無實也。

    措。

    投也。

    舉也。

     疏。

    日也下。

    以喻顯理。

    疏以法問而釋之。

    暗室無聞皆喻機也。

     疏。

    外稱等者。

    謂約出處之迹以名之。

    但謂涅盤尚亦強立。

    況有無迹名非外邪。

     疏。

    由言等者。

    謂依言求理之士多封名。

    志存義相之人多着相也。

    引棱伽。

    即唐譯第三卷偈。

     疏。

    初二句下。

    謂名相之極盡在題目等。

    方圓即相也。

    易系辭雲。

    以制器者尚其象。

    解雲。

    天象圓。

    地象方。

    故制器者唯方圓也。

    象是寫字者。

    寫猶描貌也。

    貌音邈。

     疏。

    初句等者。

    謂通許二種涅盤是化生之權用。

    此蓋許其是權。

    下乃奪其非實。

    此中許者非許有名執實之謂。

    但許有無是權。

    故論雲。

    信是等。

    縱有下。

    對機明權。

    宜約身明隐顯。

    故成二也。

     疏。

    奪也下。

    一一對破於前可知。

     疏。

    顯超下。

    謂四相之中生相為始。

    滅相為終。

    三際。

    過.現.未也。

    今已斷之。

    混一非殊。

    故本經二十八雲。

    涅盤無因。

    無所作故。

    乃至無處所故。

    無始終故。

    六入者。

    内六入也。

    根即情根。

    今言已過者。

    無漏善色不偶塵也。

    界系下。

    界内惑業已除。

    後報不起也。

    遮表下。

    方謂方所。

    不在方。

    遮也。

    古人雲。

    道無方。

    行者莫能至。

    不離方表也。

    古德雲。

    非中非外。

    洞徹十方。

    亦遮表無違。

    出現雲。

    佛子。

    如來身者無有方處。

    非實非虛等。

    非有為等。

    唯是雙遮。

    皆影顯其表。

    非有為表即無為也。

    餘句例知。

    皆古下。

    今經亦廣。

    阿閦佛品。

    略雲。

    我觀如來。

    前際不來。

    後際不去。

    今則不住。

    乃至雲非有相非無相等。

    大疏下。

    即出現涅盤第九。

    體離二邊中疏也。

     既承前等者。

    論之文勢亦似論語裡仁篇雲。

    君子之於天下也。

    無适也。

    無莫也。

    義之與比。

    非聲下。

    顯自性涅盤為應化之體。

    身非執受者。

    謂阿黎邪識總攝諸根。

    名持身之識。

    故身觸違順一一執受。

    今至人已破此識。

    非身之身何有執。

    受二執者。

    即我法也。

    無漏淨識涅盤之性本自無故。

    無诤下。

    即前引華嚴。

    有诤說生死。

    無诤說涅盤。

    诤者煩惱之異名。

    導。

    引也。

    化也。

    疾前下。

    舉喻謂因疾起藥。

     疏。

    顯無住等者。

    謂依自性之體。

    顯去來無住之用。

    疏初法喻對分。

    來實非來者。

    應不離真故。

    往實非往者。

    真即恒應。

    亦有無在機。

    二迹元虛故。

    虧盈下。

    潛用出現大疏。

    十門涅盤第三名出沒常湛門。

    經雲。

    佛子。

    諸佛如來為令衆生生欣樂故。

    出現於世。

    欲令衆生生戀慕故。

    示現涅盤。

    而實如來無有出沒等。

    第四名虧盈不遷門。

    文雲。

    佛子。

    譬如日出普照世間。

    於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

    普遍衆處而無來往。

    或一器破。

    影便不現。

    乃至雲。

    如來智日亦複如是等。

    此則虧盈在器不在於日。

    來去在機不在於聖。

    本經二十五雲。

    如閻浮人。

    日入之時。

    衆生不見。

    以黑山障。

    而是日性實無沒入。

    衆生不見生沒入想。

    聲聞弟子亦複如是。

     疏。

    生滅等者。

    謂顯迹息迹示有生滅有無之名。

    又因生滅故知二名外稱。

    應生之假号也。

     疏。

    有無下。

    意雲本則無名。

    依本示迹。

    迹則有名。

    名但名迹。

    不名于本。

    随迹立名。

    名有無量。

    又不但于有無也。

    故論雲。

    于何不名。

    二十七經雲。

    涅盤雲何為字。

    有名稱故等。

    如次論文。

     疏。

    承前等者。

    涅盤之用無不應也。

    随應随迹有同類之名。

    故二十二經略雲。

    如來非非天。

    非非人。

    非非鬼。

    非非地獄.畜生.餓鬼等。

    言随類之身皆遍也。

    經廣多不引。

    無擇下。

    俗智無思。

    感之心應。

    如普門一十九身。

    楞嚴三十二應等。

    本經即上二十二。

     疏。

    正由下。

    非天非人涅盤體也。

    能天能人涅盤用也。

    謂體非一切。

    用方一切。

    故清涼釋涅盤非虛非實雲。

    身若是實。

    有不可滅。

    由非實故。

    起滅無恒。

    身若是虛。

    何能起滅。

    由非虛故。

    能無不現。

    皆此義也。

     疏。

    現身等者。

    謂十重他報三類化身通名為應。

    此應萬端皆感而形。

    聖不為之。

    所以如是釋應施者。

    以一論前後多依言相顯理故。

    如衆生下。

    出現品太用。

    無涯經略雲。

    佛子。

    如來應正等覺。

    示涅盤時。

    入不動三昧。

    入此三昧已。

    於一一身各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光明。

    一一光明各出阿僧祇蓮華。

    一一蓮華各有不可說妙寶華蕊。

    一一華蕊有師子座。

    一一座上皆有如來結加趺坐。

    其佛身數正與一切衆生數等。

    含具下。

    初意猶雲莫之與大。

    謂大之無二也。

    如春秋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京。

    大也。

     疏。

    忘乎下。

    謂寄以小成。

    遣乎為大。

    假以無名。

    亡乎施廣。

    顯涅盤之道。

    用而恒體。

    體用一緻。

    方曰大般涅盤。

     疏。

    秘藏下。

    謂三德秘藏是大涅盤。

    菩提即摩诃般若。

    如出現品說涅盤為如來智日。

    普觀法界等。

    準宣公論衡雲。

    菩提。

    天語。

    則佛陀梵言也。

    今舉一德通證三德。

    以此三法不并不别故。

    可思者。

    假令高而有頂。

    深而有底。

    可以圖思。

    既曰無上無下。

    故圖度絕矣。

    天地下。

    列子天瑞篇雲。

    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

    有中之最巨者等。

     疏。

    執迹者。

    迹即二種涅盤。

    且略下。

    謂果分離言不容一字。

    但示其名以引悟入。

    正位者。

    淨名菩薩品雲。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

    無生即是正位等。

    亦但标其位次。

    無名呼召。

    今謂自性清淨涅盤。

    名殊體同。

     疏。

    幾(平聲)微者。

    迹之纖細。

    此尚不形。

    故雲寂怕。

     疏。

    初引下。

    彼經雲。

    吾無生不生。

    雖生不污於生。

    無形不形。

    雖形不污於形。

    疏釋頗細。

    不煩更示。

    忍辱太子者。

    報恩經第三。

    略雲。

    過去世波羅捺國有王。

    聰睿仁賢。

    第一夫人生子。

    性善不瞋。

    名曰忍辱。

    乃至雲太子既長。

    為六大臣所嫉。

    父王嬰病。

    六臣謀損太子。

    向太子言。

    大王病愈須得不瞋人眼髓為藥。

    太子聞之。

    舍己眼髓奉王為藥。

    乃至雲。

    爾時波羅捺王者。

    今現我父輸頭檀是。

    時母者。

    摩耶是。

    忍辱太子者。

    今我身是。

    雁王者。

    雜誦第一。

    略雲。

    過去世時。

    波羅捺城邊有池。

    池中多魚龜鵝。

    雁中有王。

    名為治國。

    作五百雁主。

    雁王前行。

    右腳着獵師羂中。

    念言。

    我若出腳。

    餘雁不食而去。

    食盡方現其腳。

    群雁飛去。

    有一雁臣名曰蘇摩。

    不舍王去。

    王語臣言。

    汝代我為王。

    在雁前行。

    以偈答曰。

    我願随王。

    死生不變。

    甯共王死。

    勝相離生。

    獵師聞之。

    遂解王腳。

    二雁俱去。

    乃至雲。

    佛言。

    雁王即我身是。

    蘇摩大臣者即阿難是。

    鹦鹉者。

    僧伽羅叉經上卷。

    略雲。

    昔者菩薩現為鹦鹉。

    常處于樹。

    風吹彼樹更相切磨便有火出。

    火漸熾盛。

    遂焚一山。

    鹦鹉思惟。

    猶如飛雁軀止于樹。

    故當反複起報恩心。

    何況於我長夜處之而不能滅火。

    即往詣海。

    以其兩翅取大海水。

    至彼火上而灑於火。

    或以口灑。

    東西奔馳。

    時有善神感其勤苦。

    尋為滅火。

    如此者其類尤多。

    頂生者。

    本經第十二略雲。

    過去有王。

    名為善住。

    其王頂上生一肉疱。

    足滿十月疱即開剖。

    生一童子。

    其形端正。

    父王歡喜。

    字之頂生。

    時善住王即以國事委付頂生。

    七寶具足作轉輪帝。

    乃至雲。

    轉輪聖王即我身是。

    手生者。

    涅盤三十三雲。

    我於往昔作菩薩時。

    為頂生王及手生王。

    馬鳴菩薩撰本行贊雲。

    卑偷王手生。

    曼陀王頂生。

    當知人中亦有濕生也。

    涅盤下。

    具雲。

    菩薩摩诃薩受罴身時。

    常為衆生演說正法。

    或受迦賓阇羅鳥身。

    為諸衆生說正法故。

    受瞿陀身.鹿身.兔身.象身。

    羖羊.猕猴.白鴿.金翅鳥.龍.蛇之身。

    受如是等畜生身時。

    終不造作畜生惡業。

    常為其餘畜生衆生演說正法。

    令彼聞法速得轉離畜生身故。

    然但下。

    釋雖生不生等也。

    疏有二義。

    一由感而起。

    機見生形。

    非如來實生。

    二涅盤之道即真而恒應。

    無生而不生。

    即應而恒真。

    雖生不生。

    形亦例之。

    此則就用則能生能形。

    在體則非生非形。

    不為有者下。

    論雲。

    處有不有。

     疏。

    初引下。

    即五十一。

    略雲。

    善男子。

    我已成就不滅度際菩薩法門。

    住此法門故。

    普見十方一切世界去來今佛無涅盤者。

    除化衆生方便滅度等。

    唐譯下。

    六十八。

    略雲。

    [鞥-合+(白-日+田)]瑟胝羅居士告善财言。

    我得菩薩解脫名不般涅盤際。

    善男子。

    我不生心言。

    如是如來已般涅盤。

    如是如來現般涅盤。

    如是如來當般涅盤。

    我知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畢竟無有般涅盤者。

    唯除為欲調伏衆生而示現耳。

    善男子。

    我開旃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三昧。

    名佛種無盡等。

    正思者。

    謂不思之思也。

    故遠公雲。

    三昧者何。

    思專想寂之謂也。

    正受。

    圓覺疏雲。

    不受諸受名為正受。

    皆謂心住定中。

    亡思亡受。

    亦非泯其知照之性故。

    又此下。

    大疏。

    十玄第九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謂三世随一。

    攝三成九。

    九世不出。

    一念為十故。

    華嚴離世間品雲。

    菩薩有十種說三世。

    蓋約三世互起為十耳。

    是知下。

    即彼經雲。

    善男子。

    我入此三昧。

    随其次第。

    見此世界一切諸佛。

    所謂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屍佛。

    勝觀即毗婆屍也。

    靈鹫下。

    法華第五雲。

    衆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滿。

    又雲。

    常在靈鹫山。

    及餘諸住處等。

    莫随下。

    即前引[鞥-合+(白-日+田)]瑟胝羅雲。

    我不生心言。

    如是如來已般涅盤等。

    意雲。

    生心則見有去來。

    不生則無也。

    本經二十一雲。

    一切諸佛無有畢竟入涅盤者。

    出現品雲。

    佛子。

    如來不為菩薩說諸如來究竟涅盤。

    亦不為彼示現其事。

    乃至雲。

    於一念中見過去未來一切諸佛色相圓滿。

    皆如現在等。

     疏。

    四法者。

    有無言象也。

    教明下。

    法喻。

    對示可見。

    皆釋論中斷字。

    謂斷無移者。

    以教如明鏡等。

    喻合下。

    謂同喻也。

    如前雲。

    幽谷之響。

    明鏡之像等。

    符。

    符竹也。

    古者殺竹為符。

    剖而相合為信。

    如晉陸機雲。

    入仕帷幄。

    出剖符竹。

    今取合義。

    契者。

    今之合同。

    契。

    劵也。

    襲。

    承襲也。

     疏。

    此非等者。

    謂此前正答無餘之難。

    此後并破勞患之見。

    此見下。

    謂以如來無漏常樂之蘊。

    同分段有為勞患之身。

    狹淺之見招深過也。

    以謗佛故。

    責非者。

    先泛責違其教理。

    下方引教會理。

     疏。

    萬機等者。

    謂遍法界中同時異處而感。

    涅盤業用之身亦遍法界同時異處而應。

    撓。

    亂也。

    水澄下。

    如前引出現文。

    摩尼下。

    如前釋。

    行雲由風氣而運。

    雖行而非行。

    有餘因機感而生。

    雖動而非動。

    谷神由呼歇而止。

    雖止而非止。

    無餘因感謝而滅。

    雖靜而非靜。

    道經下。

    彼第六篇雲。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謂空谷中能應人呼。

    速疾如神。

    正明下。

    謂此段論文若動若靜唯明無心。

     疏。

    初句下。

    以心例身也。

     疏。

    蹑前等者。

    若有象而應。

    應乃不普。

    心亦義同。

     疏。

    機有等者。

    謂衆生是有身有心之感。

    如下雲。

    有心者衆庶是等。

    如來現非身之身等應之。

    故如來身心因衆生身心而起。

    自性涅盤無出無沒。

    非身非心。

    如本經廣說。

     疏。

    此身等者。

    謂非身之身無患。

    非心之心無勤勞也。

    出現下。

    虧盈不遷門中疏也。

    彼疏雲。

    法身無相故無器而不形。

    聖智無心故無感而不應。

    相非我有等(雲雲)。

    金石下。

    彼說藐姑射(音亦)山有神人焉。

    肌膚若冰雪。

    綽約若處子。

    不食五谷。

    吸風飲露。

    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乃至雲。

    物莫之傷。

    大浸稽天而不溺。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是其塵垢秕糠。

    将猶陶鑄堯舜者也。

    今借其辭以顯身之無患。

     疏。

    八極等者。

    八方極遠之稱。

    意言極際非有極也。

    列子湯問篇。

    湯問革曰。

    上下八方有極盡乎。

    革曰無極等。

    至于下。

    諸經多有。

    法華湧出品。

    下方菩薩至如來所。

    合掌問訊言。

    世尊。

    少病少惱。

    安樂行不。

    答雲。

    善男子。

    如來安樂。

    少病少惱等。

    皆俯随世範。

    一往一來。

    修敬展情。

    蓋禮之用和為貴也。

    豈曰下。

    淨名經弟子品。

    略雲。

    佛遣阿難問居士疾。

    阿難自謂不能任彼問疾。

    憶念昔時世尊身有小疾。

    當用牛乳。

    持缽詣婆羅門家乞之。

    時維摩诘來問我言。

    何為晨朝住此。

    我言。

    世尊身有小疾。

    當用牛乳。

    故來至此。

    維摩诘言。

    止止阿難。

    莫作是語。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

    諸惡已斷。

    衆善普會。

    當有何疾。

    阿難。

    莫謗如來。

    莫使異人聞此粗言等。

    雷居士者。

    略鈔第十一雲。

    淨名居士現毗耶離城。

    俗姓雷氏。

    於提婆城取妻曰金姬。

    男名善思。

    女名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