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五台大萬聖佑國寺開山住持釋源大
白馬寺宗主贈邽國公海印開法真覺
大師長講沙門 文才 述
疏。
涅盤者下。
初略釋通名。
通名有三。
謂圓寂.滅度.無為。
後二如下論自釋。
唐譯下。
即唐奘公三藏法師也。
常樂我淨名之四德。
此四且約翻無常等四倒以顯之。
約治惑業苦三障以顯三德。
然實具恒沙無盡性德。
故清涼釋之。
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
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
即第一義下。
指體也。
然涅盤之體或指三德。
或指真如實際等。
今依表中也。
故大經二十七雲。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等。
佛性乃涅盤因中之名。
如大經雲。
是因非果如佛性。
是果非因如大涅盤。
該通下。
經雲。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謂大涅盤。
又雲。
佛性者即是無上菩提中道種子等。
約位下。
凡聖因果皆名曰位。
二十七雲。
一切衆生悉有十二因緣。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未證者。
二十一雲。
是大涅盤。
凡夫未到。
以有貪欲嗔恚愚癡故。
三乘下。
二乘涅盤但離煩惱虛妄。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二十七雲。
十住菩薩雖見佛性而不了了等。
皆顯三乘證未盡也。
克體下。
自性涅盤。
體無不遍。
法無不具。
闡提。
此雲無性。
依法相宗說五種種性有無道理。
此一闡提。
焚燒善根。
謗菩薩藏。
法爾永無三乘不定乘等入涅盤性。
若法性宗。
一闡提輩但是無有聞熏。
非無本有佛性。
故大經第九廣斥闡提斷善不得成佛。
至二十一經以後廣說闡提悉有佛性。
故二十七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
一闡提等無有善法。
佛性亦善。
以未來有故。
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何以故。
一闡提等定當得成無上菩提故。
二十一又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忏四重禁。
除謗法心。
盡五逆罪。
滅一闡提。
然後得成無上菩提等。
若爾。
何以善戒等經說一闡提無種性故。
雖複勤行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邪。
答。
準清涼.生公之意。
但是毀責之辭。
令彼不作闡提。
如世之痛罵不肖之子雲。
此無人性。
雖強力學之終無所成。
彼若回心。
成人可望。
如來亦爾。
或曰。
理性等有。
行性或無。
此亦曲會。
未盡終極之唱。
何者。
彼經文雲。
善男子。
佛性者謂其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
一切衆生悉有三種。
破煩惱故然後得見。
闡提亦爾。
又雲。
一切衆生悉有一乘。
無明覆故不能得見。
據此何獨爾邪。
不減者。
二十二略雲。
闡提斷善不斷佛性等。
極喜者。
初地也。
謂此菩薩初斷二障現行。
證二空真如。
即是少分見佛性故。
非增者。
謂性本圓成。
非新增故。
出處者。
易系雲。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
儒以仕進名出。
守志名處。
論主以有餘名出。
無餘名處。
如下雲生名有餘。
滅名無餘。
此亦略辨涅盤種類也。
準出現疏。
此四之外更列性淨方便淨。
或真或應等。
然論皆有之。
至文當示。
彼疏又引唯識雲。
自性涅盤衆生等有。
二乘無學容有前三。
唯佛世尊獨言具四等。
體用者。
顯大般涅盤也。
自性。
體也本也。
餘三。
用也末也。
亦可無住體用兼含。
言混成者。
體時恒用。
末時恒本。
未有非真之應非應之真也。
細求下。
論自識其玄。
四而非四者。
謂約出處之迹非四而四。
約真應之源四而非四。
無名下。
初釋依秦主答安城侯書釋之。
所引即華嚴須彌頂上偈贊品。
具雲。
有诤說生死。
無诤即涅盤(雲雲)。
二就下。
約自性涅盤之體明也。
涅盤下。
二十七雲。
十相者謂生.老.病.死.色.聲.香.味.觸.無.常。
遠離十相者名大涅盤。
亦離有無之相。
如下論示。
本經下。
經說有有因之名。
如舍利弗母名舍利。
因母立名。
故雲舍利弗。
弗。
子也。
有無因之名。
如薩婆車多。
名為蛇蓋。
實非蛇蓋。
是名無因強立名字。
如坻羅婆夷。
名為食油。
實不食油。
強為立名。
名為食油。
是名無因強立名字。
善男子。
是大涅盤亦複如是。
無有因緣強為立名等。
釋曰。
有因無因二種之名。
此方亦多物能捕鼠名曰鼠狼。
此有因也。
藥名蜜陀僧等。
有何因乎。
皆是情想取相立名。
名亦何真。
依相立名尚入虛假。
無相立名豈非強為。
淨名下。
如常所聞。
徧友下。
即華嚴七十六雲。
我聞聖者善能誘誨。
願為我說。
徧友答言。
善男子。
此有童子。
名善知衆藝學菩薩字智。
汝可問之。
當為汝說等。
即徧友自不答也。
首唱。
先言也。
發。
越也。
揮散也。
謂論主演釋無名之旨。
發越揮散。
共禀下。
謂教中已有無名之言。
秦主與論主舉而明之也。
述而不作者。
論語文。
自下釋論多依本經及出現大疏釋之。
凡雲大經。
即大涅盤經。
引他經則名之。
疏。
表端等者。
端。
首也。
謂君臣之禮。
凡上章秦首必稱臣。
臣謂臣仆。
男子賤稱。
謙禮於君也。
僧則國君舍之為方外之人。
是國之賓。
非國之臣。
如易之蟲卦上九之辭雲。
不事王侯是也。
古之沙門行業高者。
天子不下诏。
沙門不上表。
但書相往來。
如晉慧遠法師.唐苑律師等。
亦有不免而上者。
如安公之谏符堅。
支遁之辭晉主。
表首但名而已。
流之宋世。
雖三藏施護亦自稱臣。
況其他乎。
然儒之君子亦有肥遁。
高尚其事。
避色避世者。
如子陵不臣光武。
戴逵不友晉帝等。
斯人亦多。
論主時方年少。
以方外自處。
能以道賓秦。
不以禮臣秦。
故稱名而已。
其高可知。
老氏者。
即三十九章文。
疏。
尚書等者。
舜典曰。
若稽古帝。
舜曰重華恊於帝。
浚哲文明。
溫恭允塞。
東菜解雲。
浚者宏深。
與浚川之浚相近。
然多見睿字。
睿與睿同。
尚書堯典雲。
若稽古帝。
堯曰放勳欽明。
文思安安等。
環中下。
彼篇次前雲。
彼是莫得其偶。
謂之道樞。
樞始得其環中等。
大意謂是非互指。
彼此無主。
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
則是非皆虛也。
彼此無偶也。
無偶則一。
一則為道樞。
故是非往來彼此相向。
如環之無窮。
無是無非如環中之虛也。
此亦少同吾宗法空之理。
疑亦得乎吾佛之緒餘哉。
武以下。
文武乃國之治。
具武可以禦外難。
禦。
止也。
文可以經内邦。
四大即老氏第二十五中文。
疏。
放舍等者。
大經第四雲。
然後要於大般涅盤放舍身命。
是故名曰大般涅盤等。
水大貌者。
正取廣大之義。
叢筠下。
叢。
林薮也。
筠。
竹也。
法華第一雲。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又雲。
無漏最後身。
其數如竹林。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等。
今雲地滿智雲。
即十地菩薩。
亦最後身也。
疏。
十有等者。
什公在關輔僅八年。
并去姑臧。
十有餘年也。
疏。
論語下。
即裡仁篇。
同聲下。
系辭雲。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雲從龍。
風從虎等。
言感而會。
莊子者。
彼田子方篇。
大意雲。
雪子。
楚人。
因使於齊而舍於魯。
所以仲尼見之。
文多如彼。
二人下。
系辭雲。
二人同心。
其利斷金。
今謂秦主.什公相契。
始能弘法利世。
論。
夫衆生下。
初則順流下轉門。
圓覺經雲。
欲因愛生。
命因欲有等。
若欲下。
即返流上轉門。
愛欲之因若滅。
則生死之果自喪。
略同者。
且約無相體遍之義為喻。
然無知無覺不必全同。
是故經說涅盤於世法無喻。
疏。
美者。
贊美也。
王者下。
謂富有四海。
尊極一人。
非獨萬姓之君。
實亦三寶之主。
執去留之柄。
關盛衰之風。
至于歎德景行。
宜其過實也。
疏。
謂所等者。
子夏詩序雲。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歎之。
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
詠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論。
津梁者。
津謂津渡。
如津處施之橋梁也。
疏。
司馬者。
前漢武帝時人。
撰史記也。
易本下。
系辭雲。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於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等。
文王下。
謂文王每一卦之下繇辭以明之。
大意如乾卦雲。
乾。
元享利貞是也。
周公下。
即文王之子。
凡卦六爻。
每爻各系辭以明之。
如乾卦初爻雲。
潛龍勿用等是也。
孔子下。
謂上彖.下彖.大象.小象.上系.下系.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豈曰等者。
亦謙也。
疏。
末章等者。
謂秦主答姚嵩之書而有兩端。
一答無為宗極。
二破空寂無聖。
今則後端也。
不容有聖者。
謂絕智淪虛。
似小乘無餘之說。
莊子下。
彼逍遙篇略雲。
肩吾問於連叔曰。
吾聞言於接輿。
大而無當。
往而不反。
太有徑庭。
不近人情等。
疏。
文借下。
二十一文。
借以顯理。
疏。
疑蓋者。
謂五蓋之中疑為一也。
扣。
擊也。
宜用叩字。
叩頭也。
然文法凡虛心求理皆名為叩。
如論語雲。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圭峰亦雲。
課虛叩寂是也。
今用扣字。
謂扣擊玄關。
義亦可通。
但犯粗猛。
恐後人參正之訛。
疏。
作意下。
傳雲。
什亡之後。
追悼永往。
翅思彌厲。
乃着涅盤無名論等。
翹。
舉也。
思謂哀思時舉未嘗放也。
厲。
嚴也。
或排下。
小乘以生死為界内。
涅盤為界外。
如下有名雲。
然則衆生之性頓盡於五陰之内。
涅盤至道獨建於三有之外等。
今大乘衆生即涅盤。
體無不遍。
用無不極。
何有界内外之殊也。
疏。
條謂等者。
謂将演論條段布列於文牒之十。
繕。
營也。
班。
布也。
疏。
西來下。
謂五天竺國鄉音不同。
如此方燕鄉越裡之殊呼。
楚國秦邦之異說。
疏。
十演等者。
謂此論初略示名義。
直談自性清淨之體以為宗極。
然後折而演之。
仿。
法也。
命。
召也。
彼雲。
開宗明義章第一。
謂於此一章亦略張孝道之宗。
明其孝為至德要道之本。
然後述天子諸侯等五人所行不同。
同歸于孝。
疏。
欲明等者。
謂小乘教中唯說此二為究竟之果。
未知此二應物之迹。
故假有名為難。
論主以一實之理破此二權。
直示大方。
故以無名為演。
折者如水壅塞。
演者如水決通。
然九折之義或唯二乘。
如初三折。
或通三乘。
則第四難差以下皆三乘義。
至文随示。
而十演之義皆一乘也。
竟顯下。
謂有無之迹雖殊而自性之體無異。
疏。
無為等者。
料揀二名随義殊也。
言無為者。
謂四相不遷三際莫易。
又性出自古。
亦無作法及與作者。
息障。
即三障也。
論略示惑苦生死大患也。
欲見下。
此四種惑名四瀑流。
故本經二十七雲。
一者欲瀑。
二者有瀑。
三者見瀑。
四者無明瀑。
釋曰。
欲界之惑除無明名欲瀑。
上二界惑亦除無明名有瀑。
身等諸見名見瀑。
三界無明名無明瀑。
此四能漂有情入生死海。
故雲瀑流。
疏。
義言宅也者。
二十七經雲。
又涅盤者名為屋宅。
能遮煩惱惡風雨故等。
疏。
出現下。
經有十門。
第一名體性真常門。
經說真如實際等為涅盤故。
廣引恐繁。
初二對下。
無聲故寂。
離名也。
無色故寥。
離形也。
由雙離故虛。
虛則無所不遍。
故曠也。
曠。
達也。
大也。
非有非無。
微也。
不出不在。
妙也。
離此諸相。
故曰無相。
妄知有心不能知也。
前離下。
用論即彼真如門中文。
群有下。
謂四洲四惡趣四空并四禅無想與淨居梵王六欲天。
以二十五有屬三界苦果。
故本經第十雲。
說正解脫無二十五有等。
量等者。
齊等也。
據永久亦常義。
疏欲配成四倒。
故雲非空。
非前下。
踵去曰随。
逆來曰迎。
即過未也。
餘可知。
此約下。
明離四權。
潛影四實。
謂離苦顯樂等。
亦如下。
彼二十五雲。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等。
釋曰。
逝。
往也。
言道之大無往而無也。
往而愈極。
故曰遠也。
非獨於遠。
亦反於近。
言無不在也。
然論文亦多拟老氏。
如彼第十四雲。
無狀之狀。
無象之象。
是謂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
随之不見其後等。
故世之淺近者謂此論雜莊老之談。
未知乎假辭以明玄理也。
問。
莊老談道亦數當矣。
與内教何似淺深。
答。
佛教宏深恢懿。
非予所盡識悟。
姑以所得毫芒之見而拟之。
吾宗玄妙。
但說我之本心。
此心之體虛寂也。
之用靈明也。
八萬塵勞本離也。
恒沙性德本具也。
迷是心而凡夫。
悟是心而聖人。
迷唯轉此心。
心外别無一法。
莊老言道。
或謂道降沖相。
萬物禀之以生成。
或謂萬物自然而然。
無張無主。
率皆心外談理。
有外明無。
細研二家。
天壤自遠。
五眼者。
一肉眼。
見障内之色。
二天眼。
見障外之色。
三法眼。
了諸法之相。
四慧眼。
了諸法之性。
五佛眼。
則悉徹性相。
問。
肉.天.法眼不見可爾。
慧眼.佛眼雲何不見。
甚違本經。
如來了了見於佛性。
答。
二眼俱離見相。
無能所取。
故雲不見。
如無知論雲。
明逾日月而迷昏等。
華嚴下。
第二十八經。
疏。
莊公下。
後二句雲。
一質不成淨穢虧盈。
異質不成一理齊平。
疏。
通引等者。
須菩提無說。
釋梵無聞。
故雲兼也。
反證者。
謂引無言證前言者失真故也。
法華下。
彼第一雲。
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
大品。
即第八九卷以來。
該數品經。
疏。
斯皆者下。
謂唯内證聖智與之相應。
言說轉遠也。
論。
不晦等者。
謂涅盤之體離晝夜寒暑之相。
亦可昭昭於心目之際不晦也。
寂寂於名相之外不明也。
餘義如下。
故疏義引等者。
然經文皆廣不能繁叙。
今取義釋之。
準法華經。
小乘以離虛妄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一切解脫真解脫也。
疏。
初二對等者。
謂有境尋之而五陰蕭然。
非有也。
無鄉求之而靈鑒昭然。
非無也。
二種生死皆苦陰也。
與理下。
謂理智如如非二也。
亦文摭老氏。
彼雲。
抱一為天下式等。
捐。
棄也。
亦本來棄離非适也。
三事即三德秘藏。
如前宗中。
神而等者。
由常湛寂亡照。
故不居其功。
由無功故至功之用立。
無息者下。
雲亭毒蒼生。
疎而不漏等。
經即第四卷義用也。
若各下。
體用各示超。
取其文也。
用可例說者。
靈不竭故抱一。
抱一故神而無功。
無功故至功存。
功存故非無也。
自性涅盤體用融通。
大經二十一雲。
如來涅盤非有非無等。
疏。
四無色者。
即空無邊處等也。
準禅法要解略雲。
一空無邊處。
謂觀色是苦。
若内若外分分析破。
度一切色相等。
二識無邊處。
謂知空中受想行識如病如癰。
更求妙定則離空緣。
知是虛空從識而有。
謂之為真。
但觀於識等。
三無所有處。
行者得識處已更求妙定。
觀識為幻。
不住情。
不住緣。
不住中間。
如是思惟得離識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
謂一切想地皆粗可患。
如病如癰。
如是觀已則離無所有處入非想也。
謂無下地粗想名非想。
有當地微細想故名非非想。
故雲四空。
九地者。
謂欲界一。
五趣雜居地。
色界四。
初禅離欲界生名離生喜樂地。
二禅名定生喜樂地。
三禅名離喜妙樂地。
四禅已離喜樂之念名舍念清淨地。
兼無色四。
名九地也。
治世等者。
班固前漢藝文叙雲。
一曰儒流。
即周.孔等。
二曰道流。
即莊.老等。
三曰陰陽流。
即堯師具茨等。
四曰法流。
即臯陶.甫刑等。
五曰名流。
即高辛氏師赤松子置五行之官等。
六曰墨流。
即墨翟.禽滑等。
七曰縱橫流。
即蘇秦.張儀等。
八曰雜流。
兼儒墨合名法。
議國之事。
九曰農流。
即神農.後稷等。
馬遷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衆聖所會者。
智論雲。
魚歸於水。
鳥歸於林。
聖歸涅盤。
法歸分别。
殊途等。
系辭文。
疏。
王宮下。
托寄托也。
謂示生淨飯王宮。
疏。
難測。
用也。
道約。
喻也。
疏。
三乘等者。
以有餘無餘三乘之教皆有。
釋義大同小異。
若小教菩薩亦唯此二。
大心大行則别斷證位。
次則同有宗雲身智未盡名有餘。
若大乘者。
大鈔引遠公雲。
二死因盡名有餘。
若法相則通說四種唯識雲。
一有餘依涅盤。
謂即真如出煩惱礙。
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
故名涅盤等。
此論有名者但折二種。
不折所餘。
乘如下。
謂乘運三十七菩提分法來至道樹而成正覺。
此釋如來也。
揀於下。
謂二乘菩薩雖亦名覺。
覺而未極。
佛果覺圓。
故稱大也。
小乘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五分法身。
依報下。
毗婆沙第一雲。
色身是法身器。
法身所依故。
據此則以法身依報身也。
八解者下。
俱舍二十九雲。
解脫有八種。
一内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二内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無色定為次四解脫。
滅受想定為第八解脫。
八中前三無貪為性。
次四各以本地定善為性。
第八解脫即滅盡定等。
謂念下。
擇法.精進.喜.念.定.舍.輕安為七覺支。
大小下。
大鈔引小乘教。
說菩薩别修六度各有滿時。
仍滿在頂位。
依四谛理發四弘誓。
由苦谛故發度衆生。
集谛故斷煩惱。
滅谛故成佛果。
道谛故修萬行。
至忍位中趨菩提樹。
世第一心已去。
緣上下八谛發苦法智忍等一十六心。
兼緣九
涅盤者下。
初略釋通名。
通名有三。
謂圓寂.滅度.無為。
後二如下論自釋。
唐譯下。
即唐奘公三藏法師也。
常樂我淨名之四德。
此四且約翻無常等四倒以顯之。
約治惑業苦三障以顯三德。
然實具恒沙無盡性德。
故清涼釋之。
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
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
即第一義下。
指體也。
然涅盤之體或指三德。
或指真如實際等。
今依表中也。
故大經二十七雲。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等。
佛性乃涅盤因中之名。
如大經雲。
是因非果如佛性。
是果非因如大涅盤。
該通下。
經雲。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謂大涅盤。
又雲。
佛性者即是無上菩提中道種子等。
約位下。
凡聖因果皆名曰位。
二十七雲。
一切衆生悉有十二因緣。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未證者。
二十一雲。
是大涅盤。
凡夫未到。
以有貪欲嗔恚愚癡故。
三乘下。
二乘涅盤但離煩惱虛妄。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二十七雲。
十住菩薩雖見佛性而不了了等。
皆顯三乘證未盡也。
克體下。
自性涅盤。
體無不遍。
法無不具。
闡提。
此雲無性。
依法相宗說五種種性有無道理。
此一闡提。
焚燒善根。
謗菩薩藏。
法爾永無三乘不定乘等入涅盤性。
若法性宗。
一闡提輩但是無有聞熏。
非無本有佛性。
故大經第九廣斥闡提斷善不得成佛。
至二十一經以後廣說闡提悉有佛性。
故二十七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
一闡提等無有善法。
佛性亦善。
以未來有故。
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何以故。
一闡提等定當得成無上菩提故。
二十一又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忏四重禁。
除謗法心。
盡五逆罪。
滅一闡提。
然後得成無上菩提等。
若爾。
何以善戒等經說一闡提無種性故。
雖複勤行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邪。
答。
準清涼.生公之意。
但是毀責之辭。
令彼不作闡提。
如世之痛罵不肖之子雲。
此無人性。
雖強力學之終無所成。
彼若回心。
成人可望。
如來亦爾。
或曰。
理性等有。
行性或無。
此亦曲會。
未盡終極之唱。
何者。
彼經文雲。
善男子。
佛性者謂其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
一切衆生悉有三種。
破煩惱故然後得見。
闡提亦爾。
又雲。
一切衆生悉有一乘。
無明覆故不能得見。
據此何獨爾邪。
不減者。
二十二略雲。
闡提斷善不斷佛性等。
極喜者。
初地也。
謂此菩薩初斷二障現行。
證二空真如。
即是少分見佛性故。
非增者。
謂性本圓成。
非新增故。
出處者。
易系雲。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
儒以仕進名出。
守志名處。
論主以有餘名出。
無餘名處。
如下雲生名有餘。
滅名無餘。
此亦略辨涅盤種類也。
準出現疏。
此四之外更列性淨方便淨。
或真或應等。
然論皆有之。
至文當示。
彼疏又引唯識雲。
自性涅盤衆生等有。
二乘無學容有前三。
唯佛世尊獨言具四等。
體用者。
顯大般涅盤也。
自性。
體也本也。
餘三。
用也末也。
亦可無住體用兼含。
言混成者。
體時恒用。
末時恒本。
未有非真之應非應之真也。
細求下。
論自識其玄。
四而非四者。
謂約出處之迹非四而四。
約真應之源四而非四。
無名下。
初釋依秦主答安城侯書釋之。
所引即華嚴須彌頂上偈贊品。
具雲。
有诤說生死。
無诤即涅盤(雲雲)。
二就下。
約自性涅盤之體明也。
涅盤下。
二十七雲。
十相者謂生.老.病.死.色.聲.香.味.觸.無.常。
遠離十相者名大涅盤。
亦離有無之相。
如下論示。
本經下。
經說有有因之名。
如舍利弗母名舍利。
因母立名。
故雲舍利弗。
弗。
子也。
有無因之名。
如薩婆車多。
名為蛇蓋。
實非蛇蓋。
是名無因強立名字。
如坻羅婆夷。
名為食油。
實不食油。
強為立名。
名為食油。
是名無因強立名字。
善男子。
是大涅盤亦複如是。
無有因緣強為立名等。
釋曰。
有因無因二種之名。
此方亦多物能捕鼠名曰鼠狼。
此有因也。
藥名蜜陀僧等。
有何因乎。
皆是情想取相立名。
名亦何真。
依相立名尚入虛假。
無相立名豈非強為。
淨名下。
如常所聞。
徧友下。
即華嚴七十六雲。
我聞聖者善能誘誨。
願為我說。
徧友答言。
善男子。
此有童子。
名善知衆藝學菩薩字智。
汝可問之。
當為汝說等。
即徧友自不答也。
首唱。
先言也。
發。
越也。
揮散也。
謂論主演釋無名之旨。
發越揮散。
共禀下。
謂教中已有無名之言。
秦主與論主舉而明之也。
述而不作者。
論語文。
自下釋論多依本經及出現大疏釋之。
凡雲大經。
即大涅盤經。
引他經則名之。
疏。
表端等者。
端。
首也。
謂君臣之禮。
凡上章秦首必稱臣。
臣謂臣仆。
男子賤稱。
謙禮於君也。
僧則國君舍之為方外之人。
是國之賓。
非國之臣。
如易之蟲卦上九之辭雲。
不事王侯是也。
古之沙門行業高者。
天子不下诏。
沙門不上表。
但書相往來。
如晉慧遠法師.唐苑律師等。
亦有不免而上者。
如安公之谏符堅。
支遁之辭晉主。
表首但名而已。
流之宋世。
雖三藏施護亦自稱臣。
況其他乎。
然儒之君子亦有肥遁。
高尚其事。
避色避世者。
如子陵不臣光武。
戴逵不友晉帝等。
斯人亦多。
論主時方年少。
以方外自處。
能以道賓秦。
不以禮臣秦。
故稱名而已。
其高可知。
老氏者。
即三十九章文。
疏。
尚書等者。
舜典曰。
若稽古帝。
舜曰重華恊於帝。
浚哲文明。
溫恭允塞。
東菜解雲。
浚者宏深。
與浚川之浚相近。
然多見睿字。
睿與睿同。
尚書堯典雲。
若稽古帝。
堯曰放勳欽明。
文思安安等。
環中下。
彼篇次前雲。
彼是莫得其偶。
謂之道樞。
樞始得其環中等。
大意謂是非互指。
彼此無主。
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
則是非皆虛也。
彼此無偶也。
無偶則一。
一則為道樞。
故是非往來彼此相向。
如環之無窮。
無是無非如環中之虛也。
此亦少同吾宗法空之理。
疑亦得乎吾佛之緒餘哉。
武以下。
文武乃國之治。
具武可以禦外難。
禦。
止也。
文可以經内邦。
四大即老氏第二十五中文。
疏。
放舍等者。
大經第四雲。
然後要於大般涅盤放舍身命。
是故名曰大般涅盤等。
水大貌者。
正取廣大之義。
叢筠下。
叢。
林薮也。
筠。
竹也。
法華第一雲。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又雲。
無漏最後身。
其數如竹林。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等。
今雲地滿智雲。
即十地菩薩。
亦最後身也。
疏。
十有等者。
什公在關輔僅八年。
并去姑臧。
十有餘年也。
疏。
論語下。
即裡仁篇。
同聲下。
系辭雲。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雲從龍。
風從虎等。
言感而會。
莊子者。
彼田子方篇。
大意雲。
雪子。
楚人。
因使於齊而舍於魯。
所以仲尼見之。
文多如彼。
二人下。
系辭雲。
二人同心。
其利斷金。
今謂秦主.什公相契。
始能弘法利世。
論。
夫衆生下。
初則順流下轉門。
圓覺經雲。
欲因愛生。
命因欲有等。
若欲下。
即返流上轉門。
愛欲之因若滅。
則生死之果自喪。
略同者。
且約無相體遍之義為喻。
然無知無覺不必全同。
是故經說涅盤於世法無喻。
疏。
美者。
贊美也。
王者下。
謂富有四海。
尊極一人。
非獨萬姓之君。
實亦三寶之主。
執去留之柄。
關盛衰之風。
至于歎德景行。
宜其過實也。
疏。
謂所等者。
子夏詩序雲。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歎之。
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
詠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論。
津梁者。
津謂津渡。
如津處施之橋梁也。
疏。
司馬者。
前漢武帝時人。
撰史記也。
易本下。
系辭雲。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於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等。
文王下。
謂文王每一卦之下繇辭以明之。
大意如乾卦雲。
乾。
元享利貞是也。
周公下。
即文王之子。
凡卦六爻。
每爻各系辭以明之。
如乾卦初爻雲。
潛龍勿用等是也。
孔子下。
謂上彖.下彖.大象.小象.上系.下系.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豈曰等者。
亦謙也。
疏。
末章等者。
謂秦主答姚嵩之書而有兩端。
一答無為宗極。
二破空寂無聖。
今則後端也。
不容有聖者。
謂絕智淪虛。
似小乘無餘之說。
莊子下。
彼逍遙篇略雲。
肩吾問於連叔曰。
吾聞言於接輿。
大而無當。
往而不反。
太有徑庭。
不近人情等。
疏。
文借下。
二十一文。
借以顯理。
疏。
疑蓋者。
謂五蓋之中疑為一也。
扣。
擊也。
宜用叩字。
叩頭也。
然文法凡虛心求理皆名為叩。
如論語雲。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圭峰亦雲。
課虛叩寂是也。
今用扣字。
謂扣擊玄關。
義亦可通。
但犯粗猛。
恐後人參正之訛。
疏。
作意下。
傳雲。
什亡之後。
追悼永往。
翅思彌厲。
乃着涅盤無名論等。
翹。
舉也。
思謂哀思時舉未嘗放也。
厲。
嚴也。
或排下。
小乘以生死為界内。
涅盤為界外。
如下有名雲。
然則衆生之性頓盡於五陰之内。
涅盤至道獨建於三有之外等。
今大乘衆生即涅盤。
體無不遍。
用無不極。
何有界内外之殊也。
疏。
條謂等者。
謂将演論條段布列於文牒之十。
繕。
營也。
班。
布也。
疏。
西來下。
謂五天竺國鄉音不同。
如此方燕鄉越裡之殊呼。
楚國秦邦之異說。
疏。
十演等者。
謂此論初略示名義。
直談自性清淨之體以為宗極。
然後折而演之。
仿。
法也。
命。
召也。
彼雲。
開宗明義章第一。
謂於此一章亦略張孝道之宗。
明其孝為至德要道之本。
然後述天子諸侯等五人所行不同。
同歸于孝。
疏。
欲明等者。
謂小乘教中唯說此二為究竟之果。
未知此二應物之迹。
故假有名為難。
論主以一實之理破此二權。
直示大方。
故以無名為演。
折者如水壅塞。
演者如水決通。
然九折之義或唯二乘。
如初三折。
或通三乘。
則第四難差以下皆三乘義。
至文随示。
而十演之義皆一乘也。
竟顯下。
謂有無之迹雖殊而自性之體無異。
疏。
無為等者。
料揀二名随義殊也。
言無為者。
謂四相不遷三際莫易。
又性出自古。
亦無作法及與作者。
息障。
即三障也。
論略示惑苦生死大患也。
欲見下。
此四種惑名四瀑流。
故本經二十七雲。
一者欲瀑。
二者有瀑。
三者見瀑。
四者無明瀑。
釋曰。
欲界之惑除無明名欲瀑。
上二界惑亦除無明名有瀑。
身等諸見名見瀑。
三界無明名無明瀑。
此四能漂有情入生死海。
故雲瀑流。
疏。
義言宅也者。
二十七經雲。
又涅盤者名為屋宅。
能遮煩惱惡風雨故等。
疏。
出現下。
經有十門。
第一名體性真常門。
經說真如實際等為涅盤故。
廣引恐繁。
初二對下。
無聲故寂。
離名也。
無色故寥。
離形也。
由雙離故虛。
虛則無所不遍。
故曠也。
曠。
達也。
大也。
非有非無。
微也。
不出不在。
妙也。
離此諸相。
故曰無相。
妄知有心不能知也。
前離下。
用論即彼真如門中文。
群有下。
謂四洲四惡趣四空并四禅無想與淨居梵王六欲天。
以二十五有屬三界苦果。
故本經第十雲。
說正解脫無二十五有等。
量等者。
齊等也。
據永久亦常義。
疏欲配成四倒。
故雲非空。
非前下。
踵去曰随。
逆來曰迎。
即過未也。
餘可知。
此約下。
明離四權。
潛影四實。
謂離苦顯樂等。
亦如下。
彼二十五雲。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等。
釋曰。
逝。
往也。
言道之大無往而無也。
往而愈極。
故曰遠也。
非獨於遠。
亦反於近。
言無不在也。
然論文亦多拟老氏。
如彼第十四雲。
無狀之狀。
無象之象。
是謂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
随之不見其後等。
故世之淺近者謂此論雜莊老之談。
未知乎假辭以明玄理也。
問。
莊老談道亦數當矣。
與内教何似淺深。
答。
佛教宏深恢懿。
非予所盡識悟。
姑以所得毫芒之見而拟之。
吾宗玄妙。
但說我之本心。
此心之體虛寂也。
之用靈明也。
八萬塵勞本離也。
恒沙性德本具也。
迷是心而凡夫。
悟是心而聖人。
迷唯轉此心。
心外别無一法。
莊老言道。
或謂道降沖相。
萬物禀之以生成。
或謂萬物自然而然。
無張無主。
率皆心外談理。
有外明無。
細研二家。
天壤自遠。
五眼者。
一肉眼。
見障内之色。
二天眼。
見障外之色。
三法眼。
了諸法之相。
四慧眼。
了諸法之性。
五佛眼。
則悉徹性相。
問。
肉.天.法眼不見可爾。
慧眼.佛眼雲何不見。
甚違本經。
如來了了見於佛性。
答。
二眼俱離見相。
無能所取。
故雲不見。
如無知論雲。
明逾日月而迷昏等。
華嚴下。
第二十八經。
疏。
莊公下。
後二句雲。
一質不成淨穢虧盈。
異質不成一理齊平。
疏。
通引等者。
須菩提無說。
釋梵無聞。
故雲兼也。
反證者。
謂引無言證前言者失真故也。
法華下。
彼第一雲。
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
大品。
即第八九卷以來。
該數品經。
疏。
斯皆者下。
謂唯内證聖智與之相應。
言說轉遠也。
論。
不晦等者。
謂涅盤之體離晝夜寒暑之相。
亦可昭昭於心目之際不晦也。
寂寂於名相之外不明也。
餘義如下。
故疏義引等者。
然經文皆廣不能繁叙。
今取義釋之。
準法華經。
小乘以離虛妄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一切解脫真解脫也。
疏。
初二對等者。
謂有境尋之而五陰蕭然。
非有也。
無鄉求之而靈鑒昭然。
非無也。
二種生死皆苦陰也。
與理下。
謂理智如如非二也。
亦文摭老氏。
彼雲。
抱一為天下式等。
捐。
棄也。
亦本來棄離非适也。
三事即三德秘藏。
如前宗中。
神而等者。
由常湛寂亡照。
故不居其功。
由無功故至功之用立。
無息者下。
雲亭毒蒼生。
疎而不漏等。
經即第四卷義用也。
若各下。
體用各示超。
取其文也。
用可例說者。
靈不竭故抱一。
抱一故神而無功。
無功故至功存。
功存故非無也。
自性涅盤體用融通。
大經二十一雲。
如來涅盤非有非無等。
疏。
四無色者。
即空無邊處等也。
準禅法要解略雲。
一空無邊處。
謂觀色是苦。
若内若外分分析破。
度一切色相等。
二識無邊處。
謂知空中受想行識如病如癰。
更求妙定則離空緣。
知是虛空從識而有。
謂之為真。
但觀於識等。
三無所有處。
行者得識處已更求妙定。
觀識為幻。
不住情。
不住緣。
不住中間。
如是思惟得離識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
謂一切想地皆粗可患。
如病如癰。
如是觀已則離無所有處入非想也。
謂無下地粗想名非想。
有當地微細想故名非非想。
故雲四空。
九地者。
謂欲界一。
五趣雜居地。
色界四。
初禅離欲界生名離生喜樂地。
二禅名定生喜樂地。
三禅名離喜妙樂地。
四禅已離喜樂之念名舍念清淨地。
兼無色四。
名九地也。
治世等者。
班固前漢藝文叙雲。
一曰儒流。
即周.孔等。
二曰道流。
即莊.老等。
三曰陰陽流。
即堯師具茨等。
四曰法流。
即臯陶.甫刑等。
五曰名流。
即高辛氏師赤松子置五行之官等。
六曰墨流。
即墨翟.禽滑等。
七曰縱橫流。
即蘇秦.張儀等。
八曰雜流。
兼儒墨合名法。
議國之事。
九曰農流。
即神農.後稷等。
馬遷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衆聖所會者。
智論雲。
魚歸於水。
鳥歸於林。
聖歸涅盤。
法歸分别。
殊途等。
系辭文。
疏。
王宮下。
托寄托也。
謂示生淨飯王宮。
疏。
難測。
用也。
道約。
喻也。
疏。
三乘等者。
以有餘無餘三乘之教皆有。
釋義大同小異。
若小教菩薩亦唯此二。
大心大行則别斷證位。
次則同有宗雲身智未盡名有餘。
若大乘者。
大鈔引遠公雲。
二死因盡名有餘。
若法相則通說四種唯識雲。
一有餘依涅盤。
謂即真如出煩惱礙。
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
故名涅盤等。
此論有名者但折二種。
不折所餘。
乘如下。
謂乘運三十七菩提分法來至道樹而成正覺。
此釋如來也。
揀於下。
謂二乘菩薩雖亦名覺。
覺而未極。
佛果覺圓。
故稱大也。
小乘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五分法身。
依報下。
毗婆沙第一雲。
色身是法身器。
法身所依故。
據此則以法身依報身也。
八解者下。
俱舍二十九雲。
解脫有八種。
一内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二内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無色定為次四解脫。
滅受想定為第八解脫。
八中前三無貪為性。
次四各以本地定善為性。
第八解脫即滅盡定等。
謂念下。
擇法.精進.喜.念.定.舍.輕安為七覺支。
大小下。
大鈔引小乘教。
說菩薩别修六度各有滿時。
仍滿在頂位。
依四谛理發四弘誓。
由苦谛故發度衆生。
集谛故斷煩惱。
滅谛故成佛果。
道谛故修萬行。
至忍位中趨菩提樹。
世第一心已去。
緣上下八谛發苦法智忍等一十六心。
兼緣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