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五台大萬聖佑國寺開山住持釋源
大白馬寺宗主贈邽國公海印開法
大師長講沙門 文才 述
疏。
本覺下。
依起信釋。
以般若是智慧。
與覺義同故。
龍樹末論呼本始二覺為般若故。
然此本覺即随染之名。
為阿黎邪識一分之義。
故論雲。
此識有二義故。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乃至說名本覺。
即衆生等有者。
謂一切衆生皆有阿黎邪識。
皆有本覺。
大論下。
然論十八卷中翻摩诃般若為大慧。
釋中皆雲智慧。
準此具足應雲大智慧也。
以是有方便之慧。
照于雙空及與空後不空之理。
故名為大。
華嚴下。
具雲。
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颠倒執着而不證得。
二始覺下。
此始覺名對不覺說。
謂本不覺。
今始覺故。
六度是因行。
故雲六度之一。
即般若波羅蜜。
然通淺深者。
二乘之人但學衆生空。
未學法空故。
盡無生智名淺。
般若菩薩習行。
照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乃至十力.不共.一切智等皆緣生性空。
無法可得。
無生如實智名深般若。
此複下。
謂甚深般若。
若依因果二位分之。
以般若之體通因及果故。
因修下。
依起信論。
因有三位。
一者信位。
能覺滅相名初生始覺。
二賢位。
能覺異相名相似始覺。
三者聖位。
能覺住相名随分始覺。
故疏雲曆位等。
二果證等者。
即果位能覺生相。
名究竟始覺。
然始本下。
謂覺至心源以始合本。
無複始本之異。
本來平等。
唯一覺故。
又有三種等者。
宗諸般若釋也。
然大品.放光及大論皆說諸法實相。
故大論第十八雲。
諸法實相是般若波羅蜜等。
然諸法實相必如智雙融。
所證如理亦名實相。
故宗中雲見法實相。
能證之智見此無生實相之理。
亦名無生。
亦名實相般若也。
論初引放光等經雲般若無所有相。
無生滅相等。
通約實相。
然論之所示。
但舉非知非不知。
非有非無。
非斷非常。
離此諸邊名中道般若。
正為實相。
故大論六十一雲。
有相是一邊。
無相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諸法實相等。
二觀照下。
以本智照理。
後得照事。
亦通因果。
可以意得。
三文字下。
勝天王經第六雲。
總持無文字。
文字顯總持。
亦般若也。
故放光二十三雲。
以般若波羅蜜總持諸善功德之法。
此以能诠從所诠故。
故以文字為般若。
大論五十六雲。
般若波羅蜜無諸觀語言相。
而因語言經卷能得此般若。
是故以文字經卷名為般若等。
若雲文字性離即是解脫義。
該實相。
然以文字為門。
亦文字般若。
十二分教即空。
文字即般若也。
仁王經雲。
十方諸佛。
一切菩薩。
不離文字而行實相。
乃至雲。
修文字者亦不着不離。
是名修諸佛智母等。
此論下。
論初未開權實。
及末後寂用同源。
義該實相。
亦本覺離念之般若。
從然則智有窮幽之鑒以下。
開成權實。
即始覺觀照般若。
一論名句即文字般若。
然般若種類尤多。
略示如此。
無知等者。
釋别名也。
此前雲般若亦通名爾。
無知之名特此論有。
下雲等者。
具雲。
将無以般若體性真淨。
本無惑取之知。
不可以知名哉。
又雲。
以有所知。
有所不知等。
二顯真下。
初義如前。
二始覺下。
下雲。
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
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等。
如下廣釋。
實相下。
意以實相同本覺。
觀照同始覺。
以體無二故。
若約诠門細推。
則實相寬。
本覺狹也。
何者。
實相般若該於諸法。
通乎因果。
貫心境。
遍染淨。
本覺般若唯因非果。
唯心非境。
唯染非淨等。
今約性同。
故可配例大理也。
文字無知者。
據文字性空。
空即實相之心。
於實相中一切叵說。
非約諸法其性昏鈍以明之。
修文字下。
如前已引。
既依文字以得般若。
故文字即智母。
亦因中談果也。
應知下。
歎勝總結。
據諸部般若皆有歎勝之文。
義類實多。
舉要而言。
一者出生德。
大品舍利品雲。
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三十二相。
亦生十力.四無所畏。
乃至大慈大悲五波羅蜜等。
二總持德。
經說總持一切諸法。
則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解脫勝處遍處。
乃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種智。
諸三昧門。
諸陀羅尼門等淨法功德。
靡不攝也。
三破障德。
破裂。
分裂也。
放光初品雲。
菩薩摩诃薩欲具足薩雲若。
離於生死諸習者。
當學般若波羅蜜。
四證入德。
又雲。
欲過八患.十二衰。
具足佛十力.十八法等。
當習行般若波羅蜜等。
又大品方便品雲。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應學般若波羅蜜等。
優。
勝也。
正覺即佛也。
據梁傳下。
且依傳說盡理言之。
如論所引。
放光.道行等經及智論等。
皆宗依也。
吾解下。
謝猶讓也。
如昙邕傳雲。
恐後不相推謝等。
揖亦相揖讓也。
意雲。
吾於般若知解亦不讓汝。
而論辭典麗當讓汝在前矣。
論者下。
指一論為文字般若可知。
疏。
非知等者。
據論以釋之。
如下引經雲。
真般若者清淨如虛空。
無知無見等。
不有不無者。
謂非有知非無知。
智體妙存。
義理幽密也。
又四句等者。
即有無等四。
下自有之。
大論亦多明。
中道無此諸見故。
三乘下。
諸般若通被三乘。
三乘皆修此智。
各各下。
謂所修之法無異。
為智不同。
故成三乘也。
清涼雲。
聲聞學無生般若者。
便雲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等。
但於嚴土利地不生喜樂而趣於寂。
故成聲聞乘也。
若聞無生。
便知從緣生故無生等。
成緣覺乘。
若聞無生。
便知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
即生滅而無生滅。
不礙於生滅。
以此滅惡生善利自利地。
成菩薩乘。
自乘下。
謂聲聞菩提等。
大品下。
具足雲。
欲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欲得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羅。
當習行般若波羅蜜等。
疏。
正理下。
唐明皇孝經序雲。
至當歸一。
精義無二。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
亦有知之而不正者。
随見各述。
乖於同歸之理。
遂成異端。
紛紛然亂般若之軌轍也。
疏。
天竺等者。
三名之音亦相似。
漢書張骞傳雲。
骞至西域大夏國。
得筇竹杖。
問所從來。
答。
東南二千裡身毒國來。
身(音虔)毒(音笃)。
五印者。
即五印土也。
亦曰五天竺國。
天竺此雲月。
彼有千名。
如贊怛啰等。
此方月名極多。
如丹桂.素娥.玉兔.婵娟等。
西域記雲。
五天分野周九萬裡。
三陲大海。
北背雪山。
彼國四姓頗類此方四民。
婆羅門德尊。
國人敬之。
故雲婆羅門國也。
什公下。
晉書藝術傳及梁傳皆同。
父炎。
亦僧也。
龜茲。
音丘慈。
傳略雲。
聰明有懿節。
将嗣相位。
乃辭避出家。
東度蔥嶺。
龜茲王聞其棄榮。
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請為國師。
王有妹年始二十。
才悟明敏。
過目必能。
一聞即誦。
其體有赤黡。
相法合生智子。
諸國娉之并不肯行。
及見炎。
心欲當之。
乃逼以妻焉。
既而懷什。
什在胎時。
其母慧解倍常。
聞雀黎大寺名德既多。
又有德道之僧。
即與王族貴女德行諸尼。
彌日設供。
請齊聽法。
什母忽自通天竺語。
難問之辭必窮淵緻。
衆鹹歎異。
有羅漢達摩瞿沙曰。
此必懷智子。
為說舍利弗在胎之證(雲雲)。
及生什。
七歲随母。
能以日誦千偈凡三萬二千言。
事具如傳。
言象下。
略例。
曹魏時王弼所着。
以釋易經彖象等義。
言生等二句。
全是彼文也。
言謂卦爻之下所系之辭。
象謂卦爻之象。
此謂因象生言。
因意生象。
故雲爾也。
希夷下。
彼書視之不見章文。
具雲。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緻诘。
故混而為一。
今喻下。
如下雲。
欲言其有無狀無名。
亦可言希夷也。
按什公下。
傳雲。
什初學毗昙。
年九歲時。
從旦至中手寫千偈。
從中至暮亦誦千偈。
随母至罽賓。
遇名德法師盤頭達多。
從受雜藏.中長阿含凡四百萬言。
後又通六足等論。
乃至外道經書四圍五明陰陽星算莫不必盡妙。
達吉兇言。
若符契等。
蘇摩者。
具雲須耶離蘇摩。
才伎絕倫。
專以大乘為化。
國人尊之。
什亦師焉。
阿耨達經。
即大乘經也。
自此專務方等。
歎曰。
吾昔學小乘。
如人以鍮為金也。
又誦中.百.十二門等諸論。
實相者。
即實相般若也。
疏。
異學下。
謂西域外道等異端之學。
亦通指下。
準傳說。
什九歲時。
罽賓國王将試其能。
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
外道輕其年幼。
言頗不遜。
什乘隙挫之。
外道折伏。
又後随母至溫宿國。
彼國有一外道。
神辯英秀。
名振諸國。
手擊王鼓求什論義。
什既至。
以二義相驗。
迷悶自失。
疏。
殊方下。
傳雲。
母别什謂曰。
方等深教。
應大闡真丹。
傳之東土。
汝之力也。
什忻而從之。
至符堅建元十二年。
有星現外國分野。
太史秦雲。
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
堅曰。
朕聞西域有鸠摩羅什。
襄陽有沙門道安。
将非此邪。
至十八年乃遣骁騎将軍呂光等。
帥兵七萬西伐龜茲。
堅謂光曰。
若得羅什馳驿送來。
西出遂破龜茲。
載什而歸。
至涼州。
聞符堅已為姚苌所害。
光乃竊号自立。
改元太安。
又雲。
什停涼積年。
呂光父子(雲雲)。
與疏略同。
在涼下。
始自呂光至呂隆凡三主。
繼立十三年也。
浮沉者。
謂随時高下也。
苟非下。
系辭文。
疏。
苌子興等者。
興。
字子略。
星紀下。
依瑤疏叙之。
按智論後序雲。
鸠摩羅耆婆以弘始三年歲在辛醜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等。
梁傳下亦全略。
傳文據通鑒說。
秦王興以鸠摩羅什為國師。
奉之如神。
親帥群臣及沙門聽羅什講佛經。
又命羅什翻譯西域經論三百餘卷。
大營塔寺。
沙門坐禅者常以千數。
公卿已下皆奉佛。
由是州郡化之。
事佛者十室而九。
疏。
大品下。
放光及小品般若亦同西域呼漢國為震旦。
亦曰支那。
或有翻雲思惟國。
東北者。
華嚴菩薩住處品雲。
東北方有山名曰清涼等。
然諸傳及地裡圖等。
皆指佛國在西南。
疏。
王謙下。
故準通鑒亦雲興即皇帝位。
然論主既當代之僧。
應備識國禮。
故論但言天王。
不言皇帝。
知秦主之謙也。
準儒書稱皇帝王霸。
約德業輕重為言。
包犧.神農.黃帝謂之三皇。
皇。
大也。
言内外無為。
行大道也。
少昊.颛顼.高辛.唐堯.虞舜謂之五帝。
帝。
體也。
内體無為。
迹涉有為。
行常道也。
夏.殷.周三代謂之三王。
以德行仁者也。
齊桓.晉文等謂之五霸。
以力假仁者也。
準國史。
秦始皇平定六國。
以為道過三皇。
德兼五帝。
自号曰始皇帝。
後之國君亦皆效之。
然二秦初起皆即天王位。
疑興亦去皇帝号也。
春秋下。
春秋尊周天子為天王。
如晉文公召天王於河陽之類是也。
遊刃下。
莊子養生主篇。
略雲。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手足之運合舞。
奏刀之響中音。
文惠君歎曰。
善哉。
技蓋至此乎。
庖丁對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
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
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
未嘗見全牛也。
彼節者有間。
而刀刃者無厚。
以無厚入有間。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文多如彼。
蒼蒼。
即萬物之氣色也。
亦可下。
以儒書分四時為四天。
春曰蒼天。
亦謂物至春時蒼蒼然也。
莊子逍遙篇雲。
天之蒼蒼。
其正色也。
春天主生。
故雲蒼蒼。
随俗說此。
以内教但雲衆生不言天生也。
所天者。
儒書說天有二。
一穹天名天。
二君主名天。
皆以恩覆萬物。
百姓仰戴故也。
金河下。
即拘屍羅國之河名。
如來示迹。
說涅盤經處。
彼經第三卷雲。
如來今以無上正法。
付燭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是諸國王及四部衆。
應當勸勵諸學人等。
令得增上戒.定.智慧。
若有不學是三品法。
懈怠破戒毀正法者。
王者大臣四部之衆應當苦治。
依仗者。
憑托也。
疏。
義學下。
喜祥傳雲。
一曰譯經。
如摩騰.竺法蘭等。
二曰義解。
如安公.遠公等。
三曰神異。
如杯度.史宗等。
四曰習禅。
如僧光.慧嵬等。
五曰明律。
如昙猷.僧業等。
六曰遺身。
如僧富.昙稱等。
七曰誦經。
如昙邃.道冏等。
八曰興福。
如慧達.慧力等。
九曰經師。
如法橋.昙鑰等。
十曰唱道。
如道照.昙颕等。
草堂寺者。
晉書與梁傳少有不同。
晉書略雲。
什與秦之君臣說法。
忽下座啟帝曰。
吾夢二小兒登吾肩。
有欲障。
須婦人。
興遣二妓進之。
一交而生二子。
梁傳雲。
姚主常謂什曰。
大士聰悟。
天下莫二。
若一旦後世。
何可使法種有嗣。
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
自是别居廨舍。
以草為之。
時人呼為草堂。
世有題雲。
十房美女遮俗眼。
一缽金針見佛心。
又雲。
什之受妓。
諸僧多效之。
什引衆聚針盈缽。
謂曰。
能食此者可相效焉。
因舉。
舉進針如常食焉。
諸僧乃止。
層觀者。
即今之樓閣之類。
晉書下。
所載與什公本傳略同。
疏。
世多下。
如法華.金剛.般若等經。
人多傳誦。
注時猶此也者。
尚書雲。
時日害喪。
予及女皆亡。
彼解曰。
時是也。
若轉訓是此也。
非言下。
文亦逼似莊子。
莊子知北遊篇雲。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
登隐弅之丘。
遇無為謂。
問曰。
何思知道。
何處安道。
何從得道。
三問而不答。
非不欲答。
不知所以答也。
知乃反於白水之南。
登孤阕之上。
見狂屈。
而又問之。
狂屈曰。
唉。
予知之。
将語若中。
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又反問於黃帝。
答曰。
無思知道。
無處安道。
無從得道。
知曰。
我與若知之。
彼與彼不知也。
黃帝曰。
無為謂真是也。
狂屈似之。
我與汝終不近也。
莊子下。
即天地篇雲。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
還歸。
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
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得之。
黃帝曰。
異哉。
象罔乃以得之乎。
一本亦作罔象也。
舊本下。
此誠悞寫。
不應承謬。
定宗者。
定無知為宗也。
決。
分判也。
亦斷也。
擇。
揀擇也。
疏。
四相下。
謂般若真如無緣生緣滅之相。
圓覺序雲。
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
四山即生老病死也。
亦名四相。
賢首雲。
非生非滅。
四相之所不遷。
無去無來。
三際莫之能易。
皆叙真心也。
疏。
略标下。
謂略标二經之意。
下論廣釋此也。
謂真心下。
通有三句。
初句屬體。
後二句如次釋前兩句。
疏。
舉妄者。
緣生之識名為妄識。
随緣起滅。
故丈夫者。
密嚴第二雲。
能持世間因。
所謂阿賴邪。
第八丈夫識。
運動於一切。
釋曰。
如世之丈夫。
能任重事。
又能與物。
為其依止故。
此識亦爾。
能持世間色心種子。
亦能與諸法作依止。
故喻之。
秖臨下。
潛依圓覺疏叙之。
法相說第八識能緣根身器界種子。
常侍等者。
謂賴邪如君。
常侍如侍若近臣。
即第七識也。
以此識有恒審思量之用。
又常執第八見分為自内我。
故名常侍。
持猶執也。
謀臣等者。
第六識也。
此識内依末那。
外緣五塵。
亦遍緣三世。
所緣之境。
獨影及性。
獨影體虛如兔角龜毛。
性境依他。
自性非有。
諸經亦喻如幻夢也。
此識能分别計慮。
故名謀臣。
五将等者。
即眼等五識也。
此之五識取外五塵。
猛利先鋒。
故喻為将。
擊。
攻也。
嚣。
擾也。
各有下。
如前八識所知之境。
各有分齊。
互不相通。
故楞嚴經雲。
見不超色。
聽不出聲。
又皆妄心分别。
故疏雲知亦何真。
後四句等者。
明般若真心也。
初釋翻前妄心也。
本覺下。
約當體明也可知。
良以下。
出一切知之所以也。
即智之體。
即真如也。
擴。
張大也。
充。
遍也。
無外遍之極也。
佛性論即彼第二如來藏品具雲。
所言藏者。
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内。
故名為藏。
以如如智。
稱如如境。
故一切衆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
并為如來之所攝持。
故名所藏。
衆生謂如來藏。
況法下。
前解法居智内。
法非是心。
此解法依
本覺下。
依起信釋。
以般若是智慧。
與覺義同故。
龍樹末論呼本始二覺為般若故。
然此本覺即随染之名。
為阿黎邪識一分之義。
故論雲。
此識有二義故。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乃至說名本覺。
即衆生等有者。
謂一切衆生皆有阿黎邪識。
皆有本覺。
大論下。
然論十八卷中翻摩诃般若為大慧。
釋中皆雲智慧。
準此具足應雲大智慧也。
以是有方便之慧。
照于雙空及與空後不空之理。
故名為大。
華嚴下。
具雲。
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但以妄想颠倒執着而不證得。
二始覺下。
此始覺名對不覺說。
謂本不覺。
今始覺故。
六度是因行。
故雲六度之一。
即般若波羅蜜。
然通淺深者。
二乘之人但學衆生空。
未學法空故。
盡無生智名淺。
般若菩薩習行。
照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乃至十力.不共.一切智等皆緣生性空。
無法可得。
無生如實智名深般若。
此複下。
謂甚深般若。
若依因果二位分之。
以般若之體通因及果故。
因修下。
依起信論。
因有三位。
一者信位。
能覺滅相名初生始覺。
二賢位。
能覺異相名相似始覺。
三者聖位。
能覺住相名随分始覺。
故疏雲曆位等。
二果證等者。
即果位能覺生相。
名究竟始覺。
然始本下。
謂覺至心源以始合本。
無複始本之異。
本來平等。
唯一覺故。
又有三種等者。
宗諸般若釋也。
然大品.放光及大論皆說諸法實相。
故大論第十八雲。
諸法實相是般若波羅蜜等。
然諸法實相必如智雙融。
所證如理亦名實相。
故宗中雲見法實相。
能證之智見此無生實相之理。
亦名無生。
亦名實相般若也。
論初引放光等經雲般若無所有相。
無生滅相等。
通約實相。
然論之所示。
但舉非知非不知。
非有非無。
非斷非常。
離此諸邊名中道般若。
正為實相。
故大論六十一雲。
有相是一邊。
無相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
是諸法實相等。
二觀照下。
以本智照理。
後得照事。
亦通因果。
可以意得。
三文字下。
勝天王經第六雲。
總持無文字。
文字顯總持。
亦般若也。
故放光二十三雲。
以般若波羅蜜總持諸善功德之法。
此以能诠從所诠故。
故以文字為般若。
大論五十六雲。
般若波羅蜜無諸觀語言相。
而因語言經卷能得此般若。
是故以文字經卷名為般若等。
若雲文字性離即是解脫義。
該實相。
然以文字為門。
亦文字般若。
十二分教即空。
文字即般若也。
仁王經雲。
十方諸佛。
一切菩薩。
不離文字而行實相。
乃至雲。
修文字者亦不着不離。
是名修諸佛智母等。
此論下。
論初未開權實。
及末後寂用同源。
義該實相。
亦本覺離念之般若。
從然則智有窮幽之鑒以下。
開成權實。
即始覺觀照般若。
一論名句即文字般若。
然般若種類尤多。
略示如此。
無知等者。
釋别名也。
此前雲般若亦通名爾。
無知之名特此論有。
下雲等者。
具雲。
将無以般若體性真淨。
本無惑取之知。
不可以知名哉。
又雲。
以有所知。
有所不知等。
二顯真下。
初義如前。
二始覺下。
下雲。
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
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等。
如下廣釋。
實相下。
意以實相同本覺。
觀照同始覺。
以體無二故。
若約诠門細推。
則實相寬。
本覺狹也。
何者。
實相般若該於諸法。
通乎因果。
貫心境。
遍染淨。
本覺般若唯因非果。
唯心非境。
唯染非淨等。
今約性同。
故可配例大理也。
文字無知者。
據文字性空。
空即實相之心。
於實相中一切叵說。
非約諸法其性昏鈍以明之。
修文字下。
如前已引。
既依文字以得般若。
故文字即智母。
亦因中談果也。
應知下。
歎勝總結。
據諸部般若皆有歎勝之文。
義類實多。
舉要而言。
一者出生德。
大品舍利品雲。
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三十二相。
亦生十力.四無所畏。
乃至大慈大悲五波羅蜜等。
二總持德。
經說總持一切諸法。
則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解脫勝處遍處。
乃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種智。
諸三昧門。
諸陀羅尼門等淨法功德。
靡不攝也。
三破障德。
破裂。
分裂也。
放光初品雲。
菩薩摩诃薩欲具足薩雲若。
離於生死諸習者。
當學般若波羅蜜。
四證入德。
又雲。
欲過八患.十二衰。
具足佛十力.十八法等。
當習行般若波羅蜜等。
又大品方便品雲。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應學般若波羅蜜等。
優。
勝也。
正覺即佛也。
據梁傳下。
且依傳說盡理言之。
如論所引。
放光.道行等經及智論等。
皆宗依也。
吾解下。
謝猶讓也。
如昙邕傳雲。
恐後不相推謝等。
揖亦相揖讓也。
意雲。
吾於般若知解亦不讓汝。
而論辭典麗當讓汝在前矣。
論者下。
指一論為文字般若可知。
疏。
非知等者。
據論以釋之。
如下引經雲。
真般若者清淨如虛空。
無知無見等。
不有不無者。
謂非有知非無知。
智體妙存。
義理幽密也。
又四句等者。
即有無等四。
下自有之。
大論亦多明。
中道無此諸見故。
三乘下。
諸般若通被三乘。
三乘皆修此智。
各各下。
謂所修之法無異。
為智不同。
故成三乘也。
清涼雲。
聲聞學無生般若者。
便雲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等。
但於嚴土利地不生喜樂而趣於寂。
故成聲聞乘也。
若聞無生。
便知從緣生故無生等。
成緣覺乘。
若聞無生。
便知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
即生滅而無生滅。
不礙於生滅。
以此滅惡生善利自利地。
成菩薩乘。
自乘下。
謂聲聞菩提等。
大品下。
具足雲。
欲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欲得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羅。
當習行般若波羅蜜等。
疏。
正理下。
唐明皇孝經序雲。
至當歸一。
精義無二。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
亦有知之而不正者。
随見各述。
乖於同歸之理。
遂成異端。
紛紛然亂般若之軌轍也。
疏。
天竺等者。
三名之音亦相似。
漢書張骞傳雲。
骞至西域大夏國。
得筇竹杖。
問所從來。
答。
東南二千裡身毒國來。
身(音虔)毒(音笃)。
五印者。
即五印土也。
亦曰五天竺國。
天竺此雲月。
彼有千名。
如贊怛啰等。
此方月名極多。
如丹桂.素娥.玉兔.婵娟等。
西域記雲。
五天分野周九萬裡。
三陲大海。
北背雪山。
彼國四姓頗類此方四民。
婆羅門德尊。
國人敬之。
故雲婆羅門國也。
什公下。
晉書藝術傳及梁傳皆同。
父炎。
亦僧也。
龜茲。
音丘慈。
傳略雲。
聰明有懿節。
将嗣相位。
乃辭避出家。
東度蔥嶺。
龜茲王聞其棄榮。
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請為國師。
王有妹年始二十。
才悟明敏。
過目必能。
一聞即誦。
其體有赤黡。
相法合生智子。
諸國娉之并不肯行。
及見炎。
心欲當之。
乃逼以妻焉。
既而懷什。
什在胎時。
其母慧解倍常。
聞雀黎大寺名德既多。
又有德道之僧。
即與王族貴女德行諸尼。
彌日設供。
請齊聽法。
什母忽自通天竺語。
難問之辭必窮淵緻。
衆鹹歎異。
有羅漢達摩瞿沙曰。
此必懷智子。
為說舍利弗在胎之證(雲雲)。
及生什。
七歲随母。
能以日誦千偈凡三萬二千言。
事具如傳。
言象下。
略例。
曹魏時王弼所着。
以釋易經彖象等義。
言生等二句。
全是彼文也。
言謂卦爻之下所系之辭。
象謂卦爻之象。
此謂因象生言。
因意生象。
故雲爾也。
希夷下。
彼書視之不見章文。
具雲。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緻诘。
故混而為一。
今喻下。
如下雲。
欲言其有無狀無名。
亦可言希夷也。
按什公下。
傳雲。
什初學毗昙。
年九歲時。
從旦至中手寫千偈。
從中至暮亦誦千偈。
随母至罽賓。
遇名德法師盤頭達多。
從受雜藏.中長阿含凡四百萬言。
後又通六足等論。
乃至外道經書四圍五明陰陽星算莫不必盡妙。
達吉兇言。
若符契等。
蘇摩者。
具雲須耶離蘇摩。
才伎絕倫。
專以大乘為化。
國人尊之。
什亦師焉。
阿耨達經。
即大乘經也。
自此專務方等。
歎曰。
吾昔學小乘。
如人以鍮為金也。
又誦中.百.十二門等諸論。
實相者。
即實相般若也。
疏。
異學下。
謂西域外道等異端之學。
亦通指下。
準傳說。
什九歲時。
罽賓國王将試其能。
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
外道輕其年幼。
言頗不遜。
什乘隙挫之。
外道折伏。
又後随母至溫宿國。
彼國有一外道。
神辯英秀。
名振諸國。
手擊王鼓求什論義。
什既至。
以二義相驗。
迷悶自失。
疏。
殊方下。
傳雲。
母别什謂曰。
方等深教。
應大闡真丹。
傳之東土。
汝之力也。
什忻而從之。
至符堅建元十二年。
有星現外國分野。
太史秦雲。
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
堅曰。
朕聞西域有鸠摩羅什。
襄陽有沙門道安。
将非此邪。
至十八年乃遣骁騎将軍呂光等。
帥兵七萬西伐龜茲。
堅謂光曰。
若得羅什馳驿送來。
西出遂破龜茲。
載什而歸。
至涼州。
聞符堅已為姚苌所害。
光乃竊号自立。
改元太安。
又雲。
什停涼積年。
呂光父子(雲雲)。
與疏略同。
在涼下。
始自呂光至呂隆凡三主。
繼立十三年也。
浮沉者。
謂随時高下也。
苟非下。
系辭文。
疏。
苌子興等者。
興。
字子略。
星紀下。
依瑤疏叙之。
按智論後序雲。
鸠摩羅耆婆以弘始三年歲在辛醜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等。
梁傳下亦全略。
傳文據通鑒說。
秦王興以鸠摩羅什為國師。
奉之如神。
親帥群臣及沙門聽羅什講佛經。
又命羅什翻譯西域經論三百餘卷。
大營塔寺。
沙門坐禅者常以千數。
公卿已下皆奉佛。
由是州郡化之。
事佛者十室而九。
疏。
大品下。
放光及小品般若亦同西域呼漢國為震旦。
亦曰支那。
或有翻雲思惟國。
東北者。
華嚴菩薩住處品雲。
東北方有山名曰清涼等。
然諸傳及地裡圖等。
皆指佛國在西南。
疏。
王謙下。
故準通鑒亦雲興即皇帝位。
然論主既當代之僧。
應備識國禮。
故論但言天王。
不言皇帝。
知秦主之謙也。
準儒書稱皇帝王霸。
約德業輕重為言。
包犧.神農.黃帝謂之三皇。
皇。
大也。
言内外無為。
行大道也。
少昊.颛顼.高辛.唐堯.虞舜謂之五帝。
帝。
體也。
内體無為。
迹涉有為。
行常道也。
夏.殷.周三代謂之三王。
以德行仁者也。
齊桓.晉文等謂之五霸。
以力假仁者也。
準國史。
秦始皇平定六國。
以為道過三皇。
德兼五帝。
自号曰始皇帝。
後之國君亦皆效之。
然二秦初起皆即天王位。
疑興亦去皇帝号也。
春秋下。
春秋尊周天子為天王。
如晉文公召天王於河陽之類是也。
遊刃下。
莊子養生主篇。
略雲。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手足之運合舞。
奏刀之響中音。
文惠君歎曰。
善哉。
技蓋至此乎。
庖丁對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
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
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後。
未嘗見全牛也。
彼節者有間。
而刀刃者無厚。
以無厚入有間。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文多如彼。
蒼蒼。
即萬物之氣色也。
亦可下。
以儒書分四時為四天。
春曰蒼天。
亦謂物至春時蒼蒼然也。
莊子逍遙篇雲。
天之蒼蒼。
其正色也。
春天主生。
故雲蒼蒼。
随俗說此。
以内教但雲衆生不言天生也。
所天者。
儒書說天有二。
一穹天名天。
二君主名天。
皆以恩覆萬物。
百姓仰戴故也。
金河下。
即拘屍羅國之河名。
如來示迹。
說涅盤經處。
彼經第三卷雲。
如來今以無上正法。
付燭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是諸國王及四部衆。
應當勸勵諸學人等。
令得增上戒.定.智慧。
若有不學是三品法。
懈怠破戒毀正法者。
王者大臣四部之衆應當苦治。
依仗者。
憑托也。
疏。
義學下。
喜祥傳雲。
一曰譯經。
如摩騰.竺法蘭等。
二曰義解。
如安公.遠公等。
三曰神異。
如杯度.史宗等。
四曰習禅。
如僧光.慧嵬等。
五曰明律。
如昙猷.僧業等。
六曰遺身。
如僧富.昙稱等。
七曰誦經。
如昙邃.道冏等。
八曰興福。
如慧達.慧力等。
九曰經師。
如法橋.昙鑰等。
十曰唱道。
如道照.昙颕等。
草堂寺者。
晉書與梁傳少有不同。
晉書略雲。
什與秦之君臣說法。
忽下座啟帝曰。
吾夢二小兒登吾肩。
有欲障。
須婦人。
興遣二妓進之。
一交而生二子。
梁傳雲。
姚主常謂什曰。
大士聰悟。
天下莫二。
若一旦後世。
何可使法種有嗣。
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
自是别居廨舍。
以草為之。
時人呼為草堂。
世有題雲。
十房美女遮俗眼。
一缽金針見佛心。
又雲。
什之受妓。
諸僧多效之。
什引衆聚針盈缽。
謂曰。
能食此者可相效焉。
因舉。
舉進針如常食焉。
諸僧乃止。
層觀者。
即今之樓閣之類。
晉書下。
所載與什公本傳略同。
疏。
世多下。
如法華.金剛.般若等經。
人多傳誦。
注時猶此也者。
尚書雲。
時日害喪。
予及女皆亡。
彼解曰。
時是也。
若轉訓是此也。
非言下。
文亦逼似莊子。
莊子知北遊篇雲。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
登隐弅之丘。
遇無為謂。
問曰。
何思知道。
何處安道。
何從得道。
三問而不答。
非不欲答。
不知所以答也。
知乃反於白水之南。
登孤阕之上。
見狂屈。
而又問之。
狂屈曰。
唉。
予知之。
将語若中。
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又反問於黃帝。
答曰。
無思知道。
無處安道。
無從得道。
知曰。
我與若知之。
彼與彼不知也。
黃帝曰。
無為謂真是也。
狂屈似之。
我與汝終不近也。
莊子下。
即天地篇雲。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
還歸。
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
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得之。
黃帝曰。
異哉。
象罔乃以得之乎。
一本亦作罔象也。
舊本下。
此誠悞寫。
不應承謬。
定宗者。
定無知為宗也。
決。
分判也。
亦斷也。
擇。
揀擇也。
疏。
四相下。
謂般若真如無緣生緣滅之相。
圓覺序雲。
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
四山即生老病死也。
亦名四相。
賢首雲。
非生非滅。
四相之所不遷。
無去無來。
三際莫之能易。
皆叙真心也。
疏。
略标下。
謂略标二經之意。
下論廣釋此也。
謂真心下。
通有三句。
初句屬體。
後二句如次釋前兩句。
疏。
舉妄者。
緣生之識名為妄識。
随緣起滅。
故丈夫者。
密嚴第二雲。
能持世間因。
所謂阿賴邪。
第八丈夫識。
運動於一切。
釋曰。
如世之丈夫。
能任重事。
又能與物。
為其依止故。
此識亦爾。
能持世間色心種子。
亦能與諸法作依止。
故喻之。
秖臨下。
潛依圓覺疏叙之。
法相說第八識能緣根身器界種子。
常侍等者。
謂賴邪如君。
常侍如侍若近臣。
即第七識也。
以此識有恒審思量之用。
又常執第八見分為自内我。
故名常侍。
持猶執也。
謀臣等者。
第六識也。
此識内依末那。
外緣五塵。
亦遍緣三世。
所緣之境。
獨影及性。
獨影體虛如兔角龜毛。
性境依他。
自性非有。
諸經亦喻如幻夢也。
此識能分别計慮。
故名謀臣。
五将等者。
即眼等五識也。
此之五識取外五塵。
猛利先鋒。
故喻為将。
擊。
攻也。
嚣。
擾也。
各有下。
如前八識所知之境。
各有分齊。
互不相通。
故楞嚴經雲。
見不超色。
聽不出聲。
又皆妄心分别。
故疏雲知亦何真。
後四句等者。
明般若真心也。
初釋翻前妄心也。
本覺下。
約當體明也可知。
良以下。
出一切知之所以也。
即智之體。
即真如也。
擴。
張大也。
充。
遍也。
無外遍之極也。
佛性論即彼第二如來藏品具雲。
所言藏者。
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内。
故名為藏。
以如如智。
稱如如境。
故一切衆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
并為如來之所攝持。
故名所藏。
衆生謂如來藏。
況法下。
前解法居智内。
法非是心。
此解法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