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心現。
無法非心也。
疏。
文似等者。
如老氏雲。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又雲。
知其白。
守其黑。
又雲。
虛其心。
實其腹。
又雲。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又雲。
挫其銳。
解其紛。
又雲。
杳兮冥其中有精。
皆與此文相似。
義實非也。
疏釋之義。
皆依内教釋之可見。
返照等者。
不存智體。
即歸寂也。
金光下。
彼經第一。
具雲。
佛果無别色聲功德。
唯有如如。
及如如智獨存。
以如智無二。
故言獨也。
目深曰窅。
今取深義。
慈恩下。
即大乘法師所作瑞應疏序文。
質。
體也。
即法身真理。
故雲正同。
自下等者。
分文屬體也。
二谛乃所照之境。
二智即能照之心。
照理照事俱名觀照般若也。
以演下。
會通宗本可知。
疏。
幽屬等者。
明二智雙照真俗。
俱無知也。
真谛下。
順下以緣求知之義釋也。
謂真谛非有無之相。
真智非有無之知。
神謂等者。
謂達俗之智。
不徐而徐。
不疾而疾。
恍焉而來。
[惚-勿+(句-口+ㄆ)]焉而往。
常情難測。
故名曰神。
系辭雲。
神也者。
妙萬物而為言也。
感之下。
明有知也。
然水下。
顯無知也。
無緣之悲者。
即三緣之一也。
一曰衆生緣。
見有衆生可化也。
二曰法緣。
但見衆生緣生之法。
五蘊四大假和合爾。
莊子亦雲。
假以異物合成一體。
三曰無緣。
見生界空無可化者。
白樂天八漸偈略雲。
苦既非真。
悲亦是假。
是故衆生。
實無度者。
三緣化物始名大化。
無相之願者。
即衆生無邊誓願度之願也。
以無能度所度之念。
故名無相。
亦三解脫門也。
觀機下。
問意謂觀所化之機可度不可度。
審能化之法宜大宜小等。
似有知也。
答意如下論雲。
千機頓赴而不撓其神。
又雲。
又非不應。
但是不應應爾。
此義應由機感不在於聖。
華嚴偈雲。
但随其自心。
為說如是法。
教合下。
釋成觀審之義。
亦衆生之心也。
餘可知。
疏。
神用等者。
謂權智入生死有境以化生也。
正智下。
謂此智照法各無自性。
唯見實相。
無得非得。
非證不證。
事何能礙。
引大疏。
正唯權智亦即實智。
以一念具故。
非太異也。
疏。
恐人下。
以雖等文勢含於縱奪。
恐有疑雲。
正智居於事外。
應離有證空。
事智超於世表。
應非度生界。
故論雲爾。
所引起信。
即真如門文。
疏。
初二句等者。
謂事智順機。
小大合宜。
權道推移。
不失撫會。
無窮者。
以生界無盡。
故悲願無窮。
随他下。
即涅盤文。
彼三十五略雲。
如我所說十二部經。
或随自意說。
或随他意說。
或随自他意說。
然文甚廣多。
疏中略出一義也。
大底說自所證一實之道。
為随自語随宜之談。
諸乘差别為随他語。
半實半權。
為随自他語也。
清涼.圭山皆如此會。
疏。
欲揀等者。
詳前後論文非有非無之義而有二别。
前約知見以辨有無。
此依體性以辨有無也。
雖真照下。
炳。
明也。
直據正體以示之。
謂即寂而照。
功用炳然。
亦非有如虛空。
若妄計為有。
乃落常見之坑也。
雖妙湛下。
謂即照而寂。
心境兼亡。
杳然無朕。
亦非無如兔角。
若情計謂無。
即落斷見之坑也。
妙存者。
謂般若之體。
不出有無亦不在有無。
而妙體存焉。
疏。
即心等者。
謂無師自然之智。
非因所作。
非緣所生。
心與境而兼亡。
名及相而雙寂也。
諸法下。
此句顯真智覺法之性。
萬緣下。
此句明俗智覺法之相。
由覺法性相。
故名聖人。
故佛地論第一釋佛義雲。
謂具一切智.一切種智。
離煩惱障及所知障。
於一切法.一切種相。
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
如睡夢覺。
如蓮華開。
故名為佛力。
通者謂十力六神通也。
依心說之而名十智。
能勝伏他亦名十力。
寄於根境所用無礙名六通也。
疏。
正漚下。
此亦取宗中之義釋之。
義利下。
義用利生名為義利。
如圭山雲。
作有義事。
非仁義之義。
疏。
少選者。
謂頃刻少時也。
非直下。
依般若等經釋之。
即能所兼亡。
沒同果海。
有無不可名。
故言無道處。
寂用不可狀。
故心無行處。
疏。
淨名。
即彼經初卷中文。
心即黎邪和合識也。
意即末那識。
放光下。
義引。
亦初句寂也。
後句照也。
聖迹下。
大鈔雲。
古譯句為迹。
如尋迹得兔。
尋句得義。
論意總以聖教為迹也。
疏。
以所觀等者。
約二谛之境明二智之心也。
謂所觀真谛。
絕有無一異等諸相。
緻令能觀之心亦可亡於有無等知也。
苟無有無等知。
又何以寄懷也。
故知知自無知也。
心境下。
分論。
初二句先心後境。
後二句先境後心。
以心下。
二義出心境先後所以。
不以下。
孟子雲。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
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為得之矣。
準此不可執其辭之前後謂理有左右也。
疏。
前二句等者。
依即寂之照雲知雲為。
然般若之法非定有知。
非定無知。
皆不可取。
不可說也。
般若下。
潛引金剛經。
彼雲。
是諸衆生若心取相。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是故下。
謂不住有得卻住無得。
亦不可也。
故大鈔雲。
遣之又遣之以至於無遣。
若以無遣遣遣。
無遣亦迹。
何以故。
有所得故。
逈然下。
亦法界觀文。
逈。
遠也。
謂情盡見除。
寂然亡照。
心無所寄。
即此無寄無得之心。
成非知非見之般若。
然燈下。
亦金剛經。
略雲。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疏。
自下等者。
叙下問答之大意。
粗。
略也。
貫網之繩名綱。
餘可解。
疏。
難曰等者。
疏義如次略釋二智之相。
諸法之實者。
實性也。
釋論中物物斯照。
言盡者。
釋知無所遺。
權智下。
釋動與事會。
事亦物也。
必有等者。
以知會當然故雲不虛也。
疏。
初句下。
亦叙設救也。
此同下。
彼天長地久篇略雲。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不矜下。
矜。
誇誕也。
恃。
負恃也。
如人薄有技能。
外則矜誇。
内則負恃。
君子反之。
内如不有。
外亦不矜。
故雲忘知等也。
此乃賓家會主家無知之義。
若爾下。
謂若不矜恃忘知會為無知者。
此則但是聖人等(雲雲)。
為物等者。
物亦衆人也。
推。
讓也。
戴。
頂戴也。
如人虛心實德。
忘其知會所長。
人反推讓。
竟以知會歸之。
是聖人本忘其私而反得其私也。
然解老氏者亦有偎并内教之說。
似非老氏本意。
故依古解直消其文。
令人易解爾。
疏。
據上等者。
釋不自有其知也。
然此文勢諸書皆有。
如老氏雲。
生而不有。
尚書說命雲。
有其善。
喪厥善。
矜其能。
喪厥功。
解者曰。
苟有之矜之則私己之心重等。
大禹谟曰。
汝唯不矜。
天下莫與汝争能。
汝唯不伐。
天下莫與汝争功。
皆謂有而忘其所以有。
謂之不有也。
故論雲。
不自有其知。
非無下。
賓意謂有知而不矜。
隻可雲不有。
不可雲無知。
疏。
二儀下。
以形言之。
蒼蒼而上者名天。
茫茫而下者為地。
以理求之。
天。
陽也。
其象圓。
地。
陰也。
其象方。
以色言之。
天玄也。
地黃也。
故周易雲。
夫玄黃者。
天地之雜也。
天玄而地黃。
說文曰。
天。
巅也。
高而無上也。
地。
低也。
又易也。
謂懷任萬物變易發生也。
略釋如此。
内教如劫章頌。
文出下。
即彼天地不仁章。
具雲。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刍狗。
刍。
草也。
縛刍為狗。
将以為祭。
祭了棄之。
如莊子雲。
刍狗之将進也。
巾以文繡。
屍祝齋戒而将之天地。
無私者。
無生物負恃之私。
林希逸雲。
言與物相忘也。
餘義如疏。
論意雲下。
謂聖人大悲權智普度一切。
長辭生死之鄉。
永趣涅盤之苑。
雖天地生物之功未高於此。
然無緣下。
釋不仁也。
不住化相者。
應雲。
不住化。
不化相也。
金剛下。
卵.胎.濕.化謂之四生。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通名九類。
經具雲。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疏中摘經間而釋之。
義在易曉。
而無有下。
複是彼經第十七分之文。
然上疏義皆約悲智相導化而無化以釋不仁。
若取上下論文之意釋之者。
感無不應。
功高也。
應由感起。
初不在聖。
不仁也。
故下論雲。
應而不為。
因而不施。
又雲。
纭纭自彼。
於我何為等。
都無下。
以智照理。
不存照相。
義言昏也。
餘可知。
疏。
我言下。
謂木石無情之流。
頑冥之物。
雖曰無知。
非般若之無知。
所以揀也。
期。
舊作其。
悞書。
疏。
神妙下。
釋神明也。
然出周易上系雲。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餘疏可解。
但矜恃互出以就句便。
此謂般若有知。
但是神明。
亦非不矜不恃之情。
所以揀也。
比無相下。
有以不矜為無知般若。
未識論文簡别之理。
故此雲爾。
顔子下。
論語文。
曾子歎顔子曰。
以能問於不能。
以多問於寡。
有若無。
實若虛。
謂顔淵虛心不矜不恃也。
孟反下。
伐。
矜伐也。
事出春秋。
論語雲。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
将入門。
策其馬曰。
非敢後也。
馬不進也。
解曰。
之反。
魯人也。
魯與齊戰。
魯師敗奔之。
反殿後。
以護魯軍。
方議行賞。
之反至國門。
佯抽箭鞭馬。
以謂馬困不能進行。
非敢殿後以護軍也。
軍前曰啟。
後曰殿。
在魯哀公十一年。
此亦虛懷忘功不矜不恃之流。
可為世之賢哲。
豈入理之聖人乎。
論意以儒老不矜不恃之理。
恐濫無知無見之心。
故甄别研審。
假問答以揀之。
柰何反取不矜即為無知。
令人拂臂爾。
疏。
複審下。
全舉前難以審賓意也。
賓意謂聖人有而不居。
非無知也。
疏。
無乃下。
然外書多有疏略雲爾。
疏。
大品下。
歎淨品亦雲。
虛空清淨故般若清淨等。
絕相者。
絕知見作緣之相也。
大論六十五雲。
作有二種。
一人作。
如布施等。
二法作。
如火燒等。
般若非此。
故雲無作。
無師者。
非緣生故。
自然者。
非因作也。
意謂本覺般若。
性出自古。
法爾圓成。
非修非作。
唯寂唯照。
不同始覺因熏而起。
依緣而生。
亦不同法相四智心品種生緣作等。
疏。
豈待等者。
非如小乘滅智厭心。
淪於寂滅。
名無知也。
亦非如莊老之意。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絕聖棄智。
絕仁棄義。
冥冥昧昧。
守樸略昏默之道為無知也。
疏。
假牒下。
論亦太略。
應雲。
若謂般若有知。
但性空。
故經雲清淨者。
疏。
惑智下。
分别之心名為惑智。
四倒有二。
一凡夫本四倒。
謂生死之本。
即以無常見常等故。
二小乘末四倒。
謂生死之末故。
即以常計無常等。
廣如略鈔。
六粗者。
以能分别現識所現六粗等境。
名為智相。
即事識惑也。
疏。
即真谛下。
謂真谛是般若所知之境。
以所知清淨故。
遂令般若亦清淨矣。
疏。
宛然者。
猶居然異也。
疏。
以軌下。
謂真谛若有淺深之迹。
可與般若為軌則。
令知有際限。
今既無之。
豈有不窮之鑒哉。
差亦差遺。
疏。
此但下。
以論初但總相包舉略示之而已。
故此問答漸漸委釋。
非指前四段之宗。
疏。
此難等者。
以知與不知敵體相反。
般若一法兼具二名。
所以難也。
今且下。
依世間道理故。
法爾以來。
由諸有情慣習之力。
依種種物。
立一一名。
召物以通其事。
然成立聖教。
方便施設。
故立三界.九地.谛.緣.學.度等名。
依俗谛說亦皆可名之物也。
故仁王經第一雲。
一切諸名皆假施設。
乃至雲。
諸佛出現。
為有情故。
說於三界六趣染淨無量名字。
名正下。
論語子路章雲。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等。
疏。
二名下。
論語略。
亦應難權雲聖心無為。
又雲無所不為。
疏。
例如下。
上并舉二喻相違之名以況之。
亦分喻也。
以寒暖等體殊。
般若唯一故。
言教下。
言。
名也。
名诠諸法自性。
盡三藏之所說。
理大同也。
立名下。
知者可以名有識。
無知者可以名無情。
水火等皆然。
故疏雲定體。
疏。
此言下。
置舍也。
謂但可依實起名。
依名索實。
雙非下。
謂聖心非有知非無知。
若是二名尤不可俱立也。
疏。
亦義引下。
但合集放光等上下之文引之。
不知下。
正釋論文。
令忘名下。
不可守滞互違之名以定神心。
唯可假乎二名以達妙旨。
謂般若性淨。
本無惑取之知。
可名無知。
名無知者。
意在揀妄。
豈神智之真名。
謂般若靈鑒靡極。
可雲有知。
名有知者。
意表靈明。
亦非神智之本名。
故知聖教立名本為攝機。
於不可明中強名之爾。
故經雲。
無名無說等。
法華亦雲。
但以假名字。
引導諸衆生。
奈何封名之徒随名求實。
守違順之名。
求同異之理。
譬執迹為兔。
認指為月。
此得名失旨之謂也。
疏。
大方便下。
此義前後頻出。
疏。
微妙等者下。
以前引經。
真般若者無知無見等。
用之等者。
聖智之用照理。
而恒遍達事而常周。
聖智苟無。
孰與道遊邪。
亦拟下。
彼谷神章雲。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大論下。
次雲。
順生死流者多着有。
逆生死流者多着無等。
疏。
謂般若等者。
謂照體妙存。
豈斷滅之無。
雖靈鑒炳然。
亦非常存之有。
非一者。
約義異故。
非異者。
約體一故。
中道者。
六十一論雲。
有相是一邊。
無相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等。
疏。
無以等者。
以體一故二名得以相即。
據此約二義而立二名。
非體有二也。
戒止者。
戒其執名之人。
令止之而弗執也。
疏。
法性等者。
釋論之真谛深玄。
論文反明。
疏意順釋。
疏。
反明者。
言經辭反明也。
言見真者證見明見。
非能所見。
疏乃引論。
順示解脫涅盤皆真谛也。
疏。
意雲下。
且示妄心妄境以例真也。
妄心生時托境以起。
故以境為所緣緣也。
真即下。
指定心境。
當證下。
彰有知也。
疏。
文即等者。
大品。
亦第十六卷雲。
佛告須菩提。
若不緣色生識。
是名不見色相。
然二文皆通一切法。
不獨色也。
當知般若見色即是見空。
而不住於色。
經雖言色。
乃即空之色。
空依色顯。
色空一緻。
舉色全真。
疏。
但釋等者。
亦例釋般若不緣色生識也。
此中雖舉五陰。
意以清淨為境。
不對五陰之相。
今且下。
生知則為緣。
不生知則非緣。
今且順問意雲所知即緣也。
究竟下。
指後文。
今真谛曰真。
真則非緣。
真非緣故。
無物從緣而生也。
知言者。
論語雲。
不知言無以為君子也。
謂識中理之言。
謂之知言。
疏。
初句通标者。
明知能知。
該真妄也。
疏。
物者下。
謂心境通呼為物也。
相與者。
相因相待之謂。
與。
同也。
亦共也。
求義無殊。
謂有則同有。
無則同無。
本非下。
大鈔雲。
謂清淨法界。
本無内外。
不屬一多。
令人悟入義分心境。
心則諸佛證之以成法身。
境則諸佛證之以為淨土。
疏中分文屬體。
寂照為一。
心境為一也。
涅盤下。
第二十七雲。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寂照湛然者。
即本論寂用一源。
理極同無。
聖所不能異之義也。
心境互現者。
謂心亦即境之心。
境亦即心之境。
大疏雲。
即心了境界之佛。
即境見唯心如來。
以性融之。
令心境互現。
疏。
真非等者。
謂真谛非緣生之法。
無相無名。
智對之時亦不生知。
是知般若亦非緣生。
妄自下可知。
疏。
所知者等者。
疏釋生有二妄。
知托境而起。
可言生也。
真知本知。
以生訓因也。
真谛等者。
此謂不唯不能生知。
又由真谛軌則令不生知也。
起信雲。
摩诃衍者總說有二種。
一者法。
二者義。
疏解法雲。
法者出大乘法體。
謂自體故。
對智故。
顯義故。
對智名法。
蓋與智為軌則也。
法者。
軌則為義也。
疏。
真則反此者。
謂真智照理。
情盡見除。
無所取相。
相既無
無法非心也。
疏。
文似等者。
如老氏雲。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又雲。
知其白。
守其黑。
又雲。
虛其心。
實其腹。
又雲。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又雲。
挫其銳。
解其紛。
又雲。
杳兮冥其中有精。
皆與此文相似。
義實非也。
疏釋之義。
皆依内教釋之可見。
返照等者。
不存智體。
即歸寂也。
金光下。
彼經第一。
具雲。
佛果無别色聲功德。
唯有如如。
及如如智獨存。
以如智無二。
故言獨也。
目深曰窅。
今取深義。
慈恩下。
即大乘法師所作瑞應疏序文。
質。
體也。
即法身真理。
故雲正同。
自下等者。
分文屬體也。
二谛乃所照之境。
二智即能照之心。
照理照事俱名觀照般若也。
以演下。
會通宗本可知。
疏。
幽屬等者。
明二智雙照真俗。
俱無知也。
真谛下。
順下以緣求知之義釋也。
謂真谛非有無之相。
真智非有無之知。
神謂等者。
謂達俗之智。
不徐而徐。
不疾而疾。
恍焉而來。
[惚-勿+(句-口+ㄆ)]焉而往。
常情難測。
故名曰神。
系辭雲。
神也者。
妙萬物而為言也。
感之下。
明有知也。
然水下。
顯無知也。
無緣之悲者。
即三緣之一也。
一曰衆生緣。
見有衆生可化也。
二曰法緣。
但見衆生緣生之法。
五蘊四大假和合爾。
莊子亦雲。
假以異物合成一體。
三曰無緣。
見生界空無可化者。
白樂天八漸偈略雲。
苦既非真。
悲亦是假。
是故衆生。
實無度者。
三緣化物始名大化。
無相之願者。
即衆生無邊誓願度之願也。
以無能度所度之念。
故名無相。
亦三解脫門也。
觀機下。
問意謂觀所化之機可度不可度。
審能化之法宜大宜小等。
似有知也。
答意如下論雲。
千機頓赴而不撓其神。
又雲。
又非不應。
但是不應應爾。
此義應由機感不在於聖。
華嚴偈雲。
但随其自心。
為說如是法。
教合下。
釋成觀審之義。
亦衆生之心也。
餘可知。
疏。
神用等者。
謂權智入生死有境以化生也。
正智下。
謂此智照法各無自性。
唯見實相。
無得非得。
非證不證。
事何能礙。
引大疏。
正唯權智亦即實智。
以一念具故。
非太異也。
疏。
恐人下。
以雖等文勢含於縱奪。
恐有疑雲。
正智居於事外。
應離有證空。
事智超於世表。
應非度生界。
故論雲爾。
所引起信。
即真如門文。
疏。
初二句等者。
謂事智順機。
小大合宜。
權道推移。
不失撫會。
無窮者。
以生界無盡。
故悲願無窮。
随他下。
即涅盤文。
彼三十五略雲。
如我所說十二部經。
或随自意說。
或随他意說。
或随自他意說。
然文甚廣多。
疏中略出一義也。
大底說自所證一實之道。
為随自語随宜之談。
諸乘差别為随他語。
半實半權。
為随自他語也。
清涼.圭山皆如此會。
疏。
欲揀等者。
詳前後論文非有非無之義而有二别。
前約知見以辨有無。
此依體性以辨有無也。
雖真照下。
炳。
明也。
直據正體以示之。
謂即寂而照。
功用炳然。
亦非有如虛空。
若妄計為有。
乃落常見之坑也。
雖妙湛下。
謂即照而寂。
心境兼亡。
杳然無朕。
亦非無如兔角。
若情計謂無。
即落斷見之坑也。
妙存者。
謂般若之體。
不出有無亦不在有無。
而妙體存焉。
疏。
即心等者。
謂無師自然之智。
非因所作。
非緣所生。
心與境而兼亡。
名及相而雙寂也。
諸法下。
此句顯真智覺法之性。
萬緣下。
此句明俗智覺法之相。
由覺法性相。
故名聖人。
故佛地論第一釋佛義雲。
謂具一切智.一切種智。
離煩惱障及所知障。
於一切法.一切種相。
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
如睡夢覺。
如蓮華開。
故名為佛力。
通者謂十力六神通也。
依心說之而名十智。
能勝伏他亦名十力。
寄於根境所用無礙名六通也。
疏。
正漚下。
此亦取宗中之義釋之。
義利下。
義用利生名為義利。
如圭山雲。
作有義事。
非仁義之義。
疏。
少選者。
謂頃刻少時也。
非直下。
依般若等經釋之。
即能所兼亡。
沒同果海。
有無不可名。
故言無道處。
寂用不可狀。
故心無行處。
疏。
淨名。
即彼經初卷中文。
心即黎邪和合識也。
意即末那識。
放光下。
義引。
亦初句寂也。
後句照也。
聖迹下。
大鈔雲。
古譯句為迹。
如尋迹得兔。
尋句得義。
論意總以聖教為迹也。
疏。
以所觀等者。
約二谛之境明二智之心也。
謂所觀真谛。
絕有無一異等諸相。
緻令能觀之心亦可亡於有無等知也。
苟無有無等知。
又何以寄懷也。
故知知自無知也。
心境下。
分論。
初二句先心後境。
後二句先境後心。
以心下。
二義出心境先後所以。
不以下。
孟子雲。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
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為得之矣。
準此不可執其辭之前後謂理有左右也。
疏。
前二句等者。
依即寂之照雲知雲為。
然般若之法非定有知。
非定無知。
皆不可取。
不可說也。
般若下。
潛引金剛經。
彼雲。
是諸衆生若心取相。
即為着我.人.衆生.壽者。
是故下。
謂不住有得卻住無得。
亦不可也。
故大鈔雲。
遣之又遣之以至於無遣。
若以無遣遣遣。
無遣亦迹。
何以故。
有所得故。
逈然下。
亦法界觀文。
逈。
遠也。
謂情盡見除。
寂然亡照。
心無所寄。
即此無寄無得之心。
成非知非見之般若。
然燈下。
亦金剛經。
略雲。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疏。
自下等者。
叙下問答之大意。
粗。
略也。
貫網之繩名綱。
餘可解。
疏。
難曰等者。
疏義如次略釋二智之相。
諸法之實者。
實性也。
釋論中物物斯照。
言盡者。
釋知無所遺。
權智下。
釋動與事會。
事亦物也。
必有等者。
以知會當然故雲不虛也。
疏。
初句下。
亦叙設救也。
此同下。
彼天長地久篇略雲。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不矜下。
矜。
誇誕也。
恃。
負恃也。
如人薄有技能。
外則矜誇。
内則負恃。
君子反之。
内如不有。
外亦不矜。
故雲忘知等也。
此乃賓家會主家無知之義。
若爾下。
謂若不矜恃忘知會為無知者。
此則但是聖人等(雲雲)。
為物等者。
物亦衆人也。
推。
讓也。
戴。
頂戴也。
如人虛心實德。
忘其知會所長。
人反推讓。
竟以知會歸之。
是聖人本忘其私而反得其私也。
然解老氏者亦有偎并内教之說。
似非老氏本意。
故依古解直消其文。
令人易解爾。
疏。
據上等者。
釋不自有其知也。
然此文勢諸書皆有。
如老氏雲。
生而不有。
尚書說命雲。
有其善。
喪厥善。
矜其能。
喪厥功。
解者曰。
苟有之矜之則私己之心重等。
大禹谟曰。
汝唯不矜。
天下莫與汝争能。
汝唯不伐。
天下莫與汝争功。
皆謂有而忘其所以有。
謂之不有也。
故論雲。
不自有其知。
非無下。
賓意謂有知而不矜。
隻可雲不有。
不可雲無知。
疏。
二儀下。
以形言之。
蒼蒼而上者名天。
茫茫而下者為地。
以理求之。
天。
陽也。
其象圓。
地。
陰也。
其象方。
以色言之。
天玄也。
地黃也。
故周易雲。
夫玄黃者。
天地之雜也。
天玄而地黃。
說文曰。
天。
巅也。
高而無上也。
地。
低也。
又易也。
謂懷任萬物變易發生也。
略釋如此。
内教如劫章頌。
文出下。
即彼天地不仁章。
具雲。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刍狗。
刍。
草也。
縛刍為狗。
将以為祭。
祭了棄之。
如莊子雲。
刍狗之将進也。
巾以文繡。
屍祝齋戒而将之天地。
無私者。
無生物負恃之私。
林希逸雲。
言與物相忘也。
餘義如疏。
論意雲下。
謂聖人大悲權智普度一切。
長辭生死之鄉。
永趣涅盤之苑。
雖天地生物之功未高於此。
然無緣下。
釋不仁也。
不住化相者。
應雲。
不住化。
不化相也。
金剛下。
卵.胎.濕.化謂之四生。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通名九類。
經具雲。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疏中摘經間而釋之。
義在易曉。
而無有下。
複是彼經第十七分之文。
然上疏義皆約悲智相導化而無化以釋不仁。
若取上下論文之意釋之者。
感無不應。
功高也。
應由感起。
初不在聖。
不仁也。
故下論雲。
應而不為。
因而不施。
又雲。
纭纭自彼。
於我何為等。
都無下。
以智照理。
不存照相。
義言昏也。
餘可知。
疏。
我言下。
謂木石無情之流。
頑冥之物。
雖曰無知。
非般若之無知。
所以揀也。
期。
舊作其。
悞書。
疏。
神妙下。
釋神明也。
然出周易上系雲。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餘疏可解。
但矜恃互出以就句便。
此謂般若有知。
但是神明。
亦非不矜不恃之情。
所以揀也。
比無相下。
有以不矜為無知般若。
未識論文簡别之理。
故此雲爾。
顔子下。
論語文。
曾子歎顔子曰。
以能問於不能。
以多問於寡。
有若無。
實若虛。
謂顔淵虛心不矜不恃也。
孟反下。
伐。
矜伐也。
事出春秋。
論語雲。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
将入門。
策其馬曰。
非敢後也。
馬不進也。
解曰。
之反。
魯人也。
魯與齊戰。
魯師敗奔之。
反殿後。
以護魯軍。
方議行賞。
之反至國門。
佯抽箭鞭馬。
以謂馬困不能進行。
非敢殿後以護軍也。
軍前曰啟。
後曰殿。
在魯哀公十一年。
此亦虛懷忘功不矜不恃之流。
可為世之賢哲。
豈入理之聖人乎。
論意以儒老不矜不恃之理。
恐濫無知無見之心。
故甄别研審。
假問答以揀之。
柰何反取不矜即為無知。
令人拂臂爾。
疏。
複審下。
全舉前難以審賓意也。
賓意謂聖人有而不居。
非無知也。
疏。
無乃下。
然外書多有疏略雲爾。
疏。
大品下。
歎淨品亦雲。
虛空清淨故般若清淨等。
絕相者。
絕知見作緣之相也。
大論六十五雲。
作有二種。
一人作。
如布施等。
二法作。
如火燒等。
般若非此。
故雲無作。
無師者。
非緣生故。
自然者。
非因作也。
意謂本覺般若。
性出自古。
法爾圓成。
非修非作。
唯寂唯照。
不同始覺因熏而起。
依緣而生。
亦不同法相四智心品種生緣作等。
疏。
豈待等者。
非如小乘滅智厭心。
淪於寂滅。
名無知也。
亦非如莊老之意。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絕聖棄智。
絕仁棄義。
冥冥昧昧。
守樸略昏默之道為無知也。
疏。
假牒下。
論亦太略。
應雲。
若謂般若有知。
但性空。
故經雲清淨者。
疏。
惑智下。
分别之心名為惑智。
四倒有二。
一凡夫本四倒。
謂生死之本。
即以無常見常等故。
二小乘末四倒。
謂生死之末故。
即以常計無常等。
廣如略鈔。
六粗者。
以能分别現識所現六粗等境。
名為智相。
即事識惑也。
疏。
即真谛下。
謂真谛是般若所知之境。
以所知清淨故。
遂令般若亦清淨矣。
疏。
宛然者。
猶居然異也。
疏。
以軌下。
謂真谛若有淺深之迹。
可與般若為軌則。
令知有際限。
今既無之。
豈有不窮之鑒哉。
差亦差遺。
疏。
此但下。
以論初但總相包舉略示之而已。
故此問答漸漸委釋。
非指前四段之宗。
疏。
此難等者。
以知與不知敵體相反。
般若一法兼具二名。
所以難也。
今且下。
依世間道理故。
法爾以來。
由諸有情慣習之力。
依種種物。
立一一名。
召物以通其事。
然成立聖教。
方便施設。
故立三界.九地.谛.緣.學.度等名。
依俗谛說亦皆可名之物也。
故仁王經第一雲。
一切諸名皆假施設。
乃至雲。
諸佛出現。
為有情故。
說於三界六趣染淨無量名字。
名正下。
論語子路章雲。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等。
疏。
二名下。
論語略。
亦應難權雲聖心無為。
又雲無所不為。
疏。
例如下。
上并舉二喻相違之名以況之。
亦分喻也。
以寒暖等體殊。
般若唯一故。
言教下。
言。
名也。
名诠諸法自性。
盡三藏之所說。
理大同也。
立名下。
知者可以名有識。
無知者可以名無情。
水火等皆然。
故疏雲定體。
疏。
此言下。
置舍也。
謂但可依實起名。
依名索實。
雙非下。
謂聖心非有知非無知。
若是二名尤不可俱立也。
疏。
亦義引下。
但合集放光等上下之文引之。
不知下。
正釋論文。
令忘名下。
不可守滞互違之名以定神心。
唯可假乎二名以達妙旨。
謂般若性淨。
本無惑取之知。
可名無知。
名無知者。
意在揀妄。
豈神智之真名。
謂般若靈鑒靡極。
可雲有知。
名有知者。
意表靈明。
亦非神智之本名。
故知聖教立名本為攝機。
於不可明中強名之爾。
故經雲。
無名無說等。
法華亦雲。
但以假名字。
引導諸衆生。
奈何封名之徒随名求實。
守違順之名。
求同異之理。
譬執迹為兔。
認指為月。
此得名失旨之謂也。
疏。
大方便下。
此義前後頻出。
疏。
微妙等者下。
以前引經。
真般若者無知無見等。
用之等者。
聖智之用照理。
而恒遍達事而常周。
聖智苟無。
孰與道遊邪。
亦拟下。
彼谷神章雲。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大論下。
次雲。
順生死流者多着有。
逆生死流者多着無等。
疏。
謂般若等者。
謂照體妙存。
豈斷滅之無。
雖靈鑒炳然。
亦非常存之有。
非一者。
約義異故。
非異者。
約體一故。
中道者。
六十一論雲。
有相是一邊。
無相是一邊。
離是二邊行中道等。
疏。
無以等者。
以體一故二名得以相即。
據此約二義而立二名。
非體有二也。
戒止者。
戒其執名之人。
令止之而弗執也。
疏。
法性等者。
釋論之真谛深玄。
論文反明。
疏意順釋。
疏。
反明者。
言經辭反明也。
言見真者證見明見。
非能所見。
疏乃引論。
順示解脫涅盤皆真谛也。
疏。
意雲下。
且示妄心妄境以例真也。
妄心生時托境以起。
故以境為所緣緣也。
真即下。
指定心境。
當證下。
彰有知也。
疏。
文即等者。
大品。
亦第十六卷雲。
佛告須菩提。
若不緣色生識。
是名不見色相。
然二文皆通一切法。
不獨色也。
當知般若見色即是見空。
而不住於色。
經雖言色。
乃即空之色。
空依色顯。
色空一緻。
舉色全真。
疏。
但釋等者。
亦例釋般若不緣色生識也。
此中雖舉五陰。
意以清淨為境。
不對五陰之相。
今且下。
生知則為緣。
不生知則非緣。
今且順問意雲所知即緣也。
究竟下。
指後文。
今真谛曰真。
真則非緣。
真非緣故。
無物從緣而生也。
知言者。
論語雲。
不知言無以為君子也。
謂識中理之言。
謂之知言。
疏。
初句通标者。
明知能知。
該真妄也。
疏。
物者下。
謂心境通呼為物也。
相與者。
相因相待之謂。
與。
同也。
亦共也。
求義無殊。
謂有則同有。
無則同無。
本非下。
大鈔雲。
謂清淨法界。
本無内外。
不屬一多。
令人悟入義分心境。
心則諸佛證之以成法身。
境則諸佛證之以為淨土。
疏中分文屬體。
寂照為一。
心境為一也。
涅盤下。
第二十七雲。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寂照湛然者。
即本論寂用一源。
理極同無。
聖所不能異之義也。
心境互現者。
謂心亦即境之心。
境亦即心之境。
大疏雲。
即心了境界之佛。
即境見唯心如來。
以性融之。
令心境互現。
疏。
真非等者。
謂真谛非緣生之法。
無相無名。
智對之時亦不生知。
是知般若亦非緣生。
妄自下可知。
疏。
所知者等者。
疏釋生有二妄。
知托境而起。
可言生也。
真知本知。
以生訓因也。
真谛等者。
此謂不唯不能生知。
又由真谛軌則令不生知也。
起信雲。
摩诃衍者總說有二種。
一者法。
二者義。
疏解法雲。
法者出大乘法體。
謂自體故。
對智故。
顯義故。
對智名法。
蓋與智為軌則也。
法者。
軌則為義也。
疏。
真則反此者。
謂真智照理。
情盡見除。
無所取相。
相既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