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中

關燈
相。

    心亦不生。

     疏。

    自下等者。

    預出後意。

    於中相因為緣。

    有知妄也。

    非因非緣。

    無知真也。

    真妄總問。

    以起下文。

     疏。

    境未等者。

    亦由相待成心境之名。

    未對之時二名不立也。

    起信下。

    即彼釋不覺中文也。

    謂此前說黎邪三細。

    今蹑第三現相以示六粗。

    然論有兩重因緣。

    即無明為因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

    今證境能生心也。

    由心下。

    因心生境也。

    問。

    心境相生。

    誰先誰後。

    謂心先邪。

    境無誰生。

    謂境先邪。

    心無焉起。

    答。

    非先後。

    非不先後。

    何則。

    非先後者。

    謂唯一藏識心故。

    即心之見分為心。

    即心之相分為境。

    雖有心境。

    不可先後。

    而行相微細。

    亦非下位可了。

    故楞伽雲。

    如是藏識。

    行相微細。

    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等。

    非不先後者。

    謂即此藏識顯現境界而生七種轉識。

    種種分别。

    此以境界在本識黎邪中。

    先也。

    依之而生末識。

    後也。

    且依本末分相示之。

    其實二識俱時而起。

    心境二法互緣而生。

    楞伽又雲。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疏自無主宰者謂法無自性從緣故空緣成如幻故假大論中此義尤廣疏亦義引下文無此文義有此義引此通證上下。

     疏。

    大品雲者。

    義引。

    亦如中論第四雲。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論意謂。

    是緣則生。

    非緣何生。

    下約喻例明。

    理亦昭着。

    中論雲下。

    具雲。

    果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等。

    亦可下。

    又為一解可知。

    言微妙法者。

    真谛般若皆妙法也。

     疏。

    初二句等者。

    意雲。

    取境則生知。

    真智不取。

    知自何生。

    永嘉下。

    諱玄覺。

    嘗谒六祖。

    經宿而去。

    時号一宿覺。

    寂。

    境也。

    以能之心。

    知所知之寂。

    故托寂知起。

    寂為緣也。

    如意者。

    即搔癢如意手也。

    能所執宛然。

    失證會之同。

     疏。

    有所下。

    乃潛用起信。

    具雲。

    以一切法從本以來。

    離名字相。

    離言說相。

    離心緣相。

    末論釋之。

    遠離三假相也。

    誰謂下。

    釋論智非無知也。

     疏。

    已上等者。

    通會論意。

    實智可知。

    疏引中吳。

    其義甚通。

     疏。

    設爾下。

    雙關。

    以難意雲。

    取與不取有何過謬。

     疏。

    二俱下。

    意謂無知則不取。

    知則取之。

     疏。

    了了等者。

    釋知即不取也。

    遍計下。

    枝末不覺已亡。

    無明下。

    根本不覺又盡。

    大論十八雲。

    般若波羅蜜。

    譬如大火炎。

    四邊不可取。

    無取亦不取。

    一切取已舍。

    是名不可取等。

    永嘉下。

    謂亡所知。

    存有能知也。

    亦非下。

    以自知為緣。

    見有知相也。

    如手下。

    雖亡如意。

    猶存能執。

    因手作拳。

    如因心生知也。

    非是下。

    謂存有作拳之手。

    則照體未能無自也。

    苟未亡此。

    何以悟同而沒於果海乎。

    契證之妙理不越此。

    達之則省力而直詣。

    背之則枉工而轉迂。

     疏。

    不取等者。

    以前後二難皆牒不取以難之。

    故疏分之可知。

    謂了物下。

    物通我法也。

    二執下。

    謂執我之見引生煩惱障。

    執法之見引生所知障也。

    聖人已斷。

    故無惑取也。

     疏。

    是者等者。

    憑理印忍名曰忍可不謬。

    釋是也。

    印物等者。

    當印物時。

    心為主質。

    質。

    體也。

    若心下。

    對而釋之。

    今既下。

    意以印可為心之用。

    有當為心之體空空如也。

    論語雲。

    子罕篇。

    有鄙夫問於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疏。

    有當等者。

    依迷悟之懷比對而釋之也。

    初約迷者。

    謂凡印物照境。

    知其是而不忘其當。

    皆惑私之取着也。

    由此生滅微細之心。

    故未得真智淳淨明性。

    求當求是又灼然有心於是當。

    此則有照有覺。

    未能無照無覺也。

    圓覺.起信俱有此說。

    今般若下。

    約悟者謂能了此見。

    是見當之覺為病。

    不當下。

    寂滅無心。

    體極一念便契佛家。

    如荷澤會禅師雲。

    妄起即覺。

    妄滅覺滅。

    豈雲下。

    反責前難也。

    論既雲。

    是而無是。

    當而無當。

    蓋即是即當時無是無當。

    豈雲一向等邪。

    此亦下。

    大意則同。

    然知則通該。

    是則但於知中說是。

    當一分之理也。

     疏。

    義引下。

    大品照明品雲。

    般若波羅蜜能照一切法。

    舍利品雲。

    菩薩般若波羅蜜。

    知一切衆生心。

    亦不得衆生。

    乃至知者見者亦不得等。

     疏。

    非不等者。

    難意已達忘是忘當之理。

    物我蕭然。

    無法寄懷。

     疏。

    境空等者。

    意雲。

    住是住當。

    猶染有病。

    而是於無是。

    當於無當可乎。

    此非相違之難。

    但問其可不之意。

     疏。

    罪也者。

    轉訓失也。

    謂住無相。

    不失於真谛。

     疏。

    舉聖總遣者。

    宗本中不存無以觀法可謂識法實相矣。

    又雲。

    聖人無住於無住。

    孰謂住無得之真乎。

     疏。

    無相等者。

    謂有一無相當懷。

    即是相也。

    引論可知。

    三十八又雲。

    佛法不着有。

    不着無。

    有無亦不着。

    非有非無亦不着。

    學般若者。

    學雖通於三乘。

    法則唯是一乘之般若。

    在乘則一緻而百慮。

    於法則殊途而同歸。

    住有下。

    建有為功行。

    棄妄求真。

    種種方便。

    一一願門。

    内則未能悟心。

    外則未能忘相。

    住此之心。

    喻之火也。

    住無下。

    謂心寂境空。

    物我兼喪。

    行不涉有。

    心獨住無。

    兀兀冥冥。

    昏昏默默。

    不唯一慧而不明。

    實乃萬德淪滅。

    住此之心而喻之水也。

    若有無下。

    示中道無住之心故。

     疏。

    避有等者。

    釋喻可知。

    以着有下。

    着有之病空藥可治。

    着空之病無藥治也。

    且責偏空之見撥棄因果。

    故此痛呵。

    然非有無以立德。

    非空無以蕩相。

    苟中道而行之。

    則二德齊立。

    二病俱瘳矣。

    如火出水中者。

    中論第二雲。

    如火從薪出。

    以水可滅。

    若從水出。

    為用何滅。

    假設其譬。

    然楞嚴說風金二輪相磨。

    海中見火。

    莊子謂水中有火乃焚大塊。

    求其實則亦有之。

    今非正取也。

    病因藥起者。

    中論雲。

    譬如有病須服藥可治。

    若藥複為病則不可治。

    亦假設也。

    然世因藥餌緻病亦多。

    如唐憲宗服仙藥過多。

    得急燥之病等是也。

    舉此皆喻難治。

     疏。

    處有等者。

    大意取之則二見随生。

    舍之則二德俱棄。

    不取不舍始為無住之行。

    至下涅盤論中可以精曉。

     疏。

    此約等者。

    先大意斷定老氏之意不與物競和混也。

    同塵。

    同物也。

    論言塵勞。

    即生死界也。

    疏釋往來之義。

    一依大鈔解往複無際之辭。

    及依不遷論中靜動不違之理釋之。

    了知下。

    楞伽第三卷雲。

    非於生死外有涅盤。

    非於涅盤外有生死。

    生死涅盤。

    無相違相。

     疏。

    此難等者。

    以論雲。

    聖心雖無知。

    遠取則通縱前也。

    近取則但縱無住也。

    今言無知。

    猶雲無住。

    機熟等者。

    遺教經雲。

    應可度者。

    若天上人間皆已度訖。

    其未度者。

    亦已作得度之緣。

    故謂宿禀修者此生度之。

    今生創信之流。

    或聞名。

    或聽法。

    禮供贊悔等。

    皆成當來得度之緣。

    設若不信。

    邪見之俦。

    亦皆與作遠因爾。

    如華嚴說。

     疏。

    正難等者。

    疑謂權智随緣生滅也。

     疏。

    前二句下。

    謂心法四緣生。

    緣離則滅。

    如眼識起必具四緣。

    一識種子為親因緣。

    二眼根為增上緣。

    三色境為所緣緣。

    四無有間隔剎那相續為等無間緣也。

    餘識亦然。

    聖心下。

    謂聖人窮盡剎那之極際。

    了證生相之不生。

    一念絕眹。

    三際頓破。

    故放光十三雲。

    般若亦無法可生者。

    亦無法可滅者。

    四相者。

    即生住異滅也。

    然此四者亦相因而起。

    剎那循環。

    迷其相則分分曆然。

    達其性則位位皆滅。

    故楞伽剎那品雲。

    初生即有滅。

    不為凡人說。

    今生相尚自不生。

    住異焉從而起。

    好思曆然可解。

     疏。

    華嚴等者。

    即第八十。

    頌雲。

    佛智廣大同虛空。

    普遍一切衆生心等。

    金光明如前。

    無心心者。

    一無妄念生滅心之心。

    一是寂然無相能照之心。

    餘可知。

    無私者。

    私謂情私之私。

    如見親則度。

    見疎則舍。

    化導不均不普故成私也。

    準清涼釋無私成故。

    亦雲無思。

    如摩尼雨寶而應求。

    天鼓出聲而報賊。

    喻後得覺物。

    感之而形。

    應不在我。

    故雲無思。

    如前論雲。

    神無慮焉等。

    然私思皆用義方周美。

     疏。

    是唯者。

    莊子齊物篇談天籁雲。

    是唯無作。

    作則萬竅俱号。

    是唯。

    猶諺雲隻除也。

    此言不應在乎無感。

    感無不應。

    如谷響答呼。

    月影印清。

    虛無下。

    莊老談道皆宗虛無也。

    謂自然之道至無。

    故老氏雲。

    虛而不屈。

    又雲。

    虛其心。

    又雲。

    當其無有車之用。

    又雲。

    複歸於無物等。

    疏依正教釋之。

    亦當論之意也。

    賢首下。

    即起信序大意。

    生滅在機。

    聖無去來。

    據此無憂樹下。

    來而非生。

    力士城邊。

    去而非滅。

    但由吾心緣感之濃淡也。

     疏。

    此辨等者。

    疏意雲。

    聖智虛無。

    非生非滅。

    前有明文。

    惑智但雲無性。

    未嘗言無生滅。

    故疏會意雲。

    約俱無之意說無生滅也。

    惑智之生從緣而有。

    無自性生。

    無自性滅也。

     疏。

    亦猶等者。

    舉例二谛之言皆谛實名谛。

    審谛名谛。

    以真俗分之。

    随分成異。

     疏。

    謂聖心等者。

    唯識頌雲。

    由彼彼遍計。

    遍計種種物。

    謂於無我無法物上周遍計度。

    執實我法。

    準此。

    我法二執皆名遍計也。

    準起信說。

    從地前三賢至第七地滿心。

    二執方盡。

    識相下。

    謂本識三細之相。

    即八地已上至佛地破之。

    但滅識中一分不覺之相。

    不滅一分覺性學論可地。

    永嘉下。

    具雲。

    不以知知寂。

    亦不自知知。

    不可為無知。

    其性了然故。

    不同於木石。

    如手不執物。

    亦不自作拳。

    不可為無手。

    以手安然故。

    不同於兔角。

    然此之頌。

    前揀有知之妄。

    後揀無知之非。

    其性了然。

    顯體圓照而非斷也。

    妙哉至哉。

    識悟如此。

    千載之下令人服膺也。

    荷澤下。

    圭峰略鈔引之。

    故序雲。

    心寂而知。

    目之圓覺等。

    衆妙之門。

    全老氏文。

    彼雲。

    玄之又玄。

    衆妙之門。

    華嚴下。

    謂财首等十人問文殊師利菩薩也。

    然智知各答一頌。

    答智頌曰。

    諸佛智自在。

    三世無所礙。

    如是慧境界。

    平等如虛空。

    答知雲。

    非識所能識。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淨。

    開示諸衆生。

    略釋如疏。

    此論下。

    本以無知之義顯于真智。

    然智則知矣。

    知亦智矣。

    所以不分。

    非約三種般若分體用也。

    細示恐長。

     疏。

    妄境者。

    五塵等境名妄境也。

    今以下。

    妄心妄境皆緣起性空。

    俱為般若所照真谛之境。

    一心下。

    且依異門分之。

    如何下。

    結責前難也。

     疏。

    此中等者。

    隐猶深峻也。

    見(音現)。

    難現於心也。

    初句下。

    若不标乎法體。

    寂用等義向何辨之。

    寂用義也者。

    若單雲寂用亦法也。

    今對心境故雲義也。

    即智下。

    示二法無異體也。

    華嚴下。

    即回向品。

    既如智不相外。

    二而不二也。

    今論下。

    寂如即真谛之境。

    智用即般若之心。

    言用下等者。

    上來通叙大理。

    自此按文細示。

    即體下。

    心境兩分也。

    彼此下。

    以心為此。

    以境為彼。

    雙攬下。

    前二句則前後異說。

    謂如之與用正同而異時。

    唯異非同等。

    此第三中謂正同而異時。

    即異而元同。

    非前後也。

    故雲雙攬。

    是以下。

    假以問曰。

    同則唯同。

    異則唯異。

    何言異而同同而異邪。

    舉論答雲。

    是以辨於異而同者雲雲。

    在疏下可例說。

    第四句複由第三中來。

    以其同而異故非異而同等。

    斯則下等者。

    可思得之。

    此中四句非彼此對望義相料簡。

    以寂用一源之法元具此四理。

    宜用心照文理燦然。

     疏。

    釋前等者。

    如一智一故言無二。

    謂如理智也。

    實謂真實者。

    即前真谛之境。

    舉萬法者。

    緣生即空。

    是般若所照故。

    如心經雲。

    行深般若。

    照見五蘊皆空。

    不於蘊等諸法之外見空。

    前論雲。

    見法實相謂之般若等。

    内外等者。

    釋相與之言。

     疏。

    釋前等者。

    然寂用二名亦心境相待而立。

    依寂起用。

    用許異寂。

    二名立也。

    今明體外無用。

    攝用同寂。

    用亡之時寂亦不立。

    當知寂用雖複略标。

    亦随俗說。

    第一義中逈無所寄。

    餘義如疏。

     疏。

    鶴長等等者。

    等山嶽太增。

    澗壑太陷。

    鹍鵬之輩太巨。

    蟭螟之俦太細等也。

    然性下。

    以相取之則異。

    以性酌之則同。

    同則本同。

    豈待續之截之夷之盈之而後平等邪。

    即莊子骈拇篇。

    疏引全彼文。

     疏。

    大品等者。

    文小不同。

    大論第一百雲。

    色等一切法。

    於般若中亦不一相亦不異相等。

    仁王亦雲。

    般若非即五蘊非離五蘊等。

     疏。

    初二句等者。

    謂寂用唯一心也。

    如摩尼寶珠。

    圓體混成。

    寂也。

    清瑩明徹。

    用也。

    離之則二相不同。

    合之則内外一貫。

    可反照而自求。

    勿循言而他覓。

    語借下。

    彼初篇雲。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借以成辭。

    寓論旨之妙。

    亦非下。

    遮異解也。

    恐人見寂用同出。

    複有根荄源於寂用。

    如下答寂照雲。

    理極同無。

    既曰為同。

    同無不極。

    又雲。

    若稱生同外。

    稱非我也。

    亦合雲下。

    以義準之。

    理必然也。

    舉一隅可以三隅反。

    苟執文以定義。

    義之害矣。

    約體下。

    體重可稱為主。

    用輕可呼為賓。

     疏。

    心用等者。

    此中舉心者。

    全實相之一心。

    性相融。

    心境一。

    權實同。

    物我通。

    而依文析理權實殊明。

    約旨會宗寂用一貫。

     疏。

    盡物外者。

    象謂萬象。

    即萬物也。

    以佛理世表故雲象外。

    清談者。

    謂上論般若高出有無。

    深超情識。

    真清淨無相之雅談也。

    然上下通叙前文可知。

    初翻亦二智俱說。

    第二亦含有二智。

    第三以緣求智唯談實智。

    第四答不取亦通二智。

    第五答是當亦通論二智。

    第六答住無唯實智。

    第七答生滅唯在事智。

    第八答俱無唯在實智。

    故疏雲爾。

    或境智下。

    如答是當及住無等。

    皆含境智同異料簡等可知。

    然論之首尾固不可以淺深酌量。

    然成立之妙疏亦略示。

    今欲縷示又恐厭繁。

    可課虛求之自識精巧。

     疏。

    說文等者。

    詣亦至也。

    諸說者即瑤疏.淨源疏等說也。

    漢楚下。

    即高祖弟劉交也。

    封於楚。

    谥曰元。

    遺民其後裔。

    外善下。

    謂周孔六經及諸子之書等。

    内研下。

    研。

    磨也。

    亦切磋之謂。

    又能精治佛理也。

    與儒者下。

    遠公傳雲。

    清信之賓并不期而至。

    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菜畢颕之.南陽宗炳.張菜民.張季碩等。

    并棄世遺榮。

    依遠遊止。

    廬阜。

    山名。

    在江州。

    十八賢下。

    準遺民蓮社誓辭雲。

    同志息心真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

    據此不獨十八賢也。

    唯謝靈運作廬山十八賢贊。

    即遠公.生公.道敬等九人。

    梵僧覺賢.耶舍二人。

    前叙遺民等七人是也。

    以傳多談十八賢。

    故且依謝康樂标之。

    精結下。

    精。

    專也。

    結。

    約也。

    種蓮以象淨土之蓮池。

    準宋李公叙李伯時畫十八賢圖。

    東林蓮池。

    謝康樂開也。

    康樂求入社。

    遠公謂心亂而不可。

    嘗以書招陶淵明。

    淵明辭醉而不應。

    故後世題雲。

    陶亮醉多招不得。

    謝公心亂去還來。

    龍光。

    寺名。

    生公所住也。

    生公傳雲。

    與慧睿.慧嚴同遊長安。

    從什公受業。

    關中僧衆鹹謂神悟。

    時與論主相得。

    莫逆者謂相契順也。

    平叔者。

    即魏代何晏。

    字平叔。

    與王弼等善清談。

    故遺民方之。

    以論主為僧中何平叔也。

    起予者。

    論語雲。

    起予者商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大意孔子欲說詩。

    蔔商善識其旨。

    能起孔子之說。

    今以方之。

    瑤和尚下。

    以理詳之。

    實如瑤師所指。

    論注才同者。

    經史亦多通用。

    智度十六雲。

    裁欲求出其門已閉。

    瑤本用才字。

     疏。

    遺者下。

    古之高士以道德自居。

    忘身遺世。

    如子陵.戴逵之流。

    天子不得臣。

    諸候不能友。

    謂之處士。

    遺民亦斯人之徒也。

    虞仲下。

    論語說作者七人矣。

    謂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慧.少連等皆逸民也。

    柴桑。

    縣名。

    桓玄者。

    即東晉司馬桓溫之子。

    僭逆者。

    謂将取晉室。

    事在安帝世。

    恐繁不叙。

    盤石。

    大石也。

    累卵者。

    傳略雲。

    晉獻公作九層之台。

    百姓嗷嗷莫敢谏者。

    大夫荀息入。

    獻公逆問曰。

    将谏寡人作台乎。

    荀曰。

    無。

    聞君好技。

    臣少進之。

    公曰何技。

    曰能累九卵。

    公喜令累之。

    至七至八其勢欲傾。

    公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