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危哉。
荀息曰。
此未危也。
公築九層之台。
境内疲瘁。
百姓離畔。
此實危矣。
公喜曰善谏(雲雲。
)辟。
除授也。
命。
召命也。
太尉等者。
宋太祖劉裕嘗為晉之太尉。
高尚人相禮者。
裕觀劉志不可力屈。
與司徒王谧.丞相桓玄等群公議遺民之号旌焉。
沖。
深也。
邈。
遠也。
高尚者。
德高志潔可尊尚也。
仰字者。
仰慕也。
疑伫字悞。
陸沉者。
陸。
平陸也意。
謂有德之士不登顯位。
在平陸。
沉隐山林等者。
指廬山也。
疏。
引古等者。
今古雖遠。
妙契悠同。
況南北數千裡之遙何能隔乎。
玄悟。
系辭雲。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此之謂也。
毛詩棠棣章雲。
況也永歎。
疏。
淵對者。
謂師資深相對偶也。
已盡下。
謂過半已盡。
解徹底也。
語用下。
系辭雲。
智者觀乎彖辭。
思過半矣。
慣。
懑也。
音悶。
心志不甯貌。
疏。
一所栖等者。
謂僧具六和。
一身和共住。
二語和無诤。
三意和無違。
四戒和同修。
五見和同解。
六利和同均。
今疏随文配之。
於六或阙。
疏。
諸侯盟辭下。
按春秋傳僖公九年葵丘之會。
陳牲而不殺。
讀書加於牲上。
書謂五命。
初命曰誅不孝。
無易樹子。
無以妾為妻等曰。
凡我同盟之人。
既盟之後言歸于好。
銘。
刻也。
銘名也。
謂名記其志也。
如殷湯以銘辭刻于盤雲。
苟日新日日新等是也。
遺民之意。
以寄托之誠。
刻銘于心。
如日月皎然也。
疏。
易初卦者。
即乾卦九三爻辭。
乾象如此。
蓋君象也。
初九潛龍勿用。
如舜漁於雷澤。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謂大人之德漸顯。
天下之人利見。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文言曰。
重剛而不中。
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
故乾乾因時而愓。
雖危無咎。
略解曰。
謂此爻居上卦之下。
故曰上不在天。
處下封之上。
故曰下不在田。
乘二爻之陽故曰重剛不中。
象人君創事。
上未獲九五之尊。
下有重剛之崄。
正行之難。
故晝則乾乾而不息。
夜則憂惕若有危厲。
未嘗去懷也。
遺民謂社主行道進德晝講夜禅勤用不息。
故雲乾乾等。
予近禀下。
上師西域烏思人。
少出家。
誦五分律并誦諸部般若。
學瑜伽.顯揚.攝大乘等諸論。
中年遇帝師拔思巴上師。
又禀密藏灌頂主戒。
常課曉夕禅定三十餘次。
說法施食日無少暇。
亦嘗再四問師所解。
以經律論及密藏略出五百部。
盛業不能盡述。
過順者。
論語為政篇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
耳順者。
朱文公注雲。
謂聲入心通無所違逆也。
疏。
謂論主等者。
謂方廣教理深廣如淵海。
冥。
深杳也。
疏。
理非等者。
謂悟理不拘於廣部略部。
樞。
門樞紐也。
機。
發弩之牙。
皆取要約處。
苟得樞機之要。
則衆理彰矣。
今此論即諸部般若之樞機。
八部下。
古列八部。
謂放光.大品.小品.光贊.道行.金剛.勝天王.文殊問等。
然今之藏中般若部類尤多。
未敢詳定。
疏。
雪曲者。
即古之陽春雪曲也。
以音調極高。
唱者無幾。
從有唱者又無和者。
古人雲。
其調彌高。
其和愈寡。
所喻可知。
反推者。
蓋反辭以推其理。
疏中順釋可知。
意雲若非是忘於言象之外者。
作此之論不能至於如此幽微也。
若存言象。
其旨必乖。
婉轉者。
他文用宛字。
禹。
大禹。
夏王也。
禹在堯世治水。
亦親力行之。
股無胈。
胫無毛。
手足胼胝。
及登位。
卑宮室。
菲飲食。
孔子歎其德全無間然。
如論語及邢眪眪疏。
疏。
從容者。
謂舉動之閑暇也。
疏。
文借下。
彼天道篇略雲。
齊桓公讀書於堂上。
輪扁斫輪於堂下。
釋椎鑿而上問曰。
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也。
公曰聖人之言也。
曰聖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則公之所讀者。
古人之糟粕矣。
桓公曰。
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
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輪扁曰。
臣也以臣之事觀之。
斫輪徐則甘而弗固。
疾則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
口不能言也(雲雲)。
疏。
初四句等者。
知即用也。
文出下。
即彼初篇。
無名者。
謂天地已前混然無象。
無象則無名。
目道也。
有名者。
謂氣質已形。
随形名物。
曰天曰地等。
故無名能始天地。
有名能母萬物。
母者。
生息之義。
疏。
遺民下。
不欲獨任其責。
疏。
餘本等者。
細詳靈字。
似涉差也。
何者。
靈智靈也。
今言窮靈。
能窮極者智也。
所窮又智故不可曉。
一也。
極數謂悉覺諸法。
文阙證真。
二也。
下就問而答雲。
夫無寄在乎冥寂。
冥寂故虛以通之。
妙盡存乎極數。
極數故數以應之。
斯足良證。
三也。
故依瑤本。
問意下。
以文難故出意釋之。
寂目真谛之境。
用屬真知之心。
妙盡者謂智冥。
寂智亦兼亡符合為一邪。
蓋不分心境為二。
不在下。
釋自然也。
不對二谛說之。
直就智體顯示。
詳疏可知。
疏。
若實智等者。
意雲心境冥一不應存有寂照二名。
以定慧二故寂照亦二。
蓋以定慧為寂照也何成冥符。
若許冥符。
不應存乎寂用。
定慧乃緣起因修。
寂照即本覺性德。
故以定慧合寂照為問。
文借下。
系辭雲。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易不可見則乾坤等。
疏。
文總等者。
皆上句舉論意。
下句難也。
疏釋多依瑤疏。
此亦極難。
故具出之。
不合雲下。
如前雲獨覺冥冥。
又雲内有獨鑒之明。
虛不失照等。
皆是也。
意雲下。
如前雲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等。
詳下等者。
如下雲妙盡存乎極數。
極數故數以應之。
意雲妙盡極數神乃淳於化表。
極數故數以應之。
謂極數故方能應數也。
難意謂照真之智唯極數。
不應於數。
應數則不照於真。
故兩心成異。
答意謂正由極數方能應數。
正由應數而即窮虛。
何異之有。
疏。
深證等者。
一理量。
二教量。
注撫安也。
亦猶接也。
權智撫接於物。
疏。
先可等者。
無相真也。
變動俗也。
楷。
準也。
謂則定也。
睹。
觀也。
意雲若唯見其動。
與之撫接。
契會於機。
此居有相而失無相。
若應會之時但觀緣生性空之理。
則無生可接。
得一下。
得之理。
失之事等。
若令下。
依谛以二于心。
疏。
叙前等者。
謂先舉可疑之文以起難。
疏。
例之者。
而物無不是。
宜其真是也。
疏。
是當等者。
指前本論。
已是下。
即前雲物無不是等。
後複下。
即前雲物無不是故是而無是等。
矛。
槊也。
盾。
幹盾也。
昔有一人雙衒二物而市之。
衒矛雲。
能刺十重之盾。
衒盾雲。
矛刺不入。
故喻相違。
膠漆者。
雖二物似殊。
而性實符。
合喻不相違是此也。
疏。
恐救下。
意雲至當者非泛常之苟當。
真是者非泛常之苟是。
疏。
惑不等者。
潛用韓昌黎師說。
彼雲。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
孰能無惑。
惑不從師(雲雲)。
疏。
好相領等者。
遠公賞歎不妄許也。
本傳。
即論主傳。
恒沙下。
謂心俱恒沙性德。
教義诠量亦無量差别。
遠宗下。
據遠公傳雲。
嘗注法性論以示什公。
什公歎曰。
邊國之人經論未廣。
所述便暗與理合。
豈不妙哉。
什公傳亦與秦主着實相論二卷。
恨未見之。
然法性實相皆諸部般若之理。
名異理同。
故疏雲爾。
疏。
聊爾者。
猶瑣細也。
疏。
書式等者。
古人有之。
今即未見。
況。
猶意也。
疏。
初二句下。
意謂廣之題端。
若書首便雲服象雖殊。
無所因起。
無此式也。
疏。
嘉遁下。
即易天山遁也。
卦象如此。
陰化至二為山象。
如秋氣盛時山乃漸長天亦漸高而避之。
故冬之天曰上天是也。
以象小人道長。
君子遁之。
故第五爻謂之嘉遁。
嘉。
善也。
此爻雖有應在内。
然知機而作與時消息亦遁之善者也。
何嘗下。
舊讀雲何嘗不遠。
今以句法理況推之。
宜長讀之。
釋意亦與舊說不同。
舊雲。
喻林下之雅詠。
解者。
林。
竹林也。
晉時嵇康.山濤.向秀.阮籍.阮鹹.王戎.劉伶七子隐居山陽竹林。
并清談道德。
輕蔑仁義。
放浪酒色不拘禮樂。
時人謂之曠達。
然大亂人倫。
為名教所黜。
自唐瑤禅師立此說以來。
曆世承之。
予意以謂蓮社清衆不當比於竹林放浪之流。
念佛之詠亦不當比尚無之作。
唯聞東林宵夕之修心禅講穆穆。
未聞半月之一集歌詠紛紛。
又但雲林下。
則方外之人所居之處皆可名之。
非七賢之所宜專也。
亦嘗以此句就名儒盧翰林摯推之。
句讀同予。
又雲。
言集之言亦語辭。
如詩雲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詩注皆雲語辭。
予固末學。
苟理緻明白當仁不讓。
誰循覆轍以蔽後昆。
故前後釋義有異於古者。
皆此意也。
亦不一一較乎得失指摘瑕疵。
依法不依人。
聖人之良訓。
餘如疏。
讀。
音逗。
疏。
清承下等者。
膺。
亦胸也。
企。
望也。
抱一者。
老氏載營魄章。
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
不獨下。
毛詩雲。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一隅下。
如符堅雲。
朕統大業。
四方稍甯。
唯東南一隅未賓王化。
亦以晉為一隅。
疏。
但欲下。
於我則不足。
於君則有餘。
疏。
草堂下。
什公傳雲。
秦主使沙門僧[(豐*力)/石].僧遷.法欽.道流等八百餘人。
晉書雲。
草堂坐禅者常數三千。
今雲五百。
從本論也。
疏。
俗主者。
儒者以仁聖之君為英主。
昏暴之君為虐主。
庸常之君為俗主。
五胡者。
一前趙劉元海。
匈奴人。
自西晉慧帝大興四年立。
凡三世。
至東晉成帝鹹和四年為石勒所滅。
二後趙石勒。
北方羯種人。
自成帝鹹和三年立。
凡四世。
至穆帝永和八年滅。
三前秦符洪。
西域氏人。
自穆帝永和七年立。
凡六世。
至孝武太元十九年為姚苌滅。
四後秦姚仲弋。
亦羌酋種。
自孝武大元九年立。
凡五世。
至安帝義熙十三年為晉滅。
五魏拓拔珪。
亦丐奴人。
自武帝太元十一年立。
改國号魏。
年曰登國。
凡一十一世。
分東西二魏。
東魏禅于高歡。
為北齊。
西魏禅位于宇文泰。
号後周也。
塹。
城外壕塹也。
不遠下。
不以萬裡為遠也。
無出下。
譯場則三藏遍翻。
弘護則一人親禦。
百官信奉。
萬姓歸依。
論其僧則若梵若漢八百許人。
并白眉互揚。
青眼相擊。
唇齒瀉珠玑之美。
胸懷發錦繡之鮮。
行潔冰霜。
志堅松栢。
請對史鏡自識芳猷。
疏。
領公等者。
遠公傳雲。
初經流江東多有未備。
禅法無聞。
律藏殘阙。
遠慨其道缺。
乃令弟子法淨.法領等遠尋衆經。
踰越沙雪曠歲方返。
皆獲梵本。
得以傳譯。
華嚴下。
大鈔略雲。
初東晉有沙門支法領。
志樂大乘損軀求法。
至遮拘盤國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等。
自下疏中皆略。
各各本傳釋之。
更引實多。
疏。
論主等者。
秦主弘通三寶明時也。
什公真正善友也。
廁。
次也。
謂不比行也。
彩。
光彩容彩。
列。
行列也。
身子。
舍利弗也。
郁郁。
文盛之貌。
陳迹者。
謂已陳之蹤迹。
然出莊子。
引之恐繁。
流芳下。
謂流傳芳美也。
晉桓溫雲。
男子不能流芳百世等。
寥寥者。
謂法教雖盛而龍象稀疎。
疏。
傳說下。
即慧觀傳也。
生公.融公能通人疑情。
肇公.觀公善靖其問難。
然當時人物既多。
評薄随有。
如生公傳雲。
生.睿發天真。
嚴.觀窪流得。
慧義彭享進。
寇淵但嘿塞者矣。
釋曰謂生公.睿公聰悟發於天性。
窪。
深也。
嚴公.觀公深思流連。
始可繼足。
彭享言努力方得前進。
冠姓也。
名道淵。
此公對于三人。
但嘿塞無言而已。
然戒行高潔。
為劉慧林師。
骈。
并也。
八俊者。
生也肇也融也睿也影也嚴也恒也觀也。
有說無恒而有憑公。
然憑公無傳。
似悞也。
西河照公。
意謂[(豐*力)/石]公為一。
亦有雲恒者。
北山錄說什門十哲。
八俊之上又加道恒.道标。
此等皆有正傳。
同氣下。
系辭文。
具雲。
雲從龍。
風從虎。
又雲。
鳴鶴在陰。
其子和之等。
莫逆者。
莊子太宗師。
略雲。
子杞.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語曰。
與孰能以無為首。
以生為脊。
以死為尻。
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
吾與之友矣。
四人相視而笑。
莫逆於心。
遂相與為友。
念佛詠下。
未見其文。
遠公詠序雲。
夫念佛三昧者何。
思專想寂之謂也等。
比興者。
毛詩多托物比興。
如關睢.鸱鸮之篇皆是。
疏。
即弘始等者。
論主自作注經序。
粗。
音粗。
略也。
成言者。
謂什公已成之言。
論主注之。
疏。
郢者下。
亦少變本文令易知也。
彼徐無鬼篇略雲。
莊子送葬過慧子之墓。
顧謂從者曰。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蠅翼。
使匠者斫之。
匠乃運斤成風。
聽而斫之。
盡垩而鼻不傷。
郢人立不失容。
釋曰。
垩。
白土也。
此亦寓言。
疏。
自疏雲下。
即前論序雲。
般若之體非有非無。
虛不失照。
照不失虛等。
至後斯理之玄固常所迷昧者矣。
論主再舉以答也。
疏。
出問等者。
亦再舉前難。
出彼所問之意。
疏。
兩言下。
瑤師之意。
雖各四字不出權實。
故亦兩言也。
人情下。
遍計識情淺近遲鈍。
知一暗一。
随自所達謂二智兩殊。
聖豈然哉。
疏。
答前等者。
即窮虛極數至後出過中若窮虛極數乃至定慧之體耳。
雙絕者。
謂寂照兼亡無可拟象。
故寄言同無。
非有無之無也。
反責下。
責其同極之體無相無名。
此中不可更求定慧兩殊。
但聖人攝化非開示一言。
而衆生無由悟入。
故示其親切處雲。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複由此心從本已來。
清淨無染離喧擾之相故曰寂也。
具靈明覺知故曰照也。
圭峰雲。
心寂而知目之圓覺。
然求證此心。
一悟。
二修。
悟則達其本來所有之真。
從先所無之妄。
依其悟徹之智。
修其緣起之行。
此行約事門修之。
則不修而修萬行畢備。
約理門修之。
則修而無修一心寂寂。
此之二門亦不可先後。
故始以止觀統之。
則止觀皆通事理。
久之乃成定慧。
則定慧各通止觀。
終證此心謂之寂照。
寂照者。
心境不二。
權實雙含。
體用融。
空有絕。
當此融絕之處。
何容分個寂照之異邪。
此實性理之要。
故略叙之。
然皆依賢首.清涼等義。
非胸臆也。
疏。
遣妄等者。
意雲同極乃定慧之源。
本自同而生異。
下遣等者。
謂既有異。
即乖於同。
無得下。
諸部般若之中诠法無量。
若一言以蔽之。
不出無所着無所得。
苟於外無着則法法平等。
於内無得則心心寂滅。
然後心無挂礙般若現前。
不得而得菩提。
得也。
不證而證涅盤。
證也。
雖曰證得。
甯容有得證之相乎。
故什公悟玄序雲。
忘功者道合。
虛懷者理通。
冥心者真一。
遺智者聖同。
疏。
答前答者。
即前雲。
謂将心體自然乃至群數之應或幾乎息矣等。
疏初摘句以斷大義。
後清淨已下方釋文也。
非色下。
略遮亦非有非無。
一切不足也。
韋提者。
即瓶沙王之後。
懇。
誠懇也。
切。
至切也。
無量壽經略雲。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
随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内。
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
諸璎珞中盛葡萄漿蜜以上王。
如是經三七日。
王顔和悅。
阿阇世王知之。
即勅内官閉母深宮。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
遙向耆阇崛山為佛作禮。
乃至佛於山沒即於王宮出等。
勝鬘下。
即波斯匿王女。
仰即慕也。
祈。
請也。
夫人經略雲。
仰惟佛世尊。
普為世間出。
亦應垂哀愍。
必令我得見。
即生此念時。
佛於空中現等。
智則下。
由智相即令身無礙。
法報名真。
無去來故。
他化皆應。
應機起故。
疏。
自此等者。
謂非有非無之義通體及用故。
約用故則亦非有知亦非無知。
故下雲。
道超名外因為之無等
荀息曰。
此未危也。
公築九層之台。
境内疲瘁。
百姓離畔。
此實危矣。
公喜曰善谏(雲雲。
)辟。
除授也。
命。
召命也。
太尉等者。
宋太祖劉裕嘗為晉之太尉。
高尚人相禮者。
裕觀劉志不可力屈。
與司徒王谧.丞相桓玄等群公議遺民之号旌焉。
沖。
深也。
邈。
遠也。
高尚者。
德高志潔可尊尚也。
仰字者。
仰慕也。
疑伫字悞。
陸沉者。
陸。
平陸也意。
謂有德之士不登顯位。
在平陸。
沉隐山林等者。
指廬山也。
疏。
引古等者。
今古雖遠。
妙契悠同。
況南北數千裡之遙何能隔乎。
玄悟。
系辭雲。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此之謂也。
毛詩棠棣章雲。
況也永歎。
疏。
淵對者。
謂師資深相對偶也。
已盡下。
謂過半已盡。
解徹底也。
語用下。
系辭雲。
智者觀乎彖辭。
思過半矣。
慣。
懑也。
音悶。
心志不甯貌。
疏。
一所栖等者。
謂僧具六和。
一身和共住。
二語和無诤。
三意和無違。
四戒和同修。
五見和同解。
六利和同均。
今疏随文配之。
於六或阙。
疏。
諸侯盟辭下。
按春秋傳僖公九年葵丘之會。
陳牲而不殺。
讀書加於牲上。
書謂五命。
初命曰誅不孝。
無易樹子。
無以妾為妻等曰。
凡我同盟之人。
既盟之後言歸于好。
銘。
刻也。
銘名也。
謂名記其志也。
如殷湯以銘辭刻于盤雲。
苟日新日日新等是也。
遺民之意。
以寄托之誠。
刻銘于心。
如日月皎然也。
疏。
易初卦者。
即乾卦九三爻辭。
乾象如此。
蓋君象也。
初九潛龍勿用。
如舜漁於雷澤。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謂大人之德漸顯。
天下之人利見。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文言曰。
重剛而不中。
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
故乾乾因時而愓。
雖危無咎。
略解曰。
謂此爻居上卦之下。
故曰上不在天。
處下封之上。
故曰下不在田。
乘二爻之陽故曰重剛不中。
象人君創事。
上未獲九五之尊。
下有重剛之崄。
正行之難。
故晝則乾乾而不息。
夜則憂惕若有危厲。
未嘗去懷也。
遺民謂社主行道進德晝講夜禅勤用不息。
故雲乾乾等。
予近禀下。
上師西域烏思人。
少出家。
誦五分律并誦諸部般若。
學瑜伽.顯揚.攝大乘等諸論。
中年遇帝師拔思巴上師。
又禀密藏灌頂主戒。
常課曉夕禅定三十餘次。
說法施食日無少暇。
亦嘗再四問師所解。
以經律論及密藏略出五百部。
盛業不能盡述。
過順者。
論語為政篇雲。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
耳順者。
朱文公注雲。
謂聲入心通無所違逆也。
疏。
謂論主等者。
謂方廣教理深廣如淵海。
冥。
深杳也。
疏。
理非等者。
謂悟理不拘於廣部略部。
樞。
門樞紐也。
機。
發弩之牙。
皆取要約處。
苟得樞機之要。
則衆理彰矣。
今此論即諸部般若之樞機。
八部下。
古列八部。
謂放光.大品.小品.光贊.道行.金剛.勝天王.文殊問等。
然今之藏中般若部類尤多。
未敢詳定。
疏。
雪曲者。
即古之陽春雪曲也。
以音調極高。
唱者無幾。
從有唱者又無和者。
古人雲。
其調彌高。
其和愈寡。
所喻可知。
反推者。
蓋反辭以推其理。
疏中順釋可知。
意雲若非是忘於言象之外者。
作此之論不能至於如此幽微也。
若存言象。
其旨必乖。
婉轉者。
他文用宛字。
禹。
大禹。
夏王也。
禹在堯世治水。
亦親力行之。
股無胈。
胫無毛。
手足胼胝。
及登位。
卑宮室。
菲飲食。
孔子歎其德全無間然。
如論語及邢眪眪疏。
疏。
從容者。
謂舉動之閑暇也。
疏。
文借下。
彼天道篇略雲。
齊桓公讀書於堂上。
輪扁斫輪於堂下。
釋椎鑿而上問曰。
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也。
公曰聖人之言也。
曰聖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則公之所讀者。
古人之糟粕矣。
桓公曰。
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
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輪扁曰。
臣也以臣之事觀之。
斫輪徐則甘而弗固。
疾則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
口不能言也(雲雲)。
疏。
初四句等者。
知即用也。
文出下。
即彼初篇。
無名者。
謂天地已前混然無象。
無象則無名。
目道也。
有名者。
謂氣質已形。
随形名物。
曰天曰地等。
故無名能始天地。
有名能母萬物。
母者。
生息之義。
疏。
遺民下。
不欲獨任其責。
疏。
餘本等者。
細詳靈字。
似涉差也。
何者。
靈智靈也。
今言窮靈。
能窮極者智也。
所窮又智故不可曉。
一也。
極數謂悉覺諸法。
文阙證真。
二也。
下就問而答雲。
夫無寄在乎冥寂。
冥寂故虛以通之。
妙盡存乎極數。
極數故數以應之。
斯足良證。
三也。
故依瑤本。
問意下。
以文難故出意釋之。
寂目真谛之境。
用屬真知之心。
妙盡者謂智冥。
寂智亦兼亡符合為一邪。
蓋不分心境為二。
不在下。
釋自然也。
不對二谛說之。
直就智體顯示。
詳疏可知。
疏。
若實智等者。
意雲心境冥一不應存有寂照二名。
以定慧二故寂照亦二。
蓋以定慧為寂照也何成冥符。
若許冥符。
不應存乎寂用。
定慧乃緣起因修。
寂照即本覺性德。
故以定慧合寂照為問。
文借下。
系辭雲。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易不可見則乾坤等。
疏。
文總等者。
皆上句舉論意。
下句難也。
疏釋多依瑤疏。
此亦極難。
故具出之。
不合雲下。
如前雲獨覺冥冥。
又雲内有獨鑒之明。
虛不失照等。
皆是也。
意雲下。
如前雲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等。
詳下等者。
如下雲妙盡存乎極數。
極數故數以應之。
意雲妙盡極數神乃淳於化表。
極數故數以應之。
謂極數故方能應數也。
難意謂照真之智唯極數。
不應於數。
應數則不照於真。
故兩心成異。
答意謂正由極數方能應數。
正由應數而即窮虛。
何異之有。
疏。
深證等者。
一理量。
二教量。
注撫安也。
亦猶接也。
權智撫接於物。
疏。
先可等者。
無相真也。
變動俗也。
楷。
準也。
謂則定也。
睹。
觀也。
意雲若唯見其動。
與之撫接。
契會於機。
此居有相而失無相。
若應會之時但觀緣生性空之理。
則無生可接。
得一下。
得之理。
失之事等。
若令下。
依谛以二于心。
疏。
叙前等者。
謂先舉可疑之文以起難。
疏。
例之者。
而物無不是。
宜其真是也。
疏。
是當等者。
指前本論。
已是下。
即前雲物無不是等。
後複下。
即前雲物無不是故是而無是等。
矛。
槊也。
盾。
幹盾也。
昔有一人雙衒二物而市之。
衒矛雲。
能刺十重之盾。
衒盾雲。
矛刺不入。
故喻相違。
膠漆者。
雖二物似殊。
而性實符。
合喻不相違是此也。
疏。
恐救下。
意雲至當者非泛常之苟當。
真是者非泛常之苟是。
疏。
惑不等者。
潛用韓昌黎師說。
彼雲。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
孰能無惑。
惑不從師(雲雲)。
疏。
好相領等者。
遠公賞歎不妄許也。
本傳。
即論主傳。
恒沙下。
謂心俱恒沙性德。
教義诠量亦無量差别。
遠宗下。
據遠公傳雲。
嘗注法性論以示什公。
什公歎曰。
邊國之人經論未廣。
所述便暗與理合。
豈不妙哉。
什公傳亦與秦主着實相論二卷。
恨未見之。
然法性實相皆諸部般若之理。
名異理同。
故疏雲爾。
疏。
聊爾者。
猶瑣細也。
疏。
書式等者。
古人有之。
今即未見。
況。
猶意也。
疏。
初二句下。
意謂廣之題端。
若書首便雲服象雖殊。
無所因起。
無此式也。
疏。
嘉遁下。
即易天山遁也。
卦象如此。
陰化至二為山象。
如秋氣盛時山乃漸長天亦漸高而避之。
故冬之天曰上天是也。
以象小人道長。
君子遁之。
故第五爻謂之嘉遁。
嘉。
善也。
此爻雖有應在内。
然知機而作與時消息亦遁之善者也。
何嘗下。
舊讀雲何嘗不遠。
今以句法理況推之。
宜長讀之。
釋意亦與舊說不同。
舊雲。
喻林下之雅詠。
解者。
林。
竹林也。
晉時嵇康.山濤.向秀.阮籍.阮鹹.王戎.劉伶七子隐居山陽竹林。
并清談道德。
輕蔑仁義。
放浪酒色不拘禮樂。
時人謂之曠達。
然大亂人倫。
為名教所黜。
自唐瑤禅師立此說以來。
曆世承之。
予意以謂蓮社清衆不當比於竹林放浪之流。
念佛之詠亦不當比尚無之作。
唯聞東林宵夕之修心禅講穆穆。
未聞半月之一集歌詠紛紛。
又但雲林下。
則方外之人所居之處皆可名之。
非七賢之所宜專也。
亦嘗以此句就名儒盧翰林摯推之。
句讀同予。
又雲。
言集之言亦語辭。
如詩雲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詩注皆雲語辭。
予固末學。
苟理緻明白當仁不讓。
誰循覆轍以蔽後昆。
故前後釋義有異於古者。
皆此意也。
亦不一一較乎得失指摘瑕疵。
依法不依人。
聖人之良訓。
餘如疏。
讀。
音逗。
疏。
清承下等者。
膺。
亦胸也。
企。
望也。
抱一者。
老氏載營魄章。
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
不獨下。
毛詩雲。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一隅下。
如符堅雲。
朕統大業。
四方稍甯。
唯東南一隅未賓王化。
亦以晉為一隅。
疏。
但欲下。
於我則不足。
於君則有餘。
疏。
草堂下。
什公傳雲。
秦主使沙門僧[(豐*力)/石].僧遷.法欽.道流等八百餘人。
晉書雲。
草堂坐禅者常數三千。
今雲五百。
從本論也。
疏。
俗主者。
儒者以仁聖之君為英主。
昏暴之君為虐主。
庸常之君為俗主。
五胡者。
一前趙劉元海。
匈奴人。
自西晉慧帝大興四年立。
凡三世。
至東晉成帝鹹和四年為石勒所滅。
二後趙石勒。
北方羯種人。
自成帝鹹和三年立。
凡四世。
至穆帝永和八年滅。
三前秦符洪。
西域氏人。
自穆帝永和七年立。
凡六世。
至孝武太元十九年為姚苌滅。
四後秦姚仲弋。
亦羌酋種。
自孝武大元九年立。
凡五世。
至安帝義熙十三年為晉滅。
五魏拓拔珪。
亦丐奴人。
自武帝太元十一年立。
改國号魏。
年曰登國。
凡一十一世。
分東西二魏。
東魏禅于高歡。
為北齊。
西魏禅位于宇文泰。
号後周也。
塹。
城外壕塹也。
不遠下。
不以萬裡為遠也。
無出下。
譯場則三藏遍翻。
弘護則一人親禦。
百官信奉。
萬姓歸依。
論其僧則若梵若漢八百許人。
并白眉互揚。
青眼相擊。
唇齒瀉珠玑之美。
胸懷發錦繡之鮮。
行潔冰霜。
志堅松栢。
請對史鏡自識芳猷。
疏。
領公等者。
遠公傳雲。
初經流江東多有未備。
禅法無聞。
律藏殘阙。
遠慨其道缺。
乃令弟子法淨.法領等遠尋衆經。
踰越沙雪曠歲方返。
皆獲梵本。
得以傳譯。
華嚴下。
大鈔略雲。
初東晉有沙門支法領。
志樂大乘損軀求法。
至遮拘盤國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等。
自下疏中皆略。
各各本傳釋之。
更引實多。
疏。
論主等者。
秦主弘通三寶明時也。
什公真正善友也。
廁。
次也。
謂不比行也。
彩。
光彩容彩。
列。
行列也。
身子。
舍利弗也。
郁郁。
文盛之貌。
陳迹者。
謂已陳之蹤迹。
然出莊子。
引之恐繁。
流芳下。
謂流傳芳美也。
晉桓溫雲。
男子不能流芳百世等。
寥寥者。
謂法教雖盛而龍象稀疎。
疏。
傳說下。
即慧觀傳也。
生公.融公能通人疑情。
肇公.觀公善靖其問難。
然當時人物既多。
評薄随有。
如生公傳雲。
生.睿發天真。
嚴.觀窪流得。
慧義彭享進。
寇淵但嘿塞者矣。
釋曰謂生公.睿公聰悟發於天性。
窪。
深也。
嚴公.觀公深思流連。
始可繼足。
彭享言努力方得前進。
冠姓也。
名道淵。
此公對于三人。
但嘿塞無言而已。
然戒行高潔。
為劉慧林師。
骈。
并也。
八俊者。
生也肇也融也睿也影也嚴也恒也觀也。
有說無恒而有憑公。
然憑公無傳。
似悞也。
西河照公。
意謂[(豐*力)/石]公為一。
亦有雲恒者。
北山錄說什門十哲。
八俊之上又加道恒.道标。
此等皆有正傳。
同氣下。
系辭文。
具雲。
雲從龍。
風從虎。
又雲。
鳴鶴在陰。
其子和之等。
莫逆者。
莊子太宗師。
略雲。
子杞.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語曰。
與孰能以無為首。
以生為脊。
以死為尻。
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
吾與之友矣。
四人相視而笑。
莫逆於心。
遂相與為友。
念佛詠下。
未見其文。
遠公詠序雲。
夫念佛三昧者何。
思專想寂之謂也等。
比興者。
毛詩多托物比興。
如關睢.鸱鸮之篇皆是。
疏。
即弘始等者。
論主自作注經序。
粗。
音粗。
略也。
成言者。
謂什公已成之言。
論主注之。
疏。
郢者下。
亦少變本文令易知也。
彼徐無鬼篇略雲。
莊子送葬過慧子之墓。
顧謂從者曰。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蠅翼。
使匠者斫之。
匠乃運斤成風。
聽而斫之。
盡垩而鼻不傷。
郢人立不失容。
釋曰。
垩。
白土也。
此亦寓言。
疏。
自疏雲下。
即前論序雲。
般若之體非有非無。
虛不失照。
照不失虛等。
至後斯理之玄固常所迷昧者矣。
論主再舉以答也。
疏。
出問等者。
亦再舉前難。
出彼所問之意。
疏。
兩言下。
瑤師之意。
雖各四字不出權實。
故亦兩言也。
人情下。
遍計識情淺近遲鈍。
知一暗一。
随自所達謂二智兩殊。
聖豈然哉。
疏。
答前等者。
即窮虛極數至後出過中若窮虛極數乃至定慧之體耳。
雙絕者。
謂寂照兼亡無可拟象。
故寄言同無。
非有無之無也。
反責下。
責其同極之體無相無名。
此中不可更求定慧兩殊。
但聖人攝化非開示一言。
而衆生無由悟入。
故示其親切處雲。
所言法者。
謂衆生心。
複由此心從本已來。
清淨無染離喧擾之相故曰寂也。
具靈明覺知故曰照也。
圭峰雲。
心寂而知目之圓覺。
然求證此心。
一悟。
二修。
悟則達其本來所有之真。
從先所無之妄。
依其悟徹之智。
修其緣起之行。
此行約事門修之。
則不修而修萬行畢備。
約理門修之。
則修而無修一心寂寂。
此之二門亦不可先後。
故始以止觀統之。
則止觀皆通事理。
久之乃成定慧。
則定慧各通止觀。
終證此心謂之寂照。
寂照者。
心境不二。
權實雙含。
體用融。
空有絕。
當此融絕之處。
何容分個寂照之異邪。
此實性理之要。
故略叙之。
然皆依賢首.清涼等義。
非胸臆也。
疏。
遣妄等者。
意雲同極乃定慧之源。
本自同而生異。
下遣等者。
謂既有異。
即乖於同。
無得下。
諸部般若之中诠法無量。
若一言以蔽之。
不出無所着無所得。
苟於外無着則法法平等。
於内無得則心心寂滅。
然後心無挂礙般若現前。
不得而得菩提。
得也。
不證而證涅盤。
證也。
雖曰證得。
甯容有得證之相乎。
故什公悟玄序雲。
忘功者道合。
虛懷者理通。
冥心者真一。
遺智者聖同。
疏。
答前答者。
即前雲。
謂将心體自然乃至群數之應或幾乎息矣等。
疏初摘句以斷大義。
後清淨已下方釋文也。
非色下。
略遮亦非有非無。
一切不足也。
韋提者。
即瓶沙王之後。
懇。
誠懇也。
切。
至切也。
無量壽經略雲。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
随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内。
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
諸璎珞中盛葡萄漿蜜以上王。
如是經三七日。
王顔和悅。
阿阇世王知之。
即勅内官閉母深宮。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
遙向耆阇崛山為佛作禮。
乃至佛於山沒即於王宮出等。
勝鬘下。
即波斯匿王女。
仰即慕也。
祈。
請也。
夫人經略雲。
仰惟佛世尊。
普為世間出。
亦應垂哀愍。
必令我得見。
即生此念時。
佛於空中現等。
智則下。
由智相即令身無礙。
法報名真。
無去來故。
他化皆應。
應機起故。
疏。
自此等者。
謂非有非無之義通體及用故。
約用故則亦非有知亦非無知。
故下雲。
道超名外因為之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