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
皆目體也。
又雲。
聖智無知而無所不知等。
目用也。
故疏雲兼通有知。
諸心心下。
略釋如前。
緣有下。
釋有不自有。
托緣而有。
故論雲。
以其有有等。
中論雲。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等。
疏。
初句等者。
對妄釋真。
真非緣生。
非緣生故。
聖人之心不因緣有而有。
既是非有之有。
故有其真。
有成非有句。
以有其無有。
故則成非無句。
疏釋太簡。
疏。
欲明等者。
前略示真妄不同。
今此細明兩殊就答前難。
以前難雲窮虛極數等。
數謂妄心妄境也。
體其性虛故能極數等。
如下示之。
今蹑妄示真。
為下非有非無之義因。
初二句下。
影喻相。
響喻妄。
名者質之與聲皆喻妄心。
謂心下。
疏亦太略。
若具釋者謂能現有無之心即黎邪三細中現相也。
此心能現一切六塵境界。
一切境界不出有無也。
以有此境牽起内心。
内心者即事識智相等也。
智相於此相續分别謂有謂無。
依此影響之境而生一切名相。
即論中計名字也。
名相既立。
依名取相種種攀緣。
疏中指同起信。
故此釋之。
不依此論釋義不盡。
大乘下。
亦龍樹菩薩造。
人喻現相。
羅人喻有無等。
自畏喻智相等。
四粗分别。
大意雲境由心起。
不知即心已為迷謬。
而又從之種種分别愛不愛等。
又倍迷也。
故起信雲。
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等。
疏。
初句等者。
蹑前不有有下文也。
謂妄心則随有而有。
随無而無。
聖心不爾。
故雲廢也。
翻前等者。
謂聖心非相因而起。
疏亦至略。
今再示之。
心無影響者。
謂聖智清淨絕有無諸相。
言象莫測者。
謂聖智非名可名非相可相。
亦離攀緣妄念也。
道絕群方者。
道即般若也。
由非名相。
所以能窮其虛極其數。
由窮極故。
所以妙盡而冥符。
無寄如疏。
疏。
初三句等者。
前則即俗成真。
今乃即實名權。
疏。
此論等者。
疏乃通論上下之義。
此中下。
揀斷常也。
論略雲超名就句。
故疏具雲雙超名相。
然般若下。
論初已釋大意無殊。
勝熱下。
即善财所參一善友。
經雲。
見彼勝熱修諸苦行。
求一切智。
四面火聚猶如太山。
中有刀山高峻無極(雲雲)。
大疏略雲。
勝熱者。
於五熱中成勝行故。
體煩惱熱成勝德故等。
四面火聚者。
四句般若燒惑薪故。
中有刀山者。
無分别智最居中道無不割故。
高峻下。
高而無上難可登故。
又雲四句即四邊。
取則燒之。
離則成智。
故大論第十八雲。
般若波羅蜜。
譬如大炎。
四邊不可取。
無取亦不取。
列子天瑞篇雲者。
趙襄子狩中山。
藉芿燔林。
扇赫百裡。
有一人從石壁中出。
随煙燼上下。
衆謂鬼也。
火過徐行而出。
人也。
襄子怪而問曰。
奚道處石。
奚道入火。
人曰。
何物為石。
何物為火。
襄子曰。
而向之出者石也。
向之涉者火也。
人曰不知也。
釋曰。
不知是火。
亦有冥通於物。
物無所違。
而火與刀山即是法門。
彼何與斯。
疏。
舍利下。
即大品意。
謂知一切衆生亦不得衆生。
即知而無知之義。
照明品中照一切法。
知也。
畢竟淨故。
不知也。
引三慧品證無為而不為可知。
疏。
初句下。
羁。
系也。
此下等者。
謂答前心數既玄而孤運其照。
細示如前。
前後照對方知論旨的然可解。
疏。
初句等者。
以前遺民雲而今談者欲求聖心之異等。
故今舉而責之。
随聲下。
十地論釋示說分齊中文。
論雲。
随聲取義有五過失。
一不正信。
二退勇猛。
三者诳他。
四者謗佛。
五者輕法。
雷同者。
謂春雷一發百蟄同起。
今取同義。
俱出下。
彼四十一篇雲。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等。
用其文不取其義。
廉隅。
廉棱隅角也。
前識下。
彼三十八雲。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今謂前境所發之識謂之前識。
疏。
由前下。
謂即言定旨等。
通成此二見也。
疏。
不合下。
中論雲。
因有而生常。
因無而生斷。
疏。
初二句下。
潛用大鈔。
謂緣生恒無性。
無性恒緣生。
理事無礙也。
疏。
初二句下。
可物。
執取於物也。
紛紛纭纭。
廣多之貌。
三假者。
仁王經大意雲。
法假即相也。
名假即一切諸名。
受假者。
謂妄想領納也。
陳。
列也。
如不真空論釋之。
真空下。
即還源觀序。
初二句。
迷真智而成妄想。
次二句。
迷真如以成名相。
物非下。
境空也。
受取下。
心空也。
名相性空即圓成性。
大論四十一雲。
取色取名故名為受等。
疏。
不取下。
依境辨心靡無也。
意雲。
名相即虛而令智照自寂。
實相妙存靈知昭昭。
若依大論釋之。
不取者取之成過故。
不舍者舍之失益故。
論。
此攀緣等者。
論出經意。
謂離心緣相。
疏。
初句等者。
疏示頗略。
今複釋之。
智之生者。
妄智之心依名相而生。
法本下。
法謂諸法。
即指名相。
名相之法無自性生。
性相俱離。
故雲無相。
境既無相。
心亦寂滅。
事之初現曰兆。
華嚴下。
本疏略雲。
量智則遍入三世。
理智則悉皆平等。
四無所畏下。
放光.大品.智論等甚廣。
圓覺普眼章疏雲。
一正知一切法無畏。
謂佛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
二說盡諸漏及習無畏。
言我漏盡等。
三說一切障道法無畏。
四說出苦道無畏。
佛作誠言。
說此四法決定無畏。
智論雲。
得無所疑。
無所忌難。
智慧不卻不沒。
衣毛不豎等。
汗竟弗生者。
智論二十六雲。
薩遮尼犍子銅鍱鍱腹自誓言。
無有人得我難而不流汗破壞者。
大象乃至樹木瓦石聞我難聲亦皆流汗。
作是誓已。
來至佛所與佛論議。
佛質問之皆不能答。
汗流淹地舉體如漬。
佛告尼犍。
汝先誓言。
無有聞我難者而不流汗。
汝今流汗淹地。
汝試觀佛。
見有汗相不。
佛時脫郁多羅僧示之。
言汗在何處。
複次有人言。
或有頭汗身不汗者。
佛頭雖不汗。
身必有汗。
以是故佛脫郁多羅僧示其身。
因是外道大得信向皆入佛法中。
是智慧因緣身業随行。
十力者。
略以二門示之。
一依梵行品出名。
二依智度論釋義。
初者。
一是處非處智。
二過現未來業報智。
三諸禅解脫三昧智。
四諸根勝劣智。
五種種解智。
六種種界智。
七一切至處道智。
八宿命無礙智。
九天眼無礙智。
十永斷習氣智。
然此十智唯一諸法實相智。
此智約度人因緣有十種用。
故為十也。
二依智論釋義者。
然論文極廣。
今略示之。
一是處等者。
有二意。
一道理相應名是處。
不相應名無是處。
如論雲。
女身作輪王無是處。
二轉輪王一時出世無是處。
二佛一時出世亦如是。
反此。
男子作輪王等有是處也。
二因果相應有是處。
如行善得善報。
行惡得惡報。
有是處。
行善堕三塗。
行惡生人天。
無是處。
二業報智者。
謂佛知一切衆生所作。
有過去業過去報。
亦有過業招現在未來等報。
現在未來等業招報亦然。
此則智為能知衆生業報所知也。
三諸禅解脫三昧智者。
禅謂四禅。
佛知是禅佐助道法。
禅攝一切色界。
三昧即定。
定說解脫攝一切定。
如是一切諸禅定解脫即三昧。
佛以甚深智力悉知等。
四諸根勝劣智者。
佛知衆生利根鈍根上根中根下根。
是人如是根。
今世能得初果二果等。
此人得初禅二禅等。
如是等一切衆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等。
五種種解智者。
解謂欲解。
謂衆生信喜好樂種種不同。
如孫陀羅難陀好五欲。
提婆達多好名聞。
須彌剎多羅好世間财利。
乃至如舍利弗好智慧等。
如是佛悉遍知等。
六種種界智者。
界名為性。
佛知世間種種别異性故。
性名積習從性生欲。
謂衆生各各之性差殊無量不可數。
佛知衆生如是生如是欲。
可度不可度。
定不定。
今世可度後世可度等。
佛悉遍知。
七一切至處道智者。
業即是道。
業因緣故遍行五道。
業能有所至故。
如無漏思業至三乘聖道。
以是故諸業是一切至道。
一雲一切聖道名道。
以此聖道随意利益。
故雲一切至處道也。
又雲一切善道。
一切惡道。
一切聖道。
各各知其至處。
佛悉遍知。
八宿命無礙智者。
宿命有三。
一六通中宿命通。
二三明中宿住智證明。
三十力中一力也。
外道凡夫有通而無明。
二乘有通有明而無力。
佛則具之。
以此知己身及衆生無量無邊世中受如是報。
因如是業。
所更種種。
佛悉遍知。
九天眼無礙智者。
佛用天眼見衆生生死處。
凡夫天眼極多見四天下。
聲聞傍見小千界。
梵王亦然。
辟支佛見百千世界。
諸佛見無量無邊世界。
又雲得天眼最第一者阿平盧豆色界四大造色半頭清淨。
如來天眼四大造色遍頭清淨。
是為差别。
十永斷習氣智者。
即漏盡智也。
煩惱習氣俱名漏。
智能盡之。
非二乘所及。
諸佛自知盡漏。
亦知盡他人漏等。
論又問曰。
是十力何者最勝。
答曰。
各各於自事中大。
如水能漬。
火能燒。
各自有力。
有雲初力為大。
能攝十力故。
或漏盡力大。
事辦得涅盤故。
已上略釋名題。
欲廣知事義如論。
事無不契者。
總相釋雲。
謂說理如理。
說事如事。
說業如業。
說果如果等。
達僧祗下。
即華嚴阿僧祇品也。
此品佛說以此品中僧祇為大數之首。
數之複至僧祇。
始名僧祗僧祗。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
複數不可說不可說以至不可說不可說轉等。
表因位難知。
故佛親說。
此乃後得智用之力也。
塵墨者。
法華化城喻品雲。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假使有人磨以為墨。
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
乃至如是展轉盡地種墨。
是人所經國土。
若點不點。
盡磨為塵等。
如是微細聖智悉知。
窮法界下。
法界雖通事理。
且屬一真法界。
此一真法界與餘法界作泉源故。
何者。
謂此一真。
舉體常為萬法。
舉體常自寂然。
返流随流皆依此故。
故大經雖列四種法界。
統以一真而無源故。
疏。
字悞下。
定傳寫之謬也。
正意雲。
為遣有知而生無知。
有知既祛。
無知何立。
第一義中無無知也。
無有知也。
故華嚴十六雲。
無中無有二。
無二亦複無。
意謂因一生一元無自性。
論至於此。
故兼拂之。
以顯真照非有非無。
至妙之趣在理實當。
肇公複起不易吾言矣。
然自唐迄今諸家。
皆随論文釋義。
人之常見多守文定義。
是古非今。
文義乖訛強生穿鑿。
吾不與也。
疏。
權實下。
初示中道。
寂照同時故雲雙現。
二德同寂故雲雙亡。
孰能等者。
疏釋略也。
據論令使二言。
似屬權智。
感而動之。
令智有也。
感謝而靜。
使智無也。
此釋順文。
然實智必具。
故以動為權。
靜為實。
此之二智皆非有無。
論故屬對。
各一邊說之。
亦互隐互顯。
疏。
且征等者。
謂略卻無起無滅等。
起信下。
即彼中說帶言真如空如來藏。
非有。
非無。
非非有。
非非無。
非亦有亦無五句也。
此中具有四句。
言非有者。
謂非斥彼執有之情。
般若非是非有也。
餘例知。
疏。
放光下。
至涅盤論具示。
淨名弟子品亦雲。
其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以知下。
知謂情解知見。
此是迷真之病根。
事須剪伐。
然後見法。
古人雲。
心不可傳。
相契名傳。
此之謂也。
以前下。
遺民問後索其證據。
故論主引教出理。
具足示之。
末段引放光。
又示無說之理。
絕言之道。
心知非傳。
貴在玄契爾。
疏。
據前下。
通辨論文。
問在後而答在前。
照前可知。
疏。
大品等者。
然諸經多有。
有執下。
但内學之人於真空幻色之理未了。
有是執也。
一執青黃等色為實。
異於真空。
故經雲。
色不異空。
謂幻色不異真空。
二有執真空在於色外。
異色而有。
故經雲。
空不異色。
謂真空不異於幻色故。
三小乘等析破色法始空。
色非即空。
四有執空非即色。
故經雲。
色即是空等。
廣示如法界觀。
寶性下。
即彼論第四。
略雲。
散亂心失空。
衆生者。
謂初發心菩薩。
起如是心。
實有法斷滅。
後時得涅盤。
是菩薩失空如來藏修行。
又複有人以空為有物。
我應得空。
又生如是心。
離色等法别更有空。
我應修行。
令得彼空等。
釋曰。
初計色滅方空。
今言色即是空。
此計自遣。
第二計空别為一物。
今雲空即是色。
此見即遣。
三則計空異色。
今雲空不異色等。
此計亦遣。
今以下。
通出上下論意。
此段辨二谛相即之境。
後段示權實相融之心。
疏。
前四句等者。
遺民謂心兩異縱而奪之。
若一下。
謂一心見色。
一心見空。
同時兩心并照二境。
何有此理。
疏中以兩心分經四句合而明之。
從其省約。
疏。
謂凡夫下。
據疏意。
以依他所執之法緣生性空故。
令遍計能取之情自空。
凡夫不了依他性空。
故起遍計執實定相。
不同法相。
存依他之似有但空遍計。
非色之非。
斥破之辭。
疏。
前二下。
論意雲。
不於空中非斥其色。
隻於色中非之。
故雲非色。
疏雲。
色空不異者。
以非色含空義故。
疏。
承上等者。
意雲以境求心。
境既融而非殊。
心亦即而不異。
直以一心齊照。
約谛分之為權為實。
豈以谛二二於心乎。
故仁王經雲。
於谛常自二。
於解常自一。
會違等者。
古釋但會色不異空等四句。
謂四異執教亦不同。
予謂經雖四句不同者。
大底明色空不異。
由不異故相即。
皆二谛相融之意也。
故今約法相會之。
彼宗說二智在賴邪識中。
法爾道理各有種子。
登地已去别發現行。
本智照真。
後智了俗。
二谛區分三智别照。
如此何邪。
答由群情不同等也。
疏。
依心等者。
疏初斷定四句之中皆初示境後辨心。
初句中既實而恒權。
如何前雲失撫會之功。
二句中既權而恒實。
如何前雲異乎無相。
三句中可知。
四句中下。
且依句數來勢釋之。
由非有故所以無。
由非無故所以有。
乃亦有亦無句。
此意正雙遮時而恒雙表。
此中下。
辨具心境。
文理下。
論語公冶長篇雲。
子在陳曰。
歸與歸與。
吾黨之小了狂簡。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今謂文理明白似不犯乎此責。
疏。
即真下。
顯非二也。
義引放光等經。
疏。
承前等者。
出論中再标談者之意。
差謂下。
差謂差似。
論主比拟遺民之意。
非敢直非。
但差乎空有兩心等也。
輔教編訓脫忽也。
亦通。
疏。
玄機下。
疏取前論以釋此。
前雲懷前識以标玄。
存所存之必當。
今雲若能舍己心等。
前雲即言定旨尋大方而征隅。
此雲尋玄機於事外等。
令忘言舍情可契也。
推移下。
謂随宜進止。
如秤錘在衡推移不定。
疏。
為即下。
依理反責。
論又雲等者。
答是當之問。
亦可下。
就而示之。
疏。
心有下。
凡有所住。
情念乃生。
起諸惑業。
疏。
有所着者。
着心隻在一可字。
疏。
名相等者。
名相是境。
起好惡是情生。
由境有違順。
令心生好惡。
好惡既彰則憎愛勃起。
諸業随作。
三報郁典。
四生往來。
皆由一着字。
苟亡此着。
則外亡名相。
内消美惡。
業華無由而開。
報果何由而結。
疏。
初二句下。
識以了别為義。
知即妄知。
識乃心識。
知覺識用。
次二句下。
約相約名以辨非相非名。
疏。
是當等者。
謂有住之情隻住於名相。
真至者。
真是至當之情。
非般若神心。
疏。
此有下。
出意也。
一令下。
令遺民等也。
二顯下。
論主本意。
異執下。
執言定理之俦。
随言相而生見。
由言相異故令諸見不同。
不能殊途而同歸。
言象本空者。
非空不能顯理也。
聖心本絕者。
非言非相也。
迹可例說者。
但改言字作迹字。
讀之可了。
疏。
拟心等者。
瞥然而起即成一念。
亦剎那心也。
謂念起已差。
況随念生分别。
依分别起言相。
執言相求玄理。
展轉相因遠之又遠。
然遺民下。
出意也。
遺民以遠公為師。
以生公等為友。
英悟敏識固非淺淺。
而覽此論豈實有疑。
但再叩玄關。
令更析玄理以覺後來。
而未達者苟見此論謂實不了。
殆執迹迷旨之俦也。
肇論新疏遊刃卷中
皆目體也。
又雲。
聖智無知而無所不知等。
目用也。
故疏雲兼通有知。
諸心心下。
略釋如前。
緣有下。
釋有不自有。
托緣而有。
故論雲。
以其有有等。
中論雲。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等。
疏。
初句等者。
對妄釋真。
真非緣生。
非緣生故。
聖人之心不因緣有而有。
既是非有之有。
故有其真。
有成非有句。
以有其無有。
故則成非無句。
疏釋太簡。
疏。
欲明等者。
前略示真妄不同。
今此細明兩殊就答前難。
以前難雲窮虛極數等。
數謂妄心妄境也。
體其性虛故能極數等。
如下示之。
今蹑妄示真。
為下非有非無之義因。
初二句下。
影喻相。
響喻妄。
名者質之與聲皆喻妄心。
謂心下。
疏亦太略。
若具釋者謂能現有無之心即黎邪三細中現相也。
此心能現一切六塵境界。
一切境界不出有無也。
以有此境牽起内心。
内心者即事識智相等也。
智相於此相續分别謂有謂無。
依此影響之境而生一切名相。
即論中計名字也。
名相既立。
依名取相種種攀緣。
疏中指同起信。
故此釋之。
不依此論釋義不盡。
大乘下。
亦龍樹菩薩造。
人喻現相。
羅人喻有無等。
自畏喻智相等。
四粗分别。
大意雲境由心起。
不知即心已為迷謬。
而又從之種種分别愛不愛等。
又倍迷也。
故起信雲。
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等。
疏。
初句等者。
蹑前不有有下文也。
謂妄心則随有而有。
随無而無。
聖心不爾。
故雲廢也。
翻前等者。
謂聖心非相因而起。
疏亦至略。
今再示之。
心無影響者。
謂聖智清淨絕有無諸相。
言象莫測者。
謂聖智非名可名非相可相。
亦離攀緣妄念也。
道絕群方者。
道即般若也。
由非名相。
所以能窮其虛極其數。
由窮極故。
所以妙盡而冥符。
無寄如疏。
疏。
初三句等者。
前則即俗成真。
今乃即實名權。
疏。
此論等者。
疏乃通論上下之義。
此中下。
揀斷常也。
論略雲超名就句。
故疏具雲雙超名相。
然般若下。
論初已釋大意無殊。
勝熱下。
即善财所參一善友。
經雲。
見彼勝熱修諸苦行。
求一切智。
四面火聚猶如太山。
中有刀山高峻無極(雲雲)。
大疏略雲。
勝熱者。
於五熱中成勝行故。
體煩惱熱成勝德故等。
四面火聚者。
四句般若燒惑薪故。
中有刀山者。
無分别智最居中道無不割故。
高峻下。
高而無上難可登故。
又雲四句即四邊。
取則燒之。
離則成智。
故大論第十八雲。
般若波羅蜜。
譬如大炎。
四邊不可取。
無取亦不取。
列子天瑞篇雲者。
趙襄子狩中山。
藉芿燔林。
扇赫百裡。
有一人從石壁中出。
随煙燼上下。
衆謂鬼也。
火過徐行而出。
人也。
襄子怪而問曰。
奚道處石。
奚道入火。
人曰。
何物為石。
何物為火。
襄子曰。
而向之出者石也。
向之涉者火也。
人曰不知也。
釋曰。
不知是火。
亦有冥通於物。
物無所違。
而火與刀山即是法門。
彼何與斯。
疏。
舍利下。
即大品意。
謂知一切衆生亦不得衆生。
即知而無知之義。
照明品中照一切法。
知也。
畢竟淨故。
不知也。
引三慧品證無為而不為可知。
疏。
初句下。
羁。
系也。
此下等者。
謂答前心數既玄而孤運其照。
細示如前。
前後照對方知論旨的然可解。
疏。
初句等者。
以前遺民雲而今談者欲求聖心之異等。
故今舉而責之。
随聲下。
十地論釋示說分齊中文。
論雲。
随聲取義有五過失。
一不正信。
二退勇猛。
三者诳他。
四者謗佛。
五者輕法。
雷同者。
謂春雷一發百蟄同起。
今取同義。
俱出下。
彼四十一篇雲。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等。
用其文不取其義。
廉隅。
廉棱隅角也。
前識下。
彼三十八雲。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今謂前境所發之識謂之前識。
疏。
由前下。
謂即言定旨等。
通成此二見也。
疏。
不合下。
中論雲。
因有而生常。
因無而生斷。
疏。
初二句下。
潛用大鈔。
謂緣生恒無性。
無性恒緣生。
理事無礙也。
疏。
初二句下。
可物。
執取於物也。
紛紛纭纭。
廣多之貌。
三假者。
仁王經大意雲。
法假即相也。
名假即一切諸名。
受假者。
謂妄想領納也。
陳。
列也。
如不真空論釋之。
真空下。
即還源觀序。
初二句。
迷真智而成妄想。
次二句。
迷真如以成名相。
物非下。
境空也。
受取下。
心空也。
名相性空即圓成性。
大論四十一雲。
取色取名故名為受等。
疏。
不取下。
依境辨心靡無也。
意雲。
名相即虛而令智照自寂。
實相妙存靈知昭昭。
若依大論釋之。
不取者取之成過故。
不舍者舍之失益故。
論。
此攀緣等者。
論出經意。
謂離心緣相。
疏。
初句等者。
疏示頗略。
今複釋之。
智之生者。
妄智之心依名相而生。
法本下。
法謂諸法。
即指名相。
名相之法無自性生。
性相俱離。
故雲無相。
境既無相。
心亦寂滅。
事之初現曰兆。
華嚴下。
本疏略雲。
量智則遍入三世。
理智則悉皆平等。
四無所畏下。
放光.大品.智論等甚廣。
圓覺普眼章疏雲。
一正知一切法無畏。
謂佛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
二說盡諸漏及習無畏。
言我漏盡等。
三說一切障道法無畏。
四說出苦道無畏。
佛作誠言。
說此四法決定無畏。
智論雲。
得無所疑。
無所忌難。
智慧不卻不沒。
衣毛不豎等。
汗竟弗生者。
智論二十六雲。
薩遮尼犍子銅鍱鍱腹自誓言。
無有人得我難而不流汗破壞者。
大象乃至樹木瓦石聞我難聲亦皆流汗。
作是誓已。
來至佛所與佛論議。
佛質問之皆不能答。
汗流淹地舉體如漬。
佛告尼犍。
汝先誓言。
無有聞我難者而不流汗。
汝今流汗淹地。
汝試觀佛。
見有汗相不。
佛時脫郁多羅僧示之。
言汗在何處。
複次有人言。
或有頭汗身不汗者。
佛頭雖不汗。
身必有汗。
以是故佛脫郁多羅僧示其身。
因是外道大得信向皆入佛法中。
是智慧因緣身業随行。
十力者。
略以二門示之。
一依梵行品出名。
二依智度論釋義。
初者。
一是處非處智。
二過現未來業報智。
三諸禅解脫三昧智。
四諸根勝劣智。
五種種解智。
六種種界智。
七一切至處道智。
八宿命無礙智。
九天眼無礙智。
十永斷習氣智。
然此十智唯一諸法實相智。
此智約度人因緣有十種用。
故為十也。
二依智論釋義者。
然論文極廣。
今略示之。
一是處等者。
有二意。
一道理相應名是處。
不相應名無是處。
如論雲。
女身作輪王無是處。
二轉輪王一時出世無是處。
二佛一時出世亦如是。
反此。
男子作輪王等有是處也。
二因果相應有是處。
如行善得善報。
行惡得惡報。
有是處。
行善堕三塗。
行惡生人天。
無是處。
二業報智者。
謂佛知一切衆生所作。
有過去業過去報。
亦有過業招現在未來等報。
現在未來等業招報亦然。
此則智為能知衆生業報所知也。
三諸禅解脫三昧智者。
禅謂四禅。
佛知是禅佐助道法。
禅攝一切色界。
三昧即定。
定說解脫攝一切定。
如是一切諸禅定解脫即三昧。
佛以甚深智力悉知等。
四諸根勝劣智者。
佛知衆生利根鈍根上根中根下根。
是人如是根。
今世能得初果二果等。
此人得初禅二禅等。
如是等一切衆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等。
五種種解智者。
解謂欲解。
謂衆生信喜好樂種種不同。
如孫陀羅難陀好五欲。
提婆達多好名聞。
須彌剎多羅好世間财利。
乃至如舍利弗好智慧等。
如是佛悉遍知等。
六種種界智者。
界名為性。
佛知世間種種别異性故。
性名積習從性生欲。
謂衆生各各之性差殊無量不可數。
佛知衆生如是生如是欲。
可度不可度。
定不定。
今世可度後世可度等。
佛悉遍知。
七一切至處道智者。
業即是道。
業因緣故遍行五道。
業能有所至故。
如無漏思業至三乘聖道。
以是故諸業是一切至道。
一雲一切聖道名道。
以此聖道随意利益。
故雲一切至處道也。
又雲一切善道。
一切惡道。
一切聖道。
各各知其至處。
佛悉遍知。
八宿命無礙智者。
宿命有三。
一六通中宿命通。
二三明中宿住智證明。
三十力中一力也。
外道凡夫有通而無明。
二乘有通有明而無力。
佛則具之。
以此知己身及衆生無量無邊世中受如是報。
因如是業。
所更種種。
佛悉遍知。
九天眼無礙智者。
佛用天眼見衆生生死處。
凡夫天眼極多見四天下。
聲聞傍見小千界。
梵王亦然。
辟支佛見百千世界。
諸佛見無量無邊世界。
又雲得天眼最第一者阿平盧豆色界四大造色半頭清淨。
如來天眼四大造色遍頭清淨。
是為差别。
十永斷習氣智者。
即漏盡智也。
煩惱習氣俱名漏。
智能盡之。
非二乘所及。
諸佛自知盡漏。
亦知盡他人漏等。
論又問曰。
是十力何者最勝。
答曰。
各各於自事中大。
如水能漬。
火能燒。
各自有力。
有雲初力為大。
能攝十力故。
或漏盡力大。
事辦得涅盤故。
已上略釋名題。
欲廣知事義如論。
事無不契者。
總相釋雲。
謂說理如理。
說事如事。
說業如業。
說果如果等。
達僧祗下。
即華嚴阿僧祇品也。
此品佛說以此品中僧祇為大數之首。
數之複至僧祇。
始名僧祗僧祗。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
複數不可說不可說以至不可說不可說轉等。
表因位難知。
故佛親說。
此乃後得智用之力也。
塵墨者。
法華化城喻品雲。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假使有人磨以為墨。
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
乃至如是展轉盡地種墨。
是人所經國土。
若點不點。
盡磨為塵等。
如是微細聖智悉知。
窮法界下。
法界雖通事理。
且屬一真法界。
此一真法界與餘法界作泉源故。
何者。
謂此一真。
舉體常為萬法。
舉體常自寂然。
返流随流皆依此故。
故大經雖列四種法界。
統以一真而無源故。
疏。
字悞下。
定傳寫之謬也。
正意雲。
為遣有知而生無知。
有知既祛。
無知何立。
第一義中無無知也。
無有知也。
故華嚴十六雲。
無中無有二。
無二亦複無。
意謂因一生一元無自性。
論至於此。
故兼拂之。
以顯真照非有非無。
至妙之趣在理實當。
肇公複起不易吾言矣。
然自唐迄今諸家。
皆随論文釋義。
人之常見多守文定義。
是古非今。
文義乖訛強生穿鑿。
吾不與也。
疏。
權實下。
初示中道。
寂照同時故雲雙現。
二德同寂故雲雙亡。
孰能等者。
疏釋略也。
據論令使二言。
似屬權智。
感而動之。
令智有也。
感謝而靜。
使智無也。
此釋順文。
然實智必具。
故以動為權。
靜為實。
此之二智皆非有無。
論故屬對。
各一邊說之。
亦互隐互顯。
疏。
且征等者。
謂略卻無起無滅等。
起信下。
即彼中說帶言真如空如來藏。
非有。
非無。
非非有。
非非無。
非亦有亦無五句也。
此中具有四句。
言非有者。
謂非斥彼執有之情。
般若非是非有也。
餘例知。
疏。
放光下。
至涅盤論具示。
淨名弟子品亦雲。
其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以知下。
知謂情解知見。
此是迷真之病根。
事須剪伐。
然後見法。
古人雲。
心不可傳。
相契名傳。
此之謂也。
以前下。
遺民問後索其證據。
故論主引教出理。
具足示之。
末段引放光。
又示無說之理。
絕言之道。
心知非傳。
貴在玄契爾。
疏。
據前下。
通辨論文。
問在後而答在前。
照前可知。
疏。
大品等者。
然諸經多有。
有執下。
但内學之人於真空幻色之理未了。
有是執也。
一執青黃等色為實。
異於真空。
故經雲。
色不異空。
謂幻色不異真空。
二有執真空在於色外。
異色而有。
故經雲。
空不異色。
謂真空不異於幻色故。
三小乘等析破色法始空。
色非即空。
四有執空非即色。
故經雲。
色即是空等。
廣示如法界觀。
寶性下。
即彼論第四。
略雲。
散亂心失空。
衆生者。
謂初發心菩薩。
起如是心。
實有法斷滅。
後時得涅盤。
是菩薩失空如來藏修行。
又複有人以空為有物。
我應得空。
又生如是心。
離色等法别更有空。
我應修行。
令得彼空等。
釋曰。
初計色滅方空。
今言色即是空。
此計自遣。
第二計空别為一物。
今雲空即是色。
此見即遣。
三則計空異色。
今雲空不異色等。
此計亦遣。
今以下。
通出上下論意。
此段辨二谛相即之境。
後段示權實相融之心。
疏。
前四句等者。
遺民謂心兩異縱而奪之。
若一下。
謂一心見色。
一心見空。
同時兩心并照二境。
何有此理。
疏中以兩心分經四句合而明之。
從其省約。
疏。
謂凡夫下。
據疏意。
以依他所執之法緣生性空故。
令遍計能取之情自空。
凡夫不了依他性空。
故起遍計執實定相。
不同法相。
存依他之似有但空遍計。
非色之非。
斥破之辭。
疏。
前二下。
論意雲。
不於空中非斥其色。
隻於色中非之。
故雲非色。
疏雲。
色空不異者。
以非色含空義故。
疏。
承上等者。
意雲以境求心。
境既融而非殊。
心亦即而不異。
直以一心齊照。
約谛分之為權為實。
豈以谛二二於心乎。
故仁王經雲。
於谛常自二。
於解常自一。
會違等者。
古釋但會色不異空等四句。
謂四異執教亦不同。
予謂經雖四句不同者。
大底明色空不異。
由不異故相即。
皆二谛相融之意也。
故今約法相會之。
彼宗說二智在賴邪識中。
法爾道理各有種子。
登地已去别發現行。
本智照真。
後智了俗。
二谛區分三智别照。
如此何邪。
答由群情不同等也。
疏。
依心等者。
疏初斷定四句之中皆初示境後辨心。
初句中既實而恒權。
如何前雲失撫會之功。
二句中既權而恒實。
如何前雲異乎無相。
三句中可知。
四句中下。
且依句數來勢釋之。
由非有故所以無。
由非無故所以有。
乃亦有亦無句。
此意正雙遮時而恒雙表。
此中下。
辨具心境。
文理下。
論語公冶長篇雲。
子在陳曰。
歸與歸與。
吾黨之小了狂簡。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今謂文理明白似不犯乎此責。
疏。
即真下。
顯非二也。
義引放光等經。
疏。
承前等者。
出論中再标談者之意。
差謂下。
差謂差似。
論主比拟遺民之意。
非敢直非。
但差乎空有兩心等也。
輔教編訓脫忽也。
亦通。
疏。
玄機下。
疏取前論以釋此。
前雲懷前識以标玄。
存所存之必當。
今雲若能舍己心等。
前雲即言定旨尋大方而征隅。
此雲尋玄機於事外等。
令忘言舍情可契也。
推移下。
謂随宜進止。
如秤錘在衡推移不定。
疏。
為即下。
依理反責。
論又雲等者。
答是當之問。
亦可下。
就而示之。
疏。
心有下。
凡有所住。
情念乃生。
起諸惑業。
疏。
有所着者。
着心隻在一可字。
疏。
名相等者。
名相是境。
起好惡是情生。
由境有違順。
令心生好惡。
好惡既彰則憎愛勃起。
諸業随作。
三報郁典。
四生往來。
皆由一着字。
苟亡此着。
則外亡名相。
内消美惡。
業華無由而開。
報果何由而結。
疏。
初二句下。
識以了别為義。
知即妄知。
識乃心識。
知覺識用。
次二句下。
約相約名以辨非相非名。
疏。
是當等者。
謂有住之情隻住於名相。
真至者。
真是至當之情。
非般若神心。
疏。
此有下。
出意也。
一令下。
令遺民等也。
二顯下。
論主本意。
異執下。
執言定理之俦。
随言相而生見。
由言相異故令諸見不同。
不能殊途而同歸。
言象本空者。
非空不能顯理也。
聖心本絕者。
非言非相也。
迹可例說者。
但改言字作迹字。
讀之可了。
疏。
拟心等者。
瞥然而起即成一念。
亦剎那心也。
謂念起已差。
況随念生分别。
依分别起言相。
執言相求玄理。
展轉相因遠之又遠。
然遺民下。
出意也。
遺民以遠公為師。
以生公等為友。
英悟敏識固非淺淺。
而覽此論豈實有疑。
但再叩玄關。
令更析玄理以覺後來。
而未達者苟見此論謂實不了。
殆執迹迷旨之俦也。
肇論新疏遊刃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