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續藏經肇論新疏遊刃
宋文才述
肇論新疏遊刃卷上
五台大萬聖佑國寺開山住持釋源大
白馬寺宗主贈邽國公海印開法真覺
大師長講沙門 文才 述
将釋茲疏。
啟以二門。
初叙論诠旨。
後随釋疏義。
初者。
梵雲阿毗達摩。
此雲無比法。
謂诠慧最勝。
故又翻對法。
對有二義。
一者對觀。
觀于四谛。
二者對向。
向于涅盤。
觀則克聖。
向則克滅。
能對之體即無漏淨慧。
所對之法即四谛涅盤。
是法之對。
慧為主故。
問。
佛說三藏皆聖教攝。
高僧述作何以與(去聲)焉。
答。
從乎本故。
謂此論義本亦佛說。
散在方廣分中。
論主依經作之。
至簡至要以攝第一中道理智。
引攝上根樂略之機。
此則唯在成立佛說。
與摩诃衍中甚深性理平等一乘而相應故。
亦得阿毗達摩聖教攝也。
如佛世迦多演尼.舍利弗等。
造發智論.集異門足論等。
皆攝屬論藏故。
然論通大小。
此論唯大。
大通權實。
唯實非權。
五教之中唯一乘終教攝也。
五宗之中理事無礙宗也。
何者。
以四論之中皆辨非有非無中道之理故。
如下雲不釋動以求靜。
又雲即萬物之自虛等。
亦兼頓說。
下雲目對真而不覺。
又雲觸事而真等。
此同起信真如門。
說諸法差别唯依妄念。
若離心念則法法皆真皆如矣。
以賢首大師判真如門為頓教分齊故。
故論之終始極一乘之窈渺。
盡性理之精深。
羅有包空。
開權示實。
出不遷之理。
即流動以明宗。
發不真之談。
依谛門而演邃。
說般若無見無知之旨。
盡玄中之玄。
明涅盤不出不在之心。
極妙中之妙。
故遺民以謂。
浴心方等之淵。
悟懷絕冥之肆。
不為過也。
其文則含英綜花敲商擊羽。
依理而起因質而生。
非惠施之談虛。
何晏之尚無所能彷佛也。
可謂彬彬[彧-口+(一/口)][彧-口+(一/口)]郁郁蔥蔥。
談之口則[夕/肉]美梁馨。
擲之地則金聲玉振。
如遺民歎曰。
理微辭險唱獨應稀。
可謂知言矣。
後随釋疏義。
分三。
初釋論題目。
肇即等者。
謂論主以徹法英悟之智。
逗機善巧之辨。
假聲名句文示中道之理。
令物獲一乘平等之益。
故作論也。
人法下。
準清涼鈔。
通辨諸經得名之式。
或以人為目。
或以法為名。
約因約果乍複乍單等。
不同今以二字成題。
即人法也。
以四下。
出立名所以。
詳梁傳。
什公出大品之後。
師着無知論。
次着不真空等二論。
什公亡後始着涅盤無名論。
其次如是。
今不爾者。
以意求之。
蓋論主作宗本時。
大約題中之義排次也。
謂初示不遷之理。
次彰第一義真。
依般若之神心。
照涅盤之妙境。
涅盤是三乘究竟之所歸。
故最後也。
然非作者之本意。
且順次叙之。
又各宗一義者。
各随論名。
是所宗也。
但實教了義經論中談諸法無生無滅之理。
皆不遷論所宗。
乃至談涅盤之旨。
亦無名論宗之。
欲合下。
合四為一。
不可題中并置四名。
複作等者。
蓋宗本一章最後作之。
冠於論初攝四為一也。
宗釋皆屬者。
宗即宗本。
釋即四論。
此四但演宗中之意。
宗則略示綱要。
如起信立義分。
釋則廣陳理義。
如彼解釋分。
而言論者。
疏略起信疏釋之。
具雲論者建立決了可軌文言。
判說甚深法相道理。
依決判義名之為論。
又論者集法議論也。
謂假立賓主往複征析論量正理。
故名為論。
往複謂問答也。
征謂征索。
析謂分析。
如逐論征釋。
及無知.無名二論各九次問答是也。
示物修悟者。
作論本意故欲令衆生悟理修觀。
息妄顯真。
證諸法實相。
不為文字事業也。
然有二種者。
準龍樹末論說馬鳴大士宗百本了義經以作起信。
唯識亦宗六經等。
釋論如智度之釋大品。
地論之解十地等。
此是宗經攝義之論也。
疏。
大秦者。
即國朝之名。
當東晉穆帝以來二秦相繼而出。
前秦符姓。
後秦姚姓。
二姓皆秦。
故史官以前後字别之。
非自号前後也。
徤。
蒲洪之子。
洪改姓符氏。
西羌人也。
洪為趙将麻秋鸠死。
徤受父命。
據關内即天王位。
蓋亟谷以西皆号關中。
堅即東海王雄之子也。
徤死。
太子符生繼立。
生殘虐不道。
堅殺之自立。
末年者。
即建元二十五年。
堅率兵八十七萬以伐晉。
至壽春為晉将謝玄所敗。
歸長安。
慕容沖.姚苌等皆叛之。
沖圍長安。
堅力戰不解乃北走五将山。
複為苌圍之。
遂執堅缢於新平佛寺。
今豳州也。
苌即姚仲弋之子也。
亦西羌人。
殺堅自立。
苌薨。
子興立。
改元弘始。
凡十九年。
長安。
縣名也。
如來姓者。
釋迦譜引彌沙塞雲。
過去有王名郁摩。
有庶子四人。
一名昭目。
二名聰目。
三名調伏象。
四名尼樓。
聰明神武有大威德。
第一夫人有子名長生。
頑薄醜陋衆人所賤。
夫人恐國位為四子所有。
乃以妩媚要王。
王喜。
遂谮四子出國。
時四子之母并親屬諸力士人民等。
見四子無罪被黜。
皆樂随之。
王亦聽去。
於是至雪山北。
得遐逈曠大之地居數年。
歸德如市。
郁為強國。
王後思見。
召之四子。
辭過不還。
王歎曰。
我子釋迦。
因名釋種。
種亦姓也。
釋迦翻能也。
自尼樓有子名鳥頭羅。
羅子名瞿頭羅。
子屍休羅子。
即智論師子頰王也。
王四子。
一曰淨飯。
淨飯子即佛也。
得姓至佛凡六世矣。
安公等者。
即東晉武帝世人。
事業如梁傳。
安公已前出家者皆從師姓。
如竺道潛弟子竺法義等是也。
安以大師之本莫尊於佛。
乃以釋命氏。
當時或從或不及。
建元二十年三藏昙摩蘭提譯出增一阿含。
彼經第二十一略雲。
今有四大河水從阿耨達泉出。
各随其方入於四海。
無複本名。
此亦如是。
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
於如來所剃除須發出家學道。
無複本姓。
但言沙門釋迦弟子。
既懸與經符。
遂為永式。
葉。
合也。
迄。
至也。
本傳乃梁代會稽嘉祥寺慧皎法師作高僧傳。
論主居義解科。
傳略雲。
京兆人。
家貧。
傭書為業。
因繕寫。
遂曆觀經史(雲雲)。
栖神等者。
栖。
止栖也。
神謂神妙之心也。
冥猶寂也。
累謂生死。
猶未盡善者。
謂未究竟也。
予亦忝讀莊老之書。
大秪所宗虛無自然杳冥昏默之道。
自此降沖和元氣。
生天生地。
神鬼神帝生物之用。
或似不盈。
其修之之方。
必仿于道。
内則谷神守靜挫銳解紛。
外則和光同塵不矜不恃。
如莊子說。
廣成子授黃帝之道曰。
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
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此談道也。
下明修雲。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必清必淨無勞汝形。
無搖爾精乃可以長生。
又雲。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歲。
吾形未嘗衰。
釋曰。
守一。
守前道也。
處和與物不競也。
不競則生全。
守一則道成。
此莊老大旨也。
據此未當吾宗擇滅無為。
假令得之無知無覺。
淪於太虛而已。
至于般若神心涅盤妙有。
依正自在相用圓明。
寂照同源力通無礙。
彼何與焉。
故論主斥其未盡善也。
不為激過。
故沖雲。
放辭莫怪譏莊老。
未入如來數仞牆。
舊維摩者。
即漢末支謙所譯。
方等者。
謂方正平等。
即方廣分也。
三藏即小乘教。
諸師多憑智論呼小乘為三藏教。
法華亦雲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
姑臧。
今西涼也。
論主聞之。
越二千裡之遠而從之受學。
什亦賞其神明大器。
歎之不盡。
逍遙園者者。
本國家園苑。
以施什公為翻經之館。
疏辭皆本傳之文。
具如傳。
作猶等者。
随義訓也。
以聖人創制名作。
賢人祖之名述。
中庸雲。
父作之。
子述之。
孔子亦自謂述而不作等。
今法師之論但祖述經論之義。
就文亦可雲作也。
疏。
所崇者。
崇謂中心宗尚。
崇尚亦尊也。
主也。
然通能所。
所宗者即此宗本一章也。
即實相之一心者。
什公以實相為宗。
故不遷等法皆實相也。
實相該通理事不二為一心也。
吳僧淨源注釋此論。
号中吳集。
初解宗本義。
立一心為宗。
疏引全是彼文。
雖殊等者。
以一心全現諸法。
法法皆心。
妄心分别似有起滅。
若離心念則無去來。
差别之相非不遷而何。
次即心所現有而非真。
非真則其性自空。
若此亦非有法亦非無法。
真俗莫羁。
空色一緻。
觸物而一。
第一真也。
般若為心不須會釋。
涅盤之理。
均天人。
同一異。
總六合以鏡心。
一去來以成體。
一心之義亦昭然無惑。
故知四論皆述一心之義。
且心即如來藏。
恒沙佛法并蘊其中。
矧四法邪。
若心外談法便同外道。
别者下。
如不遷論以不遷為宗等。
非一心下。
一心為總相。
四乃别相。
攬别為總。
離别無總。
開總成别。
離總無别。
故一心攝四法而無遺。
四法示一心而有在。
義謂義理等者。
如下四論之中。
通取其義。
皆一心法上之義。
别取其義。
如不遷一論唯不遷之義。
餘三例之。
凡解義理要在徹法。
法義無分曷為精照。
故圭峰雲。
今時聽學之人。
但求文義不尋法體。
亦不原此義是何法上之義。
據此。
下約能诠以明之。
以宗本之義略與四論張本。
但有統冠之功。
而無委示之實。
四論反之。
可知以法為本。
下作釋也。
初二皆持業。
後一依主。
義為能顯。
法是所顯。
不言章者。
尚義而不文也。
疏。
此五名下。
放光有本無品。
般若鈔經亦有本無品。
餘之四名。
經論中标相不須引明。
義雖等者。
如下随名略釋可知。
前四理也。
緣會事也。
所以相蹑而解者。
以論中排名本無居初。
釋義本無居後。
故為此釋。
緣前元無者。
以下論雲。
未生無有。
故若約法由緣生無自性性。
雖今現有有亦即空。
因緣性殊。
各亦不生。
共亦不生。
故諸法本無也。
鈔經略雲。
如諸法本無。
怛薩阿竭亦本無等。
無相等者。
謂本無之性。
遠離男女根塵有無一異等差别之相。
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
即此等者。
法為事法。
事法無性。
唯以實相為性也。
此性真空者。
實性之中無妄染等諸相名空。
非混茫斷滅之空也。
複由等者。
謂依法顯理。
如指波談水。
依钏說金。
理從於事。
無理非事。
事自緣生。
故雲緣會。
依俗谛理。
因緣和合共生諸法也。
或名下。
會異名可知。
杜順下。
總證法界觀文。
疏。
義依等者。
顯猶明也。
謂依法顯義。
依義識法。
今雲一義。
亦一體一義也。
餘辭可解。
此中下。
乃依賢首大師起信疏解非一非異之義釋也。
本謂本無等理。
末謂緣會之事。
唯末非本。
即事能隐理門。
唯緣會而非實相。
唯本非末。
即以理奪事門。
唯實相而非緣會也。
若本末下。
以理事一體不可分其際限。
如全水是波。
舉器渾金。
誰能際限。
設使鵝王有擇乳之能。
不能擇乎波水之殊也。
尤。
甚也。
然此三義。
亦正要第三。
非前二義亦不能成立第三之義。
故具彰之。
若對等者。
會釋為不遷論之宗可知。
疏。
征也者。
征五名一義之所以也。
疏。
若色若心者。
色心該於染淨等一切諸法故。
如是諸法皆藉因緣會合而起。
因無獨力能生而有共力能生之義。
緣亦如此。
此約俗谛說有生義也。
故唐譯楞伽第二雲。
但随世俗故。
而說有生滅。
依此世俗而入第一真谛。
如下性空實相等。
疏。
因緣是因等者。
因緣之因。
望緣為親生之因。
如谷芽從谷種生。
眼識從識種子生等。
因果之因。
對果明因生法之因。
因緣皆是其因也。
因無下。
釋未生無有也。
謂一切法既由緣會方生。
應知未會諸法元無。
未會有法故無是處。
謂道理不相應也。
後句等者。
且以比智推窮。
諸法既自緣會而生。
四相遷謝緣離之時法當滅謝也。
故馬勝雲。
諸法從緣生。
緣離法還滅。
疏。
真謂等者。
謂法既緣生不能自起。
若生若滅皆在於緣。
緣起之相非真有也。
法若真有應不待緣。
亦無已生。
亦無當滅。
所引即不真空論及中觀第四卷文。
疏。
即末顯本等者。
緣生現有之法。
末也。
性空之理。
本也。
豈待下。
謂即會即離。
因緣性空。
第一義中無合無散。
故其性本然。
楞嚴經文謂諸法之性本來空寂。
清涼者。
即有唐德宗賜号也。
故裴公休碑雲。
能以聖法清涼朕心。
因賜清涼國師之号。
觀乎志行凜凜。
拔萃離群。
為帝王師。
殆聖人也。
大慧杲公呼為聖師。
如彼正法眼說之。
所引即懸談鈔辭。
疏。
真空下。
謂法無自性。
唯以真空為性耳。
如波以水為性。
疏。
如是等者。
謂此性空之中。
無色無受想行識。
乃至一切世出世法因緣所起。
亦非有相亦非無相。
離此諸相名實相也。
疏。
緣集下。
問。
論中但釋實相自無。
疏中何以依緣生解邪。
答。
由一義故。
如前本無中說。
如鏡等者。
約喻顯法也。
鏡中之像。
谷中之響。
亦待緣而起。
性相元空。
推斥者。
謂推排毀斥之。
豈待下。
亦不真空文。
大論十八雲。
一切諸法性常自空。
不以智慧方便觀故空等。
此揀下。
謂小乘不識體空之理。
假以慧分折色法至極微邊始見空理。
大乘體會色心因緣所生。
即有即空也。
列名等者。
原究論中列名釋名之義。
說有前後。
法必同時。
五名故非一。
義故非異。
疏。
諸經論等者。
放光第七雲。
十二緣起所有。
亦無作者。
六波羅蜜所有。
亦無作者。
以是因緣。
諸法亦不有亦不無。
謂有無下。
以諸法緣起故有。
性空故無。
同時故亦有亦無。
互奪故非有非無。
而此四句。
下論具有。
引文恐繁。
又約破計者。
智論六十五雲。
有人說諸法有四種相。
一者說有。
二者說無。
三者說亦有亦無。
四者說非有非無。
是中邪憶念着此四法名為邪道。
是中正憶念故不着此四名為正道。
遣謗者。
謂計諸法是有。
堕增益謗。
故破雲非有。
計諸法是無。
堕損減謗。
故破雲非無。
又計諸法非有非無。
堕戲論謗。
故破雲非非有非非無。
又計諸法亦有亦無。
堕相違謗。
故破雲非亦有亦無。
由第三句轉有此計。
謂聞前非非有。
計雲非謂是。
非有言有也。
聞前非非無。
計雲。
非謂是。
非無言無也。
今雲。
為汝計非有非無。
故破雲。
非非有。
非非無。
誰雲非非有是有。
非非無是無。
故雲非亦有亦無。
此釋并出句與起信疏大同小異。
為順四謗故。
苟理有所通則可。
所以下。
偏牒此句之所以也。
為明遣二見等。
至下論自知。
然細詳四論。
皆此句中抽出。
方信義句句含無邊。
故金剛三昧經雲。
我所說者。
義語非文。
衆生說者。
文語非義。
誠哉是言也。
疏。
初約下。
佛性論。
天親所造。
解如來藏經。
成立一乘佛性之義。
一切諸見者。
謂斷常一異等。
前之四句亦成四見。
因有無起故。
多在外道。
所引全是論文。
文亦易見。
今随難釋之。
一切無因等者。
不知前世修因。
感今世果。
今世立因。
複招來報。
撥。
排棄也。
不信之謂。
此同莊老自然而然也。
故莊子談風。
雲蓬蓬然起於北海而入於南海也。
孰主張是。
孰吹噓是。
言自然也。
斷見等者。
謂信唯有現在五蘊等法。
更無來報相續。
此同儒宗。
計有一身不談他世。
如舜典曰。
帝乃殂落。
解者曰。
殂。
往也。
言堯之魂往天也。
落者。
言堯之魄落地也。
故唐李思慎論雲。
死則歸複天地。
不續不存。
準此下。
若以兩句相對釋之。
因有生常。
因邪生斷。
然邪斷二見皆無見也。
故依佛性論解之。
經中下。
會歸不有不無可知。
疏。
相因者。
因猶待也。
疏釋取楞伽.密嚴之義釋之。
楞伽雲。
大慧。
兔角亦爾。
觀待牛角。
言彼角無。
密嚴者。
彼經第二卷初偈頌中文。
後引密嚴亦次前之偈。
文易可了。
偉哉下。
結歎善巧也。
前後三次釋不有不無。
各有經據。
委曲窮盡聖經之妙也。
疏。
約觀行釋等者。
意雲。
二執既去。
二見又亡。
法非有無。
正解現前。
依解造修。
實相可會。
有解無行譬有目無足。
遙觀寶所無能至也。
故華嚴問明品雲。
如人設美膳。
自餓而不食。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若有行無解。
如盲者适遠。
不免坑阱之患。
故論主於此示觀行也。
何以知之。
以論雲。
觀法不存無。
觀有不取相。
非觀行而何。
但論旨隐微不露頭面。
說者粗心相背遠矣。
法即等者。
法雖通於一切。
今據行說且屬三學等為法也。
據疏法通善惡。
順理之善三學六度等。
逆理之惡五逆十惡等。
今以善惡之法對而釋之。
若雲諸法緣生其性本空。
善惡之行應皆無果。
今觀法雖無。
不取於無。
惡雖空而須斷。
善雖空而須修。
故淨名雲。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此則觀空不取。
心無所系。
一切法中見實相也。
不取相下。
大意雲。
於法心生取着。
雖修三學止觀等行。
生滅之心不能忘相。
何由契真。
由非下。
不取於有也。
則終日行於有中未嘗住相。
建功立德舉善無遺皆與實相符合矣。
故大論十五雲。
佛法實相。
非有非無不受不着。
釋雲。
若受若着不合實也。
靡。
無也。
餘辭可解。
此中等者。
今略釋之。
初句空觀。
觀不存空。
體真止也。
是謂下。
有觀不取有相。
即方便随緣止也。
若雙取二句中止觀。
觀無而不存無。
即無而有。
觀有而不取相。
即有而無。
是謂有無齊觀離二邊分别止也。
廣如天台止觀及華嚴教迹等說。
涅盤第二十卷中定慧舍三大意配之。
定如止。
慧如觀。
定慧平等名舍。
舍如此中中道止觀。
但此論兼於心境。
止觀定慧約心也。
然行相尤多。
理悟玄妙。
修心之侶不可
啟以二門。
初叙論诠旨。
後随釋疏義。
初者。
梵雲阿毗達摩。
此雲無比法。
謂诠慧最勝。
故又翻對法。
對有二義。
一者對觀。
觀于四谛。
二者對向。
向于涅盤。
觀則克聖。
向則克滅。
能對之體即無漏淨慧。
所對之法即四谛涅盤。
是法之對。
慧為主故。
問。
佛說三藏皆聖教攝。
高僧述作何以與(去聲)焉。
答。
從乎本故。
謂此論義本亦佛說。
散在方廣分中。
論主依經作之。
至簡至要以攝第一中道理智。
引攝上根樂略之機。
此則唯在成立佛說。
與摩诃衍中甚深性理平等一乘而相應故。
亦得阿毗達摩聖教攝也。
如佛世迦多演尼.舍利弗等。
造發智論.集異門足論等。
皆攝屬論藏故。
然論通大小。
此論唯大。
大通權實。
唯實非權。
五教之中唯一乘終教攝也。
五宗之中理事無礙宗也。
何者。
以四論之中皆辨非有非無中道之理故。
如下雲不釋動以求靜。
又雲即萬物之自虛等。
亦兼頓說。
下雲目對真而不覺。
又雲觸事而真等。
此同起信真如門。
說諸法差别唯依妄念。
若離心念則法法皆真皆如矣。
以賢首大師判真如門為頓教分齊故。
故論之終始極一乘之窈渺。
盡性理之精深。
羅有包空。
開權示實。
出不遷之理。
即流動以明宗。
發不真之談。
依谛門而演邃。
說般若無見無知之旨。
盡玄中之玄。
明涅盤不出不在之心。
極妙中之妙。
故遺民以謂。
浴心方等之淵。
悟懷絕冥之肆。
不為過也。
其文則含英綜花敲商擊羽。
依理而起因質而生。
非惠施之談虛。
何晏之尚無所能彷佛也。
可謂彬彬[彧-口+(一/口)][彧-口+(一/口)]郁郁蔥蔥。
談之口則[夕/肉]美梁馨。
擲之地則金聲玉振。
如遺民歎曰。
理微辭險唱獨應稀。
可謂知言矣。
後随釋疏義。
分三。
初釋論題目。
肇即等者。
謂論主以徹法英悟之智。
逗機善巧之辨。
假聲名句文示中道之理。
令物獲一乘平等之益。
故作論也。
人法下。
準清涼鈔。
通辨諸經得名之式。
或以人為目。
或以法為名。
約因約果乍複乍單等。
不同今以二字成題。
即人法也。
以四下。
出立名所以。
詳梁傳。
什公出大品之後。
師着無知論。
次着不真空等二論。
什公亡後始着涅盤無名論。
其次如是。
今不爾者。
以意求之。
蓋論主作宗本時。
大約題中之義排次也。
謂初示不遷之理。
次彰第一義真。
依般若之神心。
照涅盤之妙境。
涅盤是三乘究竟之所歸。
故最後也。
然非作者之本意。
且順次叙之。
又各宗一義者。
各随論名。
是所宗也。
但實教了義經論中談諸法無生無滅之理。
皆不遷論所宗。
乃至談涅盤之旨。
亦無名論宗之。
欲合下。
合四為一。
不可題中并置四名。
複作等者。
蓋宗本一章最後作之。
冠於論初攝四為一也。
宗釋皆屬者。
宗即宗本。
釋即四論。
此四但演宗中之意。
宗則略示綱要。
如起信立義分。
釋則廣陳理義。
如彼解釋分。
而言論者。
疏略起信疏釋之。
具雲論者建立決了可軌文言。
判說甚深法相道理。
依決判義名之為論。
又論者集法議論也。
謂假立賓主往複征析論量正理。
故名為論。
往複謂問答也。
征謂征索。
析謂分析。
如逐論征釋。
及無知.無名二論各九次問答是也。
示物修悟者。
作論本意故欲令衆生悟理修觀。
息妄顯真。
證諸法實相。
不為文字事業也。
然有二種者。
準龍樹末論說馬鳴大士宗百本了義經以作起信。
唯識亦宗六經等。
釋論如智度之釋大品。
地論之解十地等。
此是宗經攝義之論也。
疏。
大秦者。
即國朝之名。
當東晉穆帝以來二秦相繼而出。
前秦符姓。
後秦姚姓。
二姓皆秦。
故史官以前後字别之。
非自号前後也。
徤。
蒲洪之子。
洪改姓符氏。
西羌人也。
洪為趙将麻秋鸠死。
徤受父命。
據關内即天王位。
蓋亟谷以西皆号關中。
堅即東海王雄之子也。
徤死。
太子符生繼立。
生殘虐不道。
堅殺之自立。
末年者。
即建元二十五年。
堅率兵八十七萬以伐晉。
至壽春為晉将謝玄所敗。
歸長安。
慕容沖.姚苌等皆叛之。
沖圍長安。
堅力戰不解乃北走五将山。
複為苌圍之。
遂執堅缢於新平佛寺。
今豳州也。
苌即姚仲弋之子也。
亦西羌人。
殺堅自立。
苌薨。
子興立。
改元弘始。
凡十九年。
長安。
縣名也。
如來姓者。
釋迦譜引彌沙塞雲。
過去有王名郁摩。
有庶子四人。
一名昭目。
二名聰目。
三名調伏象。
四名尼樓。
聰明神武有大威德。
第一夫人有子名長生。
頑薄醜陋衆人所賤。
夫人恐國位為四子所有。
乃以妩媚要王。
王喜。
遂谮四子出國。
時四子之母并親屬諸力士人民等。
見四子無罪被黜。
皆樂随之。
王亦聽去。
於是至雪山北。
得遐逈曠大之地居數年。
歸德如市。
郁為強國。
王後思見。
召之四子。
辭過不還。
王歎曰。
我子釋迦。
因名釋種。
種亦姓也。
釋迦翻能也。
自尼樓有子名鳥頭羅。
羅子名瞿頭羅。
子屍休羅子。
即智論師子頰王也。
王四子。
一曰淨飯。
淨飯子即佛也。
得姓至佛凡六世矣。
安公等者。
即東晉武帝世人。
事業如梁傳。
安公已前出家者皆從師姓。
如竺道潛弟子竺法義等是也。
安以大師之本莫尊於佛。
乃以釋命氏。
當時或從或不及。
建元二十年三藏昙摩蘭提譯出增一阿含。
彼經第二十一略雲。
今有四大河水從阿耨達泉出。
各随其方入於四海。
無複本名。
此亦如是。
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
於如來所剃除須發出家學道。
無複本姓。
但言沙門釋迦弟子。
既懸與經符。
遂為永式。
葉。
合也。
迄。
至也。
本傳乃梁代會稽嘉祥寺慧皎法師作高僧傳。
論主居義解科。
傳略雲。
京兆人。
家貧。
傭書為業。
因繕寫。
遂曆觀經史(雲雲)。
栖神等者。
栖。
止栖也。
神謂神妙之心也。
冥猶寂也。
累謂生死。
猶未盡善者。
謂未究竟也。
予亦忝讀莊老之書。
大秪所宗虛無自然杳冥昏默之道。
自此降沖和元氣。
生天生地。
神鬼神帝生物之用。
或似不盈。
其修之之方。
必仿于道。
内則谷神守靜挫銳解紛。
外則和光同塵不矜不恃。
如莊子說。
廣成子授黃帝之道曰。
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
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此談道也。
下明修雲。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必清必淨無勞汝形。
無搖爾精乃可以長生。
又雲。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歲。
吾形未嘗衰。
釋曰。
守一。
守前道也。
處和與物不競也。
不競則生全。
守一則道成。
此莊老大旨也。
據此未當吾宗擇滅無為。
假令得之無知無覺。
淪於太虛而已。
至于般若神心涅盤妙有。
依正自在相用圓明。
寂照同源力通無礙。
彼何與焉。
故論主斥其未盡善也。
不為激過。
故沖雲。
放辭莫怪譏莊老。
未入如來數仞牆。
舊維摩者。
即漢末支謙所譯。
方等者。
謂方正平等。
即方廣分也。
三藏即小乘教。
諸師多憑智論呼小乘為三藏教。
法華亦雲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
姑臧。
今西涼也。
論主聞之。
越二千裡之遠而從之受學。
什亦賞其神明大器。
歎之不盡。
逍遙園者者。
本國家園苑。
以施什公為翻經之館。
疏辭皆本傳之文。
具如傳。
作猶等者。
随義訓也。
以聖人創制名作。
賢人祖之名述。
中庸雲。
父作之。
子述之。
孔子亦自謂述而不作等。
今法師之論但祖述經論之義。
就文亦可雲作也。
疏。
所崇者。
崇謂中心宗尚。
崇尚亦尊也。
主也。
然通能所。
所宗者即此宗本一章也。
即實相之一心者。
什公以實相為宗。
故不遷等法皆實相也。
實相該通理事不二為一心也。
吳僧淨源注釋此論。
号中吳集。
初解宗本義。
立一心為宗。
疏引全是彼文。
雖殊等者。
以一心全現諸法。
法法皆心。
妄心分别似有起滅。
若離心念則無去來。
差别之相非不遷而何。
次即心所現有而非真。
非真則其性自空。
若此亦非有法亦非無法。
真俗莫羁。
空色一緻。
觸物而一。
第一真也。
般若為心不須會釋。
涅盤之理。
均天人。
同一異。
總六合以鏡心。
一去來以成體。
一心之義亦昭然無惑。
故知四論皆述一心之義。
且心即如來藏。
恒沙佛法并蘊其中。
矧四法邪。
若心外談法便同外道。
别者下。
如不遷論以不遷為宗等。
非一心下。
一心為總相。
四乃别相。
攬别為總。
離别無總。
開總成别。
離總無别。
故一心攝四法而無遺。
四法示一心而有在。
義謂義理等者。
如下四論之中。
通取其義。
皆一心法上之義。
别取其義。
如不遷一論唯不遷之義。
餘三例之。
凡解義理要在徹法。
法義無分曷為精照。
故圭峰雲。
今時聽學之人。
但求文義不尋法體。
亦不原此義是何法上之義。
據此。
下約能诠以明之。
以宗本之義略與四論張本。
但有統冠之功。
而無委示之實。
四論反之。
可知以法為本。
下作釋也。
初二皆持業。
後一依主。
義為能顯。
法是所顯。
不言章者。
尚義而不文也。
疏。
此五名下。
放光有本無品。
般若鈔經亦有本無品。
餘之四名。
經論中标相不須引明。
義雖等者。
如下随名略釋可知。
前四理也。
緣會事也。
所以相蹑而解者。
以論中排名本無居初。
釋義本無居後。
故為此釋。
緣前元無者。
以下論雲。
未生無有。
故若約法由緣生無自性性。
雖今現有有亦即空。
因緣性殊。
各亦不生。
共亦不生。
故諸法本無也。
鈔經略雲。
如諸法本無。
怛薩阿竭亦本無等。
無相等者。
謂本無之性。
遠離男女根塵有無一異等差别之相。
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
即此等者。
法為事法。
事法無性。
唯以實相為性也。
此性真空者。
實性之中無妄染等諸相名空。
非混茫斷滅之空也。
複由等者。
謂依法顯理。
如指波談水。
依钏說金。
理從於事。
無理非事。
事自緣生。
故雲緣會。
依俗谛理。
因緣和合共生諸法也。
或名下。
會異名可知。
杜順下。
總證法界觀文。
疏。
義依等者。
顯猶明也。
謂依法顯義。
依義識法。
今雲一義。
亦一體一義也。
餘辭可解。
此中下。
乃依賢首大師起信疏解非一非異之義釋也。
本謂本無等理。
末謂緣會之事。
唯末非本。
即事能隐理門。
唯緣會而非實相。
唯本非末。
即以理奪事門。
唯實相而非緣會也。
若本末下。
以理事一體不可分其際限。
如全水是波。
舉器渾金。
誰能際限。
設使鵝王有擇乳之能。
不能擇乎波水之殊也。
尤。
甚也。
然此三義。
亦正要第三。
非前二義亦不能成立第三之義。
故具彰之。
若對等者。
會釋為不遷論之宗可知。
疏。
征也者。
征五名一義之所以也。
疏。
若色若心者。
色心該於染淨等一切諸法故。
如是諸法皆藉因緣會合而起。
因無獨力能生而有共力能生之義。
緣亦如此。
此約俗谛說有生義也。
故唐譯楞伽第二雲。
但随世俗故。
而說有生滅。
依此世俗而入第一真谛。
如下性空實相等。
疏。
因緣是因等者。
因緣之因。
望緣為親生之因。
如谷芽從谷種生。
眼識從識種子生等。
因果之因。
對果明因生法之因。
因緣皆是其因也。
因無下。
釋未生無有也。
謂一切法既由緣會方生。
應知未會諸法元無。
未會有法故無是處。
謂道理不相應也。
後句等者。
且以比智推窮。
諸法既自緣會而生。
四相遷謝緣離之時法當滅謝也。
故馬勝雲。
諸法從緣生。
緣離法還滅。
疏。
真謂等者。
謂法既緣生不能自起。
若生若滅皆在於緣。
緣起之相非真有也。
法若真有應不待緣。
亦無已生。
亦無當滅。
所引即不真空論及中觀第四卷文。
疏。
即末顯本等者。
緣生現有之法。
末也。
性空之理。
本也。
豈待下。
謂即會即離。
因緣性空。
第一義中無合無散。
故其性本然。
楞嚴經文謂諸法之性本來空寂。
清涼者。
即有唐德宗賜号也。
故裴公休碑雲。
能以聖法清涼朕心。
因賜清涼國師之号。
觀乎志行凜凜。
拔萃離群。
為帝王師。
殆聖人也。
大慧杲公呼為聖師。
如彼正法眼說之。
所引即懸談鈔辭。
疏。
真空下。
謂法無自性。
唯以真空為性耳。
如波以水為性。
疏。
如是等者。
謂此性空之中。
無色無受想行識。
乃至一切世出世法因緣所起。
亦非有相亦非無相。
離此諸相名實相也。
疏。
緣集下。
問。
論中但釋實相自無。
疏中何以依緣生解邪。
答。
由一義故。
如前本無中說。
如鏡等者。
約喻顯法也。
鏡中之像。
谷中之響。
亦待緣而起。
性相元空。
推斥者。
謂推排毀斥之。
豈待下。
亦不真空文。
大論十八雲。
一切諸法性常自空。
不以智慧方便觀故空等。
此揀下。
謂小乘不識體空之理。
假以慧分折色法至極微邊始見空理。
大乘體會色心因緣所生。
即有即空也。
列名等者。
原究論中列名釋名之義。
說有前後。
法必同時。
五名故非一。
義故非異。
疏。
諸經論等者。
放光第七雲。
十二緣起所有。
亦無作者。
六波羅蜜所有。
亦無作者。
以是因緣。
諸法亦不有亦不無。
謂有無下。
以諸法緣起故有。
性空故無。
同時故亦有亦無。
互奪故非有非無。
而此四句。
下論具有。
引文恐繁。
又約破計者。
智論六十五雲。
有人說諸法有四種相。
一者說有。
二者說無。
三者說亦有亦無。
四者說非有非無。
是中邪憶念着此四法名為邪道。
是中正憶念故不着此四名為正道。
遣謗者。
謂計諸法是有。
堕增益謗。
故破雲非有。
計諸法是無。
堕損減謗。
故破雲非無。
又計諸法非有非無。
堕戲論謗。
故破雲非非有非非無。
又計諸法亦有亦無。
堕相違謗。
故破雲非亦有亦無。
由第三句轉有此計。
謂聞前非非有。
計雲非謂是。
非有言有也。
聞前非非無。
計雲。
非謂是。
非無言無也。
今雲。
為汝計非有非無。
故破雲。
非非有。
非非無。
誰雲非非有是有。
非非無是無。
故雲非亦有亦無。
此釋并出句與起信疏大同小異。
為順四謗故。
苟理有所通則可。
所以下。
偏牒此句之所以也。
為明遣二見等。
至下論自知。
然細詳四論。
皆此句中抽出。
方信義句句含無邊。
故金剛三昧經雲。
我所說者。
義語非文。
衆生說者。
文語非義。
誠哉是言也。
疏。
初約下。
佛性論。
天親所造。
解如來藏經。
成立一乘佛性之義。
一切諸見者。
謂斷常一異等。
前之四句亦成四見。
因有無起故。
多在外道。
所引全是論文。
文亦易見。
今随難釋之。
一切無因等者。
不知前世修因。
感今世果。
今世立因。
複招來報。
撥。
排棄也。
不信之謂。
此同莊老自然而然也。
故莊子談風。
雲蓬蓬然起於北海而入於南海也。
孰主張是。
孰吹噓是。
言自然也。
斷見等者。
謂信唯有現在五蘊等法。
更無來報相續。
此同儒宗。
計有一身不談他世。
如舜典曰。
帝乃殂落。
解者曰。
殂。
往也。
言堯之魂往天也。
落者。
言堯之魄落地也。
故唐李思慎論雲。
死則歸複天地。
不續不存。
準此下。
若以兩句相對釋之。
因有生常。
因邪生斷。
然邪斷二見皆無見也。
故依佛性論解之。
經中下。
會歸不有不無可知。
疏。
相因者。
因猶待也。
疏釋取楞伽.密嚴之義釋之。
楞伽雲。
大慧。
兔角亦爾。
觀待牛角。
言彼角無。
密嚴者。
彼經第二卷初偈頌中文。
後引密嚴亦次前之偈。
文易可了。
偉哉下。
結歎善巧也。
前後三次釋不有不無。
各有經據。
委曲窮盡聖經之妙也。
疏。
約觀行釋等者。
意雲。
二執既去。
二見又亡。
法非有無。
正解現前。
依解造修。
實相可會。
有解無行譬有目無足。
遙觀寶所無能至也。
故華嚴問明品雲。
如人設美膳。
自餓而不食。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若有行無解。
如盲者适遠。
不免坑阱之患。
故論主於此示觀行也。
何以知之。
以論雲。
觀法不存無。
觀有不取相。
非觀行而何。
但論旨隐微不露頭面。
說者粗心相背遠矣。
法即等者。
法雖通於一切。
今據行說且屬三學等為法也。
據疏法通善惡。
順理之善三學六度等。
逆理之惡五逆十惡等。
今以善惡之法對而釋之。
若雲諸法緣生其性本空。
善惡之行應皆無果。
今觀法雖無。
不取於無。
惡雖空而須斷。
善雖空而須修。
故淨名雲。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此則觀空不取。
心無所系。
一切法中見實相也。
不取相下。
大意雲。
於法心生取着。
雖修三學止觀等行。
生滅之心不能忘相。
何由契真。
由非下。
不取於有也。
則終日行於有中未嘗住相。
建功立德舉善無遺皆與實相符合矣。
故大論十五雲。
佛法實相。
非有非無不受不着。
釋雲。
若受若着不合實也。
靡。
無也。
餘辭可解。
此中等者。
今略釋之。
初句空觀。
觀不存空。
體真止也。
是謂下。
有觀不取有相。
即方便随緣止也。
若雙取二句中止觀。
觀無而不存無。
即無而有。
觀有而不取相。
即有而無。
是謂有無齊觀離二邊分别止也。
廣如天台止觀及華嚴教迹等說。
涅盤第二十卷中定慧舍三大意配之。
定如止。
慧如觀。
定慧平等名舍。
舍如此中中道止觀。
但此論兼於心境。
止觀定慧約心也。
然行相尤多。
理悟玄妙。
修心之侶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