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不學也。
彼經第三十三十一中廣說。
今示大槩雲。
善男子。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
三昧力少。
是故不能明見佛性。
聲聞緣覺三昧力多。
智慧力少。
以是因緣不見佛性。
諸佛世尊定慧等故。
明見佛性了了無礙。
又雲。
奢摩他者名曰寂靜。
即定也。
毗婆奢那名為正見。
即慧也。
優畢叉者名曰平等。
即舍也。
舍即中道止觀。
上三義等者。
釋不有不無名也。
問。
前之二釋俱離二過。
有何别目。
答。
初離斷常二見。
此二因有無二見轉生起也。
故中論第三雲。
定有則着常。
定無則着斷等。
第二但祛有無二種邊見。
所以不同。
詳論可了。
非強穿鑿。
疏。
聖人者。
依起信論中。
住已去斷。
執取計名。
少分而見法身。
亦名聖人。
賢首教義中引梁攝論十解已去名曰聖人。
若法相宗。
登初地時得無分别之智方名聖人。
論稱聖人通因及果。
然地前下。
依起信論會也。
準彼論修行信心分中依未入正定聚衆生說此修行信心分。
彼論以十住已上入正定聚。
十信位中為不定聚。
彼自有五行。
第五名止觀門。
故彼論雲。
若修止者。
住於靜處端坐正意。
一切諸想随念皆除。
乃至雲久修淳熟其心得住。
漸漸猛利随順得入真如三昧等。
性宗下。
學性宗修行人也。
雖具足煩惱系縛之人。
若曾夙生於此宗中。
有見聞熏習之力。
此生必聰明英哲成圓解法器。
於此無住行中亦可留心而修也。
問。
何以論舉聖人也。
答。
今舉等。
規模軌式也。
疏。
等謂下。
謂性空是一。
三乘觀之。
各随其器得果差别。
聲聞觀之得聲聞菩提等。
所以下。
恐不了者見三乘小大之差。
謂實相亦異。
此義至涅盤論中自曉。
不繁預解。
而不知下。
約性宗新熏義釋也。
大鈔第五雲。
謂衆生遇緣熏習。
三乘種性及不定無性故有五耳。
何者。
若唯習近聲聞成聲聞定性。
習近緣覺成緣覺定性。
習近菩薩則成菩薩定性。
若俱習近三乘則成不定性人。
若都不習近三乘則成無性。
卒難教化。
故知熏習成五種性。
本有則無二。
疏。
正邪等者。
如修淨土觀。
雖兼修兜率亦為邪也。
以心用雜想害往生故。
今以實相為正觀。
則一切事相之相皆邪。
大論者。
即智論。
彼第五雲。
複次除諸法實相。
餘殘一切盡名為魔。
文多不引。
疏。
此有二說等者。
三乘中二乘即般若等被學法空者。
以二乘修無常苦空無我等觀。
未達性空實相之理。
滞於末四倒中不能證自乘果道也。
此謂小果亦要見空。
二則可知。
今此下。
謂三藏教中所被者。
不達法空謂之愚法。
餘可解。
大疏等者。
彼疏判教中說宋朝劉虬居士及道場慧觀法師。
於漸教中開成五時之教。
第一有相教。
謂觀有得道。
清涼疏妨雲。
自違成實。
彼論雲。
我今等在疏意謂愚法亦觀性空而證也。
以生空等者。
然性空之中無我無法。
衆生妄計執之為有。
小乘但了蘊中無我。
見一分理。
若了我法俱空。
性空全現。
此則單雙在人。
非性空有異也。
疏。
所趨下。
趨。
向也。
器有下。
釋大小之異也。
通有五對。
大乘器廣。
謂發大心行大行等。
小乘器狹。
心行等皆劣可知。
小乘生空般若為淺。
大乘雙空般若為深。
小乘羊鹿之車唯堪自運。
大乘牛車力能兼他任重緻遠。
若大由小起名曰迂。
不由小起名曰直。
小乘唯證單空之理。
大乘深證雙空。
略釋如此。
若約二執二障。
摭諸教理細細出之。
實為煩黩。
疏。
雙牒等者。
此二名。
諸經皆有。
不必的引。
智論下。
彼雲。
摩诃。
秦言大。
般若。
秦言慧。
然慧即智慧。
不同法相因中名慧。
果中名智。
故大論問曰何者是智慧。
答曰般若波羅蜜攝一切智慧故。
又四十三中譯為智慧故。
漚和者。
放光經雲。
漚和拘舍羅。
具足梵語也。
一念下。
釋大義也。
一念之中權實雙流。
照二谛無二之境。
中道之慧方為大慧。
應雲大智慧。
就句穩順而言大慧也。
以此推之。
雙空之慧尚未為大。
以真俗别照不能一念兼之。
況二乘生空邪。
故疏雲爾。
颕。
秀也。
亦出也。
餘可知。
疏。
初二句下。
有本雲。
諸法實相。
殊失正理。
實相雖通。
般若詳論。
義目性空之理。
如下雲般若之門觀空等。
以實相該於理智。
今以智為能見。
理為所見。
由見性空實相之理故成般若。
下論雲。
萬法雖實。
非照不得。
内外相與以成其照功等。
若以實相即般若。
複欲證誰邪。
亦對下方便之文。
勢亦差異。
可細求之。
後二句下。
由一念兩具。
所以觀空不形容於證也。
非智先悲後。
複引令不滞於寂也。
出二乘者。
以彼厭棄有餘入無餘界。
永沉不起。
故下疏暗引楞伽及出現兩經。
皆明二乘耽滅也。
楞伽第三雲。
三昧酒所醉。
住於無漏界。
彼非究竟趣。
亦複不退轉。
以得三昧身。
乃至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後悟。
聲聞亦如是。
覺後當成佛。
出現品雲。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
唯除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
所謂二乘堕於無為廣大深坑等。
淨名雲下。
具釋。
疏。
亦初下。
細詳經論之意。
方便有二種。
一離相。
二化生。
此以大悲利物為方便。
後二下。
謂處生死界廣行化利。
亦不為塵欲所染者。
以即悲之智。
無緣之慈。
了生界空。
度而無度。
所以不見染也。
若以離相為方便。
亦可悲智互為方便也。
淨名下。
經文頗多。
略雲。
以愛見心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自調而伏。
是名無方便慧縛。
釋曰。
此以植衆德本為慧。
依愛見心中修之。
不能妄想故成縛也。
經雲。
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等。
名有方便慧解(雲雲)。
又複觀身無常.苦.空.無我是名為慧。
雖身有疾常在生死。
饒益一切而不厭倦。
是名方便等。
釋曰。
前則離相名方便。
此則化生名方便。
論取化生也。
以無慧等者。
愛謂悲愛。
見謂取着。
謂緣衆生界如己如親。
見有可化。
不唯化有疲厭。
翻為見網所累。
沒謂沉沒。
生死界如林。
故不了法緣無緣。
故成有相之悲也。
欲謂貪欲。
坌污淨心名塵。
此之五塵是凡夫所欲之境。
疏。
涅盤為空者。
為對生死為有故也。
然空有多門。
随宗各異。
今順論意故雲爾爾。
後四句下。
前二句成前不染塵累。
後二句成前能不形證也。
二智雙融者。
由無二體一念具故。
空有無二者。
緣生無性即是涅盤。
無性緣生即為生死。
但有二義殊無二體。
故法界無差别論雲。
衆生界清淨。
應知即法身。
法身即涅盤。
涅盤即如來。
瞥然者。
說文曰。
暫見也。
今取一念少時之義。
謂菩薩見色莫非見空。
如良庖見牛目無全牛。
下句反此者。
解不厭有等之言也。
如觀空時空即是色。
以不離色何嘗瞥然而滞空邪。
符。
合也。
資。
藉也。
助也。
性宗修行之人。
初學是法。
須悲公平等。
成無住之行。
苟偏一行即沒凡小。
引喻可知。
由空門下。
不修理行無以剪生死之稠林。
遊涅盤之妙苑。
不修事行。
無以嚴清淨之佛土。
盡染染之衆生。
然理下。
謂理量智量。
生死涅盤義釋如前。
疏。
念謂等者。
釋念二義。
一具慧之念名為慧念。
非念是慧也。
二者極少一念。
謂瞥然心起亦名一念。
事智名權。
與物推移。
唯宜是從。
故權有逆順隐顯等殊。
如涅盤說。
殺邪見婆羅門。
逆也。
權也。
大悲海雲經。
仙人不食兔兒施身之肉。
赴火而死。
順也。
常也。
儒者以權為反經合道。
如孟子男女授受不親。
禮之常也。
嫂溺援之以手。
義之權也。
内教齋戒守信死而不犯。
常也。
大乘之戒成益即開。
權也。
今謂涉有利生。
宜小宜大宜顯宜密。
萬變千化不可一準。
故名權智。
理智名實。
照實相之理而無虛妄分别。
故歎其智妙者。
以一念中二智無違。
齊觀二谛幽深之理。
非口舌能狀。
唯力用其功者久之自仿爾。
故下勉雲好思。
疏。
華梵者。
華謂中華。
即此界神州大夏也。
滅與盡理亦相近。
累盡名滅谛。
謂審谛亦實也。
謂苦實苦等。
疏。
結使者。
正取諸惑。
我法二執下所有種現俱為集谛。
亦兼取諸業增長生死名集。
解理者。
理。
治也。
疏。
苦谛者。
有漏色心逼迫名苦。
一煩惱。
二業系。
三生死。
此三染事聚之一身。
故雲雜也。
三障如下釋之。
今約治道等者。
治謂修治。
此三治之已盡故。
若别說下。
依起信釋也。
論廣。
略雲。
十信凡夫覺知前念起惡。
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
是信位能滅也。
惑有下。
根本惑即迷理而起。
如論雲。
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圭峰略鈔釋雲。
不。
無也。
覺。
明也。
即根本無明。
枝末下。
即迷事而起。
然疏釋大略。
論具雲。
複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
與彼不覺相應不離。
三相即業相。
轉相。
現相也。
不覺即三相中無明也。
此惑方是枝末不覺也。
三相即名三細。
四粗者。
一智相。
二相續相。
三執取相。
四計名字相。
釋義如彼。
生死亦二者。
界内生死名為分段。
分謂分限。
或延或促有分齊故。
段謂形段。
或長或短有定量故。
此則六道生死皆分段也。
界外生死名曰變易。
變。
轉也。
轉粗身為細質故。
易。
改也。
改短壽作長年故。
此則三乘生死皆變易也。
廣釋如别。
自地前下。
即彼論生滅相中之文。
論雲。
粗中之粗凡夫境界。
彼疏雲。
三賢位名内凡。
能覺此染故。
染體即執取計名字我執也。
又下論雲。
不了一法界義者。
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等。
自見道等者。
疏亦大略。
為見道中斷法執分别相續相。
出見已去。
乃至七地滿心斷法執俱生智相也。
此二種惑俱名粗中之細。
亦曰事識之惑。
斷此惑盡。
分段亡也。
自八地等者。
十地究竟名為盡地。
謂八地中斷現相。
入九地斷見相。
十地窮至佛地始斷業相。
爾時黎邪行苦變易生死盡也。
前二細中之粗。
菩薩所知境界。
後一細中之細。
是佛境界。
餘文可知。
疏。
涅盤等者。
若别有處應有邊際。
有際則無常也。
小乘下。
世謂三世。
時世即有為諸相。
間謂中間。
謂三界有漏堕在其間。
四相遷滅。
三世流轉。
此釋該情非情一切法也。
若唯約正報說者。
五蘊始行名生。
五蘊散滅名死。
涅盤出世可知。
以二乘厭世間生死。
忻出世涅盤。
故大乘可了。
豈别等者。
界内界外方域也。
惑能下。
惑性智性無二性故。
仁王經雲。
菩薩未成佛。
以菩提為煩惱。
菩薩成佛時。
以煩惱為菩提。
煩惱之相須斷。
其性無二即般若也。
故雲惑盡等。
業能下。
業能系果。
不自在故。
名不解脫。
業謝報亡。
了無系縛。
名之解脫。
故解脫者自在為義。
苦能下。
二種生死之苦能障法身真樂。
二死既其謝滅。
則法身之樂自顯。
即以無苦為樂。
無别樂矣。
故此等者。
言三障三德敵體相對。
翻染成淨。
故知三染即三德之诠門也。
既依染門诠示。
若無三染亦無三德自相可說。
何容更有一盡處爾。
又三德下。
亦依涅盤釋。
彼經第二雲。
何等名為秘密之藏。
猶如伊字。
三點若并則不成伊。
縱亦不成。
如摩酰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
三點若别亦不得成。
我亦如是。
解脫之法亦非涅盤。
如來之身亦非涅盤。
摩诃般若亦非涅盤。
三法各異亦非涅盤。
我今安住。
如是三法為衆生故名入涅盤。
如世伊字。
釋曰。
出現鈔略雲。
并乃合為一體。
别乃各居一處。
豎明此三曰縱。
謂法身本有。
次修般若。
後得解脫等。
四德者。
常.樂.我.淨也。
至本論釋之。
恒沙義備者。
不唯三德四德也。
故起信略雲。
所謂自體。
有大智慧光明義故。
乃至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等。
一心融拂者。
謂上三法一心融之。
無有差别之相。
等同一味。
一心三相曰融。
三相一心曰拂。
既融既拂。
相不可得。
名何名焉。
尤可下。
可解。
疏。
物即緣會等者。
此論亦宗諸般若.智論.中論等作也。
如下所引可見。
物謂萬物。
諸法之總名。
染謂染分依他。
如大品所列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
淨謂淨分依他。
亦如大品所列十力.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不共法.薩雲若等。
古今等者。
亦攝一切之時也。
以下論說寒暑古今等故。
若唯約人事明之。
則生死去來動靜遲速長幼逆順是非彼此得喪窮通壽夭貧富貴賤高低等。
應世谛所攝皆物也。
以内修言之。
則行願因果地位等。
然前後兼。
以論宗般若。
隻可依經說諸法也。
不遷等者。
依宗中指之可知。
以緣生等者。
釋成不遷之理也。
以一義故即一而弗化也。
故宗鏡雲。
大乘之法緣生無性。
生即不生。
滅即不滅。
故遷即不遷也。
今約下。
論亦兼有頓教之說也。
初終教者。
以此教說一切衆生成佛之義。
極盡大乘之理。
故亦名實教。
诠如藏性中實之道故。
随緣下。
謂随染緣則有世間諸法。
随淨緣則有出世諸法。
遷即不遷者。
非遷外說不遷也。
初門以理在乎事中。
故随事而遷也。
以理有随緣義。
故起信雲。
謂如來藏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即随緣義。
乃至成阿黎邪識。
此識之相生滅即藏性生滅。
以識相是真妄和合成故。
具非異義。
故引楞伽。
即唐譯第五卷中文。
具雲。
如來藏受苦樂。
與因俱有生滅。
言因者。
善不善也。
不增減經可知。
第二門以事從理。
從猶合也。
引仁王彼初卷也。
煩惱菩提。
物也。
第一義。
理也。
一義故遷即不遷也。
楞伽下。
同前卷。
眼等五識者。
體義。
聚義。
依義名身。
非流轉者。
五識性空故。
亦即實相故。
三此二下。
謂前之二門随義排次。
法必同時矣。
故此一門雙融前二。
令二銷镕。
遷與不遷交徹一際也。
此中取義正唯第三。
然非前二。
此門不成故。
初門俱遷。
次門俱不遷。
此門即遷不遷。
方盡一題之義。
總包一論之玄也。
又約唯遷。
則堕斷見。
無罪無福等。
若唯不遷。
則着常見。
凡應定凡聖應定聖。
有無窮之過。
今明不遷而遷。
遷即不遷。
諸過齊喪。
所引涅盤即第八卷雲。
善男子。
鳥有二種。
一名迦鄰提。
二名鴛鴦。
遊止共俱。
不相舍離。
第三卷雲雲。
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
雲何共聖行如娑羅娑鳥。
迦鄰提日月等。
清涼雲。
如此方鴛鴦鳥配偶相将。
古詩雲。
暫分島嶼猶回首。
隻渡寒溪亦共飛。
以喻常無常二不相離也。
引淨名。
即經第一卷。
清涼下。
即玄談大鈔說也。
然此門中連引三文。
皆證遷即不遷也。
頓教者。
謂直诠真性言絕之理。
名之為頓。
法法下。
如起信雲。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等。
若一念下。
即清涼答順宗皇帝心要中文。
次雲此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
非遷下。
雙遮令忘言會旨。
仍名下。
方便安立假以悟物也。
華嚴。
即第十九文。
次此雲。
亦複無有滅。
若能如是解。
斯人見如來。
若依下。
彼鈔第一。
今此下。
初證終教。
次證頓也。
疏。
将明等者。
迷悟對辨也。
言倒者不遷見遷故成迷倒。
初句等者。
如上列舉生死二法互待互謝遷變雲為未嘗少息。
列子天瑞篇亦雲。
死之與生一往一反。
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哉。
莊子田子方篇雲。
日出東方。
入於西極。
萬物莫不比方。
乃至是出則存。
是入則亡。
萬物亦然。
有待也而死。
有待也而生。
又雲。
生有所乎萌。
死有所乎歸。
始終相反乎無端。
而莫知乎所窮邪。
次句通一切時者。
大小諸劫四序晝夜古今延促乃至剎那一念也。
緣有者。
緣生之有也。
後句等者。
凡夫目未禀外内之教者。
此輩心識粗淺。
但知一期生死。
不達剎那生滅。
外道計冥性是常。
微塵常。
方常等。
自冥生覺等皆無常。
亦正為下。
法相說法身是凝然常。
報化之身皆有為無漏。
如大疏具示。
以一下。
此論唯一乘之義。
形對三乘唯見(雲雲)。
在疏如涅盤說。
吾今此身即是常身。
法身是亦遷即不遷也。
疏。
論主等者。
法華等經皆以一乘會破三乘。
故涅盤第二十三卷說三種惡覺。
一雲實無三乘颠倒心故。
言有三乘一實之道真實不虛。
颠倒心故言無一實。
乃至常為諸佛菩薩之所呵責。
故論主将欲引攝遷與不遷殊見之流。
故於文前舉其所謬以抑之也。
疏。
然實教下。
涅盤.華嚴等經處尤多離文字也。
經雲。
諸法不來不去。
非因非緣。
不生不滅。
無取無舍。
不增不減。
乃至非是文字之所辨說。
法華即第一上句。
雲是法住法位(雲雲)。
釋雲。
法位即真如異名。
法住於理故相常住也。
疏。
然動靜多體者。
淺則非情名靜有情名動。
息事名靜作事名動。
向夜名靜涉晝名動等。
深則定靜而慧動。
真靜而俗動。
世出世等可例說之。
且約下。
依理事無礙之境。
權實雙彰之心釋也。
問。
真谛與理何别邪。
答。
真通而理狹。
以真亦通事也。
如八谛對分可知。
今以真俗理事合取。
真且屬理。
動靜之意在文可知。
心者下。
起信疏解直心雲。
向理之心無别岐路。
故漚和涉有。
依有境說其動可知。
餘文易了。
論中等者。
推繹約心境釋之所以也。
求之舍之非心如何。
疏。
動靜等者。
迷夫任生滅之心。
遷則一向謂遷。
不遷則一向謂不遷。
焉知去住元空。
動靜一理。
若是芳舟運而岸亦何移。
輕雲卷而月元無驟。
世間下。
世間動也。
出世靜也。
而殊見者不知世間相虛即出世間故。
智論二十七廣破此見。
略雲。
世間相即是出世間。
更無所複。
又依計者。
依他遍計動也。
圓成實性靜也。
依計性空
彼經第三十三十一中廣說。
今示大槩雲。
善男子。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
三昧力少。
是故不能明見佛性。
聲聞緣覺三昧力多。
智慧力少。
以是因緣不見佛性。
諸佛世尊定慧等故。
明見佛性了了無礙。
又雲。
奢摩他者名曰寂靜。
即定也。
毗婆奢那名為正見。
即慧也。
優畢叉者名曰平等。
即舍也。
舍即中道止觀。
上三義等者。
釋不有不無名也。
問。
前之二釋俱離二過。
有何别目。
答。
初離斷常二見。
此二因有無二見轉生起也。
故中論第三雲。
定有則着常。
定無則着斷等。
第二但祛有無二種邊見。
所以不同。
詳論可了。
非強穿鑿。
疏。
聖人者。
依起信論中。
住已去斷。
執取計名。
少分而見法身。
亦名聖人。
賢首教義中引梁攝論十解已去名曰聖人。
若法相宗。
登初地時得無分别之智方名聖人。
論稱聖人通因及果。
然地前下。
依起信論會也。
準彼論修行信心分中依未入正定聚衆生說此修行信心分。
彼論以十住已上入正定聚。
十信位中為不定聚。
彼自有五行。
第五名止觀門。
故彼論雲。
若修止者。
住於靜處端坐正意。
一切諸想随念皆除。
乃至雲久修淳熟其心得住。
漸漸猛利随順得入真如三昧等。
性宗下。
學性宗修行人也。
雖具足煩惱系縛之人。
若曾夙生於此宗中。
有見聞熏習之力。
此生必聰明英哲成圓解法器。
於此無住行中亦可留心而修也。
問。
何以論舉聖人也。
答。
今舉等。
規模軌式也。
疏。
等謂下。
謂性空是一。
三乘觀之。
各随其器得果差别。
聲聞觀之得聲聞菩提等。
所以下。
恐不了者見三乘小大之差。
謂實相亦異。
此義至涅盤論中自曉。
不繁預解。
而不知下。
約性宗新熏義釋也。
大鈔第五雲。
謂衆生遇緣熏習。
三乘種性及不定無性故有五耳。
何者。
若唯習近聲聞成聲聞定性。
習近緣覺成緣覺定性。
習近菩薩則成菩薩定性。
若俱習近三乘則成不定性人。
若都不習近三乘則成無性。
卒難教化。
故知熏習成五種性。
本有則無二。
疏。
正邪等者。
如修淨土觀。
雖兼修兜率亦為邪也。
以心用雜想害往生故。
今以實相為正觀。
則一切事相之相皆邪。
大論者。
即智論。
彼第五雲。
複次除諸法實相。
餘殘一切盡名為魔。
文多不引。
疏。
此有二說等者。
三乘中二乘即般若等被學法空者。
以二乘修無常苦空無我等觀。
未達性空實相之理。
滞於末四倒中不能證自乘果道也。
此謂小果亦要見空。
二則可知。
今此下。
謂三藏教中所被者。
不達法空謂之愚法。
餘可解。
大疏等者。
彼疏判教中說宋朝劉虬居士及道場慧觀法師。
於漸教中開成五時之教。
第一有相教。
謂觀有得道。
清涼疏妨雲。
自違成實。
彼論雲。
我今等在疏意謂愚法亦觀性空而證也。
以生空等者。
然性空之中無我無法。
衆生妄計執之為有。
小乘但了蘊中無我。
見一分理。
若了我法俱空。
性空全現。
此則單雙在人。
非性空有異也。
疏。
所趨下。
趨。
向也。
器有下。
釋大小之異也。
通有五對。
大乘器廣。
謂發大心行大行等。
小乘器狹。
心行等皆劣可知。
小乘生空般若為淺。
大乘雙空般若為深。
小乘羊鹿之車唯堪自運。
大乘牛車力能兼他任重緻遠。
若大由小起名曰迂。
不由小起名曰直。
小乘唯證單空之理。
大乘深證雙空。
略釋如此。
若約二執二障。
摭諸教理細細出之。
實為煩黩。
疏。
雙牒等者。
此二名。
諸經皆有。
不必的引。
智論下。
彼雲。
摩诃。
秦言大。
般若。
秦言慧。
然慧即智慧。
不同法相因中名慧。
果中名智。
故大論問曰何者是智慧。
答曰般若波羅蜜攝一切智慧故。
又四十三中譯為智慧故。
漚和者。
放光經雲。
漚和拘舍羅。
具足梵語也。
一念下。
釋大義也。
一念之中權實雙流。
照二谛無二之境。
中道之慧方為大慧。
應雲大智慧。
就句穩順而言大慧也。
以此推之。
雙空之慧尚未為大。
以真俗别照不能一念兼之。
況二乘生空邪。
故疏雲爾。
颕。
秀也。
亦出也。
餘可知。
疏。
初二句下。
有本雲。
諸法實相。
殊失正理。
實相雖通。
般若詳論。
義目性空之理。
如下雲般若之門觀空等。
以實相該於理智。
今以智為能見。
理為所見。
由見性空實相之理故成般若。
下論雲。
萬法雖實。
非照不得。
内外相與以成其照功等。
若以實相即般若。
複欲證誰邪。
亦對下方便之文。
勢亦差異。
可細求之。
後二句下。
由一念兩具。
所以觀空不形容於證也。
非智先悲後。
複引令不滞於寂也。
出二乘者。
以彼厭棄有餘入無餘界。
永沉不起。
故下疏暗引楞伽及出現兩經。
皆明二乘耽滅也。
楞伽第三雲。
三昧酒所醉。
住於無漏界。
彼非究竟趣。
亦複不退轉。
以得三昧身。
乃至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後悟。
聲聞亦如是。
覺後當成佛。
出現品雲。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
唯除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
所謂二乘堕於無為廣大深坑等。
淨名雲下。
具釋。
疏。
亦初下。
細詳經論之意。
方便有二種。
一離相。
二化生。
此以大悲利物為方便。
後二下。
謂處生死界廣行化利。
亦不為塵欲所染者。
以即悲之智。
無緣之慈。
了生界空。
度而無度。
所以不見染也。
若以離相為方便。
亦可悲智互為方便也。
淨名下。
經文頗多。
略雲。
以愛見心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自調而伏。
是名無方便慧縛。
釋曰。
此以植衆德本為慧。
依愛見心中修之。
不能妄想故成縛也。
經雲。
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等。
名有方便慧解(雲雲)。
又複觀身無常.苦.空.無我是名為慧。
雖身有疾常在生死。
饒益一切而不厭倦。
是名方便等。
釋曰。
前則離相名方便。
此則化生名方便。
論取化生也。
以無慧等者。
愛謂悲愛。
見謂取着。
謂緣衆生界如己如親。
見有可化。
不唯化有疲厭。
翻為見網所累。
沒謂沉沒。
生死界如林。
故不了法緣無緣。
故成有相之悲也。
欲謂貪欲。
坌污淨心名塵。
此之五塵是凡夫所欲之境。
疏。
涅盤為空者。
為對生死為有故也。
然空有多門。
随宗各異。
今順論意故雲爾爾。
後四句下。
前二句成前不染塵累。
後二句成前能不形證也。
二智雙融者。
由無二體一念具故。
空有無二者。
緣生無性即是涅盤。
無性緣生即為生死。
但有二義殊無二體。
故法界無差别論雲。
衆生界清淨。
應知即法身。
法身即涅盤。
涅盤即如來。
瞥然者。
說文曰。
暫見也。
今取一念少時之義。
謂菩薩見色莫非見空。
如良庖見牛目無全牛。
下句反此者。
解不厭有等之言也。
如觀空時空即是色。
以不離色何嘗瞥然而滞空邪。
符。
合也。
資。
藉也。
助也。
性宗修行之人。
初學是法。
須悲公平等。
成無住之行。
苟偏一行即沒凡小。
引喻可知。
由空門下。
不修理行無以剪生死之稠林。
遊涅盤之妙苑。
不修事行。
無以嚴清淨之佛土。
盡染染之衆生。
然理下。
謂理量智量。
生死涅盤義釋如前。
疏。
念謂等者。
釋念二義。
一具慧之念名為慧念。
非念是慧也。
二者極少一念。
謂瞥然心起亦名一念。
事智名權。
與物推移。
唯宜是從。
故權有逆順隐顯等殊。
如涅盤說。
殺邪見婆羅門。
逆也。
權也。
大悲海雲經。
仙人不食兔兒施身之肉。
赴火而死。
順也。
常也。
儒者以權為反經合道。
如孟子男女授受不親。
禮之常也。
嫂溺援之以手。
義之權也。
内教齋戒守信死而不犯。
常也。
大乘之戒成益即開。
權也。
今謂涉有利生。
宜小宜大宜顯宜密。
萬變千化不可一準。
故名權智。
理智名實。
照實相之理而無虛妄分别。
故歎其智妙者。
以一念中二智無違。
齊觀二谛幽深之理。
非口舌能狀。
唯力用其功者久之自仿爾。
故下勉雲好思。
疏。
華梵者。
華謂中華。
即此界神州大夏也。
滅與盡理亦相近。
累盡名滅谛。
謂審谛亦實也。
謂苦實苦等。
疏。
結使者。
正取諸惑。
我法二執下所有種現俱為集谛。
亦兼取諸業增長生死名集。
解理者。
理。
治也。
疏。
苦谛者。
有漏色心逼迫名苦。
一煩惱。
二業系。
三生死。
此三染事聚之一身。
故雲雜也。
三障如下釋之。
今約治道等者。
治謂修治。
此三治之已盡故。
若别說下。
依起信釋也。
論廣。
略雲。
十信凡夫覺知前念起惡。
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
是信位能滅也。
惑有下。
根本惑即迷理而起。
如論雲。
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圭峰略鈔釋雲。
不。
無也。
覺。
明也。
即根本無明。
枝末下。
即迷事而起。
然疏釋大略。
論具雲。
複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
與彼不覺相應不離。
三相即業相。
轉相。
現相也。
不覺即三相中無明也。
此惑方是枝末不覺也。
三相即名三細。
四粗者。
一智相。
二相續相。
三執取相。
四計名字相。
釋義如彼。
生死亦二者。
界内生死名為分段。
分謂分限。
或延或促有分齊故。
段謂形段。
或長或短有定量故。
此則六道生死皆分段也。
界外生死名曰變易。
變。
轉也。
轉粗身為細質故。
易。
改也。
改短壽作長年故。
此則三乘生死皆變易也。
廣釋如别。
自地前下。
即彼論生滅相中之文。
論雲。
粗中之粗凡夫境界。
彼疏雲。
三賢位名内凡。
能覺此染故。
染體即執取計名字我執也。
又下論雲。
不了一法界義者。
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等。
自見道等者。
疏亦大略。
為見道中斷法執分别相續相。
出見已去。
乃至七地滿心斷法執俱生智相也。
此二種惑俱名粗中之細。
亦曰事識之惑。
斷此惑盡。
分段亡也。
自八地等者。
十地究竟名為盡地。
謂八地中斷現相。
入九地斷見相。
十地窮至佛地始斷業相。
爾時黎邪行苦變易生死盡也。
前二細中之粗。
菩薩所知境界。
後一細中之細。
是佛境界。
餘文可知。
疏。
涅盤等者。
若别有處應有邊際。
有際則無常也。
小乘下。
世謂三世。
時世即有為諸相。
間謂中間。
謂三界有漏堕在其間。
四相遷滅。
三世流轉。
此釋該情非情一切法也。
若唯約正報說者。
五蘊始行名生。
五蘊散滅名死。
涅盤出世可知。
以二乘厭世間生死。
忻出世涅盤。
故大乘可了。
豈别等者。
界内界外方域也。
惑能下。
惑性智性無二性故。
仁王經雲。
菩薩未成佛。
以菩提為煩惱。
菩薩成佛時。
以煩惱為菩提。
煩惱之相須斷。
其性無二即般若也。
故雲惑盡等。
業能下。
業能系果。
不自在故。
名不解脫。
業謝報亡。
了無系縛。
名之解脫。
故解脫者自在為義。
苦能下。
二種生死之苦能障法身真樂。
二死既其謝滅。
則法身之樂自顯。
即以無苦為樂。
無别樂矣。
故此等者。
言三障三德敵體相對。
翻染成淨。
故知三染即三德之诠門也。
既依染門诠示。
若無三染亦無三德自相可說。
何容更有一盡處爾。
又三德下。
亦依涅盤釋。
彼經第二雲。
何等名為秘密之藏。
猶如伊字。
三點若并則不成伊。
縱亦不成。
如摩酰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
三點若别亦不得成。
我亦如是。
解脫之法亦非涅盤。
如來之身亦非涅盤。
摩诃般若亦非涅盤。
三法各異亦非涅盤。
我今安住。
如是三法為衆生故名入涅盤。
如世伊字。
釋曰。
出現鈔略雲。
并乃合為一體。
别乃各居一處。
豎明此三曰縱。
謂法身本有。
次修般若。
後得解脫等。
四德者。
常.樂.我.淨也。
至本論釋之。
恒沙義備者。
不唯三德四德也。
故起信略雲。
所謂自體。
有大智慧光明義故。
乃至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等。
一心融拂者。
謂上三法一心融之。
無有差别之相。
等同一味。
一心三相曰融。
三相一心曰拂。
既融既拂。
相不可得。
名何名焉。
尤可下。
可解。
疏。
物即緣會等者。
此論亦宗諸般若.智論.中論等作也。
如下所引可見。
物謂萬物。
諸法之總名。
染謂染分依他。
如大品所列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
淨謂淨分依他。
亦如大品所列十力.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不共法.薩雲若等。
古今等者。
亦攝一切之時也。
以下論說寒暑古今等故。
若唯約人事明之。
則生死去來動靜遲速長幼逆順是非彼此得喪窮通壽夭貧富貴賤高低等。
應世谛所攝皆物也。
以内修言之。
則行願因果地位等。
然前後兼。
以論宗般若。
隻可依經說諸法也。
不遷等者。
依宗中指之可知。
以緣生等者。
釋成不遷之理也。
以一義故即一而弗化也。
故宗鏡雲。
大乘之法緣生無性。
生即不生。
滅即不滅。
故遷即不遷也。
今約下。
論亦兼有頓教之說也。
初終教者。
以此教說一切衆生成佛之義。
極盡大乘之理。
故亦名實教。
诠如藏性中實之道故。
随緣下。
謂随染緣則有世間諸法。
随淨緣則有出世諸法。
遷即不遷者。
非遷外說不遷也。
初門以理在乎事中。
故随事而遷也。
以理有随緣義。
故起信雲。
謂如來藏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即随緣義。
乃至成阿黎邪識。
此識之相生滅即藏性生滅。
以識相是真妄和合成故。
具非異義。
故引楞伽。
即唐譯第五卷中文。
具雲。
如來藏受苦樂。
與因俱有生滅。
言因者。
善不善也。
不增減經可知。
第二門以事從理。
從猶合也。
引仁王彼初卷也。
煩惱菩提。
物也。
第一義。
理也。
一義故遷即不遷也。
楞伽下。
同前卷。
眼等五識者。
體義。
聚義。
依義名身。
非流轉者。
五識性空故。
亦即實相故。
三此二下。
謂前之二門随義排次。
法必同時矣。
故此一門雙融前二。
令二銷镕。
遷與不遷交徹一際也。
此中取義正唯第三。
然非前二。
此門不成故。
初門俱遷。
次門俱不遷。
此門即遷不遷。
方盡一題之義。
總包一論之玄也。
又約唯遷。
則堕斷見。
無罪無福等。
若唯不遷。
則着常見。
凡應定凡聖應定聖。
有無窮之過。
今明不遷而遷。
遷即不遷。
諸過齊喪。
所引涅盤即第八卷雲。
善男子。
鳥有二種。
一名迦鄰提。
二名鴛鴦。
遊止共俱。
不相舍離。
第三卷雲雲。
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
雲何共聖行如娑羅娑鳥。
迦鄰提日月等。
清涼雲。
如此方鴛鴦鳥配偶相将。
古詩雲。
暫分島嶼猶回首。
隻渡寒溪亦共飛。
以喻常無常二不相離也。
引淨名。
即經第一卷。
清涼下。
即玄談大鈔說也。
然此門中連引三文。
皆證遷即不遷也。
頓教者。
謂直诠真性言絕之理。
名之為頓。
法法下。
如起信雲。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等。
若一念下。
即清涼答順宗皇帝心要中文。
次雲此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
非遷下。
雙遮令忘言會旨。
仍名下。
方便安立假以悟物也。
華嚴。
即第十九文。
次此雲。
亦複無有滅。
若能如是解。
斯人見如來。
若依下。
彼鈔第一。
今此下。
初證終教。
次證頓也。
疏。
将明等者。
迷悟對辨也。
言倒者不遷見遷故成迷倒。
初句等者。
如上列舉生死二法互待互謝遷變雲為未嘗少息。
列子天瑞篇亦雲。
死之與生一往一反。
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哉。
莊子田子方篇雲。
日出東方。
入於西極。
萬物莫不比方。
乃至是出則存。
是入則亡。
萬物亦然。
有待也而死。
有待也而生。
又雲。
生有所乎萌。
死有所乎歸。
始終相反乎無端。
而莫知乎所窮邪。
次句通一切時者。
大小諸劫四序晝夜古今延促乃至剎那一念也。
緣有者。
緣生之有也。
後句等者。
凡夫目未禀外内之教者。
此輩心識粗淺。
但知一期生死。
不達剎那生滅。
外道計冥性是常。
微塵常。
方常等。
自冥生覺等皆無常。
亦正為下。
法相說法身是凝然常。
報化之身皆有為無漏。
如大疏具示。
以一下。
此論唯一乘之義。
形對三乘唯見(雲雲)。
在疏如涅盤說。
吾今此身即是常身。
法身是亦遷即不遷也。
疏。
論主等者。
法華等經皆以一乘會破三乘。
故涅盤第二十三卷說三種惡覺。
一雲實無三乘颠倒心故。
言有三乘一實之道真實不虛。
颠倒心故言無一實。
乃至常為諸佛菩薩之所呵責。
故論主将欲引攝遷與不遷殊見之流。
故於文前舉其所謬以抑之也。
疏。
然實教下。
涅盤.華嚴等經處尤多離文字也。
經雲。
諸法不來不去。
非因非緣。
不生不滅。
無取無舍。
不增不減。
乃至非是文字之所辨說。
法華即第一上句。
雲是法住法位(雲雲)。
釋雲。
法位即真如異名。
法住於理故相常住也。
疏。
然動靜多體者。
淺則非情名靜有情名動。
息事名靜作事名動。
向夜名靜涉晝名動等。
深則定靜而慧動。
真靜而俗動。
世出世等可例說之。
且約下。
依理事無礙之境。
權實雙彰之心釋也。
問。
真谛與理何别邪。
答。
真通而理狹。
以真亦通事也。
如八谛對分可知。
今以真俗理事合取。
真且屬理。
動靜之意在文可知。
心者下。
起信疏解直心雲。
向理之心無别岐路。
故漚和涉有。
依有境說其動可知。
餘文易了。
論中等者。
推繹約心境釋之所以也。
求之舍之非心如何。
疏。
動靜等者。
迷夫任生滅之心。
遷則一向謂遷。
不遷則一向謂不遷。
焉知去住元空。
動靜一理。
若是芳舟運而岸亦何移。
輕雲卷而月元無驟。
世間下。
世間動也。
出世靜也。
而殊見者不知世間相虛即出世間故。
智論二十七廣破此見。
略雲。
世間相即是出世間。
更無所複。
又依計者。
依他遍計動也。
圓成實性靜也。
依計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