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上

關燈
亦即圓成。

    如何異計。

     疏。

    了義者。

    揀權漸非了之教也。

    保執下。

    叔世澆浮智慧偏淺。

    博識會理者鮮。

    專門黨情者多。

    信有疑空向權背實。

    真如受熏謂起信之悞譯。

    談有為空斥清辨之謬陳。

    若輩多矣。

    聞亦寒心。

    何者。

    起信本攝經之論。

    奘尚弘傳。

    清辨實聖人之徒。

    護法見讓。

    甯容螢火輕議日光。

    戒之戒之。

    勿招犁舌。

    疏意可曉。

    但随難釋之。

    伸。

    舒也。

    展也。

    正同下。

    圓覺序也。

    彼說圓覺了義隐匿於龍宮海藏之中無人弘闡。

    如陽春雪曲唱者稀而和者寡。

    權淺之典人竟傳之。

    如下裡巴歌讴者多而應者繁也。

    然四論等者。

    略彰四論之因起也。

    排。

    挫也。

    所見乖於正理雲異。

    叙異可知。

     疏。

    竟辨等者。

    群異之中談不異之妙。

    從其人則乖法。

    順其法則違人。

    所以難言也。

     疏。

    初二句等者。

    出難言之所以也。

    疏頗明了不煩再述。

    寶所者。

    法華第三雲。

    若有多衆欲過此道至珍寶處等。

    蓋以一乘為珍寶處也。

    老氏者。

    彼執大象篇雲。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謂聞道清虛少私寡欲。

    不美常人也耶。

     疏。

    承前等者。

    謂立功者不辭乎難。

    成仁者不有乎躬。

    黨理者任逆其情。

    正物者弗顧其謗。

    上士下。

    老氏德篇雲。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則大笑之。

    謂笑其道之質樸也。

    論拟彼書成辭。

    疏中避繁。

    故小變其文節而釋之也。

     疏。

    初句等者。

    目擊耳聞之事。

    色聲香味之相。

    故近也。

    此則事相故近。

    理性故遠。

     疏。

    然者下。

    此中必然。

    有三意焉。

    一要能诠了義之言不滞而流行。

    二在所诠不遷之理明了。

    三欲異見迷子悟入也。

    欲罷下。

    解不能自已也。

    然出論語。

    彼子罕篇雲。

    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蓋顔回歎孔子也。

    依言等者。

    謂真谛故無說無示。

    俗谛故因言顯理也。

    故寶性論初雲。

    世谛者謂世間所用之事。

    名字章句言語所說故。

    真一等者。

    即中道不遷之理。

    不居動靜二邊故。

    謙也者。

    謙虛待物。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故易曰。

    勞謙君子有終吉。

    論主之謂焉。

    小人少有所得則語氣昂昂。

    眼高四海傍若無人。

    唯懷矜恃之情。

    焉有遜恭之節。

    未得尺寸名已落增上慢。

     疏。

    雙引等者。

    然此論式。

    初須略示正理。

    次出異見。

    後方廣陳。

    自引放光以下。

    略示正理。

    自緣使真言以下。

    出異見。

    為起論之由矣。

    然不能自已以降。

    方廣陳正論。

    餘文可曉。

    緣集等者。

    法之去來在緣之離合。

    法之自性何去何來。

    故來之與去竟無方處也。

    放光第十七雲。

    諸法亦不來亦不去。

    亦不合亦不散等。

    疏引放光大品。

    全依南藏。

    頗異北本。

    如善财下。

    舉事以明。

    華嚴七十九略雲。

    善财白彌勒言。

    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

    彌勒彈指其門即開。

    命善财入。

    善财入已乃至見樓閣中廣博嚴事。

    於後彌勒菩薩即攝神力。

    上之嚴事悉不成就。

    善财問言。

    此莊嚴事何處去邪。

    彌勒答言。

    於來處去乃至雲無有去處。

    不能具引。

    疏中撮略經之大義釋之。

    令人易見。

    當處等二句。

    楞嚴經文。

    中觀即第一破去來品。

    亦義引之也。

    論偈雲。

    動處則有去。

    如今雲觀方知彼去也。

    次前偈雲。

    已去無有去。

    未去亦無去。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如今雲。

    去者不至方。

    長行釋意雲。

    已去故無有去。

    業若未去。

    未有去法去時亦無去者。

    名半去半未去。

    意雲。

    如一步初舉未有所至。

    故雲半去半不去。

    若此亦不離已去未去。

    故去相本空而不至方也。

    疏中所引是此品最後之文。

    示三法相待而起。

    其性本空。

    知不遷也。

    去法者即去業。

    故長行雲。

    随有作業處是中應有去等。

    此論下。

    會今論意。

    随俗言遷。

    順真則不遷也。

    涅盤第二十一雲。

    佛問東方琉璃光菩薩言。

    善男子。

    汝為到來。

    為不到來。

    答言。

    世尊。

    到亦不來。

    不到亦不來。

    乃至雲若人見有衆生性者。

    有來不來。

    我今不見衆生定性。

    雲何當言有來不來。

    有憍慢者見有去來。

    無憍慢者則無去來等。

     疏。

    經論下。

    指上所引釋舍也。

     疏。

    初三句等者。

    疏中間而釋之可見。

     疏。

    同見等者。

    物境是一。

    迷悟見殊。

    如二人同席一醒一醉。

    醉者見天地反覆房宇搖蕩。

    醒者見之無一動者。

    迷悟見法其亦如是。

    中吳下。

    惑者逆物未達不遷。

    茅塞其心。

    悟人順物能通。

    若發其覆也。

     疏。

    淨源下。

    道。

    目理也。

    亦性也。

     疏。

    無始等者。

    準起信論。

    謂一切染法始於無明。

    更無始於無明者。

    遍計妄想念念生滅名之為情。

    以情取法法法皆轉。

    緻令昏衢劫劫苦海茫茫。

    論主見之故為傷也。

     疏。

    初句泛責者。

    泛然總責。

    六根所對六識所遇皆然。

    論中舉自例諸也。

    耳得之而為聲。

    目得之而為色。

    未達聲色性空之理。

    故雲莫覺也。

    賢首下。

    還源觀序文。

    次此。

    前雲真空滞於心首。

    恒為緣慮之場。

    意謂聲色性空即是實際。

    次二句下。

    迷者幸知往物不來。

    即可達其今物亦不去。

    如何卻計今物遷往邪。

    故往物者唯住往者之法位。

    不能來今。

    今物者亦即今日之性空。

    何能至往。

    不遷之理申述至此。

    雖疑網千重亦可一時隳裂。

    莫嫌露布太曉。

     疏。

    以古等者。

    出意釋理。

    亦昭着可解。

    堯舜。

    五帝之二。

    仁義之主。

    人到于今稱之。

    故舉此也。

    此中等者。

    古。

    過去也。

    今。

    現在也。

    以過現例準未來。

    未來之物亦自在乎未來。

    不至于今也。

    然三世之時亦衆生妄想分别之所顯現。

    依物而說元無實體。

    故十卷楞伽第一雲。

    佛告楞伽王。

    汝言過去者即分别相。

    未來.現在分别亦爾。

     疏。

    以今等者。

    義勢不殊於前。

    但互望不同。

    但改向作今。

    改今作向。

    來應作去。

    但去字不應作來也。

     疏。

    釋成等者。

    謂無今亦不立昔。

    去來亦爾。

    如前說凡諸二之數。

    如是非高下等。

    皆互緣互生實無自性。

    常情下。

    迷悟對釋。

    常情以所見之法。

    不識唯心所現。

    因緣所生。

    如幻如夢如影如響。

    於夢幻中謂生謂滅。

    反為虛相轉動分别之心。

    悟士了知緣生性空。

    唯心所現。

    去來無相。

    譬之同舟濟壑。

    一見岸移一了舟行。

    互不相是誰得誰失。

    不為所轉。

    予昔下。

    彼錄第七雲。

    惑者則為無常不住新新生滅而謂之遷。

    若智者則了性空無知念念無生謂之不遷。

    又曰。

    若能見法是心。

    随緣了性。

    無一法從外而入。

    無一法從内而生。

    無一法和合而有。

    無一法自然而成。

    如是則尚不見一微毫住相。

    甯觀萬法有去來。

    斯乃徹底明宗也(雲雲)。

    甚妙甚妙。

    可返照味之。

    不可下見論文談物。

    未知物即性空之理。

    一向物上求之。

    雲前塵非後塵。

    前步非後步等。

    謬之謬矣。

     疏。

    南華者。

    莊子書亦名南華經。

    即彼田子房篇也。

    文多。

    略雲。

    丘以是日徂吾終身等(雲雲)。

    在疏徂。

    往也。

    言世态遷流日日徂也。

    交臂之義。

    諸說不同。

    疏用郭象等舊義可見。

    然具詳莊子之說。

    孔顔談道其理深遠。

    亦彷佛有不遷之說。

    恨其人已去其書獨存。

    味乎糟粕不具見其真也。

    有心力者亦可以咀之。

    東坡赤壁賦亦雲。

    蘇子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将自其變者而觀之。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疏。

    通結下。

    朕。

    初兆也。

     疏。

    連引等者。

    疏總示之。

    亦通於物者。

    時亦物也。

    旋岚者。

    智論十一雲。

    大劫盡時。

    毗藍風起。

    吹須彌如爛草等。

    大疏雲。

    亦雲随岚。

    皆梵音輕重。

    即興雲之風。

    北方風也。

    亦是壞劫時風。

    餘可知。

    白駒者。

    即窗隙日影中飛埃也。

    飄馳甚疾。

    古人亦喻光陰急促。

    如杜工部詩雲。

    身世白駒催遊氣。

    即莊子舊解。

    若[?/鬲]齋解又雲。

    遊絲即空中時有拂人之面者謂之遊絲。

    眼力不可見之。

    然窗隙飛埃甚正。

    故鼓吹詩雲。

    窗裡日光飛野馬是也。

    駛。

    馬行疾也。

    日月等者。

    俱舍頌雲。

    夜半日沒中。

    日出四洲等。

    謂如此方夜半。

    西牛貨洲則日沒。

    北郁單越日中。

    東弗提婆日出等。

    故一晝夜周四天下。

    餘文旨不異前。

     疏。

    情計等者。

    誕。

    虛也。

    妄也。

    達觀等者。

    達。

    悟也。

    亦通也。

    觀。

    洞視也。

    亦禅家所謂具眼者。

    體。

    猶會也。

    究也。

    文旨已備者。

    上乃約文敷旨。

    理亦極成也。

    自此而下。

    會通内外之典。

    令知殊途同歸也。

     疏。

    潛妨者。

    含其問意。

    梵網者。

    即彼經序文。

    諸經者。

    涅盤二十三雲。

    人命不停。

    過於山水。

    今日雖存。

    明亦難保。

    雲何縱心。

    令住惡法。

    壯色不停。

    猶如奔馬等。

     疏。

    初二句等者。

    如法華第二雲。

    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謂聞四谛之教。

    悟生空之理。

    修無常等道。

    證預流等果。

    此中正要無常等行。

    若廣釋甚繁。

    緣謂下。

    智論第十八雲。

    辟支佛有二種。

    一名獨覺。

    二名因緣覺。

    獨覺是今世成道。

    自覺不從他聞故。

    因緣覺者。

    是人先世因緣故。

    獨出智慧不從他聞。

    等如一國王出在園中遊戲。

    清朝見林樹華果蔚茂甚可愛樂。

    王食已而卧。

    王諸夫人婇女皆共取華毀折林樹。

    王覺已見林毀壞而自覺悟一切世間無常變壞皆亦如是。

    思惟是已無漏道心生。

    斷諸結使。

    得辟支佛道。

    具六神通等。

    釋曰。

    論中覺緣離以即真。

    謂覺緣起諸法無常。

    離諸結使。

    得無漏智。

    名即真也。

    與智度因緣少殊。

    修無常是同。

    廣釋如别。

     疏。

    通前等者。

    前亦潛妨。

    此亦潛通。

    研。

    窮也。

    複。

    審也。

    言權旨實者。

    如談無常密顯常義等。

    以常無常亦相待起。

    不相離故。

    偏見之士如言生解。

    聞東迷西。

    圓見之流聞一知二。

    涅盤下。

    經第九略雲。

    先陀婆。

    西域呼先陀婆。

    一名四實。

    如是鹽器水馬皆名先陀婆。

     疏。

    此理等者。

    可以神妙之智以會其理。

    不可随識守名言事相之情求也。

    楞伽下。

    唐譯第五略雲。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

    世尊。

    如經中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恒河沙。

    此當雲何。

    為如言而受。

    為别有義。

    佛告大慧。

    勿如言而受乃至廣說。

    生公即竺法汰之資。

    亦學於什公。

    初法顯三藏出六卷泥洹經。

    彼第六卷除闡提不得成佛。

    生公講至於此。

    評曰。

    夫禀質二儀皆涅盤正因。

    闡提含生之類。

    何獨不得成佛。

    應此經度未盡爾。

    是時智公守文。

    生公執理。

    往複移時僧多從智。

    竟為宋文帝黜。

    生虎丘後至廬山。

    得新譯大經。

    生公且講且解。

    每至闡提有佛性之言。

    諸師俛首扼腕而慚。

    初生公被黜。

    含垢忍死以待聖經。

    此經既至。

    證白不謬。

    說經才了。

    即囑累衆曰。

    生為此經未至。

    忍死來久(雲雲)。

    可善流布。

    見麈尾紛然墜地而化。

    時号忍死菩薩也。

    希聲者。

    老氏雲。

    大音希聲。

    今謂生公違經談理千古絕唱。

    準式者。

    可為标準軌式也。

    然唯等者。

    卻戒之也。

    世有好名之流。

    狂簡僭儗妄生穿鑿斐然成章者。

    是誠厲女效颦。

    枭慕鹦語。

    古人雲。

    離經一字便同魔說。

     疏。

    既貴等者。

    蹑前以明也。

    防。

    堤防也。

    此之二說等者。

    準略鈔。

    會涅盤經意。

    倒有二種。

    一凡夫本四倒。

    謂凡夫於身無常計常等。

    故佛初成道說無常等以破之。

    二二乘末四倒。

    二乘之人修前無常等行以出三界。

    然未識法身常樂之理。

    故此經中佛性妙有涅盤四德以破之。

    廣如彼經說。

    第二卷說非遷等者。

    第一義谛一切叵說。

     疏。

    雙引下。

    引成具經乃義引之。

    智論五十一雲。

    一切諸法不動相故。

    是法無來處無去處無處住等。

    疏中分之。

    各證前義太曉然也。

    皆對治等者。

    即大論。

    彼有四種。

    疏略示二。

    若經中說中道佛性之理。

    名第一義谛悉檀也。

     疏。

    若經等者。

    經論但破執常非常之情。

    諸法之實不必随言去留也。

    故經論之言雖各一偏。

    其旨未嘗不圓也。

     疏。

    初二句等者。

    此一段疏節釋論文。

    顯非重繁。

    各有義意。

    然旨不殊前。

    所以下。

    前舉二乘禀非常之教以證小果。

    今此但會所禀之教含有權實。

    更不會人修之所以。

    故疏示之雲爾。

    然以論意酌之。

    教含權實。

    二乘見權而昧實故。

    但住化城未及寶所。

    及至法華與開方便之門而示真實之相。

     疏。

    此會等者。

    内篇太宗師名也。

    彼有三藏。

    藏舟於壑。

    藏山於澤。

    藏天下於天下。

    文多不引。

    固。

    牢也。

    疏中直解。

    貴令易省。

    寓言者。

    謂假寓其辭。

    非實事也。

    彼書寓言者多。

    不能廣示。

    四梵志如常聞。

    新新下。

    亦全用朱文公熹注釋。

     疏。

    二典等者。

    方便善巧引攝他宗。

    令信内法也。

     疏。

    孔子等者。

    順世教說。

    智出人表。

    即名聖人。

    非如内宗。

    智與理冥為聖也。

    故孟子雲。

    麒麟之於走獸。

    鳳凰之於飛鳥。

    泰山之於丘垤。

    河海之於行潦。

    類也。

    聖人之於民亦類也。

    出乎其類。

    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

    莊周着書三十二篇。

    祖黃老。

    述自然。

    以毀仁義蔑禮樂故。

    儒者斥其不經。

    而為諸子之冠。

    人難盡之者。

    聖人之所到。

    聖典之妙趣。

    而凡情未盡識也。

    古人雲。

    以小視大則不盡。

     疏。

    此出下。

    且一年為一變爾。

    細而求之。

    如楞嚴第二。

    波斯匿王雲。

    豈唯年變亦兼月化。

    何直月化兼又日遷。

    沉思谛觀。

    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等。

    形亦下。

    亦随年月乃至剎那新新而變。

    少壯下。

    且約百年為論。

    實亦念念異也。

    若此則念念體異。

    執之為一故成倍迷。

    楞嚴雲。

    迷中倍迷。

    謂迷相一倍之多也。

    若知下。

    出不遷之義。

    亦前後剎那随變随異。

    分分各住複何相到。

    故法華雲。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以諸法緣生體用俱離。

    即有即空有之分位。

    即實相性空之位也。

    所以即遷而不遷。

    問明品偈雲。

    諸法無作用。

    亦無有體性。

    又雲。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竟奔逝。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以體用俱空故不相知也。

     疏。

    此以等者。

    顯示論文善巧也。

    如前引内教以聲聞等内事明之。

    此引外典乃以梵志外事證之。

    不善作者之妙奇。

    何能知此論之巧辯哉。

    餘文可知。

    納婚曰娶。

    貴續其後也。

    似昔人諸法無分。

    不善於俗也。

    若是昔人則異位通同。

    不善於真也。

    故白首梵志特今日之新吾。

    朱顔梵志元在昔之故物矣。

    梵志一也。

    然朱白體殊。

    故似是而非真是也。

    莊子田子房略雲。

    仲尼告顔回曰。

    汝雖忘乎故吾。

    吾有不忘之者存等。

     疏。

    源師下。

    負。

    載也。

    荷也。

    無常大化之力。

    負天地而趨。

    載萬法而走。

    實有力之大者也。

     疏。

    初至等者。

    此意謂圓器受法。

    覽之殊文。

    解其同理。

    與夫守株待兔執迹求象者天壤隔矣。

    根行下。

    根謂根器。

    即上中下。

    行謂信行。

    樂謂好樂。

    欲謂希欲。

    故起信雲。

    以諸衆生根行不等。

    受解緣别。

    依一真等者。

    梁攝論意蓋無不從此法界流。

    諸宗多引。

    此不疣贅。

    八萬下。

    且約對治八萬四千煩惱舉數。

    其實恒沙。

    俱舍等雲。

    牟尼說法蘊。

    數有八十千。

    起信雲。

    如是具足恒沙不思議佛法等。

    梵網下。

    彼經略雲。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

    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

    各各不同别異無量。

    佛教門亦複如是。

    其旨下。

    教雖差别。

    皆為中道實相爾。

    如法華說。

    三世諸佛種種譬喻言詞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故人之學教不應偏解。

    以教望機若常非常皆防情之說。

    以聖人望。

    教唯宜舍權入實。

    以於凡有益故。

    原佛下。

    亦法華第一雲。

    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一事謂一乘知見也。

    而為衆生演說諸法。

    以此量之。

    說非常教本為常也。

    若以理推之。

    則一切諸法必二義兼之。

    如娑羅娑鳥等。

    若反迷之悟。

    則唯示不遷。

    故題雲物不遷也。

     疏。

    随聲等者。

    責守文滞理之士也。

    聲。

    名言也。

    然随聲取義有五過失。

    如十地論說圓音者。

    略示雲。

    謂如來一音之中具一切音。

    說種種法。

    徧投諸類。

    如出現廣示。

    今此取義。

    令於一法圓解多義。

    多義歸於一實。

    不可聞遷隻悟無常等。

     疏。

    古今下。

    謂不可指古是今等。

     疏。

    初有等者。

    謂依不動不來各陳三句也。

    甚易。

     疏。

    初二句等者。

    衆典萬殊故曰群籍。

    千門異說故曰百家。

    然上等者。

    通指向上論文。

    例諸者。

    謂苦空無我等。

    或說苦下多在小乘。

    或說常下多在大乘。

    然大乘中亦有一經而雙彰者。

    如涅盤說藥分千品。

    喻教差。

    愈病無殊。

    喻旨一也。

    教海等者。

    以悟心為主也。

    封。

    守也。

    昔有江行而失劍者。

    刻舟以記之。

    随行殊方猶指刻舟處失之。

    迷之甚矣。

    刻舟喻守文。

    失劍譬迷旨。

    刻舟弗獲于劍。

    守文焉能悟真。

    瘡疣者。

    謂不能忘言求旨。

    反成文字之病。

    役心焦思徒緻功力爾。

     疏。

    自此等者。

    分科也。

    上論雖談今古三世之時。

    仍對物明之。

    故成異也。

     疏。

    謂凡下。

    迷悟對辨可了。

    雲泥者。

    儒者以高低相懸謂雲泥也。

     疏。

    言似相反者。

    謂互相違反。

    亦老氏文。

    如前指去住雖殊其緻一也。

     疏。

    執遷等者。

    求。

    推求也。

    謂於今日尋古日也。

    下但反此。

     疏。

    文通等者。

    疏以古今二相雙釋之。

    然執者下。

    迷人常情但計今去古為遷。

    如古詩雲。

    昨見春條